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 On the Road 有段台詞很棒,"The only people for me are the mad ones, the ones who are mad to live, mad to talk, mad to be saved, desirous of everyth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ones who never yawn or say a commonplace thing, but burn, burn, burn like fabulous yellow roman candles exploding like spiders across the stars." 看的時候忍不住聯想到《阿飛正傳》的經典臺詞「我聽別人說這世界上有一種鳥是沒有腳的,它只能夠一直的飛呀飛呀,飛累了就在風裡面睡覺,這種鳥一輩子只能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亡的時候。
」Dean和旭仔的自由、不羈、風流、灑脫(當然其實就是不負責任),都是常人可望而不可即的。
青春啊 ==,或許真的「長得好看的人才有青春,其他人只有上學上班 」.......Dean最後的落魄是讓人蠻感傷的,但這就是現實的殘酷。
《阿飛正傳》的最後,張國榮問:「你有沒有聽說過這世界上有一種鳥……」劉德華嗆他:「聽過,沒有腳的那種嘛。
你這些話哄哄女孩子可以。
你像鳥嗎?
你那一點象鳥?
你不過是我在唐人街撿回來的酒鬼而已。
像鳥!
你會飛的話就不會呆在這裡了。
飛呀!
有本事你飛給我看看?
」——其實那時我笑了!
“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家杰克·克鲁亚克的作品《在路上》,读来饱蘸作者的充沛情感,八千里路云和月,那些青春就流浪在路上,也曾迷惘,彷徨,却从未失去过方向。
整部作品其实最动人的地方,都在于作者的信马由缰的思维的表达,那些都是“垮掉的一代”最坚实的内核:对于人生方向的追寻。
《在路上》并不是一本很容易改编成电影的书,因为“垮掉的一代”的文学流派的风格,通常不遵守传统创作的常规,结构和形式上也往往杂乱无章,语言粗糙甚至粗鄙。
《在路上》也不例外,书中的主线剧情都没有详实的着墨,更多的却是意识流般的零散语句篇章,书中涉及的人物众多,主角Sal数次贯穿美国甚至墨西哥,时间线也长达数年之久(1947-1950),想要把这些搬上银幕无疑难上加难。
电影《在路上》虽然保留了大量书中的人物和对白,却也大刀阔斧删减了一些段落,重点保留在主角和狄恩·莫里亚蒂(Dean Moriarty),玛丽露(Marylou)和卡罗·马克斯(Carlo Marx)等几人身上,着重凸显了几人之间的友谊、情感以及混乱迷茫的青春。
在电影里我们看到他们酗酒、吸毒、嫖娼,生活非常糜烂。
然而事实上,“垮掉的一代”的核心理念可以用《在路上》中的一句名言来解释:“因为我很贫穷,所以我拥有一切。
”意义更多地在于提倡平等,自由以及自我价值的追寻,这区别于60年代的“嬉皮士”,可惜的是,电影也没能把握准这一主题,对于“垮掉的一代”的诠释流于表面,却没能深刻触及其追寻自我价值的精神内核,着实可惜,不过从故事性上,倒是更符合电影的剧情需求,增加了观赏性。
此外,电影的摄影、剪辑、配乐无需赘言,技术过硬,效果不俗。
说到故事性,电影因为删减了人物,几位主角的形象也更加鲜明,其中不得不提的Dean Moriarty,像极了少年时代的一位挚友,狂放不羁,不拘小节,总在人群中逆流而上。
在人们的眼中他是怪异的,不合时宜的,然而只有你明白,他的那份洒脱和超然,自由和狂野,却是你可望不可即的。
同样的鲜衣,怒马,你不过是在这庸碌世界中顺应天道的一员,而他却风风火火,旺盛地燃烧和挥霍着他那短暂的青春,和年少。
于是就这样被Dean征服了,他粗粝、不恭甚至毫无责任感,多年以后再相逢,却仍然可以在瑟瑟寒风中泪光闪闪,对你说他爱你,从未变过。
就是这样一个人,你爱他恨他,却永远忘不了他。
演员加内特·赫德兰成功地诠释了原著中Dean的形象,作为“垮掉的一代”文学作品中的代表性人物,他“英俊、瘦长,有一双碧蓝的眼睛,讲一口地道的奥克拉荷马方言——多雪的西部一个标准的留着大鬓角的男子汉。
”他不群,率性,性欲旺盛,没心没肺时像个混蛋,敏感脆弱时又令人怜惜,加内特·赫德兰的表演很到位,值得褒奖,这位27岁的年轻演员,星途无限。
男主角Sal的饰演者Sam Riley也是一个新演员,他的表演中规中矩,笔者觉得并未有特别出彩之处,至于女主角Marylou的扮演者Kristen Stewart,个人觉得她这次的表演其实还是不错的,笔者也曾因为《暮光》系列对她存有不少偏见,然而这次问了同行一起看电影的朋友,他没有看过《暮光》也不知道Kristen Stewart,他深深觉得她就是Marylou,就是一个垮掉的那个年代的女孩。
而片中的配角,实在是星光熠熠,Amy Adams,Kirsten Dunst和Steve Buscemi等都有不俗的表现。
谁的青春未经坎坷?
