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了美国谈宗教信仰的电影《上帝未死1-3》,虽然不是教徒,不会为宗教狂热,但是还是觉得这部系列影片很有意思,有的地方也很有感触,特别是第二部。
女主角历史老师葛蕾丝因为在课堂上回答了一个学生关于马丁路德金和耶稣思想的相通之处,但葛蕾丝是在课堂上把圣经里关于耶稣的记录给复述出来,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不是在课堂进行了传教灌输?
老师和学校方面都不相让,一场官司就这么开始了。
控方认为身为老师的葛蕾丝这样回答是利用课堂时间传教,把宗教带进课堂,引导操纵了学生思想,破坏了学校不在政治和宗教上站队的规矩,影响了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影响多数人权益,从而引起学生和家长抗议,甚至被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merican Civil Liberty Union,ACLU)告上法院。
控方律师在法庭证明耶稣并不存在“我们要向世界证明一件事,那就是上帝已死。
”但辩方律师最终帮助女主葛蕾丝胜诉,让陪审团相信“上帝没死”,信仰在基督信众心中。
电影引发一个问题,学校该做什么?
老师该说什么?
李克、沈燕《蔡元培传》中关于《国民党的“党化”教育的历史》一章上也有类似情形:“蔡元培“教育独立”的主张与国民党政府的“党化教育”政策也越来越格格不入。
“党化教育”,曾被国民党在所谓“训政”时期作为教育的指导思想。
党化教育,在狭义上指执政党在学校推行自身政治理论和意识形态教育,甚至在学校建立和发展党组织,即教育的党化。
广义上指将执政党的意识形态推广到社会的教育。
”……1929年,胡适在中国公学的演讲中曾说过这样的话:“(现在我们)可以否认上帝的存在,但不能批评孙中山。
我们可以不上教堂守礼拜,但不能不读总理遗嘱,也不能不参加每周孙中山的纪念周。
”回到电影关于上帝是否存在这个缠绕世人与哲学家千载的难题,看看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怎样“归谬法”来证明上帝的不存在。
大前提:上帝若存在的话,就一定既是全能的,又是慈爱的。
他是全能的,所以他有能力消灭现世的苦难;他是慈爱的,所以他一定愿意消灭现世的苦难。
小前提:但是这个世界充满了苦难。
因此,要么上帝不是全能的,所以没有能力消灭现世的苦难;要么上帝不是慈爱的,所以不愿意消灭现世的苦难。
可是,这都与大前提冲突。
结论:因此,上帝是不存在的。
显而易见,教授的逻辑与观点和伊壁鸠鲁一脉相承。
神义论则试图解答这个难题。
伊壁鸠鲁和教授的“苦难反证法”看似逻辑严密,无懈可击,实际上,在他们的前提中已经预设了信仰的现世功利性,因此规定:上帝须为现世苦难负责。
这一点正是许多哲人、作家反基督教的实质所在,也是现实生活中许多未信者抗拒上帝的主要理由,以及信仰者面对苦难时的莫大困惑。
电影中不少台词也很有意思,如:——若我们坐视不管、随波逐流,那今天的压力,就会成为明日的逼迫。
——如果准备坚持认为基督徒信仰的权利要从属于所有其他的权利,那就不是权利了(Somebody is always going to be offended. Two thousand years of human history proves that. )。
总有人会(因为别人的信仰而感到自己)被冒犯,2000年的人类历史一直证明了这点。
上帝是自有永有的,上帝是全知全能的,上帝是超越人思想的局限,从永远到永远的。
说上帝未死,就等于在说上帝还活着,尽管看不见,摸不到,碰不着。
为什么要相信上帝是存在的?
如果祂存在,我们会怎么样?
如果祂不存在,我们会怎么样?
为什么会有基督徒存在,为什么基督徒一定要传福音,为什么基督徒要按照圣经的标准而生活,为什么基督徒在这个可以自由犯罪的世界仍然坚持上帝的真理?
