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女之情的描写应该可以4星,特别是剃胡子那段我给满分,很感动。
后面胖子之死感觉有点像《无间道》的结局,那么突然、干脆。
我喜欢最喜欢的台词,参议员遗言:“你怎么能杀我?
老子是人大常委啊!。
”,胖子老特工:“假冒人民代表,你小子就是欠扁”
首先 和其他豆油一起为本片的低分不平!
差点因不恰当的低分错过此片。
也庆幸多亏对老梅尔演技和选剧本眼光的信任、没有错过此片。
其次,作为一个有女儿的父亲来观看此片,情感堆积到位,真的泪洒多处啊。
可能很多人都抱着来看一部火爆枪战片的想法来的,但可能会让你们略失望。
本片遵循BBC严谨内敛偏写实的风格,即便是枪战也是几下完事,干就完了。
但我看本片却看到了一份猛烈的父爱!
(抱歉,有些剧透啊)从一开始的父亲迎接成年女儿回家,不过几场戏,就已经交代了父女俩的关系,母亲的遭遇,以及父亲的职业。
然后就是女儿突如其来的被杀。
当时老梅的反应其实让我很不解,他震惊也好,剧痛也好,都给我的感觉演技没咋入戏啊,就是普通的一种表演吧。
但随着剧情深入,我慢慢的被老梅带着进入了他的父亲的角色。
剧情交代老梅饰演的角色是一个尽职几十年的警察,警察之前是一个参加过战争的合格的军人,他是一个正直,严厉甚至不轻易表露感情的人。
一开始他以为是自己连累了女儿,所以他虽然愤怒,强硬,但不轻易表露一句。
但随着女儿被杀的真相一点一点被剥离出来,原来的警察和军人开始慢慢的变成最初的父亲了,那个和小女孩海边嬉戏,带着女儿在公园游玩,教女儿剃胡须的满满爱意的父亲了。
导演这部分的回忆处理的极为自然,不着痕迹,让我感觉到父亲在一开始女儿被杀后的职业反应后开始慢慢苏醒,找回当初对女儿深深的爱。
爱极才会爆发出恨极。
而代表恨极的警察军人身份则在女儿被杀的真正原因表明后 ,和父亲的身份合而为一,大开杀戒,为女儿讨回正义。
自古最悲白发人送黑发人,最后医院一幕处理的更是让人泪流满面,唏嘘不已: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女儿伏床窃窃语,翩然携儿笑意去。
要惹别惹当过兵的铁汉老爸微博里面,博友们曾经发起过一个话题,叫“小时候,你希望你爸是谁?
”答案有很多种,要跟这部给大家推荐的影片《黑暗边缘》扯上关系的一种臆想是:读幼儿园的时候,我只要说我爸是警察,欺负我的矮大胖立即吓尿!
这当然是很多小伙臆想的父亲的角色。
警察仿佛是正义的化身,当你成年了还会被人打得鼻青脸肿的时候,一个警察的出现,多少有点耶稣下凡的意思,不是你爸,你也想喊爹了。
因此,当你的老爸真的是一位警察,并且还是一位当过特种兵的专破凶杀案的侦探警察时,你还会觉得自己幸运吗?
在单亲家庭中长大,好不容易上了个麻省理工,到研究所有了体面的工作,可是一回到家,还没呆过一晚上,就在被老爸的仇人一枪崩死在自己门口。
这就是当一名警察的女儿的悲惨下场,可是,真相真的如此吗?
梅尔吉普森饰演的铁汉老爸真的得罪了什么人,因而要置他的女儿于死地吗?
所以,要惹千万别惹当过兵的铁汉老爸。
梅尔吉普森在女儿死后的第二天,便强制性的让自己的生活恢复正轨。
他开始亲自着手调查女儿的死因……(我就不剧透了,有几个朋友给我提过意见,说我老是剧透,搞得看完我写的影评都不想看了)在《黑暗边缘》中,梅尔吉普森饰演的这个警察老爸的角色,不是一开始就表现出彪悍铁血的一面的,这是有别于《勇敢的心》里面的威廉华莱士,毕竟梅尔吉普森也是将近六十岁的老头了,他那会出演《勇敢的心》驰骋草原的时候正值壮年啊。
因此,在本片的开始,梅尔吉普森表现出的是一种孤独乏力的苍老感,唯一的亲人女儿也不在身边,只好卖力的工作,赢得别人的尊重,以及打发无聊的时间。
这是否是梅尔吉普森现实生活的写照?
