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iff49#尾声made me wanna burst in tearsIn a good way. 三部曲中得奖的这部果然是应得的。
通过孩子的讲述,带着一种汩汩流淌出的诚挚和珍贵,清泉一样令人不忍触碰;而围绕它的成人世界则是花枝招展,各怀鬼胎。
这种诚恳与现实的冲撞,难能可贵的是,一点也不刻意,也并不意在对立,而是互相给予冲击和力量。
亲人起初是不理解孩子娇嫩fragile的情感,却也weiredly承托着,保护着孩子,像是最小单位的社会,先给她一点点无聊世界的冲击,好让她未来在社会上免疫。
这部《梦》像《爱》一样,延续了极其深邃的人物刻画。
插个题外话:以前总以为北欧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原来是完全的误解——人家生活环境优渥没压力,并不意味着没有精神生活——相反,正是这排除了基本生存杂音的生活,才逼得人更不得不面对人的存在本质:爱与被爱,对于人类的不可替代的意义;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渴望,那种说不清来由的,很像来自一个更高维宇宙的不能用理智来理解的东西;那种令生活一切增色,也令每时每刻焦灼的悸动,过山车似的心理体验。
这是《梦》所聚焦的故事,一个青春期女孩的单恋情愫,成人世界本不会take her seriously,但却因她真诚、炽烈、纯粹,让成人几乎不知所措:外婆对文字中溢出文学直击人心力量的敏锐捕捉;后来又对于自己的写作产生怀疑甚至小小嫉妒;妈妈第一反应要跳起来保护女儿不受侵害的应激反应;而后又想借此机会帮女儿扩大影响力;老师在过程中的默许;和最后一次见女孩的紧绷不自然;到最后一次母亲见面的抵抗自卫式交流。
甚至心理医生的疏离和讥讽(还串戏到《爱》了!
所有这些,都对女孩无法造成实质上的伤害。
她在影片中暴露了最多的脆弱,但她强大无比。
pa.每一年看的闭幕电影,都能echo那一年的心境。
真好啊
1.标准爱欲入门//让我想起了k告诉我的儿童时的目光,无法用造作的美丽或宝贵来称赞/矫饰,而这本身亦远非恶事,就是很朴素又清晰的一种感觉2.像坐在一卷长长的卧铺火车里Johanne就这样说啊说啊我的身体和自己的心被抛下(也带上了一点用来感受颤动)观景又流下一点点眼泪 慰藉继而左右眨动眼睛来分辨,带着不那么郑重但与人讨论谜题就是会留下的微笑3.妈妈和姥姥的侧写 他精通于此且正大光明炫技。
我最喜欢的分两部分:Jo的叙述本身,那是一种包裹的力量;以及妈妈约Johanna谈话后段的那种另一个视角,初以为是补全或推翻,继而添加上另一种ambiguity,爱欲本身的迷人之处 互动的ambiguity,这是一整个故事或许能触及到一些而整个世界关于爱的作品都在恒久自搏的迷人之处。
而最后虽然真相未定,但更一无所有,更从一开始就对我们交心,更敏锐且对自己不留情面剖白的那个孩子气的声音响起,一种信服和堪称同仇敌忾的推力几不可查般诞生。
他的立场也呼之欲出(然后点到为止(。
)。
也是这一部分,暗处的纹路唤醒和《性》母题的呼应,像偷偷挠肺痒痒一般挠了一下我(先插播出去,性后半段夫妇二人的探讨和凝滞我看完以为得到了答案现在真的得到了答案(大概与 梦 没太大关系 或许有也说不定)4.爱欲的本质是自我感受吗?
