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两集,王现在是演青年教员的专业户了。
白客的蒋有点意思,摆脱了以往王大锤的印象。
前面几集讲工人罢工斗争,可圈可点。
从开始的失败,到逐渐吸取经验教训,逐步改进。
从罢工领导人和谈判者要分开,十分钟见一次的细节,到整体哀兵必胜策略的选择,再到罢工口号文案的选择(从前是牛马,如今要做人比共党万岁比当时更符合实际)。
第六集花了些笔墨描述教员的家人,这很好。
教员满门忠烈,其家人的事迹却较少人了解。
第七集:在中国,你就是挪张桌子,都有人反对。
第八九集。
拍了国共合作的矛盾,党内党外的。
像孙中山这样大公无私的是少数,蒋是个投机分子,骗的孙信任。
第十八集,宣传的三个问题,说什么,对谁说,怎么说。
第二十三集,第一次知道钱希均。
原来是毛泽民的爱人。
蒋先云,黄埔三杰之一,之前也不太了解,通过这部剧知道此人事迹。
《问苍茫》中,有一条线很有意思,是毛泽东回到韶山冲,在祠堂兴学鼓励女子识字,却遭到地主反对。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第十四件大事》写道:“要推翻祠堂族长的族权和城隍土地菩萨的神权以至丈夫的男权。
”在封建社会,地主、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制度,密不可分。
所以在剧中,地主老爷要反对女子识字,首先想到的是联合族长(族权),污蔑她们亵渎祖先(神权)。
最后,在族长的威逼下,在祠堂学识字的女人们被抓起来“沉潭”,而她们的丈夫(夫权)束手旁观。
这个情节设计不仅抓住宗祠问题的核心,还反映出了封建制度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换作是不了解毛选的导演,必然会选择最简单粗暴的情节:农民群情激愤,一拥而上打倒乡绅族长,从而实现全体的觉醒(参考高某希的《大决战》)。
那么,《问苍茫》如何是体现的呢?
教员在慷慨陈词后,选择的不是煽动乡民救人,而是对族长毕恭毕敬,以“尊敬的父辈”相视,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这是导演自由发挥吗?
不是。
《毛选》原文这样写道:“家族主义、迷信观念和不正确男女关系的破坏,乃斗争胜利之必然结果,若过量生硬地进行破坏,必然被土豪劣绅以口实,破坏农民运动。
湖南湘乡、湖北阳新,都发生了这样的事。
”“菩萨是农民立起来的,到时候农民会用自己的手丢开这些菩萨,无需旁人过早地代庖。
菩萨要农民自己丢,烈马祠、节孝坊要农民自己摧毁。
”
那狠心要将女子沉潭的族长,教员在与之叙旧时,依然有着“我小时候您抱过我”、“替我垫付学堂的钱”这些真挚回忆。
族长的心狠,本质是因为要维护腐朽的族法,而非脸谱化的恶意。
换句话说,身在宗祠系统顶端的他们,同样也是受害者。
那么,加害者是谁呢?
剧中给了一个最明显的标准:对于粮食的态度。
恰逢灾年,族长们会选择帮乡亲们“借米”,而地主们却选择坐地起价。
饿殍遍地,穷人为卖女而哭泣,地主正笑着许诺为小妾置备房产。
气氛烘托到这儿,差一点的导演一定迫不及待让“星星之火”燎原了。
但在《问苍茫》中,教员对地主的态度仍然相对温和。
因为,地主后面还有更大的地主——军阀。
因此,本剧到了北伐篇章,等到“北伐军让军阀害怕”,各地的斗地主运动才达到高潮,这一时机设置也相当合理。
为什么要成立农会?
为了吃饱饭。
为什么要识字?
为了签地契不被忽悠。
千里之外的五卅事件关我啥事?