谁的青春未曾彷徨?
或许不少观众会对《在路上》中的主角们的放浪形骸的行为感到不解和不齿,然而他们却忽视了“垮掉的一代”身处的特定历史时代,以及这几位在文学上的造诣和成就,他们的文学作品绝非毫无意义,他们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我很喜欢书中的一段Dean对Sal的独白,电影中也引用了:“可现在,喏,现在,虽然如此,我可从来没有这样高兴,快乐,觉得生活真美好,只要看见可爱的小孩子们在阳光下玩耍,萨尔,看见你我也挺高兴,你是我最喜欢的伙伴。
我知道,我知道,一切都会好起来明天你会看到她,我那漂亮得让你吃惊的小女儿,现在一次能站上三十秒钟。
她二十二磅重,二十九英寸长。
我已经估算过,她有百分之三十又四分之一的英国血统,百分之二十七又二分之一的爱尔兰人,百分之二十五的法国人,百分之八又四分之三的荷兰血统,百分之七又二分之一的苏格兰人,百分之百的美人儿。
”是啊,Dean也曾有过田园牧歌般的生活,他也曾有过对幸福未来的幻想。
只是这个亲缘寡薄的孤儿,经历过五年的牢狱之灾,和太多的人生跌宕,以至于成了一个魅力十足的混帐,他太迷恋自由,太迷恋流浪,却最终落得在纽约的夜色中,瑟瑟发抖,眼泛泪光。
远方啊,远方...--字幕译后记很早就想翻译《在路上》,一直没有时间,最近闲了,便捡起来翻,却发现真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1;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英文字幕和时间轴,最后使用的轴掐得也不够准,于是只好自己一边翻,一边掐轴,工作量很大2:这部电影使用了很多俚语,甚至有小语种法语、西班牙语3:因为有很大一部分语句来自原著《在路上》,因此我参照了译本来翻译,尽量用书中的语言,但是关于《在路上》的中译本,很多读者对各个版本的译本都颇有微词,没有一个版本是大家觉得尽善尽美的。
因为我最早读过的是文楚安先生的版本,毕竟是老一代的翻译家,因此我尽量参照了他的译文,但是也有些地方我觉得他翻的不够精准,因此我稍稍擅自修改了一些小的内容,还望大家见谅4:翻译的过程中,人人影视早我一步发布了作品,但又觉得自己已经翻了三分之二,不翻完太可惜了,于是坚持翻完了5:关于电影是否是成功的改编,我认为只能是中规中矩,毕竟原书语句相当意识流,有很多场景都只是寥寥数语的描述,更多的是读者心中的想象,想把这些都搬上银幕,我想说的是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人心中联想的画面都会有所不同,电影不可能都完全契合读者心中的想象。
加上本来导演的执导能力也不是非常过硬,这部电影迷失了不少原著追寻人生方向的精神内核,反而着墨很多关于青春、性和迷茫的描写,自是可惜。
不过一代读过《在路上》的读者当然对电影版仍旧抱有很大的期待,电影中演员的表演也是可圈可点的,还是值得一看。
好了,说了这么多,还是交由大家去看吧。
字幕地址http://www.douban.com/note/251744652/
终于看到了《在路上》书已经看过两遍了。
那天,一个人在狭小的阁楼,安静的看完片子。
看完后的感觉并不好,不是那种读完书后的感觉。
电影结束了,没了画面,字幕在走,我坐在沙发上,脑子有点涨。
是我期待的太久,期待值太高吗?
这部电影从开始拍的时候我就开始关注。
或许真的是自己的期待值放高了。
就好像当时看完了《挪威的森林》后的感觉一样。
但是,在凌晨的夜里,在一天里这样少有的安静里反思了很久很久。
想到了那个时代,想到了大环境里的人!
