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方找来心理学家:人质为什么在最后的性命关头帮匪徒逃命呢?
专家深入研究,结论是:人性能承受的恐惧有一条脆弱的底线。
当人遇上了一个凶狂的杀手,杀手不讲理,随时要取他的命,人质就会把生命权渐渐付托给这个凶徒。
时间拖久了,人质吃一口饭、喝一口水,每一呼吸,他自己都会觉得是恐怖份子对他的宽忍和慈悲。
对於绑架自己的暴徒,他的恐惧,会先转化为对他的感激,然后变为一种崇拜,最后人质也下意识地以为凶徒的安全,就是自己的安全。
这种屈服于暴虐的弱点,就叫“斯德哥尔摩精神症候群”。
如一九七四年,美国报业大王赫斯特的孙女派翠西亚被美国的“共生解放军”绑架,最后自己宣明加入共生解放军,并参于抢劫银行,一九七五年九月被捕。
关于进化心理学的解释,参看Capture-bonding(英文)心理分析学的看法,新生婴儿会与最靠近的有力成人形成一种情绪依附,以最大化周边成人让他至少能生存(或成为理想父母)的可能,此综合症可能是由此发展而来。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角色认同防卫机制的重要范例。
人是可以被驯养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
最近特别喜欢看年代剧,感觉像是在翻看发黄的老照片,感觉知青这部剧特别像早间剧,充满了希望和灿烂的阳光。
我虽然没有经历过这个时代,但是跟很多个知青聊过这个时期的故事,的确跟这部剧里讲的故事有很多是类似的,但是完全没有剧里讲的这么温和,真实的情况要惨烈得多,可能是过于惨烈,大家都不愿相信这一切是真的吧,反而只是轻描淡写的记录了一下当时的那些癫狂血腥的场面。
不过好在开始敢于面对这段历史也是挺好的了。
2018年5月的某一个晚上,一个人靠在酒店46楼房间的窗前,看窗外灯火无限,日间的纷繁喧嚣慢慢沉淀于这五月温柔的夜色之中。
不知多久,电视里一个女声将我从出神中拉回来,那声音很特别,清婉,矜持,像清晨河面上氤氲的雾气,伴着静静的流水,结着林间草木的气息。
当我循着声音望向屏幕时,里面是一个穿着碎花衬衫,扎着麻花辫子,留着疏蓬刘海的女孩正和男友一起向自己的父亲陈情,女孩时而低头莞尔,目光羞怯而又略带渴望,时而顾盼男友,俏皮而又略带狡黠。
那种质朴和纯美交织的审美体验整个攫取了我所有的感官,在那一刻。
后来,我盼着,追着央一看完了整个剧。
平心而论,我实在不能给这部剧的剧情以任何正面的评价,哪怕是一句溢美之词。
但是,这部剧让我在十数年后再次见到落地的女主,那段曾经租来碟片废寝忘食夜以继日追剧小晚的时光似乎又回到了眼前。
十多年过去了,韶华已逝,物是人非。
当初的小晚,现在的麦香,却恍惚间跨越了十多年的时空距离而未曾改变,纯净依旧,隽秀依旧。
然而,时间真的可以忘却一个人吗?
不会。
我依然能从少女时代的麦香脸上读到小晚身上不曾有的成熟和难以察觉的隐隐的疲惫。
或许这是这两部电视剧情节和人设的使然,但我也相信这是十多年的时光留在影者本人身上的印记。
无论如何,这十多年的喜怒哀乐起落沉浮都会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和心里结茧或结疤,影者本人也一样。
接下来的时间里,我看了知青。
这部剧几乎满足了我所有对青春,对爱情审美需求。
周萍,这个角色几乎给我建立了完美的爱的意象。
她有着质朴而纯净的美丽,脸部的每一个线条都是那么的柔软和温婉。
狭长微弯的眼睛使她笑起来矜持而清澈,像是娓娓的倾诉,眼里恬静和温柔的光让人觉得充满希望。
她扒着火车来到了北大荒,她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留在兵团,可以使自己的父母能够得到片刻的慰藉和安宁,她践行着自己的信仰和理念,哪怕面对各种打击和伤害依然能够保持坚强甚至对伤害自己的人温柔以对。
这是一个如此单纯而又善良的女孩,可是单纯对周萍来说并不等于不谙世事,“再不走,同情就要变成轻蔑了,人心都是常变的”,是什么让周萍对人性有着如此深刻的理解和洞察,不得而知,或许在那场运动中她见到了太多的人性泯灭和天良沦丧,或许她自身便有一双深刻的眼睛。
认清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从七连到山东屯,所有的爱与伤害,不曾让她骄矜半分,也不曾让他颓唐半分,反之,她对所有的爱与帮助充满感恩之心,并倾心回馈。
她对所有的打击与伤害都坦然面对甚至以德报怨。
“我对每一份同情都心怀感激”,“我不需要任何人为了我做出牺牲自己利益的决定”,“要用平和的心态面对命运的安排,而且绝不连累自己的爱人”, “赵天亮,我是很爱你,但我绝不是离了你就活不成!
