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现实中有很多类似诺曼的这类所谓“顾问”,而且并不惹人喜欢。
因为总是在利用各种关系,谋求一些利益。
这些人不属于实干家,而更像空手套白狼的投机者。
但是在这部电影当中,诺曼有很多值得肯定的一面。
第一、诺曼对待任何一些人都很热情,即使对方并不十分待见他。
尤其,对那该死的法务官,也热情地介绍了自己的工作,尽管对方是不怀好意地在利用他的热情,来实现她的“成就“。
第二、诺曼对自己的朋友保持忠诚,不出卖朋友,为朋友竭尽所能。
他用生命维护了自己总理朋友的地位和荣誉,到临死之前也为教堂拉来了赞助。
但是教堂的拉比对他如何?
认为他不值得相信,要他写书面承诺,追问捐助者。
第三、在影片中,诺曼并没有利用这些内幕消息而为自己赚钱。
他把1400万(或者700万)巨款用于所谓“好友”的教堂收购款上。
当然,诺曼也说过很多小谎话,不断地攀龙附凤,不过在关键时刻可以舍弃自身,保护朋友,这是令他最值得尊重的一面。
我觉得电影并不是要给观众一个彻头彻尾拙劣的捐客形象,而是描画一个有些惹人厌但又值得同情的诺曼。
诺曼对花生过敏,随身携带有抗过敏药物,在食用花生后会咽喉肿胀造成窒息,差不多十五分钟后生命就结束了。
我看完整部电影之后也是云里雾里,心里不是很明白诺曼为什么要这么去做,撒着那些莫名的谎、夸大其词拉拢关系,因为在整部影片中并没有看到有金钱利益的交易,跟多的感觉是助人为乐。
所以在电影前三幕的时候对他更多的是不屑,感觉在他的世界里就没有真正的友谊,有的只是利用与被利用。
有的时候觉得:哇塞,这家伙运气不错,很多事情的成功都是有好的运气。
但是当一个人愿意奉献出自己的生命去维护他自己的追求的时候,这个人就已经不是你我所能企及的了!
花生这个点在一开始遇见以色列总理的时候就讲的很清楚,后面诺曼去教堂的时候又再次提及,已经做了浓墨重彩的铺垫,这就是诺曼最后的归宿。
其实在和总理打最后一通电话之前,他就已经清楚了自己在总理心中的位置,但自己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想法,愿意继续帮助总统,确实是有信仰的man。
现在大家更多的都是你怎么对我我怎么对你,没毛病就是很空洞,没信仰真的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在我大天朝体现的很完美。
看不懂那些政治关系没关系,看不懂诺曼想要什么也没有关系,只要看看他付出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
我觉得镜头方面很独特的一段就是诺曼去找那个负责总理案子的美女,在进入一个铁房子之后,门开了开始是各种景色海底世界的镜头,满虚幻后面发现原来是美女后面墙上的装饰画,这一段我觉得很牛逼。
虽然有的时候有点讨厌,可也不希望他吃花生,沦为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
作为一名社恐患者,我倾向于从正面理解男主,和他与总理之间的友情。
上学时候上过一门公共关系学的课,大部分忘了,老师留了作业,写过几句体会,公共关系的目的不是单纯的利益、共赢,终极目标应该是和谐。
老师很赞赏。
看过印象最深的几集动物世界就是描述一群猴子的生活,内部的斗争和冲突,简直和封建社会一模一样,一时冲击非常大。
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兮。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满了细小的斗争和妥协。
至于进步,无非是人人有饭吃,人人有比操。
是,和平了,幸好我们以及大家都有原子弹。
啊,好可怕,我原来是饭社会人格。
无数人问,明天会好吗?
对大多数人来说,多赚点钱就会好,对于猴子来说,多找点吃的就会好。
是的,斗争也使人快乐,权力使人快乐,情感满足使人快乐,充气娃娃和颅内高潮也使人快乐,马斯洛都说过了。
而诺曼这样的人,正是为了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好。
交际花大多会空虚,而他不是,他是为了交际而交际,他是真诚而热情的。
因为从他可以赴死相比,质问他得到利益没有意义。
如果说他是牺牲品,是被动不得已,是权两害取其轻,甚至是人生失败而自杀。
啊,我简直无可辩驳。
F55:《诺曼》~导演:约瑟夫.斯达~好片!
