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忍不住先赞一下这个电影的标题——《窄路微尘》,这是非常具有哲学性、宏观的标题。
可能讲述的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的写照,对我来说,有一种共鸣感,在心胸中充斥着。
因为,我也是生活在现今社会最底层的那群人,那群严重拖慢人均收入的可怜人。
再者,不得不赞叹下袁澧林。
张继聪的演技精湛,这是戏行皆知的,令人惊喜的是,这个名不经传的袁澧林,演的一名年轻妈妈,也是那么称职。
可能我孤陋寡闻,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真的没有听过这个演员的名字。
更没有看过她的戏。
在电影里,可能为了配合翻个社会底层这个身份,她没有什么好惊艳的打扮,但是个人觉得,她应该算是颜值担当的那种演员。
非常有气质。
演技虽然算不上优秀,但已经对得住好多人了。
张继聪有担待的活着,与袁澧林戏里求生式的活着。
无疑形成了一种强烈的鲜明对比。
袁澧林一个人带着女儿,为了生活,她可以偷东西,她可以凭着她的那丁点儿自认为是聪明的才智,苟且偷生地过活。
但家有老母的张继聪,无论生活多艰难,选择的始终有良知、有职业道德的道路。
这可以称之为本电影中的“窄路”。
张继聪种种用心的经营、用心的对待,一次又一次感动到袁澧林。
最让我感动到的,是片尾,张继聪的所作所为,终于感化了袁澧林。
再且,袁澧林不想自己的下一代也变成好似自己咁,只能偷偷摸摸在超市里偷野。
要光明正大,首先就要以身作则。
她最后拉着女儿的手道:“来!
我地去埋单!
”当时她的脑海中一定在想,如果是张继聪,他一定是这样做的。
我们都是一粒微尘,或许上帝看不见,不过没关系,我们看得见彼此就好了!
最后,让我联想到的,是《火影忍者》第一部,鸣人说过的话。
最能了解人柱力的人,就是人柱力。
既然,你我都是一粒微尘,我们彼此都可以互相看见到,不如守望相助,充满乐观、自信、爱地活着?!
算是最近静下心来看的一部电影,感觉都在强调人还是应该要有善意、善良,无论是在面对自己/他人,还是在教育下一代。
这个世界这个社会确实会有很多相对来说比较“坏”的方方面面,但就算是这样,我们也不要做一个坏人,要真诚面对自己的内心。
整部戏的情感表达很细腻,感觉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小场景,看的过程中确实会引发一些思考。
张继聪和袁澧林饰演的男女主都是在底层生活的小市民,感觉都不如一个正常上班的打工仔。
张继聪这个角色太“好”了,第一次对袁澧林失望后因为看到一家三口那幕而选择原谅,第二次失望后因为细朱而原谅,他一直在原谅和付出。
袁澧林这个角色太“坏”了,从第一次的口罩,到手表,到消毒剂,她每次都在看似悔改的档口做错事,作为一名单亲妈妈来说,她为了生存为了女儿愿意去干一些苦活累活,但是又会做出一些不好的事,直到最后,看到细朱学她,才终于良心发现。
整部电影前半段不错,两个孤独的尘埃互相靠近,相识相知,好好发展,大团圆多好呀,非要搞成这样,何必那。
两个角色的性格可以说是正反面,在几件事的处理上也是天差地别,我感觉这也是本片的一个主旨,在这个社会上,像主角这样活在社会底层的小市民,在一些事情上到底该如何去做?
是见得人拜得神还是抱怨?