”,善良的周萍无论在逆境中还是爱情中都始终保持着自己最高规格的独立人格和尊严。
有人说,童年和青春期的心理创伤将终生无法治愈,我对此不能同意更多。
我看到周萍的笑,好像看到曾经苦涩的初恋在对我笑,我看到周萍哭,也好像看到她在对我哭,看的时候我的心醉了,关掉屏幕我感觉我的心都碎了。
二十年过去了,我感觉我的心就停留在那一刻,从未跟着我离开。
荧屏里周萍的一颦一笑,每一个表情,每一句话都被我拿来对那个17岁时哭泣的灵魂进行补偿,一遍一遍似乎永远不能得到真正的慰藉,关掉屏幕的那一刹我的悲伤似乎又回来了,甚至比那时候更加真切。
想起一部微电影《记忆中的红气球》,里面有一首歌是这么唱的:they never told us, time waits for no man, they never told us, time never truly heals, they never told us, hope only results in pain, they never told us, life is a losing game, they never told us, we are doomed to fall. 欠的永远还不上,失去的永远找不回,心灵的伤口永远无法真正愈合,灵魂深处的罪责永远无法真正救赎,6月底的上海,溽热潮湿,梅雨会一直绵延到8月,自从麦香结束,电视就再也没有打开过。
希望南风吹散梅雨的时候能够再在荧幕上见到她,不过那已不是曾经的小晚和周萍了,不管对于傅晶还是对于作为一个普通观众的我,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45集的电视剧,在YouTube 上,用 iPad 看的,质量真心不好,邪恶的苹果在 iOS6 运行环境下,取消了 YouTube 的 iPad 版本,用 iPhone 版的 YouTube,图像和字幕一般模模糊糊。
条件如此恶劣,居然吸引我无间断的看了下去。
原因嘛,用剧中的台词说:青春万岁,爱情万岁,友谊万岁,快乐万岁!
这几个名词似乎和文革距离遥远,格格不入。
其实文革如何,我毫无概念。
但和每个人一样,心中充满了对那个时代的负面感觉。
我甚至是愤怒的,妈妈就是知青,去的是条件非常艰苦的北大荒兵团。
她很少提起那时候的事情,我知道的并亲身体会的,是那艰苦的回北京的路。
当然这所谓的后续不是电视剧描述的重点,我也不愿节外生枝的讲我家的故事细节,但有一件小事可以很说明一些问题,就是从小到大,我家没有做过豆腐,直到和LG结婚我才发觉豆腐非常好吃。
姥姥告诉我,因为妈妈当年在北大荒,吃黄豆制品吃得太伤,所以家里从来不做豆制品。
于是我对那个时代所能相信的是,每个知青都有自己的故事,而且大多数,并不明快。
在这灰色的背景下,我不愿多了解这段时光。
毕竟,没有人愿意费力揭开一层一层故意的遮掩去发掘丑陋。
不能怨大多数的中国人不愿反省,因为脆弱,是天性。
坚强,太难得。
而这部连续剧,光荣的成为是我主动观看的以文革为背景的第一部作品。
因为它所想表达的,不是丑陋。
网上的评论很多,都说这部电视剧大大美化了文革。
我深有同感。
其实,这部作品何止美化了那一个时代,它大大美化了中国人的生存环境,尤其是人文环境。
电视剧里面的男女知青们的家长,师长,同学,战友,绝大多数都是非常正面的形象,好到我希望穿越到那个年代,仅仅为了遇到他们。
里面的连长指导员,村支书党代表,都是充满了同情心有精准理解力甚至是高尚人格的长辈,他们口口声声说,这些知青孩子如何如何,要向知青的父母交代怎样怎样。
其实,即使在我成长的年代,也几乎没有被当作孩子的记忆。
我们这个民族,一个启蒙书籍是 “人之初,性本善” 的民族,是从来没有对“孩子” 的特殊待遇的—— 确切的说,物质上有,精神上从来没有。
教育我们的体系是像成人一样被灌输各种概念,而不是从触摸各种色彩开始的感性的教育。
所以,这部电视剧给我最大的触动,就是,一个可以包容孩子成长的社会,即使是文革的背景下,是多么的令人向往。
再稍微推广一小步,如果周围绝大多数人可以正确的分辨出好人坏人,即使被叫做“文革”,大多数人的生活还是可以保持正常的。
可是,天知道这个状态离真实有多远!
