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开始那压抑的剧情,我以为男主人公最后的结局是自杀。
逝去的亲人,冥冥中指引着希望。
看到贝瑞的孩子蠢蠢的走路蠢蠢的问why的时候,再一次问自己,他做错了什么?
曾经和女朋友因为死刑的事情争论起来过,她对我说就要对自己做过的事情负责!
恩,但可不可以不要这么伤害那些无辜的人?
我想当时死刑犯的儿子不明白爸爸为什么是坏人,明明那么爱自己,他怎么可能是坏人,又为什么下次就见不到他了?
那种对生命的无力感,是人们是社会强加给孩子的!!!
连续逝去亲人的贝瑞,我想她当时也已经游离在生命的边缘了吧。。。。。
幸亏男主人公又点起了她对生活的希望。
故事的结局,贝瑞抬头仰望着星空,露出微笑,她。。。
在感谢逝去的丈夫,还有那可爱的儿子。
还是那句话,以眼还眼世界最终将双目失明
说实话,是从一个介绍三级片的网站中找到这个电影的。
一看是哈莉·贝瑞演的。
抱着看一下明星的隐私的不好目的而去看的这个电影,不是冲它是奥斯卡奖来的。
第一次知道哈莉·贝瑞,是在剑鱼行动,他被派去请那个电脑高手,凭着她漂亮把那个人请过来,当然后面有一段让人遐想无限的片段,当时这个片段中的女主不是她了。
然后就是007中,从海里出来那个镜头,漂亮的让人难忘。
当时给她的介绍是模特。
当时觉得她应该是年轻又漂亮。
当看死因之舞,看到是2002年她演的,她又是1966年出生的,出演时已经是36岁了,已经不年轻了。
才知道她其实比我们还要大。
死囚之舞中,出演的其实也一般,我估计能得奖,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她的裸身的表演。
就西片来说,很多大明星是不忌讳露点的,而且越是年轻越不怕。
我认为,那是想趁着身材好年轻时有资本时露一下,留下点影像资料,也给观众好的印象。
等到像香港那个曾经出演三级片,后面自己把自己整容整得尖下巴的那个叫什么去了,等到那时,观众对比一下年老时和年轻时的样子,大家都会感叹她年轻时的漂亮。
故事的情节肯定是要集中冲突,包括,男主的儿子自杀、女主的儿子车祸,男主是女主丈夫的行刑者,男主父亲是种族主义者,侮辱了女方(言语上的哦,不是行动上的,其实要是我导演,我可能会安排一场行为上的侵犯,就在女主给男主送那个礼帽礼物时)女主后来又和男主在一起。
最终留下一个尾巴,为日后的矛盾冲突打下伏笔,按道理是可以拍续集的,但好像没有拍。
男女主角演出都很到位,哈莉·贝瑞在里面饰演个社会底层的女服务员,房租都交不起,儿子是个痴肥,她本人外形对这个角色而言显得过分靓丽,有点不切实际,汉克的演绎者我倒是比较欣赏,干练沉默,但很能把那份中年男人的坚忍和可靠呈现出来,他观念改变后,将会是女人的好归宿。
PS:拉提沙的胖儿子出事后,汉克回来送他们去医院,那一刻我居然想:她该不会把肇事者说成是汉克吧?
好在情节也没按天朝一样的发展....thank god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汉克不爱他的儿子,汉克他爹不爱他吗?
他不爱他爹吗?