很多人说,基督徒也常常犯罪,是的,基督徒也有软弱,但是如果基督徒不犯罪,人们崇拜的很可能是基督徒而非基督本身,影片中男主角在面对前女友时想要逃避,面对教授时会有紧张,但是能使他站在台上与教授辩论的力量,不是自不量力,而是相信他所坚持的是绝对的真理,若不是真理,没必要犯学术自杀,没必要得罪女友,没必要自毁前程,男主角如果不是傻瓜,那么就一定疯了,但是幸好,他既不傻也不疯,只是他做了很多人不会做的事,只是他希望哲学系的学生们不要只单单听从教授而没有自己的想法(自由意志)但是我们有时可以为了成绩,为了分数,为了人际关系而出卖自己,这些代表我们的价值,影片中说到,灰姑娘情结,人人都想努力地证明自己,以此好让别人认可我们的价值,或许当你身边人人都相信上帝时,上帝就或许没有那么讨厌,只是我们身边鲜有人提到上帝,不了解,不知道,也未曾尝试了解,所以,对于信仰,我们呲之以鼻,也为此我们错过了祝福,错过了机会,错过了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经历,那就是,上帝还活着,上帝依然爱我们,以我们无法想象无法理解的爱,等待我们回头
复活节看了两部电影,上帝未死,天堂是真实的。
作为一个基督徒我想说拍得实在很烂。
漏洞百出。
我个人不太满意的是其中的刻板成见:基督徒都是好人,非基督徒都不是——或许这不是导演的真实想法,但人物的两极分化的确传递了这个信息。
Josh, Mina, Mina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亲, 牧师以及传教士,都情绪稳定待人和善三观端正。
再看Prof. Radisson, Jeffery, Amy, 和将女儿扫地出门的父亲,其中三人都采取过暴力或言语暴力。
基督徒看到影片结尾可能会很亢奋:Josh辩倒了教授,Mina离开了教授,Amy和华裔学生决志信主,教授在雨夜被撞死,死前信了耶稣。
但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不禁怀疑,这是否是只一部feel-good movie for Christians?
有些未信主的朋友告诉我,他们遇到的基督徒为人十分糟糕,以至于他们对基督信仰的印象就是“一群很差劲但又自我感觉良好的人论断其他没有信仰的人”。
也有朋友说,很了解基督教教义,因为时常和基督徒辩论,而辩论总是坚定了他们不信的决心——我的这些经历和电影中发生的恰恰相反。
今天听过福音的人不少,但“见过”福音的人不多。
我们所信仰的上帝是一个灵,让人认识他、信仰他的唯一方式就是做美好的见证,让世界看到这个灵如何改变我们的生命。
可惜很多时候,基督徒的群体并没有活出圣洁的生活,也没有做到彼此相爱。
基督徒是否都是圣人?
显然不是。
即便信了耶稣,我还是一个有罪的人。
每天面对试验、试探依旧有许多挣扎。
正因如此我才需要抓住耶稣的救恩,依靠圣灵的能力,让心意更新而变化,直到自己能有基督的样式。
我得蒙救赎,不是靠自己的好行为,而是靠上帝赐下的救恩,所以除了福音没有什么可夸口,更没有论断人的权柄。
( 更正:基督徒因信称义,成为圣徒。
所以从神学角度看基督徒是圣人。
一个基督徒在世的日子里,每天灵与肉是在相争的,依旧会跌入罪的网罗,所以要不断悔改转向耶稣。
——2016/10/05)那么既然救恩无关基督徒好行为,我是否可以为所欲为?
使徒保罗说,”断乎不可!
我们在罪上死了的人岂可仍在罪中活著呢?
