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带
Lingui,语,Lingui, The Sacred Bonds,Lingui, les liens sacrés
导演:穆罕默德·萨利赫·哈伦
主演:Achouackh Abakar,Rihane Khalil Alio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德国,比利时,乍得语言:法语年份:2021
简介:在乍得的恩贾梅纳郊区,Amina和她15岁的独生女Maria独居在一起。她本已脆弱的世界,在她发现女儿怀孕的那天分崩离析。对方少年并不想要这个孩子。在一个堕胎不仅受到宗教谴责,而且会受到法律谴责的国家,Amina发现自己面临着一场似乎提前失败的斗争......详细 >
屡见不鲜的堕胎题材,但背景设置在了非洲穆斯林地区,还是多了一点新鲜的味道,而且有趣的是,从怀孕少女本人延展到了母亲才是真正的主角,最后又再扩展到整个女性群体的生存困境。总的来说还是题材制胜的作品吧,手法还是比较简单粗糙的。
【乍得】又是几乎大家都在拍与关注的话题,但对比之下还是前作《法兰西一季》,做得更独立也更有风格。大胆的推测是,或许来自不同性别的视角,抑或受制于进入方向的差异,更多的力气放在了观察和展示这些社会困境以及女性情谊上;所以就未有再深入到角色本身以及行为背后的进一步探视。但它依然很美很独特,也让人因她们而动容。
空洞单薄
请男导演们放过女权议题吧,不要一知半解拿一个看起来很女性的题材就出来自由发挥,让大家都尴尬。
画面好看内容空空,不明意义的空镜很多,邻居老头的线看得莫名其妙没有铺垫。结尾女性们恭喜的笑容加诡异的叫声,以及妈妈和女儿的笑容让我更看不懂了,所以只是躲过了割礼而已,所有人思想上完全无变化?
2022-04-03 依旧保持着一种童话写作,但由父与子替换成母与女之后,尽管走了性别捷径,观感比一系列前作确实要好上不少。母女之间关系的开合在蓝黄两种色彩组合之间交替切换,复仇之夜,两人色彩统一了。
第三世界的日常生活,他们所遭遇到的「现代冲突」——单亲母亲、堕胎和宗教冲突,以及家庭矛盾,在政治正确的当代电影语境中,容易成为「电影节标准选手」,当然也会被更多厌烦其背后政治营销的观众诟病为当下电影药丸的又一证据,女性的母题反而越来越不重要。
6.2/10 #TIFF (映前导演自述说在戛纳受到了全场起立鼓掌18分钟的“礼遇”所以希望大家能够享受这部电影,确实没见过自卖自夸这么直白的) 强核心的叙事未能有相称的节奏与其对应,只是相对机械地把诸多节点展现给观众,粗糙,不细腻,情感成为了一种单纯的浮于文本之上的另一种符码,被僵硬的行为所编纂。唯一尚有部分灵气的成分大抵是自然和城市(或是乡村)的模糊交界(这当然是值得拓展的视角,以非洲国家的真正在地性去“驳斥”传统的自然-城镇的对立)及主角偶发的对它们的凝视。“男性凝视”是否真的成为潜在的吸引此类Spectatorship尚未知(还需要不同观众群的Empirical体验),但至少有此嫌疑。
6/10
主题挺好的,拍得太平了,情感不够。对宗教的表达比较有意思,镜头只看见做礼拜,没看见礼拜的对象,为安拉代言的伊玛目身体僵硬,只会要求去朝拜,号称兄弟姐妹的老男人却是罪恶的凶手。
严格来讲是哈隆在戛纳体系目前为止表现较好的一次,仿若回到10年《尖叫的男人》语序。立意并无多么崭新,急功近利(消费女性)仍旧是他的态度,走了一条投奔电影节的捷径。
诉求和目的性都很明确,也因此导致影片显得过于单薄。
@Concordia
真是好电影,撕裂的伤口一样,看完还剧烈的阵痛。喜欢一些视听语言:amita走进水里(莪妃莉娅一样),“跟踪”在电影开头和结尾的回现,红色的(危险的)摩托车,结尾女人们在男性轻蔑的钞票下“庆祝”属于女性的秘密。还有豆瓣短评们,一切问题的讲述在你们眼里都是“博眼球”么?就这么缺乏共情能力么?就这么想当然地认为地球上女性普遍的苦难是一段“没有新意”的桥段么?求求先自我教育一下再来考虑是否要四处毫无顾忌地散发自己无知无感的恶臭。
糟糕的台词,单薄的剧本,如果说女性最后的复仇让本片喜提“爽片”标签,但仅凭结尾的几记闷棍就入围戛纳主竞赛,实在是太过勉强。
没那么糟糕吧 虽然每步剧情发展都可预测 略微有迎合嫌疑 但在本身的框架之下算得上是一个完成度很高的故事 有些画面也依然可圈可点
这个例子能说明为何一些电影看着是女性题材或由女人拍摄,它们仍然是男性凝视:1、在故事呈现上,尽可能以激烈的“控诉”替代细节的“功课”,走捷径;2、用色彩等形式对人物进行渲染。没那么糟。2.5
好耶!納入案例(反面part)!
#Cannes 2021# 主竞赛。2.5
不到一点 更像一种关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