帮乡亲要讨公道,乡亲也会帮你。
这些深刻的问题,《问苍茫》站在了彼时农民的立场,采用了最朴实的解答。
这些看似不合乎情理,却又在情理之中的细节,只是《问苍茫》之中的冰山一角。
希望在2024年,这样的好剧能越来越多。
问苍茫 (2023)9.1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历史 / 王伟 / 王仁君 宁理
感觉之前讲起跟蒋介石有关的反革命政变,都是什么“四一二”事变,西安事变之类的,对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也大多是从“四一二”开始破裂,“七一五”全面破裂这样的论断性描述,但其实国共合作的矛盾是一点点积累下的,破裂也是早有预兆然后一步步推演而成的。
但就中山舰事件本身来讲,蒋介石并没有策划的非常周详。
否则不会被周恩来从中山舰的位置和李之龙的行为来质疑逮捕和拘留行为的合理性。
在对峙的过程中也一度漏了嘴,近乎承认了自己是不得已而为之(那不就是做了......),然后叫卫兵软禁了周恩来。
那是一个注定无眠的夜晚,大家都因为愤怒、紧张而激动的睡不着。
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虽然大家还在维持一个表面和平的假象,但实际上已经在层层的磨合中完成了党派的内部分化。
首先,从中外势力的对比来看,中苏对于革命的期待完全不同。
苏联渴望通过提供经济、军械来完成在“指导革命”名义下的实际操控。
只要完成革命的胜利,国民党或者是共产党掌权,只要是在苏维埃的领导下,这都是无关紧要的细节。
所以在冲突爆发时,苏方一再强调要沉着冷静,并且接受蒋介石的示好,同意将共产党党员调离党中央。
其次,从国共势力的对比来看,已经明显完成了国民党相对实力的上升和共产党相对实力的下降运动。
(实则也是党政权与军权之间的博弈)
从共产党部分来看,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强硬派并不掌握党政实权。
虽然他们对于各军的实力和心态进行了统筹分析,并充分估计了敌我力量,试图剥夺蒋介石的军权、党籍。
但由于起决定作用的陈独秀远在上海,远离了斗争的现场,对于情况进行了错误判断,服从了苏联的指挥和要求,使得时机转瞬即逝,从第一军的成员部署到党中央的领导权都被逐渐剥夺。
感觉毛泽东在拒绝签字的时候,眼里都有泪光在。
(这是连同志都不叫了啊!
)从国民党部分来看,蒋介石、汪精卫已经开始各自为政,中间的大多是一些不成气候的墙头草。
汪精卫虚挂了一个“主席”的名头,实际上,当他想要裁撤蒋介石的时候,竟没有一个人支持他的决策。
大家无非就是投鼠忌器,忌惮着蒋介石手里的军权和背后的苏联势力。
经此一事,蒋介石已近乎掌管了国民革命的全局,成为了党政军财四权在握的大人物了。
看似是一支坚强的队伍,实际上在权力斗争中各怀鬼胎。
还记得毛泽东第一次出场的时候,他说要“只要摸准了它的脾气,莫管这水啊有多急,照样有法子治它。
”,多次强调要顺势而为,饶是聪明坚定如他,还是在节节败退。
但即使是在节节败退,他也从未放弃过心中的信仰和信念。
而蒋介石出场的时候呢,上来就是问自己的“青云路”,在革命斗争中也是四处做一个“投机分子”,敏感多疑,也因为这份猜忌,他本想着清楚第一军中的共产党异己,却也逼走了蒋先云这样的青年才俊。
其实他们的结局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的。
心里有苍生之人,自然会为苍生所庇佑选择。
而一心只想着功名利禄,最后也只会被名利所吞噬。
其间差的,可不止是军功这么简单。
不过,革命已经发展到这个程度,毛泽东还是个在党派之间纵横捭阖,游说各方的人,谁能想到日后他放下笔杆子,也是一杆白发百中的神枪呢?
毛泽东的怒吼“真相,永远不会有真相了。
蒋介石已经赢得盆满钵满了,真相,只有他一人清楚”和蒋介石烧日记的那一幕,“历史无事实,事实绝不能记载”放在一起真的是戏剧冲突满满。
这简单的一个事件,一场戏,把各组织之间的内斗写的这么具象化,真是精彩!
当然啦,现在从第一集第一场戏聊这个剧注定是用了心的神剧,肯定没有一开始就开始分析有冲击力——也得坦白说,我第一次看的时候也没看懂这个第一场戏有这么多内涵,是实实在在看了好多集意识到这是神剧之后再回头,在网页没保存自己的浏览记录于是自动跳转到第一集第一场戏的时候,忽然发现,好神一剧,好厉害一开头,好讲究。
肯定有更懂行的朋友更早看懂,更早确切感觉到这是神剧了。
好剧就是这种功能性场景都有表达性!
