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人作品完成得相当好了,主线明晰细节饱满的讽刺喜剧,代际冲突、地域(南北)冲突、家庭冲突、地方陋习与城市文明冲突、商业与艺术冲突、自我与社会冲突,都在其中,而且这些冲突大部分也是我们自己或多或少见识过经历过的,非常有现实感。
笑点密集又不低劣,人物抓马尴尬却不让观众尴尬。
男主算是成名返乡,除了婚礼筹备的各种烦恼和婚礼的大型闹剧之外,还有乡里人对“名人”的态度,发小用他跟老板谈生意、亲戚朋友想通过他找工作、伸冤,电视台要做他节目等等,也是生活中的真实,也让人有点《杰出公民》的联想。
男主有过反抗、沉默、妥协、躺平、疯狂多种态度,最后还是不得不成为笼中鸟,成为爬过喜字的乌龟。
父母和发小都是素人但表现很惊喜,发小有点像英壮啊。
有些镜头设计不错,比如男主和初恋重逢在天桥下,婚礼三个女人落泪蒙太奇。
但有些段落对情节和人物性格都用处不大,比如珊妮两次有关摄影的事,不过反过来想如果减少的话珊妮戏就更少了,反映了剧本上角色平衡不够。
桥段有些比较硬,太多靠台词推动,稚嫩的地方还是不少,但瑕不掩瑜,总体还是相当有意思,而且对普通观众相对友好(除了黑白色彩),导演未来可期,只是现在排片极其可怜。。
作为曾亲眼目睹闹婚陋习的小镇青年 导演拍的很真实从回老家准备结婚开始就是不舒服的:即便是事业小成的男主也得屈从于传统观念,到年龄了就该办事儿了。
回到老家后,一方面他是骄傲,另一面他又被利用:朋友利用他和老板谈生意;亲戚指望他安排工作;再加上南方来的珊妮对一切都显得格格不入……终于在闹婚的那一刻彻底爆发。
说实话,这几天真是太压抑了,男主还能爆发出来,估计这在现实生活中,也就只能苦笑一声了吧。
从北到南,婚礼的形式多种多样,闹婚的情节不尽相同。
至于这婚礼最终是办给两个人还是办给很多人,那是不是全看新人叛逆不叛逆?
闹婚得有个度啊
导演最后死了我大概能理解,找块豆腐撞死算,太废了,我看的时候也在想换成我会怎么做,两个成语,杀伐果断,一个不留。
,如果有可能我会去搞政治掌军权,再来一次文化大革命彻底清除这些繁文缛节,地方陋习,恶劣影响,小资思想,男女思想,人脉关系,搞一个全国批斗大会,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从老到小从小到老,每个人都要批斗,一个不放过,老子拼着国家倒退二十年也要把这些渣子,隐患,彻底清除,这才是新中国,好的传承要保留下来。
毒瘤文化腐败思想,只能被踩在脚下电影很好的诠释了中国传统婚礼现状。
通过黑白诙谐的表达出现代人对传统婚礼模式的一种无奈与改变的愿景。
总得来说,电影还是很真实的描述了现代婚礼及婚礼前双方家庭的磨合。
电影很好的诠释了中国传统婚礼现状。
通过黑白诙谐的表达出现代人对传统婚礼模式的一种无奈与改变的愿景。
总得来说,电影还是很真实的描述了现代婚礼及婚礼前双方家庭的磨合。
电影很好的诠释了中国传统婚礼现状。
通过黑白诙谐的表达出现代人对传统婚礼模式的一种无奈与改变的愿景。
总得来说,电影还是很真实的描述了现代婚礼及婚礼前双方家庭的磨合。
很荣幸参加了不散观影团组织的主创交流会,起初关注这个电影是因为婚闹这个题材,想看看关于这个社会话题张先导演能用什么新鲜的角度去表现。
起初电影用的黑白色调,一开篇节奏就很紧凑,好像在催着人们赶紧进入电影,而且展现剧情的手法也很生硬,说实话前五分钟是皱着眉头看完的。
但当你看完这五分钟,就会发现这才是这个电影的特色,与以往的剧情片不同,不是通过苦大仇深的剧情带给人压抑感来神话主题,而是用一种很巧妙的荒诞,之所以觉得巧妙,是因为剧情荒诞但并不脱离实际,而且角色总会在场面尴尬到极点的时候说出本该在心里默默诽腹的话,打破这所谓的成年人点到即止,加上节奏感极强的配乐,更是让影片的荒诞迈上一个新的高度。
婚闹这个社会问题不再多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这个电影确实给我提供了一新的思路,在生活中面对一些社会性死亡的尴尬场面,我们不如就出其不意的去打破这个潜在的平衡,让现实的生活也可以过的荒诞一点,而且既然荒诞,那就不如荒诞到极致。
最后也希望大家可以去电影院支持这个电影,值得一看。
看完整部影片之后,对于电影的叙事手法我很喜欢!
