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和幻想的交织,有时,幻想的太多反而会分不清现实是什么样子,那时现实生活将会乱成一团,随着幻想的幻灭,现实的骨架也会离解,正常的生活受到扰乱,人的精神也随之分崩离析。
《残酷的诱惑》 The Rule of Attraction,Roger Avary这样译可能是为了和那个“吸引力法则”区分吧。
Roger Avary是《落水狗》和《低俗小说》的编剧之一,此片也体现了他所说的“低俗小说+毕业生版的美国派”风格。
在反映青春与性的电影中,同美国派、欧洲性旅行和色即是空相比,这部是相当出色的。
非线性叙事,大量的做爱时身体晃动的镜头及人物内心的独白使这部影片加入了一些思考性的元素:性与机械运动有关,爱情与伤痕与自杀有关。
非线性叙事:影片的前五分钟的对话中就提到了昆汀,到第十钟左右时,你会马上意识到这是一部青春版的低俗小说。
当然情节是比较俗套的那种A爱B,B爱C,C爱D的模式,但想想大家周围的生活,不大多数都是这种模式吗。
做爱镜头:如同那种摇摇晃晃的幸福生活一样,性的快感靠晃动来实现,同时性的快感来源于“不思考”。
但被一个校外男人压在身下被迫晃动的罗拉和压在罗拉的室友上面主动晃动的肖恩显然是有违做爱原则的,那只能是“把身体还给身体,把爱情还给幻想”。
内心独白:有内心独白的电影往往能触及思考,这似乎成了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
(独白往往被粗暴的事件打断,如同你呆在房间里思考时外面有人敲门一样。
暴力事件的穿插不仅仅意味着内心叙事的硬性中止,也同时意味着所有感情事件的难以企及。
)最经典的独白莫过于维克特的“欧洲之旅”,仅仅不过五分钟的叙述,在你面前展现的,绝对是一个令你瞠目结舌的世界。
相比之下,《欧洲性旅行》又是小儿科了。
青春的记忆各不相同,却很容易找到相同的感受,或是刺骨的痛,或是淡淡的哀伤,共鸣如此轻易地出现,于是,尽管我们的青春没有毒品、没有同性之爱,没有性,没有自杀,但是偷偷地喜欢一个人的感觉,迷茫和失落的感觉,以及在不想做和不得不做之间挣扎矛盾的感觉,都那么真切,于是,劳拉、肖恩、亦或是保罗,只是另一个形态的自己,另一个极致的自己。
如今,青春在懵懂间逐渐逝去,当初喜欢的人也可能想不起模样,但那小小的痛苦和大大的辛酸却一直伫立在某个角度,不肯瓦解。
电影的拍摄手法很别致,镜头倒置的运用比较多,就像以前看录像带一样,倒一倒带,再来看。
于是,人物事件倒叙出场,停住后再顺序往前,在刚刚不明所以的印象上给你讲故事,早有预谋地等待你恍然大悟。
特别喜欢劳拉和肖恩在教师门口碰面的处理,双镜头同时出现在画面上,几番交谈之后页面翻转,把两人拉到同一平面上,突然间感觉很温暖很甜蜜。
肖恩的一张大脸让人印象深刻,镜头老是直接推到他上宽小窄的面孔前,之后你就只能惊奇为什么有人的额头居然能占到整张脸的二分之一?
生命本质的孤独——看美国电影《诱惑法则》(又名:《男女玩过界》)一,某个下雪的夜晚·美国·大学·PARTY 一头短发,有着一双热情敏感的眼睛的女生A,在酒精的麻醉中,搭上了一个英俊的电影系男生E,但回到床上的时候,坐在女生A身上的却换成了另一个长着麻斑的男生,男生E却蹲在一旁拍摄他们的DV;直到骑在A身上的那个男生把喝醉了酒的东西全吐到了女生A的身上…… 脸上带着伤痕的男生B伤感而漠然地从人群中离开……镜头停留在他身上只是匆匆地一瞬间,但他眉宇尖那种忧郁的与他的年龄不相称的气质却深深地印刻在我们的心里…… 在狂放热烈的音乐声中,放荡不羁的性感女生S出现了,只穿着内衣的她晃动着苗条的身姿,挑逗着一群身强体壮的橄榄球队的小伙子,直到男人们把她整个地包围了起来,把她带进了声色迷离的房间…… 镜头转到男生G俊秀感性的脸庞和他那双忧郁的眼睛上,他的目光转移和别的男生不同,别人的视线牵引着女生的身姿,而他的目光却在男生的身上流动……终于,他搭上另一个男生,一起进宿舍房间抽大麻,在两人的“距离”一步步地拉进,靠拢的时候,他的手指开始在对方的身体上游走,直到两个男生的嘴唇连在了一起……就在这个时候,那个男生似乎清醒了过来,挥动着拳脚将他打倒在地……躺在地上的男生G痛苦地呻吟着“你不是GAY吗?
