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ddington 》,中文翻译为帕丁顿熊,影片由保罗.金执导,改自英国作家迈克尔·邦德1958年的儿童文学《帕丁顿熊》中的小熊形象,讲述了一只神秘秘鲁深山中的果酱熊,在家园历经地震洗劫后,辗转来到国际化大都市伦敦后所发生的故事,小熊具有非常高的智商和语言能力,而且拥有人类的真善美等优点,可谓是知书达理!
导演除了给我们展现唯美的画面和家庭式的喜剧元素外,更多的是思考:1、真正真善美却很难被大众接受,汇聚人类优点的小熊初来到伦敦却无人问津;2、伦敦看似万人却是无人,每个人都禁锢在自己的固定的生活方式中,你来我往的脚步却没有交集,小熊很有礼貌的问候过路行人,却没无人问津。
3、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真的很大,小熊的秘鲁生活可谓是世外桃源,但主角布朗家里确实每天不得不为柴米油盐而精打细算,小熊的到来更是给布朗当头一棒,从而不得不买一份意外财产损失险。
4、胆小懦弱的人在爱情面前也会鼓起勇气,在邪恶面前也会勇往直前,所以说人缺乏的不是其他而是自信与勇气!
5、最后,全片核心想给我们表达家这样的一个概念,它是一种包容,一种有爱,一种信念。。。
随便说一下,这是一部真人动画片哟!
还有就是镜头里几次出现的街头艺人唱的歌曲真不错,蛮好听的。
总体来说这部片很是值得去看的,给四颗星!
十一月最后一天的戛纳天色阴沉,整个城市也可谓门庭冷落车马稀,路上行人都不见几个,唯独电影院里还是人头攒动。
不过要不是大大的海报很抢眼,我都不知道这片子今天在法国试映。
下午场大厅上座率80%左右,气氛很好(除了中途貌似有小孩被妮可演的反派吓哭了),结束以后大家反映都不错。
这种儿童片的情节连复述一遍的价值都没有,笑料也老套(有的甚至有点恶心),但导演处理得当,节奏轻快,画风和故事明亮温暖,这几点就很讨人喜欢。
有几处转场有匠心,有几处细节让人动容,作为一部面向儿童受众的片子做倒这份上已经够好了。
最大亮点当然是这只超级可爱的帕丁顿熊,他的造型就是经典的熊布玩偶那种,但活生生地动起来以后大概是全年最最可爱的银幕形象了(比【银河护卫队】那只凶悍的浣熊造型更可爱)。
不光外形讨喜,性格也呆萌+蠢萌,又拿捏到位,不至于惹人厌。
整个故事在这只小熊身上还是寄予了深意。
有个耐人寻味的细节:小熊初到帕丁顿站时,没有一个人注意到他。
人类主角一家子走过时也就扫了一眼就走开了,爸爸还说了一句“那边有只什么熊,大概是要卖我们什么东西”,然后妈妈折回来,直接和熊说话!
一家子听到熊回人话还一点都不惊讶,连起码的“哎呀,你还会说人话”之类的台词都没有。
(不仅如此,路人甲乙丙丁听到小熊说话都没有表现出任何惊讶)正常情况下,车站里出现一只直立的、拎着旅行箱的、会开口说话的熊,不引发骚乱才怪呢!
(觉得这是儿童故事所以不要care这些细节/或者这是为了表现伦敦人民见过大世面所以十分淡定的小伙伴可以不要看下去了)但是如果把小熊想成一个外国乡下偷渡到伦敦的青年,一切就很自然。
整个故事,其实等同于一个上一辈有点裙带关系的青年,来伦敦寻找归属。
而"熊"这个身份,巧妙地把这个故事裹上了一层童话外衣,并增添了戏剧冲突。
电影透过小熊算不上历险的历险,展示了不少伦敦经典风光,当然重头是造型很魔幻的自然历史博物馆。
明丽的伦敦(现实中其实也差不多),欢乐的路人,电影处处透着“咱们大伦敦就是好啊就是好”的骄傲。
人类主角一家虽然各有各的别扭和怪癖,但是善良的心地让小熊慢慢有了家的归属感。
就像结尾爸爸说的,“我们爱他(小熊)。
虽然我们都不是一个物种,但有爱,我们就是一家。
”;小熊也写道:“我越来越觉得这里是我的家”;“在伦敦,每一个人都不一样,所以每个人都可以在伦敦找到他的归属”。
电影里说的是“物种”,现实中就可以是“种族”,“信仰”,等等。
电影传达出的信息不言自明。
何谓文化输出,何谓propaganda!
