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a Sha Treatment is a film in which cultural differences can be seen in many aspects. The film focuses on a conflict. A Chinese grandpa gave his American grandson Daniel Gua Sha treatment when the boy felt uncomfortable. However, the scar left on Daniel was considered as the symbol of maltreatment in Children Act according to American laws. Daniel’s father Datong tried to convince Americans that Gua Sha was a kind of treatment with a long history in the Chinese medicine system but in vain. Datong was later considered as an abuser in American culture and deprived of the right to take care of his son.There’re other details which infer this inevitable tragedy in daily life.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film, Daniel beat the son of Datong’s boss. Datong immediately beat Daniel back and forced Daniel to apologize to the other boy. Beating children is a common way of education in a traditional Chinese family but not in American families. Besides, when Datong got into trouble, he asked his boss for help rather than a professional and specific lawyer. Datong’s behaviors were reflections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ideas, too. Chinese people tend to solve problems through the help of the familiars, while Americans prefer lawyers. Datong bristled with anger when his boss chose to tell the facts. He thought it was a betray and they couldn’t work together anymore. But in American cultures, businesses and private affairs are separated.The film ended up with the reunion of characters. Maybe the director believes that people can understand each other even they have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as long as they respect and accept the difference.
When a member of one culture produces a message for consumption by a member of another cultur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ccurs, which is a kind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whose cultural perceptions and symbol systems are distinctive enough to alter the communication event. People are alike and different. We carry our culture with us wherever we go, and it influences how we respond to the people we meet.The leading man in the movie Gua Sha Treatment has been in America for eight years as a new immigrant.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movie, the man, Datong addressed a speech in American way to show his love to America and American dream. It seemed that he has gained great success in the American mainstream society. Yet it was just an exaggeration of his success when used to make the comparison with the ensuing events. Datong and his wife were born and raised in China, while their son was a Chinese American. They taught their son in American way and spoke English all the time. In the celebration, we can find Datong was praised and encouraged by his boss, who can be taken a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mainstream business. At the party, because of the quarrel between the two children, the son, Dennis was beaten by his father, which is just a very common action in Chinese culture. The grandfather of Dennis also admitted the way of education. Because the other boy is the son of his boss, Datong gave his son a lesson to show his respect to the boss, who can not understand it at all. The boss was shocked and accepted it temporarily. In American culture, individualism is the key point of American cultural pattern, even between the father and the son. But in Chinese cultural pattern, fathers have the right or responsibility to educate the sons, no matter in a legal way or his personal way. We tend to take it as family privacy, instead of family violence or child abus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family conflict is often solved between family members and it’s a shame to spread family conflict outside of the house, while in America, the law and regulations make the difference.There was a very plain role in this movie, Lao Huo, the man who acted terra-cotta warrior, which was a loser in pursuing American dream compared with Datong. There were only the daily life and death of Lao Huo in this movie, which reflected the pursuit and struggling of an ordinary person in America. The death of him made the father of Datong think a lot, which was a clue to tell us the old man will return to China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two different results of pursuing American dream, two different result of cultural conflict revealed.After the Gua Sha treatment rendered by the grandfather, Datong and his wife accepted it because of their Chinese culture background and the previous experience. It’s natural for the couple to keep the accident of child abuse secret to their father. And Datong confessed it was he who gave the treatment to the child, although his wife showed a little reluctance and hesitance. Actually his father gave the Gua Sha treatment to the son. There was an obvious culture difference in the episode. Chinese people behave on the basis of experience, while American act with the reference to the specific evidence. It’s praiseworthy for Datong to be a scapegoat for his father.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law is important but sometimes affection counts. It’s dutiful and responsible to reduce the pains of parents both in China and America. If Datong admitted his father gave the treatment to the child and his to father will be accused by the court. Although it’s lawful, it’s unfilial in Chinese culture, which is an unforgivable fault.Chinese view 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network has been illustrated richly in this movie. When Datong needed a lawyer to help him, he sought help of his friend, who is actually not a lawyer of family law, but copyright law. Because of the lack of legal knowledge and the goo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Datong insisted on his help. Before the hearing commenced, Datong’s wife asked why the court was not the same as she saw before on TV. The tiny episode accounted fo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judicial systems. Because Datong was in trouble, he turned to his friend for help, regardless of his professional field. Chinese weak legal consciousness was also criticized and satirized in this movie and Datong’s family became victims of culture shock. Although Gua Sha treatment is common and effective in China, we never tried to understand how it worked. We learned our culture from folk tales, mass media, and education. Culture is transmitt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so we never question the therapy. Everyone is a product of his own culture, it’s undoubted for American to have nothing idea about the treatment. But we can also find strong prejudice and ethnocentrism of America in the response to the case.The trial of this child abuse case could be regarded as the climax of this