看到评论区许多行业相关的观众,非科班边缘行业的老夫表示谨慎发言,象黑攻一样,谢谢你们给我机会发言Fuck the Bitcoin!!
股票,外汇,基金…我都不咋清楚,有做过投资的相关业务,做过互联网的市场业务。
女哈人设,我表示喜欢。
可能来自中国的恩师Eric跟她出身一样,不走流程的不管黑猫白猫、不管英雄出处。
喜欢这份工作而不择手段假学历,而当下许多人因为学历而自卑的去抚平自己能力的不在少数;晚上家里加班,压力大了社交软件找个腹肌靓仔自慰,用颜值担当Robert给她经营的陌生交友软件YP。
工作上买错外币,执着想自己挽回错误,挽救未遂也会哭;尝试了电话、邮件、酒吧约助理用Dari的VP身份约feilin。
也会没有安全感,看到白富美朋友跟dari聊天,直接冲进去,dari给恩师下套,结局反将一军,算是良心道德的救赎,那次十分钟的菲林午餐也是给打断的。
———做过业务岗,偶尔操盘,我觉得,很真实。
据说编剧,是投行出来的?!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4434445/discussion/616822141/这个问题和内容,感觉不太对的上。
内容是好几个问题。
先回答Eric的举动,Eric的举动是因为当时那件事对他事关重大,因为他面临被赶走,其次就是他锁门其实应该是个下意识的动作,因为他离开的时候也才发现自己锁门了。
关于女主角为何要“告发”Eric——这个得联系上下文来看,这个环境就是个两面三刀的环境,你以为你的队友很可能转头把你卖了,还说是为你好,但是让你说不出一个“不”字。
比如Daria转头“帮”女主告发了Eric.比如Eric其实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可能会让女主角抓着他,所以还把自己老婆拉出来说是谷歌的高管,那个意思就仿佛是,即使女主角在他这里待不住,他也有办法给她更好的机会和平台,这是拉拢也算是一种威胁?
不得而知,总之这种情况下去工作,人很难觉得这是好事,反而觉得随处随时都会被“狙击”。
其次,说回女主角这个人,很聪明,学得很快,她本身有野心还很聪明,她同时也很会甩锅和睚眦必报。
她对Daria说Eric不好,绝对不是单纯的因为酒精的作用,也不是单纯觉得害怕,而是她要小小的报复Eric,包括她见过Eric得罪的客户之后,和Daria所说的,是Eric自己得罪客户,其实就是甩锅;后来Eric生气的时候,她就说其实因为Daria去了,所以事情没谈拢,让Eric以为Daria导致失败的。
Eric为何“信任”女主角,是因为他有女主角的学历把柄,以及自己是草根出身又自我膨胀觉得无所不能,所以他也这么看女主角,其实女主角并不是这样,或者在Eric来看,这种伺机报复也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情。
总之,这里面最“现xia实jian”的,个人看到现在,就是女主角无疑。
但是同时也别忘了她只是个实习生,她的生存空间就那么大,她能把牌局玩成这样,很不容易了。
还有不会真的有人相信那个黑人女高层的女权说法吧,不会真的有人相信吧,不会吧?
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多人吐槽Harper无底线莫名其妙背叛全天下,我觉得她做的两个选择从她的角度都很好理解。
第一次“背叛”Eric:Harper帮助Daria和Sara作证,把Eric踹了,一半是因为被Daria赶鸭子上架,另一半是因为这样唯一知道她学位黑历史的人就不在了,同时职场上也没有那么多勾心斗角的压力。
这时候我还有点感慨Harper出身让她习惯了四处为敌的战备状态,不能像Yasmin一样贻笑大方,拥抱周围的人并告诉她“My success doesnt have to come at a cost of yours.”。
有的时候包容的心态也是一种特权,是挨过饿受过惊的人没有机会接触到的眼界。
就像Eric说的,跨越阶层的概率真的很小,所以底层的思维根本不可能是合作共赢,而是踩着被自己利用过的人上就完事儿了。
谁知道站队公正的那一方后,2w5的奖金直接被夺走(这里她没有归因于自己大嘴巴,而是像Yasmin说的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子去仇视别人)。
导致Harper意识到利益上自己做了一件蠢事。
第二次“背叛”Daria:事发前Sara在大楼下用女权主义来拉拢Harper的战略一开始起了效果,但Harper很快意识到她的自我认知更能跟Eric共鸣(少数族裔、出身低)。
回想一下第一单生意完成后Eric的那句“I see you” ,搞砸后Eric的那句“They’re scared of us.”也就解释了为什么Harper反问了Sara一句“Do you know me? like personally know me”之后果断站队能看到她本人,除了性别之外更像她的Eric。
从做事情手法上来看也是,对于像Gus和Daria这种自身能力不需要搞阴暗手段就能证明、可以挺起胸膛在团队合作中找到自信的人来说,是理解不了为什么Harper不按规矩走、搞些低级小聪明却还引以为豪的。
因为Harper过去的成就都是从“not following the rules”来的(假成绩),所以自然工作手法上也不会养成Gus和Daria那样的好习惯。
