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炮没炮?
资源总是紧缺的,不缺资源那叫碾压。
残疾、死亡,能否活下来看老天。
各有各的理,基层领导肯定是要保士兵,看得通透。
政工小年轻,有自己的追求和KPI,只是工作,先认定所有人都是坏的,可能也真的有坏人。
能真的上前线来抓人,也是拼命涉险。
具体士兵不好说,至少死都不怕也没什么可怕的,但是如果活下来了还是少一点污点好。
生死与共一起经历过困难才是好兄弟,好的领导力是保护下属,灵活完成最高目标。
士兵不是机器,知道为什么打仗,不得不战的意义更重要,所以虽然士兵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但是要充分激发战斗力,战场动员就不能只是命令。
现在好像战斗理念也是海星式,给前线指挥员以较大的自主权。
1942年1月8日至1943年3月22日结果是德军大胜,但是确实牵制了德军大量兵力,也算有所得?
西方史学界估计的伤亡数据是:红军阵亡362667到433000人,受伤768233人,失踪人数不详;——这伤亡真是惊人!
德军阵亡,病亡共计162713到330000人,受伤450000到469747人,失踪35650人
0200712观影《《勒热夫战役.Rzhev.2019》中人性反转,全面反好莱坞》《勒热夫战役.Rzhev.2019》中人性反转,全面反好莱坞爆米花战争这部片子有4个人性反转和反观众观影惯性思维。
第一个人性反转和反观众惯性观影思维:1.战争战略和战术层面的矛盾:影片开始:团级部队损失一半兵力拿下来一个德军小镇,并且被指挥员判断是德军主动放弃。
指挥官质疑上级发动这场小规模战斗的价值,损失巨大,拿下一个村子有必要吗?
上级指挥官要求不惜代价必须拿下:
一线苏军士兵对发起这场战役战斗的愤怒表达:
上级实际已经做出最终决定:宁可牺牲全部兵力,也要完成对这个地区的战场控制:
影片末端:反转开始!!
一线指挥员不愿意剩下的数十名士兵白白牺牲,命令全部撤退回去:
上级在面对艰难撤回的部队,下达命令:必须立刻回去夺回地区控制权
一线指挥官难以接受,上级把指挥官单独带到作战地图面前,把将军级别的战略意图告诉了他:
这个剧情表现出真实的战争中战略意图的保密性和战役战术层面的实施展开,在一线部队和高层对战争不同认识是有军事层级的误差和矛盾存在。
而战争的进程和结果从一开始就取决于战略目的和意图。
这个层级差必定出现一线指挥官和高级指挥官在认知上的矛盾,而这部影片在这个战争片段中彻底反了观众对传统战争片观影时的惯性认知。
///////////////////////////////////////////////////////////////////////////////////////////////////////////////////////////////////////////////////////////////////第二个人性反转和反观众惯性观影思维:一线部队中一个活泼,机灵讨人喜欢的战士:部队损失惨重,指挥官决定立刻在现有战士中选择替代人选,在个班排长选人后,为自己预留一个人选:
这是一个讨人喜欢机灵的战士和大多数士兵有亲切感:他让正在搜刮物质的同袍赶紧去,指挥员哪里报战功(当然是骗他的,然后独自在房里搜刮了剩下的资源)
他有挖掘了一个莫斯科老乡,不过这个老乡最后揭露了他的老底:
机灵鬼悄悄在指挥官哪里给新选排长下药:
莫斯科老乡发现机灵鬼身份有问题:
机灵鬼身份大结局:
机灵鬼发现身份瞒不住了,坦白了自己是个被通缉的惯犯
周围的士兵都想开枪打死他,但是被指挥官阻止了,告诉士兵们别忘了来这里是做什么?
现在不能白白死亡任何一个人了......................机灵鬼保住了性命这个角色设计反了观众对战争片观影的惯性意想:一个传统战争片中的机灵鬼,收到上级和同袍喜欢,确实通缉犯,而传统战争片这种角色多不得好死!
或者在故事高潮的时候必定背叛协助敌军。
然而这个故事没有随观众的愿!!!
