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Адмиралъ

主演:康斯坦丁·哈宾斯基,丽扎·波亚尔斯卡娅,谢尔盖·别兹鲁科夫,Vladislav Vetrov,安娜·科瓦尔丘克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语言:俄语,法语年份:2008

《无畏上将高尔察克》剧照

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剧照 NO.1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剧照 NO.2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剧照 NO.3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剧照 NO.4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剧照 NO.5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剧照 NO.6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剧照 NO.13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剧照 NO.14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剧照 NO.15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剧照 NO.16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剧照 NO.17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剧照 NO.18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剧照 NO.19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剧照 NO.20

《无畏上将高尔察克》剧情介绍

无畏上将高尔察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高尔察克(康斯坦丁·哈宾斯基 Konstantin Khabensky 饰)是俄国海军上将,他有着卓越的将才,指挥战舰在一战中屡建战功,并受到亲王亲自授勋。年轻英俊,风华正茂,大好前途在他面前展开,爱情也自然如约到来,在一次酒会上,高尔察克遇见了美丽的安娜(Elizaveta Boyarskaya 饰),可惜她当时已嫁作人妇,但两个人难以掩饰彼此吸引,安娜不惜为他离开自己的丈夫。时局动荡,沙皇倒台,十月革命爆发,惯于忠诚的高尔察克在内战中执着尽力,也无法抵抗白色政权的瓦解,高尔察克遭到出卖,被苏维埃政权秘密处决,而安娜被苏维埃政府关押了37年,最终释放,她对高尔察克仍至死不渝。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换爱七日弟弟与机器人与我魔游纪Ⅱ兽王之战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时时刻刻虎符传奇机器人战警三千鸦杀无名天使3D巴尔博大道雪崩约会规则第三季发胶西班牙公主第一季青谷子为你抛却封神传说之妖狐王妃白宫杀人事件八卦掌之亢龙有悔梦中歌铁血独立营蜘蛛网杀手的童贞德维塔耶夫奥斯威辛集中营维拉和其他人的快乐混出头最后的心愿狄仁杰之幽冥道龙潭虎穴

《无畏上将高尔察克》长篇影评

 1 ) 白军与红军的冲突

2008年对于俄罗斯也是个有趣的年代,这一年一部是歌颂苏联红军抗击纳粹德国侵略的《我来自未来》(中文译名《古墓迷途》),一部是洗白俄国内战中与苏联红军激烈对抗的白军的《高尔察克》,这两部电影在这一年正面冲突,最终《我来自未来》大获全胜并斩获年度冠军,不得不说这两部电影都反应了俄罗斯新一代对于那段红色的历史截然不同的看法,但是对于这个结果我只能说公道自在人心

 2 ) 时过境迁

当1917年红色恐怖的风暴开始卷起时,高尔察克等白军将领们为捍卫信仰与良知,与红军展开了殊死战斗,甚至一度距离胜利只有一步之遥了。

虽然他们不是俄国内战的最终胜利者,但是历史已经证明了谁才是正确的。

高尔察克不再是当年被辱骂的“白匪反动派”,而是作为真正的民族英雄被后人传颂。

“2004年,俄立宪法院将高尔察克平反案移交军事法院举行了最后一次听证会,这一次,终于成功了。

在一片前苏联退伍老兵和左翼政治家的咒骂声中,高尔察克人生的最后一站伊尔库兹克竖立起了他的纪念碑 ” - --- 也许在未来中国的南京中山陵附近,戴之奇、张灵甫、刘戡、黄百韬、邱清泉等人的遗体将会被重新安葬

 3 ) 在《无畏上将》中看历史

历史是有选择的事实记录,但是无论如何,历史的本来结果是无法改变的。

或者在一段时间中,为了需要,历史的某些事件某些人物可以误读,有意也好无意也好,历史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但随着时间流逝,需要发生变化,历史就像泛滥过的河水又会回到原来的河道。

最近看了《无畏上将》一片,竟产生了这个感想。

  朋友在向我推荐这部影片时,理由是这部电影把英雄的浪漫情怀的刻划的非常好,高尔察克,一位沙俄帝国的将军,爱上了朋友的爱妻,几经犹豫终于抛妻别子,而那位美人毅然决然地追随他而去,历经战火和牢狱之灾矢志不移。