film. Datong’s family fights against the charge, which is an intense conflict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s. Traditional medical treatment cannot be proved and admitted. They have no interest in proving why Gua Sha treatment is advisable but tried to prove how much the couple loves their son. The judgment and condemnation are just based on the scratch, the judge never showed a fair and sensible attitude to the medical treatment. Chinese classical book Journey to the West is considered from the negative perspective, even though the accuser knew it was wrong. The malicious and deliberated objection described American competition and materialism. The aim of the dispute is just for the victory in the court, regardless of the wicked ways. The prejudice and discrimination are two apparent obstacles in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Moreover, the ethnocentrism of America was also perceivable. The judge and the accuser never showed justice to Datong’s rebuttal. Because of the ignorance of the treatment, they were very indifferent and pride to Datong’s statement. This uncooperative attitude made this event worse. It seems all of them are well-educated and civilized, but the communication problems repeatedly arose. Both of the parties held respective strong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different values, which have implemented enormous impact.Additionally, the stereotyping to Chinese or easterners are mentionable. When Datong said he hit his son to save his boss’ face, to make him feel better. The boss felt it was twisted and absurd. When Datong said it was a common sense to save his wife rather than the child, the female accuser said, your Orientals are barbarian. Stereotypes were a means of organizing our images into fixed and simple categories that we use to stand for the entire collection of people. In most distances, stereotypes are the products of limited, lazy, and misguided perceptions. In the movie, some Americans never delete their confirmation bias and tend to put Chinese to shame. Then, the failure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ccurs. According to Hall’s high-context and low-context communication, the Asian mode of communication is often indirect and implicit, whereas western communication tends to be direct and explicit-that is, everything needs to be stated. Westerners are more prone to making very explicit statements and have little capability with nonverbal forms of expression. High-context cultures tend to be more aware of their surroundings and their environment and do not rely on verbal communication as their main information channel.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movie, we can fi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igh-context and low-context communication. At the beginning, Datong’s wife disliked the grandfather’s smoking, but she said nothing directly and opened the window. Certainly the grandfather understood it easily. On the contrary, Americans often get permission first. And if they want to show the objection, they spoke it out. But it’s not impolite and respectful to ask the elder not to do something. When Chinese show their anger, it is also implicit. Datong was very angry to his boss, because he has thought his boss would help him on this issue. Datong hoped his boss to support him, but the fact that the boss told everything straightforward, which was unfavorable to Datong. In Datong’s view, they were friends and it’s responsible for the boss to help him and he took the frankness of his boss as a kind of betrayal. He was unwilling to work there any more and planned to quit that job after no discussion with his boss. It’s normal to a Chinese man to show his anger and express their spilt relationshi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merican,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ir friendship. It’s reasonable and lawful to tell the judge all the truth. They don’t show personal emotions in the business and persuaded Datong to work, which is a way to show his kindness and concern. The ending of this movie is happy and warm. The boss understood Gua Sha treatment and Datong’s family gained reunion on the important western festival. No matter in East or West, family reunion and family love are enjoyable and happy. In the end, the grandfather educated and taught his son again. It was warm and moving because we can feel the father’s love; no matter he expressed his love explicitly or implicitly. The grandfather left America because he found it was troublesome and upset for a person like him to live in the Western culture. It was a failure for an elderly like him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it was a success for the young generation in America.The last episode in the movie was the boy’s learning mandarin, which was a strong contrast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movie, where the boy was educated to speak English to prepare for the competition of the future. No culture is more advanced than others and cultural diversity should be advocated and protected. Human brain is an open system and supposed to appreciate the diversity.Finally, the name of the leading man in this movie, “Datong”, is also a Chinese Confucian classical term, which means great harmony. Obviously, the name was created with the implied meaning. “Datong” society is the perfect and ideal society in Confucianism, which conveyed the hope and wish of the movie producers. Although there are so many different countries, cultures, systems, races, etc, it’s a pursuit to build such kind of harmonious society without discrimination, prejudice, conflict, war…
先防杠,个人观点,仅供阅读,你杠就是你对!
下面正文:破防,平时不去触碰此刻飘在面前的泡泡一点一点被戳破了。
最初想看这部片子是被文化课老师和教学课何老师都Q到,现在看来如很多高分评论所说,并不只是在讲跨文化交际。
但这些评论更多地关注到的是在外的国人与本地人之间,或者说东西方之间话语权的不平等,但更戳中我的是这部片子对中国人所谓“刻板印象”的描写真的很到位,或者说民族的性格。
尤其是对一些在国外生活过的人来说,很多场景感同身受,真的到位到看着有些情节会生理不适。
比如中国移民带过去的公共场合大声talk,没礼貌,别人骂了自己也不能还手。
(又让我想起来在海外遇到的很不友好的中国移民,一方面觉得自己很牛到arrogant,在异国他乡扎下根来,洋人来了有红酒,国人来了有猎枪,毫无团结性,一方面又仍然带着民族与时代的劣根性,这点与前者也有重合之处!
虽然我自己也曾在海外生活,但我真的很讨厌很多在海外的中国人!
)孩子被留在福利院那么难过,父母双方又被误会,也不跟孩子说实话,我相信五岁的孩子是能够分得清谁对他好谁虐待他的!
当然这里如果让小孩出来澄清了这部片子也结束了内法继续讲了,真妙哇,因为这民族性,又不得不如此,使得这个故事继续下去。
气势汹汹一脸正义地跟自己老板说打自己孩子是为了给老板尊重,给他“面子”,老板实在搞不清楚中国人口中的“面子”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竟然可以为了大人的面子冤枉孩子还打孩子,他真的不理解。
我也不理解!
然后他还道不同不相为谋。
很好,让老美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再多一点吧,大男子主义爆棚了真的,so shame。
但老板真的是个好人,竟然还跑到中国去了,最后帮助一家人证明了“刮痧”的存在并侧面印证了那群看似正义的美国人的arrogant。
是的,美国人的arrogant,看那个儿童福利院女的一脸“正义”仿佛自己救世主似的欠扁的脸真的想抽她,好在她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不像那个男的,那一脸懂王又咄咄逼人更欠扁。
老一辈移民生存环境真的艰辛!
新一辈会好一点吧,会越来越好的。
说回中国人,男主,自己脾气那么大把事情越搞越砸,还因为妻子把事实告诉父亲,又抽疯,砸东西,说自己妻子idiot,妻子的话一针见血:你一贯正确,是吗?
真的有种什么都做不好还怨这个怨那个却从头到尾毫无自责……太真实了我的m,血压飙升。
而且这男的确实有暴力倾向,一言不合就摔砸,没担当,摔砸了东西没道歉,还等老婆来讲和。
这种男的还配有蒋雯丽这么漂亮的老婆?!
梁家辉也不行!
真的可吐槽的点太多了,让人血压升高的点太多了,但是你又没法反驳,因为他真的把中国很多男的的现状给演出来了!
除了暴力倾向是个人性格(但我当然还是倾向远离这种男的),其他的敢说不是中国广大大男子主义者的化身?