”回答他的,是那个男生愤怒地咆哮——“NO,I‘M NOT A GAY!
” 点上一只烟,在香烟缭绕中,我希望一切都没有发生……这是谁说的?
我不知道,我们看见的是男生B,木然地穿过人群,穿过女生A痛苦麻木的心灵,穿过男生G悲伤绝望的视线…… 二,片头字幕打出来了,原来一切才刚刚开始…… 那还是春天的时候,春天开始的故事,树叶在新鲜的阳光里绿了,大学校园里处处流动着清新美好的春的气息,这一切,似乎在孕育着一个美好的故事的开始…… 男生B发现,每隔一段时间,他的信箱里就会躺着一封散发着馨香的紫色信笺,字句里吐露着一个女孩对他的深情和爱慕……温馨的话语打动了B的心灵……自此,他开始焦急地等待着下一封信笺的来临,等待着这个紫色温馨的女孩来到他的身边……直到他遇到女生A——两人都有一种一见钟情的感觉——这种通电的感觉在B的心里激起了阵阵涟漪——A会不会就是那个一直在爱着自己的“紫色女孩”?
B相信A就是,从此A甜美的笑容与那封紫色的美丽的信笺在B的心里划上了等号…… 但是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男生B早就是A的室友,女生S物色已久的目标,在一次狂放的PARTY之后,女生S成功地把B诱到了她的床上……这一切被A知道后,B在她心里的形象彻底垮掉了…… A执着地要回到她的前男友D的身边,B在得不到A原谅之后,绝望地想到了自杀……A的前男友D终于回来了,A满怀着希望找到他,但是D已经和另一个女子好上了,A在D的心里,早就烟消云散了…… 三,孤独的宿命 男生B虽然失去了女生A的爱慕,但他的形象却一直深深地扎根在那个同性恋男生G的心里,G在一次PARTY上被B与众不同的气质所打动,从此,他开始千方百计地接近B。
终于,他以欣赏摇滚CD的借口让男生B来到他的宿舍…… 接下来的一段导演采用了漫画中的分镜头处理,来表现同一时空内发生的不同事件或者真实与幻想的两种状态……男生B和男生G坐在黑暗中,B沉侵在他无边际的幻想中……G借着室内暗淡的光线,可以尽情地欣赏他思恋已久的B,他沉醉在B的气息里,不能自拔……这个时候,画面被一分为二,右边是真实的情景——G忍不住把手移向了身体的下面……左边则是在G的心里渴望的——他来到了B的身边,原来B是爱他的,正如他的爱B,两个对彼此渴望已久的男子褪去了身上所有的衣着,他们的嘴唇紧密地连在了一起……终于,右边的画面在G幻想的高潮中占领了全屏…… 身为一个GAY,一个“同志”,G的压力和痛苦可想而知,虽然近年来,同性恋的权益在欧洲逐渐得到了重视,但在一向以清教思想为传统的美国,还属于“少数派”的同志的日子并不好过,要想像直人一样公开地恋爱,谈何容易?
对于G来讲,他的爱情承受着太多的风险,他时刻都在辛苦地寻寻觅觅,寻找一个世界的“同伴”是很不容易的,在探索对象的验测中,往往还要冒着受到伤害的危险,甚至屈辱…… 假期,G回到家中,与B分开的日子里,他与他旧日的“伙伴”H相聚,H是一个放荡花心的BI,他的性向也可转向女人……一切都让他更加地思念B,难道自己真的爱上B了吗?