” (罗6:1-2)得蒙上帝救恩的人,总要有佳美的行为相称才是。
.我很喜欢Newsboys的同名歌曲,尤其是其中的一句歌词,"Let love explode and bring the dead to life. A love so bold to see a revolution somehow." 只有像耶稣那样凡事忍耐、不求自己益处的爱,才能让世界看见上帝复活的大能。
作为一个基督徒,我的take home message是“凡在人面前认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认他;凡在人面前不认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不认他。
” (马太福音 10:32-33)在这个世代如何坚持基督信仰,更重要的是,如何活出看得见的信仰,我还需要慢慢学习。
将《上帝未死》与《天堂真的存在》放在一起看,感觉可能会更强烈一些,因为它们都是讲有关福音的故事,有强烈的基督色彩。
《上帝未死》讲述一个大二的学生在开学之初,哲学课上老师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签署一份承认“上帝已死”的声明,才能完成学业,否则将不予及格。
当其他同学都签署了声明,等着开课的时候,心怀信仰的学生Ward Wheaton却无法接受教授的观点,拒绝签署。
并与教授对垒,于是教授给他三节课的时间,在之后每节课的后20分钟交给Wheaton,由他向大家证明上帝是存在的。
其实,这是一个非匀衡对赌,一场讲台上的教授与台下的学生之间的争论,一场达尔文与耶稣之间的辩驳。
哲学与宗教之间的辩论,就如同鸡同鸭讲,本就很难扯出什么对与非来。
就像有关中医是否伪科学的争论,一方用自然科学的方式辩论,另一方则运用哲学与玄学的方式回应,双方不在同一个维度上,自然谁也说服不了谁。
如同赛跑,双方必须在同一个起点线上,才能比出输赢来。
《上帝未死》本身的宗教宣传意识就很强烈,那么看片的过程,就是看看起来强势的教授是如何输掉的。
而证明上帝存在的过程,也就成了一个见证奇迹的过程。
说到宗教的意义,粗略地区看一下那些有信仰的人,大抵可以发现他们的身上似乎很不经意地就流溢着一种宁静与安详的神采,它与军人身上的英武之气文人的儒雅之气官员的威严之气大致相当,因为信仰而让自己变得平和很多,因而具备了一种独特的气质。
而一旦形成了这种气质,行为处事也都变得柔和圆润起来。
重要的是,有信仰者,做人做事的底线往往会高一些,所以很少看到忠实的信徒会犯罪。
当然,宗教极端分子已经走上了另外一种不归路,需要分别开来。
说远一点。
中国非宗教国家,大多数人没有宗教信仰,这本来谈不上什么好,也谈不上有什么坏,但是因为中国正处于转型期,剧烈的社会变动,使得许多人的思想转寰没有跟得上,于是一些性格暴戾的习性就暴露了出来,反映在社会上,就出现了许多道德沦丧的事,给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这种情况下,宗教的作用就显现了出来,因为有信仰的人,首先心中有所敬畏,于是在行为处事上底线会高一些,不会放的那么开;其次有信仰的人心中早就有归依感,也不会轻易收到社会变动的影响,不像无信仰者,很容易产生被社会抛弃的感觉来,进而将自己的恐惧感发泄出来,报复于社会之上,当针尖遇上麦芒时,摩擦就会发生;或者,在急速发展的社会中,一心为了个人私利,而不顾一切,那些利己不利人的事就被做了出来。
于是,一边喝着毒牛奶,一边向社会直接排剧毒的污染物的行为就发生了。
而社会则是一个大的环境,就像一块公地,当人人只索取不付出时,就形成了经济学上的“公地悲剧”,使得所有人的利益都收到损害。
当今的中国社会,不幸正处于这样的时代。
某种程度上,与人们普遍缺少信仰,缺乏敬畏有关系。
当然,他们这样做与法治的不健全,违法成本比较低也有关。
公私两论,都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之后,短短二三十年之间,大量道德沦丧的事情发生,整个社会都感到缺乏安全感,形成一定程度的社会紊乱。
于是,党与政府才将“和谐社会”当成目标,将安居乐业当成“中国梦”。
反向看,将原本该有的常态社会当成追求目标,其实也是一种悲哀,你很难看到北欧的福利国家会去追求“和谐”,这可以看出现在的社会已经其实足够乱了。
缺什么补什么,本来是治病救人的方式,被用来救治社会,道理是想通的。
当然,你不能说现在的人大多就是坏人,当今的社会就比以前的就坏,并且因为今天的社会出现了问题,就将眼光瞄向了改革开放前,认为那个时代人人平等,大家都过得贫困而安乐,没有贪污腐败,现在要向过去看齐,这个观点最要不得。
其实,任何社会都有好有坏,现在有现在的不好,过去的也有着自己的不堪。
对于当前,我们的社会病了,就像面对一个身患重症的病人,你不去给他精准医治,却告诉他,看你没病之前多好,那时候多健康,还是回到过去吧,云云,这于治病一点作用也没有。
如果真有一剂猛药的话,让他恢复到没有生病之前的样子,他就一定幸福了吗?
每个人,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苦恼,即便回到过去,在那个时代也会有他的苦恼,要不然他怎么会发展成为了一个病人呢?
