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3096天

3096 Tage,3096 惊世拐带(港),3096天:囚室少女,3096 Days

主演:安东尼娅·坎贝尔-休斯,杰米斯·巴特勒,托尔·林德哈特,崔娜·蒂虹,迪尔巴拉·莫洛伊,罗兰·维斯内克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英语年份:2013

《3096天》剧照

3096天 剧照 NO.13096天 剧照 NO.23096天 剧照 NO.33096天 剧照 NO.43096天 剧照 NO.53096天 剧照 NO.63096天 剧照 NO.133096天 剧照 NO.143096天 剧照 NO.153096天 剧照 NO.163096天 剧照 NO.173096天 剧照 NO.183096天 剧照 NO.193096天 剧照 NO.20

《3096天》剧情介绍

3096天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根据1998年震惊世界的真实事件改编。奥地利女孩娜塔莎卡姆普什在被绑架和囚禁八年多之后终于逃出生天,之后娜塔莎出版了自传《3096》讲述了这段可怕的过去。1998年年仅10岁的奥地利女孩娜塔莎遭人绑架沦为性奴,自此一直遭关押达8年。绑架者最初4年始终将她关在屋中,后来逐步放松警惕,但大多数时依旧与世隔绝,在她心中从未放弃过追求自由的希望。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少年间谍第三季勇敢昆虫总动员中国式相亲欢迎来到地狱夺爱,仲夏重返20岁美丽谎言住货车的女士咒怨闲山:龙的出现樱花庄的宠物女孩我们现在长大了张三丰2太极天师酒民胡四海刺猬小子之天生我刺反诈风暴之情爱迷局逐浪之夏第二季相遇不负相思疯狂的酒店侠探锦毛鼠之血弥东京成为你的夜晚天堂牧场阳光路上司法所里的故事人工智能杀人屋催乳大师家庭经济学第三季凯利党商女云洛溪

《3096天》长篇影评

 1 ) 在害怕什么

看的时候特别害怕,到一小时左右的时候,几乎是每看几个镜头就要暂停。

和朋友讲自己害怕,但也不明白到底哪里害怕,要是按照剧情来说,没有jump scare ,没有血腥,看到最后四十分才明白害怕的是男主身上精神病的感觉,是一种细想就毛骨悚然的氛围感。

总之,论恐怖片,它在我这里是排得上号的,非常能从小细节尽书压抑与恐怖,甚至比一些极力表现暴力与折磨的手法还强,我是在怕男主打人吗?

我是在怕他raping女主吗?

这些点拆开来放在其他电影了我都没这么害怕,但在这里,当你看他拿着摄像机假装自己有一个和“女友”同过的完美圣诞的时候但送出去的礼物都是对方包装的,人家早知道是什么,但要配合演出,你看他假装自己有一个妻子有完美生活的时候,好可怕,而且最终,电影会让人感觉到,他其实是完全没理由这样做的,不管怎么说他在外面很像一个正常人,他可以选择正常人的生活,但他选择花半年时间绑架一个十岁的小孩,仅仅是因为小女孩对他笑,他又话八年时间,目的是为了培养一个属于他的妻子,奴隶,这才是最恐怖的,是最变态最精神失常的才有的癫狂。

 2 ) 一个微笑引发的惨案

奥地利这个国家有三件震惊世界的“地牢囚禁”案,母亲囚禁孩子,爸爸囚禁女儿乱伦,以及这个从10岁开始就被关在地牢里直到18岁的娜塔莎•卡姆普什(Natascha Kampusch),前两个骇人听闻,而这个令人震惊,然后同情,最后励志振奋人心。

震惊于被囚禁时间之久,同情于遭遇悲惨,励志于小姑娘顽强的生命力和心理承受力,乃至于最后重获自由后仍然能正常走入社会做主持人,出书,去回忆那段痛苦的往事,这样非凡的心理承受能力就如同她异于常人的悲惨遭遇。

那天晚上,在新装修的新房子里沃尔冈夫给娜塔莎买了一件内衣(应该是情趣内衣?

)蕾丝样式的内衣穿在枯瘦的娜塔莎的身上显的那么的不协调,沃尔冈夫说,这是我们的新婚之夜,然后“怜爱”的抱着她,娜塔莎问他说:why me?沃尔冈夫回答:因为你笑的很美。

镜头回放到小萝莉和年轻工程师的“初见”小萝莉偷吃饼干被沃尔冈夫看见,害羞的对沃尔冈夫微笑,并伸出手指做禁声表示这是个秘密。

仅仅是因为这个无邪的微笑,沃尔冈夫变开始策划他的绑架,他发挥了他作为一个电信工程师的才能开始设计地窖,通风管道、门,墙面,每一个细节都进行精心设计,三个月后实施自己的绑架。

从犯罪心理的角度分析,沃尔冈夫可能是个恋童癖,从性格上说他很偏执,也许娜塔莎对他微笑的那一天正是他失业的时候,怎么说呢,电影很多细节都交代,他原本供职于西门子公司,这说明他的职业技术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为什么他最后会被解雇呢,大胆推测是由于他的性格缺陷,从一开始,他已然成年,但是对于吃饭这样的事都要由他的母亲打理,可见他从小应该很受宠爱,从毕业到就职于西门子公司,说明他一帆顺风,几乎没有挫折,而当突然有一天失业了,他的落差和挫败感顿生,使他的偏执发展极限,由于成为一个Loser,他的自我认同感也随即下降,这也是为什么在囚禁娜塔莎8年终,他一直再说:Obey me!