怀着忐忑不安的希望,G拨通了B的电话,得到的,却是B在电话中那头生硬的回答和碰然挂断的“滴-滴”的声音…… 那样多的痛苦和绝望冲击着男生G的心灵,他忧郁的目光里是深深的看不到底的寂寞……G自始至终是孤独的,他的俊美,他的形只影单常让我想到一只孤独的受伤的雁,一轮孤独的凄美的月亮,还有,在那茫茫宇宙中,孤独地热闹着的蓝色地球……尽管遭受到一连串命运的捉弄,G仍然执着地期待着他的爱人,他的爱情……在他玩世不恭的表面下,是一颗热诚爱恋男生B的心…… 影片中同样身陷在孤独中,最后在孤独中寂寞地自杀的,还有另一个女生F,那是一个我们不知道名字的女孩,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甚至不知道她和影片中别的男男女女到底有什么样的瓜葛……我们只能和她一起,在《Without You》舒缓的乐曲中一步步深入到她的内心,在那样催眠的音乐中,女孩慢慢脱去身上的衣服,细心地用花瓣装点浴缸的周围,接着,她打开龙头,在浴缸里躺下来,然后,拿起刀片,就那么决然地刺了下去……在一连串镜头的闪回之中,我们看见这个身材长相都很平凡的女孩,无数次出现在男生B身后背景的人群中,——原来她才是给B写情书的人,男生B收到的那些紫色的美丽的信笺原来是她写的……在发现男B和女S上床的事情之后,她绝望地选择了自我的毁灭……这个时候,歌曲正唱到最动情的那句“I San’t live, living without you…… F自杀的时候,她心中的王子男B正在和女S在床上激情地交融着,S直着脖子歇斯底里地叫喊,B则在不断地念叨着A的名字…… 我记起俄罗斯白银时代的时候,有一些知识分子搞过一个性爱乌托邦的实验。
片子的开始是两个全身赤裸的人,手拉手在沙地上奔跑,画外音是:“去到一个黄金国,琴博脑索山、科托帕克西山,牵着我的手,跨过奥利诺科河、越过火热的卡拉哈里沙漠、横过南非的蛮荒草原。
” ……想象一下,你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全裸着身体和你的朋友们在沙地里狂奔,睡在你的身体下面的是一个女人,但是你在呼喊的,又是另一个女人…… 这是一些提起来就让人感到深深寂寞的话题。
男生B绝对不是一个性乱的人,他在和女S做完爱后,是深深地痛苦和自责,因为他觉得对不起梦幻中的紫色女孩,他甚至决定自杀,在尝试种种自杀办法失败之后,他开始恸哭,撕心裂肺的恸哭,女生A看到了一切,但她还是不能了解B男的寂寞。
他们的灵魂,其实是不同的。
四,,我们这个地球的运转,就是以寂寞为养料的吗?
片尾,我们回到片头下雪的时候,男生B作最后一次挽回女生A的努力,她走在台阶上,他走在台下冰冷的黑地里,他对她说“我想要了解你”,而她的回答却是——“没有人能了解别人,永远没有。
”……A走了,男生B颓然地倒在她刚刚走过的台阶上,这个时候,男生G来了,天上的雪花也开始密密地飘落下来,在漫天飞舞的雪花中,男G对男B说:“我想要了解你”,而男B的回答却是——“没有人能了解别人,永远没有”,在寒冷的雪地里,G一直深藏的泪水夺眶而出,他知道他必须放手了。
结束的时刻,G和A并肩走着,这一幕其实是片头那一幕(女生A在摄像机面前与那个她永远不知道名字的男生做爱)的继续,男G对女A说:“B还是很不错的,为什么你不愿意给他一次机会?
”而在他们前面的远方,男生B骑着摩托,消失在漫天冰雪的远方。
他在心里告诉自己,我要去一个地方,但是我不知道方向在哪里,但是我要去那里,一定要去…… 他们就这样地寂寞地爱着彼此,爱着与自己截然不同的灵魂。
女生A孤独地等待着那个早已经忘掉她的男D,男生B孤独地爱着女生A,把她想象成那个给他寄紫色信笺的公主,而真正给男B寄信的女生F和同性爱的男生G都在孤独地爱着男B。
……这样令人感到窒息的痛苦,感到绝望的孤独……让我想起村上春树《斯普特尼克恋人》里的一句话——“我们这个地球的运转,就是以寂寞为养料的吗?