三个世纪之后的中国,大批的受过系统高等教育的人主宰的社会,还在探讨是否应该当街扶起摔倒的老人,这个社会的主体,真的有独立的判断力么,真的有宽厚的仁慈心么?!
还是说,经济发展以前,还是可以托付人心的?
其实,这部电视剧从来是旗帜鲜明的表达了“文革期间是病态”这样一个主题的,类似的台词,被剧中很多人物直接说起过,甚至反面人物——从来没有出场的吴敏的爹,也在信里说,这样的现象不会长久。
那大家为啥都觉得电视剧把文革表达的太温情脉脉了呢?
一来,满嘴说“阶级斗争”的人物很少,只有吴敏,县革委会的杜主任,公社革委会的牛主任,还有一个火车上打酱油的角色,剩下的所有人,兵团的领导战士,村里的支书村民,个顶个的是知恩图报的“正常人”。
二来,主要人物被精心爱护,没有被人为的惨剧折磨得怎么着了。
知青里头遭遇最惨的是蹲了监狱的武红兵,精神失常一段时间的沈力,被隔离写检查的赵曙光,和失去了上大学资格的孙曼玲。
他们也无一例外的被照顾的很好。
即使泪点超低如我,也实在不觉得这些是多么“惨痛”的结果,反而是村里的韩奶奶和王支书——都是很不起眼的配角——因病去世,赚足了我一大票的眼泪。
三来,不但坏人少,好人超多,那些重要的负面的重大事件被远远的拖到镜头之外,虚而又虚,比如经济崩盘人民生活极度贫困——虽然直接描述了陕北农村很穷,好像还是够吃够喝的;比如因为卫生条件差很多不足为患的疾病夺走人的生命——小地包儿因工伤壮烈牺牲的事件勉强触碰了类似的观点,毕竟,用双手绣地球,而不是大力发展工业发展经济,是令人痛心的错误抉择。
最重要的,知青的风潮的直接起因应该是为了缓解城市就业压力,一千七百万的知青离开城市,圆满的解决了这个命题;可惜这个办法带来了更严重的社会问题,那就是后来的返城。
诚然,电视剧开始就说了,只关注68-79这十来年的事,但是对于“知青”这个沉重的话题,逃避这最令人神伤的后果,已然大大的削弱了这种关注的力量。
借用红眉姐姐的评分系统,1-5分,我给《知青》4分,算是和甄缳传一样好看的电视剧。
戏拍得算精致,背景道具都下了工夫,主要人物青春蓬勃,性格算鲜明,节奏算紧凑,情节也没有明显的漏洞。
最值得说道的硬伤是结局太仓促,很多条线索戛然而止,喜欢的人物都没有交代清楚,而且因为在结局所以印象深刻,非常遗憾。
知青生活就像我含在嘴里永远也嚼不烂的一块筋头!