传统的白人家庭在根深蒂固的种族偏见,父子2代思维方式方面都迎来新的挑战与反挑战。
整合灰色基调的发展,僵化的思想,没有更多的感情流露。
甚至对白都是惜墨如金,靠表情和剧情来推动。
汉克选择了过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去复制他父亲,该背叛了,所谓的将门虎子【三代监狱行刑员】,他已经失去了儿子,不要再失去他自己;他把父亲送进了养老院。
Halle Berry有个坐牢十余年的丈夫,他终于不去看了,因为他被执行死刑了。
她对此的解释是tired,没有哭泣,心在哭泣。
她看电视,,她想改变她儿子的肥胖,禁止他吃零食。
终于再她打骂贪吃的儿子,她的情感喷薄而出。
由于车祸她再次失去儿子。
她无助,快崩溃了。
通一个一次性的需求来需求解脱,如同在黑夜在封闭的大墙内寻求了一个角落,一个缝隙,放出些许光亮。
结局给了他们希望,也给了人类希望。
只能说中规中矩。
居然能获得奖。
现在在美国,黑人的地位要比白人的地位高吧,电影只要加点种族问题,就能获大奖。
总有人会同情,那一年我感觉最佳女主角应该给妮可,
当陌生人伤害我们的时候,我们也许会用尽全力去反抗,可是如果伤害我们的是亲人,我们最爱的人时,我们又如何能去反抗。
我们是如此的爱他,可是……不是我们不去反抗,只是太绝望了看到希斯莱杰演的角色说完“but i always love you 后举枪自尽,我的心真的很绝望。
一位即将被执行死刑的死囚能带来什么?
除了给他自己的家庭带来伤痛与贫穷,给自己年轻的妻子带来寂寞和挣扎,给年幼孩子带来恐惧和茫然之外。
还给看守自己的狱警家庭也同样带来了不幸,在这个家庭中祖传父、父传子常年从事着这么一个相同的职业,也许正因为这样的职业导致在这个只有男性的家庭中,充斥着冷漠、压抑和固执,而且身为白人的祖与父有着严重的种族歧视观念。
正因为这样年轻的儿子,在面对父亲和家庭带来的压力,以及即将带来的残忍的死刑执法而精神崩溃,在自己的家中吞枪自尽。
话说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就这样的两个保守磨难的家庭,仿佛被命运安排一般,逐渐的走到了一起,因为丈夫被处死而在贫困的生活中挣扎的女主角,艰难的独自抚养着孩子。
另外一边,因为儿子的自尽,思想上受到巨大打击和冲击的父亲,辞掉了祖辈一直从事的狱警职业。
在小镇上的咖啡厅与身为服务员的女主角相遇,此时种族歧视的观念已经动摇的他,在与女主角的几次偶遇中逐渐表示出善意。
直到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女主角的儿子因为车祸而丧生,而恰巧又是男主角将这位绝望的母亲和伤重的孩子送到了医院。
之后两个悲伤、绝望的心走到了一起,一场激烈的性爱,让这一切的情绪得到了宣泄。
其后这两人之间的故事再次出现了波折,但那位死囚又再次充当了冥冥之中的推手,他生前的画作让黑人妻子深深触痛,让两颗寂寥的心重归一处。
甜蜜的冰淇淋成为了故事美好的结局。
说实在的我是冲着大美女哈莉·贝瑞去的这部影片,而且就是冲着那段激情戏去的,不过呢在看完整个故事之后,虽然依然觉得那段戏看起来相当受用,哈莉·贝瑞那身材绝对没话说。
但是除此之外,不得不说整部电影也相当不错,无论是导演马克·福斯特的叙事水平还是故事本身对于人内心深处某些情绪的触动,都相当见功力。
一个平凡的故事却能给人带来极为深刻共鸣。
最后说一下哈莉·贝瑞,被誉为黑珍珠的这位好莱坞美女,因为在本片中的出色表演,斩获了当届的奥斯卡影后,不得不说她真的是兼具天使面孔和魔鬼身材的代表,早在《剑鱼行动》之中,那一身大红色紧身打扮出现的她,就令我瞳孔缩小。
而本片中的出位演出则令她达到了演绎生涯的最高峰。
不过不得不说这好莱坞影后要想拿到手,好像都得多少整点厉害的,凯特温丝莱特虽说第一次在《泰坦尼克》中没有脱成影后,不过在《朗读者》中再拖却换来了小金人。
这回哈莉·贝瑞也一样成功夺魁。
不得不说这是不是影后的代价之一啊?