我缺少一半不能完全答好,Jo此时的聪明和真切让我超出这个故事地刮目相看,她看得见人们的渴望,她明白缺失与赋予和爱欲本身的区别,虽然或许它们总是相交,难舍难分,但她不放弃分辨,她甚至可以冷静(哦当然不是冷静是充满惴惴魔力和天份)地引诱和当筹码(这段真的很棒,爱是交互的艺术Jo比所有听者都更早且身在其中地体悟,honestly feel it not only indulge delusion 她不止是初坠迷河——被人俯视着品味一个cheesy初恋故事顺带反刍个人感情并美化附会,再感叹这一切真好青春无限——的小孩)。
她看得见妈妈新自由的空虚和落寞,她看得见姥姥的爱(这部分也好有意思一种爱和对自己的教化,永恒之物、语言与神)驯顺和遗憾渴望,她看见Johanna的脆弱和灰色欲望并顺手保护了,她平静地看它们如(不)平静地写下看见自己的爱欲,知晓自己独自保存这段情绪的心绪不宁又如获至宝。
正视一切被书写后无形之物消失那难言明的一点带来的怅然和当自己忡执有形之物,无关情绪与体验又来自于情绪和体验的一种自我艺术能力萌生的非凡(她真的有能力,是水和明辨水的镜相辅相成的力量),并且不遮掩地、坦诚地因此而兴奋一点点这是我今年最喜欢的电影,之一啦又及:这里也有蘑菇!
看着比法国的蘑菇好,喜欢这句话,这个幻想画面:勃朗特姐妹傍晚到天色将黑依然在林子里采鸡纵菌
#SIFF27 第二场,上海影城SHO。
好看!!!
看完感觉未来都变光明了~前面开始那段以为是个敏感b幻想症讲自己暗恋的故事,那真的太无聊了…但是妈妈和外婆出现之后这个暗恋的故事就不太重要了……更多的开始讲主观与旁观的关系。
如果把女儿的自述部分看作一个单纯阐述情感的文学或电影作品,母亲和外婆每次出场都变成了对这个作品的旁观,一下子拉回现实,他们有自己的理解,比如觉得这个作品说了同性觉醒、说了性侵、说了女权,但是对于女儿这个作者来说,她只是想记录自己的情感。
像我们做阅读理解似的,一定要强加一些意义。
而这种强加意义正是来自于他们生活的虚无。
她的妈妈外婆其实都没有自己生活的核心,没有情感也没有自己热爱的事业,只能寄托于讨论很遥远很宏大的议题。
而她自己,结束了一段感情,其实也不知接下来的生活;而文字,也许是她的支撑,但文字又来自于她的情感,似乎是个死循环。
女儿的文字里,很难分辨那些是事实,哪些是感受,这就是文字的力量,也可以说是骗术。
像林奕含说的,艺术是不是有可能是种巧言令色。
从双方不同的视角看情感,得到的结果也截然不同。
电影里有一个片段让我挺大触动的:外孙女用旁白说:(奶奶是个诗人)奶奶没有社交,她一辈子都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但文字从来没有真正拥抱过她……也许她从心底深处一直渴望着什么……那也是我的渴望……(👆🏻大意。
印象记不清了)(谁有片源,帮我截图这几帧,我想回顾一下台词细节……感谢🙏🏻)——就这么平平无奇的几句话,却让我大受震撼——因为奶奶渴望、女主的渴望、其实也是你的渴望……我的渴望……这甚至就是你我认识的原因,是我与过往人生中无数个“过客”产生过情感交集的原因……那种渴望……它就好像被编写进身体DNA里的程序——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渴望。
那种渴望是什么?
是拥抱,是肌肤之亲…是亲密关系、是性欲望……是一具赤裸的热烈的紧紧拥抱着你的身体……是一种本能。
奶奶和母亲散步时说,她年轻时也有过很多“床伴”但其实奶奶在和妈妈单独散步聊天时提到说,她年轻时有过很多“床伴”……所以,女主表示“奶奶没有社交”,也可能基于她对奶奶了解的不够全面做出的主观判断。
或者客观现实是,奶奶已经到了因年龄而社交受限的岁数…
可能上学的时候都有一个特别关注的女生吧,虽然没有真实的接触,但是每天关注她的一举一动,上学放学,她和谁很好,她的男朋友是谁,究竟她是谁她叫什么她现在怎么样了可能都不主重要。
就是那种对于一种特别的关注下的喜爱。
女主对于老师的喜爱可能更为进阶,上升到性的幻想和真实密切接触下细腻的观察,肢体的接触,虽然最后母亲去问她,你是否喜欢过我女儿,她矢口否认,但是啊,语言会骗人行为不会骗人。
是的,就像每一个被回避断崖分手的那个人。
那些快乐那些瞬间那些过往都是假的么?