40年前中国的知青运动经历了十几年,这十几年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知青运动中产生的两万多知青不是一次集体走出一个城市,到了农村的一个地方,所以不可能都是一个模样,一个背景,同样的命运,因此两千多万知青就有两千多万知青知青生活的版本,两千多种思想,这两千多万个版本和两千多万种思想汇聚在一起再提升才是 一部完整的《中国知青史》。
我是个两千万分之一,发表的是我的版本,表达的是我的思想。
我是在1968年11月13日下乡的,我的版本就是在当时的政治背景和社会思潮中产生的,一定是和其他的版本有区别的,比如,我们下乡的第一天就看见全村60多户人家,只有贫下中农才有在门前挂小红旗的权利,因此,谁家是地富反坏一目了然,几天以后我们就把我们战斗队的旗帜高高的挂在了我们住的队房子前面;当天晚上我们几个男生住在老户长家里,看见西墙上布置的“红太阳”剪的毛主席人头像贴在正下面,半夜,我看见老户长看到我们都“睡着了”,蹑手蹑脚的走进来把我们放在红太阳前面的东西悄悄地挪开,那时候的人都着了魔。
1968年下乡的都是从“批判海瑞罢官”开始进入文化大革命的初高中老三届,写过大字报,批斗过老师,看见过拿毛主席语录当子弹的战斗;破过四旧,有些人参加过抄家,挖过资本家的炕洞;我们这些人都参加了大串联、还有的人参加了“步行串联”;经过复课闹革命,也下厂学过工;也参加过欢呼“最新指示”发布,半夜上大街游行;我们大多数人是忠于毛主席的红卫兵,大多数见过毛主席,大多数了解武斗,一些人还参加过武斗,带匕首下乡的不乏其人,甚至有的同学下乡时就把菜刀放到军挎里在棉袄里背着,随时准备参加战斗!
1968年下乡的老高三都是已经交了5元钱报考费的考生,下乡之前他们就有很多人已经谈恋爱,这些人改变命运的紧迫感极强,对知青的未来有种种猜测;我们学校有一个高三学生,因为肺结核休学两年,结果下乡的时候他都24岁了,今年快70岁了。
年龄不一样,学历不同,他们下乡时的心情就不一样。
尽管如此,我们也都是从一个战壕里冲到广阔天地里的,在不同的地方都闻到过火药味。
1968年下乡的知青形象几乎个个都脸谱化。
处处想造反,不一定都反得成,可是整个社会都被“造反有理”笼罩着,所以只要有挑头的就一呼百应;先举个小例子,当时的知青坐火车几乎没有买票的,“知青”就是火车票,他们都把下乡当成大串联的延续。
1969年我们在农村过完革命化春节后,我们户十几名同学从洮南上火车回长春,中间得到四平倒车。
前一段一路绿灯,但是列车员让我们组织全车厢的“三忠于四无限”活动,于是同学们捧场我就当了主持人,最后当“敬祝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寿无疆!
万寿无疆!
万寿无疆!
敬祝尊敬的副统帅林彪身体健康!
身体健康!
身体健康!
”洪亮的声音传遍整列车,响彻整个松辽平原的时候,车厢里站起来一位军官赞扬我们虽然当了农民,但永远是毛主席的红卫兵,还振臂高呼“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胜利万岁!
”一个战士对我们说,他是某军区的副司令员。
到了四平火车站已经半夜了,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我们赶上了北京到牡丹江的165次列车,由于人多我们都上不去,紧急时刻我们发现餐车门开了一个厨师站在踏板上向外看,我和一个同学就往上冲,这时厨师大吵着往下面推我俩,我俩在底下抓住了他的腿喊“你不让我们上车就把你拽下来”,厨师害怕了,使劲往后靠,接着我俩就上了车,我赶忙就把厨师牢牢的挡在了过道里,那个同学就先往上拉女同学,当我们十几个人都上了车进了餐车车就开了。
谁知麻烦大了,乘警、列车长等来了5、6个人,开始都让我们站起来,我们就是不站,也不说话,僵了几分钟,乘警觉得没办法陆续走了,列车长决心战斗到底,做出两项决定,1、把你们全部带到牡丹江交给铁路群专按《公安六条》处理;2、补票,说完就伏在饭桌上些什么,写完了出去就把门锁上了。
我们坐在椅子上,拿过铁路上那种印着路标、又笨又大的搪瓷杯喝水,互相都伸出大拇指表示“我们胜利了!