只有一点让我觉得这部片子确实是有美国人的思想在里面的,就是对爱的大胆表达,中国人的夫妻更多的是含蓄表达,尤其是片中的老父亲,基本不可能会直接讲“我很爱你”这种话,像直接跟儿子讲“爱你”还在朋友面前一家人亲亲这种事情(虽然当时确实激动,但传统的中国家庭就没有这个习惯)根本不可能发生,因为片子从头到尾都是讲的一个非常传统的中国家庭的故事,更何况父母辈只移民了八年,又不是ABC,所以夫妻俩单独相处也一直在讲英文这件事情就让我看完都以为这部片子是老美拍的。
总结:真敢拍啊。
但我知道,像剧中男主一样的人,在现实中看了这部片子也不会get到这些的,因为就像男主,他真的无法理解。
刮痧是什么 是中医土方刮痧是什么 是文化冲击刮痧是什么 是继承传递刮痧是什么 是东方大爱这部早前的片子果然温故知新 P同学的毕业论文选题确实有太多论点可取一个祖给孙刮痧引发的一场美国官司我只想以文化冲击做切入 Culture Shock这个hope english里的一专题课文 在扔掉书本的两年以后头一次踏在他乡热土上我才真切体味它的实际意义与巨大威力正如主角一家 中国的知识分子 美国的新移民 拥有事业 财富 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国际认可即便如此 即便能顺利地在白人中生活 仍然不可避免着这巨大的冲击原因在我们人生的头几十年 我们都接受着东方的传统并以此为用我们以中国式的思维思考了20年 我们以中国的方式解释对世界的认识起落一次飞机 就要将以往20年如同留在后背的乡愁一并抛开新的语言文字 它就像我体内换取的新鲜血液一样 另我痛恨 并且不适这样一种以更改语言为枪口到更改习惯更改思维甚至价值取向道德观念为要害的枪杀案是新形式的大国争霸战然而我们还很欣喜地把它叫做“全球化” 这是21世纪最大的笑话如果还有更大的笑话 那么就是在角落拍案的我也欲势加入自嘲的行列 并为此苦苦沉吟换个角度说 我承认每回我看完电影都情难自控不免偏激那么我只能莞尔说这是传媒效应法院收回诉讼的那刻我的口轮肌到两腮侧肌绝对颤动的比蒋雯丽更真实与猛烈当洋人拿着英版《西游记》谴责monckey king是顽劣自私道德败坏的中国猴子的时候我口中出来的词绝对比梁家辉脏得多这就是课堂上所谓的传媒影响力尽管我会跟夏夏说学校的横幅标语“传媒是政府的喉舌”但是这个喉头音效很强大作茧自缚的文艺人回到刮痧的问题上来 要说文化传统我不免想到口语书里的问题:Have you ever changed your name?
Do chinese people like changing their names?
且不说明星和佛徒的更名癖 我要说在中国名字是父母给的 保持原名那是对长者的尊敬也是对传统的尊敬18岁前我总嚷着要更名 18岁后即便我叫张小狗张小花之类也不会考虑更名了 这就是成长吧再例句说片子里的 我儿子打了你儿子 我当着你的面收拾我宝贝儿子 那是给你面子美国人又不了解了 你打你自己儿子关我哪门子面子 这是什么见鬼的东方逻辑这就是东西方 也是传统与国际 两者何以一体你们洋鬼子是亚当和夏娃造的 中国人是女娲给捏出来的 从人体构造上说就不一样嘛难道就像那首歌《梁山伯与朱丽艳》吗?
最后要说作为中国人我很自豪
【原谅我的超长定语】 (~ ̄▽ ̄~)十多年了,一直想看,却今天才真正去看。
没有辜负这些年的期待,是一部好片子。
个人感觉本片突出中美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男主角身上,许大同虽然留美8年,一口流利的英语(虽然听起来发音不标准,但是丝毫不影响沟通),还有标准的美国生活和工作圈子。
但是他和父亲、儿子之前的关系处理起来,还是像一个传统的中国人,这与他开头获奖时候说他成为一个美国人,其实是恰恰相反的。
美国人有美国人之爱,中国人有中国人之爱。
爱的方式大相径庭,但是没有绝对的哪种好,哪种坏。
他们只是两种不同方式的爱,但是,源头,都是爱。
我很喜欢剧中一句台词,男主许大同,在把老爷子送到机场时候,老爷子说“生活就是这样,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你躲是躲不开的”。
其实很平实的一句话,但也道出了老爷子一辈子领悟出的人生的真谛。
无论你是接受的哪里的文化,终究,做一个勇敢的人,敢于面对人生,才是真实的人生。
毫无疑问,这部电影不该只存在于有关“文化差异”的无休止讨论中……我很想说人们确实有些低估了它,但豆瓣7.5的评分却又绝对不能算是委屈了它……这又从何解释呢?
只能说人们大抵也能感觉到它的力量,只是或许不能很好地表达-大多时候大多数人都是如此。
当我在豆瓣的短评中看到了大量有关“文化差异”的盖棺定论时,我就更坚信这一点了,不过我可以确定的是:错的绝对不是文化差异这一客观事实,而是人们“盖棺定论”的表现,这一点总是让人不免失望…… 言归正传……回到电影内容本身来讲,“文化差异”确实是无法逃避的某种核心,但绝不是唯一,它一定还有更多层面的诠释和理解……因此,我们先从“文化差异”在影片中最基本的表现-人情和人权的对立中着手去一层层剥开洋葱神秘的面纱,也许在这之后我们再大谈“文化差异”或“Culture Shock”会更合适,它带来的无论何种情感的泛滥也许就没那么讽刺了…… 片中最浅显也最戏剧的设计毫无疑问就是中西方对于“刮痧”理解完全的不同,因而很多时候很多人在此刻就草率地为这部电影贴上了“文化差异导致的种种”这一标签,人类总是轻而易举地对不了解的东西作出定义从而使它尽快“回到”自己脑海中那篇风平浪静的安全水域中去,殊不知海面之下暗流涌动……然而“刮痧”也存在于唐人街很多年了,但此前可没有人为它这么上心过(事实上这也很能说明问题……)。
我们确实很容易忽视戏剧性冲突的根源在于:双方对于“怎样才是对那个孩子命运最好的安排”这一点的争执。
是的,重点是“刮痧”对于孩子的影响以及这背后映射出的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的问题……我认为两方都是出于“为孩子好”这一点,那么分歧如何而来呢?
从家人的角度来讲,他们是想早点接孩子回家-“回家”,这是属于家人和父母的爱,是我们都很好理解的中国人最司空见惯的爱;那么从另一方,也就是代表西方的美国社工机构和司法系统来讲呢?