让这个被莫名其妙断崖的人产生深深的怀疑。
自己的付出到底是什么,爱真的是一场单刀赴宴的自我欺骗吗?
结尾两个女生都去做了心理咨询,我觉得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是的,谈了一场恋爱,写了一部小说。
那下一次呢?
经历了这一次无疾而终的感情,但影响还在持续,和现在的恋人也只不过是一种消遣。
爱是否能空杯呢?
不受既往经验主义的影响,在面对下一次感情,还能保留对爱的纯真感受和奋不顾身。
是啊,在经历了之后,真的很难义无反顾不求回报的付出了,变得小心翼翼开始权衡利弊。
所以,初恋才如此可贵吧,那些我们忘不掉的人和该死的记忆啊。
三行字性梦爱/性消失,爱消失/只剩下梦像日记影像化)可以学习一下拍法>布景很生活7甚至有点乱感受到欲望部分,好诚实的叙述老师好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工作经历故事场景继续,但声音是主角独白,叙述+陷入自己世界的配乐想见到她,打招呼Hi后擦肩而过好动人,主角在楼梯上往下看老师离开的背影认为老师对自己很特别,每时每刻都在想她,精心搭配穿搭,学老师贴身穿羊毛衣,尽管觉得很扎。
观察老师的毛衣和皮肤交界,肖想触碰,好真实诚实的细节春梦的影响在第二天持续,害怕被别人看出来。
心虚到觉得老师看穿自己朋友觉察出她不对劲,帮她支招脑子里闪过一句话“我只是神魂颠倒地爱上了乔安妠(老师)”思考自己是未成年,老师是成年人,但想到小说里的艺术家也是成年人,也是和年轻女生的婚外情,但她读的的候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女主绿色的竖过来三个小宝石的耳环很好看,和绿色格子围巾很搭,加上酒红色灯芯绒外套很好看同学给老师送了手织围巾作为生日礼物,她觉得自己和老师关系不再特别了主角鼓起勇气想对老师说出口,但现实氛围不允许,有别人在场,又放弃了坦白的念头(哎哟,我也经历过)“当你在家躺在沙发上想象时,你会忘记现实和幻想并不一样”找到老师住处去了配乐很好,恰如其分但并不抢戏上楼梯去老师家时的管弦乐很惊艳在老师门前痛哭,老师开门抱住她接进家里,镜头停在灰黑色门上,色调变绿,叙述“一年后”写作是为了记住,为了定格凝固那个瞬间,让它永远陪着自己自己一个人守着秘密,但感觉很孤独问信任的人怎么看自己写的文字,问对方的感想,守着所有好的坏的秘密而没有人可以分享,太孤独了可是主角被姥姥温柔地接住了“幻想和做梦可以很包容很美好,只要你不给别人看。
让别人进入你的幻想,(就完全不一样了……)”妈妈说完全没料到女儿的变化,她瞒得那么好,那么厉害,一定瞒得很辛苦吧配乐变成场景内音乐 “你能把音乐调小一点吗”,然后走过去关掉姥姥“这么多细节,这么成熟的笔法,这么多文学修辞”“对自己情感过程进行细致的分析”妈妈读完小说怀疑女儿受到侵害“受侵害的人是无法写出这些文字的”姥姥真好,这是对文字足够敏锐,并且足够相信文字的人才会说出的话大人违约了,妈妈执意带走文稿“我们为什么要拍摄、写下自己的记忆,留在回忆里不好吗?
”因为表达欲很难被抑制但我妈是偷偷收集我不想给她看的东西,唉……回到和老师的故事,主角在舒服的环境下放弃了告白老师“没必要非此即彼,你可以兼顾”喜欢约定了去老师家学习织毛衣老师给她围了围巾,和小说里的一样,命运的时刻,换作是我也会认为这是命运,是啊主角:拥抱时感受到两人大腿短暂的相触借口上舞蹈课,实际上是去老师家,还假装先去舞蹈教室周边转一圈叙述加上走路戏好棒,马路很像去年12月在五角场大学路附近的街景问老师公寓的房东是谁,老师沉默了(看完回来猜测,或许是前女友?