先聊“问苍茫”几个大字出来之后的“第一集”这三个字,背景是有水墨感的山,这一下子就能看出来是中国画的山,不是油画的山。
当然能聊高远、深远、平远,实际上这个构图肯定是有那味儿的,但是其实根本不用那么麻烦,将心比心摸着心就问一句:能不能不分析,直接就判断这是中国的山?
我想,不犟也不吹,绝大部分人是能的。
这个山的确有意蕴,但是也是昏暗的、沉重的,甚至我们可以说它是有血色的,它直接降临在屏幕上,没让人感觉开阔,更感觉压抑——那的确也是时代的状况,我们经常说当时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这剧直接具象化把那种身体感受给复原了。
然后透出了一缕阳光,照耀了一方土地,却没有太阳的形貌。
一方面,和这个剧的名字呼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哪一条路是光芒所在的确是需要探讨的未知,甚至每一个探索者都以为自己追逐光亮也发出了光亮,剧写1921-1927,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当然一切都是疑问,所以不能直接以后见之明指出光亮所在,否则就破坏了对当时历史的沉浸感;另一方面,更熟悉历史的朋友会知道——人民管毛主席叫红太阳,说“毛主席万岁”,他说“人民万岁”,这也是我党的一个特别有意味的历史瞬间,它决定了我党历史的视角一定不是放在个人、一定是在热片热土上的每一个人民身上的,所以这个剧的片头用这个视角,真的恰如其分。
——关于这个有意味的瞬间还可以深谈,我永远会为那个瞬间触动,他没有拒绝人民的呼声,他只是真的认为也着力以一个教员的平等姿态去说明一件事,大家都是一样的,会用自己的努力臻于不朽和创造辉煌,我们要做的就是这样的世界。
水:你可千万别以为这部剧水然后故事开始,就是水,黑色的水或许指向波诡云谲、变幻莫测的时代。
水:你是不是以为我安静了,其实静水流深哦水渐渐清朗,带来了希望与光亮,并且开始奔涌向前。
不得不说渔夫伯伯真的唱得怪好听 出现了第一句人声,是渔歌。
出现了第一个人,是渔夫。
看过剧的朋友会知道,其实这个时候教员在渔船前面游,但是这个镜头放大看都看不见他,这不是bug,而是表达:这个剧要写谁?
第一个有人的镜头就告诉你,写普通人,千千万万的普通人。
这个剧要写什么?
第一句话就告诉你,写普通人发声,写普通人如何发声。
其实很多剧1921是红底黄字特别红旗,这个1921是青底白字,一方面有生活感,另一方面我真的得说这好山好水我越看越红然后是时间提示,1921。
其实真的这个场景不说谁能知道是1921,和现在也没啥差别——没错,这个故事写的就不光是过去,也是现在,写的是接续与不朽。
还要补充一个信息,有没有朋友觉得左边竖着的字体和中间的1921不和谐啊?
难道是整个组找不到更好看的免费字体吗?
不是这样的!
我国一开始的印章(国印啥的)都是篆体,根本看不懂。
现在咱觉不觉得公章都能看懂,没什么特别复杂的艺术设计感(x),这不是拉踩而是夸赞,教员想要让人民都看得懂我们的政府报告,看得懂每一个盖下去的章子,所以后面我们的公章全部标准采用宋体,就是为了让咱每个老百姓都能看得懂。
我特别夸赞这个宋体,不知道是为了严肃感还是因为这段历史专门设计,尤其是在有更好看的字体的时候选了宋体,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我都夸爆。
教员这种平民视角,有时候就是在这些幽微的细节里才更动人。
出现橘子洲的时候我想哦是橘子洲头,看到船前游泳我真的感叹好体魄那普通人是怎样生活的呢?
这个镜头不仅是说我们在前人的带领下生活,更是在说“我们能看到前行者的背影,是因为我们方向相同”。
绿水青山带笑颜!
剧里的第一个正脸,也是给的船夫。
船夫在笑——问苍茫大地,问的是什么?
是谁能赢吗?
或许更根本的是:什么是赢?
剧也一开始就回答了,赢,是让普通人笑,真诚地、满足地快乐。
有背肌,不夸张,很真实,也不卖弄然后是教员擦背,朋友们,看着这个背肌,真的很有说服力。
教员是在我们全国人都在考虑哪个主义能救中国的时候发表《体育之研究》,说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人,这幅体格才能言之凿凿而不务虚地说让人民野蛮体魄站起来的人,也能真的做出“枪杆子”判断的人。
其实要不是有后见之明真的会觉得就是个快乐普通人……真好,真的很有人民性第一句发言,说的也是“老人家”,而且是主动说的,人家眼里就是有人民啊!