看似前面的絮絮叨叨,实是为最后这个小人物的悲惨铺垫 ~ 这部片子,导演必然是编剧,导演表现自己的构思和表现借来的构思,是会有完全不一样的自信的~开始,是在看故事,慢慢地,就被小人物的可悲和可气所吸引,最后,那种不会感动你的可怜,比被感动还要让人难以平息~讲述是平实的,平实中导演会有一些犀利的镜感,描述人物,反复使用,变成了演员的一种表演方式,突出着人物的性格,以及性格的对比;配乐低调,但是,钢琴的每一个触键,都是片子的心情,一种不经意间的精致,直到最后小人物不得不走向的自尽之路时,配乐中和声的轻松与悲壮,就是导演对于小人物的全部诠释,好厉害的配乐!
~一场犹太人之间的游戏~理查.基尔,默默地演着有态度的电影~
老戏骨的一笑一颦皆是戏,尤其买鞋赠鞋一幕,个中滋味,难以言说!
只是剧情上忽略(过度弱化)诺曼的“动机”显得有些不清不楚,甚至诺曼自始至终只有“一个形象”更是放大了这种疑问——动机?!
WHY?影片的高潮(也是诺曼的人生高潮)只是通过剪辑手法来表现,亦真亦幻。
正如部长所说的“摩天轮”效应,转到最低处,诺曼选择了“下车”,亦如小丑谢幕。
街边的长椅,滑入下水道的针药,微笑着掏出那包致命的花生。
结尾的献身甚至有些宗教的意味了。
或许政治电影就是如此吧,隐晦+忌讳。
理查·基尔扮演的Norman是一位年老且不太成功的掮客,徘徊在纽约的钱权圈子之外,靠厚脸皮和坚持不懈混一口饭吃。
他的名片上印的职位是“谋士”,所做的业务说好听一些是资源整合,实质上是搭线撮合,所谓的“fixer”。
在认识以色列副总理之前是个落魄狼狈毫无关注的小人物,无意中的善意结交,在副总理成为总理之后,他的事业似乎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最后还是一场空。
这部电影的讲述方式是分幕叙事,第一幕颇为烦闷,给我们展现了Norman颇为令人厌烦和鄙视的搭讪方式,死缠烂打投怀送抱谎话连篇。
他的绝招其实并不神秘,套路是想尽办法和达官贵人见上面,然后滔滔不绝的自我推销,一般会说自己认得另一位人物,尽管只是知道名字和打听到的一些趣闻,但是在他的口中则是非常亲密的私人关系。
然后看似不经意的提到正要去参加晚宴,“我可以介绍你们认识”。
利用A的资源搭上B,再用B的资源帮助解决C的难题,从中赚取佣金。
这些手段实在上不了台面,除了死缠烂打就是谎话连篇,大概剧里剧外的人对于Norman都是厌烦鄙视。
对于与以色列副总理的交往,他称其为一种投资,而意想不到的是,他的这个投资最终真的压对了宝。
第二幕的转折是梦幻的,Norman的事业上了顶峰,因为和以色列总理的友谊,让他的社交圈子达到了空前的广阔。
这如同一场美妙的梦,这个美梦让他沉浸在美好的幻想里,他带着梦幻的笑容坐在车上,回味着每一个人们争相结识他的细节。
太过于得意忘形,以至于他放弃了作为一个混在政治圈的“谋士”应该有的惊觉和专业,把他和总理的相识过程和盘托出,说给了一位以色列法官听,为之后的悲剧埋上了引线。
这一幕开端的美好并没有改变Norman之后的命运,他还是继续他的忽悠事业,一遍又一遍的打电话给总理秘书以求得一份差事,利用他跟总理之间微薄甚至一厢情愿的友谊想打入大佬们的圈子。
他似乎很繁忙,总理要他帮忙解决儿子上哈佛的事,拉比需要他帮忙教堂的捐款,他的侄子要娶一个非犹太裔,企业家需要他搭线和以色列政府合作项目,梦醒之前,他活得跟以前没什么两样。
故事到第三幕开始有意思起来。
这个故事并不是特别好理解在于整个故事的讲述大部分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更多的时候是电话沟通。
这个模式在影片的前半段都非常令人烦躁,但是后半段开始有变化。
不再是Norman到处跟别人谈话,穿着米色大衣走来走去的场景,更多的是集中在人物的面部甚至是眼睛,他人的对话在背景中,这反而有一种令你集中的力量。
你安静的听那些对话,然后长时间观察着Norman的表情和眼神,你就能明白,这些话,在如何杀掉Norman。
Norman的自杀并不是义气或骨气,或者是意识要总理虚伪的友情之后的绝望,而是作为一个“fixer”的职业觉悟。
作为一个“谋士”他其实一事无成,所谓最好的投资的以色列总理的上位也跟他没什么关系。
作为一个失败的掮客,究竟成就了什么?