)去了老师公寓9次,“每去一次,对路线就更加熟悉”共享一个空间 各自干自己的事情 n就像是情侣会做的事りn她一定享受我的陪伴吧りり我能看出来她也喜欢我り说到尾师的若即若离 n你不会调戏不喜欢的人1对吧?
n好温柔的理解n她像我20岁的表姐/她们的皮肤都很软り姥姥u(小说)让我想到我的床伴/他们柔软温暖的身体 虽然他们已经不再是我的一部分了り妈妈想出版7姥姥り你昨天还觉得是性侵>今天就想出版了?
h妈n我意识到那是优秀的女性主义作品り姥y从性侵到女性主义/变得真快啊nflashdance是什么电影?
听起来像花木兰做舞娘的作品hhh妈妈和姥姥的吵架好有趣7姥姥剥夺了女儿喜欢舞娘音乐的快乐,但是姥姥有自己的艺术主张坚持哈哈哈7我也会这样,审美问题确实是原则问题哈n内在力量决定一切,但内在力量来自外在力量り妈妈偷偷复印了一份,被主角撞见了 主角反而道歉坦白撒谎上舞蹈课和解很动人 妈妈い你写得太美了り 妈り有没有发生你不想发生的事?
り女儿り有,她不想要我り讲主角的心理叙述,可以主观镜头7也可以镜头对准主角7也可以交易使用/这种情况下镜头应该是自由的老师n某种意义上,你了解我胜过认识我很多年的人り🥺🥺主角り她和我一样心烦意乱 我看到她的痛苦7但我对此无能为力り离开了/但发短信表达情感/带了爱心,说了n你是我最喜欢的人り,老师后面的回复也带了爱心最后一次拜访,り我感觉她变得有些浮躁愚蠢り,相当精准的用词,优秀的写作者り她一直在整理东西,完全没有看我り 原来是在等一位客人 /她也是老师曾经的学生。
老师这件事做得很糟糕很伤人客人说她也是学生,还有很多很多人也是。
真的很mean,不就是说你以为的特别不过如此主角一语不发走人了,很果断,但同时感觉内心死了一部分“I wannt one love, not anotherり姥姥谈小说n如此脆弱,真诚得近乎残酷,这也是为什么它如此有感染力り创作麻痹了姥姥,姥姥看这部作品)觉得自己生活得不够7哇,好高的评价这部电影回答了林奕含的问题,而且很温柔很细腻,以后做一个专题主角决定发表作品,给编辑看了姥姥“是什么让你转变的?
”い是你告诉我写得多么好)告诉我你读的时候几乎会忘记是我的故事り哇妈妈怎么全是各种主义?
感觉姥姥生下了个和她完全不同的女儿,尊重她的个性的同时不免有点无奈,难怪姥姥不喜欢妈妈的品味妈り也许你保持一段距离之后再去看这个作品”主角n距离7我不想要距离り同意给老师看,是因为那会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幻想几年后自己成了作家/和老师重逢/意识到我们本来就应该在一起……不得不承认我也会这样幻想以为会切回忆杀7没想到是和遍辑谈关于出版,听不清谈了什么。
是向前看7真美好啊/充满希望妈妈代替她把文稿给老师看,进行了会面老师的辩解:我不是老师)我没有教育学学位n老师い我没想到她会往这方面想n妈り但你往这方面想过)是吧?
り哇,这个场合妈妈的各种主义很有用,妈妈在这方面很敏锐老师很不真诚1读到主角触碰到她手臂的性描写1觉得被侵犯的感觉。
这很自私1倒打一耙老师紧张时会念主祷文7想起来前面的伏笔了暂停/主角话外音辩驳硕没写进去是对老师的保护老师又换了情人,她就是在钓主角い你以为'我不是你喜欢的类型'这句就能摘除一切了吗?