Obey me!

Obey me!

近乎神经质的反复强调,他实际上是渴望被认同,希望用这种方式成为一个“统治者”成为主人。

对于娜塔莎来说,整个过程,所谓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在她的身上体现的非常明显。

电影的整个基调其实很压抑,总是低沉的对白声音,地窖,昏暗的灯光,企图烘托娜塔莎所生活的世界以及她内心的世界。

怎么说呢,娜塔莎非常的坚强,10岁的小女儿被关在那样的地方经历过怎样的心理变化,恐惧,害怕,以及表面上的镇定这都让人很惊讶,也许我们低估了10岁小女孩的心理承受能力,我觉得幼年的娜塔莎表演的非常出色,其中在被沃尔冈夫惩罚饿肚子那段,镜头中的她,从苦苦哀求到愤怒到试图说服沃尔冈夫,那种表情的张力很让人动容,心理的成长也更细致。

14岁后的娜塔莎被要求改名VIVI,失去原来的名字意味着沃尔冈夫打算把她变成另一个服从于自己的人,娜塔莎顺从了,从被惩罚断食物饱受饥饿开始。

被绑架之前的娜塔莎有点小胖,妈妈买的衣服她还会抱怨会显胖,而之后隔三差五的被惩罚不给吃饭后的娜塔莎瘦的只剩下皮包骨,据当时新闻报道说娜塔莎被解救的时候只有40公斤和她被绑架是的体重差不多,也许在那3096天里,娜塔莎除了害怕被打,被杀害,也很害怕没有饭吃。

值得欣慰的是,沃尔冈夫对娜塔莎有时候还算仁慈,会给她买书买礼物当然这是基于娜塔莎十分听话前提下,这也足以证明沃尔冈夫对娜塔莎的感情是没有爱的,娜塔莎对于他来说只是一个证明自己存在感服从自己的宠物。

娜塔莎对于沃尔冈夫呢?

首先是恐惧,恐惧之下才有顺从,她害怕被打,害怕被挨饿甚至说逃走就杀掉她的威胁,我觉得不存在憎恨的情感,恐惧到连憎恨都不敢,她只想过逃走没想过杀掉他。

甚至当真实的事件中,当听到沃尔冈夫卧轨自杀之后,她还哭了,她还会把那个囚禁她的地窖称作房间,这就是典型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这也是为什么在观看整部电影时会充斥着压抑,恐惧但是就是不会有窒息的绝望敢,因为这就是娜塔莎的情感,她对沃尔冈夫抱有幻想,就像期待每一次沃尔冈夫送她礼物一样。

当然,话又说回来,娜塔莎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她时时刻刻绷紧神经的恐惧让她不断的寻找着逃跑的机会。

也许是因为电影改编于真实事件,我们原本就知道她终究是逃了出来,尽管过程很痛苦可结局总是好的,所以我们才不会在她滑雪的时候向人求助无果时体会到那种绝望感,而最终的逃脱也成了理所当然。

电影是根据娜塔莎回忆被囚禁的书改编的,情节无论怎么改事实就摆在那里,妄图重现当时那种悲惨的遭遇,终究是失败了,切肤之痛必须要亲身经历,也许以此为背景虚构一个情节扣人心悬的故事,说不定还会出彩些,但是如果这样了,就太不像欧洲的电影了,好莱坞式的戏剧性终究和欧洲电影的艺术真实性有所差异,也许导演什么都不想传达,什么现实意义都不想反应,他仅仅在客观的讲述这个故事罢了。

最后,我还是在思索娜塔莎的问题:why me?

难道仅仅是因为她对沃尔冈夫那一个害羞的微笑吗?

 3 ) ZT地下室里的秘密3096天的背后

2006年,18岁的奥地利女孩娜塔莎。

坎普什在被绑架禁锢八年后逃离魔窟,与家人重聚。

然而,女儿归来的欣喜在父亲路德维希,科赫的心中没能持续多久。

绑架犯和参与调查警官的离奇身亡,是否存在一个逍遥法外的帮凶、女儿为何对绑架者充满依恋……无数疑点令这位慈父久久不能释怀。

他想拨开层层疑云,找到绑架案背后的真相。

父亲的执着或许会引发新一轮的案件调查,不可避免地会伤害到女儿,但他坚信,只有真相大白于天下,女儿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救。