第一次介绍的时候,看到一大代表,看到附小主事,都真的很感动,有好强的希望感,从教员是教员开始写起真的是太感动了然后他带着这个好像人民币人笑出现了,旁边的介绍也……一方面特别历史真实,当时人就是要考虑字啥的(当然很多人很多称呼看得我猪头痛痛),另一方面这其实也是和中国传统的接续,我们从未要忘记传统文化的根诶。
要是能再联想联想,笑得这么让人想起人民币怎么不是建设美好生活的意思!
介绍这么传统怎么不是“两个结合”的隐喻!
千言万语一句话:这个开场,越看越了不起。
最近《问苍茫》追到17集看到那个“天问”真的看的我头皮发麻。
此时国共两党还处于合作时期,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合作大于冲突,但实际上在合作的表象下一直暗潮汹涌,各方面争斗不断。
一方面,是许多共产党员在国共两党的工作之间两难的客观现实,另一方面则是共产党借助这一次合作,充分发展了自身的实力,也在一次次血的经验和教训中认识到了,只有掌握了武装队伍,才能将革命的领导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当然,这都是我们在总结历史经验的时候,得出来的结论了,很难想象我们的前辈是怎么在那么微薄的希望中,寻找到了“共产主义”这个出路的。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在流亡的路上,在被四处通缉无处可依的境地里,在那句“四年了,一事无成”的慨叹中,毛润之的“三问”,真真是振聋发聩。
第一问查了下资料才知道,原来这是《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革命尚未成功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团结一切的革命力量,攥成一个最强有力的拳头有力地进攻敌人的窝点。
团结的中心,也不是跟群众生活关系不大的革命理想,更多地是切实地分析每个阶层的利益,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又是什么。
政党又或者是政治力量,要切实地围绕这个思路来展开自己的运动。
看看这个格局!!!
为啥要工农革命和武装斗争,其实一切都是建立在这个最根本的敌我关系的分析上,建立在要尽可能地满足大多数人民的利益的前提上。
中国未来的命运,究竟由谁来做主
第二问我们眼看着毛润之点亮了眼前的油灯,可他心中的灯呢,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亮起来啊。
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鲜血和牺牲。
一个伟人的陨落,连带着国民党自身势力的相互纠葛瓦解,一句“国民党内部的分裂势力”,都是对于革命前景的担忧。
第三问这句范仲淹的惊世之问,几百年后依旧振聋发聩。
谁又能说清,他所问的,到底是阶级联盟,还是政治前景呢。
在把前两个问题穿在一起的同时,还将革命孤独而又脆弱的一面撕扯开来,让大家看到了鲜血牺牲的另一面。
我们看到毛泽东、了解毛泽东的时候,他已经扬起了了革命胜利的红旗。
实则在那么多“英明决策”背后,都是夜以继日的耕耘。
在那些无法与家人团聚的日子里,在那些被人误会、排挤、打压的日子里,他心中记挂的,依旧是天下苍生的前途命运。
这种魄力,怎能不令人拜服!!
你知道这张珍贵历史照片背后的真实故事吗?
央视热播电视剧《问苍茫》12集演绎再现了这一真实历史故事(剧照拍图分享与点评):“杨开慧带着毛岸英、毛岸青两个孩子的合影照”。
那时杨开慧带着毛岸英、毛岸青两个孩子追随毛泽东来到上海,毛泽东时任中共中央秘书和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秘书(国共合作时期)。
杨开慧要毛泽东一起拍一张“全家福”照片,毛泽东说党中央有严格的纪律,共产党员不能公开拍照片,故送杨开慧带着两个孩子去照相馆,毛泽东为顾全大局而舍小家,只能默默地在旁边看着心爱的人和两个孩子拍了这张合影照。
本人点评如下:为了中国革命之大局,毛主席放弃了这次在上海照相馆的机会,此后毛主席一生之中再也沒有与杨开慧和毛岸英、毛岸青拍过一张合影之全家福照!
(图2、图3为那时真实照片,图3为后来加工上色照片,特此说明)毛泽东一家六位亲人为革命为祖国而献身。
毛主席真伟大!