最后一击,Harper终于意识到自己不过是Daria阵营或是Eric阵营的棋子。
如果Daria跟Harper真的有友情,那么Daria是不会不经过Harper允许就直接把锁门事件并报上级的。
既然两边都不是朋友,那当然是选择Eric那个更能给予她想要的、赞许她小聪明、真正“看到她并且接受、夸赞她本我”的那个人。
退一步分析Harper这个人,因为她没有过Gus和Yasmin所有过的特权,自然思维模式也没有机会养成他们那样。
当然,已经爬到这个高度后,Harper本身是有问题的,总把自己当成受害者,以伤害别人的赢法为荣。
这种“不优雅”的样子,让她和上层环境格格不入,因为底层出身已经在她心理上和思维模式上烙下不可逾越的鸿沟。
(再加上她本人不好学,不会归因自身)
本剧披着金融职场剧的外壳却主要在讨论人性和西方社会中所谓的privilege。
毕竟投行嘛用金钱把人性的丑恶欲望都照得一清二楚的。
同为伦敦打工人(同时也创过业),虽然不在金融领域,但非常能体会编剧对各个角色的塑造的良苦用心。
一看豆瓣评论才发现原来这么人讨厌女主,然而同在异国打拼事业的少数族裔的我其实对她的选择和倔强都太理解了。
毕竟黑森林法则,在无背景无学历无颜值还是扎着辫的移民有色人种,各方面都毫无优势的情况下想要在大城市靠自己打拼出一方天地(注意不是简单的过日子),一心打好自己手中的牌当个办公室甜妞是不够的(一般就等着公司以ethnic diversity的政治正确的原因来给你用爱发电吧),所以这也是野心勃勃的Harper做的:极力去发现那些可以产生杠杆效应以小搏大的机会,所以编剧在描写Harper的时候也多次描写她在工作成就中一点点养成的“赌徒心态“ - 从与女客户的求助谈判的情节到压力大就到老虎机前散心的镜头 。
同是从金字塔底端奋斗到投行高管的Eric可以说是像是看着曾经的自己一样看Harper,所以当Eric被Harper揭发被踢出局的时候,我当时还在想他会如何报复,但第一季结尾设计得太巧妙了,因为Eric大概也推测出了Harper当初被赶鸭子上架同时出于自保所以对他违规行为的揭发,他捏准的是Harper是那个能在关键时刻让他卷土重来的那张牌,因为本是同根生都是踩着别人往上爬 “吃相不好看”的两个人是心心相惜的,他最后也如愿做到了。
所以全剧我喜欢的是编剧对二人关系的情节处理。
另外一种常见的大城市外来少数族裔性格就是“小镇做题家”型的奋斗逼Hari了,很心疼他的结局虽然drama但也值得警醒,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没有影射任何人的意思,但曾经朋友圈里天天打卡跟伦敦说早安天天汇报学习/面试/社交进展的鸡血学弟学妹们很多最后也没能在英国获得一份工作offer。
对比之下,反观我们privilege组:说着PR,从小在伊顿读书,牛津毕业的少数族裔Gus则是在谈笑风生中去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天地了;Yasmin在职场中逐渐从在投行体验生活的白雪公主的形象一步步“探索到了”原本阶级背景赋予自己的对人脉建立和运作的能力;另外Robert这样的男孩在现实生活中不要对亚洲人发表种族歧视言论我已经谢天谢地了。
他们的privilege撑起了全剧感情线的半边天,毕竟也只有这帮孩子还有时间谈恋爱。
另外对于Daria和Sara的角色理解,说实话 Daria 和 Sare这两个人是非常常见的hypocritical (伪君子)。
Sara打着男女平权和种族多样性等各种政治正确的旗号打造着同样以小部分人为主导的办公室政治,所以她根本不care Gus和Harper是谁,而是在意他们的种族和性别多样性是否能让公司tell a better strory, 所以来自上层的Gus不屑一顾的揭穿她而Harper则是在最后“Do you know me? like personally know me”的问题中发现了Sara虚伪的真面目。
哈佛商学院毕业的Daria虽然看似给了Harper无数次工作机会,但其实大多数也就是正常范围内line manager对下属的提携和帮助,站队Sara的她同样也只是更在意这个“政治正确”的narrative是否完整,所以她要做的是让Eric出局同时让Harper服从(然而更多是因为harper是少数族裔加女性)。
这两个角色设定多少也有点代表白左思想的意思。
各位体会吧。
前面几集还不错,后面就,不知道在干嘛了🤷♀️。
故事从各阶级的新人入职面试开始,到裁员日结束,中间做过什么工作似乎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如何做人,他们和客户和上司都发生过什么事。
最后评判他们工作的时候,几个senior几句话就能一锤定音,不管walking team的人怎么说一个人没价值,只要“Adler like him”就能留下。
这点其实挺真实的。
年轻的时候我总觉得,我们要看很多面经,fully prepareed,要work hard & 有output,其实,做人远远比做事重要,关系也远远比我们想象的重要,这就是为什么内向的人sometimes 吃亏。