り让主角的反驳回到被老师伤害污蔑的当下>处理得真好7因为我知道按照现实时间线,主角从妈妈的转述里听到该有多憋屈n她有伴侣,我有这本书,我想告一段落了n心理咨询主角关于作者的意识,觉得那本书和自己没有那么大关系/没那么自豪/甚至对自己的写作不够自信1感觉有点空虚,和我的状态很像(这段时间现实在告诉我,我的创作真的很厉害,而且证据确凿,我再努力更自信一些)我觉得对心理咨询师い我不知道你为什么这么言简意赅1而我需要写本小说り“我在想,如果我陷入爱河7一切没什么不同”我喜欢这句7后面的部分不喜欢,说是还会陷入到被亏欠的状态,我知道并不是这样的“I know what love feels like, but I don't know what it's like”我喜欢这句要不要预约下次咨询这段主角的质疑太棒了/为什么那么贵/对方说费用高是激励来访者努力投入7主角:那你得做点什么吧)你不能只做个好人1你把我放到系统里>显得我好像很渺小n我是不是余生都要来这里了?
り当然不是啊她有我过去那种山体滑坡式的思维惯性走的时候,那个保存文字原稿的,主角极为珍视的 U盘掉出来了和另一个学生重逢了,都是刚做完心理咨询,不知道对方是不是因为被老师甩了才需要做心理咨询?
但这次她真诚了很多,也许是她在主角面前流露了脆弱的部分,而主角不介意之前发生的事情了,还约了一起去喝咖啡最后她放弃了那个对她意义很重要的u盘妈妈和姥姥的人生没搞太清楚,得再看一遍女主角乔安娜真的太像我过去前段时间的状态了,而我现在还没有完全摆脱其中的一些阴影,这像是我的角色人生电影+1文本量非常大,一遍看下来有些地方注意会涣散,但还是很想二刷三刷。
镜头胜在自然适配,没那么酷炫是因为剧情不需要那么酷炫,但画面真的很好,或者说同样都是拍街景,但在这部片子里就是更好看更动人
2025上海电影节第一部《性梦爱三部曲:梦》,大光明电影院。
从内容、主题说,如不同代际女性在性别问题上的观念变迁,青少年在性与爱上的探索,未成年学生与教师的微妙关系……对我都没构成太多“新”东西。
总体也都是在现代文明开放、政治正确的平衡线上娓娓道来,与我价值观基本吻合。
让我觉得惊喜的新发现,是它的叙事方式——特别鲜明直接地将“文字(写作)叙事”与“影像(电影)叙事”,做了即相互对比、又相互补充的呈现。
两者环环相扣、转换自然、各擅胜场。
高中女生旁边自我心绪感受,千转百回,加之强烈的主体感受,所以,以文字(文学)表达方式为主,更主观、更细腻、更自如。
高中生走过几个不同街区,以文学表达为主,配合代表性影像,提纲挈领地说“这是有信仰的有社区感的街区(老街区)”、“这是资产阶级看重钱的区域(光鲜亮丽新城区)”,影像想要准确表达以上内容,就要花很大力气。
外婆和母亲散步争论,几句话(文字表达)就将一段女性观念发展历史清清楚楚道出。
影像表达部分:那个日常生活中平淡无奇的“冷色”爬梯,在外婆梦里变成了一道神奇的“暖色圣梯”——外婆在人群中挣扎、拥抱、呼吸……主题是表达外婆聊天时说的,想要和人发生关系——但图像更有力量、含义更为丰厚。
高中生旁白说给教师发暧昧信息,配的影像是她和母亲亲昵地坐在床上,母女那种看似亲昵但其实相互有所隐瞒的微妙关系,影像表达更多维。
某种特定超稳定背景下,感情的细腻度、多维度,已经到了相当精细状态。
好不好呢?
取决于你自己当下的精细度状态及未来对精细度的要求。
#ICA 据说没联系也就没看是第几部,整体的叙事比较平缓,没有特别的戏剧冲突,而情感则是隐藏在这些文字之下,也让这个情感显得更加的克制与脆弱,比较美妙的部分是幻想与现实的反差(虚构与现实),电影中文字部分是很值得思考的,哪些是主观对真实感受的“篡改”,哪些是潜意识投射后摒弃了一切不想看到的结果?