前面是黑白色调,描述了大部分人会选择的那种处事方式来表达剧情;后面一小部分用了彩色屏幕,一个充满美好充满希望的另外一种处事态度;整部影片最打动我的地方在章章扔出父母的离婚证,母亲解释完抱着儿子哭那一段,让我相信那就是她的儿子,她就是一个普通的全心全意为了孩子的母亲!
结束后在字幕特别留意了演员名叫张牡丹,并且还是一位素人,您的表演真好!
👍映后交流上才得知这也是张先导演的处女作,所以对于拍摄手法及荧幕效果上的欠缺就有了一些理解,希望后面继续加油!
但同时也觉得导演是个非常有智慧的人,前面剧情告诉我们一步错步步错,中间给再多机会也难逃的掉,从父母意见反对、前任心机阻挠、恶俗婚闹、直到婚礼开始前最后一刻新娘看到视频反悔都还来得及,可是都没有,直至悲剧酿成;后面却也展现了导演内心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如果一开始大家都多点坦诚,多点理解...最后,自己也悟出,如果一件事从一开始就不开心不顺利,阻力实在太多,就考虑一下放弃吧!
或者换个方式!
(个人见解)
非常感谢#M观影团# 带来的平民小人物叙事,讲述,反思的作品。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爱情婚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记得父母一辈 一张桌子 一个暖壶 一辆自行车就可以步入婚姻,反观现在的婚姻各种铺张,各种攀比,各种婚闹,各种的不符合实际当下的做发,最佳导演就呈现出了婚姻问题的各种荒谬的事情,影片开始以黑白为背景颜色 ,反馈出影片中的人物每个人的心里!
张雪儿的在中间的位置的确给予章章夫妇的一定的困扰,在婚姻现场双方父母的各种拌嘴,也呈现了男士一般在这时候都在和稀泥,姗妮的各种隐忍在片中展现的淋淋尽致。
影片以平民视角反映出来的是社会的进步的不平衡,在一些事情上不能怪于老一辈父母,在父母的观念传统里认为的事情完全是在延续她们的婚姻观念与方式,也许这些方式不符合当下的我们,但就算如此也是因为父母对我们的爱!
影末以反观的视角给予的落笔,以往的黑白变为了色彩,也许这就是导演所希望的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不只有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觉得导演长得帅所以去看了。
做为处女座,完全没有让观众失望。
不难看出每一个镜头的角度和构图都十分用心。
影片中的诸多细节处理的都很到位,门帘都是戏。
结尾过渡的既自然又出人意料,避免剧透就不多说了。
当然也有不足,首先就是人物冲突不够强烈,还有就是有些情节表达的不够完整。
我个人觉得应该是片子被剪了的原因。
在我的城市里这部电影院线排片很少,不知道是因为演员没有流量还是因为影片不商业化?
我觉得应该多给新生力量一些机会,期待下一部作品!
#不散观影团# 很喜欢《最佳导演》!
本场跟观影团观影氛围也拉满!
主创映后表达的内容我也很认同、主演我又很喜欢所以加一星凑满给你们!