以下是一些看的时候(尤其前几集有感触的地方)当沙拉女孩一直买午餐而黑人女孩已经有机会见客户,她是羡慕的,黑人女孩说1.他们不会给你主动权,you have to take it2. 不要想自己可能会做错什么,他们就不会想当女主犯错,却没有第一时间告知上司,上司对她说,你有两次告诉我你搞砸的机会:一是当你搞砸的时候,二是当你搞定的时候。
3. 女主是有点太pride而且自以为是了。
都没有什么底气,但是稚嫩的威胁别人,或者不知天高地厚的offer别人好处。
4. 说白了还是遇到贵人+贵人+贵人的故事,贵人哪那么容易得。
要么和你阶级相通,要么在你身上看到自己过去的影子。
一位高层谈论公司文化的公开文章在内部引起震动,年轻人们在一天内不同时间打开文章读和想,最后,白人女孩入睡前继续看的时候,印象最深的一句:5. i knew if i left,a part of me would stay. But i knew if i stayed, part of me would leave forever.以及,犯错是一种特权。
不用交房租是一种特权。
可以选择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和自己想待的人待在一起,都是特权。
更新:第一季后程出彩,改为五星。
心比天高 命比纸薄人类天生不会正视和反思自己的先天优势,对那些条件不济却又想努力往上爬的人冷眼旁观、内心鄙夷。
当这些人在爬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是犯下错误时,各路人马的表演机会来了。
他可能是你自以为人品温良的导师、她可能是和你关系不错的同僚、她还有可能是和你一样背景出生并喊你为闺蜜的朋友。
对,这个时候,他们说出那句台词的机会终于来了,“你就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能力配不上欲望”。
哈伯是电视剧《投行风云》里最为迷人的角色。
她自私、多变、诡异、高傲、自大、冲动、精明、草率、且拥有极强的欲望。
然而在剧中她问别人最多的问题是她是否够格成为码点银行的一员,是否有足够的资本成为这所谓社会精英的一份子、是否真的可以心安理得的接受其他人的施舍。
这就是最为巧妙的心态了。
她内心里瞧不上也看不起同温层的人,她自认为比他们努力、比他们聪明、比他们有能力;然而在这个她口中所谓的精英集团里,她又十分渴望得到他们的认同和认可,那就是虽然她家庭背景不行、学习经历够烂、外貌身材平凡但是她凭借自己的实力站在这个位置,理应获得认同。
当她在第一季中间因为操作失误因惧怕被辞而在厕所痛哭时,她的那些朋友大概只会甩出一句你就是心比天高罢了。
当埃里克在银行大楼外对哈伯说,像他们这样的人进入到这个阶层时会让他人感到害怕,他永远都记得被称呼为“中国佬”的样子时。
埃里克大概也就不会计较她为了自己而暗度陈仓,观众们大概也不会对结局时哈伯的决定而感到意外罢了。
毕竟,她所做的这一切是她能做的且唯一能做的。
雅斯敏则是这部剧集里和哈伯完全对立的角色。
她家庭背景优渥、学习经历优秀、外貌身材出众而且还懂的圈子的基本运作规则。
她和罗伯特及肯尼是两个世界的人,如果不是因为同在这家银行上班,他们之间不会产生任何交集。
这大概能充分解释罗伯特和雅斯敏之间的性欲关系,罗伯特对雅斯敏充满渴望但似乎却又不明白自己渴望到底是和她之间的性还是觊觎吃到天鹅肉的快感,而雅斯敏对此也心知肚明并将他玩弄在鼓掌之间。
肯尼作为雅斯敏的恶霸上司,在剧集中操着浓浓的苏格兰口音并且毫不忌讳的飙着脏话,是一个会让人鄙夷的角色。
但是,当他和雅斯敏一起招待她动用关系拉来的客户时,他的局促尴尬却又充分证明,他作为一个霸凌者背后的是其自己被霸凌、被看不起、被视为下等人的经历。
当雅斯敏和他的帅气多金堂哥手到擒来的侃侃而谈时,肯尼明白这个世界他永远都挤不进去。
众人皆称雅思敏为被宠坏的小公主,然而这位小公主明白想要在这个圈子里立足就得维系和遵守这个圈子的规则。
所以,她在裁减日当天面不改色的说出感受到公司团队的鼓励和支持时,哈利也面不改色的称赞她做事聪明给银行带来许多机会。
当她对罗伯特说出你脑进水了、对肯尼说出滚蛋的时候,他们是否会明白自己“才能”承担不起这份欲望。
古斯作为以一名黑人同性恋并且操着一口高贵的英英时,那种与生俱来的自信和坦然就油然而生了。
他不需要汲汲争取进入这个所谓精英阶层,他就是精英,不需要进入这个阶层而获得对其精英身份的认可。
剧集开始,他被分配到并购部门,和同期的哈利不一样的是,他可以从容且自然的十点下班并且告诉哈利熬夜并不能提高他的工作效率。
他沉溺于自己和西奥之间令人窒息的秘密关系中,这种关系用罗伯特的一句疑问就能很好的总结,“为什么在你刚让他高潮后,他的表情永远那么拧巴”。
这段感情关系就像哈伯想要积极进入到这个所谓精英阶层一样,你让他高潮后,他的表情总是这么拧巴。
古斯这份自信和坦然在面对工作场合时霸气全开,他对自己的能力、背景都有着精准的定位和理解,这固然来自他从小到大的生活和学习背景。
然而当他面对感情时,他的这份自信和坦然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能力配不上欲望不知道什么时候如此流行了。
这句话出现的频率高到让人乍舌,而且大部分会出现这句话的场合是一个努力想要向上爬的人在遇到挫败和遭遇拒绝时,而且这句话的后面还有一句,背景也是他的能力之一。
而说这些话的人,往往不是那个你想要挤入的那个圈子里人的所说而是那个和你同样站在圈外也想挤入其中的所谓朋友送给你的年度金句。
那么,他们说的有道理吗?