重要的是人,是那个时代里的年轻人。
他们是垮掉的一代,他们在那个美国大萧条的时代,到处都是流浪汉,到处都是失业者。
活在那个时代的年轻人有的是挥霍不掉的青春。
是的。
导演就是要把那种燃烧生命的极致感提出来。
在那个时代是没有规则的。
在那个时候每个人的未来都是没有一个固定模式的。
即便是现在也是一样,没有人能预测未来谁会怎么样,知道的只是我们每天都在老去。
书中有过这样一段记忆深刻的描述,里面能看到电影想要体现的影子——“生活本身是令人痛苦的,我们必须忍受各种灾难,唯一的渴望就是能够记住那些失落了的幸福和欢乐。
我们曾经在生命中拥有这些幸福和欢乐。
现在它们只能在死亡中才能重现(尽管我们不愿承认这一点),但谁又愿意去死呢?
这些纷杂的思绪不断在我的脑海中涌现。
”电影的最后在书中的最后一段上做了一些修改,我想,书中那段话更加意味深长,这些年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年轻的生命去背起背包踏上一个人的旅程——“每当太阳西沉,我坐在河边破旧的码头上,遥望新泽西上方辽阔的天空,我感到似乎有未经开垦的土地,所有的道路,所有的人都在不停的走向西部海岸。
我现在才知道,在这里,所有的年轻人总是躁动喧闹,因为是那片土地使他们如此无法平静。
”
我个人非常喜欢的电影,甚至排名前三!
在美国,夕阳西下时。
我坐在快垮掉的老河墩上。
仰望新泽西上方的长空。
想象大片的荒野。
绵延不绝,在大地上隆起,直至西海岸。
道路远没有尽头。
人们在这无尽的路上纵情遐想。
在爱荷华,我终于知道。
长庚星,一定会低低地挂在空中。
昏暗的光撒在大草原上。
而这只是在夜晚,还未完全降临之前。
当夜晚到来笼罩了大地,描黑了河流。
包裹了山峰掩藏了海岸。
没有人没有人能预测未来谁会怎么样?
只知道我们都会凄凉的老去。
我想到了迪安,莫瑞亚提。
我甚至想到了老年的迪安莫瑞亚提,我们从未见过身为人父的他。
我想到了迪安莫瑞亚提。
我想到了迪安莫瑞亚提。
这段话很激励我:一个没有受过什么教育,坐过监牢的自学诗人。
是一个充满精力,不惜用一切感官体验生命的人。
他没有钱,却不为此担忧,他也不衷于名利,他追求的是自由。
2018.4.16
1针对男主:如果没有自己的一项技能作为傍身术的话,那么,当你和朋友从颓废堕落的生活中回归到正轨时,可能就是流浪汉和精英人士的区别了。
2针对迪安:在颓废、堕落、迷茫中不断挥霍青春,取得即时满足,看似很自由,很潇洒,但是,迟早有一天,命运会给你相应的回报的。
很多人总说自己迷茫,其实只不过是不愿安定下来,不愿承担责任罢了。
宁愿跋山涉水、饥寒交迫连续五天五夜来到大城市找自己曾经的好友,想要再偷一时的欢愉,再逃避现实一次,但是,却不愿选择低下头颅,本本分分地回家踏踏实实做一份工作,养家糊口,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
对待这样的人,我真心觉得没什么可怜的。
不要再用什么还迷茫、还年轻作为逃避现实和责任的借口了,其实只不过是不愿面对现实,懒惰罢了。
3针对迪安前女友:年仅18岁,就因迷茫和年轻为借口而选择和一个混蛋整天花天酒地,让自己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都堕落地无以复加。
逃避,爱欲,疯狂……都只是一时之计,只不过让自己暂时忘掉所谓的责任以及对不确定的未来的恐惧罢了。
但是,青春是短暂的,欢愉也是短暂的,责任和平淡才是人生主色。