这部电影从小孩抓起,做的高明又不动声色。
但伦敦真心配得上这样的propaganda,虽然我不知道电影里宣扬的“敞开怀抱欢迎各路人才”对于非欧洲人民能兑现几分。
不论其他欧洲名城有如何灿烂辉煌的历史,当今如果硬要选一个全欧精英的聚集地,那一定是伦敦。
最后吐槽下,法语配音跟伦敦故事真是130个不搭,违和感比当年看一堆人在巴黎唱英语歌的【Les Misérables】还讨厌。
羡慕可以看原声的人啊,电影里少了搞笑的伦敦腔真是缺了一道重要调料。
之后在爱丁堡时终于看了回原声,和英国人民一起感动一起笑的感觉真好。
不知不觉间和第一次看时的心境也不一样了,看到布朗太太走回来说出那句“Hello there”时心酸又感动,也许真的孤独时才会渴求那份温暖的人情吧。
再想到预告片那句“He comes to the City to find a home”,眼角不禁湿润了。
80/100
横跨大半个地球精疲力竭来到了遥遥远远的只存在于纸面上耳机里想象中的伦敦就像所有大都市里行色匆匆的居民一样,伦敦人好像对什么都不觉得奇怪,哪怕面前站着一只戴着帽子提着行李箱的会讲英语的熊时差熊在出发之前就已经把所有应该在异乡遵循的礼节熟稔于心,比如脱帽致敬,比如要学会上千种表达“今天下雨了”的说法,比如明明是熊最爱的食物却是三明治本来以为已经够了解异国生活的自己却发现还是会有种种不适,放在货架上摆在厨房里的那些东西……它们到底怎么用,于是闯出了一个又一个不大不小的祸快速融入一个陌生的集体又容易又困难,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为这个集体做出贡献,当你成为对这个集体“有用” “有价值”的个体时,你才会被集体所拥抱。
你要遵循conformity的原理,改变信仰和价值体系,当然这有点太难,但至少先从外表做起,比如穿上一件代代传承的Duffle coat。
其实这个时候的Paddington就已经被Brown一家认可为家庭成员了吧另外一篇世界著名“儿童”文学小王子里有一句话,“正因为你为你的玫瑰花费了时间,这才使你的玫瑰变得如此重要”。
花费在一个人,一件事,一个东西上的时间和精力越多,它对你来说就越重要。
Paddington也是和Brown一家的关系也是如此。
这也是为什么和同一社会里的其他成员互动对所有生物都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
闯祸也是一种互动的方式,但还是不太推荐采纳的基本上,这只名字叫帕丁顿的熊,大概是所有时差党的缩影。
时差生活有幸福的地方,但更多的是难以融入的不适感。
并不是说交不到本地朋友,口腹之欲也并没那么难以满足,只是你非常清楚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差异实在太难弥补。
大概比Paddington幸运一点的是,比起孤身一熊的它,数量可观的时差党还是能找到心灵上的伙伴的虽然有人不喜欢脸谱式的人物和套路化的情节,但作为喜剧它真的可以担得起优秀线以上的评价。
擅长自黑的英式幽默,自带乐队的萌到爆炸的小熊,烦人又可爱的无处不在的鸽子,随便一个镜头都好看的伦敦,有无数个理由可以让你把它加入到圣诞电影list里在最后的信里,Paddington写到In London, nobody is alike which means everybody could fit in. 看完这片子之后,对伦敦的好感都多了几分。
City branding那门课不拿它当案例讲有些太遗憾已经决定下周去伦敦的时候买一只帕丁顿,就当是送给自己的圣诞礼物吧