”那时候还不实行用“V”表示,我们说“把我们拉到牡丹江更好,不能看镜泊湖,看看杨子荣去过的狮子楼也行。
”我们户18个人,男女生各半,除我二弟和他的一个同学外,我们都是长春八中高一、三班的同学,有几名女生都是班里的学习尖子,男生有两个都是在长春市中学生运动会上取得名次的运动员,除了班里的团支书以外,班干部基本都在我们户,文革开始后我们十几个人就组成了“红卫东战斗队”,我们都是近20岁的人了,若说社会经验多少也有点儿,不过单个对付列车上的工作人员肯定吃亏,但是“人怕成帮,狼怕成群”,我们十几个人在一起他们自然打怵。
后半夜两点火车停在了长春火车站一线站台上,没过1分钟门打开了,我们下了车看见列车长和一个穿铁路服装高个子老头,一个铁路警察在下面等我们。
车开了,铁路警察走了,老头领我们进了原来车站东面出口的值班室,一路无话。
进了值班室,老头捅了几下大铁炉子,填了一大铁锹大块煤,屋子立刻暖和起来了,我们赶紧从炉子跟前往后撤。
老头喝了口水,从兜里掏出一张纸,说:“1、无票强行扒车;2、威胁餐车工作人员;3、消极抵抗,拒不认错;、、、、、、”老头抬头看看我们,又说,“一共五条,如果因为你们耽误进京列车上行正点行驶,那事就大了”,老头站起来走到我们之间,又说,“你们年青人,不要太冲动,大正月的闯出祸了就后悔了,你们的爸爸、妈妈一定都等着你们回家呢,你们若是不敢回去就等天亮再走。
”老头的话感动得我们这些年青人都流了泪,在出口我们不约而同的返身向老头鞠躬,开门的值班员告诉我们“他是宋站长。
”回想这件事,看来还是“造反有理!
”打架,亲近暴力,1967、68两年是东北一些城市武斗的高潮,有的虽然没参加过武斗心里却痒痒,到农村也想一试身手;1969年夏天,在通榆县知青代表大会上,一个贫协代表在台上介绍“对知青再教育的经验”,他说,他们村的老百姓一提知识青年都浑身直哆嗦,孩子若是哭了哄不好就说一句“再哭就把知识青年找来了,孩子立刻就不哭了,知青比狼还恶,哄孩子比啥都灵!
”那次代表会开了两天,头一天会场非常热,台上县委郑书记讲话时喝口水,随后就有一名我们学校的知青上台拿起书记的水杯喝水,开始大伙都愣住了,随后就起哄,接着就宣布休会。
第二天结束时我们学校的知青就和县城的一群年青人打了起来,当时我在招待所,听到信儿后赶紧往街上跑,我看到我们学校的知青已经凯旋而归,个个都把木板子扔在一边,围在一起吃冰棍呢。
有的村子里农民和知青打得很厉害,在通榆县有一个村子哥仨和知青打的你死我活,哥仨家晚上睡觉都在窗户前支着洋炮(打铁砂子的猎枪)。
1969年冬天通榆县召开公判大会,对一名长春知青宣判了死刑,对一名长春知青宣判了无期徒刑,、、、、、、69年、70年几乎吉林省每个县都有知青打架、打群架的传闻,知青被宣判的消息。
我们集体户的同学下乡前基本都是一个战斗队的,没有参加过武斗,但是有战斗力,下乡后68年12月初就和洮南县的农民因为我们集体抢劫发生了小型的正面的武力冲突,其中我用大鞭抽了一个农民,此事惊动了白城地区,后来洮南害怕知青报复就不了了之。
事情是因为一块不明地段引起的;在离我们集体户的村子南面25里地有一块很大的长着茂密的蒙古黄榆的地段叫少爷段,他的归属一直是洮南县和通榆县争论不休的难题。
蒙古黄榆是一种珍贵木材,现在是向海湿地的宝贝,谁若是砍一棵,轻者罚款重者入狱,可是1968年却是当地农民的烧火柴。
12月初的一天上午,村子里的一个姓韩的农民急匆匆的来到我们集体户说:早晨他赶牛车去少爷段拉昨天砍的黄榆,可是洮南的林管员说少爷段是他们的,把我撵回来了,他们有两个马车,四个牛车,一共有20多人在那一边砍树一边装车。
我们7、8个男同学一听这事儿喜出望外,大家意见一致:正要去砍柴火,送到家门的为什么不要?