本片整体画风还蛮喜欢的,两个主角也都是喜欢的演员,乐坛叛徒越来越有魅力了那,袁澧林演技也不错,演出了一个自己都没活明白的单亲妈妈的感觉,就像刘德华在金像奖颁奖时说的,你会更好。
故事實在太差了。
如此陳腐的設計。
但是屍斑令我想起我寫過一篇疫情期間長者死亡的論文,在編造時電腦後面的世界如此遙遠。
以及會想起張曼玉的眼睛,李翹說,「這裡是香港啊,只要肯做就乜都得的」。
最後也還是絕望——更絕望。
結尾停在男主做了保安還是自願地把地上的殘骸打掃乾淨⋯⋯⋯⋯⋯⋯⋯⋯⋯⋯上海封鎖,我的康德主義就是每天清洗垃圾桶。
⋯⋯結果看完失眠了。
那篇論文寫得我很痛苦,因為一邊寫,一邊覺得自己對不起香港人。
一些記憶緩慢浮上心頭,同時寫的另一篇期中論文我給起了個聳人聽聞的標題,《知己遠去這都市——港府當下的人才政策》,並且想把卷字數的無心肝者腦袋擰下來。
然後驚恐地發現已想不起放開政策究竟在哪一天悄無聲息地到來。
那個寫作還痛苦在,到最後我也沒有答案。
要是民眾對政府多點信心?
早點上門給長者打疫苗?
歸根到底,人類社會是否真的有更優解?
我說半山的中產生活菲傭遛狗lululemon讓我想死,可是看到主角嶙峋的阿媽住唐樓鎖進床的下舖我會怕,會下意識在心裡盤算家裡房子的面積想至少要保證我的親人能在他們所生活的環境中保持體面⋯⋯⋯⋯哪怕我說我可以流浪,可以流亡。
也是因此對這個電影生氣。
它原本有機會討論更多的東西,而不是輕描淡寫地「人家真金白銀買來」「都做咗成世係榮休來嘅」「只要我們看到彼此就得啦」,依家都唔係前只要肯做乜都得的香港,點解我們走到今日?
這不是堅守法治還有公共道德底線所能回答的問題。
(太守序了——在一個機械的現代社會裡!
想起烈火青春。
如今巴士二樓都有錄影,哪裡還可以供遊牧者棲身?
)
20230426私人电影院观影之《窄路微尘》这是我今年到电影院观赏的第50部电影,同时也是2021年12月以来到私人电影院观赏的第104部电影,也是我2016年以来到电影院观赏的第627部电影。
本片聚焦新冠疫情下香港社会底层百姓的苦与乐,爱与愁。
这是我喜欢的类型片,因为这世上绝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都是草根,包括我在内,区别在于我是甜草根,有的人是苦草根。
香港“金句王”张继聪贡献了影帝级别的表演,喜怒不形于色,却有着人间该有的温度,他对单身妈妈的爱很显然是单方面的无私付出,虽无结果却甘之如饴。
“文青女神”袁澧林实在是好美!
颜值高,大长腿,她演技也还行,但是颜值过高也增加了这个故事的不真实性,因为世界上哪有这么漂亮的清洁女工?!
也就只能出现在电影里。
而且片中她不停的换衣服,一套比一套还好看,一套比一套更显身材,这哪里是清洁女工?
分明是时尚女达人!
一些片段彰显了导演捕捉生活细节的能力,比如晒口罩,偷口罩,卖内衣,网吧痴汉,影片之所以没能达到豆瓣8.0以上的高度,主要还是因为故事太平淡了,只能当做底层百姓的生活纪录片来看了。
张继聪在金像奖影帝之争中惜败于《神探大战》的刘青云我认为也归咎于剧本太弱,和《神探大战》的跌宕起伏没得比。
精彩台词:记住买啊!
五千三百万啊!
我有预感会中的!
偷还是抢的?
朋友给的。
你哪来的朋友?
男还是女?
难道穷就只有等死?
我不管你以前是干嘛的,跟住我干活,手脚一定要干净。
清洁剂省点用,都订不到货。
打工好啊!
不像我月底结算那几天,血压飙升!