健康人有健康人的苦恼,不能因为生病了就忘了健康时的苦恼。
当然,这个扯的有点远了。
心存敬畏,做事有原则,社会就会好一点,也会和谐一点。
这种敬畏,不一定非要是宗教,也可能是其他的社会准则,像宗族社会、乡绅社会也会有一套让人心存敬畏的法度,也能够使社会运行的很好。
只是,我们将传统的宗族社会、乡绅社会打破后,短暂替代的毛主义的个人崇拜也消失之后,却没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法则,陈旧的政治说教,连负责宣传的人自己都不信了,还指望能说服教育到谁呢。
所以,我们的社会陷入无原则无敬畏的混乱之中,当政者要承担不小的责任。
不过,今天要说的主题与当政者关系不大,也就不多展开。
其实,要说心存敬畏,大多人还是存有潜在需求的。
像很多年轻人,潜意识里就将爱情当成了一种信仰,为此而不顾一切。
还有更多人的,往往将旅游的目的地定为去西藏或者香格里拉,不就是为了心目中预期的纯净嘛,就像为了爱情愿意去普罗斯旺去一趟一样。
在这些旅游者心中,香格里拉与西藏,最好还保持着一种原始社会的状态,那里的人都对神灵敬畏有加,对待来客豪爽大方,人与人之间生活不设防,平静而祥和,自己来到后,能够感受到一种悸动,被感到稀里哗啦,然后在回到城市,念念不忘,将灵魂的一部分留在那些神圣的地方。
其实,这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幻想。
但它还是道出了很多人内心的一些想法,就是他们原本没有信仰,但还是希望被感动,希望内心留有一小块干净的地方,以安放不安的灵魂。
在这种情况,你可以觉得他们很幼稚,但你要理解他们的心情,毕竟,那一小块干净的地方,就是给自己留下的心怀敬畏之处。
本来要说说《上帝未死》这部片子的,结果扯的越来越远了。
我想说的是,很多人尽管没有信仰,但他们还是愿意有所敬畏,只是缺乏一点引导罢了。
而旅游可能会达到部分预期,但很多时候带给自己的是失望。
因为那种心怀敬畏的预期,其实是很高的,而旅游的目的地却未必就那么纯洁那么美好,那里同样存在着污垢与龌龊,即便是宗教内部,也存在着纷争与不堪,并非你想象中的那般天真烂漫。
有时候,多看看几本书,多看几部有意思的电影,也可能会达到同样的目的。
杨绛说,你之所以感到迷茫,是因为你想的太多而读书太少。
空虚是一种病,填满它,可以是信仰,也可以是知识。
而上面所说的很多社会问题,也往往来源于社会的空虚。
同样,填满这种空虚,信仰是方法之一。
当然,在《上帝未死》看来,填补空虚的最大的方式就是信仰。
片中,它以原本的华人、穆斯林信徒等异教徒都归信于基督而告终,而且充分展示了基督的伟大之处。
就这也并非说《上帝未死》有多好,实际上,它拍摄的过于形式化,而且冲突感不够强,远非一部完美的电影。
其中,信教者一方,都是善良和蔼的,都生活在美好之中,而不信教者,则要么感情不睦,要么家庭关不和,要么死于非命,都没有得到好的结果,这种截然两样的分法,就让人感到很不舒服。
主观性过于强烈,说教气息也过于浓烈,都阻碍了这部电影成为一部佳作。
但这不妨碍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一些信教者的内心世界,然后再反观自己,这样也可以从中找到自己有所归依的线索。
实际上,我作为一名正式皈依了的佛教徒,连续看宣传基督教(天主教)的片子,而未觉得有何不可,反倒是从中看到心有信仰者内心的坚定,以及他们对自我的要求,让我感动,也从中看到许多自己的不足之处。
有信仰,心有敬畏,无论佛教,还是基督教,或者是伊斯兰教,在内核上都存在着相通之处。
最后,我讲一下我是如何皈依的,以作为补充。
本来,我觉得皈依佛门是一种消极的避世,而我在尘世间还需要挣钱养活家人,也想要写一些一直想要写出的书,太多的牵挂,远未到可以放下的地步,可以皈依,但远还不是时候。
不过,两年前,妻子突然有一种冲动,一心想要皈依,而且意志坚定。
为了她,从北京到阿坝州,我义不容辞了。
最后,当她跪倒了上师跟前,我也跪在了边上,还只是陪同。
上师遵照仪轨为她做了皈依仪式。
罢了,上师又将眼光向我射来。
正疑惑间,上师已再循仪轨,来度我皈依了。
只见那侍者还阻挡了一下,上师很不客气将其挥到了一边。
原本,我们不懂藏语,上师不说普通话,必须侍者来做翻译,大概她以为上师领会错了。
但上师还是不由分说就引我入了法门。
那一刻,我暗忖我的时间难道也到了吗?