影片的最后一幕很精彩,有很多意味。
Norman坐在椅子上,拿出一枚花生。
蒙太奇手法展现的应该是他死之后的场景:总理的危机解除,企业家投资得益,教堂得到匿名捐赠,侄子和亚裔的婚礼,总理儿子David在哈佛报到……Norman以一死盘活了整盘棋,最终取得了他事业的成就。
这一段场景看着悲凉又激励,悲凉在每个人都得到了想要的东西,而谁也不会记得Norman,激励在Norman似乎不需要别人记得,成就感在于他自己自豪于他帮助他人fix了难题。
想他整天在问的,“你需要什么?
我可以帮助你什么?
”理查·基尔真会演戏,Norman这个既可悲又可怜的好混蛋被他演得太活。
配角都很好,很多好演员。
影片的配乐非常好,不抢戏又配合得当,气氛烘托非常恰当。
很喜欢影片最后的拍摄手法,人物对话的时候画面固定在Norman的脸部,更像是Norman回味那些对话一般,内心起伏波澜不惊。
其实我们瞧不起Norman的时候,我们又有多少人多多少少在做着这类事呢,某天状似无意的通过跟人谈论某个知名人物的轶事来抬高自身的交际阶级。
我们这样做,是因为虚荣,而对于Norman,是工作呢。
“得要有人让这世界运转。
”约瑟夫·斯达在《波弗特》《脚注》之后再次寻找到一个很多影视题材会涉及但少有刻画的视角,一个政治掮客的戏剧人生。
作者在剧作和电影语言上招数还是挺丰富的,如果展开可以形成一季政治剧的素材被很好的浓缩为不到两小时的电影,行之有效。
同时在冷幽默之中并未丧失自己一贯的人性关怀,自然不刻意。
理查·基尔奉献了长久以来最好的一次表演,一改政治掮客面具化形象,生动且厚重。
很有意思的剧情和表达,充满讽刺意味的黑色幽默电影。
随着剧情一步步发展,将诺曼的套路和盘托出,我十分惊讶我有一个诺曼“朋友”,于是忍不住要写点什么。
看着老诺曼永远身着花生色的大衣,细格子围巾和一个平顶帽,背着破旧的皮包,顶破脑袋想在政坛里获得人脉,出卖一些二手情报引起政客们的关注,他的行为滑稽可笑却又带着一些令人同情的凄凉。
他有一个销售的手段,有时优雅有时低劣地去结交他精心挑选的有价值的“朋友”,不太惧怕冷遇,也似乎没什么脾气。
他的套路其实很简单:“我过世的老婆生前在xxx(某位非常牛逼的官员)家做过baby sitter。
”“我n年前就认识xxx(一个关键人物),相信我,ta是一个非常nice的人。
”“我十分感激你的信任,如果需要,我愿意极尽所能帮助你。
”看到这里我开始钦佩电影的人物刻画,因为诺曼像极了我的一位“朋友”,请允许我在以下的讲诉中,用诺曼代替他的名字。
我在一个朋友邀请的小型聚会上遇见了诺曼,那天桌上的人的确都有点意思,有参加过C919研发的老工科男,有做房建的规划设计师,有有着20年知名银行从业经历又单干职业投资人,有自己运营一家概念餐厅的80后创业者。
那天我刚参加完FT访问我boss(小有知名度的胡润富豪榜上有名的企业家)的见面会,晚宴在滨江饭店接待了特朗普竞选顾问,朋友邀请是因为他手上有个项目要赶在我出差之前把相关情况和我面谈。
我朋友在桌上要每个人讲一个自己的故事,一些见闻或者轶事,我自然分享了自己在“空军一号”当兵的经历和我boss的一些有趣的特点。
那晚气氛很不错,不同行业里有着不同的趣味,有着喜闻乐见的新鲜。
散场时我朋友提议建一个群,定期聚聚把“故事”讲完,诺曼就是在那个群里加了我。
我对诺曼毫无印象,我不记得他的职业甚至他的脸,因为那天他并没有发言,后来他说“都是话痨,我感觉插不上嘴。
”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也少有交流,有一次我在朋友圈转了吴晓波的一条评论,诺曼私信我说他认识吴晓波,并且主动寄送给我两本签名书,我记住了他的名字。
第二次见诺曼是在一个交大的讲座上,吴晓波、薛蛮子等等,同样是因为邀请我参加聚会的那个朋友找我聊项目合作细节赶过去的。
聊了聊后我朋友说诺曼也在,便带我去看看他,他坐在第三排,虽然我记住了他的名字,但是看到脸的时候仍觉得毫无印象。
看到我过来很热情的打了招呼,问我最近都在忙什么,我其实很反感“自来熟”,总是让我莫名的尴尬。