我们好像一粒尘,上天看不到我们,但我们能看到对方。
豆瓣评分7.2分,我给7.3分。
《窄路微尘》是一部描绘现代都市生活的剧情片,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和复杂的情节,展现了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电影的剧情紧凑,角色鲜明,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和苦涩。
电影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困惑,他们在生活的压力和挑战中寻找自己的道路,展现了生活的艰难和美丽。
电影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真实的描绘,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
自己对香港电影一直有种特别的情怀,现在偶尔也会去翻看过去的老香港电影,例如《富贵逼人系列》、《最佳搭档系列》等等。
自己不会轻易地去尝试看一部文艺剧情片,除非是有喜欢的演员(例如梁家辉、刘青云),或者著名的导演(许鞍华),又或者是题材特别敏感且深刻的,(例如翠丝和叔叔)印象中比较的香港文艺剧情片,应该是《桃姐》和《天水围的日与夜》。
这一次看这部电影,有点这种深刻且意犹未尽的感觉了。
故事情节还是相对比较简单,疫情期间,香港各行各业受到很大的冲击,每个人的生活都遭受极大的影响。
男主角的清洁公司工作大起大落,最后为了生活低头做起了保安。
女主角年纪小但已有了个小学年纪的孩子。
两个同为生活不如意的人因工作的原因有了交往。
张继聪饰演的男主角。
第一感觉就是他很有礼貌,对陌生人,对客户这些都彬彬有礼。
第二就是虽然做着在普通人看来是稍微底层的清洁工作,但他并没有怨天怨地,默默地做着,虽然腰已经出现了伤病,但还是坚持着去做。
都是为了生活。
女主角,和我同年,很像我初中的时候一位女同学,不过身材更为高挑。
所饰演的单亲妈妈,有她不成熟的一面(例如自己的行为导致清洁公司倒闭,发生事情的第一时候选择了逃避),而且有小偷小摸的习惯。
不过最后也是坦言面对自己的错误向男主角道歉,并且以身作则给女儿树立了好榜样。
电影中还有一处场景另外印象深刻,就是女主角入职男主角清洁公司,其中有一单是给住宅清洁,当她看到孩子房间的观景面朝大海,一脸的憧憬。
本人亦产生了共鸣,很羡慕能有这样的生活条件,为什么别人就有这样的条件,而自己却要拼死地生存着。
伴随着这样的想法,后面女主就偷起了口罩了,以为别人会不注意。
但后面男主也解释了,人家都是通过努力赚钱得到的,这个世界就是这么HAI,但不代表我们就要成为HAI人。
都是拼了命地活着。
在疫情三年,自己是幸运的,至少家人安在,工作尚且稳定。
同比之下,很多人就不幸得多了。
如电影的名字一样《窄路微尘》, 尽管大部分人都人如微尘,但我们也能在窄路遇上稍作依偎 ,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
整部戏好舒服主打的其实一直系一种善良。
世界很坏但不代表你要做一个坏人,好喜欢这部戏细节噶处理,尤其系窄哥对善良的彻底失望到拾回的处理,在窄哥与女主分裂前的崩溃,我们可以看到讨论区窄哥有一张同一个男人的合照,到特写办公桌上同样有一张同样的合照,由此其实我们可以理解窄哥应该已经被朋友背叛过一次,亦解释到前面情节为什么窄哥宁愿没了生意也不愿意骗人