我本无意,但能遇上师,本来机缘就无多,既然上师主动为我,那就皈依吧。
小叹一口气,有那么一点不甘,但还是就此叩开了佛法的大门,正式成为了佛门弟子。
我的上师,法号阿旺吉美多吉仁波切,是为觉囊派第四十七代法王、第八世藏哇活佛。
2个字:呵呵!
美国虽然说是民主自由,信仰自由,不过能拍得出这种烂片我也是醉了!
JOSh就是挣着双眼说瞎话,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几个反驳上帝没死的观点也纯属扯淡。
教授只是刚好有那一段关于上帝的伤心过往,导致教授恨所谓的“上帝”而已,对于一般的无神论者来说,所谓的“上帝”根本就是不存在的,子虚乌有,我看那么JOSH怎么辩论赢,SB。
几个梗也是醉了:1)中国学生居然还被JOSH的扯淡所征服了,还是个大学僧,还是个出国的大学僧,他老爸真得气死。
顺便黑了一把中国人,这样的大学僧回国肯定大有作为我就呵呵;2)牧师汽车几次都开不动,是个正常人也会去查查汽车什么原因吧。
而且还是3次!
然后第4次说几句傻话祈祷下就能发动了,,这梗烂的我实在无语。
呵呵!
3)教授居然被车撞死了,居然被撞死了,被撞死了。。。
(因为很狗血所以要说3次),这个梗烂地我整个人都凌乱了都不好了被车撞了,要么立刻送医院,要么尽量减少所有不必要的动作,安静等急救车来,运气好的话旁人能提供些正确的紧急救助措施是最好不过了。
知道了教授是无神论者后,牧师还不断地跟教授扯淡,说些有的没有,教授还得回你话,不知道教授此时很痛苦吗!?
...多大仇啊牧师先生。
题外话:对于美利坚,果然只有一些特效片啊惊悚片啊能看...其他的还是看中国棒子日本泰国等就算了。。。
去掉头去掉尾,这个烂片也至少浪费我了人生宝贵的110分钟,有点想说脏话!
@#¥%……&()。。。
标题是敲完评价再斟酌的,即代表了我的信仰自由,也表达着我对这个电影的简短评价,不喜请随意喷不谢。
上帝是又真又活的神,除他之外别无他神,希望每一个看完这个电影的人,能去读圣经,圣经是神的话语,任何一个信靠上帝,寻找他的,愿意听他话,在生活中尊行他旨意的人都是有福的,信与不信不可同负一轭,所以基督徒不要找不信基督的人结婚。
我们每一个信靠他的人,要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传讲基督的大能,要活出基督的样式,因为活着的不再是我们,乃是基督在我们里面活。
……年轻人为了追求共产主义,顶着家庭,社会,权势者的各种压力。
最后跟着TG走的都是前途光明,否则一片昏暗。
甚至比〈青春之歌〉都厉害。
那个片也不会最后打出字幕,“大家都来入党吧”。
这片居然用字幕直接硬上。
然而,现在TG早不这么拍主旋律片了,没想到美国人还用这招。
甚至不如郭福城主演的那部香港宣教片(忘了名字,郭演一个混血儿)
《上帝未死》,花了两个小时一动不动的看完了。
近期一部很对我胃口的欧美片,主要宣扬的是宗教,但我喜欢的是它传达的人性和思想自由的部分。