  1998年的娜塔莎绑架案曾轰动奥地利,年仅10岁的女孩娜塔莎·坎普什在步行上学的路上被人带走。

2006年8月23日下午,娜塔莎逃脱获救,声称多年来自己都被关在一个狭小的地下室里,娜塔莎的突然现身再一次震惊全国。

谢天谢地,绝望的八年过去,女儿终于回家了。

喜极而泣的科赫在警察局外对记者说。

我们的生活再一次有了意义。

”  执着的父亲  2012年,现年57岁的科赫坐在维也纳市中心的律师事务所中,对于那份来之不易但转瞬即逝的喜悅之情,他不知从何说起。

在女儿失踪的八年里,虽然警方早巳结案,所有人都认为娜塔莎已经死了,只有科赫依然坚信女儿尚在人世。

他找遍了奥地利,还将搜索范围扩大到境外,为了雇佣私人侦探,他用光了当面包师赚来的所有积蓄。

多年来,娜塔莎的卧室仍然维持原状,父亲还保留着她儿时的玩具。

目前身体欠佳的科赫表示,女儿已经不是原来的女儿,他们的关系再也回不到从前。

娜塔莎目前独自住在一间公寓中很少出门。

一个月才与父亲通几次电话,似乎没什么朋友。

科赫说,娜塔莎虽然回来了,但我们的痛苦丝毫未减。

事隔多年,案件的疑点比当初还多,作为父亲,我不能容许这种状态持续下去。

  科赫认为,女儿被连篇的谎话所蛊惑,她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年来在自己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谁应该对此负责。

今年3月,科赫提起民事诉讼,控告绑架者沃尔夫冈,普利克洛皮尔生前惟一的朋友——恩斯特,霍尔茨阿普费尔知情并协同绑架娜塔莎。

恩斯特否认了他的指控。

其律师曼弗雷德,艾耐德特称。

科赫只是对未立案调查就结案这个结果心有不甘。

  科赫说,自从首次与女儿在警察局会面后,几个月来娜塔莎一直在一群强势的维也纳精神科医生、律师团和公关专家的控制下,几乎与外界隔绝。

这些人阻止他和妻子看望女儿,还规定要第三方在场时才允许他们见面。

“我不知道他们给她灌输了什么,或者有什么秘密交易,我只知道,当女儿经历了这么多苦难后,我们想加倍去爱她时,有人却将我们生生地分离。

对于这些人的动机和目的,我深表怀疑。

  娜塔莎声名大噪  在律师团队和媒体的包装下,娜塔莎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很快从受害者变成了不屈不挠的女英雄。

她的经历被人大肆渲染,成为了一些人牟利的工具。

这些人还扬言,未经他们许可,任何人透露半点案情都要被起诉。

娜塔莎就是一座尚待发掘的金矿。

就在娜塔莎回归两周后,全世界各大媒体纷纷抢购她的采访实录。

报道中的娜塔莎有着下畏邪恶、坚忍不拔的精神,这些品质支撑她度过了八年非人的生活。

世界再一次为娜塔莎而震惊。

虽然她拒绝谈论与沃尔夫冈是否存在“亲密”关系,但公众都认定沃尔夫冈,这个离群索居、木讷的40几岁男人对娜塔莎实施过性侵犯。

2010年,以娜塔莎之名出版的畅销书《3096天》详细记述了她的这段经历以及她与绑架者的离奇关系。

就在不久前,一部改编自该书,投资近500万英镑的电影刚刚投入拍摄。

  然而,有关娜塔莎绑架案的报道并不能令奥地利本国国民信服,案件中存在的诸多疑点很难令人视而不见。

直到前任奧地利最高法院院长约翰,热舒特介入该案,向奧地利议会递交了份50页的卷宗,议会委员会才开始考虑是否重新立案调查。

重新调查将有希望拨开层层迷雾:绑架者沃尔夫冈有无同谋?沃尔夫冈背后是否隐藏着一个有组织的恋童癖犯罪集团?娜塔莎是否怀过孕,生下沃尔夫冈的孩子?

沃尔夫冈确实是在娜塔莎逃走后自杀身亡,还是有人想让他噤声而谋杀了他?

检方、警方和政府究竟有没有合谋掩盖真相,甚至谋害了追查此案的警探?  疑点分析:  一、克罗尔警探之死  约翰,热舒特曾是奥地利颇负盛名的一位法学家,成为高法院长前曾做过16年的检察官。