“谁让你读了这么多书、又知道了双水村以外还有个大世界...不幸的是,你知道的太多了,思考的太多了”。
更为不幸的是,当你在为其工作十几年后被保安驱逐出去时,也许会明白,你从来都不曾属于过那个圈子。
马戏团上次听到关于Lena Dunham的消息还是几年前她和现今美国乐坛女歌手御用的制作人Jack分手的新闻,此后她几乎就如同消失在媒体光谱中了无音讯。
直到前几个月HBO和BBC联合放出一部关于新进投行工作毕业生的电视剧预告时,她终于再次出现在媒体上。
这次她带来的这部电视剧,叫做《Industry》。
这次她带来的是一部讲述几个刚进入Pierpoint & Co投行工作的年青毕业生的故事,和她上部作品里的人物表面上似乎千差万别,然而实际上却又殊途同归。
说到这,你我谁又不会殊途同归呢?
她和HBO上一次合作的作品是广受媒体好评的《Girls》,但是那部影集的确后劲乏力、略显无聊。
关于投行的影视作品已经很多了,但是说实话目前为止都缺少一部表述真实、细节生动却又让人充满想象力的电视剧集。
比如《实习医生格蕾》那样的,虽然该剧充满戏剧放大和感情抓马,但还是多少对实习医生生活有一定地展现。
Lena笑说这部电视剧就像《Merlose Place》(该剧是CBS早年播放的爱情肥皂剧,前几年CW曾对其进行翻拍)遇上了《The wolf of Wall Street》,的确是时候出现这部描述投行新鲜人的剧集了。
但其实说实话,投行人的影视剧形象已经被过往作品将其印刻在加班、药品、性交、贪婪等上面,再出这样的电视剧说实话还挺无聊的,而《Industry》的做法是一开始就告诉你,六个月后你们中的一半人将不会再出现在这里。
说实话,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实习医生格蕾第一集里住院部主任对那群20出头的实习医生说的那样,“今天你们带着成为外科医生的梦想来到这里,然而你们中的八个会换到别的科室、五个会因为承受不住压力而放弃、二个会被辞退。
”所以准备好参与这场竞技了吗?
不管是不是Target学校毕业的金融专业或非金融专业的毕业生都对去投行工作大抵都有着莫名的渴望。
也许这种欲望来自从小缺乏物质的向往、或者这种冲动是来自原始人性的竞争欲、也有可能是来自达尔文优胜劣汰的社会压力。
虽然不少投行工作者在网路上戏虐自称为金融民工并对其恶劣的加班文化大吐苦水,然而这外表光鲜亮丽、分秒转手千万、人生胜利组的优雅姿态着实让人欲罢不能。
你看,前几天华盛顿邮报就报道说其实川普当上总统后一点都不开心,他不愿意做总统要处理的事情,但是他又怕落选后会被嘲笑、会被起诉坐牢、会....所以,剧集一开头这几位年青人为了进入这个虚拟出来的英国传统老牌投资银行各出奇招,当他们终于撬开投行的开门砖后,等待他们的是六个月的试用期。
噢,不对。
高贵的盎克鲁撒克逊人将其称为“reduction in function”。
这部电视剧围绕着Haper、Robert、Yasmin、Hari和Gus等五位刚进入投行的毕业生展开。
他们中有的私自修改成绩单并号称其IQ出众、有的出生于普通工人家庭、有的是金融专业学校对口的典型别人家的孩子,还有的是英国伊顿公学的校友。
他们五个人被分在三个不同的业务部门,美女 Yasmin被分在外汇交易部、Harper和被嘲笑穿Ted baker西服的Robert在投资组合部(CPS)、Hari and Gus则在被戏称为象牙塔的金融并购部(M&A)。
对于,任何一个在业界工作过的观众来说,投行里的工作场面和细节可能如数家珍,并且倍感亲切。
这部剧的制作人的确曾经在Rothschild和Morgan Stanley工作过,此外还聘请了投行退休大佬对剧里的对话和情节做顾问,所以在投行生活的细节体现和日常表达上多少不会太脱离于现实。
这三个部门的职场环境、领导风格和潜规则都泾渭分明。
销售部是为银行创造收入、兜售产品的,所以他们时常会吹嘘上次又拿下来几千万的大单子。
Yasmin所在的外汇部门主要是替客户进行外汇交易的部门,他们会根据分析各种外汇的变化趋势给客户提出买入卖出的建议,而Hari和Gus就是在所谓的象牙塔金融并购部。
Gus是伊顿公学毕业的,然而Hari则出生普通公立中学,所以在Hari不停地给自己灌红牛和咖啡、睡在厕所的背后是自其内心深处的不安和自卑。
裸体镜头对于HBO的剧集来说似乎并不值得一提,但是剧集中出现的多次厕所情节,说实话也的确让人略感疑惑。
难道在工作场所的厕所聊同事是非不是上世纪的事情了吗?