后续窄哥摧毁了整个办公室,到后续宝贝车又再坏掉,这辆车从验车师傅口中的车况也了解到其实窄哥一直有好好维护不舍得卖掉,但这一刻的男主觉得即使你多么努力去善意维护信任理解一样东西到头来她甚至只会带给你麻烦,同时特写贴纸也寓意男主彻底放弃了善良和女主
后续的重遇后,开始了一场追逐场面,最终男女主角停在桥上,桥其实是两个地方之间联系的工具,也正正代表男女主角重新达成了沟通解开误会,后续法官的宣判男主不需要坐牢以及车换来的金钱足够给清罚款,导演其实在告诉大家其实保持善意老天并不会将你赶绝,最终男主将当初贩卖善良获得的金钱重新再给回女主,也正正寓意着男主重新找回了善良和信任,另外好想分享呢套戏美术指导对于女主造型的解释,好多影迷会觉得女主明明家庭困难为什么还能一直做不同造型,美术指导的解释系,首先她想摆脱戏剧里大家对底层的看法一定就是穿着朴素黑压压的没精神面貌的,但实际并不一定真实的底层也会装扮也会有精神的,而且香港有一个地方叫美姿里面很多的古着低至10元一件的都有,美姿本身也是很多戏剧美术指导造型师会逛的地方因为便宜好看,只要有品位是能配搭出造型的,所以女主作为一个年轻女生会装扮也是很正常的而且女主其实有好多化妆品是偷窃的,所以在剧情上还是合理的,而且美指也希望女主的色彩,给男主的灰色世界带来彩色
女主就是个丧门星,谁碰到她谁倒霉,男主倒霉,房东倒霉,商店的收银员会被老板扣工资也是倒了大霉,她活着就是给所有人惹麻烦,这种人最讨厌了,怎么还成了电影里的主角🙄!!!!!!!!!!!!!!!!!!!!!!!!!!!!!!!!!!!!!!!!!!!!!!!!!!!!!!!!!!!!!!!!!!!!!!!!!!!!!!!!!!!!!!!!!
前一段時間聽到朋友提起了這部影片,那段時間剛好在看幕後玩家,便突如其來在這個午後想要看這部電影。
落筆在疫情正當時的香港,對焦到了幾位微弱如塵埃的小人物,獨自經營清潔公司的窄哥,牆上的掛著清潔團隊的錦旗,團隊裡卻只有他一個人,還有那輛破爛到常常會拋錨的車,帶著女兒的年輕單親媽媽,租的十多平米房子欠費幾個月,在這個世界上,他們就好像塵埃,影片中有句台詞說,天不是時常可以看見我們的,我們可以看見彼此就行了。
表達方式很緩慢,細膩,壓抑卻能感受到溫暖。
個世界是嗨嘅,不代表你要做個嗨人,對於小人物來說,疫情帶來的衝擊是致命的,買不起的口罩,找不到的工作,讓人焦慮恐懼。
但是仍然有人會選擇做好自己,做一顆會發光的塵埃。
我想影片中想要表達的是一種深居低谷仍然向上的執著和一種在荒謬世界的堅毅生存的善良,個人認為是成功的,不那麼快的節奏,講好了一個平淡的故事。
挺好看的,張繼聰和袁澧林都很好,劇作再精雕細琢一點會更好。感覺現在黃衍仁的音樂完全壓過導演了,我甚至覺得電影名是黃衍仁改的。3.5分。
女主太违和了,但是前半段拍得不错可以让人忽略。从男主妈妈去世买假冒清洁剂开始就让人无力吐槽了
我們彷彿看見窄哥和Candy努力清洗香港的屍骸留下的污跡——雖然後來這個新香港,只需要他們做保安員和珍珠奶茶店員,但即使如此,窄哥依然路見不平去清洗不屬於他工作範圍的污糟。