你会更理解西方国家为什么那么多的Christian,他们的信仰有思考而不盲目,信仰对于他们是另一完美的道德体系。
一部有深度的电影,中国拍不出也不允许的存在。
虽然我是无神主义者,不妨碍我给这部电影点赞。
——Jerry评
我最害怕的经文:上帝是良善的这是个信仰缺失的时代,这是个信仰被扭曲的时代,这也是信仰被迫害的时代......但是,这也是一个信仰重新被建造的时代,在火窑中被匠人反复锻造出来的宝剑才是最锋利无比的,在逼迫中仍然不悔坚持的信仰才是精金。
“我宁与上帝站在同一边,被世人论断;也不愿与世人站在同一边,被上帝论断。
”这是《上帝未死2》里面女主角对于美国法庭和律师说出的捍卫词。
我十分佩服她这样的勇气和智慧,敢于一个人面对所有恶意的质疑,就像《上帝未死1》中男主角在课堂上公然反对教授的信仰逼迫一样,拒绝签署“上帝死了”的声明。
世人都在质疑上帝的存在,怀疑上帝的慈爱,他们必须为了捍卫信仰去证明“上帝未死”。
而哲学家尼采说:“上帝已死”。
他并不是说上帝真的“死了”,而是上帝已经无法成为人类社会的道德标准和终极目的。
每个人都在上帝视角解释着个人生命的意义和规则。
文明社会的进步不仅让人类从压抑的制度中解放,也不断的让我们被自由主义所捆绑和欺骗。
社会永远是一个矫枉过正的存在,真正完美的平衡并不存在我们充满罪恶的世界中,但真正完美的神却时时刻刻存在于这个肮脏的世界中,并不是为了祂,而是为了我们,祂真爱我们,而祂深知我们的软弱和有限,所以祂时时刻刻与我们同行,和我们一起争战。
我在这里并不想像《上帝未死》中的男女主角一样费尽心思去证明“上帝未死”,因为圣经中其实已经说过: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
(罗马书1:20和合本)我们灵虽然与神隔绝,但最深处深知神的存在,透过奇妙无解的大自然,透过浩瀚的未知宇宙,透过人世间伟大感人的亲情之爱......这些叫我们无法推诿。
但是,事实上,电影也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那就是大部分怀疑论者并不真的诋毁和不信上帝的存在,而是质疑上帝的良善。
那个逼迫大学新生必须签下“上帝已死”的表明书才能及格的教授,其实他如此的反对上帝,仇视上帝,是因为他真的相信有位神,但是祂相信那位神是恶意的神,是故意操控让他最爱的家人突然去世的神。
但作为基督徒的我们当然知道不是的,神是良善的神,亘古不变。
GOD is good all the time.十字架就是最好的答案。
我特别喜欢的一个牧师:保罗华许在一次讲道中说“我要跟你们分享《圣经》中最叫人害怕的经文:上帝是良善的。
(路18:19)”全场愕然。
他继续说道“为什么知道上帝是良善的是一件叫人害怕的事情,因为我们都不是良善的。
作为罪人,我们得罪上帝,得罪自然,我们互相得罪,整个受造界都见证着我们的罪行。
问题在于:如此公义的上帝要如何赦免罪人?
如此圣洁的上帝呼召罪人与祂相交往却依旧圣洁?