一定把那6车黄榆都抢回来,一是为报信的农民报仇;二是为通榆县挣回了土地;三是为我们集体户出了名,于是,我们几个人坐着我们户的“驴吉普”,几个人骑着马直奔少爷段。
我们到了少爷段就喊,“哪位是林管员?
”一个农民告诉我们,“他看见你们来,他骑马就跑了。
”当时,我们根本就没想林管员是否回去叫人,因为,那时候农村干部遇见这事躲都躲不及,后来证实林管员害怕了。
当时两辆马车都装满了,两个牛车装了一半,另两辆牛车才开始装。
十几个农民见我们来就都要赶车走,我们拦住让他们集中起来赶紧装牛车,他们不干,这样就发生了冲突。
我们打了两个农民他们就服服帖帖的了,装满后我们让牛车先走,让马车等一会再走,因为怕他们半道跑了。
总共用了3个多小时,6车柴火卸在了集体户门前我们战斗队的红旗下面,这些黄榆我们烧了两年。
第二天上午,白城地委的一辆解放牌大汽车停在了我们集体户大门口,一位40多岁姓张的主任来处理少爷段问题,汽车把户长和我拉到了洮南县呼和车力公社。
当时我是副户长。
到了下午两个县的干部一番争论后,解决通榆县知青打人问题,一会儿解放车拉来了那个被我抽了一大鞭,手上还有个血道子的中年农民。
想不到的是那个农民不承认挨打了,说庄稼人手刮破了是常事,据说另一个被打的农民死活不来。
晚上,我们在公社食堂吃了饭,坐解放车回了集体户。
一直到30年后,1998年11月13日我们集体户的同学聚会才有人提起这件事,我说,现在想起来我们是抢劫,那些农民砍了柴还给咱们送来,还挨了打,有人给他们撑腰也不敢吱声,真是有点对不起他们。
大家对这件事好一番议论,都对那个时代深恶痛绝,都说我们读高中是要读大学,做文明人,怎么会到农村当强盗,做野蛮人?
我知道我身上“文明人”、“野蛮人”的成分都有,野蛮人这部分就有知青生活的影子。
我们集体户有好几个同学都说;咱们在集体户抢农民6车柴火烧了两年,这件事可不能让咱们的孩子知道!
写完前一个短情评以后看了很多本剧的评论,说那个动荡的年代根本没有这么浪漫,等等,说这个剧假。
作为出生在黑龙江的人说说这部剧的真和假,首先环境恶劣很真,有狼是真的,他们得夜盲症是真的,掉到遍布伐头子的沼泽上不来是真的,没有被狼吃掉是假的(吃了就game over剩下的不用演了)。
黑龙江尤其是农场的知青生活条件好是真的,他们有独立宿舍,木头随便烧,从来没有吃不饱,本地自产黄豆小麦,青菜少,有猪肉,本地姑娘都喜欢知青,因为洋气,有知识。
最重要一点知青和农场职工一样是拿工资的。
人生不平等,连知青插队都不一样,陕北的农村就是条件艰苦,他们很多人都是拿工分的。
这几年生活条件好了,很多上海,北京的知青回到黑龙江看看,说是看看原来战斗过的地方。
说起以前的生活也是一片感叹,也说以前有趣的事。
问要是当时插队生活只有痛苦他们会多次回来回忆吗?
最后说一句,基本所有的知青都回城了,留在当地的我没听说过。
前两天心情有点低落 决定看看压了好久的电视剧 平日里不敢随便点开电视剧 因为要花很长时间 而且我又是那种必须一下看完 所以一旦点开 就是没日没夜刷 这次想找点能让自己开心的事情做 点开想看清单 选了《知青》月初刚看完同名小说 当时大学看了一遍 这次看刷新了不少故事情节 原来有些情节在记忆里早已出现偏差 电视剧相比小说角色更加丰满 群像做的也好 情节也更顺畅 更合理 整体来说我认为是优于小说的 其中我最喜欢的情节也是小说里没有的 那就是武红兵和李君婷的结局 小说里两人为了从地窖里救一位孩子双双牺牲了 看到这里我觉得很难过 比书中任何一位人物的离开都更难过 因为这让我感觉到的不是悲壮而是悲观 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雨冲毁了村子 瞬间一无所有 武红兵是赵曙光最得力的帮手 若他不在了 我感觉重建家园也希望渺茫 电视剧武红兵李君婷成功救下孩子 和回去找他们的赵曙光成功汇合 三人站在黄土高原坡上 看着被大雨冲毁的村子 抱在一起 在大西北粗旷的氛围中 三人站在大雨中 这一幕有种说不清的悲壮 天总会晴 人还在就有希望!