我相信他们也是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尽管这很容易让我们中国人产生这不过是由于冷冰冰的制度和法律规定的绝对化误解),那么我们又如何定义这种“爱”呢?
我想称之为“来自社会的关爱”(即便它还有一个更西方也更现代的名字叫“人权”),这在中国人听来简直不能更别扭了,而这恰恰是理解两种文化差异根源的关键。
我们很容易忽视矛盾根本所在的原因在于,影片基本是从这个中国家庭(或许在这里我该称它为美籍华人家庭才更合法理,但显然影片更希望我们把它看作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的视角出发的,而我们可以轻易地发现,这个中国家庭的三个成年人对于这次事件的着眼点其实很快就从这个矛盾的焦点上移开了,当然一方面有律师指引的原因(为了胜诉),但是在这个条件下我们其实可以发现中国家庭和律师乃至整个美国司法体系的根本矛盾。
中国家庭总是认为:父母爱孩子是天经地义的;刮痧是对人体有利的……等等等等,但不管怎样,我们中国人好像总是认为有很多东西是天经地义、自然而然、无需解释的(不得不说我作为一个中国人都觉得有时候这种逻辑挺荒谬的,要知道这世上没什么是天经地义的)。
尽管这其中很多都是事实,但问题就出在这个“无需解释”上……在西方世界的概念中,以司法为例,每个人不可以只是单纯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需要拿出证据等有解释性的因素来证明,即所谓的“程序正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人觉得美国人无情无义、太过机械、不懂变通,而美国人觉得中国人不可理喻、不讲道理甚至有些自私的意味…… “人权or人情”这个问题对中国人而言,不管我们再怎么在西方现代化浪潮的标准中一遍遍强调“人权”和“法制”,为人情找出一百个辩护的理由总还算“不费吹灰之力”……不用太多解释,每一个学着中国人编写的教科书(如果其中有“幸”包含历史课本就更好了……)长大的孩子都知道这是为什么(至少我们以为我们知道,但这就足够了……)。
“宗法制”、“以孝治天下”、“仁义”等等,在我们文化符号的这些关键词中,我们大可以粗放地将之归因为历史的摆弄,可它不过是个舞台不是吗?
那么对于美国来说呢?
从历史的角度来讲,我不由地想到那个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开放包容的“西部世界”时代。
众所周知,美国早期的历史是一部差异化、多元化的“世界移民史”,与开放包容、充满创新和奋斗精神的气质相伴而来的,是无数的冲突和矛盾。
就包括在我们看来充满英雄主义精神的决斗,剥去尊严和勇气等等道德的油彩,这在在当时实则是一种残忍、危险而血腥的野蛮行为,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那个虽然充满冒险精神但却毫无规则而言的危险世界。
也许是那个时代带来的创伤,美国人民开始无比向往使自由主义和冒险精神在规则的方寸间起舞,他们只是需要一个规则的世界、一个明确的世界。
因此,法制对于他们来说不是将精神磨灭在规则的桎梏中,而尽可能将之上升为社会对每一个人的包容和关爱。
这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或者说这会让安全感更多来自家庭的我们产生极大的危机感,务实的我们不会花费精力在构想这样遥不可及的“人间理想”……尽管所谓“社会的爱”有着理想主义的成分,但我们却不得不承认他们在社会蓝图绘制层面的理想主义,让人不由得会产生向往和期待。
诚然,我们是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民族,但这也丝毫不妨碍浪漫滋生于我们对社会的构想和设计中,靠人性中的美好从心底约束人心无边的欲望,这本身就是先哲对于那些个乱世最浪漫的期待……总而言之,不管制度设计或是社会蓝图的出发点是个体还是整体,不变的是人类对于美好的无限追求……尽管有无数个时代无数的人因为虚妄的欲望堕入人性的深渊;尽管有无数的中国人在“仁义礼智信”的道貌岸然中禽兽不如,也有无数的西方人在法律与规则的缝隙中堕落为“晨曦之星”,在灰色地带做起了“无冕之王”……但于《刮痧》这部充满了亲情、爱情、友情以及“社会之爱”的电影,我更想称这场温暖的闹剧为一场美丽而浪漫的误会——以“爱”之名!
附:电影有趣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刮痧”象征着近代中国的委屈和伤痛、是对那个年代中国每一个“美国梦”的无情击碎、是国际地位和文化公权力差距带来的异域审判、是糅合了中美价值观和幽默感的双重献礼等等等等……但正如学术界没有一种完美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我们的文明、世界和生活也不可能在一部电影里尽善尽美地呈现,“第七艺术”只是于天之角,做了洞穴中的一场梦,梦中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也许只是人类的顾影自怜,可这份嬉笑怒骂的率性和真实,又让我们成为了最“可爱”的“人儿”。
这学期观看了同学推荐的电影《刮痧》,在影片的最后听见丹尼斯可爱稚嫩的声音,他在随着父母的教授念着:“中国、北京、长城……”我顿时百感交集,是喜悦,是愤慨,还是无奈?
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看完这部电影后的感受。
我认为,《刮痧》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作品,适合不同文化程度的观众观看,具有诸多的成功之处。
影片中的很多细节都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因此想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电影《刮痧》是一部反映中美文化冲突的影片,故事发生在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畔的城市圣路易斯。
来美已经八年的许大同,事业有成家庭幸福,他把在北京生活的老父亲接到美国同住。
一天,五岁的儿子丹尼斯闹肚子发烧,他的爷爷由于刚从北京到美国,不懂得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用中国民间流传已久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没想到这竟成了丹尼斯一次意外事故后许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
在法庭上,面对对刮痧这一传统中医疗法一无所知的美国法官,面对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证人和证词,许大同有口难辩。
法庭宣布剥夺许大同的监护权,不准他与儿子见面。
一连串的矛盾冲突更是接踵而来,一个原来幸福美好的家庭就这样转眼间变得支离破碎……电影中的很多细节是值得咀嚼和深思的。
一开始,许大同就说:“我爱美国!
这里是我的家!