4针对迪安的妻子:女性不够独立,识人不准,一个明显就看得出是个内心始终安定不下来,渴望疯狂,渴望爱欲甚至还用情不专豪无责任心的男人,即使这样,就随随便便地就把自己交出去,选择了这样的男人作为自己下半生的伴侣。
那么,既然你当初有那个勇气做出这样的选择,那就在将来受到委屈后悔的时候千万别哭,别后悔。
听说这部影片已经很长时间了,那时候“暮光女”克里斯汀•斯图尔特,还没有在“暮光之城”中彻底谢幕,还是跟帕丁森好着的时候,当然也还没有因为演“白雪公主”跟导演勾搭上,将手中的童话般的爱情彻底摧毁的时候。
本片该算是讲述男主赛尔一路旅行的游记,感觉上说旅行其实还有些不是太贴切,用流浪更合适一些,在他几年里的一路往返于纽约、丹佛、旧金山等诸多城市,横跨整个美国东西海岸之间数千、上万公里的旅程中,身边的同伴换了又换,前方的目的地也是换了再换,期间有过放纵、愉快的时段,但大部分的旅程是伴随着饥寒交迫,经济拮据等诸多困境的苦旅,在这一路上陪伴着男主的是酒精、香烟、大麻、漂亮姑娘和性以及永不停歇的记录,记录着身边的一位又一位同伴;记录着在每个城市之间或走、或搭车、或自驾的路;记录着作为自己曾经的落脚点的城市中生活和工作的点滴;记录着每个城市给他带来的酸甜苦辣;记录着自己含蓄、内敛的感情;记录着一路上的风光;记录着与“好兄弟”迪安莫里亚提之间的一个个故事;将这几年中在一路上的一切都写了下来。
男主赛尔应该很庆幸自己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始终都没有停下自己的笔,对于任何人来说这数年岁月中的种种经历都会是一笔财富,即使自身不像男主一般是一位作家,但自己笔尖经年累月说流淌出来的这些欢乐的笑也好,辛酸的泪也罢,在未来都将会给自己带来仰望星空时的回忆;美酒微醺后的忘情。
所有精彩的故事,必然都来源于生活,越是丰富多彩的生活阅历就越是能孕育出美妙的故事,男主在几年往返于东西海岸之间的公路遨游中,一座座的城市,一次次的相聚和分离,仿佛连到天边般无尽的公路,这些一切的一切都给他创作的源泉中注入了营养和颜色。
而他的“好兄弟”迪安就没那么幸运了,他羡慕赛尔的文雅博学,而赛尔则向往着他的风流率性,自由不羁的生活。
两位互相仰慕对方生活态度的年轻人很快的结成了知己,再加上一位美艳而放浪的女伴玛丽露,三个迷恋自由的年轻人结识后,很快便决定抛下生活,结伴踏上旅途。
他们一路搭便车,吸大麻,行时高歌,醉时沉思。
在穿越美国东西的大道上,放浪形骸,追寻自我,燃烧青春。
然而当大家都觉得疲惫,都觉得该安定下来的时候,迪安那颗狂浪的心却始终不能平静,家庭、妻子、孩子都不是没能成为他的羁绊,严重匮乏的责任心让他一再的抛弃眼前的安定,再次开始流浪,即使所有的伙伴都找到自己的终点的时刻。
流浪没能几乎没能给他带来任何的收获,给他带来的只是心与性的放纵和自由,当他发觉谁都不会永远的陪他流浪下去的时候,只剩下满眼的泪光,与寒风中凄凉的身影。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本片中诸位镜头出位的女演员了,其中自然包括戏份还不少,扮演流浪三人组中玛丽露的克里斯汀•斯图尔特了,当时还处于颜值爆表阶段的她,那绝对是让我大跌眼镜,虽说她从开篇不久就开始贡献半裸镜头,随后还一发不可收,那是愈演愈烈、越演越浪,她在片中给我留下的最深的映像就是资本不算丰厚的胸,以及极度憔悴堕落之后,显得黯然无比的面孔,不知道是该表扬她完全没有偶像包袱,不惜自毁形象,挑战演技好呢?