亦或者整部电影都是我们跟着女主经历了一场新创作(这部电影)间的心理咨询?
感觉真的是待二刷。
隐喻上,电影中“楼梯”这个场景实在太美妙也太重要了,可以看到片中有多次呈现,第一个镜头就是女主那个“归家”的楼梯的梦境画面,与接近结尾处外婆走的那条楼梯类似的隐喻,感觉也是代际关系中最强烈的纽带。
女主找到老师家的时候同样是由一条仰拍的梦幻交错的楼梯引入,象征那美好的开始,而离开时那俯拍的楼梯的是暗淡无光的冷色也预示着一切在她心中的结束。
听觉上,冷暖色的搭配效果非常好,很多时候根据颜色就可以判断走向。
电影的运动镜头还是蛮多的,但是偏向缓慢,非常贴近伯格曼那种固定镜头结合极简的推拉呈现的是观众缓慢跟随日记进入角色内心的过程。
开场的POV特写镜头也是直接呈现了女主欲望,而很多镜头也都采用POV强调女主的“日记”主观性,影片的构图也都很细腻,三女性的群像戏的构图及正反打都很好。
听觉上,配乐很舒适,强节奏的打击乐对照角色的内心起伏,还有那梦幻搭配的甜美配乐,环境音的效果也很不。
结尾曲印象还是蛮深的,感觉歌词内容很大程度的呼应了电影的情节,以歌曲对照日记创作的形式。
几乎全女角色的作品,整部作品通过一位17岁北欧女孩坠入对性爱幻想的写作独白开始,并贯穿作品同时还运用了大量的关于诗人著作的婆婆 商人眼光的妈妈 爱好写作的女儿,不同代际之间的长篇对白,奠定了台词文学性的倾向你是否还记得自己的青春期关于爱情萌芽的想象沦陷,你的17岁究竟在想什么?
作为27岁的我第一感受是作品里极具细腻的讲述了关于青春期爱上一位老师而衍生出来梦幻性爱描述,一定是离我很久远的感受,但我能确信的是,那时的我一定也是这样。
确信过對方对我的有所心动 悸动于肌肤之间的刻意触碰 幻想着某些片刻的言外之意导演对于楼梯的拍摄手法或许存在着某些隐喻,但关于人和人之间的交错在旋转楼梯的交错之下的交相辉映时成为了我全片最爱镜头另外最喜爱的片段则是当女儿撰写下来关于暗恋老师的文章接连被婆婆 妈妈审视,上一辈更多的不是责怪,而是提议女儿惊艳的词藻作品值得出版,但一定需要过问女儿老师意见的那一刻,女儿退缩了是的,她退缩了,一个17岁的女孩该如何面对对面作为她青春期性幻想的成熟女性,尤其是在确信这位老师不喜欢她的那一刻,她只能选择愤怒的逃离因此妈妈作为代表女儿与老师在咖啡店交谈的那一刻,我被一种莫名的女性力量所感动了一位是深爱女儿的母亲一位是被女儿放在心底深爱过的初恋老师原本不会有交集错综复杂的双人关系,在这一刻产生了联系见面对视的尴尬里是揣测怀疑母亲可能会告自己的老师,是在女儿意识流里有过肌肤之亲的性爱对象好在这个年纪赋予了她们可以互相接纳包容一切有关青春期女孩的可能性 实在可贵当然里面关于婆婆 妈妈 老师 女情人 的各种角色塑造还有很多值得肯定的片段 希望后续流媒体上映后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在看完电影走在回家路上的这一刻,我对于这部作品的感受也在逐渐消散,因此我选择像17岁的女孩一样将这种感受记录下来因为我知道很快我们就会遗弃掉那个曾经对我们至关重要的信物,然后全力迎接下一份领域的“第一次”体验
感性的令人会心一笑的电影。
从一个 17 岁女孩朦胧的性觉醒为起点,经历一次想象中的爱情,将爱中的想象转化为文学创作,并通过叙述与自己“和解”。
但或许更有意思的在于这个梦如何进入到母亲和外婆三代一家人的对话当中,那种青春期的春梦,似乎也激发起了母亲和外婆的“梦”,并最终从那个春梦的投射者身上带出了新的视角。
影片的台词相当密集,但并不太同于侯麦洪尚秀之类的电影,影片本身的视点是从“我”出发的,大量第一人称旁白的使用,但在事件的讲述上绕开了那个看起来核心的“爱情故事”,而是先交代了开始,再跳到一年之后,再在不断的对话中对过去进行回溯,这似乎是一种很有意思的讲故事的方式,而讲述的本身就足够有力量,倒不如说这是一次审视故事的过程。