” 我想,有一天,我们这些寂寞的灵魂,还是皈依一种宗教比较好吧,常听见有人说,没有人能懂得你灵魂深处的寂寞,除了你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是长满了针刺的刺猬,当两个人渴望水乳交融的时候,却发现彼此已经被对方刺得鲜血淋漓。
78%每个人和每个人都隔着很厚的两个皮囊,如果把自我定义为精神上的、抽象的一个个体的话,那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认识”就变成了貌似很容易实质上几乎不可能的一个任务了。
两个人之间,最多的距离,而不是连接。
两个人即使贴在一起,脸对脸,嘴对嘴,十指相握,还是不可能知道对方在想什么。
即使身体离得再近再贴,两个人中间有的最多的还是空隙 -- 自己或无意或有意造成不同程度的假象,沟通中的误差,对方自己的臆想和设定。
偶尔传送成功的真实,少之再少。
但每个人总是最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
所以我们觉得我们对我们的爸妈配偶和密友都了如指掌。
觉得我们既然知道他们爱吃什么爱穿什么,知道他们最喜欢的颜色和最大的梦想,知道他们的生日和长相,我们久明白了他们的一切。
其实这些认知又有多可靠?
极端一点来讲,连环凶手的父母大概不会想到自己的孩子以后会因为连环杀人案而臭名展昭。
我们一般都很坚定,认为我们“认识”的人就是我们想想的那样。
所以当Sean明白Lauren并不喜欢他,当Lauren发现Sean并没有守约还睡了她的室友而且Victor根本不认识她,当Paul终于懂得Sean和他根本不是一个取向,他们脸上全是惊恐。
原来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并不一定是真的。
不管是别人的伪装还是自己看走了眼,经常都是累积都让人无法承受的重量是我们才太迟的发现。
因为其实我们宁愿看到更美丽的谎言,而不是布满缺陷的事实。
电影里的几个主人公都是极度自我麻痹的典范,一个个的活在自己的泡泡里。
但肥皂泡是很脆弱的,经不住真实的触碰。
=====================================================The Rules of Attraction 的摄影操作和后期剪辑挺帅气的,看得出来Avary确实是个挺用心的电影人。
不过Avary的缺点也在于太爱耍小技巧。
比如电影里面用了很多的倒放,引人注目,因为是个比较少见的操作。
好玩的是他把音轨也同时倒放了,gibberish听着挺好玩,然后有一段古典音乐的配乐居然倒着听也很棒。
一开始看以为就是加进去好玩,到了电影的最后一幕,发现其实就是开始的那一幕时,又挺惊喜的。
不过就是技巧用的有点太放纵了,每个片段都太长(没有剪辑,所以好几分钟的倒放,而且一幕看了三四遍),让人有点不耐烦。
还有一处值得一提的是Lauren和Sean初次说话的那一幕。
忘了专业名词是什么了,反正是分开拍的,然后后期用split-screen拼在一起。
妙就妙在最后把两个人连到一个镜头里的时候,两个人是180度,正好面对面。
前两天去了Avary的一个Q&A,听他讲,大部分音乐是他写剧本时就想好的,歌词都和戏有关联。
感觉音乐确实选的还不错,歌词和剧情发展咬合的很紧密。
而且有好几首音乐还和那一幕的主人公有些气质上的一致。
比如Lauren起床时放的音乐感觉就很Lauren。
构图也能看出来都是有些讲究的,会用道具和背景勾出一些框框架架的去突出重点,或暗示一些东西。
颜色搭配虽然不算太精致,但整体来说还是有考虑到的。
视觉上最纯粹最精致的是暗恋Sean的女生自杀那一幕,构图和颜色都美极了。
整体来说算是有点别致的一个带点讽刺气质的小品。
现在看来除了器材什么的看着比较专业,看主题看拍摄手法其实都是个中规中矩(不是说俗套,虽然也有一点点俗套)的小indie片儿。
当初却被投资商大力宣传为一个teen movie,怪不得反响那么大 -- Avary说当时首映是在Orange County,很保守的一地儿,看到Paul和Richard(或者Dick,哈哈哈 ╮(╯▽╰)╭)在床上跳舞,好多男生当场站起来吼着"fag movie!!