”八年的美国生活已经让他有自信说自己是美国人,并且和其他美国人一样自豪地称爱国。
但无论他的英文说的如何字正腔圆,心里对美国梦、美国生活有多么的热爱和眷恋,他骨子里的中国传统文化所根植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却怎么也改变不了,这使得他在官司中处处碰壁。
在为他举办的颁奖仪式上,丹尼斯和朋友的儿子打架,他会为给朋友面子而当众体罚自己的孩子,并坚称“打是疼骂是爱”,老爷子指出他这是“当面教子背后教妻呀”。
后来,因为刮痧的事情他被指控“虐待儿子”,听证会上对方律师请来他那位上司证明他是否真的动手打过儿子,这位上司不敢对法官撒谎只能回答“yes”,许大同据此认为上司出卖了他而提出辞职,上司认为他所谓的因为尊重上司而打自己的儿子是不可理喻的“中国逻辑”时,许大同用汉语脱口而出“道不同不相与谋”。
听证会上对方请的另一个证人是当年给他儿子接产的护士,这位护士指出他在危急时刻曾经说过“保大人不管小孩”,他又一次用汉语脱口而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可见他在说出满口纯正英语的时候,骨子里根深蒂固的还是“中国式”思维。
也许这就是中国美籍华人(或称移民)的生存状态:已经脱离了生长自己身体和灵魂的祖国,飘洋过海努力奋斗,但要最终融入这个文化、政治、意识形态完全不同的社会却又是那么困难。
以至于在美国,他们好像是“东方人”,虽有绿卡但仍与美国普通民众格格不入,黑头发、黄皮肤是他们的一个“异类”标签;而和中国人比起来,他们又是不同的,他们在家里也要说一口纯正的英语,他们口口声声说自己爱美国,他们努力退去身上的中国印。
同时,美国社会也是矛盾的对待着他们的,它接受他们作为它的子民,作为国家的成员,但在社会实际生活中却无处不存在着对东方人、黄种人(矛头指向的就是华裔)却充满了歧视、轻蔑和误解。
最可怕的是,当这种误解、歧视和轻蔑和美国号称“民主、法制、科学”的政治、法律结合起来,就会产生如电影《刮痧》中一样看似闹剧,却让人看得轻松不起来的事情。
美国人不了解中国的刮痧,法律上也不承认其合法性,许大同在听证会上很激动地讲着“人体的七经八脉像无数小溪流向江河又奔向大海,气发自丹田又回到丹田……”,没有一个法官或是律师能够听懂,他们要求找医学权威来证明,可是这样的权威在美国根本就没有,于是案情的发展越来越让人揪心甚至愤慨:儿子丹尼斯只能被放在福利院,和被父母抛弃的孩子生活在一起,以至于他认为父母是要抛弃自己;许大同这边的辩护却一次次失利……从《刮痧》中,我们看美国的法制,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这个社会政治和法律系统里,每一个人都在努力维护这个系统的健康、透明而民主的运转,因此会有揭竿而起报警的医生和护士,有为孩子的健康和权利而舌战不休的律师,有以说实话为自己责任的证人;但当遇到了他们所不理解或不了解的事情的时候,当另一个遥远国度的传统文化和他们的common sense产生冲突的时候,这种西方社会科学、严谨、民主的法律却成为他们固守自己偏执的一种武器,就如那个律师在法庭上故意惹怒许大同、用刻意曲解《西游记》的手段误导法官以达到自己赢得官司的目的。
影片在后半部分有不少感人的镜头,老爷子找到许大同的朋友——一个做版权辩护的律师约翰,连比划带画图告诉他不是许大同给丹尼尔刮的痧,而是他刮的。
约翰问许大同的妻子——蒋雯丽扮演的简宁:“为什么他在法庭上要说是他做的?
”简宁回答:“因为他是中国人。
”这真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答案!
大同和他的父亲、大同和他的儿子、老爷子和孙子之间发生的故事,皆因为他们是中国人,在中国司空见惯的事情与道理,到了美国却说不清楚了,一个深爱儿子的父亲被指控“虐待孩子”,却没有办法证明自己的无辜。
故事的转折是从律师约翰这里开始的。
约翰自己找了一个中医去体验刮痧,这位中医一边用英语给他介绍刮痧的原理,一边在他后背上刮出了深深地痧痕,然后让他用镜子看自己的后背,问他是否感觉这是“虐待”,约翰终于明白了一切。
圣诞节的夜晚,约翰去找原告方,告诉对方他有一个“两千年的理由”。
而另一边,大同和妻子协商了分居,这样儿子好歹可以和妈妈在一起,而爸爸则不允许靠近。
圣诞节的夜晚,这位痴情的父亲因为被保安拒绝回到自己家里而选择了爬窗户,他扮演成圣诞老人从一层爬到了自家九层的窗户上,整个过程有惊无险,一家人终于团聚,约翰和原本起诉他们的劳瑞娜一起来告诉他们:法官已经撤回了禁令。
” 最终,西方的法制和东方的传统在经历了苦难和艰苦的磨合后达到了一种“和解”和“融合”,孩子回到了父母的身边,妻子和丈夫也不再需要痛苦的分离。
这真的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冲突是主题,表达了作为移民的中国人在一个民主、法制但又充满对别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误解的美国如何生存,如何融入美国的社会和政治生活,天生的不适应和排异性又让这种融合变得异常困难。
但故事的结局是好的,我想,这个结局除了安慰台下心里早就为许大同遭遇感慨的观众们之外,更多的是想重复一个被外交家、政治家们重复了千万遍的真理:“无论是怎样的文化沟壑,只要相互交流就能达到谅解。
”《刮痧》中的刮痧,刮在孩子身上,刮在美国的法制身上,刮在美籍华人的心上,也刮在了我们每一位观众的心上。
也许刮后印记难看,但温热微暖的感觉,却总是好的。
“人之初,性本善”,正是因为人性中有共通之处,异质文化才有了从冲突到融合的可能。
融合来源于真心的交流,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大同”的世界真的会出现在我们面前!
影片《刮痧》向我们展示了华人在美国由于法律制度和社会习惯等的不同而产生的一系列冲突。
这种冲突可以称作中国式与美国式的冲突,以下是我观看完影片后的一点感受。
中国人和美国的社会,当这两者组合在一起的时候本身就有一种矛盾效果,中国人应该存在于美国社会,美国社会应该容纳的是美国人。
而当中国人进入到美国社会后会发生什么呢?