2009年,热舒特年过七旬,打算退休安享晚年,可2010年7月,热舒特曾经的同事,追查娜塔莎绑架案三年的奧伯斯特·克罗尔警官离奇死亡,热舒特的神经再一次绷紧。

克罗尔警官被发现死在自家阳台上,头部中枪,一击致命,在其尸体附近发现了他的配枪,警方将死因定为自杀。

  奥伯斯特死后不久,他的弟弟卡尔,克罗尔找到了热舒特。

交给他一个木制手提箱,里面装有他哥哥生前收集的、与娜塔莎案件有关的重要证物,包括一些神秘的照片和档案,以及奥伯斯特的一本日记。

卡尔告诉热舒特,奥伯斯特死前10天曾对他说,有人警告他不要再调查此案,但他仍在秘密调查看。

卡尔对官方所谓的哥哥死于自杀这个说法毫不认同。

事实上,奥伯斯特的死因疑点重重。

起初警方说他用左手拿枪射中左侧太阳穴毙命,当质疑声说奥伯斯特是右顺手时,警方又改称,他是用双手握枪击中左太阳穴——这个说法完全不合常理,令人啼笑皆非。

卡尔进一步表示,接受过警训的警务人员,尤其是他哥哥这种凶杀案警官,非常清楚自杀的最好办法是饮弹自尽,枪击太阳穴的生还机率非常高,最终可能会成为植物人。

  更可疑的是,奧伯斯特最近的一本日记莫名失踪,他一直在调查维也纳的恋童癖和性虐癖集团,沃尔夫冈为该组织成员,奥伯斯特查到奥地利政府高层及商界名流也牵涉在内。

奥伯斯特对此案之所以格外关注,缘于他自己也有个女儿。

他认为这些恶棍理应受到法律的严惩。

但此案的高度敏感性决定了其高度的危险性,他必须独立开展调查。

期间他发现,有人曾潜入他家翻看他的记录。

卡尔说当警方得知他手中有一些哥哥的遗物。

包括一支6GB的U盘时。

竟对他逮捕审讯,索要其中信息。

度假中的热舒特听闻这一切决定不能再任由事件发展下去。

“如果检方高层对一个以正常专业手法查案的警探橫加干涉,施加压力致其死亡,我岂能坐视不理,安然入?

热舒特随后便向议会递交了那份卷宗。

  二、恩斯特是否是绑架犯沃尔夫冈的同谋?  娜塔莎归来后一直坚称自己被沃尔夫冈一人绑架监禁八年,但奥伯斯特生前的调查记录显示,娜塔莎首次被警方问及沃尔夫冈是否有同党时,她的答案是“我不知道名字”。

而一位名叫伊什塔尔的女孩坚持说。

当年她亲眼目睹娜塔莎是被两个男人带走的。

针对供词的出入,热舒特进行了分析——她们二人谁更有可能在说谎:站在街对面的伊什塔尔根本不认识娜塔莎,她何苦杜撰出另一个绑架者呢?

而对于本案的受害者娜塔莎来说,说谎的原因则不止一个。

首先,她或许受到另一个逍遥法外的绑架者的威胁: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斯德哥尔摩症侯群(又称人质综合症,即受害者对犯罪者产生情愫,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在作祟——由于与这二人相处多年产生感情,其中一个已死,她不希望给另一个带来麻烦。

热舒特说,从一开始,检控方就应该考虑到这些因素,依据确凿可靠的证词,确认存在两名绑架犯。

  从调查初期开始,恩斯特就有着不小的嫌疑,他既是沃尔夫冈惟一的朋友,也是他的商业伙伴。

他们的交情可以上溯到上世纪80年代。

他们曾合买了一套公寓,沃尔夫冈死后,房子由恩斯特继承,恩斯特的姐姐自称只与沃尔夫冈见过一次面,却秘密地将沃葬在了自己家族的墓园里。

她还帮忙办理法律手续为沃的母亲改了名字。

  三、恋童癖犯罪集团是否存在?  审查委员会认为,此案是否牵涉个恋童癖团伙也是进行深入调查的原因之一。

娜塔莎的供词显示,1998年她刚被绑架不久。

沃曾说要带她去树林,把她转交给其他人。

来到树林后,沃尔夫冈打了很多电话,最后告诉她,他们不会来了。

热舒特猜测,某个环节或许出了问题,娜塔莎才没有落入那些人的手里。

  四、恩斯特的供述及沃尔夫冈的死因  恩斯特与沃尔夫冈曾经来往甚密,娜塔莎被软禁期间,他多次被目击者看到出现在沃的家中,他也承认去过沃的车库,而车库下方就是娜塔莎被关的地窖。

虽然恩斯特说自己从没见过娜塔莎,但有证人证明见过他们仨在一起。

2006年8月,娜塔莎得救后不久,恩斯特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公开承认自己见过娜塔莎,那是在事发一个多月前。

在沃尔夫冈家的客厅里,自己见到了沃口中的朋友。

这个“年轻女人”看上去“愉快、开朗”,还跟他打了招呼。

在得知朋友自杀后,恩斯特表现得很惊异。

不相信朋友会是绑架犯。

2009年11月,恩斯特被指控协助沃尔夫冈潜逃,但罪名最终没有成立。

后来恩斯特翻供,说与沃尔夫冈见面时,沃尔夫冈向他承认自己是绑架犯和强奸犯,他请求恩为他补全留给母亲的自杀遗书,沃在遗书上已写好了“妈妈”二字。

然而笔迹专家的鉴定结果表明,“妈妈”二字的笔迹与恩的笔迹完全相符,恩斯特很明显是伪造证据和供词。

热舒特推断,恩斯特作伪证证明沃是自杀的惟一解释就是他实际上死于他杀。

  官方称沃尔夫冈死于卧轨自杀,头和身体被轧成了两半,但无论从现场照片还是亲临停尸房,热舒特都未看到沃的身体有明显伤痕。

尸检报告并未提及尸温,无法确定沃的准确死亡时间,因此不排除有人先杀死了沃尔夫冈,然后铺尸铁轨,制造出自杀的假象。

档案里没有找到发现尸体的铁路工人的口供。

  五、娜塔莎与沃尔夫冈的关系  热舒特完全不相信娜塔莎关于只有一名绑架者的供词,而且已有多个证据表明,娜塔莎与沃的关系绝非她所描述的“绑架者与被绑架者”那么简单。

娜塔莎在沃的花园里帮忙打理花草,他们一起用餐。

外出,一周几次开车去维也纳正在装修的公寓。

警方披露二人至少有13次远途旅行,包括2006年1月二人的滑雪旅行,娜塔莎的衣物和化妆品并未放在那间地下室里,而是在楼上被发现,而地下室不像有人住过,更像是个储藏室。