导演说处女作做艺术性(偏沉闷)的剧情长片技术上不是难的,难的是把生活琐事拍得好看、有节奏;然后从交流中也感觉到他有为了故事节奏和剧情让步了一些自我表达。
导演说自己的构想是平行世界这事儿我还觉得挺少女心的,但是前面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构图时刻其实处处体现他的出发点。
说下电影,“导演”的身份设定就自带元电影元素,利用“被导演”拍摄的纪录片段落在荒诞和引人发笑之间构建了很好的平衡。
我不会特别从女性的视角去看这部电影,但是设置女主怀孕而避免了更令人不适的场景发生挺机灵的(大可不必站在什么角度去指责,我觉得整体故事表达还是首位)。
能在父母这边设置离婚线也很灵,有学到。
构图上的平行世界和所有东西的“牢笼感”,服务于故事之外、导演的设计并不是简单应付。
发小这种人太真实了所以即使让我有不适也是源于真实生活的原因。
还好演员本人在现场有澄清哈哈哈哈哈。
女主小姐姐真的好港相,好美丽好喜欢!
大家演技都很在线!!!!!
男主丧萌感很像王大锤,期待之后有更多好作品能够进入电影院。
看完之后有点难以出戏,映后交流时想起章章被损友安排的那场放映,突然觉得电影越是讽刺什么,我们越是在经历什么。
觉得导演有句话问得很好:“你能不能见过那些恶心的事之后还能说,我喜欢电影,我要去拍电影。
(原句不能完全复述,大概是这个意思)”我的确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了,针对我在剧组所负责的部分,单论服化道,能不能与地方沟通好,去布置好每一个场景,都很难,即使几十年老朋友,也可能撕破脸,或者是像李腾一样为了利益去卖朋友。
所以这个问题,我也应该开始思考了,在校园时代,我们以为世界上是没有束缚的,可以不负责任的让家人去维护所有关系,可总需要有负责任的那一天。
剧本我认为是很有趣的,可以说是全程无尿点,演员的表演也非常契合个人气质,见到真人后更是觉得。
看到男主仿佛在出神,真有章章在演着的感觉。
形式方面也比较稳健,导演很善于拍特写,而且能把人物拍的非常漂亮,质感很舒服。
婚礼那场戏的服化道有些像一一,到最后颜色变回彩色时我毫无意识,证明黑白灰做的是不错的。
不想给这部片子挑太多毛病,因为现在的票房其实对不起片子的质量,这部片子不仅作为处女座,只是作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一部电影来说,也是非常有水准的,营销不是那么够,在来之前,我以为这是一部无脑商业片,真是打自己脸。
希望导演和邢玉坤一样,能成为靠剧本取胜的坚持自己风格的导演,说实话,这个故事比《春江水暖》好,差的只是营销。
前面黑白色调部分太真实了,无论小城市的人情世故、老一代人的固执己见、亲朋好友的暗流涌动、北方婚礼的荒诞闹剧,都是时时刻刻发生、来源于生活的真实片段。
通过一部电影彻底剖开,给处于不同阶段的观众以重击。
就像本片导演在看片会上对片名的解释,在片中父亲是“导演”、前女友是“导演”、朋友发小是“导演”……只有作为导演的主角不能做自己人生和生活的导演。
值得深思。
最佳导演 (2019)6.52019 / 中国大陆 / 剧情 喜剧 / 张先 / 金靖承 蒋楚依
高参与度的话题式电影一定要用大俗的拍法,不然引起不了讨论,像这种每个人都可以指手画脚的说出自己的故事的题材,这么膈应的拍法就太见外了。我不喜欢这个电影的处理方式,很死板,同时人物和表演都很死板,前面还可以当做是那种缺乏魅力的故事片看一看,到了女方母亲的出场我就有点握紧拳头了,那个视角和切入点都让我感觉很不适。最重要的男主角的人设也是文艺片最爱用的人设之一,他没有给男主带来更多的情绪上的作用,只有一些俗套的情节推动,这一点也很失败。