帕丁顿喜欢戴那顶红帽子,仿佛这样做它就离人类更近了一步。
它用它所理解的关于脱帽行礼和主动问候的绅士礼仪,来向它所遇到的每个人示好,仿佛这样它就能获得等价的尊重。
它不敢踏上滚梯,直到它自以为是地解读了滚梯旁边的标语,抱起一条狗以后,才给了自己可以像正统伦敦人那样踏上滚梯的心理暗示。
它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融入伦敦,融入人类社会。
这不是一只熊的心理,而是一个外乡人的心理。
这种心理包含两个对立面,一个是出于单纯和无知者无畏的勇敢,另一个是孤独带来的自卑。
所以你会看到它既可以勇敢地去追一个小偷——虽然它错误地把小偷当成了丢钱包的人,也会看到当它认为布朗一家并不愿意继续收留它时选择默默出走。
你还能从这个外乡人身上看到自立、执着和忍耐。
它自己独自走遍所有可能是它寻找目标的地址,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它面对饥饿和乡愁时,都没有把藏在帽子里的最后一块面包吃掉,真的像它叔叔小时候教导它的那样留到了最后关键的一刻。
它或许永远也不会理解为什么当它向别人脱帽行礼和问候时,大部分人都对之无视,因为在这个道貌岸然的世界里,一千次脱帽行礼或许都不及一次登上报纸头版能赢得“尊重”。
还好,帕丁顿无需理解这些。
充满爱心的探险家,他的家人却一点也不善良。
就好像同样是白金汉宫门口的守卫,有的就对素不相识的帕丁顿施以援手,而有的就把它赶走。
影片就是通过帕丁顿的旅行,把世间百态展示给观众看。
那些长得漂亮的人,可能是恶魔;大城市和所谓的礼仪之帮,其实人们还不如一只熊懂得礼仪。
喜欢吃果酱这点,强化了帕丁顿的单纯,正是因为这样善良的单纯,才为它赢得了家的温暖。
它身上有英国“绅士”所不具备的东西。
这些东西融化了布朗一家人的心,使他们彼此之间更加理解对方和爱对方。
影片充满了高品味的幽默和事无巨细的照应,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
其中尤以布朗一家中不愿冒任何风险但最后却在危险时刻挺生而出的爸爸,以及台词很少却字字珠玑的奶奶最为鲜活。
加上艺术感的音乐以及丰富的英国元素,该片无愧2014年英国最佳电影之一。
随着帕丁顿这个外乡人融入布朗一家,它算是初步融入了英国、融入了人类,它孤独的心终得以解脱。
而布朗一家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更加融洽,父亲可以放下风险意识跟儿子搞起科学实验,女儿也将男友带回家给母亲看,他们彼此更加了解,各种心结都解开了。
融与解,就是由帕丁顿这个外乡人所带来的一切改变的两个关键词,当你身处异境需要面对孤独之时,当你的家庭充满矛盾之时,或许这部《帕丁顿熊》真的能成为你的心灵鸡汤。
看了《帕丁顿熊》,可惜闹闹没有同行。
我觉得应该带他来看,看看家里如果有一只可爱的动物,会到来多少快乐。
尽管这部电影有着《101真狗》的影子,同样是一个坏人要抓到活体动物。
不过这部电影整体风格都是很轻松活泼,带着浓浓的家庭爱意,适合家庭观影。
影片开始小熊从秘鲁偷渡到伦敦。
伦敦眼、大本钟……灯火辉煌的伦敦夜景,这是世界最知名的城市之一了。
在伦敦地铁,忙碌的上班族匆匆从小熊身边走过,没有人理会他。
伦敦,并不如路西阿姨讲诉的那样美好。
不知道为何看到这里,想到有一年,当我还在找工作时,坐36路到国展中心参加招聘会,公交内播放着《北京欢迎你》的MTV,每个明星都装作非常好客的样子。
当时觉得,北京只是属于那些人的,少数的那些人,与绝大部分人并没有关系。