答案就揭晓在“耶稣基督的十字架上”。
祂是公义的,所以必须定我们的罪,祂亦是爱,所以取了人的形象,降尊为卑,被捕,被审,被打,被辱,被钉十架。
这是怎样一份长阔高深的爱。
十字架的死是至高之爱的表达,但是世人不知道耶稣为我们每个人的罪而死在血染的木头上,他们只是凭借自己的自由意志来论断那位公义慈爱的救主。
他们臆想的神是一个看到我们受苦会心满意足的神,是一个虐待狂。
但是苦难并非上帝专意制造出来来折磨我们的产物,而是祂用其来陶造我们的场所。
我们面对家人的意外、亦或者飞来横祸、或者是人生的不如意,都会不自主的质疑祂的良善。
但是我们要清楚,所有的苦难背后有祂美好的定意。
苦难很苦,但是祂让苦难结出的果子是甜的。
保罗说: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难中也是欢欢喜喜的;因为知道患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盼望不至于羞耻,因为所赐给我们的圣灵将 神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
(罗马书5:3-5和合本)我们在世有许多苦难,或是因为信仰的逼迫(提摩太后书3:12),或是因为天灾人祸......我们不可避免和控制,因为我们在灾难面前如同蝼蚁般渺小。
在遭遇苦难的考验时,我们也许祷告过祈求神来拿走这些痛苦,但是我们更应该祷告求神让我们更多勇气和智慧,让苦难的结局结出美善的果子来。
因我们相信祂是良善的神,一直如是。
在《上帝未死》的信仰挑战中,我好像看到了男女主角身披信仰的铠甲,从战场上凯旋归来。
我也更多的看到他们背后的神,祂是威严无比,所向披靡,捍卫真理和正义,保护卑微的人,祂的利箭刺穿敌人的心窝。
因此,任海涛汹涌澎湃,群山摇撼颤抖,我们也不惧怕。
因为祂是我们患难中随时的帮助。
祂是良善的神。
本来以为片子想表达每个人都有信仰的自由,看完才觉得上当,就是宗教说教,所有异教徒或者无神论者都信上帝就对了。
还有让一个穆斯林去改信上帝本来就是一件对穆斯林信众极其侮辱的事情,连我这种唯物主义者都能看出其中关于基督教的常识漏洞百出,想要说教先要自己深入了解吧。
穆斯林改信其他教派意味他要跟家庭宗族断绝一切关系,教授给撞了不马上叫救援反而感激上帝把他收了那幕真是笑死我,也就在美帝这种基督教本位国家才能拍这种片。
快点信上帝吧,不然会给车撞,快点信上帝吧,不然撞死了是上不了天堂的。
没看过的还是别看了,浪费时间,差评!
影片水准很一般,探讨得不够深,结局剧情太狗血,不禁怀疑这是变相在黑基督教。
总感觉是个讽刺剧 但人家其实拍的是正经剧你也没办法 最大的讽刺估计是 这个电影的很大一部分票房都是去看笑话的人贡献的
太多平行线索,略有些散乱
这部电影中的辩论还是有点意思的。证明上帝的存在,原来还是得从反驳进化论开始。这个辩论的高潮是在主角质问教授为什么恨上帝,然而如果不是像他们一样从小就生活在基督教信仰的国家,这个高潮就没有用。
整体剧情比较生硬,情节设置也不太合理故事线条太多,但指向的中心紧密度不够但课堂关于“人类起源”的辩论还是涨了知识的
大偉牧師長得有點像盧平教授
本来期望这部电影能给打点鸡血的,最后发现一点鸡血都没有打到,知识嘛,也就知道了宇宙大爆炸的几个观点,霍金的两句话,人物之间有生活中的联系,至于相关的故事之间,真的没有太大联系,剧情不要太散啊,台词也是,没话说就quote~~所以,在我看来,就是部基督教徒在拯救失信下一代的宣传片啦
教授的形象设置接近于十二怒汉的父亲,矛盾的中心从上帝是否存在,迁移到是否相信,敢不敢拥抱正视过去。但这结局,傻逼电影。
God is not died
恨不得能打负分 边上观众都是教徒 全程尴尬得想随时夺门而出 真的不是打入内部的卧底拍出来黑基督教的?
作为一名基督徒,这部电影我也给不出高分的,结局不够善良,教授的死好像是对反神论者进行报复一样,过于激进
创意不错编剧幼稚。几个平行故事,反驳上帝不存在;癌症的事业女;一对男牧师。事业女被抛弃,反驳男被抛弃,感情肤浅。老师有私心,非常重要且合乎情理。选题要讲述得好很难。编剧显然很幼稚。老师貌似权威,也缺乏手段,只不过多读了几本书,多引用几句话而已。儿子粤语爸爸普通话,唯一亮点是演讲
呵呵 是黑吗
配乐不错,画面干净。基督徒家庭从小的熏陶,让我进来留个名先
伴随时态很好。Musik减一*
God is good all the time ?。
在复活前看了,在教堂的二楼用个dvd机放,就6个人,前面没看到因为我回家写论文了哈哈,电影好烂哦
我是基督徒,我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希望看到的是真实慈爱的上帝改变一个人心的过程。这是最能打动我的。可惜这电影过于简单粗暴,直接把快要转变的无神论教授出车祸死了。我觉得很遗憾。
god is good! all the time! and all the time? god is good!! hahahahahahahahaha
拥抱不同可以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