请点击图片观看大图。
目睹此情此景,你有何感受和看法?
欢迎点评。
#电视剧巜问苍茫##电视剧评析##电视剧鉴赏#
真的是很伟大的一群人,每每看到一个新人的介绍,去搜索,有时突然就会潸然泪下。
因为去了解生平十有八九是英年早逝,英勇就义。
他们也才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啊。
很多很多。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那天看到这样的一条评论,深以为然。
《问苍茫》这部作品刻画的人物太真实了,太切近日常的生活了,以至于知道了先烈们既定的终点,屏幕呈现的他们青春时的一分一秒就显得尤为珍贵,令人不忍继续下去。
如果可以,请让时间停止吧,停止在“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时候。
以前干革命的就是这帮年轻人呀!
回到正题。
《问苍茫》更新到第26集,几近尾声,剧情愈加复杂,人物愈加清晰。
作为观众,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无论是革命的历史逻辑也好,还是整个《问苍茫》的创作逻辑,毛泽东都并不作为一个绝对的和唯一的革命核心,《问苍茫》绝不是为毛泽东一个人“树碑立传”,它讲的是一群人的革命往事,表现的是一群前辈们用一生写下的华彩篇章。
喝酒的这群人们,战争之后,完好的又有几人?
很惭愧,在看《问苍茫》之前,很少涉猎这种严肃或者重大题材的作品,主要是怕了之前那种“假大空”式的叙事方法,先烈们的事迹被片面地“平地起高楼”,反而显得极为僵硬,失去了生活那种有血有肉的柔软质地,毫无逻辑的同时丧失了共情的可能。
而《问苍茫》,它充满了生活化的质素,在诸多微小的生活细节之中,细细碎碎地拼凑成了这样一群乐观的、有信仰的青年,他们会迟疑、会犯错、会爱、会恨,有无奈和妥协,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努力革命,认真生活。
教员:笨拙但努力这几集中,陈延年和周恩来的形象越加精彩。
有《觉醒年代》的张晚意在前,按说应当难以逾越,但这部作品提供了陈延年的另一个面向:认真工作,豪气冲云,不拘小节。
他在长时间的工作后合衣休息,定一个十一点的闹钟挑灯夜战(梦回一些考前抱佛脚的痛苦时刻),也会在送别北伐的共产党战士时吵吵嚷嚷着让战士们为新征程、为未来共同举杯,然后一甩脖子把酒用力喝掉。
哈哈哈哈总能截出这种狰狞的表情……但是,革命不止,而他那么年轻就没有未来了有时看着看着,《觉醒年代》里脚镣踏血的名场面就会时常闪回,更添一分不舍和难过。
周恩来亦然,我们这一代人大抵对周总理都有滤镜,他那张日内瓦国际会议上的照片风采就十分令人难忘。
《问苍茫》里,一开始觉得周恩来略显柔美,刚强不足(毕竟他那时候可是文武双全),还略有不满。
但看到女装扮相看傻了陈赓的一幕(那一幕真的很好笑),没想到这里会被拍出来哈哈哈哈,虽然确实也是他积极参加戏剧活动、主张戏剧“开民智,进明德”的真实写照啦。
但他与蒋介石直面时的毫无畏惧,与小超见面时的柔情似水(永远记得那时他给小超寄来的明信片上写着“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一同上断头台”,或许这就是最革命的浪漫告白吧),当众演讲时的掷地有声,还是演绎得非常刚柔并济,活灵活现的。
啊啊啊啊啊啊还是很有那味儿的恩来自泽东,润之可延年。
三位道别时对革命充满信心,“愿我们重逢之时,春风独秀,赤旗大招”,然而有人已经永远无法与朋友们重逢了……
然后是蒋先云。
写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感到非常心痛。
呜呜,在此之前,对这一位烈士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原谅我真的党史不行)。
一开始喜欢上这个角色确实是看脸(我有罪),后来是他身上那股子可以亲近的少年意气。
踢足球的时候好有少年气,谁不是个活泼爱玩的小朋友
和老婆贴贴的这场戏真的好戳我谁懂,啊啊啊啊是革命者也是爱老婆的小男孩因此查了不少蒋先云烈士的资料:先天家贫,但禀赋聪颖,在黄埔军校的招生考试的1200名考生中名列第一,甚至从入学到毕业是所有科目成绩的第一,打仗时又身先士卒屡立奇功,牺牲之时年仅25岁,比我还小……现在25岁的少年人懂些什么呢?