就像是小熊独自在帕丁顿站,伦敦与他并没有关系。
小熊孤单的坐在帕丁顿地铁站,直到遇到了布朗一家人。
布朗先生属于传统的英国人的样子,刻板而谨慎。
所以对于小熊则只是看了一眼,用礼貌的谢谢来拒绝。
而布朗太太时常有着奇思妙想,在孩子眼里都有可能把她当作小孩。
内心充满童趣和友爱的她坚持要带小熊回家。
而爱子心切的布朗先生则担心小熊会伤及孩子和破坏家具。
果不其然,小熊把卫生间弄得面目全非,这些桥段在一些喜剧片里十分常见,不过观众们还是笑坏了。
布朗太太一家,有两个小孩子,大点的女孩正处在成长的烦恼中,用一切否定来掩饰自己内心的想法,而小点的男孩则是个很可爱、动手能力很强的人。
他们很快和小熊相处成了好朋友。
而当有一天发生种种意外后,布朗先生强烈要求送走小熊,这种情况下,小熊留了一封信自己走了。
没有了小熊的布朗家十分安静,大家都离开餐厅,只剩下布朗先生。
他有点奇怪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
而孩子们也吐槽布朗先生的古板。
伯德夫人却讲述了在没有孩子前,布朗先生是如何地打扮前卫生活不羁,有了孩子后才变得如此居家和刻板。
这一幕还是挺温馨得,展示了布朗先生这个有责任心的男人。
也觉得有点恐怖啊,论一个人如何丧失自己的生活啊。
最后全家人去博物馆营救帕丁顿熊,每个人都用到了自己的聪明才智,然后肯定是把熊给救出来了。
最后还要说下,伦敦是不错的城市,是属于大家的城市。
在这一刻,才觉得这片就是伦敦风光宣传片。
说不定未来英伦三岛游热卖。
英国果然是大英腐国,电影里男主角和帕丁顿熊在地理协会里遇到的门卫就是一个同志,并且频频跟男主放电。
感觉英式喜剧电影似乎都是相似的,看得到《真爱至上》的影子。。。
《帕丁顿熊》,这部充满浓郁英国气息和气氛的喜剧片,从影片的风格和设计看,总有种时空错乱的感觉,故事到底发生在现代还是过去总让我觉得迷糊。
不过喜剧效果还是可以的,也同样具有浓烈的英式风格,完全能笑得起来。
明星配音再次拉低了长影的现有水准,好在这次没那么毁,只是一般。
总之,爱看不看。
《帕丁顿熊1》是一部关于伦敦的电影:一份定格在玻璃球里落着雪的温馨向往,在小帕丁顿熊坐着的士环绕伦敦看夜景的时候,这座电影的城市指向就显得格外明确。
影片的最后,帕丁顿给远在退休熊养老院的露西阿姨写信,他写道:“在伦敦,每个人都是那么不同,但这也意味着,任何人都能融入伦敦。
”在那些熟悉的风景以电影画面的形式一帧帧地重现在我的眼前,使我回想起黄粱一梦般的一年伦敦生活,闪耀的街灯和行色匆匆的路人都涌回我的脑海,各色各样的人从五湖四海而来,而他们都生活在伦敦。
如果不用成人的逻辑去苛责《帕丁顿熊》,这无疑是一部质量上乘的家庭电影,幽默感十足,虽然有那么些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却仍可以舒适地等待皆大欢喜的结局。
这是一个异乡人寻找家的故事,故事的发展在这个格格不入的外乡熊遇到了这心地善良的一家人开始,就毫无意外地坠入了预设的桥段中,尽管期间种种磨合,这个家庭最终接纳了这只单纯可爱的小熊,也因为他的存在而发生质变,彼此成为了重要的家人。
也许是原著的信息量太大,改编成两小时不到的电影就显得有一些快进加速,人物情感的转变也因此过快,使得这个发生在伦敦的温暖故事变得过于理想化而不食人间烟火了。
一个异国他乡的人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并打算长久地生活下去,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呢?