影片拍得非常华美,一些场面都很壮观,如开始的海战,如宫庭舞蹈,如冒着枪林弹雨的冲锋,许多细节也处理的很精美,如最后将军被处死扔进冰湖,如掉到地上的胸像镜,连破碎的杯子都做了特技处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英雄柔肠,美人忠贞,其情也浓,其爱也烈,也许在朋友眼中非常完美。

所以当他问我感受时,我的回答让他失望。

  是的,因为历史的原因,以上的一切没有打动我的心。

因为在过去意识形态的教育中,我就知道高尔察克,不是因为他是末代沙俄军官,或者是白军首领,而是他是新兴的苏维埃政权的敌人,是红军的对头,人类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尝试的反对者。

因为这他被记录了历史,成了国际上的知名人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已经不为很多人所记得。

当然,作为失败者,并不影响他的人格魅力,也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但不论把他打扮的如何伟大,他毕竟是失败者。

所以在看这部电影时,无论高尔察克如何英勇,总给人以夕阳西下的凄惨感慨。

那几场宏伟的战争场面在我眼里也显得单薄无力,如布雷遭遇德军,毅然把敌军引入雷阵的机智,被看成空城记式的侥幸取得胜利;回救亲王陷入敌军炮火的勇猛,也只是赌一把而已,领导白军之后,好像没打过几次像样的胜仗,更多像个骚扰者。

至于最后溃不成军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看来电影的改编者也难以在历史这方面大做翻案文章,(这点和国内文学作品大不相同)。

从中我也看到了当时新兴的苏联旺盛的生命力,真的是历史的一种选择。

2009-06-04

 4 ) 历史就是婊子

不知道谁发明了历史这门学问,但是历史自从呱呱坠地以来就满是政治阴谋的味道和与在位者亲近的媚态。

无论是谁,只要一朝得势,坐北朝南,那么谁就有资格将一直在深宫中不断变换主人却一直侍寝的历史拎出来蹂躏一番。

写到这里,我应该承认,我这个题目是有问题的,历史不是人尽可夫的婊子,而是当权者尽可夫的高级婊子,普通贫民百姓是难以对历史一亲芳泽的。

苏维埃当权的时候,高尔察克是残暴的“白匪”,俄罗斯联邦掌权的时候,高尔察克是伟大的,温文尔雅的,温情脉脉的,理想主义的,悲剧式的爱国者,谁是对的?

他们都是对的,因为他们都曾经或者正在大权在握,高尔察克的那段历史不过是又一次被玩弄的婊子历史。

双方都在肆意夸大高尔察克性格中的一部分,对当权者有利的一部分,爽的一部分,不但要玩弄婊子,还要为婊子立上牌坊。

高尔察克就是高尔察克,既是学者,也是军人,既是爱国者,也是独裁者,既是英雄,也是屠夫。

给高上将加了那么多崇高或者卑鄙的头衔,估计高上将地下有知,也会大笑:“我TMD就是高尔察克,丫的失心疯了啊,胡掰什么呢?