他说他在帮吴晓波运营IP,薛蛮子邀请他隔天参加游艇俱乐部的活动,我也只点头表示听见了。
讲座后朋友留我一起晚餐,我和他还有项目上的事情没有聊完,自然没有拒绝。
诺曼也留下来了,我以为他会跟吴晓波一起晚餐,毕竟刚才他表达得像是吴晓波的铁哥们。
席间只要有人提起一个行业,他都会说出几个名字,然后对这几个名字加以描述,衬托出这些人到底有多么厉害,然后都会说“很熟,是我一个好哥们。
”更有趣的是,他说完了总会停顿一下点头冲着听者微笑,似乎在期待对方一个肯定或者是钦佩仰慕的表情。
他问我我boss的一些“料”,我做过一段时间助理,当是觉得也并无不可说,也就把一些boss的思维方式、一些思想当茶余饭后的消遣,讲述了一下,我发现诺曼在用手机备忘录记下来。
我想可能是哪一句对他有启发吧,并没有在意。
桌上还聊起当时微信封杀朋友印象的事,我发现朋友印象的创始人和一篇热门评论的作者,都在我的微信好友里,是我之前在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工作时,在各种各样的项目经理交友圈里认识的,也只是“朋友圈躺尸”,诺曼却非常感兴趣,我说出他们俩都在我朋友圈的时候,诺曼让我把对方拉进一个“优质”微信群里,群里各种大咖。
我说我和他们并不熟识,交流仅限于微信,需要征询他们的意见。
最后他们中一位说非常感兴趣,另一位则谢绝了。
诺曼邀请我参加隔天薛蛮子的游艇会,我也拒绝了。
又一天邀请我参加一个“投资界大咖”的饭局,我在和朋友看电影,也拒绝了。
有天他发邀请,说有一个我主营业务项目要与我对接,约我一谈,地址在他的工作室,我将信将疑地过去了。
他所谓的工作室是一个上海很有味道的老房子装修后的其中一间,他告诉我,他在做联合办公空间,其他都已经租出去了。
我说我有些口渴,可以喝点东西吗,他从柜子里给我翻出来一瓶印着巴菲特的限量版樱桃味可口可乐,拿可乐的动作像是在拿一个他的收藏,还要介绍一番。
我其实不喜欢喝可乐,也对这限量版毫无兴趣,处于礼貌,表达了谢意,然后一饮而尽,将空罐子丢进垃圾桶。
我真不确定他会不会心疼。
然后诺曼开始给我介绍戴晓波,说戴晓波是他长期的合作伙伴,他就像是戴的经纪人一样,说戴如何如何有成就,并透露一些我看来非常不可靠的“小道消息”给我,我越听越糊涂,跟我要谈的项目似乎没一点关系,也看不到任何可行性的具体策略,于是我忍不住委婉表达了我不需要这些“大咖”牛人的人脉,因为很简单,跟我做的事不搭界。
他看我意兴阑珊,提出了想促成戴和我boss见面的想法。
我有些迟疑,因为这虽然不是一个“雪中送炭”的主意,却是一个有可能“锦上添花”的事情,于是我没有说yes也没有说no,仅仅说了我会留意,但是我boss也非常的忙,他的日程不是我可以安排的,如果安排,也要走公司的程序,说明意图,邀请boss见面。
之后就是一些无关紧要的闲聊,我一直不好意思拒绝浪费时间,他说他在运营经济学人的IP,并且赠送给我一年的经济学人订阅等等,我只好非常感谢的被动接受了。
他的高质量群需要交群费才可进入,他毫不吝啬地拉我进群。
盛情难却,但至今我没有在群里发过一次言,也没有在他运营的群里去结交一些人脉,甚至我都很少看群。
后来有次他毫不委婉地说“把你boss或者他儿子女儿拉到群里。
”我认为非常鲁莽和异想天开,连话都没回。
这和电影里的诺曼非常相像,在参加完总统就职聚会回纽约的火车上,看到一个调查局的官员,总是热情地想要介绍朋友给她,电影里这位女性非常过瘾地表达了我一直不好说出的想法,并在电影揭了诺曼的老底。
电影中有很多黑色幽默的地方,比如年轻的官员会因为一双鞋子对诺曼心存感激,比如诺曼会用花生自杀,比如就职典礼上因为总统的举荐诺曼颇受欢迎的桥段等等,但是最为黑色幽默的部分莫过于诺曼遇到了一个跟他一样的“谋士”,印着相同的名片,看上去一样“落魄”,说着一样的话,背着几乎一样的包的马路游荡者。
和我遇到的诺曼不同,电影中的诺曼混迹的是政坛,政治“吃人”,但是政客们对诺曼的看法也许和我对我的诺曼的看法一样“也许能锦上添花”,所以有了总统和妻子的睡前对话,妻子告诫他要“拒绝诺曼的帮助”。