还是说她本色演出,甘于堕落好。
随后又曝出的各种新闻,更是将这位话题女的RP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
呃……我想说如果是冲着这位的各种露来看影片的观众,恐怕要失望了。
作为一部略带文艺色彩的怀旧影片,整个故事的叙述有点拖沓,超过两小时的片长,对于这类题材的作品,有点长了,全片在情节上虽然有所起伏,但是缺乏高潮,在一片忧伤和怀念的色彩中划上句号的处理也只能说勉强凑活。
浪费浪费时间,看看50年代的美国文艺青年、驴友们是怎么玩的,也还不错。
在美国,夕阳西下时,我坐在快垮掉的老河墩上,仰望新泽西上方的长空。
想象大片的荒野,绵延不绝,在大地上隆起,直至西海岸。
道路远没有尽头,人们在这没有尽头的路上,纵情遐想,在爱荷华,我终于知道,长庚星一定会低低挂在空中,昏暗的光洒在大草原上,而这只是在夜晚还未完全降临之前,当夜晚到来,笼罩了大地,描黑了河流,包裹了山峰,掩藏了海岸,没有人,没有人能预测未来谁会怎么样,只知道我们都会凄凉的老去,我想到了迪安莫里亚提,我甚至想到了老年的迪安莫里亚提,我们从未见过的身为人父的他,我想到了迪安莫里亚提,我想到了迪安莫里亚提。
最后奉上这段,影片结束时男主的旁白,对那段一直在路上的日子,无比怀念。
所谓的疯狂和放荡不羁的追求说穿了就是得不到也不努力得到的人对自我的一场放纵罢了,他们人生就是因为没有自己力所能及的目标去实现,才会想着创造新天地去给自己一个所谓的追求,实际上也就是一场非主流的梦而已,在路上把时间和生命耗尽,然后与开始时一样,毫无追求也不知道追求些什么的,茫然逝去。
最开始他们为了寻找彼岸义无反顾,背上行囊自由行走,在寻找,但却不知道彼岸在何方...电影最后的镜头有些伤感,他坐在车里望着车后的老友,车的缓慢前行就像生活的不可逆转,而车后他的老友却不知道前路在何方,实际上谁也不知道自己的路该怎么走,生活就这么将我们驱赶向前...
一直没敢看这部片子,因为原著是我最爱的一本书。
可能有天我也会老去,也许到了那天我会对老杰克不屑一顾,是我现在深爱着的老杰克啊,可我甚至不知道到时候我究竟会不会想起这时候,他给我带来的一次又一次贯穿整个青年的沉思和灵感。
我觉得本作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体现出在路上的感觉,那辆哈得孙汽车飞驰在西部时仅仅给了几个镜头就完了。
大部分都是在城市里,纽约、丹佛、旧金山,大概导演更想拍出“垮掉的一代”的生活状态吧。
我觉得片中的迪安语速有些慢,这让我有些不满意。
也许是受原著影响,凯鲁亚克在书中把迪安形容为“一阵风”,而且凯鲁亚克把整本书写出了很快的速度感,所以我会觉得这部电影的一切都是慢的。
威廉巴勒斯和艾伦金斯堡在剧中的选角我是认为挺好的,金斯堡看久了竟然有些迷人。
黄昏时塞尔在一个没人的农场小房子旁,拿着一根短小的笔头在小本子上写字。
这绝对是我心中的最佳镜头了。
开头和片尾的那首歌很好听啊,看电影前就听了一遍又一遍,在电影中成功收获了歌词。
从开头可以看出来是根据未删节本拍的,“我初次遇见迪安是在我父亲去世后不久”。
从书的角度来说我觉删节的版本删节挺好,让书变得更精简更密集更切题。
电影改编、删掉了很大部分,这也难免,因为这部书实在太难拍电影了。
电影保留了大多数我差不多可以背下来的金句,还有几个经典桥段。
整体感觉电影叙述过于平淡,人物塑造挺成功,除了迪安像个慢悠悠的普通人。
最后的告别场景很好,仍然有些小遗憾,因为没有看到原著中萨尔在车上看到迪安“在一月的纽约披着一件虫蛀的棉袄,转了个弯,直奔前程”。
不够疯狂。
无法随着电影剧烈心跳。
垮掉的一代,颓废的一代,无论哪种称呼都好,青春总是让人羡慕的,金钱换不回来,可以无忧无虑,无所顾忌,甚至来一点胡作非为,尤其当主角是帅哥美女的时候,更是会让人觉得无限向往,但实际远非如此,就算你如何放肆,现实和梦想总是有着不小的距离,本片中的男主角在婚后不负责任的性行为实在就有些无法让人认同,女主背着未婚夫鬼混亦是如此。。。
影片还算不错,比较流畅,2个多小时的片长并不会让人觉得冗长无聊,很多有趣的看点,很多大牌客串,不过两位男主角的表演并没让人有惊艳之感,克里斯汀斯图尔特的露点也远比她的表演更吸引人。。。
北影节打卡。可能是我格局太小以至于欣赏无能,第一次在北影节的影院里睡得很香。
BIFF14。感觉导演在安哲、塔可夫斯基和特吕弗里腌了七天七夜。虽然只呈现了一种凝滞的状态,但胜在动作完整情绪饱满,还是很好看的。
BJIFF 女儿很美,对俄罗斯又多了点了解
北影又踩雷的一部。现在很多导演动不动学史上名导慢镜头空镜头长镜头固定镜头,但内核有吗?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不用懂取舍吗?在你还没拥有优秀的叙事能力和强大的节奏把控之前,麻烦不要玩大师的风格表象和皮毛。保利地下室观影,哎电影沉闷乏味剧中人全程哭丧脸,空气又是稀薄不流通,昏昏欲睡昏昏欲睡昏昏欲睡,很不愉快的一晚!