他那个时候已经在打仗了!
面对蒋介石明里暗里的示好和高官利禄的诱惑,是怎样坚定的决心才能让他说出“头可断,但共产党籍不可牺牲”呢?
篇幅所限,还有更多的先烈,那些死伤的战士们,还有那些付出一切的女性们……
革命是一群人的革命。
请容许我用教员的这几句话结尾:“望大家,做革命的火种,让革命的烈焰,在各地燃烧!
”大家伙儿共勉吧!
开篇教员从上海回长沙和渔夫的对话就很有意思。
教员在暴雨后的橘子洲游泳,渔夫让他小心,教员却说只要摸准了水的脾气照样有法子治它。
有意思,面对激流险滩不是直接硬碰硬,也不是直接绕道,而是摸准脾性顺它的势。
放在当时的环境就是为中国寻找出路就是在过激流险滩,很难,但找到了那个势找准了方向依然有路可走。
很明显教员就是那个面对激流险滩也依然不畏惧,冷静思考找准方向坚定前行的人。
仲甫先生与马林看黄梅戏的那段对话也很有意思,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是平等的,共产国际不是我党的师父,我们不是想他去学艺,大家是合作关系,一旦成为师父徒弟的关系,我们的工作开展必将受到共产国际的制约。
这段也为后来的道路探索中的挫折埋下了伏笔。
蒋介石与禅师在寺庙的对话说到蒋介石的人生抉择问题,蒋介石认为要等待天时,禅师要他靠自己努力。
是否能入青云,是算好的命格是天定,也是个人努力。
他终于在陈炯明炮轰总统府后等来了天时。
蒋介石是入青云了,但最终呢好像又没有。
仲甫先生打蚊子,蚊子嗡嗡嗡一直飞一直飞就是打不到,巡捕房来抓仲甫先生,蚊子依然没打到,仲甫先生被带走,说回来继续打蚊子,蚊子最终落在了麻将的红中上。
那个红中是中国也是中国共产党,一直有人想吸血,从乱世分一杯羹,进了监狱也没事,回来继续战斗,收拾帝国主义这只大蚊子。
仲甫先生用酒瓶底擀饺皮,他说打破常规,就能找到新出路。
一是擀饺子皮嘛只要是圆的薄的能包饺子就行,管他用什么方式来的呢?
二是对应他口中的教员和李隆郅二人合作一定能找到新出路。
三是在当时的中国,在经历过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领导下的革命的一系列失败后,对于中国未来的探索,需要马克思主义这一条新的路,这条路不是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或是俄国革命现有经验,而是将这些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万不可以墨守陈规因循守旧。
华实罢工的失败是一面镜子,劳工会内部的问题,是心不齐是体系不够完善,是轻易相信了敌人,这些问题是党建立初期面临问题的缩影,这些问题也造成了后来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教员与贺老爬岳麓山,山难爬,一如革命道路的艰难,贺老最终没有爬上山顶,一如贺老最后选择了退党。
革命道路艰难,很多人一开始都是胸怀壮志,在半路却选择了放弃,有的甚至叛党,只有那些坚持下来的革命先辈最终带领中国走出了泥潭走向了光明。
守常先生和孙中山的会面,明明是准时到达,孙先生却说等守常先生好久了,守常先生说想见中山先生也很久了。
是的,二位先生相见恨晚,孙中山一直在探索救国的道路,失败了一次又一次,从兴中会到同盟会再到国民党,似乎都有问题,他在不断学习中意识到在当时的中国国民党必须选择联合共产党才能有出路。
他们谈了很久很久,电视剧并没有细拍,拍了一段关于进化论的讨论引发道路选择的思考,镜头一切天亮了,预示着中国革命迎来了希望。
其实我以前想过如果孙中山活得够久是不是革命的走向会不一样?
他是不是会变成一个共产主义者?
孙中山会不会变成一个共产主义者我不知道,但我想国民党内部本身存在的问题是靠孙中山一个人解决不了的,国民大革命注定会是失败的。
关于国共合作的剧情电视剧有个错误,新三民主义是在国民党一大上提出的,当时已经明确了国共合作,并且是后来才提出的耕者有其田,耕者有其田这件事从来只和我党有关。
瞿秋白和仲甫先生从莫斯科回国,临别时瞿秋白的赠书,书中有瞿秋白的写的诗:“灯塔已见,海浪虽不平静,拨准船舵,前进!