 5 ) 《无畏上将高尔察克》:何为历史的角度

2004年,俄罗斯立宪法院将高尔察克平反案移交军事法院举行了最后一次听证会,这一次,终于成功了。

在一片前苏联退伍老兵和左翼政治家的咒骂声中,高尔察克人生的最后一站伊尔库兹克竖立起了他的纪念碑。

维基百科上关于高尔察克的评价很客观,政治上的无辜受害者和理想主义爱国者。

影片中,水手兵谏时高尔察克将自己的军官佩剑沉入了黑海,这成了他人生的拐点,象征军人荣誉的佩剑在水中下沉一如最后他的尸体被丢入安加拉河般悲怆。

其实,正是高尔察克理想主义爱国者的特质让他成为了政治的无辜受害者。

以高尔察克的军事天赋,在成为所谓白卫军领袖前他必定对这支军队有过准确的战力评估。

沙俄的精锐早在二月革命时就已消亡殆尽,所谓的50万白卫军怎么可能敌得过新生但疯狂的红色苏维埃。

况且,即使杀伤力再大的枪炮也无法摧毁一部强大的政治机器。

也许从一开始高尔察克就料想到了自己的结局,所以直到最后一刻他依然很平静。

高尔察克以军人的忠诚战斗着,但这并不是一场战争,这其实是一场各方势力云集角力的政治风暴。

影片中捷克军团的背叛与法国盟友的出卖只是缩影,在人生的的最后一场战争,高尔察克来错了战场,在这场风暴中,他心中那份对俄罗斯民族的赤诚太过渺小了。

高尔察克信仰的与他的敌人并无二致,都是在为心中的那个祖国战斗。

可能他的信仰不如布尔什维克们的系统、庞大,但信仰这东西本就是很简单的,只要自己笃定就好。

在高尔察克之前,另一位叫邓尼金的白卫军著名将领更早的得到了所谓平反。

在兴盛时期,邓尼金统帅的白卫军甚至一度进攻至距莫斯科仅200公里。

后来在列宁起草的公开信《大家都去与邓尼金作斗争!

》的强大精神感召下,20多万名工农分子入党并奔赴前线,邓尼金部灰飞烟灭,他本人流亡海外,最终客死美国。

或许是因为邓尼金默许苏联情报部门组织流亡的白俄抗击法西斯,或许是因为邓尼金在卫国战争爆发后以个人名义呼吁全球的俄罗斯人团结起来为民族而战,在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历史教科书中开始改变对邓尼金的看法,出现了“爱国将领”的字眼。

2005年10月,邓尼金以爱国将领的身份被重新安葬在莫斯科。

如此看来,所谓的平反也并不纯粹,高尔察克和邓尼金的盖棺定论终究还是需要那些曾给他们带来骂名与耻辱的政客们来完成。

就算如此,就算伊尔库兹克竖立起的高尔察克雕像是以希冀恢复海上霸主地位的现实目的为奠基石,我们至少能看到一个相对真实的高尔察克了,这就足够了。

很幸运,高尔察克生命中的人性光辉没有像当年他沉在贝加尔湖中的数百吨黄金一样,永不见天日。

如果我们不能拨开层层迷雾清晰地看待那些所谓的历史人物,不如就把他们看成一个个普通人吧。

影片最后,高尔察克的情人安娜历经37年集中营生活后终被释放。

安娜来到一个人们之间以同志想称的电影拍摄现场,一个盛大的舞会情景中,她想起了高尔察克还欠她一支舞。

慌乱中,安娜碰落了一只酒杯,就如她与高尔察克初次见面时碰落的那只一样,酒杯落地摔碎时的声音依旧清脆悦耳。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不管是你、是我、还是那些所谓的大人物,我们都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我们都有自己的所爱、所很,我们都有自己执著追求的东西。

写到这里,文章本该就结束了,但我还想说说咱们这个国家的事情。

现今的政治气候下,我们还不可能做到像俄罗斯那样跨越意识形态的民族和解。

但有些人和事我们不该忘记,我们也没有资格忘记。

所谓历史,不该只存留于书本上的字里行间,在我们心中,历史也该有一个庄重的地位。

建国之后,我们历经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以及数次边境反击战,多少人埋骨异乡,但对此,我们总是静悄悄的无视。

10月25日是志愿军入朝参战60周年,《南方周末》头版的文章的标题是“每一个烈士都有名字”,关于寻找18万援朝烈士名单的报道。

60年了,整整60年,我们才即将找全18万烈士的名字,这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这篇报道我看到最后眼睛莫名的湿了,里面有两句话我印象深刻,一位烈士的后代去美国出差,他被华盛顿的韩战纪念碑所震撼,“他们是如此地重视生命。

”这位烈士的后代感慨道。

负责需找名单的丹东档案馆研究员面对着烈士的遗物对记者说:“那时候的人都很单纯,现在这种精神没有了。

”有时候我真的觉得现在这个社会很可怕,抛开诸如现实、冷漠、自私这些浅显的表象不谈,我们的精神世界正在枯竭。

物质丰裕之后本该继而转向对精神的追求,可我们呢?

我们却还想让自己活得更轻松,我们还想放弃更多的东西。

“私も多少守ってきた。

”这句日文是日本战国时那些弱小大名面对劝降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翻译成中文就是“我也是有所坚持的。

”可我们的坚持在哪?