我想,帕丁顿熊没能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他一半的遭遇诉说这世道艰险,但遇到的人们又太过亲善了,我悲观地认为,对于普通人而言,也许仅仅只能够经历前半段的艰难苦恨了。
且帕丁顿另外的幸运源自于他是一只会说话的熊,如果只是一个赤身裸体而行为诡异的孩子站在帕丁顿车站想要找到一个家,估计温厚的布朗一家也会绕开远远的,尤其是布朗先生(不过他成为父亲后的转变真的是这部电影一个特别美好的细节),绝不会允许亲爱的家人靠近这位可疑分子半步。
果然童话改编成电影还依然是童话。
但我有时会想起,我在伦敦结识的朋友们,他们亦远道而来,或来自燥热干旱的沙漠戈壁,或来自浪涌潮平的沿海小镇,终都在伦敦落地,渐渐地扎下根系来,若卷入伦敦的人潮中,也就再懒得分辨谁究竟来自何方——这个多元而包容的伦敦,收留他们的梦想与希冀,悉心地呵护着。
那些失落、悲戚、隔阂,也曾都像伦敦的细雨、阴雨、暴雨般打击过他们的心,可又偏偏是伦敦,终于给了他们归属感。
或许他们没有遇到像布朗一家那样美好的存在,但他们在他乡遇见的温暖,会以另外一千种方式呈现:一个擦肩生命的过客、一杯醇香的热可可,还有途径一座大桥偶然一督发觉的风景……温暖的故事,可以化作千万种形式来诉说,那么一段关于远走他乡的冒险,不仅只是伦敦与帕丁顿熊的故事,若能落得一个圆满结局,也就不只在童话里才显得合理了。
但愿我们都能邂逅属于自己的那个温暖故事吧。
帕丁顿熊 一个在伦敦的异乡人 他来自神秘的秘鲁 他的英文名字来自帕丁顿车站 他想念自己的家乡帕丁顿熊 被布朗太太在帕丁顿站捡到的 在布朗家里度过了伦敦的第一个晚上 虽然布朗先生不喜欢他 但他可是一只来自秘鲁的果酱熊 如同精灵鼠小弟一样 慢慢地 他也被大家所接受和喜欢 可是 大坏人出现了 居然要抓走小熊做标本 同时布朗一家也误会了小熊 使得小熊离开了布朗家 被探险家女儿抓到了 危急时刻 小熊和布朗一家齐心协力 小熊和布朗一家胜利了 小熊留在了布朗家 有了自己的家人 帕丁顿熊 是个不错的温馨家庭片 适合家人一起观看
小熊用执着的信念和不放弃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奇迹--它终于有了个家了。
有一只小熊,他在严重的自然灾害地震面前,失去了亲人,失去了他的家。
他仅剩的唯一的阿姨跟他说,去伦敦吧,那里有我原来的一个朋友,也许可以找到他的帮助。
阿姨把他送到码头。
挥挥手。
很熟悉的情节对吗?
每一个背井离乡的人,大概都有过这种怀揣父母殷殷期望外出找工作闯荡社会的记忆吧?
临行前父母深切嘱咐,到了哪哪去找谁谁谁,殊不知多年不联系的朋友可能已经物是人非,我们靠的还得是自己的能力。
当然,包括自己的运气。
于是我们从乡下来到了大城市,成了北漂儿、沪漂儿(海跑儿)、广漂儿、深漂儿……各种漂。
当然我们也没能立刻找到父母口中能够提供帮助的朋友。
怎么办?
小熊在车站寂寥的等待好心人的到来,它用帽子里的最后一块面包交了一群比它还要底层的朋友,鸽子。
它引起了一个有能力而且有想象力的人的注意。
它得到一晚的临时收留。
它通过女主人丰沛的爱心得以延长这种收留。
它努力让人相信它的故事,它只要找到阿姨的朋友就不再会给别人添麻烦。
它用可爱和善解人意,得到了一家人的支持。
但它最终没能如愿,那个所谓朋友的旅行家本来目的是要把它的家人做成标本,因为感动于熊熊的温暖善良和高智商而成了动物保护者。
但他的女儿却执意要为标本这一事业奋斗。
可怜的各种漂儿们,是不是最初我们也是偶然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在他的帮助下找到了地方暂住,然后租房子,找工作,生活在逐步趋向于安定?