当然,也许在厕所聊是非可能是鲜有了,但是在厕所哭泣的事情倒是有耳闻。
女主人公Haper说,她觉得投行工作是精英阶层,说实话这些精英们所展现的倒的确没那么精英。
对下属的冷暴力霸凌、不停地爬梯嗨整夜、还有充满敌意的工作环境,似乎在投行工作的生活不如想象般的那般让人目眩神迷。
可怜的Hari因为连续彻夜加班,急于自我表现最后终因文件的字体错误承受不住压力而暴毙。
他的死亡的确让人震惊,因为这才发生在第一集。
但似乎,他的死亡却又显得平凡无奇,因为象牙塔楼下的交易部门所关心的并不是他人的死活。
这着实让人疑惑,投行工作的人们似乎并不快乐。
这份工作的时长那么久、压力那么大、同时似乎还有着极为糟糕的职场环境。
讽刺的是,女主人公Harper在进入其认为属于精英阶层的投行工作后的第一个独立销售的客户就对其进行了职场性霸凌。
所以,为什么年复一年,大量的毕业生选择进入这个行业,渴望成为该阶层的一份子呢?
华服、美食、跑车似乎都不能让你长久地快乐,而对于这个行业的原始渴望却又那么让人沉迷。
但是,这部电视剧似乎目前为止对这个问题并不关心,当然也有可能会在接下来的集数里解开谜底。
第一集结束时,Harper在五星饭店的高层边吃着汉堡边望着对面略显飘渺的高楼,显得那么忘我、自在、雀跃。
当然,在这间酒店的不远处会有更高的大楼,然而谁都没有看到的是更高的大楼背后自然会有更大的阴影。
但当我们沉迷于前方更远的风景、更宽广的视野、更炫目的灯火时,谁又在乎呢?
或者说,还有必要在乎么。
女主Harper身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到了自负程度的自信。
这样的自信让她可以不顾自身学历的硬伤挤入一个金光闪闪的投行,勇于以一介实习生的身份向各个客户pitch各种交易。
然而与自负同样持续了一季的还有她的心虚。
她对各个富二代同事冷眼旁观,拒绝拿Hari来开玩笑甚至不惜拿自己本应保密的bonus数额来压过话头,都是因为她知道自己出身底层。
当那个替她造假学历的前男友顺走了酒吧里他人的夹克时,本是一件小事,她却雷霆大发,前男友讽刺她现在说话做事都十分white。
她的上司Eric对她的赏识不仅因为类似的自负,还在于Eric也是少数族裔,但他(毫不意外地)在性别问题上翻了跟头。
把提携自己的伯乐卖了,Harper看上去镇定自若,实际上,她的自信和心虚都极度膨胀了。
当Yasmin和Daria有了一场秘密会谈,她马上怀疑要被人背后捅刀;曾经似乎总是欣赏她冒失举动的大客户Nicole决绝离去时,她想故技重施用扳倒Eric的技俩来说服Daria,却被当面拒绝,Harper一时失去了所有的自信。
她本应在一众高层面前重述准备了多时的裁员日演说,可临到头却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于是她选择立刻出卖刚刚惹到她的Daria,哪怕迎回之前已经翻脸的Eric也要secure自己的留用。
她的心虚让她的决定总是倾向于短期利益,甚至有些反复横跳,若不是主角光环早就game over了。
Harper婊吗?