对于他们是否发生关系,娜塔莎在第一份证词中曾供述。

“她一直是采取主动的那个人”,作为被绑架者,“主动”与绑架犯发生关系根本说不通。

虽然她将沃尔夫冈称为“罪犯”,但她说,“沃尔夫冈对她一直很好”。

恩斯特供认,沃尔夫冈告诉过他,娜塔莎是因为做饭的事二人发生争吵才跑了出去。

听闻沃尔夫冈的死讯,娜塔莎伤心欲绝,她去停尸房看望了他,还为他燃起一根蜡烛。

后来,她买下了自己曾经被囚禁的房子,据说她有时独自去那里过周末。

以上的种种迹象表明,正如第一位为她诊断的心理医生判断,娜塔莎患有严重的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娜塔莎或许有过沃尔夫冈的孩子。

首次接受身体检查时,她曾问医生,验血是不是能查出有无孕史。

在地下室里还找到了一本怀孕育儿书籍和一缕未证实身份的头发。

对此,娜塔莎的解释是,她对生物学和人体充满兴趣,这些东西与她个人毫无关系。

  在科赫看来,整件事最令他吃惊的是,女儿归来后与自己失去联络的那段时间里,她竟然给恩斯特打了100多个电话。

平均时长四个多小时,最长的超过五个小时。

热舒特希望议会委员会能尽快下令重审此案,委员会主席表示:该案由沃尔夫冈独立犯案的理论已站不住脚,希望能尽快还所有人一个真相。

科赫说,女儿并没有阻止他的追查,虽然起诉恩斯特是对女儿部分供词真实性的质疑,但多年来女儿遭遇不幸这个事实不容质疑,科赫坚信,只有真相大白于天下。

女儿才能真正走出那间地下室。

 4 ) 每个人都是沃尔夫冈

沃尔夫冈和他母亲相处时的场景应该是虚构的,或者是沃尔夫冈讲述给娜塔莎的。

有一位热门评论者完全理解错误。

沃尔夫冈的母亲对他的,不是无微不至的溺爱,沃尔夫冈的母亲是一个偏执的控制狂(最极致的就是催促他赶快喝掉杯中的饮料,好跟刚收下的餐具一起放进洗碗机,并叮嘱他,这个没放满不要开机,而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洗碗机几乎已经放满了,最多还只能放下一两个杯子的空格),所以沃尔夫冈也习得了这种性格,一个自命不凡,而境遇不佳的人,尤其是年轻时曾获得过一些成绩和赞许的人,在成年或者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之后发展的不顺利,ta们多余的精力和“智慧”将向下寻求能够被控制的事和物。

比如孩子,或者诱拐来的孩子,或者宠物,或者某项专长。

当然这种剩余的“能量”施放在某些无害的专长或兴趣爱好上,是最好的结局。

也许每个人都是天生的控制狂偏执狂,大多数人在生活中慢慢平衡稀释掉了,还有一部分人用这“过剩”能量,成就了一名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哪怕这只是对他自己而言。

可是,也有一种人,他会骂老婆、打小孩,会酗酒、纵欲,甚至绑架他人囚禁强奸幼童,杀人放火...作为一个普通人,以此共勉,作为一个普通的失败者,以此共勉,沃尔夫冈是每个人心中的魔鬼,他总是蠢蠢欲动的。

 5 ) 补个评

一直认定传记片不用苛责剧情和拍摄手法 可这个真是无法不让我吐槽 看了简介 有种上马提枪 分分钟消化这片子的冲动 想着多久没遇着一部心动的电影 无论如何也要赶紧看完 结果是否是期望太高 拍得极其平凡 就算没看过这本书 也能肯定她的遭遇绝对不仅仅如此。。

如果抱着文艺的心态对待这片 在暴力的时候使用消音使它勉强及格 可这显然不是 或许是男主气质过于文艺 让我恨不起来。。

好吧 和标签一样 为了这沉重的自由 平淡又怎样 我们知道就已经够了 向作者致敬 真够坚强的。。

 6 ) 3096天|被拐十年,漫长回家路

看起来,这是个老外“打拐”的故事,但仔细体会,貌似和《亲爱的》之类“拐卖”又有着很大的区别。

咱这边的“余华英”们,已经将“拐卖”做成了产业,对孩子而言,这是“无差别”的攻击,几乎所有孩子都处在“危险”边缘,现在的家长,哪个敢上下学不接送?