影片刮痧就向我们阐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由于影片题材就充满了戏剧性,所以影片本身也充满了戏剧张力。
影片一开始是一场颁奖典礼,在礼堂的外面聚集了一批游行示威者在进行示威游行,用大同的老板约翰的话说就是“宪法规定的那一套言论自由”。
他们反对暴力游戏,所以也抵制这个以游戏为主元素的颁奖典礼。
在这里中国式与美国式的矛盾就已经产生了:在美国这种游行非常普遍,只要人们对某件事情不满就可以上街游行,人们反对总统某项决议的游行也不在少数;但在中国游行的情况是很少的,游行可以与暴力划上等号,更不要说去反对党和国家的决策了。
颁奖典礼的大奖被男主角许大同拿到了,他是一位来美国已经八年的移民。
在礼堂内,中国式与美国式的矛盾又爆发了,大同的儿子丹尼斯打了约翰的儿子,大同于是就当着约翰的面打了丹尼斯。
这是中国式的“当面教子,背后教妻”,也是中国式的要给老板面子。
影片后来约翰对大同的这一行为是这么评价的:“给我面子?
好不可理喻的中国逻辑!
”至此影片在颁奖典礼的这一段告一段落。
回到家,爷爷给丹尼斯进行了刮痧——the Chinese medical treatment.影片的导火线就此埋下。
回到家里,一家人还在谈论着白天大同打丹尼斯这件事。
丹尼斯说出了美国式的理解:“打小孩的爸爸不是好爸爸。
”爷爷也说出了一个中国式的理解:“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材。
”这可以说是礼堂里中国式与美国式的冲突在家里的延伸。
刚来到美国的爷爷特别不适应在美国的生活:不能抽烟,听不懂别人在说什么,不能和美国人交流,老朋友老霍的去世…在我看来,爷爷的不适可以代指大同心里的中国式情结,这种中国式情结在美国社会没有生存空间,导演将大同内心里不适应美国的地方,通过爷爷的不适外化了出来。
大同表面上是一个加入美国籍的移民,其内心实际上还是一个中国人,他是“披着美国皮的中国羊”,他内心的中国式在后面的表述中我们就可以看到。
我在想一个问题,一个在美国生活了八年的人,其作为怎么还像一个才去美国的人呢?
老霍心脏病突发死去,大同留下丹丹一个人在家去警察局接爷爷,在这个过程中简宁给家里打了个电话,吵醒了熟睡中的丹丹,故事发展到这里,刮痧的导火线就要被点燃了。
中国式与美国式的第三个冲突也产生了。
在美国单独把孩子留在家里是犯法的,而在中国这种事情在很多地方是司空见惯的。
醒来的丹尼斯摔倒了,大同带他到医院缝合伤口,医院的医生发现了丹丹背后由于刮痧导致的“伤痕”,他们以为大同在家里虐待丹丹,于是把这一情况通知了医院的社工。
至此影片最大的中国式与美国式的冲突产生了:在中国刮痧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而在美国医生们根本就没有听说过刮痧。
儿童福利局怀疑大同虐待丹丹,要把丹丹带走,这时候大同的冲动性开始显露了,并且暴露的淋漓尽致。
他大声嘶吼着,拒绝警察将丹丹带走。
在影片中,大同给了我两个最深刻的印象:冲动和固执。
这一次他不顾警察的阻挠去抢孩子,就不利于事态的发展,他应该冷静下来,冷静才是处理好事情的前提。
他的冲动和固执在下面还会有叙述。
第一次听证会前,中国式与美国式的第五个冲突发生了:大同请了约翰•昆兰——他的老板,作为他的辩护律师。
在中国请熟人帮自己办事情是很正常的,中国的律师也基本可以应付所有类型的诉讼;而在美国,人们选择帮自己办事情的人的标准是他的职业素质,美国人考虑他有没有能力代理,是不是这方面的专家,而不是着重考虑是不是自己的熟人。
在听证会上,第六个冲突发生了:大同说了谎,他把刮痧的事揽在了自己身上,顶替了爷爷。
约翰在后来问过简宁大同为什么要这样做,简宁回答说:“Because he’s Chinese.”中国式的思考是要替爷爷顶罪,毕竟上法庭是件“不光彩的事情”;美国式的思考是不能撒谎,上法庭也没有什么,跟家里没什么两样,你看那法官多么幽默啊。
大同在法庭上又发怒了,坚持孙悟空是正义的化身,他也固执的一再坚持自己没有错,刮痧没有错,那是中国传统中医疗法。
这一次大同的冲动和固执两者都暴露出来了。
孙悟空和刮痧都没有错,但大同的发怒显然不利于事件的处理。
大同一直坚持刮痧只不过是中国的传统中医疗法,他一直在说中国什么什么的,但他没有想过在中国合法合理的事情在美国就不见得合法合理了,而他现在就是在美利坚的国土上。
由于儿童福利局没有提供证据副本以及辩方律师的不对口,法官决定举行第二次听证会。
这是中国式与美国式的第七个冲突:在中国不会为了这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对案件进行重新审理;而在美国由于追求绝对的公平,它就会进行重新审理。
美国法庭的审理与中国很不一样,不管是在证人的站位还是在法官行使的角色上。
这是中国式与美国式的第八个冲突:美国法庭审理的主角是律师,一个案件能否打赢的关键就是律师,人们作判断的是证据,先入为主的观念很少;而中国的法庭在审理案件时,主角是法官,案子在未审理时,其实是非曲直已经明了,人们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观点在里面。
在美国的法庭审理中,律师关心更多的似乎是怎样去打赢这场官司,而不是我的当事人是否真的触犯了法律。
律师们会玩文字游戏,用他的口才来“拷问”证人。
当事人和证人陈述时也会句句斟酌,尽量不让人抓到把柄。
在听证会上控方律师甚至把给丹丹接生的女医生也请来了,可见美国人的煞费苦心,也说明了美国档案管理的完备,这在中国是不可能的。
当我们注意大同的老板约翰时,中国式与美国式的第九个冲突出现了:约翰可以去做证人证明大同虐待儿童,但到后来大同要走时也在尽力挽留大同,这在中国是不敢想象的;中国人只会想到老板“背叛”了自己,还来装好人,殊不知是个人的价值观在作怪。