每年都会有些特殊的日子,十三亿人中的一些人会不约而同地祭奠他们死去的亲人,他们的亲人为这个国家而死。

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大部分人对此却熟视无睹,依旧肆意而为。

离开尘世的灵魂不会在意这些繁文缛节,我们对他们的铭记更像是对自己告诫,不单是心存感激,更重要的是敬畏生命、分辨美丑。

如若不然,终有一日我们的大脑会空空如也,弱不禁风之际我们会被这个世界无情的吞噬。

 6 ) 《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一个历史转折期,一个风口浪尖的人物,一段不能走到终点的爱情。

影片将沙俄时期的一个海军中将在国家改朝换代时期的经历与一段从未越界的婚外情平行讲述。

如果是一个普通人、在一个平常时期,影片呈现的基调会显得非常的矫情。

如果你要把她当成一部正统的传记片看,说不上多精彩,战争场面节奏散乱,人物境遇缺乏足够历史交待。

影片更像一出爱情剧,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陪衬男女主人公的每次交集。

还好男女主演的银幕魅力没有辜负一切的花费。

2008-12-09

 7 ) 《海军上将》,国家主义叙事的后现代拼贴

看了俄罗斯新片《海军上将》。

如果没有一点苏联文学阅读经历,一定会为这段凄婉优美的爱情故事感动得痛哭流涕。

不幸的是,本人年事已高,小时候也囫囵吞枣地看了些被奉为苏维埃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好东西(至今依然认为是好东西),所以体验起来很拧巴。

在观影的时候,还有一个小插曲,因为电影是俄语版英文字幕,所以并没有把人物跟历史挂钩,还以为是一个虚构的玄幻故事。

影片讲述了一位俄国波罗的海战舰指挥官在一战时与德军斗智斗勇、身先士卒、屡建奇功,被沙皇封为黑海舰队司令。

在一次上层社会的舞会中,司令与同事的太太Anna一见钟情,随后便有了比较压抑的,安娜.卡尼琳娜V.S渥伦斯基式的那种欲言又止而又欲罢不能的爱情诗信往来。

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司令代表的传统势力被一一肃反。

血雨腥风之际,他却逆流而上,抛家弃子,只身潜入西伯利亚,带着一帮白军旧部对抗红军。

Anna在最艰难的时候,跟随他来到最艰苦的地方,与之并肩战斗。

最后,司令遭到同僚,即法国将军,捷克军团和孟什维克党人联手出卖,被契卡抓捕,秘密处决后扔入冰窟。

Anna在被关押数十年后出狱,以路人甲的身份出演一部古典影片。

在旧式俄国宫殿里,衣着华丽却芳华不再的女主角又忆起了当年初相识,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往事如烟。

我越看越觉得奇怪,看到后半部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位英俊潇洒,驰骋疆场的末路英雄就是那位大反动军阀, 白匪头子高尔察克啊。

在电影里,高尔察克勇敢如哥萨克汉子,智慧如库图佐夫,才情如普希金,外貌如邦达尔.丘克,总之,鱼子酱伏特加土豆烧牛肉,俄罗斯该有的好东西都点齐活了。

如果说该片反映的是现今俄罗斯的历史反思的话,这部电影似乎又不太像那么回事,因为其准确的名字应该是《海军上将高尔察克的乱世婚外情》,单就故事构架来说,似乎有点戏说的味道。

再如果说是要表现俄罗斯对往日价值体系进行某种“捶胸顿足”、“悔不当初”的修正的话,貌似这种Pose现在已经不那么时髦了,接触了一些俄罗斯艺术家,多多少少都有那么一点点卫国战争情结,对当老大哥那段颐指气使,独步江湖的好时光还是非常依依不舍的,很怀旧。

当然,从他们的作品里,也能看到东正教的原画浮现,而冬宫也不再如爱森斯坦电影里表现的那么狰狞、破败。

据说长眠于美国的流亡白军头目邓尼金在去世58年后也以爱国将领的身份在莫斯科重新安葬了,罗曼洛夫王朝最后的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的灭门之灾成了悲天悯人的剧作家们竞相捕捉的话题。

总之,过去的正确与不正确, 现在的对与错,光荣与失败,伟大与卑微, 保尔.柯察金和邓尼金,高尔基与高尔察克, 托尔斯泰与托洛茨基, 普金与普希金,都被消费主义的现实消解、压平、碾碎,成就了一片辽阔而斑驳的后现代文化风景。

一位俄国人对我说,现在俄罗斯最流行的是国家主义,不管谁是谁,如果他或她在某段历史时期能够代表一个强大的俄罗斯的话,那他就是大众追捧的明星。

一句话,够不够酷。

而高尔察克在波罗的海带领俄罗斯队击败德国队的壮举,显然属于这个范畴。

《海军上将》开章便是一段个人英雄主义的华彩:高尔察克在波罗的海中布置鱼雷等待德军就范。

不料归程中与敌军正面遭遇,俄军在进行殊死对抗后渐显弱势。

危难之际,身为舰长的高尔察克让剩下的百名部下呆在镜头外原地打酱油,自己负伤冲到大炮前,正面近景,并推进特写,向着敌军炮火,开火!