http://prepare.blogbus.com/logs/7012779.html起先,很多人都是冲着演员去的,哈莉·贝瑞;后来,他们更喜欢这部影片,《死囚之舞》。
在我看完这部片子之后,我最想说的就是这句话。
与哈莉·贝瑞凭借此片获得2002年奥斯卡影后的荣誉相比,我更愿记住的是,这是一部可以深入灵魂的电影,这是马克·福斯特这位年轻导演的成名作。
这部片子的故事线索起初有两条。
一条是看守长、他的儿子和他的老爸。
这是个种族歧视严重的保守家庭,压抑和冷漠是这个家庭的关键词。
儿子子承父业,也作了死囚牢的看守,但在他第一次执勤的时候,却因为不堪忍受濒死的痛楚而发生呕吐,事后遭受了父亲的责骂,自尽身亡,此后看守长也因苦闷而辞职。
那次执勤,他们处死了一个黑人画家。
另一条就是这个黑人画家的家庭,他的妻子以及他们的胖儿子。
这位黑人妻子长期过着贫穷、郁积的生活,不堪重负。
后来,儿子又因车祸意外身亡,伤心欲绝。
但在那次雨中车祸中,这娘俩搭乘了看守长的车子,受到了他的救助。
于是,两条线索合成一条,两个寂寞的人,最终也走到了一起。
说实话,这部片子的戏剧冲突其实一点都不少,但马克·福斯特导演却并没有把更多的关切放在这上面,而是放在此前与此后几位当事人的心理起伏上。
比如,处死黑人画家的那一幕,他着重在刻画死囚在临死前的恐惧和挣扎,两位看守感同身受般的痛苦与坚忍,着重在黑人妻子在丈夫临死之夜的坐立不安,苦痛纠缠,着重在黑人儿子通过暴饮暴食来缓解幼小心灵所承受着的难过与压抑。
而在情节的伸张方面,马克·福斯特则显现出年轻导演少有的克制与沉着,始终闷着,闷着,幽远的配乐、凝重的镜头、哀伤的面孔、空寂的心灵,直到做足了所有的情绪渲染,直到那份焦灼的痛苦已经直入你的灵魂深处,才通过一场性爱高潮来排解,来宣泄这所有的压抑,撕心裂肺。
但很快又平静下来,再把两颗心分开,让种族主义者、看守长的父亲介入,让黑人妻子再次受伤,让看守长再次失落,继而,再通过黑人画家临死前留下的看守长和其儿子的肖像画,让黑人妻子深深触痛,让两颗寂寥的心重归一处。
那个在星空之下,在台阶之上,吃着冰淇淋,手牵着手的镜头,简直美得像梦境一样,静谧得,如同心灵深处一样。
这就是《死囚之舞》,一部沉静到沉闷的文艺片,而又优雅得美轮美奂,细致地、细密地触摸着你的灵魂。
它需要你静静的凝视,那种状态,正像是你孤零零、空落落地守望着自己的心灵。
它又像是一杯浓浓的热咖啡,苦香苦香的,得需你慢慢的品,品出生活的几分滋味。
此外,我特别看好马克·福斯特这位新锐导演,他导过的片子,包括这部在内,我看过三部。
《死囚之舞》是一种流淌着的哀伤;《寻找梦幻岛》是一种轻灵着的温情,《生死停留》则是一种光影动荡着的虚幻。
他的每部片子都有一种不同的基调。
但我感觉他最厉害的地方,还是抓人物的内心,尤其是那种无处着落的空寂,那种无法靠岸的苦楚。
这点很厉害。
因为这种情绪本身就是飘忽不定、难以捕捉的,但马克·福斯特可以把这种情绪通过镜头惟妙惟肖地传达给你,让你感同身受。
这点的确很厉害。
所以,我很看好他导演的《追风筝的人》。
而且,这个导演的实力还在积蓄,在《死囚之舞》里,我发现他拥有那种气定神闲般的情绪驾驭能力,有大师气象;在《寻找梦幻岛》里,我发现他可以把剧情、场面调度得很好,而且幽默;在《生死停留》里,我发现他还可以制造眩晕、制造幻觉,并且刻画了梦境般的深刻。
所以,我以为,马克·福斯特导演的戏路丝毫不窄,而且还很长。
所以,我也很期待他导演的007系列。
关于哈莉·贝瑞。
不错,那年她正是凭借此片成为了历史上首位黑人奥斯卡影后,但这部影片的前半段,她的戏份其实少得可怜,差不多属于比利·鲍勃·桑顿的独角戏。
直到后40分钟,突然爆发,简直是惊艳!