美国人信奉绝对正义,在正义面前他们似乎是不讲人情的。
听证会上,大同打输了官司,丹丹暂时由儿童福利局收养。
爷爷想回中国,他更习惯跟北京的老朋友在一起。
大同送爷爷来到机场。
这时候大同又冲动了,大同想当一位孝子,他把丹丹偷偷从幼儿园带了出来,准备带着丹丹和爷爷一起回中国,爷爷果断制止了大同这种鲁莽的行为,一个人坐上了飞往北京的航班。
中国式与美国式的第十个冲突出现了:大同成了通缉犯,在电视上进行直播,美国人的信息传达至迅速,对“小问题”的依依不饶,都让人咋舌;在中国为了这样一件事进行通缉甚至追捕是不可想象的。
后来七辆警车在追捕大同,跟追捕一个通天大盗一样。
我个人觉得这也许是中国人和美国人对法庭和警察的认知态度不一样造成的。
中国人总是把警察与做了坏事联系在一起,美国人总是不把警察与坏人联系在一起,警察是市民权利的捍卫者,是市民的朋友,美国人当中上过法庭的也不在少数。
后来大同的老板约翰去了中国城,让中国的传统中医给他进行了一次刮痧,他的后背出现了与丹丹一样的三道伤痕,但他并不感觉疼痛,于是他相信了大同并没有虐待丹丹。
约翰和福利局的女职员联名要求法官撤回对大同的起诉,于是丹丹又重新回到了大同的怀抱里,影片到此结束。
这部九十年代公映的电影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中国人由于不熟悉美国的法律制度而引发的种种冲突,看完让人深思,也让人更加了解了美国。
不知道这种类型的电影在当今的中国上映会不会有市场,我想基本是没有的。
而在当今我们似乎更需要这样的电影带给我们思考,带给我们冲击。
现在的矛盾跟过去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需要这样的电影,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也会多看几部这样的电影。
中国人主张“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中国人自称自己是礼仪之邦。
其实礼仪,无外乎规矩,哪里没有?
只是某些礼仪或者规矩,于一个民族来说,是天经地义的,在另一个民族眼里,却不可理喻了。
人前教子背后教妻、打是亲骂是爱、家和万事兴。
许大同带着这许多的中国规矩来到美国,寻求一种公平竞争。
在竞争中,他成功了,如愿以偿,家庭幸福事业有成。
他站在领奖台上对美国人说:我是你们中的一员,我爱美国,这里是我的家,我实现了美国梦。
然而一转身,许大同却因为深夜里把儿子独自一个人留在家里,并且摔伤送进医院,又阴差阳错地被发现孩子背上爷爷刮痧留下的瘀痕而遭到美国儿童福利院起诉,怀疑他存在严重家庭暴力虐待儿童。
在多次与儿童福利院的法庭辩论中,许大同与代表美国规矩的儿童福利院陷入僵局。
他们各自上演自己的闹剧,一方拼命攻击,一方歇斯底里。
他们根本无法交流。
中国人最传统最民间的家庭治伤法“刮痧”,在国美人眼里简直不可思议。
他们需要科学的解释和准确的证据。
而许大同之前对孩子的武力管教替父受过爱妻弃胎,甚至根据中国神话英雄孙悟空设计出来的游戏,居然都成了呈堂证供。
包括他最信任的朋友兼上司昆兰,都成了控方的证人。
许大同觉得这帮洋鬼子才真是不可理喻。
他扔下一句“道不同不想为谋”忿然辞职。
为了能让儿子回家,妻子违心与他分居,父亲内疚回国。
许大同陷入了绝望的境地。
他表面暴跳如雷,固执已见,内心却在深深长叹:美国居,大不易啊。
他痛哭,他呐喊。
他忘了他已是“美国人中的一员”,也忘记了他的儿子只会说英语。
他想回到愿意承认他的感情他的观念的中国。
但是他是负罪在身,为了证明他的清白与正直,他必须留在美国等待宣叛。
为了能在圣诞夜给儿子送礼物,许大同悲壮地从室外爬水管到9楼自家的窗外。
然而正在他险些失足坠楼的时候,昆兰和福利院女主管带着法院的解禁令拯救了许大同。
而这个结局是昆兰以自身作为实验品到华人街请中医为他刮痧,证实了确实是种家庭疗法而非暴力。
掌声,礼物,泪水,理解,感动,大团圆结局。
尽管如此,整部电影的基调却是凝重、阴沉的。
美国人是理性的,中国人是感性的。
当我们无法让别人承认自己的时候,常常会以表达自己感情的方式试图打动别人。
法律无外乎人情,美国人也并不一概那么机械那么无情,他们的法律也一样在乎人情,但最终还得事实说话。
电影虽然为我们展现了这个事实,但内里的情绪却无时无处不在渲染一种“背井离乡”“寄人篱下”的悲怆与凄凉。
这便是中国人极度自卑导致的极度自尊。
《刮痧》绝对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倒不是说这电影有多么好,其实各方面表现平平,还有扮可怜博同情赚眼泪的嫌疑。
But,这电影跨越了了海外华人在物质生存上的挣扎,进入一个文化差异层面的反思,给观众一个警示:大多数向往国外的人,并不在于那里优越的物质环境,而于那里优良的竞争环境。
请注意,西方的人文环境,有时会公平得豪无人情。
好在这个世界越来越兼容了,但是,兼容的程度与文明发展的速度是成正比。
所以希望别人兼容我们的同时,我们也得学会兼容别人。
我们的礼仪里,包括了“入乡随俗”这一条。
写在前面:这是我跨文化交际课的作业,当案例分析看吧。
影片《刮痧》向我们展示了华人在美国由于法律制度和社会习惯等的不同而产生的一系列冲突。
这种冲突可以称作中国式与美国式的冲突,以下是我观看完影片后的一点感受。
可以说,整部电影的戏剧冲突都是由于剧中人物由于跨文化交际里的冲突而产生的。
整部电影如同一部放大镜,将中美文化差异上的冲突呈现给观众。
中国和美国两大文明在历史、宗教、社会组织和语言上的不同密切地影响着整部电影角色的跨文化交际过程。