随后他当机立断,命战舰退入鱼雷区域。

这是一招险棋,一不留神便引火自焚。

但是俄军巧妙地躲过了自己的鱼雷阵,而穷追不舍的德军战舰却触雷而尽数歼灭。

在敌舰爆炸的火光之中,好莱坞式的凯歌奏响,高尔察克的高大形象扑面而来,目光如炬,炯炯有神。

哇!

帅呆了!

百科一下,惊讶地发现原来高尔察克本人比男演员康斯坦丁.哈宾斯基还帅,而且正式职业是北极探险家、水文学家,会四种外语,包括中文!

在雪地上玩赛车,也搞文学、泡冬妮娅式的文艺女青年 — 点击率高的那类。

至于当黑海舰队司令,只是人家的副业。

 8 ) 本片的两处历史错误

关于影片最开始的那场海战,实质上是导演杜撰的。

腓特烈-卡尔号是一艘德国装甲巡洋舰,于1914年11月17日在克拉佩达港附近触雷沉没,而不是影片中显示的1916年。

此外,这艘船的沉没与高尔察克并无直接关系。

1914年至1915年,身为布雷专家的高尔察克在波罗的海舰队负责策划近海布雷行动,进行了一系列危险的夜间布雷,活动范围甚至延伸到德国重要军港基尔与但泽。

腓特烈-卡尔号的沉没与高尔察克有间接的关系,但高尔察克所乘坐的驱逐舰警戒号从未与腓特烈-卡尔号交战过,因此那场惊心动魄的海战实质上是不存在的。

事实上,腓特烈-卡尔号在6时30分中雷,然而直到7时15分才沉没(当时水雷的威力也不可能像影片中表现的那样瞬间把军舰炸成两段),在这段时间这艘船得到了来自奥格斯堡号战列舰的营救。

由于营救及时,大部分船员都得以生还。

当然,那场战斗也并非全部空穴来风,可能是参考了高尔察克在日俄战争中的经验。

当时高尔察克在旅顺近海附近,指挥驱逐舰塞尔迪特伊号在日本巡洋舰编队的航路上布雷,击沉了日本海军的巡洋舰高砂。

片中还有一场高尔察克指挥一艘战舰为陆军提供火力支援的战斗。

这场战斗恐怕也是子虚乌有。

片中显示高尔察克的坐舰是光荣号,海战发生于1916年,具体时间不明。

然而,光荣号在1917年被击沉以前只参加过一次战斗,那就是1915年的里加湾海战。

这次海战是一次纯粹的海上战斗,并不是影片中的那场战斗。

尽管存在许多虚构情节,本片仍然不失为一部优秀的商业电影。

全片剧情紧凑,没有任何拖沓之处。

演员演技均十分出色。

导演在镜头和角度方面也下了一番功夫,看起来很有味道。

这部电影的目的似乎是叙述历史人物高尔察克的传奇经历同时讲述一个爱情故事,这可以说是十分有难度的目标。

一旦处理不好,结果将是一部大烂片,但这部影片却最终成功达到了目的(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

全片没有任何大场面,但每一场战斗的激烈性与悲壮感都良好的表现出来了。

我一直认为,一部优秀的战争片并不在于场面多么宏大,而是能否体现战争气氛。

黑泽明的作品往往就那么几十个人,然而刀枪一挥舞起来,气势便展现出来。

相比之下,泽井信一郎的《苍狼》与吴宇森的《赤壁》则逊色多了,虽然场面宏大无比,然而很少体现出战争的残酷本质,无法给人以直观的震撼。

在本片中,无论是海上鏖战还是雪地冲锋,都直观的把战争表现出来。

印象最深刻的是军舰甲板上的火海与断肢残臂,还有损管人员已经烧焦的半边躯体。

破碎的玻璃酒杯也是一个有趣的细节,在碎末翻飞中浮现出美好的旧时光,实属别有洞天的结尾。

不过本片可能并不适合所有观众观看。

建议那些拥有深厚“红色情结”的观众们还是不要看了,以免砸坏自家的显示器或荧光屏。

 9 ) 上帝并没有把我们分做不同的颜色

一场艰苦的战斗后,白军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在处理尸体的时候,一名白军士兵问:“要把红军和白军(的尸体)埋在一起吗?