接着女儿被谋杀了,他撑着体内所有的力量去寻找真相。
期间,跟女儿的男友碰面,打斗中,梅尔吉普森折腾好几盘才把那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给制服,喘着粗气靠着墙歇了好一会儿才开始说话。
看到这里,让人感触颇多啊。
想起那几个曾经那么辉煌、那么率性、那么英俊的硬汉,罗伯特德尼罗、凯文科斯特纳、梅尔吉普森、布鲁斯威斯利,甚至是小罗伯特唐尼,哪一个如今没有发福没有衰老的?
比起那些冉冉升起的小鲜肉们,老一辈的荧幕帅哥们也在转变角色了。
做的出色的是罗伯特德尼罗,他的《天伦之旅》很多地方都有推荐,也是真实的写照,一个退休后丧偶的老爷子,自己打车去看望他的几个混的“如日中天”的子女们,却得到的是一个个破碎的残酷的真相。
这就是生活。
当你不在风暴中心,不在硝烟战场上的时候,你发现自己满身是伤,周围寂静得要命,你只能托着斑驳的双腿慢慢前行。
一个人活的再壮烈,也抵不过衰老的迹象。
走远了,扯回影片中来。
梅尔吉普森用尽周身的所有力气,给女儿报了仇。
真相也许会大白于天下,也许永远会被政客的措辞所掩藏。
其实,这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英雄如何谢幕,如何让人觉得他有尊严得下着台阶。
我想,在看过《黑暗边缘》后,你一定有自己的答案。
片如其名本片应该属于那种介于边缘的电影影片对政治环境的揭露以及片中诸多的暴力血腥场面透着一股时下流行的或直接或间接的感官刺激而众多明星的参演又是那么具有好莱坞特质不得不说的后面那场枪战的戏当梅尔吉普森掏枪摇晃着身体举枪直接将保镖A爆头又在楼梯干掉另一个保镖B这一场戏直接让我想起了的士司机中的罗伯特德尼罗可以说当年的那些边缘化的电影以及电影元素如今已经渐渐的的登陆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主流电影里我觉得这足以说明当年那些饱受争议的电影是多么的具有先锋性也不难看出当下的流行文化的发展趋势影片最后一幕父女一起走出医院看上去是那么的唯美这也是身处在黑暗中的我们永远不变所追求的梦想吧
劇情安排恰当, 人物性格分明, 演員的水平不用多說啦, 誰敢說他們交不足功課, 誰一定是90后的. 才六点多分數, 太黑啦吧, 如果想商业的成份看 mel gibson的片, 就直接去看鋼鐡俠或者是徐靜蕾的片算啦. 不用花時間去思考导演和編劇精心的佈局.
片子不错,煽情到位,演技更是无懈可击,动作、射击赶紧利落,该用特技的地方用的也不错。
主题虽然稍显老套但有深度,这种主题放在这里有导演敢拍吗,有“黑暗”面的电影能问世吗?