惊爆!
完美!
让我觉得她的这个影后实在不是浪得虚名的。
此外,你可能会比较关心的是,哈莉·贝瑞在这部戏中到底露到了什么程度?
我直白地告诉你,全裸了,而且非常激情。
但那段床戏并不怎么好看,它所呈现出的美艳程度远远抵不过,它所弥漫给你的苦。
就是这样。
PS:我终于到了按导演看片,迷死D9的境界了。
品味一位导演的从影历程,把玩一部影片背后的故事,已经成了我看完一部影片后,最为乐此不疲的事情。
我打算在博客的电影分栏里再细化出一个关于导演的系列,小众导演或者大众导演,现在最想做的两个是:特里·吉列姆(小众导演)和雷德利·斯科特(大众导演),各还差几部片子。
http://prepare.blogbus.com/logs/7012779.html
两个被各自生活压抑了很久的人,终于在对方身上得到释放,这也许是两人感情开始的原因吧从始至终,汉克没有对莱茜娅说一次我爱你,在莱茜娅搬到汉克家里,两人在床上调情时,汉克凝视着莱茜娅好长时间,我以为汉克会说出这三个字,结果,汉克说:我想吃冰激凌汉克木讷而少言寡语,不会表达自己的感情,汉克的表情一直很淡淡,对莱茜娅的情感也是如此,淡淡的情感,却很真挚细腻,这个男人,让女人放心莱茜娅一直想找个好男人照顾自己,而这个男人,就值得信任和依赖,这就是她一直在寻找的人吧莱茜娅被赶出了房子,汉克把莱茜娅接回家,默默地帮着莱茜娅收拾,把莱茜娅儿子的东西放到自己儿子原来的房间里,为莱茜娅买了巧克力冰激凌,并给她放到嘴里,两人并肩坐在台阶上,很温暖,很感动Billy Bob Thornton和Halle Berry演得真好,故事不算复杂,却被这两人演绎的情感层次分明,非常有起伏,尤其在影片最后,汉克买回冰激凌时,Halle Berry的那段表演,太赞了,深沉的眼神和微微颤抖的嘴唇,都让人无可挑剔,Halle Berry的奥斯卡影后实至名归Halle Berry身材无限好,皮肤很亮,性感性感
内在的流向死去的人之间有关联,那么,活着的人呢?
一种强烈的预感引导你去猜想。
故事的节奏舒缓而紧凑,仿佛小河流水,你隐约猜到它的去向。
执行死刑的狱警希斯·莱杰,因为未尽职责,暗生愧疚,他责难同为狱警的儿子导致儿子自杀,这一事件埋下更深的伤痕,却有着无法倾诉的苦涩……父权思想的承袭,已经跨越了几代人,儿子的生存空间被压缩到令人窒息,而他自己,又何尝轻松过?