"走掉了。
我认为这是一个假想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每个人都在为了欲望而活着:日复一日的吸毒,日复一日的做爱,日复一日的派对,世界已经糜烂,崩溃。
里面的人也有悲欢离合,不断的追寻着更大的欲望,却总是被欲望所伤。
这个世界也有爱,很少有人意识到它的存在,将它抛在脑后,继续着眼前的欲望追寻。
有人想要找到爱却总是被欲望阻拦。
人心随着世界而腐烂,人人都变得自私自利,堕落却乐在其中,他们生活的意义也只在于此。
电影中的一个又一个心灵丑陋,堕落的人物,全部都是现实中的社会底层的瘾君子,脑子里全是想着如何寻找刺激。
学生,老师,医生,护士,全被洗脑,坠得越来越深。
这个电影聚焦在现实的一个肮脏小部分,在电影中,却放大到了整个世界,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极具浪漫主义的手法,让观看电影的人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个电影的主题,仔细地看的世界的肮脏,将世界切开,将最里层的,蛆虫肆虐的地方显露在刺眼的阳光下,提醒人们世界其实并不是那么的美好。
是蒙太奇手法吸引着看下去的。。。
内容嘛,,,青春充满忧伤,还是那句,“你只看到了我的迷乱,却没注意到我的忧伤。
”
“你看到的是淫乱,你没看到的是我眼里的忧伤!
”淫乱和忧伤,两个格格不入的字眼,在《诱惑法则》里得到了统一。
但看那无休止的派对和性爱场面,你会以为这又是一部《美国派》,然而它不是。
与《美国派》中那些优越而轻狂的黄毛小子们不同,《诱惑法则》里的这些家伙是一些知道生活和真实的人。
因此表面上同样的淫乱,在前者中只算是一种享乐,在后者中则是逃避,以及无法逃避之后的玩世不恭。
影片最后一幕是一场雪,此时应该是肖恩、罗兰和保罗三位主人公卸下面具,坦露心灵的时刻。
当喧嚣的笙歌寂去,在一场大雪之中,每个人才敢正视一下自己的内心。
当然的,此时每个人的心中都已经是伤痕累累。
但电影本身却在此处得到了彻底的升华。
我常想,当这些人长大之后会是什么样子?
他们是否最终也会回归主流,变得衣冠楚楚道貌岸然?
抑或,对于他们,根本就没有未来可言?
导演并没有给我们任何暗示。
并且,电影作为一种暗中的谎言,也是拒绝着陆和延伸的。
在一部与本片没有多少关联的《地下》中,聪明的Kusturica用一段寓言来化解影片人物人物纠结的爱和仇恨。
在这部《诱惑法则》中,则只是一场雪。
雪很快就会化掉,之后会怎么样?
答案在时间中,在每个人的心中。
但没有人会真的知道。
最后,我想模仿《地下》结尾的一句话来描述我对这部电影的印象:曾经,有一段岁月叫青春。
青春是什么?