标题:以正义之名,打破压抑栏目:《黑暗边缘》影评作者:朱古力 我们喜欢看到为女报仇的老警察坚毅无敌,干掉所有的强权。
所有的愤懑只有杀死仇人的时候才会宣泄,说教都是狗屁。
这才是复仇片最大的魅力。
《黑暗边缘》是梅尔·吉布森的新片,一个坚毅沉默的老警员爱女儿胜过一切,当夜他接自己的女儿回家,还未寒暄够,女儿当他的面被人一枪击毙。
而随后舆论都指向可能是女儿代父亲死,老警员压抑着内心的伤感,时时出现女儿小时候的幻影,他选择追查到底,亲自报仇。
事实证明女儿是深陷一场阴谋之中,她所从事的工作违背国家利益,但总裁和议员勾结,女儿的揭秘让他们很被动,于是暗中杀害并洗去所有痕迹。
老警员锲而不舍,一直追查。
他遭遇连番的追杀,同事的出卖,威胁利诱,都绝不妥协。
最后他手刃仇敌,同时他的行动也感化了一位之前帮上层反派擦屁股的探员(此人已患癌症),探员帮主角杀死了邪恶的议员,自己中枪身亡。
老警员在医院昏迷,最后亡魂和女儿团聚…… 从剧情来说,此片可畏中规中矩,没什么新意。
这类为亲报仇,却遭遇上层阴谋的封杀和阻挠,已经演绎多年,但依旧难掩其中魅力,不光是题材的吸引人——要知虽然法律说警员会帮我们报仇,但该死的司法界尚且同流合污,冤情无处申诉,只有出现那种美式的英雄杀掉仇敌才能大快人心——还在于通篇刚毅情绪的渲染,一种沉闷压抑中的英雄觉醒,和史诗大片一般,复仇故事永远需要一个坚定近乎固执的主角,他寄托了人类渴望打破压抑,反抗暴权的信心和希望。
现实我们有太多言说的压力,在复仇片中让我们一洗郁闷,共同振奋。
而且总是犯罪,杀人偿命,那也是替天行道。
更何况是如此可爱的女儿,且她是继承了父亲耿直的个性,为的是揭露恶行。
最终我们知道绝望的父亲一般也不会有什么善终,但不重要,关键是复仇。
本片值得称道的就是一直营造的压抑内敛的气氛。
开场是女儿小时候的录影,随即是父亲接女儿回家,大雨中二人互相关切,又有一点生分。
随即女儿即被人轰毙。
父亲只经历了几次沉默的思考,尽是回忆。
便决定振作,鼓励自己一定可以为其报仇。
在调查过程中,处处充斥暗杀和威胁,如女儿的好友在跟父亲对话以后,打开车门即被撞飞,其他场面均十分克制,让人深切感受个人英雄的阳刚阳刚之风。
随着真相越来越披露,两个上层人士的虚伪及道貌岸然让人极其厌恶,却又鲜活真实。
此时若不用复仇的手法,似乎正义无处宣泄,父亲选择了一切由自己解决,这也是美式英雄主义影片曾风靡一时又遭人诟病的标志。
但看到杀死仇人那刻,你会异常畅快,一扫之前压抑的情绪。
那么影片的效果也便达到。
这是有点偏男子汉的影片。
全片影像风格极其克制,但还是结合很多精妙的特写近景,多用来刻画梅尔吉布森的演技。
说到这里,因为吉布森《勇敢的心》《爱国者》甚至《男人百分百》实在给了我太多美妙的印象,这是一个美国出了名的硬汉,但就演技而言,他最妙的还是铁汉柔情般的眼神,极其传神到位。
本片中梅尔我感觉在女儿死之前都不算最佳表现,总感觉有点不在状态,但父亲开始踏上报仇之路的内敛以及必要时候呈现的乖戾都足够打上太过明显的“梅式标签”。
还是很期待他能多拍一些影片,此公即便不演复杂的角色也颇有一种魅力,让人愿意为其疯狂。
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英雄气质,这次他演的是一个充满爱意的父亲。
复仇片拍到最后,很是期待有新意。
我个人一直推崇《老男孩》式近乎将故事讲到极致的诡异片,但梅尔这样偶尔来一部非常正统的复仇片也颇能振奋一下精神。
只是每次把悬念做在上层的阴谋和掩盖,总归是乏味了点。
期待更多精彩的着眼点。
心理学有一种说法,女儿被杀的父亲,如果不能自己亲自报仇,即便法庭宣判,那种仇恨在内心也会让其压抑良久。