这样的“耗费精力”,无非是避免那可能只是1%的不幸,因为,即便在“统计学家”眼中的1%,对于家庭而言,那也是100%的灾难。

一个国家的文明,无论如何鼓吹,如果不能让老百姓体会到安全感,那都是扯淡。

而老外那边,没经过什么“科学调查”,反正影视作品里头出现的,都不是“产业”,作案者,不是变态就是变态,不同的是变态各有不同,有人喜欢“养成”,有人喜欢杀人。

故事里头的女孩儿,遇到的是一个“养成派”。

对于孩子的失踪,感觉老外和咱这边区别不大。

一开始搞得热热闹闹,恨不得把“人民利益”放到至高地位。

但一番调监控下来,发现没什么线索,如果再继续,那就得花“大力气”时,除非这小孩是什么“皇亲国戚”(当然,皇亲国戚怎么可能会没人看呢),否则就开始“支支吾吾”了。

这次的小孩,也是个“没背景”的,叔叔们查了几天,在“官方发言”中就开始了“支支吾吾”,具体可参看当年轰轰烈烈的“胡某”。

变态和自己的老妈,相当淡定的看电视。

对于老妈的个人评价,变态并没有进行太多的反驳。

这大概也是变态的“背景画像”,一个长时间被“管制”的家伙,内心里头大概无比渴望“管一管”,这个和一个无比讨厌贪官的家伙一旦上台,贪得比谁都厉害大概是一个道理。

这段时间,女孩儿和变态是有一段“极限拉扯”的,信息量其实还蛮大的,起因,无非是女孩洗发多用了一点洗发水。

当然,其实变态所谓“要赎金”的理由,只是在瞎扯。

但是,利用“资本”来进行“伤害”,绝对不是变态的专利。

嗯……或许,就是“变态”的专利,小老百姓面对降息、加息、涨价,只能逆来顺受吧。

一个美好的家庭,从此破碎。

虽然,这个“美好”,大概也就存在在家庭成员的回忆里头。

故事开始,这个家庭大概就破碎了,不着调的老爸带着孩子去酒吧喝酒喝晚了,回来老妈埋怨了一顿,第二天母子俩生气,就没有送孩子上学,结果当天就出了事儿。

一转眼半年就过去了。

事情大概是没有任何进展,叔叔们大概也就偃旗息鼓。

最好的理由,那就是“我们多忙啊”,一直盯着这个,别的事儿都不要做吗。

四年过去,女孩已经长成了“大人”。

该来的,自然而然来了。

因为这个理由,女孩得到了一次“淋浴的机会”。

当然,这次“上来”淋浴,是在变态全程监控下完成了。

虽然有福利,但相信你完全不会有什么其他的想法。

或许,当年的“集中营”就是这样吧,组创选角,选这样一个骨瘦如柴的女孩儿,相当震撼。

不过,这次淋浴的副作用,大概是女孩的长头发被变态的奶奶发现了。

人家奶奶,只想“催婚”,看到家里有女孩的长头发,压根没多想,但从此女孩只能光头。

圣诞节。

每逢佳节倍思亲。

女孩的外婆,替外孙女编织的衣服,还是记忆里头的样子。

女孩的妈妈,还在为那天没有自己送孩子上学而以泪洗面。

一个人,从来都不是“一个人”,这带给家庭的伤痛,大概已经没有人记得。

而这个圣诞节,变态也“格外开恩”。

该来的都来了。

女孩慢慢长大,大概是到了青春期了。

青春期的女孩,家长都未必搞定,变态,也未必。

女孩,保住了自己的头发。

这么长的“陪伴”,大概让变态产生了一定的错觉,觉得女孩已经完全“驯服”,他,已经开始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但是,变态大概是想得太美了。

虽然在“房事”上,女孩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抗拒,但对于“自由”,女孩可从来没有放弃。

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为了“缓解”女孩的抗拒,变态也是给了女孩“机会”。

当女孩有机会“陪变态出去走走”时,可以看得出来,女孩内心对那些我们身边“普通幸福”的无比渴望。

只是,身在“普通幸福”中的我们,大概从来没有珍惜。

或许,这就是当下新新人类“精神痛苦”的根源吧,把一切当做理所当然,把欲望当成梦想。

在这次滑雪过程中,女孩终于鼓起勇气求助,但是可惜,求助对象是个老外,此刻,感慨“没多学一门外语”已经书到用时方恨少。

一直到3096,变态已经放松了警惕,女孩终于鼓起勇气,成功逃脱。

久违的叔叔,终于到了露脸的时候。

这些,大概都不是重点,重点是,一家人终于能够重新团聚。

那个变态,在看到女孩逃跑后,没有像余华英之流冥顽不灵,而是选择了自我了断。

从这个方面来说,老外在“拐卖”这方面,没有形成“产业链”,没有利益驱动,只是个案,而在咱这边,有利益驱动,已经习以为然。

那帮以“破坏家庭”为手段的“拐”十恶不赦,死有余辜。

但,屡禁不绝,就不是这些家伙的问题了吧。

 7 ) 3096的毅力

看了个悲伤的故事,<3096>许多年前听过报纸电视上的新闻,仅仅几句话而已,于我仅仅是个故事,发生的事件,而于那个女孩是她畸形的八年半的少女时光,充斥着恐吓,饥饿,暴力,性侵.....即使死亡都无法排遣她的伤痛和恐惧。

结局时候那个人渣卧轨自杀了...(这个结局太苍白了)那个男人渣,我只想到上次朋友说的那个词,loser!!!