朋友都是人脉,但是人脉并不都是朋友,诺曼不是任何人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哪怕总统总是把脆弱和感性的一面说给诺曼听。
每个人都需要人脉,诺曼利用这一点希望成为有需求的社交人士的“必需品”,然而人脉永远用来“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如果你手中没有自己的专长和工作,掌握再多的人脉,都不会真正成为社交人士的必需品,就像诺曼,随时被利用,又随时被抛弃。
这部电影非常戏剧化地描写了这么一个诺曼,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遇见过诺曼。
《诺曼》是一部由约瑟夫·斯达导演的,理查·基尔 / 利奥尔·阿什肯纳齐 / 麦克·辛 / 史蒂夫·布西密 / 耶胡达·阿尔马戈 / 奈塔·里斯金 / 乔西·查尔斯 / 丹·史蒂文斯 / 哈里斯·于林 / 多瓦勒·格利克曼 / 塔丽·莎朗 / 夏洛特·甘斯布 / 伊萨赫·德·班克尔 / 米兰达·贝利 / D·C·安德森等主演的惊悚电影.总之,故事说的是一个掮客,怎么在政治人物中周旋,挖掘别人的需求,解决别人的需求,从而建立自己的圈子。
故事里面有智慧、无奈、希望、失望,掮客其实也挺累的。
诺曼是一个不太合格的掮客,有一点人际关系,然而基本上都可以算是不太靠谱的,所以一开始只能非常落魄地到处说媒拉纤,谎言连篇地说我和某某熟识,到处自来熟地搭讪串门却被人不客气地拒之门外。
(第一章节基本就是各种杂乱的人际关系,看得有点晕,不好看,熬过去就好多了) 直到他搭讪到了以色列某个副总理级别的艾歇尔,拉关系的过程中强撑面子替他买了双顶级品牌的皮鞋,恰逢人家心理低潮期,所以对他还是挺感激的。
这笔水漂似的政治赌金却不料压对了黑马,3年后艾歇尔摇身成了以色列总理。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靠着和以色列总理朋友的关系,顿时人脉广开,诺曼达到了他事业的巅峰。
然后诺曼在一次旅行中好死不死地搭讪了一个以色列法务部的女人,大嘴的他在极力推销关系的过程中把和总统之间的关系都和盘托出,恕不料此人却是以色列的法官,觉得这个是贿赂行为进而对总理开始了贿赂调查。
期间诺曼也遇到了诸如犹太教教堂大楼回收,外甥要娶非犹太教女人,以色列总理儿子要进哈佛等各种杂七杂八需要掮客的事。
最后诺曼还被传讯要求出庭做以色列总理受贿的证人。
面临绝境的诺曼最后靠着一死却奇迹般的解决了所有的事情。
诺曼实在是个不太合格的政治掮客,虽然有热情,也有不怕热脸贴冷屁股的厚面皮,然而掮客的核心就是扎实的人际关系。
这个却是诺曼的阿克琉斯之踵。
他自诩的关系其实都不是很牢靠的那种。
即便和以色列总理之间的朋友关系其实也不能算亲密到同穿一条裤子那种,有事找总理还是有各种门槛的。
想当初如果艾歇尔不是在心理低潮期,如果他是个再成熟谨慎些的政客,哪里轮得到诺曼这种低级掮客拉关系。
而片子后期出现的那个马路掮客简直就是诺曼曾经的翻版,不过形容邋遢,更不上台面而已。
看着也颇为讽刺。
看有评论说诺曼最后是士为知己者死,我觉得其实倒还两说。
诺曼本就是个籍籍无名的掮客,孤身一人,到处受排挤,不受重视。
最初,给艾歇尔买单送鞋绝不是出于大方或真诚的交友之心,纯粹就是一场赌博。
后来突然间艾歇尔成了以色列总理,诺曼自然是心花怒放,受宠若惊,到最后连自己也相信了这是真正的友谊,死心塌地地要维护住这份友谊。
诺曼最后以自己一死成全所有人的好事,沧海一粟,只少了个微不足道的掮客。
你说他是好掮客吧,显然他的关系不靠谱,做事带着情绪;你说他不是个好掮客吧,他却居然连命都肯舍,来换得八面玲珑,大家美事得成。
一个真正的掮客永远只会是:没有真正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在这点上,诺曼显然觉得自己卑微的性命其实是渺小的,那么一切都说得通了。
犹太人也如此讲关系人情?就连最后的credits也是如此讲"关系". 就是不明白豆瓣分类还分了惊悚,难道是最后面Gere吃坚果....