而你亲自杀掉仇敌,那种畅快的感觉,会将你的痛苦大大宣泄。
于是会有空虚感,因为人人都这样复仇,世界似乎会乱。
但不容否认,人类期待在正义遭到暴力的侮辱且无处伸冤时,需要英雄。
如果不能期待英雄,那就自己变成英雄。
这大概就是复仇片历久不衰的秘密吧。
END
《黑暗边缘》集合了一代动作天皇梅尔·吉布森,两代007的杰出护航者马丁·坎贝尔,小金人在手的金牌编剧威廉·莫纳汉,这种级别的行家联手,加上吉布森从导演椅回归到大银幕的宣示效应,注定影片会引来不少热切企盼的目光。
只不过很多时候,一部影片里有太多的老面孔并非一件好事,因为从创新或是改良的层面上来说,这样的“强强联合”很有可能会演变成一次联谊会,大家齐聚一堂各自缅怀彼此的闪亮业绩,照此思路推算下去,今年8月上映的《敢死队》又会是一个奢华的空心大party。
这类影片的目的大抵就是为惦记“老家伙”们的影迷带来一次久旱逢甘露的感受,它只是一个引子,引领观众一同穿越时光的隧道,引发观众的集体共鸣。
因此的确不能够对这样的一部影片太过苛刻,太过认真,更何况《黑暗边缘》只不过是翻拍自坎贝尔当年自己在80年代执导的同名电视剧。
一个单身的年迈警察,在女儿卷入见血封喉的阴谋之中而惨遭杀害之后,兀自踏上孤身奋战的道路,义无反顾地去迎击背后那股深不可测的强劲势力。
可以说这是一个经典得已经有些许发霉的套路,如果踢爆的是政治丑闻的话,这就是一部政治惊悚片,主角即使成功最后都是要在同归于尽和长期逃亡之间做个抉择;如果摧毁的是一个没后台的犯罪组织,没准主角还会受到上级嘉奖抱得美人归。
《黑暗边缘》属于前者,小人物扳倒“官商勾结”的大财团,在美国特殊的政局环境底下,这在老美心中基本上就已经形成一种情结,这其中应该离不开其政治丑闻的多发,特别是水门事件的影响,那两位不顾生命安全揭发水门事件的华盛顿邮报记者大抵就是这类小人物的原型。
梅尔·吉布森饰演的老警察是记者在动作片领域的化身,他有非寻根问底不可的信念,有无牵无挂奋不顾身的“本钱”,有不得不以暴制暴而游走于法律和私刑边缘的愤懑,有结实的肌肉精准的枪法足以置人于死地。
以暴制暴曾经颇具争议也好,影片也会悉心呵护他的人格,为他寻找理由,让他置身于不得不为之的地步,将他的想法和行为净化随后灌输给观众,以获得认同。
《黑暗边缘》显得中规中矩的地方就在于它在主角复仇的主线上,都是按照此种套路和策略,标准得可谓是“教科书”级的。
只能说吉布森演起这样一个角色来是驾轻就熟,文武兼备,独角戏演得有板有眼,动作戏中身手依旧矫健。
台词也颇有讲究,让人回味那些在终结敌人时妙语连珠的风趣幽默。
有个场景也颇有心思,吉布森擦去溅在自己面上的女儿的血,悉心地将毛巾保存起来,用水池里的水洗掉手上的血迹。
镜头俯拍着水池中迅速流走的血水,血浓于水的情意被无声地传达了出来,这一幕使其后诸多回忆女儿的戏显得有些多余了。
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人物是雷·温斯顿的角色,受雇于幕后黑手的议员,又同情吉布森,构建起惺惺相识的情谊。
罹患绝症彻底激发了他内心的愤世嫉俗,将多年来的忍气吞声一次过爆发出来,完成了吉布森未能完成的。
这样一个捍卫良心底线的人最后又被心狠手辣的人干掉了,如果说《无间道风云》(同一个编剧)最后还有马克·沃尔伯格出来捍卫正义的话,这里只能说是英雄已死,仿佛是跟那些不杀“手无寸铁”的老牌英雄开的一个玩笑。
有人评价《蝙蝠侠:黑暗骑士》的人性和社会性探讨已超出其他超级英雄一大截时曾说“英雄已死”,我相信“死”的不是新版蝙蝠侠,而是吉布森那种已趋脸谱化的经典老英雄,还有雷·温斯顿这样一个“食古不化”的家伙,毕竟他们都不再年轻了。