于生活,命运中的loser,才有那么变态的想法,才会对一个十岁的可爱小女孩下手。

我不禁想到涉及"嫖宿幼女"的那些人渣。

他们又是何种心态作出这样的行为???

而那些涉及"嫖宿幼女"的几乎都是公务员,老师,校长?!

拿着国民的赋税,"嫖宿"国民尚未成年的女儿,你们良心何在??

道德底线何再??

这真是个不好的时代。

悬殊的贫富差距,无知的被洗脑了的愚民,政党、政府、国家的一体专政,付出与收入的极不相称,超出购买能力的物价,充斥着浮夸,贪污,行贿,潜规则,艳照,排除异己,镇压民众,掩埋真相,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的言论.....

 8 ) 真实故事啊

女主角好美。

身体形态很艺术,女孩演的真好,平淡的故事叙述,女孩对绑匪那种依赖和憎恨。

女孩的苦恼,纠结,她一面屈服于绑匪一面恨自己的懦弱。

因为这是一个真实故事,电影的表现虽然过于单调,没有过多的力度表现,这样某方面来说也是不错的。

看着电影的同时,我在想一个10岁的小女孩,她的生活本来是幸福的,她活泼,甚至有点任性,但是被绑架之后的那几年,她的转变是很大的,她屈服在绑匪的压迫下,不管是肉体还是精神,她怨恨自己的懦弱,怨恨自己在绑匪的身下叫出声,羞耻的感觉,也想过自杀,但是她居然还保留着一份倔强,她对绑匪说。

让我走,绑匪说绝不,她在被打以后平静的说,那我们之间就得死一个人。

最后,她做到了,绑匪也沉迷在他自己的占有当中,放松了警惕,他以为他们俩会一直在一起,真的像爱人一样。

于是女孩逃跑后,他只得自杀,他自卑,孤僻,无能,他操控着女孩的一切。

娜塔莎没有放弃希望,她时刻提醒着自己的仇恨,一直向往自由。

想着跑出去的一天。

 9 ) 囚禁的《3096》天

囚禁的《3096》天根据1998年震惊世界的真实事件改编。

那一年一个奥地利女孩被绑架,并囚禁!

2006年8月,她终于逃脱。

整整3096天!

-更多图片,现实生活中的主角,请看http://bbs.bianzhirensheng.com/thread-1273129-1-1.html电影也是根据自传改编。

娜塔莎.坎普許一九八八年二月十七日出生於維也納,並在十歲時被綁架,為近年來遭綁受困最久的受害者之一,直到二○○六年才又獲得自由。

在她逃走的那一天,綁架她的匪徒沃夫幹.普利克洛皮以衝撞火車的方式自殺。

本書是她自述被綁架八年多來的苦難生活。

現年二十二歲的娜塔莎仍住在維也納,並繼續完成她的學業。

片中主演,在导演的指引下,确实将原著人物漫长的心路演绎出了很多,很多,让人在111分钟中感受到那3096天的长,3096天的慢!

至于真实的女孩自己是否可以被旁观者冠以斯德哥尔摩症,这些旁观者津津乐道的字眼呢?

我想,大家一起看看自传者自己所言吧!

我自己感受到的一点是:现代社会中,电视这个东西,真的是起到了很多言传身教的作用!

 10 ) 《3096天》剧情梗概

影片描写的是女主人公娜塔莎在10岁时被坏人抓走并非法囚禁沦为性奴3096天的故事。

娜塔莎出生在一个父母离异的家庭,父亲经常去酒吧酗酒,母亲对她的管教十分严格,不喜欢她与父亲接触。

在一次与母亲的争吵后娜塔莎一个人离开家里,不幸被坏人掠走,从此走进了8年多的噩梦……这个坏人是一个十足的变态狂,在一次不经意的时候看到了娜塔莎的微笑,从此开始预谋并实施对女孩儿的囚禁。

他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在自己的房子下面秘密挖了一间密室,并装上了必要的生活设施。

在女孩儿去学校的路上他将她抓到车里面打晕拉到了这个密室。

他很少给她吃东西,并让她做重体力的劳动,就是为了让娜塔莎失去逃走的力气,每当娜塔莎有不听他话的时候,他还对她实施暴力,娜塔莎经常遍体鳞伤。

在娜塔莎第一次来月经成人以后,变态狂强迫娜塔莎与他住在一起并对她实施性侵。

他不准娜塔莎在房间内穿着内衣,变态程度令人发指。

女主人公受尽了变态狂的折磨,但从未失去对自由的渴望,哪怕是只有灵魂的自由。

在几次强烈的要求下她获得了短暂的去户外的时间,在一次滑雪的时候她对陌生人的求助失败后被打得半死,在尝试自杀后又被暴打……她用卫生纸记下了这一切……变态狂曾无数次的对娜塔莎说“服从我,服从我,服从我……”,而娜塔莎却对他说“我们中只有一个人能活下去”。