是的。
Nice Girls Don't Get the Corner Office。
毕竟,底层想跨越阶级向上奋斗的样子总是不体面的,尤其在投行toxic的环境里。
Yasmin,女二,标准的富家女孩,新人入职显得束手无措。
从一开始打扮得漂漂亮亮为同事取咖啡和食物,到被上司Kenny言语骚扰进而打压,最后被boss施压就放弃了曝光,无不显示她在职场上的稚嫩。
然而她实际上是一个manipulative的人,她的长处在于处理人际关系。
这群实习生很多次的聚会都是Yasmin牵头的,她也利用私人关系为公司拉来新客户(虽然因为Kenny失败了),整季吊着备胎Robert,。
有人指责Yasmin当女主是朋友真情流露,女主最后为什么要在她前来道贺时反而指责她hypocrite。
其实只要看看Yasmin对着Harper一番鸡汤之后从容冷静对着镜子补妆的镜头,就知道这是她打小锻炼自然无痕的社交辞令罢了。
当她发现备胎Robert近乎被Harper撬走后,马上提出了3p的建议,把之前一直欲擒故纵的Robert搂住深吻,却驱使Harper去做blow job,Harper于她只是个sidekick并非什么真心的朋友(突然想到帕丽斯希尔顿和金卡戴珊是怎么回事……Robert,一个头脑空空的new money,既没有Gus这样对自己阶级稳固的自信,又没有来自底层Harper的sales skill。
他跟着的经理也是个看似牛逼哄哄,总是吹嘘当年和谁吃过饭(还被Gus当面嘲笑),结果落得被公司裁员的职场混子。
整部剧下来除了记得他不停给Yasmin当舔狗之外都没干过什么正事。
虽然顶着伊顿白男光环还是留用了,但Robert和他的经理其实是一类人,也可能有着类似的下场,他们都是属于中上层白人中没能跟上时代步伐的那一批。
Gus有着所有实习生中最上层的家世。
因为同组Hari意外去世而被从MA组调走,但也因如此受到了HR Sara的关照。
他本应是最能得到留用机会的人,却在裁员日自己放弃了机会潇洒地离开。
Gus的游刃有余和Harper的睚眦必报正是因为两人来自天差地别的阶级,有着不同的底气。
Hari没啥说的,亚裔做题家+自愿996的标准写照。
整部剧估计因为是HBO出品的缘故,有多到没必要的裸露、吸毒、做爱的镜头,相反真正占据投行人大部分时间的工作戏份较少,集中在一开始就便当的Hari身上,可见996猛过可卡因(误)。
这也是IMDB观众给这部剧打低分的原因,描述了一个toxic的环境和一群brat,要怎么让观众与他们共情呢?
女主一生黑,长得丑且矮不说了,还歧视judge自己的黑人同胞,黑人里面还要细分挑拣出不那么黑的黑白混血来做自己男友,黑皮白心真的恶心。
自己靠政治正确上位拿到offer了还一路作死,学历造假这种背调雷区都能趟,面不改色心不跳心安理得躺尸香格里拉酒店脸皮怕是比城墙还厚。
约炮磕药滥交也就算了,还虚荣到必须要被白屌插才开心,令人作呕。
一路顺风顺水拿到return也就算了,还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属实极品啊,佩服佩服。
死不要脸赖住在同事家里也就算了,还找些瘾君子废物往别人家里面带,妆也不化素面朝天还成天想着md大佬爱上我vp啥的都跪舔这种玛丽苏剧情。
业务不精进,s&t部门最核心的情商也没有,处处让客户难堪,让领导犯难,自己的疏忽赌徒心态严重违规险些酿成大错让公司蒙受巨额损失,没被扣钱竟然还加了薪,天理何在?
领导批评一句前一天晚上都还在和男友欲仙欲死快活似神仙立刻就眼泪掉下来,就你最无辜是吧,戏精本精啊,脑子里面究竟装了啥啊?
PS:编剧导演拍片前好歹出于职业操守尊重观众的考虑,哪怕求求你去Onsite实习体验下也好,满脑子意淫,以为Ivy藤校毕业的人跟自家娱乐圈一样乱,整天纵欲无度昼夜嗨皮呗,通宵通宵的熬夜上会交材料你真以为是闹着玩儿啊,还大搞办公室政治,办公卡位摆满了乱七八糟的小玩意儿合着还犯尼玛的中二病呢,真tm一天闲得蛋疼。
选角不是gay就是nigger,政治正确diversity您可真的牛逼。
全剧唯一一些给所谓客户的投资建议还驴唇不对马嘴,债券利率期限结构都搞不清楚还摆架子,风险规避只晓得卖期权合约您可省省吧,地缘政治也一知半解,yy中美南海热战,意大利大选还能影响欧洲美元期货frm,笑死我了,怕不是活在梦里…利益相关
【几乎无剧透】前三集温温吞吞,除了第一集结束有小爆点,其他都顺其自然。
投行的实习生过着底层的生活:给VP和MD买午餐,没机会见客户,不能直接打电话做交易,陪着正式员工晚上聚会喝一杯,然后一个阶层的实习生把日常工作的憋屈和压力释放在自己人的聚会中。
但,后面四集迎来矛盾和冲突的集中释放!
先quote一些台词:【聚会场景】Nothing good ever happens past 2 A.M. Everything good happens past 2 A.M.(压力得多大)It's only an addiction if you can't afford it.Take two and you'll feel like you're inventing facebook.(你这得吃的是啥才有这效果!