刚看到第一眼这个片中的梅尔吉布森的时候,有点想放弃,因为他老了,仿佛再也没有勇敢的心和爱国者里面的那种硬汉形象。
但是,当看到女儿被枪杀时他抱着女儿喃喃祈祷的一系列表演,我再次被吸引。
犯罪现场他独自坐在屋内的背影,仅仅是个背影,却生出无尽的绝望和悲凉。
他空洞的眼神,他小心翼翼的把擦脸时带有女儿血液的毛巾保存起来,他手忙脚乱的接女儿的电话,他时时出现的女儿跟他说话的幻觉。
去认领自己女儿的尸体时,那双父亲的眼睛,没有一滴泪水,但却是那种失去了生命中唯一的希望后痛到极致的悲伤。
他手中拿着女儿的头发坐在阳光灿烂的花园里,对着自己幻觉中的女儿承诺不哭,在忍不住流泪时马上坚强的站起来离开。
我想,原来梅尔吉布森转型了,从硬汉形象转成一位深爱女儿的父亲。
但是也挺好看的,不愧是梅尔吉布森,这样简单的剧情,却这么吸引人。
直到有人驾车撞伤了女儿死因的一位知情人,然后调转车头向他们开来准备撞第二次时,我以为他肯定要向旁边躲开了,可是,他只是拿出枪向着驾驶者一枪一枪打过去,坚定不移,直到将他打死,又迅速打坏轮胎使车偏离出去。
这一系列动作让人看得酣畅淋漓,我突然发现,他没有老,也没有转型,他还是那个硬汉吉布森!
那些坏蛋被打死的场面,非常非常解恨,虽然我讨厌血腥,但是,这里,我看的很解恨很解恨!
影片的结局是预料到的,他在这个世界上已经生无可恋,虽然有点虚幻,但是却是我们内心的盼望。
这部片子,我的喉咙一直哽咽着,梅尔吉布森演的非常非常好。
他没有用大喊、大哭、大闹,而只是用眼神,用一个背影,用颤抖的双手,却让人深深感受到那种生不如死的悲痛,演绎出一位深爱着女儿的父亲,一位痛失爱女后悲伤、愤怒的父亲,让人为之叹服!
这部片子,其实情节很简单很无力,唯一精彩的就是吉布森的表演了,也全靠着他的表演。
我看的版本居然翻译为《惊爆万恶城》,就这杯具的名字差点害我懒得看这电影了。
还不如字面翻译来得爽快。
很喜欢结尾,女儿来接父亲了,带他一起离开这个万恶的世界,真好。
还有中间,父亲把女儿的骨灰直接洒到了女儿喜欢的大海边,仿佛她仍然在那里玩水,那样快乐无忧。
人死了,灵魂不在,身体只是一具皮囊而已,埋进坟墓又怎样?
还不是象李香山说的“好像住进了大通铺,挤死人”。。
何不洒脱一些?
就洒在生前喜欢的地方好了,云淡风轻。。
后来才知道,国外的人除非是直接埋葬,凡是火化了的,骨灰一般都会洒掉,而不会象咱们这样,还要郑重其事地把个装骨灰的高价低质骨灰盒埋起来!
90年代的剧情风格,拖沓,扯淡,无聊
不知所云。
其实剧情一般啦,包括演技,细节,节奏,全部都觉得一般。但是最后温斯顿被警卫射杀的那个桥段还是颇有内涵的,耐人寻味啊!结局跟Nickleback的Someday的MV异曲同工!
无聊
老Mel Gibson!
放在中国结局绝对不是这样的
很一般,封面虽跟mel当年的pay back几乎一样,片子质量差很多
又是巨大的政治阴谋。
xzd
喜欢此类精彩的政治惊悚片 感谢 梅尔 吉布森
其实还挺好的,只是有些太低调了。
不错,3星半
要阴谋没阴谋要父爱没父爱,烂片
做好标记 我要重看的片。
没有暴力和肌肉,这是另一种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的复仇。
半瓶子水
片子不错~一些画面。音效等拍摄细节值得学习
除了小emma学剃须和片尾曲,实在不知道这算个什么电影。音效倒像40年代的老片。
场面不算太漂亮,但是单枪独挑回头车的一段太帅了。
友邻推荐,看后觉得一般,节奏还是有些拖沓冗长,缺乏爆点,剧情感觉也比较老套,这种大公司政治阴谋类的太泛滥了,看的时候一直不能从梅尔吉普森额头那三道褶子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