///////////////////////////////////////////////////////////////////////////////////////////////////////////////////////////////////////////////////////////////////第三个人性反转和反观众惯性观影思维:莫斯科来的17岁学生兵,第一次被分配清理教堂地区敌军尸体,一个人很恐惧时,遇到了机灵鬼(仇家)
在第4个反转人性的内务部军官故事中,因其个人表现让无辜且有5个如花似玉女儿的老兵,面临被清洗!
后又举报了机灵鬼的真实身份:
德军突袭回村后,躲在教堂地室怯懦的17岁学生兵,看着地下室塞满了村里男女老少尸体,吓坏了:
躲在地下室里,偷听到德军军官的战术部署:
偷偷从地下室逃出来被一个德军发现后,当成苏军吓破胆的胆小鬼,欺负一番后准备,用手枪打死他,学生兵,突然反击,德军老兵大意了,被学生兵掏出老兵身上的德国军刀反杀了:
学生兵逃会部队集结点,报告了敌军部署:
指挥官让指导员和其他人全部撤离,自己和机灵鬼,另一个彪汉留下:
17岁学生兵要求一同留下,被指挥官拒绝后,撤离。
胆小,举报同袍,陷老兵遇难,偷听到敌军部署,回去报告,要求留下断后!
算不算彻底反观众观影思维模式!!!!!!!!!!
///////////////////////////////////////////////////////////////////////////////////////////////////////////////////////////////////////////////////////////////////第4个人性反转和反观众惯性观影思维:苏军内务部军官,类似极端左派机构,专整内部自己人德军飞机空投传单:
为了稳定军心,不让士兵看传单后出现动摇,上级派来了内务部队的军官和一名保卫士兵:过封锁时,保卫士兵手受伤了,内务部军官直接告诉士兵:他可能被怀疑故意受伤,企图返回后方。
内务部军官严厉斥责指导员:
内务部军官自我介绍给士兵们:
学生兵被恐吓后,目光看到了老兵:
老兵身上被搜出传单,老兵说是用来卷烟用(苏军二战发烟丝,而不是发成品香烟,这个设计很符合实际)
指挥官电话上级企图为老兵求情,上级斥责了他,要求把士兵交给内务部军官:
军官带老兵会原单位处理思想问题的路上,过封锁区被德军打中,和老兵一起被困弹坑:
老兵发现夜里德军突袭,悄悄摸掉了德军一个火力点
脱困后和卫兵汇合: 三人被埋伏的德军包围,老兵被打死:卫兵立刻掏出了怀里捂热的传单,求饶命:
卫兵立刻举报德军:内务部军官身份,看到这一幕,内务部军方很诧异
德军要求卫兵用从机灵鬼哪里换来的手枪打死内务部军官:
卫兵用手枪对着内务部军官,而军官不在是诧异,而是笑着看这卫兵,脸上和眼里没有犹豫。
卫兵被军官的笑容盯毛了。。。。。。。。
卫兵实在受不了自己的怯懦,举枪自杀!
内务部军官瞬间被德军打成筛糠:
导演顺便恶心了一把美国人:(智商正常的观众多能看出来)
一个极端左派角色,在传统影视剧中应该有的表现和故事,让观众在这部电影了看了一半,后一半被导演给整憋回去了!
心里能好受吗????
完结!!!????
当然不可能!
还有最后的彩蛋没放出来呢!
爱电影的多知道一部剧:《Love.Death.and.Robots.》其中第18集S01E18.The.Secret.War《Love.Death.and.Robots.》中的主角是这样的:
而《勒热夫战役.Rzhev.2019》中老兵的角色是这样的:
一个是CG动画,一个是真人演出,如有雷同???
纯属巧合!!!!