)Can I join? (小公主的小宇宙爆发)
我都不好意思说这是在发生什么【工作场景】Do not forget how this feels right now. (第一次下单交易)There are generally two times to tell me when you've fucked up. The moment it's fucked, or the moment it's unfucked. (老板对犯错的员工)Years boxed up in seconds. (一次裁员)You ready to bite the head off a bear?(RIF day前一天)Work it out. Your're both salespeople, for God's sake.(重大利益场景)【吐槽场景】I once had a lehman saleswoman follow me into the toilet and try to flog me some MBS. So it's a vanilla currency option that will lose me money. So either you think I'm stupid, or you 're stupid. And I know you're not stupid. The only real currency you ever have as a salesperson is honesty. So are you going to tell me why you're really here? Clear your mind, take a second, come clean. Whatever the consequences, you'll feel relief. And I'm willing to forget about this little intrusion. Don't ever put a price on your dignity.People like us, born at the bottom, where would you put our percentage chance of ever making that top quintile? It's about three percent. That's intimidating. We intimidate people here. Because hunger is not a birthright.My tolerence for this place is at rock bottom.A pattern makes a person.故事发生在伦敦一家叫Pierpoint的投行。
投行在你心目中是干什么的?
说白了,是做交易的。
所以核心资产是交易员(掌握着买卖金融资产的客户关系)和分析师(时刻关注为客户创造什么交易来赚取佣金)。
MD,managing director,也就是董事总经理,和VP,vice president,也就是副总裁,这类在正常公司代表着高管头衔的title,在投行可能就是带2-3个员工的人的头衔。
交易部门的MD和VP很多情况就是跪舔客户的销售员。
作为一个销售员,最大的压力就是无法完成销售业绩,没有提成,被裁员。
投行的薪水是处在top级别的,所以为了在投行生存,尤其是作为一个销售员生存,身边都是名校毕业的高智商高情商愿意出卖灵魂给魔鬼的人,就需要付出无法想象的代价。
当然,除非你爸是某人。
毕竟投行每年招聘的人里,就有一些自带高端客户关系的关系户,这是符合这个行业规则的。
正面的不用说,负面的事情会比其他行业要多不少,撒谎,蔑视,挖坑,压榨,恐吓,还有生理行为的混乱(请无论如何抵制drug和乱sex,资本主义的年轻人都被搞废了),在金钱的胡萝卜下,小刀子割肉这种事情每天发生。
剧中最集中的矛盾冲突在后面几集发生,行业规则、职场谋略、生存法则和个人觉醒,编织在一起。
有种熟悉的感觉,如果你曾经在职场至少主导过一次有关利益分配的权力斗争的话。
坐等第二季。
《投行风云》(Industry)是一部以银行业为背景的2020年11月开始播出的电视剧,HBO和BBC出品,讲的是一群初入职场的毕业生在伦敦顶级投行Pierpoint & Co(虚构)打拼的故事。
作为毕业后一直在伦敦从事投行/金融咨询工作的人,我想就个人及周边从业者的亲身经历来讲讲观后感。
真实性整体感觉是真实的,尤其是气氛渲染、人物刻画、业务描述。
创作者Mickey Down和Konrad Kay不愧是投行出来的。
当然因为是电视剧drama,加了很多戏剧性,酒精、毒品、性都很夸张。
为了收视率嘛,懂的懂的。
关于整晚工作、累了只在洗手间地上躺一会儿最后猝死的Hari,我觉得有夸张但没有过分偏离真实。
IBD就是赶deadline,2015年高盛发过一个通知告诫投行夏季实习生不要在办公室过夜,可见日常情况。
同为IBD新人的Gus眼光长远、懂得自我调节,看好。
这里讲一件真事:2013年在伦敦美银投行部工作的实习生Moritz Erhardt于连续工作72小时后过劳死。
之后银行有颁布措施缓解高压,但如今低级别员工压力依旧巨大。
在Hari死后对于同事冷酷的描写是极端情况下对金融业文化的抨击,公司里只谈工作,要哭,回家去哭(当然现实中投行还是有很多温暖的人的)。
6个月后RIF(Reduction in Force)强制裁减一半试用期毕业生。
有些夸张,但投行确实有定期底层裁员机制,来给所有人紧迫感。
比如美国投行摩根士丹利在2019年末裁员人数高达1500人。
专业性入职三周的实习生被单独留下陪大客户,之后还一个电话拿下5亿大单这我看得也是很震惊。
关于Harper的策略——以4%的收益率买入美国国债期权,理由是特朗普的骚操作和全面贸易战会有损美国地位,之后中国抛售美国国债导致利率上升。
个人认为可能性不大,五年和十年期的美国国债在08金融危机后利率没到过4%,并且从国家利益角度考虑美国可以无限印钱然后对外输出防止通胀,不过这不失为一个好的交易想法。
但这个Harper的不经讨论的拍脑袋决策在一个饭局和一个电话之后导致了5亿的下单(我:???