”瞿秋白和仲甫先生坐着雪橇穿过风雪看着朝阳出现。
道路虽难,但曙光已现!
教员和大家探讨革命是否该发动农民阶级,教员已经开始逐渐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的革命道路了。
风雪中守常先生和仲甫先生架着马车来接教员,他们的使命已经完成了,该是时候把领导权交到下一代手中了,终于风雪中只剩下教员一人。
这是教员在守常先生牺牲后与他的告别,也是我党的新老交替,风雪中带领我们前进的是教员也只能是教员能带领我们走出风雪。
终于我党找到了属于自己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问苍茫》中毛泽东和李达这段“天问”,可以称得上是17集以来最华彩的篇章(几乎没有之一!
)毛泽东的政治抱负,他的切身经验总结,他对中国社会的观察和思考,全部都巧妙又自然地蕴于在这段问答之中。
我们从《天问》说起。
为什么一提到《天问》的句子,教员就说李达懂他呢?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明明闇闇,惟时何为?
薄暮雷电,归何忧?
环理天下,夫何索求?
天地尚未成形之前,又从哪里得以产生?
迷迷蒙蒙这种现象,怎么识别将它认清?
傍晚时分雷鸣电闪,想要归去有何忧愁?
他的足迹环绕天下,有些什么要求愿望?
(——犯懒了,翻译来自百度百科)屈原的《天问》,依据认可度较高的说法,是屈原的借天抒怀,旨在对宇宙、社会和人生进行抽象化的思考,对历史兴废和古今之变进行解构和重评。
“天问”不是“问天”,这一角度的变化,超越了天人之间的藩篱,化为一种高屋建瓴式的格局和自信姿态。
这一格局和姿态既是屈原的,也是毛泽东的,我们可以从教员不同年龄的诗作中窥知一二:“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也好,“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也好,“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也好,还有作为本剧名称的那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何等的历史观和站位!
何等豪情和气魄!
弄清楚了这一点,我们就明白了编剧的苦心孤诣,才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毛泽东的三问:第一问:看今日之中国,谁是我们的敌人,谁又是我们朋友?
李达只回答了前半句,我们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军阀。
或许,许多初期的革命者都停留在这前半句。
而正如李达所说,“要想做一名革命者,须得先做一等一的社会研究家”,教员的眼睛看得更远、路走的更长,顺着他的思路缓缓向前推:但我们的革命,仅仅是为了打倒帝国主义和旧军阀吗?
其他的政治力量呢?
既然他们不是我们的敌人,那么,他们该不该成为我们的盟友呢?
看到这里,我那寥寥可数的政治DNA突然动了,这一段剧情表现的是他那篇雄文《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吧?
如何看待那些非敌非友的庞大力量,依靠谁、团结谁、打击谁?
李达先提出对农民力量的质疑,又表现了对俄国经验的依赖。
我想,这两个回应,表达的应是这篇文章写作背景中党内存在着的两种倾向:即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忽视和否认农民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以张国焘为代表的只重视工人运动,不愿团结各方的革命力量。
何等高明又不露痕迹的处理!
紧接着,教员一锤定音:中国过去的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团结真正的朋友。
我想如果生在今日,教员可能会是一个大学教授吧?
紧接着是第二问:中国未来的命运,究竟由谁来做主?
点灯的处理颇有深意,一片漆黑的屋子里,突然出现了一道光亮。
过去一段时间的国共合作,整个社会复杂的阶级力量和诉求,让松散革命联合阵线中出现难以弥合的裂痕和问题,而内外的压迫,却非一阶级之力可以推翻。
毛泽东紧接着提出:“促成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以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才能推翻帝国主义与军阀,这是国民革命之目标”。
然而,话锋一转,又回到了“谁来做主”的问题当中,国共之争,就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争,就是未来的中国谁说了算的问题。
唯有这一点上,我们绝对不能有任何退让。
接下来,毛泽东真正意义上穿越历史时空的连问振聋发聩:“今日之中国,如百舸争流的竞技场。
我们所力行的革命,到底是什么性质的?
发展的前途又在哪里?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到底是什么关系?
谁才是国民革命真正的主人?
无产阶级在国民革命中到底该不该取得领导权?
又该怎样实现领导权?