2.5 前半段参考《志明与春娇》拍得不错,空无一人的城市成为两个人独处的空间,特殊时期也令阶级分化达成了一刻的平等,突出一个“时代的一粒沙有时落到个人身上也会带来其他”,但影片好就好在最后还是让“它”变成一座山,整个清洁城市的段落也成了两个人的南柯一梦。电影整体的问题还是表达溢出,以至在具体问题上有所失焦,拍三年,拍爱情,拍麦路人,拍人到世上走一遭的意义以及底层互助,当这一切还需要一个浪漫滤镜来呈现时,电影的整体表达就比较膈应了,特别是结尾部分完全拍乱,在公司查封、女孩出走后这个故事就可以结束了,但最后编导还是要用一个天降神兵来达成男主救孤儿寡母的英雄时刻,底层互助的“互”终究没有体现好,母女对男主的帮助又体现在哪里呢?饶是如此,电影还是治愈的,填补了同类空缺,那句辛苦你了是说给所有努力活着的人
我们就像微尘,上天都未必看得到我们,但是,只要我们看得到彼此就行了
无聊,说教满满的电影。男女主角并不来电
疫情时代佳作之一。不掺杂意识形态私货,香港现实主义依旧可以做到真诚。男主演得很好,但人设过于完美而失真,是唯一的瑕疵。
有很多镜头,例如在晾衣架上晾口罩,以及在车窗外望见的那些关门的店铺,都较真实地表现出疫情时代下的香港生活。基于近年来人类的共同回忆,本来可以创作出一个具有强烈情绪感染力的故事,这部怎么能拍得如此空洞,只能感受到一股虚假的温情。袁澧林和小演员的第一个镜头就是在街上欢乐地奔跑,放在当时的社会压力下显得十分没有说服力。从普通清扫到死亡现场的特殊清扫,本以为想引出类似生与死的边缘般哲学的议题,结果这一事件只是为了铺垫男主母亲的死。更为戏剧化的是,二人之间联系的重新建立,居然依赖于一个在网吧公放看黄片打枪的猥琐男。男主窄叔直接用台词说自己是微尘,扣题扣得十分生硬。时常会出现些许镜头语言,例如男主与母亲有一场交流戏,就是利用窗户作为前置遮挡物的长镜头,虽然不知道这么设计有什么用处。
想拍20年后的《柔道龙虎榜》,结果拍成了疫情版《麦路人》。口罩经济学背后的贫富阶级道德,香港廉租房单亲妈妈的挣扎求生,移民潮背景下香港人去留选择的徘徊失落……“饿不死就做下去吧,有选择的话,谁想改变?”。可所有的议题只是停留在展示社会新闻,用老港片思维的“简单角色”处理新港片模式的“复杂生活”,不痛不痒,没头没尾。最大的意义,可能就像是电影开头“口罩短缺的时候,穷人会晾晒口罩重复使用”的细节刻画,给疫情时代留下正确的集体回忆
远没有以为的那样严肃或煽情,而是个轻松平淡的小体量故事。其实这故事放在哪个时代都可成立,多少觉得有些浪费疫情这题材。不过这样当然也好,疫情又怎样,就要“窄”就要“微”,就要不宏大才好,人就该讲人的故事。母女线使电影俏皮不少,算是唯一不闷的地方。一星给袁澧林,她真清澈啊。
疫情三年,这边新闻歌功颂德感天动地对于反映普通民众生活的影视作品则是装聋作哑。为了对面的这个电影必须给五星
5
終於有部電影可以好好講講疫情三年,移民真是香港電影最近幾年最多探討的主題,移民在這部電影中代表共存,而這部電影所有的批判位都在清零派,確實很肯洛奇
香港电影越来越像日本电影了,让弱者活得有尊严。
“个世界嗨嘅,吾等于你一定要做嗨人。”马会之钱,抹地浑水,座位贴纸;生活太苦,毫无捷径……结尾不错,如果高潮部分再收一点别那么无谓的煽情就好了
关注小人物值得肯定,但这么个狗血悬浮的故事实在是让人失望。
男主是耶稣转世吗?被女主搞得一无所有 最后还得以德报怨 把最后一点钱给人家?什么逻辑???毁三观
大时代背景下的小故事,我们都彷如微尘,却依旧努力生活。张继聪好稳,这几年怎么演怎么有,袁澧林也很有惊喜,角色很适合由她来演。ps:蒸口罩的情节可谓是共同回忆。
香港电影现在还能看吗
生活总是在你刚觉得有点起色时就给你迎头一击,但还是得继续下去啊。纪录本身就是一种美德,而且电影本身也足够动人。越来越喜欢张继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