是不是填饱了肚子,开始思慕一个家的温暖?
青春被岁月消磨,心智逐渐磨砺成熟,父母家的温暖每每想起便潸然泪下。
于是我们想有一个家,一个属于自己的归宿。
小熊最终经过和布朗先生和布朗夫人一家认得共同奋斗,打败了坏人,幸福的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家里。
我们也可以找到能同甘苦共患难的志同道合的伴侣。
人生无论风平浪静还是狂风暴雨,坚定信念,便无怨无悔。
一部温情的片子,温暖的故事情节。
以下为个人观影过程中流水账式的感受记录,大量剧透,主体消极,因为简评栏写不下,所以在这里占个地方,标个记号,以免自己看过就算。
受人邀约去电影院前,其实不知道这部,搜索后:1.只看到小方块片名海报,以为是全动画电影;2.略微瞄到了豆瓣第一页三篇评论透出的城市情怀。
在以上两个前提下:1.发现是真人电影时,因为偏离预期略有些失望;2.可能是联想到早前评论里提到的伦敦人文,那只会说话的熊让我瞬间意识到,这实际上是一个纯粹的移民故事。
因此,在之后的观影过程中,我就基本get不到电影制造的那几个笑点了,有一种电影院里别人都在笑,我却笑不出来的憋闷。
也有自我意识过剩的:你们都没发觉这其实是在说人吗?
以下情节,带入人后:车站站台上,没有人因为看到一只带着脏兮兮帽子的秘鲁少年而惊慌,他们绕过他继续匆匆前行;布朗一家在失物招领场所看到他,少年用老式的英国方式打招呼,布朗先生抱怨着直接掠过他,而生性热爱不凡冒险的布朗夫人上前和他说话;餐厅里布朗先生看着少年不甚文雅的吃相忍受着难堪,少年用自己的语言报出名字,布朗先生一脸困惑;古板孤僻的邻居老男人看到被带入公寓的少年,对此感到不适,以及之后博物馆女馆长(我一度把她想象成移民局)所说的:以后这条街上到处都会是他们这种人(原句大致是“到处都会是熊”),他们会……以上种种,让我看不到一只毛茸茸的活泰迪童话,而是无比现实的人类世界。
小熊第一次进入英国家庭,布朗夫人让他去洗澡,却没有教他如何使用浴室,浴室被搞得一团糟。
这里纯当制造冲突了,后来发现这段夸张的大手笔桥段也确实被用作了预告片。
顺便一提,浴室发大水那段,虽然能理解电影的夸张,但我忍得住吐槽却忍不住紧张,好像房子是自己的一样(居然不是担心小熊…),眉头紧皱起来,哈哈哈完全没办法放松 = =之后对于移民情节有一处最直白的表现,应该就是帽子店老板的那句“我来到了这里,但是我的心却迟到了几年”。
这里可能大家都会心酸一下吧。
总体来说,我没能从初期设定和电影的真人表现手法上把这当做一部童话喜剧来看。
我想在影院中能笑出声的观众们未必没有意识到主人公所面对的现实,但大家依然直白地把他看成一只小熊,就是一只小熊。
而我自始至终都没能回到这个设定。
虽然没有读过原著,不知道小熊还有哪些故事,出过哪些让人啼笑皆非的洋相,遇到何种形形色色的人,但想必作者一定期望用一只秘鲁小熊在英国的新生活,让年轻的人们在憨态可掬的纯真联想中为他祈祷。
作者期望用小熊代替那些异乡的面孔,期望用这种温柔的方式让英国的年轻人们探查到生活中的现实,期望他们意识到包容和接纳。
然而我总是悲观地认为,可爱的小熊和现实世界中的外乡人,恐怕难以要求孩子们从同一种立场出发。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电影在教化意义上也很弱。
(不知道为啥想到了《魔法保姆麦克菲》,拍了三部。
)但是,电影的另一个着力点,在于布朗一家所体现的矛盾:以夫妇俩为代表的生活态度的差异。