所以,影片后半段,希斯·莱杰将父亲送到养老院,这是他保证自身幸福的前提,是明智之举。
女主角的丧子之痛,暗合了心曲,顺理成章……看似不经意的点点滴滴,到最后,汇聚到一个死囚身上——甜蜜之夜,当女主角哈莉·贝瑞发现已被执行了死刑的丈夫为希斯·莱杰父子画的素描,眼含热泪,捶胸顿足——激烈的渲泄,饱含了多少爱恨情仇,以及彻悟之后的感念:每一条河流,都有它内在的流向……感人的一幕是:哈莉·贝瑞与希斯·莱杰深夜静坐门前,满目凄美泪光,品味着身边男人喂她的冰淇淋,听着男人的絮语:“我们一定能过得很好……”她感动着,一句话也说不出。
一段露骨的全裸戏。
作为两个饱受身心煎熬又无处渲泄的孤男寡女,苦闷到语言表达已经苍白的时候,肉欲的欢娱可以填补精神的黑洞。
所以,只有贪婪着相互索取、占有、给予,越彻底、越充分越好,一段最寂寞、最贫乏、最黑暗的时间被打发……影片开始强调的种族歧视的因素,到后来却淡化到可以忽略了。
更多影评,请访问 http://blog.sina.com.cn/pingshalyqf
其实两个同病相怜的人太容易走到一起了,哈利贝瑞演的太真实太厉害。另外,没想到会有这么激烈的XXOO,车上看的时候超级不好意思的•••
哇喔!當年HalleBerry那一句make me feel good!徹底震撼了我!哇喔!這個故事沒有那麼好吧。完全不理解怎麼會是最佳女主角的,不過,那場戲我喜歡,太刺激了!
女主角这个角色的确非常难演。可惜这个剧本表达的东西太过于单薄。故事也太过于简单了……
整体就是要讲种族主义么?我以为哈莉贝瑞这型演员永远拿不到影后,这是属于不敢不给么。
以前看介绍是反死刑题材的,海莉拜瑞在此片真是让人喷血,也为艺术牺牲很大。死刑不仅是对犯 人的惩罚,也是对执行者的折磨,影片结尾让人有些不安,他们能正常的生活下去吗?
“这部电影(人性弱点)大概就是那种典型的“奥斯卡片”。甚至能在其中发现不少过去受奥斯卡青睐的作品的影子,如《死囚之舞》式的富有争议性的种族问题”
希斯莱杰干脆利落地向自己胸口开的那枪着实把我震住了!“You hate me,but i love you”父子间让人绝望到极点的对白。当然这只是本片的转折点,而不是焦点······
剧本到演员都透着一股刻意;哈利贝瑞眉眼青涩,并不像个母亲。
将爱贯穿其中的种族主义影片,严肃冷静压抑,不激烈但很深刻
题材很好,不过拍得过于闷了,稚嫩的希斯莱杰和火辣的哈里贝瑞裸体,加一星...哈哈哈哈...
好不容易看出点眼泪,还没等擦掉呢就开始来激情时刻,承受不起啊承受不起~虽然黑美人靠这得了奖,但不得不说演得真不怎么样。。。
74届最佳女猪脚,哈利berry全裸出境很给力,性爱场景没太多美感,很暴力很释放自我那种。整个片子的基调就是压抑与释放,在种族歧视和爱情救赎之间,最后在性爱中升华。
她看着他边一勺勺舀着巧克力味的冰激凌边说:我们一定会过得更好。她嘴角露出神秘的笑意。
感觉很一般啊,种族偏见?有一点,但没太强调。失去亲人再往前走?还好吧。女的真心惨,那种绝望啊。男的一直很冷漠,照顾爸爸,但仅限于义务。对儿子太过责备,儿子卑微到了无以复加。死刑?有一点,还也不够批判。前段事无巨细地展现死刑前的手续,是够压抑的。总觉得啥都讲了点,啥都不够。为了哈莉贝瑞的床戏看的,一般般吧,身材是真的无敌。
故事不温不火,却看得人欲罢不能。说遇上对的人,肤色、偏见、甚至父母都可以不要?
将绝望表现到深入骨髓
所以Marc Forster想表达什么
无话可说 我完全是笑着看完的 只是想问哈利贝瑞现在在哪
闷死
halle berry演这戏真是玩了命了/其实这风格显得有点over了,尤其是配乐/原来Heath Ledger和Joseph Gordon-Levitt真的长得是很像啊/原来老男主还是当年Angelina Jolie三年的老公……我真八卦/最后,这电影为啥要叫这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