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在肯尼迪汽车后座上的女人比死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还要多(那个英国历史学家借着一些既有事实来曝光度)对大屠杀的否认基于四个基本的判断:(女主提供的是一个否定大屠杀视角,从而来证明否定大屠杀不可取,大屠杀真实存在过,但或许大屠杀的后遗症不应被过分夸大,被作为犹太人获得政治庇护的保护伞) 1.屠杀非系统性。
纳粹从来没有系统性或者有组织的杀害欧洲的犹太人。
2.人数被夸大。
被害人数远低于政府公布的五六百万人。
3.建造奥斯维辛,不是为了灭绝。
并没有所谓的毒气室,或是为了种族灭绝特别建造的设施。
4.神话。
大屠杀只不过是犹太人编造的神话。
为了帮助他们增加经济补偿和政治同情,增加以色列国家的财富而已。
战争只不过是血腥的交易,犹太人也不是特殊的,吃过苦的也不只是他们。
那么如何证明犹太人是被杀害的,他们在毒气室的图片有吗?
否认,是一把通向歧途大门的钥匙。
(然而反过来强调真相?
)1980年代有大屠杀的否认者去了奥斯维辛集中营把有氧化氢的几块砖片带走了,从而证明没有大屠杀过。
五十年了为什么没有有名望的科学家对这一地区进行取证。
世界充满懦夫,懦夫只有感觉安全时才会威胁到他人的生命安全。
不能让幸存者出庭防止议论的焦点从艾尔文是不是个伪历史学家到大屠杀是否存在。
幸存者已经从地狱走过一回了,我非常得理解,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仍无法对这段经历释怀,我深表同情,但法庭审讯恐怕不是良药,我的工作不是让一群无法忘掉过去的人获得自己情感上的满足(很尖锐也很合理)。
我们不是在攻击言论自由,相反是在捍卫它,与滥用它的人作斗争。
言论自由可以畅所欲言,但不代表你可以说谎,可以不用为此承担责任。
感觉没有之前《判决结果》那么贴合实际又引人深思的台词,这部只是浮于表面,对于大屠杀这一事实的否认是历史学家的编造还是一个犹太教师(女主)的不同视角,言论自由在后面没有引申出来,是因为大屠杀这个立场是既定事实,再引出来就会显得混乱,而且“否认”应该怎么使其有罪,一个说谎的人他本身相信自己的谎言,那他会认为自己是在说谎(/否认)吗?
结果是不允许,当然,除非你愿意承担说谎的责任,不然舆论乱了岂不是没人担责,电影中规中矩的符合这一案件,也让我了解到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对既定事实都能既否认(大屠杀)又肯定(毒气室存在过用于消毒尸体,希特勒不是种族灭绝者)这种矛盾的观点的。
这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研究犹太屠杀历史的女主黛博拉•利普斯塔特与否认纳粹屠杀的大卫•欧文在英国法庭上的精彩对峙。
黛博拉书中将那些那些歪曲事实,否认大屠客观存在的人称为“否认者”,因此遭到欧文以诽谤罪将她告上英国法庭。
对于这个历史伪造者,黛博拉必须捍卫那段历史的真相,还那些在屠杀中幸存或被杀害的人一个真实的声音。
在英国,法律规定诽谤罪必须由被告寻找证据,黛博拉找到法务官和律师,为了赢得诉讼,黛博拉和她的律师团队来到奥斯维辛集中营寻找相关证据。
几次庭审过后,黛博拉深深的相信了自己的团队,把自己的声音和良心毫无保留的交给了律师理查德。
律师团队最终坐实了大•卫欧文的反犹主义,以及对历史不如实叙述的事实,扭曲了历史事件,以及进行了恶毒的反犹太主义宣传等种种罪状,最终赢得了这场诉讼的胜利。
这是一部主角为历史学家,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大屠杀是否真实存在的庭审。
虽然这在许多人看来是确证的事实,但仍然有不同的声音否认这个事实。
正如日本否认南京大屠杀等历史罪行一样。
有趣的是,这次的取证并不依赖于历史学家的素材挖掘或辩论。
而是通过最为客观公正的法律形式,通过法官取证的方式,来证明历史事实的存在与否。
通过长达数月的庭审论证,事实证明有关大屠杀的历史不可否认。
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影片中的两段话:第一:这个案件的意义在当时的历史学界引发了比较大的反响,“哪个历史学家不在想,我的成果经得起这样的审查吗?