还有一幕是成功爬上高坡的李君婷累倒在地上 武红兵见状赶忙抱起她 捧着她的脸说“没事了” 我真的太喜欢这种男子气了 男子气≠大男子主义 我从来不否认女人是需要男人的 一种男人独有的气概 会给他心爱的女人极大的安全感 这是其他感情无法替代的 我常常被它感动另外我对一个情节有更好的设想 全剧讲知青故事 地点放在两个地方 北大荒和陕北坡底村 陕北这边的故事以雨后天晴作尾 北大荒遭遇了一场山火 作者可能想的是水与火对应 但没有点明结局 陕北那边三人死里逃生 重建家园 如果北大荒这边以一场山火成功被灭 众人相视而笑 而且是大笑 这样的结局有种对动荡年代和个人不幸遭遇的释怀 在历史潮流中 人总是渺小的 我们无法改变历史的走向 但个人的态度和选择决定你过得如何……所以对这里的情节有点遗憾总体而言 这部剧值得一看 特别是喜欢知青文学的人 非常推荐!!
知青 (2012)8.52012 / 中国大陆 / 剧情 爱情 / 张新建 王滨 高力强 / 唐曾 傅晶
这部剧的缺点很明显,脸谱化的角色、略夸张的剧情、混乱的逻辑(大概为了过审删了很多内容导致有些剧情生硬),但我依然很喜欢这部剧。
《知青》改变了我对那段历史的态度。
原本,我觉得那段历史充满了无奈、痛苦、绝望的负面情绪。
面对它,我也是负面的。
我不愿面对,但又不得不承认它存在了、发生了,只愿它从未发生过,好教我能够面对它。
我甚至觉得,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没有资格去置喙那段历史,没有能力去感同身受。
所以,回避那段历史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又总忍不住去了解,忍不住抚摸那道国家的疮痍去体味无奈和悔恨。
而这部剧,教我用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它,不是理想派、不是回避、也不是怨恨,教我看到那段既已发生的历史里存在的闪光点,从而心存希望。
不是说从正反两面看待事物,而是在反面的事物里去寻找星火光明。
那确实是无比黑暗的时代,与其聚焦它的混乱和不堪,不断咀嚼它的悲惨与苦难,为什么不愿意看看那时的星火希望。
这部剧告诉我们,那点星火是知青们的善良、热血、勇敢,那份希望是知青们逆波追逐知识、发觉中国病了。
正是这份希望挽大厦之将倾,让国家病去复强。
我现在觉得,生于富足的现代的我们是有资格去评价那段历史的。
那一代的清醒国人们如此努力地改变历史的进程,就是为了让我们去剖析那段历史的经验教训、去争辩孰是孰非、去传承那份希望的力量。
不忘历史,不是不忘悲痛,而是不忘创造历史的人们凝聚的强大精神!
面对波折坎坷的过去,不用那么地绝望,我们度过了难关,我们总会度过难关,这个国家希望永存!
虽说是在那么苦难的年代,人与人之间始终还是有很多真挚的感情的,这是最让人高兴的。
无论是亲情、爱情还是友情,终归还是有许多纯洁的。
人们之间的善良本性始终是他们的精神支柱。
不管条件多艰苦,生活多不易,社会多不正常,但他们始终坚信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变好,人心是善良的。
一个时代的大环境主要是政治决定的,所以人们很少能够离开政治而独立存在。
但无论做出了怎样的决定,在小环境下,人们身上最美最真最善良的东西始终会还是会以各种不同形式表现出来,而这种表现主要归功于其独立思考后的价值判断。
要想准确的看清现实某些问题,需要从更高层面看,把握时代的脉搏,并保持思考。
在那样一个疯狂的时代人们都怀着希望,都坚定不移的相信爱情,相信可以改变命运,相信人们的.善良。
而在这个和平安稳繁华的年代,有什么理由不相信真心呢,有什么理由不去相信自己的感觉呢,有什么理由去违背自己的良心呢,有什么理由不让自己活得人模人样呢?