影片里的男主角许大同只身闯美,将自己置身于以欧洲裔中产阶级男性白人所代表的美国文化之中,在美国的众多群体里面,亚裔群体的亚文化地位在美国社会里面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这一点也为影片中许大同因为找不到官方承认的医生为刮痧的合理性做出证明而导致官司的败诉埋下了伏笔。
影片在这里也反映出了剧中人物并没有重视所有文化群体的平等性。
影片中由于跨文化交际所引起的语言、交际风格、非语言行为、思维模式、社会准则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也均有体现。
在法庭上,许大同尝试自己向法官解释刮痧疗法的原理,但是他的语言里所用的“气”“丹田”“五脏六腑”等中医术语在那个时候并不为美国人所接受,但是这些词语在中国人看来却是习以为常。
在中国人的认知体系里面这些词语不能说是通达谙练,但至少也是略有耳闻。
许大同一直坚持刮痧只不过是传统中医疗法,他一直在说这是中国的什么什么,但他没有想过在中国合法合理的事情在美国就不见得合法合理了,而他现在就是在美国。
在交际风格上,从小就受到美式文化教育的丹尼斯毫不顾忌的就给朋友说“我爷爷放屁特别响”,这一点在中国文化里面被视为是对长辈的不尊重。
中国人对于长辈的尊重也能在影片里由许大同对父亲的报喜不报忧表现了出来。
对于自己开发的游戏获奖,他特意把父亲从中国接来见证,但是对于丹尼斯因为刮痧的痕迹而导致儿童福利局怀疑大同虐待丹丹,要把丹丹带走,还导致这一家深陷法律纠纷的事却只字不提。
在思维模式方面,中国人认为请自己的熟人帮忙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情,自己的朋友遇到自己深陷纠纷也应该帮着自己说话。
而在美国,人们选择帮自己办事情的人的标准是他的职业素质,美国人考虑他有没有能力把这件事做好,是不是这方面的专家,而不是首先考虑是不是自己的熟人。
影片一开始许大同当着老板的面打了丹尼斯也是影片里中美文化差异在教育小孩这一方面的表现,当许大同给老板说这是给他面子,老板却觉得这套逻辑是不可理喻的。
在其它方面,影片一开场就有一群人因为反对电子游戏暴力化而上街游行,在西方国家人们可以为了任何事情上街游行,只是因为“宪法规定的那一套言论自由”。
在美国把孩子独自留在家里是违法的,但是在中国这种事情在很多地方是习以为常。
这部影片表现了两种不同的文化,许大同的观念方法代表着中国的文化,美国律师等人代表着西方的文化,它们在传播过程中发生的矛盾冲突。
但是跨文化交际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收获,因为跨文化交际中充满了误解,失败是冲突,所以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矿化交际又是一种能给人带来深刻变化的活动,跨文化交际的经历使人们具有更开阔的视野,更丰富的阅历,更成熟的性格,更复杂的思维,更宽容的态度。
我们可以通过跨文化交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人生,并且学会理解和欣赏这种文化上的差异。
说实话,文化差异不可怕,可怕的是明明清醒,却在装睡,正如同现在的美国,对中国重重包围,恶意的抹黑诋毁,已经不是文化差异的问题了,是根本性的有你没我有我没你的战斗!
给外国看的片子,编剧很……还是朱旭老人演得好
在美国混了八年的人怎么能头脑昏庸至此。为了戏剧效果就把剧本写的满是矛盾和蜻蜓点水般的反思是不是不太对得起主题?我不相信真实事件是这样的。
其实要证明有刮痧应该不难吧,因为在中国真的存在这事,又不是多神秘的事,为什么搞到差点家破人亡呢?
为了表现文化差异,瞎编,倒果为因。演技差。完全没必要的两个人中国人私聊说英语。
中西观念的碰撞,但是亲情都一样的
文化差异渲染的太刻意了
比较流于表面. 老头给律师画简笔画有点意思. 一直以为是李安拍的, 我也是醉了.
对于“美国”而言,《刮痧》似乎有所洞察,而有理有据,单手从开场对于Video Game=Violence的抗议再到文本自身的冲突设置均表明:除却对于“西方人对于刮痧的误解”之外,它本身是政治问题而不是社会—文化的问题,开场男主人公许大同对于“美国梦”的陈述并非反讽,真正的反讽在于左翼—民主党话语之下的自以为是,回到影片开场,是否会让人回忆起希拉里一派对于GTA的强烈反对态度?究竟是谁在限制Diversity?但是《刮痧》并不是美国共和党的宣传片,而是中国90年代文化的余波,“镜城”的其中一面(借用戴锦华的比喻),相对于李安的Multi-Cultural文化背景,它却站在“中国”的主体性,满足了官方话语所急需的“国学价值”之复兴,但令人欣喜的是,导演依然从中埋藏了些许“私货”。
演员演得真好,文化差异冲击太大,突然有点想念妈妈刮的痧。
胡说八道 胡编乱造的电影
culture strike什么的 真的很恐怖啊... 不知道为什么分没想象中高 父子情 中国文化描述的也很不错 就是最后结局有那么点夸张了 爸爸 你为什么从窗户进来啊? 因为我们家没有烟囱.... 还有 蒋雯丽真漂亮
cultural gap.love conformity.
中西观念冲突表现的很不错
东西方文化的碰撞还有朱旭老爷子的表演,都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拍法特90年代,题材属于事逼电影,作为消磨时光来用倒也可以,剧情和台词都是直奔主题,各种赤裸裸的焦点矛盾推动,梁家辉演的好,蒋雯丽倒不怎么出彩,英文念白有点尴尬。美国人这种拿孩子说事来进行种族清洗的手法还是不错的,只是效率太低了
有内涵,但是看着很闷
2010 好故事烂导演
朱旭还是老戏骨儿啊,连道白都有几分味道,是青年演员很难企及的。其他主演也都还好,就是有点过。
亲情,三代人,矛盾,还是这些个俗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