但可能这样的处理会有点太文学,太直接的心理描写缺少了电影感,更像是为文本寻找画面了。
不过影片其实轻巧的绕过了那些曾经最高奖作品中的那些宏大的议题,无论是女性、同性、宗教都成为背景的、被调侃的对象,这样的作品被认可似乎也是一种全球政治上的保守倾向复归的结果。
而和心理医生的交流或许也是一种科学建构论与真实的、生动的情绪之间的矛盾,并不是一切都需要被“解决”,也无法被解决。
还蛮喜欢这个侯麦式的结尾,人和人偶然相遇,在一次故事讲述完的空虚后,迎接新的故事。
27th SIFF@大光明。经历过青春期的女性对女主的经历是很能共情的,但就电影本身来说完全get不到好在哪里,这剧本真不如做成实验话剧。上一届欧三《隔壁房间》碾了另外两部。
如果你们的电影艺术是纯靠海量旁白跟人物对话来推动剧情发展跟输出观点的话,那我为毛不直接去看小说呢?挪威白女有自己的《好东西》
#27thSIFF@SHO,太小资是个很大的问题,但撇开这个是很舒服的,影像层面其实不太灵光,无甚惊喜,也根本不想看梦里的登神长阶真的具象化(毕竟我的挪威裸男巨物上帝呢?),但文学性上、旁白的即时性所带来的沉浸感、亲密感与一定叙事作用上都是很突出且自洽的,中程能让全场观众对理应pc的queer awakening评价会心大笑便已几乎完成了主题的阐发,后半程更像一种对照,当然,结尾又浅浅回到了一度响彻的那种对感情与感受最私人之真实的摹写上
@SIFF2025 整体算是愉悦但非常不喜欢前一半的Podcast影像化处理,旁白和配乐都很糟糕。另外这个暗恋故事对我来说只是觉得creepy。
轻盈的思辨,想不到这样少女成长故事的主创竟然是男人。被室内装饰和人物服装深深迷住。别的社会早已走得很远很远了。
2.5⭐吧,低配版挪威好东西,整体都太简单了,就像是那个十七岁的女主写的。拍的也简单,就像访谈,全女性角色,姥姥、妈妈、女编辑叨叨一通各自对女儿暗恋女老师未果的小说的看法。but挪威话怎么这么繁琐😅结尾出现的几位男性也基本都是工具人和意象。唯一好看的是画面的配色,暖光、浅色木家具➕绿和紫和各种彩色毛绒针织材料,还有公寓大楼那个内部楼梯建筑图,以及那个橘色小狐狸🦊
资料馆的座位真好睡,开场就睡着,醒来的时候女孩走进公寓,一步步踏上暖光闪烁的楼梯,推开门,拥抱,书写好了。记录着少女心事的私密文字,经由母亲和祖母的阅读,轻松地生发出关于文字、关于性、关于女性的诸多讨论;经由“被爱者”和公众的阅读,少女得以成长。真是很令人羡慕的谈话场域和情感空间。
BJIFF 这个影像温吞贫瘠到什么程度呢 就是你关掉画面只听对白也完全没有影响
就这样的剧情这样的电影能拿金熊就离谱
#ICA 长评-我的日记我的世界。整体的叙事比较平缓,没有特别的戏剧冲突,而情感则是隐藏在这些文字之下,也让这个情感显得格外克制与脆弱,比较美妙的部分是幻想与现实的反差(虚构与现实),电影中文字部分是很值得思考的,哪些是主观对真实感受的“篡改”,哪些是潜意识投射后摒弃了一切不想看到的结果?亦或者整部电影都是我们跟着女主经历了一场新创作(这部电影)间的心理咨询?“楼梯”这个元素太美妙也太重要了,除了作为代际关系的纽带(归家)还与女主爱情的状态相关(找女老师的梦幻与离开时的冰冷)。冷暖色的搭配体现状态,构图呈现关系,固定镜头和极简的推拉走进内心和大量POV镜头呼应日记的主观性都很不错,配乐也很舒适,强节奏鼓点也与主角内心相关,片尾曲似乎呼应影片以日记创作的形式。
2025.8.9 资料馆。宿醉之后强撑着来看,还好有宝矿力水特支撑完了全场。对剧情没啥兴趣,唯有感叹只有在挪威这种现代乌托邦社会才能让一个十七岁少女“合理地”发生一连串故事吧…
#27thSIFF.想起很多很多自己的脆弱
BJIFF.