“有多少历史学家的著作经得起这样的法律审查。
这个案件对于历史学家,或者是任何一个文字工作者的意义来说,就是要基于事实,对自己的文字负责,要经得起历史和法律、包括公众的审查。
第二:黛博拉在最后的记者会上说:“现在有些人会说这次审判的结果会威胁到言论自由。
我不接受这种说法。
我不是在攻击言论自由,相反的我一直在捍卫这种自由,同那些滥用这种自由的人作斗争。
言论自由意味着你可以说你想要说的话,但你不能说谎,然后还指望不为自己的谎言负责。
并不是所有的观点都是平等的,一些事情已经发生了,就像我们说的它们缺失发生了,黑死病发生了,地球是圆的,冰川在融化,艾斯维斯去世了......唯一感觉不足的是,作为一个理性的历史学家,主角利普斯塔特小姐被建构成如此感性化、情绪化的、烦人的女性形象。
这或许源于她从来不信任别人的原因,只依赖自己。
能够为她解释的是,最后他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低估了一个团队的价值。
里面还有2处有趣的事情,律师坚决要求利普斯塔特小姐和大屠杀的亲历者不能出庭作证,一切的陈述只能有法官进行。
许多人对这种事情的解读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或许是对的吧,想必法律界的朋友对此有更深的感悟。
针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个人评价、法律评价与社会评价并不是一回事,它们将导致不同的社会行动。
如彼此形成对抗的大卫的行动,和哥利亚的行动。
这部电影试图辨析这些“并不是一回事”的事物和行动之间的联系和差别,但并没有为个人辩论、法庭辩论和社会辩论中的反方预留一定的空间以放置论据。
影片台词提及的大卫和哥利亚的故事,首先将圣经中的故事颠倒为大屠杀质疑者和受害者群体的对抗,又以情节的走向将这位挑战者变成一无可取的跳梁小丑。
这个譬喻的错位也显露了整个故事意义建构的错位。
At first I this is about a long-past event, but no, this is a pretty recent trial -- that I have never heard of. Alex needs to read the news more. Well-acted and well-paced, though I knew Lipstadt would win, else they wouldn't have made the movie. My mom said Irving reminds her of Trump. Egads.
影片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也许是导演的个人认知或顾忌没有让影片思想性上有更高的提升与深层次的探讨,但能给观众呈现这样敏感的话题就值得多加一颗星。
感性的认知热情并不能赢得历史真相,理性的应对才会让历史真相多一分后人的尊重,一味地谩骂和无知的暴行只会让对手更加狂喜,赢得更多的受众,在民粹烈火复燃的未来,历史会面对更艰难的挑战
因为是真实事件,片中大量涉及法律内容需要费心理解,但这也是影片的重要内容,理解了就看懂了它的精彩!
影片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也许是导演的个人认知或顾忌没有让影片思想性上有更高的提升与深层次的探讨,但能给观众呈现这样敏感的话题就值得多加一颗星。
感性的认知热情并不能赢得历史真相,理性的应对才会让历史真相多一分后人的尊重,一味地谩骂和无知的暴行只会让对手更加狂喜,赢得更多的受众,在民粹烈火复燃的未来,历史会面对更艰难的挑战
没想到二战德国人对犹太人的屠杀,居然还有这么多的质疑。
此片看的沉重,我中间不得不停下来,吃点东西喝点水什么的调和一下。
对我来说,看点绝不是法庭上的策略,这策略让人压抑。
如果此片升腾起了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疑问,我希望影片能以百万雷霆之石,粉压这点疑问。
对历史真相的探寻,应该等同于人类对自己命运前途的探寻。
喜欢那些直面过去的电影,哪怕是疮痍满目的过去。
勇于面对,才能明了真相,才能指导未来!
You can't accuse someone of lying,if they genuinely believe what they're saying.1.这个只是否认二战的屠杀犹太人,否认南京大屠杀、二战慰安妇问题的,早已上升到政治问题、国家与民族不可调和的矛盾了……还有那些民科民粹2.上述三个事件的幸存者们也死得差不多了,但翻烂账的一直都会存续吧,像不像隔几年就拍一部阿波罗登月否的电影……3.女主是感情用事的代表,险些用文化、道德来跟科学PK,竟是一些前门楼子VS胯骨肘子的事……前些天看反中医的书,顺带搜了下各路网红们的观点,音频视频还都有,这还真是一个兄弟反目割袍断义的第一话题吖!