”一名年纪稍大的士兵回答道:“埋在一起,我们都是上帝的子民,上帝并没有把我们分做不同的颜色。

”《无畏上将高尔察克》是一部相当令我震撼的作品,高尔察克这个名字,在我以前的印象中,是一个残暴的反革命大头目,而白军,在我的想象中,就是吊儿郎当,凶残的土匪形象。

而电影中的高尔察克,英俊潇洒,有勇有谋,简直就是一个优秀军人的代表了!

而白军呢,军容整齐,军纪严明,和以前看到的电影完全不一样了!

然而我最感动的就是前面的提到的那句话:“上帝并没有把我们分做不同的颜色”。

历史都是由胜利者写的,所谓成王败寇。

而《无畏上将高尔察克》的立场似乎比较中立,影片中白军的形象高大威猛,也未见对红军形象的贬低,不过影片对那些趁火打劫的水手和见风使舵的低层士兵,也是强烈抨击的。

高尔察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看了影片后,我一时有点茫然了,他是历史教材上的那个罄竹难书的反革命分子吗?

——他反对苏俄倒是真的,但罄竹难书,倒不至于吧。

或许,他是一个爱国者,他爱的是俄国,但不是苏俄。

但他效忠沙俄,革命来了,他不得不逃离,或许他知道,以他的级别,如果还留在俄国,肯定被枪毙的。

他感到要去拯救俄国,便组织军队进行反扑,他也知道沙俄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但他仍然要照着他的信仰去做。

他的命运也很符合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历史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冲突。

他就是这样一个爱国者,一个悲剧人物。

 10 ) 观后感

2008年9月22日首映的俄罗斯电影《无畏上将高尔察克》(Admiral)改编自俄国当年权倾一时的海军上将高尔察克(Aleksandr Vasilyevich Kolchak)的真实故事,获得俄罗斯国防部和电影委员会双双支持,耗资1600万美金拍摄,费时5年筹备,拍摄工作日自2007年盛夏到2008年初春长达241天,被视为纪念俄国电影100年的史诗钜作,但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诚然,影片通过高尔察克的人生历程反映了俄罗斯政权更迭的现代历史,影片中的俄罗斯风光也让人感受到俄罗斯的辽阔和寒冷,但高尔察克(康斯坦丁·哈宾斯基Konstantin Khabensky ,1975/1-)与安娜(丽扎·波亚尔斯卡娅Elizaveta Boyarskaya,1985/12-)的爱情,除了世俗的英雄美人一见钟情,却缺乏更多更深的感人力量。

影片表现的两人爱情,没有志同道合的比翼双飞,没有心心相印的共同志趣,甚至没有两人心有灵犀的默契,安娜的至死不渝也属平常,因此要说这和《泰坦尼克号》相似,是一个超越时空的不朽爱情,实在是言过其实。

相比那些“十二月党人”妻子依然跟随丈夫流放西伯利亚的壮举,高尔察克与安娜的爱情实在让人缺乏共鸣和共情。

《无畏上将高尔察克》短评

并不是一部历史片,很悲情。

9分钟前
  • 大白菜
  • 推荐

《最 高 委 座 常 凯 申》抛开事实不谈,就摁打爱情和宗教的糖衣炮弹。就单兵素质而言,高的部队远强于刚成立不久的苏联红军,这也是他们从西伯利亚一路进军到伏尔加河畔的重要原因;然而行军途中高却下令执行了严酷的扫荡政策,他试图以军人的手段恢复社会秩序,对于所有拥有武器的人包括村民自卫队一律消灭,有通敌嫌疑的村庄夷为平地,甚至抱怨的人也将被判处十年以上劳役,这种一刀切的做法最终导致了平民变成了游击队,游击队纷纷加入了苏联红军,包括一些原本反对布尔什维克的地方武装,当高尔察克和托洛斯基决战时,十余万游击队活跃在他身后,他的供应线被完全切断,这也是美军始终拒绝和他合作的原因。这就是布丁政府投资两千万拍出来的反动缝合怪,鹅孝子们睁大眼睛看好了