#BJIFF2024 俄罗斯的冷酷和神秘刚好符合我当下的心境。我们活着,承受,冲动,孤独游荡,无话可说。
头一回参加电影节,有点新奇。风格是安哲。
有点安哲,走出影院有一种死了很久然后复活的感觉
胶片颜色好好看,女生好好看,到最后一幕猛地想起开头那句“这里的水不干净”…啊…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话少,喜欢。
车子来到海边停下,我在想,你最好不是来撒骨灰的
【C+】一脉相承的俄罗斯电影,这里有空落的地貌观察与萧瑟的寒意,有沉稳的全景镜头与推进节奏,也有在特写中近乎一言不发而渗透出的情感,像是新导演对大师衣钵的承继,虽不能称得上十分的“言之有物”,但依然饱含引而不发的“冲动”。
#BJIFF 2024#❌就算让我边看边睡我都不愿意……
里面的俄罗斯真的很典啊,简直一个人口老龄化,乡村劳动力流失纪录片。俄罗斯本身多民族国家,能看到中间有几个小男孩在山上说想去巴黎用的阿语,并且难得的在俄罗斯电影里看到了蒙高丽亚血统的人(而且确实基本都是干餐饮的😂),小van里面的萨满教经幡元素,一路上语言风景的不同展现他们走过的路有多遥远。全程没有演员的名字,只有各种身份,讲的也是各个身份下的成长。但是说实话这个片子只能是及格的好看,不恰当的配乐很影响质量,能感到导演想通过持续对焦某个景观,把人们代入女儿视角或父亲视角,恍惚也好,愤怒也好,甚至于无奈的沉思,只是利用画幅的放大和聚焦来做这点就会生硬,少了逻辑和细节镜头的铺垫。
#BJIFF 公路片中的安哲,流淌着塔可夫斯基的风声,只是这份旅途没有终点,绵延的情绪也不知因何生发,风霜雨雪在北回归线以北的荒原上无所依从,父女的隔膜更无从着落…… 我总感觉胶片的质感增添了影片“大师之风”的气质,作为电影最本初的物质本体,它似乎总怀有某种原始的神秘和母性,令我安眠。
C+/ 如此美丽的推拉摇移,把远处和近处的风景都收聚一体,自然形成了一种语境与物的关系。而面包车在蜿蜒的小路上穿行并逐渐成为镜头中心,就像是在一个传说里浮现一般。这种缓慢的“浮现”、逐渐被注目、被光照亮的过程成为一种灵韵的来源,让人物的目光透过拍立得、透过摄影机、透过电影放映变得坚实而致密。但局部的人物关系构建还是有些中空,导致结尾的几层转折都有些突兀。
#BJIFF2024#听沙丹忽悠 有点冲动的选了这个片子 大家都在不明所以的刷豆瓣
昏昏欲睡,场景萧瑟,和寒冷潮湿的、无处投放的情感。故事性实在是没有,运镜手法也有点复古,所以会有点晕,睡了半小时……
北影节英嘉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巨大的扇叶将阴影遮蔽在女孩身上 占据着画面 向远处排开 孤独没有尽头的生活绑架着这个青春期女孩 压抑和对父亲的仇恨日益升温 导演通过大篇幅的流浪生活和土地环境描写用平缓的长镜头 将这股绝望压抑的气氛向观众释放出来 最终女孩砸车出走 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青春期的冲动与成长
画面很美,车在树林里穿梭的那段很想录下来反复观看了
#14thBJIFF No.6 @英嘉 无数的跟踪镜头和广角镜头轻轻地推进和拉远,提醒观众这对无名而孤独的父女所居住的土地是多么广阔,但同时两人又不得不被对方所牵绊拘泥于窄小的车厢内部,这或许映照着某种政治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