是一种什么力量让人们整天虚无、堕落、虚伪……让他们成为房子车子的奴隶,让他们毫无廉耻?
也许是贪婪吧,也许是过去贫穷给他们留下深深的恐惧吧,也许是文化缺失,他们无所事事吧。
年代片的话,《平凡的世界》,还有就是这一部《知青》。
每一个角色占的篇幅都差不多,人物形象都比较丰满,有一些角色前后性格的转变也挺震撼。
故事讲得很好,没有磨磨唧唧的三角恋,友情、亲情、爱情占了差不多的比例,而且感觉有一种家国情怀。
或许隔壁《远方的山楂树》应该来看看,同是知青题材,人家是怎么拍的。
跳着看的,抛开大背景不谈,剧情还是积极向上充满阳光的。女主角眼睛的颜色好清澈。
里面的王凯太辣眼睛了,哪里有没有他的版本???那逆天的下巴,男版蛇精啊,gay里gay气的。
知青的故事真的只有高晓声写的才对味儿!王凯当真潜力股!
因为王凯才看的,但是完完整整看完之后觉得真的是一部很好的电视剧。不用看CUT,真的拍的很好。各方面都不错,人物的塑造、故事情节、取景都很不错。
应该是这部剧第一次看到唐曾吧,周萍超可爱,但是这种剧我get不到
简直是一部毛主席口中的广阔天地里的罗曼蒂克。喜欢剧中的好多人,也感触很深。
2012年
典型梁晓声笔下虚构的“青春无悔”,“无悔青春”的知青年代。很局限、表面、片面、浅显、政治正确的表达。与真实的知青年代和全景知青生活的画卷相去甚远。导演的水平一般,驾驭历史大事件的功力明显不足。但,为所有年轻演员(拍摄时)在表演上的努力,给两星。
我很喜欢很喜欢周萍,为了周萍看的剧,同时觉得天亮处事也太不成熟了,不及曙光和齐勇。
看的是齐勇CUT。齐勇哥真帅,三观特别正。其他角色大多也都可爱可亲。
看完全剧,是一部很认真的好剧,只是对那个时代带给人的东西,还是表现的太苍白。一千多万人的青春,了无交代。
我以为官方要对60年代做个修正的解释,顺便让当今社会的中坚一代缅怀一下过往岁月,不料这部剧还裹着臭脚布、迈着小碎步,一步三哼哼,唧唧歪歪
高中语文老师推荐的剧,知青们的理想主义纯真又美好,无处不在的浪漫主义气息,可惜历史背后的针脚总是残酷隐蔽的,怎么可能毫无保留地呈现?
打狼的镜头就不能再真实点吗,哪怕找几只哈士奇那。还有北大荒为什么要炸山,课本里不是告诉我们都是黑土地吗?
优点是拍得其实不差,每个人物角色性格也都分明;但你也知道这只是少部分人的知青回忆,毕竟真实的文革和知青岁月哪有这么美好;而且几乎全员好人,全员是积极向上的好儿女,即使是唯一“反派”的吴敏也不过是一个可怜人,过度美化那段岁月里的人与事了;又及,你能很明显地感知主创团队是一群男性,将剧里的女性都作为审美和幻想的对象,而剧里的男性呢,打架斗殴争取权利时明明都很有经验,偏偏面对感情时都是单纯质朴、不谙情爱的大男宝,这就有些男凝了。
原来是梁晓声作品
虽然是为了王凯去刷的剧,但是意外地很感人。
当时是为了程皓峰看的,没想到王凯现在红的稀里糊涂啊。王凯戏路蛮宽的
真的超级超级喜欢齐勇,性格太好了,王凯凯所有角色中我认为最适合嫁的人,而且这样的发型和造型王凯凯依然帅出天际!!!【8.5】
王凯这演员真是个妖异的存在!只要看他的一场戏就会无可救药的爱上他,然后只要一天不看他心里就空落落的,简直生无可恋;可要是放任每天看他,会更心塞——这样的男人怎么我就睡不到呢!!!Q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