不懂这是想干啥 没被打动 只觉得以后都别暗恋了
开场大段独白的确文学风味浓厚,但随着Johanne写作逐步扩散,她者逐步介入主人公主体性极强的叙事,最后她的声音被她们的声音规训(queer awakening 笑死),直到最后近乎被边缘化…全女阵容非常好评,点到即止的对白之下,三代人的女性主义历程隐约涌动。好能共情Oma,执着于平权,痴恋于才华,执念太过以至于对所爱之人强硬甚至嫉妒,最后独自落魄到午夜梦回。Johanne夜间穿越城市走向Johanna的段落好有力量,配乐绝对功不可没,前排听环绕音效体验极佳。难以分清是因为影片本身真的如此动人,还是因为只是个人共鸣之处太多…总之是让人很舒坦的片子,恭喜金熊!
谁能告诉我这片子后面怎么了,因为前1h我真的很爱。
两星半。还没看《性》,但这部明显比《爱》要好,尽管仍改不了台词产出过剩的毛病。受不了大段无效的内心独白,且代替了必要的银幕动作成为叙事上唯一的推进方式,折损了这一基本的剧作功能(失败的编写者)。比较喜欢的是女主角在城市行走的部分,搭配上作为调节器的旋律,也许这是片中较好的镜头序列。
4月22日卢米埃在场的所有人都恋爱了吧?
挪威的女性氏族社会,有台词的男性都显得不堪(几近骗钱的心理咨询师和喜欢泰坦尼克号式自拍的男友)结构好,前四分之一是内心独白支撑起来的少女情怀总是诗,并形成一个小小的悬疑,随着女主对外婆和母亲的敞开(知识分子家庭所具有的强大包容性和支撑力),出书被提上日程,我们最终可以相信少女在现实中被伤害被降至最低。母亲与女老师的谈话使观众从另一方的角度补全事实,少女对教师的迷恋终止于对现实中人性复杂性的认识,并最后有了一个甜蜜的收尾。编剧及台词是智性且轻盈的,总是在绕着弯反问当下充斥着的下意识的ZZ正确。好像在提醒人们,所谓的事实是多么的弯曲而柔软,少女幻梦中毫无保留的书写让成年人猛然意识到,其实可以如此简单的看待生活,从而焕发如此强烈的激情。每次看着类片总感叹地球上有的社会已经进化到这种高级程度了。
Eye-opening. 打破许多所谓的剧作范式,大胆的结构、当代的故事、高概念的设定却有无比沉着的细致入微。不愧是小说家写的剧本,通篇旁白但处处都是丰盈有趣的细节。很难想象一位60岁的作者能把这么一个本质上是成长故事的剧本写的如此真实有触感。奇妙的结构让每一次细微的反转都如雷霆一般精准有效。最神奇的是母亲和奶奶的角色,完全避免了功能化的窠臼,反而寥寥几笔就能比肩锡兰一般深刻的微缩图景。代际的隔阂、本质的孤独、政治的荒谬都赋予了故事深度,却也都在女孩纯净又原始的爱梦面前被以一种后现代的方式忽然消解。影片的答案也正藏在这里。两小时的梦境呓语之后,落脚点和CMBYN异曲同工: 不论是爱还是痛,要去体验、去感受。去诚实面对、去执迷不悔。(比第一部好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