”李达无以回答这一问题,我想,在当时,中国也并没有人能予以回答。
彼时的中国,是如何的上下未形、明明闇闇?
廖公遇刺背后的政治倾轧,又岂是薄暮雷电可以形容?
而毛泽东的回答是环理天下,是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脚去丈量这革命长途。
这个眼神帅爆了呀谁懂!
那么,就来到了第三问:微斯人,吾谁与归?
没错,革命从来不是一人之力,而是同心之功。
长路迢迢,若无同行者,那当是何等寂寞!
说实话,作为一部勾勒青年毛泽东思想和实践发展历程的剧作,我并没有想到这一段的落点会放在这里。
但一想到教员一生都在寻找“真同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又觉得,啊,没错,这个格局,就是他啊。
观感不是太好,剧情太没侧重点了,如果去其多人物支线,仅着重用平行的蒋毛两条线,会新颖的多。然后一个观感不好就是选角非常之大胆,白客演蒋,不能说不好,就是很难代入,此类演绎的难以带入,至少还有十几位…
好讨厌白客,选角瞎了吗,辣眼睛
给历史剧新的角度,新的打开方式,导演很会拍,编剧很多细节抓的不错,主要演员们演技和精神面貌都很好,最重要的是,能感受到他们想做好一部剧的热情和真诚。
《问苍茫》书接《觉醒年代》,但两个剧旨趣大不同。《觉醒年代》本质上还是一部教授剧,切入的思想史的范畴;《问苍茫》则是一部党史剧,讲的一群职业革命家从青涩走向成熟的探索历程。《问苍茫》更多是南方革命党视角,而《少帅》则以奉系军阀为主视角切入北洋军阀群像,两部剧加起来就是北洋迈向民国之概况。《问苍茫》对毛泽东和蒋介石的塑造很有对照性。一个是从边缘奔向中心,汲汲于名利,野心写在脸上,最终「中美合作」,与江浙财阀共谋;一个从中心退向边缘,上山结交绿林好汉,组织动员农民,探索中国革命自主之路。正所谓「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王仁君版毛泽东整体上比较文气,我喜欢剧中毛泽东和陈独秀吵架的戏,这个时候才能爆发出他作为湖南人的霸蛮之气。
选材挺好的,但是就是不能入戏,剧里的人不像那个时代的人。而且年轻演员演大人物都过于端着了,特别是白客,像是在端着演🫠
整体非常不错了,拍的很细腻,白客的蒋光头也不错
很努力的想要模仿觉醒年代,可惜东施效颦,白瞎了那么多实力派,坚持看了两集,真是坐立难安,弃了……
不好看
比较喜欢蒋那条线,白客意外地合适光头。我主要说缺点,大部分剧情又平又无聊,这段时间线毛还没上位,很多大事件拍不了,可看性降低。人物塑造也有很大问题,把配角当工具人,只有主角立得起来。剧的画风还有一股做作感,导演背锅,所以剧没火是有原因的。
质感和服化道均在线,前两集拍的生机盎然
大的历史线,是讲建党之后大革命阶段,国共合作从发起到破裂。具体的人物线,则是以教员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找寻中国革命、以及共产党自身发展正途的过程,其中尤以教员本人的几次转型最具启发意义:最开始是办自修大学组织进步学生;然后被工运领袖批评没当过工人、不懂工人,就马上深入安源路矿;在调查工人的时候意识到工农本是同根生,很快又开始积极投身农运组织,这期间也穿插着在国民党总部做组织和宣传工作;蒋介石拥兵自重迹象渐显后,就敏锐地注意到并在农讲所中为我党培养军事人才;还有多篇早期理论大作发表——真乃知行合一、理论实践结合的典范。剧集的艺术手法也不错,王仁君塑造的教员很不错,其他配角中,稍微重要点的人物形象也都可以。宁理版的陈独秀确实比于和伟版的少了一些气势,但确实也是陈独秀自身上升和下行两个阶段。
王大锤 温太医 让我太容易出戏了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白客演正剧,演技还是有待加强!
不知道有没有种演员尬演的感觉
欣慰的一点是在浮躁的内娱发现了一批认真演戏的青年演员,可以当做觉醒年代的续集来看
画面质感都挺不错的 但有种看科教片的感觉 比觉醒年代难看在故事不好看 看得人犯困
总感觉差点什么
……
好看的!
补了些历史未知的时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