谁聊这个话题,都能自诩xxxx大样本随机双盲实验……巴拉巴拉,其实正反双方举出来的都可以算作孤证,或是同类型孤证☞一如既往的"知识恐慌"
第三场的庭审戏非常的精彩。
而对于言论自由的讨论也很有意思。
欧文起诉黛博拉诽谤的目的是希望借此通过法院庭审证实大屠杀是犹太人的谎言,为了能更好的质询和羞辱幸存者,他亲自上阵给自己辩护。
而他觉得黛博拉方的辩护策略应该是,召集一批大屠杀幸存者出庭来证明大屠杀。
而自己只用通过抓到这些幸存者的一些小错误不断放大并羞辱,打乱幸存者的逻辑,进而推论出大屠杀是犹太人制造的谎言这个结论就可以了。
但欧文没有想到的是,黛博拉的律师们采用的策略是引欧文进圈套,在欧文不擅长的地方让欧文犯错,来证明欧文是个歪曲历史的历史学家,不给他羞辱幸存者的机会。
第二场庭审时,欧文质询作证的历史学家,他即开始用自己常用的手段,将别人引入到自己的逻辑圈,抓到证人建筑还原图中的一处不断攻击证人,并以小错误直接否定大屠杀。
而第三场庭审是重头戏,查理质询的突破口是毒气室门上的窥视镜,希望以此证明欧文在大屠杀问题上不专业还喜欢乱说,所以欧文本就不是个客观的历史学家。
开局查理以集中营二号火化场的一号停尸房残骸中的木头上检测出了氰化物为引子,欧文应该觉得查理依然会在集中营杀人毒气室是否存在这个所有人都关注且不断论证的问题上跟他纠缠,他很轻视这个问题,因为他伪造的历史中对这个情况早就编织好了一套故事线索,他觉得这个话题可以让他一路顺下去证明杀人毒气室不存在-->大屠杀犹太人是谎言。
所以他很干脆的承认该房间是给尸体消毒的毒气室。
发现欧文上钩,查理马上转移话题问到给尸体消毒的毒气室门上干嘛要安装玻璃窥视镜,这个问题打乱了欧文的阵脚,这是他将杀人毒气室歪曲成给尸体消毒毒气室的伪造历史中没有编的一条故事线,死尸是不需要监控的用不着窥视镜,所以他只好急中生智说此地是空袭避难所。
而早已布局好的查理则步步为营,继续质询欧文的荒谬处,二号火化场的一号停尸房真的有两种作用吗?
党卫军营地距离此停尸房2.5英里,空袭时还没有到避难所就炸死了。
而如果说是给尸体消毒的,既然马上要烧掉尸体,就可以清除掉虱子等病毒,干嘛还要消毒?
查理一系列的质询让该房间的两种作用都说不通了,完全打乱了欧文早先编排好的故事,欧文被逼到自己的底线,承认自己由于不是大屠杀的专家所以不是特别清楚。
而这正是查理想要的,他接着质问欧文既然不专业干嘛要跳出来乱说,所以欧文根本不是个值得信任的历史学家。
我捍卫言论自由,但是我不想言论自由被滥用,你可以说你想说的,但是利用言论自由的幌子来说谎且不负责,指望这个个人权利来为自己开脱,习惯性黑某国的西方媒体们你们听到了吗?能拍出这部电影为啥就不自知呢
没有特别期待,但全片看完,其组织严密、逻辑井然,节奏略显快,因为法庭审判的份量不够绝对值了
中规中矩的流水账剧情片。诚然,对“犹太人大屠杀否认者”的批判是显得很正义,但展现得很是浅薄。对英美法律体系的区别,大屠杀否认者的逻辑动机与心理等都没有进行深入挖掘。完全“一边倒”。重要的法庭戏也有点拖泥带水。女主又圣母又作死,让人心生厌恶。两星半
“对于否认者我无话可说,我只想对幸存者和遇难者说,历史终将会被铭记,你们的声音终将被聆听。”
胜负毫无悬念的法庭辩论,结局却要故弄玄虚,没有情绪铺垫却硬要煽情,几处摄影还不错,
单从电影本身来说很一般 无论是准备还是庭审期间都不精彩 女主的存在感觉很尴尬 不过是因为她是Emory教授为原型所以来看的 里面提出的想法倒是很有意思 是否能让法官来决定历史事件存在与否
后期女主忽然成了一个摆设 我是谁? 我在哪? 我要干什么?
虽然台词密集冗长,但其实反而不觉得节奏拖沓,情绪很集中。Tim Spall不愧戛纳影帝,为这个角色暴瘦,演狂傲、极端、狡猾的边缘人格演得丝丝入扣。在大屏幕上看到AndrewScott真是开心啊,虽然他总是演配角,但还是觉得他演技特别好,有技巧而少匠气。
像欧文这样的人,如果是在我国的话估计老早被作为疯子送往精神病院了,哪有他说话的机会,这人完全是一个只会狡辩和抬杠之辈
无论什么意图,只要呈现是笨拙的单向的,就是丑陋的,且令人反感的
这部电影值得所有人好好看看,正义的裁决来自证据链条,而不是哭诉和煽情。
女主角演技不是很好
烦死犹太人絮絮叨叨,整天没完没了的说自己被迫害!事实是什么呢?就在现在,犹太人在中东是如何侵略和屠杀其它民族的?
GOOD~但是,我怎么觉得我之前看过
好看
《否认》由米克·杰克逊执导,改编自黛博拉·利普斯塔特的自传小说,讲述作者因称右翼英国作家大卫·艾文为“犹太大屠杀否认者”,而遭对方控诉的法庭交战
受不了~
不错的电影,演员画面都尚可,但是作为剧情有些扁平,本以为会更加发掘一下否认历史事件的人背后的故事以及对历史真相的背后,但很遗憾,流于表面,另外作为第一视角的女主的性格也偏表面。最后这片子只停留在一部不错的主旋律片而已
命題宏大,處理克制,演員的演出最具水準;本片將沉重的歷史題材呈現得流暢,也令觀眾有一定反思。
庭审戏真是精彩,虫尾巴的反派真是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