毒品、暴力、性、糜烂,或许还带着那么点淡淡的忧伤。
错综复杂的性关系和感情关系中,你会发现没有一对是真的既有性又有感情的,这不啻为对现在美国青少年生活的最大的讽刺。
当我们还在幻想着拥有一段美好的感情时,却发现如此的困难。
青春本该美好,但又难免忧伤。
大学里的学生,自由又疯狂的青春性时代。
在派对上随意的寻找自己的性对象,然后疯狂的做爱。
只是相似的性行为对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意义。
罗兰暗恋维克多,为他守着处女之身,直到看不到这份感情的希望,罗兰在昏醉的情况下失去了自己的处女之身。
保罗喜欢肖恩,主动制造两个人在一起的机会,直到肖恩告诉他不可能,保罗用大麻引诱另一个同学,被其愤怒的打出门外。
肖恩有一份感情寄托,是暗恋他的人偷偷放在他信箱里的情书。
只是他不知道是谁写的。
他对罗兰有了好感,以为情书是她写的,他想和罗兰恋爱。
直到罗兰告诉他一个人永远不可能了解另一个人,肖恩又开始在派对上寻找性对象,以至于记不起上一次清醒的做爱是什么时候。
看到肖恩和罗兰的室友做爱之后,暗恋肖恩的女孩自杀了,罗兰甩门而去,然后是心碎的哭泣。
在这个时代,在这个环境里,纯洁的爱死了,只剩下躁动的躯体,于是,灵魂麻木了,只剩下迷茫的眼神,和被欲望操控的自我。
影片开头多处的倒放明显带有反思的意味,而通过罗兰的叙述我们也知道这是一段回忆。
也许,这只是人生的一个无聊的片段,灵魂依然会活过来,时光会让一切叛逆变得可笑。
#24北影节 缓缓的,一切都恰到好处。父女关系对我来说好像就是这样的。大家一起坐下来看电影那一刻,竟然有点感动
11th@14th bjiff@北京坊。俄罗斯公路片。中间放电影认识骑摩托车男孩那段睡着了一会儿。颗粒度很高的真电影,像是我猜测的白内障患者眼中的世界,模模糊糊枯黄灰蓝的调子。风景美。海边气象观测站和退潮死鱼画面对我来说是种奇观了,盯着画面仔细地看想把它们深深印在脑中。出现的三个女人加摩托车男孩的背部都很美,薄薄的脂肪加标致的肩胛骨。中间看男主轮廓隐约跟普丁一个模子嘛,又走神想了一下欧亚大陆最标致的元长相在中心而中心是哪里这个问题,从中心往四周人们五官和轮廓脸型都开始逐渐变化。警察打人那段不喜欢,似乎在自我强化野蛮性和非文明性。男主好有魅力。为啥父女俩不多说点话呢。最后字幕出现了摩尔曼斯克,似乎是拍摄于那里。
#BJIFF2024 俄罗斯的冷酷和神秘刚好符合我当下的心境。我们活着,承受,冲动,孤独游荡,无话可说。
#BJIFF7好看,摄影很美,但不懂
不懂评论说的什么“故事”“叙事”,好震惊,这种弥漫出荧幕的张力与情绪竟然无法被感知。无言的隐隐对抗的相互厌弃又牵挂的父女关系,女儿反复追问的未来,被甩在时间外的村子与放电影的游牧民族,揍人也被人揍的男人,那么想去的海边原来是为了撒下妈妈的骨灰,一夜的放纵与回归……草原上飙车带起沙尘的镜头太酷了,那瞬间觉得幸好我有来看
充满能量,或许导演也在躁动。
#2024北影节第一站
叙事一般,但画面质感很喜欢。
视听语言很棒,但总觉得没能和故事形成特别有机的互动(虽然故事本来就比较弱)
慢节奏
这个就很难评奔着看风景的心态选了这部不过中间确实是一度要睡着
很难不睡着啊,这片子看着就觉得冷、不想说话。
头一回参加电影节,有点新奇。风格是安哲。
余味很足的慢电影。调度稍许机械和刻板,一些灵光闪现的瞬间还是证明了作者的潜力。母题像苏联刚刚解体之后的,模仿痕迹让人觉得有些遗憾。
终究我还是不适合看这种过于平缓意识流虽充斥氛围意境但故事性缺失的片子,虽然vanlife是我很感兴趣的题材,但毕竟看无依之地的时候我也睡着了!
BJIFF 240425 党史馆
BJIFF 荒芜贫瘠的土地上依然跳动的心脏和暗流涌动的情绪 阳光雨雪 绿林海洋 只要活着就会感受就会爱恨 //很喜欢镜头语言 很美很梦核感
很久没看大师电影,感觉很好。三十年后的沙丹力荐,资料馆场场满座。
#76th Cannes# 导演双周
大银幕看这个可太酷了。一开始不知道这片要干啥(没看过介绍),只是觉得给这掌机的话我可太high了。看明白这两人干啥之后更是…不就放个盗版露天电影,怎么酷得像2077里的游民+超梦黑客,就逛个大西伯利亚,怎么酷得像辐射荒原+极乐迪斯科😆要说这片有啥很高的艺术成就吗也没,但4月这俩电影节看的所有含迷影元素的电影里这部最酷了没有之一,可谓十分罕有地同时集齐我想看+我想拍+我想玩的内容,看得我全程内心不停敲碗大喊aa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