娜塔莎的灵魂自始至终都没有被变态者控制。

在娜塔莎被囚禁的第3096天,变态狂维持不了生活决定卖车,他让娜塔莎在院子里面的车里打扫车的卫生,娜塔莎趁变态狂打电话的时候终于逃了出来。

变态狂知道娜塔莎逃走后,卧轨自杀了。

“我们中只有一个人能活下去”,这个人是娜塔莎。

整个影片大部分镜头是在一个狭小的密室内,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变态狂的种种行为令人愤怒,即使女孩儿逃出来后也无法让人感到一丝愉悦,她经历的这3096天告诉人们,犯罪是多么恐怖,自由是多么宝贵。

(这是应聘兼职写手要求写的剧情简介,不然不会看这种电影,太压抑了。

遗憾自己没有被录用,把文字贴到豆瓣上吧,也算没白写.....)

《3096天》短评

简直就是神经病!

7分钟前
  • Katherine
  • 较差

第四星打给真实事件改编的主人公

10分钟前
  • 黄一想
  • 推荐

网上刷到,午饭时间随便看了下。男主角的分裂在和母亲的交流里略有端倪,仍是交代的不清楚,女孩儿的塑造同样没什么吸引。娜塔莎瘦骨嶙峋的在水泥里站立时,真的很像一具骷髅和怪物。相反,电影花了不少力气展示男主的好品味,优雅和技术精英气质。或许这是导演的意图,真实生活就是这样,惊悚猝不及防,经历时没有那么多的样板式的剧情填充想象。它的存在即无常,恐怖。那种观众渴望的精妙的线索分析和人物,只在电影的设计里。算作猎奇片吧,一个女孩儿从10岁被囚禁到18岁的成长日记。

13分钟前
  • nico
  • 较差

那么好的题材,怎么就拍的那么乏味.推荐我看这片的人说,从头到尾就是压抑.我其实觉得还好,只是所有的不正常,不健康.都被这平淡的叙述变成了哦,就这样吧.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这类题材的电影渲染到位.是可以很惊悚很诧异很匪夷所思却又顺理成章的.所以2星是给不努力的导演.而不是那个表演出色小女孩.

18分钟前
  • Aさん要娶润宝
  • 较差

都不记得哪里看的

22分钟前
  • ◆◇丶
  • 很差

多亏故事本身有看点,拍的太差了

24分钟前
  • Sue-Yiii
  • 较差

完全TM浪费时间 这样的题材只是单纯的还原一个事实再安上一个罪恶就是这样普通的发生在生活的某一天这样的说辞是对亲历者的最大侮辱 艺术创作也不能没有人性和原则 对了 男主长的真TM烦人

28分钟前
  • 泓廷
  • 很差

这部片子是根据真实事件女主人公后来写的书改编的,所以作为犯罪片的震撼性是有,但是剧情未免有点太流水账了,尽管这种囚禁题材的片子很多时候甚至是独角戏,假若一边叙事一边去解读男主犯罪的心理貌似就不会这么乏味。一个女孩从10岁开始,因为一个微笑被变态男囚禁了3096天,从电影情节来看,女主其实求生欲望强的话逃跑的方法会有很多种,或许是被洗脑心生胆怯,还好她内心一直有要活着出去的坚定信念。。。

29分钟前
  • 秀才Bui出门
  • 还行

一切顺从,然后趁机逃走

33分钟前
  • 独看枫叶丹
  • 还行

习惯是可怕的

35分钟前
  • 橙子
  • 力荐

拍得好 演得好

38分钟前
  • 水煮大鲨鱼
  • 推荐

小时候真的好萌。

41分钟前
  • 饼子。
  • 还行

这么多年一直恶心“爱笑的铝孩,运气都不会太差~”这句话

44分钟前
  • 日耳man
  • 还行

平静而压抑的最后,那一抹红裙就像绽开的花朵……

47分钟前
  • 一郁知秋
  • 推荐

过于平淡乏味 而这个题材并不应该这样

50分钟前
  • 睁眼装瞎
  • 较差

很冷静的旁观者视角,没有戏剧化,没有太多跌宕起伏,不管是对施暴者还是被害者,我想枯燥的状态才是最真实的吧?

53分钟前
  • Gwtw
  • 较差

主题真沉重。我们总是不由自主的想回避这些丑陋的现实。但是这些现实就是存在。被曝光的只是一小部分,能自救的是小部分中的小部分。看完圣经看这个,替上帝叹一声,果然是要怒到灭了这些渣滓的赶脚。PS,佩服一下这个小姑娘,一直没放弃自己,所以坚持到了最后。

58分钟前
  • IRA
  • 还行

没有深入 太淡了

60分钟前
  • 逼逼赖赖
  • 较差

2014.5.8

1小时前
  • 托尼
  • 较差

像个新闻而不是电影,缺乏高潮,可能我被好莱坞惯坏了。

1小时前
  • 身后的足迹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