)。
DCF (discounted cash flow)和WACC(weighted average cost of capital)模型都有提到。
前者是估值的基本概念——以未来现金流倒推当下价值,后者是用于计算发债和发股组合下募集资金的成本。
IBD确实有Gus做的建模和Hari做的pitch这两个重要组成部分,“make sure the font is Helvetica 12 or the MD will freak”这种对字体格式的极致追求很真实——投行和咨询的pitch就是这么做的。
其他细节交易员确实很忙,而且大多脾气不好,因为你做market making和trading环境就是这样,用业绩说话,不相关的都省了。
有交易员十几二十年从没离开办公桌吃午饭以免错过大的市场波动,所以剧中办公桌前吃沙拉也很真实。
作为职场新人Robert穿西装不撕袖标(Ted Baker挺好呀,当年我刚进投行穿的是H&M)和Yasmin天天早上忙着给同事买咖啡都反映了新人的面貌。
一整晚在外面857——不太可能,因为高压工作下第二天工作状态会收到巨大影响。
第二集全组在酒吧聚餐挺有共鸣(没有吸毒啊喂,又来),还有Harper到处找合租也是觉得看到了自己(伦敦租房真的是太贵了)。
总结总体真实不乏夸张的一部剧,值得一看。
想入职投行等金融领域的同学们可以感受一下,但也不要被吓到。
诱惑无处不在,投行也不例外,但最终怎么做取决于你自己。
Harper认为投行是“the closest thing to a meritocracy”。
我认为,向你信仰的方向努力就好。
我很讨厌毒虫的。除此之外,是个好剧。
裸体、电子音乐、毒品、社会达尔文主义,在 toxic environment 里努力争奇斗艳,简直当代宫斗。
我靠投行这么乱的吗(ノ=Д=)ノ┻━┻和长辈一起看的,场面相当尴尬
每集都露奶露鸡儿也救不了这剧了
剧中的几个主要角色真真每集都露点,每集都有打炮和嗑药,给差评倒不是不能接受这点,而是剧情实在是太无聊了,女主又丑又自以为是,看她说话行事双商也不是很高,比普通人还普通。这样的人靠着一个伪造出来的假文凭就能在伦敦的“顶级投行”工作?现在连“霸道总裁爱上我”那种题材的国产办公室言情剧都不敢这么编。总之这剧连合格的职场剧都谈不上,怎么拿它跟“亿万”比?简直是在侮辱广大观众的智商。
看了一集,看到小印巴过劳死了。 #20201212
第一季生肉刷完了 女主真是《how to get away with murder》之后的一朵大黑莲花 自私又心机 还喜欢撒谎威胁别人……感觉罗伯特有点可怜 两个女的都没睡到……不过职场上下级关系和职场黑政治还是很真实的……配乐不错 很英式电子风
看这剧还蛮喜欢Theo的,怎么到头来我还在喜欢看这种很classy的British posh boy(
是那种紧张的滋味,紧张到耳朵轰鸣,紧张到脑袋一片空白,紧张到无法呼吸。It‘s a right or left choose,one way。
以女主的能力完全可以无伤通过最后的演讲,结果卖了Daria保住了Eric,虽然这女上司也不是啥好人,哎,可能这就是职场吧。
Shit plot, shit character(s),shit acting. Piece of shit.
难道花旗 ICG 开发组服务的 Trader 们都这样吗?XD
说这是投行版的Gossip Girl,算是辱GG
HBO的剧还都蛮“直白”的,期待第二季。
英有phoebe waller ,美有lena dunham。lena说‘我可能是最懂这个时代年轻人思想的创作者之一’,indeed。每个人都真实细腻到发指,而且拍得好高级好trippy好toxic好好玩。 Harper和Yasmin都好bitchy好带劲,daria 和sara都好飒,‘要改变男人们在密不透风的房间私下单方面做决定的历史’,Nicole比她同阶级的高男识趣有意思kind一百倍,就是要这样的女主们,daria嗅觉灵敏抓住机会赶走eric,赶走robert傲慢白男上司,在电梯里跟 Robert说to me, you are worthless简直大快人心,不过 Rob 虽然没啥用但kinda cute and hot, though.在和yas的对手戏里尤其。好想上了他哈哈哈。
想看硬核职场结果只有吸毒漏点,被三个以上部门精心审查过的冒犯台词,看一集和十集都是一样观感的原地打转。
先考虑可看性再想其他的可以吗?
呃 咋说呢
们金融人两眼一睁就是嗑药和搞黄,,真受不了了 ^_^ (白女manager因为过于正常显得格格不入
我需要仔细剖析一下自己内心是怎么就坚持看完这个剧的。一部分原因大概是后期有一些对昔日投行风格的批判和小翻转。但是,编剧是高中生吗?除了不厌其烦的穿插传统美剧美德之“乱搞”之外,其他的剧情都非常莫名其妙。你选择minority的女主但除了给她不符合她的金手指以外,没有其他人物的塑造,看不出任何被领导欣赏的实力。实习生犯了错不及时汇报,以为自己能力挽狂澜结果赔了$140k最后被有一面之缘的客户救了,WTF??? 最后一集RIF Speech竟然紧张的一句话没说出来,但是还是录取了?WTF? 大概的唯一的感慨,就是能摊上好老板有多重要,以及多难得吧。Eric是个混蛋,I rest my c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