11分钟前
  • 百变小伟
  • 较差

俄罗斯班底制作福克斯投资。乱世出英豪啊,不平凡的人才有不平凡的爱情。俄罗斯近年电影经典力作之一。

15分钟前
  • 开放社会
  • 力荐

着实对这种把双向婚外情拍得伟大又光明的手法感到无语凝噎。

18分钟前
  • 喂鱼
  • 较差

不像电影,像人物传记。爱情线穿插的生硬。战争场面不错。

19分钟前
  • 迟到早退
  • 较差

历史的车轮碾过,守旧者灰飞烟灭

24分钟前
  • 嘎嘎
  • 还行

高尔察克的死象征着俄国旧贵族旧军官民主改革的彻底失败,作为一个被布尔什维克无耻抹黑的人物,终归在后苏联时代给他平反了。但影片实在不咋地,高尔察克有这么多英雄事迹可以讲述,偏偏选了个偷别人老婆的故事。多打一星给片尾的战争与和平片场和舞会吧。

25分钟前
  • 大流土
  • 还行

怎么说呢,帝国的军官在奋进、光荣、落魄、甚至缴械投降时都保有优雅的贵族气质,骑士精神。这些都是人类文明的宝藏。这些宝藏被流氓的红色布尔什维克侮辱践踏。连杀人都失去了风骨。电影本身就不说了。如同文学作品一样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俄罗斯民族深沉广袤的特点。俄罗斯汉子爷们起来还挺纯的。

27分钟前
  • 西爷
  • 力荐

俊男美女、高大全,刺刀冲锋靠勇气战胜机关枪……这是白军版的《第一骑兵军》么?画面追求唯美,有些地方过了头,比如太阳雨那场。战争场面硬伤太多,小口径舰炮和大口径对轰、大口径舰炮和陆军野战炮对轰,这是什么事儿啊?

32分钟前
  • 小车
  • 还行

1、去分析这部电影为什么会拍出来比分析电影本身内容更多。2、为白军统帅里转 俄罗斯看似是跳出了意识形态的桎梏 实际上还是一样 以前是沉醉在帝国当下的强大中 今天是沉醉在帝国以往的繁荣里

35分钟前
  • INsomnia
  • 较差

以腌丁真,鉴定为:洗白白俄的逆天东西无畏上将高尔察克,太无畏了,太有实力了。不知道这帮吹白军的史盲,他们的历史老师流了多少眼泪。哦对了 扣一送罗曼诺夫尸块

37分钟前
  • KingVoodoo.
  • 很差

战争场面真是漂亮,而且题材绝对稀有,为了这个本是不忍心打三星的。可惜感情线太突兀生硬没有丝毫感染力又占用了大量时间,所以还是……

42分钟前
  • Hendrick Z
  • 还行

史实片

46分钟前
  • fallingkite
  • 还行

你要是个120集电视剧,可能能值4星。但你只是个120分钟的电影,那就只值这么多了。

50分钟前
  • 试墨临池。
  • 较差

去你妈的

53分钟前
  • Andelie.G
  • 很差

虽然感觉切入点太倾向爱情片,加上又必须要有的重大历史情节,之间的平衡不是很好,并且太抒情了吧一直放音乐。不过最后恍惚间回到当时年盛的时候还是挺鸡皮疙瘩的,比较歌颂失去的时光与故人,爱情与理想,都是苏俄一把好手hhh【寻找幸福的起点,感觉更好看hhh

56分钟前
  • McCutcheon
  • 还行

挺好看

1小时前
  • 豆友谊如宝🇷🇺
  • 很差

看到失败者的电影,有时候感觉拍的更真实,我觉得属于高尔察克的高光时刻,是在海军,在水雷大队与德军战斗的时刻,是在海军,成为黑海舰队司令的时刻,而不是他作为俄国的最高执政者和俄国陆海军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在伊尔库茨克,在冰窟窿旁被布尔什维克处决的时刻。

1小时前
  • 于永劲
  • 还行

苏联人的历史永远不是所谓英雄的历史,是苏联人民造就了苏联的历史!

1小时前
  • 1thinc0
  • 推荐

最后的那个人反问他:“你有多少个老婆?”真是讽刺极了。

1小时前
  • 风沙星辰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