而布朗家的另一个矛盾正是在于“对待自己所不了解的异乡人的态度”。
两种矛盾最终都被同一种东西解决:“心灵的开放”,尤其是布朗先生,回忆起自己无忧无虑时的生活态度,才改变了对小熊的态度。
我认为“排异”是一种天性,“开放”是一种后天的学习,这是成年人无论长到几岁都有可能需要重新审视的课题。
也许,比起纯真的天性、比起人类所拥有的同情、比起善良,“开放的心灵”,最终还是一个圆满的答案,即使它也同样不是一个新鲜的主题了。
我们的心灵,并不只是为可爱的事物而开放,而是开放后,才能看到世界的美好,才学会放松。
归纳自己的感受:作为童话,不够浪漫,在偏现实描写的生活中安排的笑点(对我而言)仅仅借助“熊”设定,有些孱弱,或者说对抗不了现实的冷硬。
人类部分的笑点,比如邻居对女馆长的一见钟情、布朗先生在探险家协会的装扮、老奶奶和博物馆警卫拼酒之类的反而显得很妥帖。
教化的主题预见性高,包括过程。
女馆长的设定倒是很出彩,尤其在儿童童话中,居然安排了一个从小就黑化的现实少女,比较意外。
以一部城市宣传片来说,拍得好,但也有「粉饰」之嫌,英国佬的那些个毛病没见。不过也可能像英国同事说的,在伦敦大街上就没有伦敦人,这是全腐国最没英国味的城市。故事儿童向得很圆满。影响时政的意思也到了。重点是我很喜欢Brown一家的穿着打扮和装修摆饰。Brown太太穿衣style六星好评!
爆米花电影!合格!
蓝精灵在纽约,帕丁顿熊在伦敦……全世界有几万个城市,就可以有几万部这样的电影。
有些译错和漏译,goodlord翻成“好”,醉地不行。马特一出场我就笑地不行,皮卡叔出场太少啦,唐顿老爷女装噗www
过于低幼……而且,这只熊真的是干啥啥不行啊。
请关爱每一位流落异乡的孩子。
一般般,感觉不够有趣。
轻松又有趣,帕丁顿跟布朗先生一家太温暖了,治愈系。
You are my family.
穿衣一直homoless风的小本终于也演了一回无家可归。巴特寡人有疾,寡人看动画片必哭。所以看到熊熊孤独坐在车站失物招领处,胸前挂着Please look after this bear, thank you的时候,立马泪崩,都忘记吐槽小本的声音是如何软萌基基基基基基基基基基基基基基基基基基基基基基基(省略120字都是基)。
蛮无聊的,连《精灵鼠小弟》都不如,情节的低幼与人物的绅士风度混搭后满是尴尬,男主一家子对熊的爱还缺乏情感支线,妮可基德曼那条线完全可以再大胆厉害些,果酱熊好歹也是新物种啊,一点杀伤力都没有。童话需要拟人化,拟人化却未必是童话。
就这只熊也要比那什么白色充气娃娃萌
什么鬼,两颗星不能再多了。唯一的惊喜是配音 本威士肖 还有客串的第十二任神秘博士
色调很暖,好喜欢布朗一家的各种亮色装饰
小熊真是好可爱!!
全片充满了橙黄色的甜腻,把伦敦描写的无限美好,动作捕捉与皮毛很细腻,部分笑料还算抓人(熊瞪)。但是,人物设置也太脸谱化了,温馨一家人完全没个性,很多情节也缺少铺垫。对于这种老掉牙的设置,我最后只觉得被灌了一锅中产阶级的心灵鸡汤
熊出走那段后排小女孩竟然看哭了。。。
飞机上看的,看哭了。虽然剧情后面没啥惊喜,但是小熊简直太萌了。顺说皮卡叔的造型出人意料地给了我会心一击。
这类片子看得我基本免疫了。。太主流太官方 小熊本身倒是满出彩的
大家都说的小熊很萌我就不再说了,sally也很可爱,站岗的士兵也很有爱啊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