简单粗暴,不好的时候影片是灰色的。事情变好的时候,变成彩色的。可是灰色占了百分之九十九的时长,这样的暗示也太糟糕了。世俗的小城市,真是脱不开的牵绊…
双方家长见面后的几场戏挺好。我还真认识一对,老公山西人老婆广东人。推荐给他们看看
这样的题材该被关注。张导很年轻,但能看得出在扎实地做电影,期待以后有更多更好的作品。看似只是筹备婚礼所发生的冲突,实则是两代人的冲突。习惯于大城市的年轻人和生活在小城的老一辈,南方的习俗和北方的习俗,小我和大我的冲突。也许办不办婚礼没有对错,婚闹也没有对错,但也要适可而止,希望这部片子不是年轻一代的恐婚片子。映后做了一个调查,认可不需要办婚礼以及不婚族多于觉得需要办婚礼的,就像映后一个姑娘说的,婚姻也只是一个开始,恐惧的是婚后所要面对的种种事情。
看的真的有点不舒服。虽然说很多内容都很现实,但拍摄手法和角度就很流水账。整个故事讲起来也是食之乏味。
低成本小制作,但是很精良
婚姻永远是恋爱的起伏点,恋爱如果是甜蜜的,但婚姻却是烦恼和两家人的事情,但愿有缘的恋爱都可以开花结果,不会无疾而终
年轻人想要独立空间,亲属们想要参与感。。。就酱。
探索另一种可能。
也许是黑白的错觉,总觉得这是80年代第X代导演拍的那种电影,往心窝里讽刺,导演有所求,不唯商业论,都说新导演只会拍自己身边的事,一个最佳导演返乡的设定,就注定这是魔幻的,尽管电影的隐喻都很直白,可通体都是黑色幽默,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个作者的诉求,不敢说他多么好,至少他会让我记住。一个有中国人情社会专属烙印的电影。
#3PYIFF#
观感不流畅
《杰出公民》中国乡土、浩克山西加强版?在展现中国小地方繁琐的人情、酒桌文化、落后的两性观念(“姨太太”一词出来我差点吐了)和人情世故的方面还是挺到位的,灌酒才能谈生意无比真实。虽然艺术手法并不是特别突出,但早该有人把中国的这些“特色”给拍出来了,选择这种题材本身就是一种值得礼赞的自省。
#PYIFF2019补标
题材不错,技法稍弱,电影毕竟不是写作文
浮于表面
写实的角度,挺真实的感觉,尤其男主这个自我又虚荣的内心刻画,还有渣男的演绎,很到位,看完挺为新娘不值,女人嫁人啊还是要看看清楚。
看的出来是新人作品,时时刻刻都在追求镜头的设计感,就好像一个演员全程卖力表演,所有人都能看出来他在演,只有他自己不知道。剧本方面也有待改进,比如“新欢旧爱”这个冲突点完全没有必要,和电影要表达的主题也无关,非要放进去,显得有些拼凑,但电影反映的现实却很有意义。有待提高,再接再厉。
不能因为故事熟悉接地气、好笑荒诞就给高分啊!这完全是生活的简单复制粘贴,并不是不可以,但是电影是一门艺术,作为观众不仅期望看到一个好故事,还希望看到导演想要传达的观点、想要看到一些思考,这些在这部电影里都没有。并且,恶俗、复制粘贴是他最大的缺陷,希望导演眼光放远一点、也少一点性别偏见和地域偏见,作品会让更多人接受。
影片通过狗血却真实的人物关系在婚礼这一情境下探讨了父权与自我、新旧价值观碰撞、婚礼习俗、酒桌文化等诸多问题。电影流露出的黑色幽默中和了对现实问题的聚焦所带来的紧张与刺痛,很惊喜。美中不足的是部分手法的应用略显匠气,如笼中鸟的意象,珊妮与章父对话时那段关于“自我”的背景音,以及彩色结尾处父母理想化的坦白与妥协。不过影片开头父亲一人坐在餐桌主位和影片结尾处父母亲坐在一边的对比设置还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