诧异导演竟然写出了这么一个故事,好一出魔幻的“官场现形记”...电影被分成了一幕一幕,更多一丝戏剧的趣味。太久没看Gere的电影,都忘了他是那么能演--对Norman完美的角色塑造让所有观众都在“读”他:他“fix”了所有,又好像什么也没有。大人物话事、一切靠钱权说话下,他竟然也是如此渺小孤单。
话太多,自作孽,对不该说的人说了不该说的话,一定只有自我牺牲才能成全所有人的幸福。话说一千美元皮鞋,他国总理居然当宝,他国小老百姓居然能送得出去,与我国国情不符,我国官老爷眼界可高呢,再加个零,人家未免收下,不带抬眼的
尬聊场景让我忍不住移开视线…人生的大起大落来得真快 稍微不小心就绕进去了 看完了以后走在街上满脑子都是他在街上走的景象
非常圆熟的演绎。显然是好莱坞式的编剧,圆熟老道,流畅悦目。虽然稍显理想化和教条化,但故事本身的流畅性遮蔽了一切。
想起左拉在莫泊桑葬礼上评价羊脂球说的,“满含柔情、讥嘲和勇气的完美无缺的作品”。
人生悲喜剧
因为现实中认识这种人所以看得格外认真。淹死的都是自诩“会游泳”的。
深刻感受到我等屁民的悲哀!
掮客的四章
别人笑他太疯癫,他笑别人看不穿。理查基尔演的真好,什么类型的角色都是手到擒来啊。
其实就是你我身边最常看见的那种交际婊,好像谁都认识,靠二传人际关系和情报来生存……没能成大气候的根本原因就是嘴巴太松了
总有一天,我要对全世界说滚,你们无一例外,都在其中
黑色喜剧一枚,对人性阴暗面讽刺的政治小品。这世界上没有永远的loser,这厢阿谀奉承的主儿未必是最后的赢家,而你曾经看不起的人也许有一天会让你刮目相看,为什么你做不了大事,那是因为你智商多余而情商过低。所以到底是长袖善舞还是捉襟见肘?p.s.电影的配乐很精妙,可是电影节奏稍有拖沓
名利场的社交幻象。
人设感觉漏洞很大么,lobbist话痨不分对象场合一点都不sophisticated,政客很天真
结尾有点莫名其妙,有点除了吃坚果那块还不错
…看着累,直接跳结局…
想不通一个混迹于政治圈多年或者说一辈子的fixer,竟然这么口无遮拦、天真,对着以色列司法部女调查员科普自己如何做fixer,如何拉关系,如何送以色列总理一双鞋??送的时候不知道这是贿赂吗???在政治圈交朋友以为是真正的友情?以色列总理(虽然那时还不是)得到送的鞋竟然感激涕零?不懂这编剧
诺曼就是那种:谁都“认识”。凑过去跟大人物A说我认识大人物B,如果能促进你们共进晚餐那是我的荣幸,然后找路子跟B递话:我将引牛逼的A和您坐一坐。诺曼的名片上印着:谋士。他以为他很聪明,而在政治这个池子里,他的能力属于就算是愿意趴地上给人当垫脚布,也很可能因为背滑会把主子摔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