芊宏18280055898/1530809800320200712 16H36M
曾有三百万苏德两军士兵在勒热夫周围为了自己的祖国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忘记他们的只有历史。
(--特奥多尔.弗吕克,德军第246步兵师第352步兵团第3营第3连士兵)——书籍《勒热夫绞肉机》
勒热夫是苏联中南部一个城市,距离首都莫斯科不到200公里,而德国国防军第9集团军盘踞在南北长150公里,东西宽不足100公里的勒热夫突出部,宛若斜插进苏军莫斯科防线的一把锋利匕首。
这让斯大林如芒在背,如坐针毡,早在1942年9月26日,红军总指挥斯大林制定出两个反攻计划,即对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第6集团军和防御勒热夫的德军第9集团军,同时进行毁灭性打击,行动代号分别为“天王星行动”和“火星行动”。
——勒热夫绞肉机.大仙(人文历史)
勒热夫瑟乔夫卡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苏联红军西方面军、加里宁方面军与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在勒热夫、瑟乔夫卡、维亚济马一线争夺德军据守的“勒热夫突出部”的一连串进攻与防御战役,德国称之为勒热夫重点防御 。
——(百度百科)
提到勒热夫战役必须和绞肉机扯上关系,因为这场战役是苏德战争东线最为血腥的战役。
时间历时一年1年2个月,苏联红军累计伤亡622644人,累计受伤1156485人。
对于东线,整个勒热夫突出部牵制了德军大量兵力,苏联认为这场战役,虽然消耗了大量兵力,但对德军技术人员和精锐士兵的大计不可估量。
德方希特勒固执认为:必须让第9集团军孤悬于勒热夫突出部,以对莫斯科进行“影子威慑”,其政治意义无比重大。
并且,由于莫德尔军团在突出部的存在,苏军不得不在莫斯科一线保持百万大军严阵以待,因此无法增援乌克兰方面的苏军,有利于德军在南线的攻势。
看懂本片需要了解一些勒热夫战役的资料,影片聚焦勒热夫一个小村庄的争夺战,通过一个连的士兵展现整个战役的残酷。
进攻的时候,手握党徽吓傻跪在地上不停祈祷的士兵,下一秒钟被爆头。
从没杀过人的理发师茹尔金,刺刀扎在德军眼睛,吓得一直哆嗦。
一次进攻全连死掉三分之二的人。
而后续仅有的武器补给是两挺机关枪,一直想要的炮无法满足。
当连长表达士兵所剩无几申请撤退的时候,司令部拒绝了,要求他坚守在村庄,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没问你还有多少人,问你听清楚命令了吗。
影片塑造了,集体农庄的会计,列宁格勒的院士,小偷以及党员和对政治无感的士兵。
当连长在德军的迫击炮攻击下,死里逃生,仅仅剩下32名士兵,了解到他们的战略意图是牢牢咬住德军,再次杀回了战场。
有意思的本片豆瓣7.3分,IMDB只有5.4分。
看来西方人对红色苏联的这场战役无感。
不管怎样,这是一部剧情紧凑,人物塑造鲜明关于战争的好影片。
(文中图片来源《勒热夫战役》,侵删。
)
剧情烂,细节烂开头鲁莽的进攻,没有火力准备,没有装甲掩护,甚至没有重机枪,苏维埃什么时候能这样打仗?不明意义的政委魔杖了一样,身为蓝帽子却第一个背弃了信仰,只能由东正教老兵用机枪拯救。
正如毛子在道路上的迷失,只能落得被德军全歼的下场。
营长为了功利不去支援被困连队,缺少食物和弹药,还要掩护其他部队进攻,后解释说要弃子作为诱饵。
细节就不说了,穿帮的地方太多了,意义不明的来回拉近景就是在拙劣的掩盖
估摸着90后、00后看二战的电影感觉会不一样了,尤其是东线的战争,苏联。。。
苏联。。。
其实东西线的战场,都残酷无比,我们都久于战争年代太远了。。。
太远了,以至于很多年轻人天天在网上叫嚣,终有一战,终有一战。
抛开电影本身,抛开俄罗斯人对苏联的感情和态度,他们终于开始学会从个体来描述战争了,每个士兵都答应母亲要活着归来,但终有大部分人回不来。
战争是什么?
影片一开始的任务就是夺取村庄,到了结尾,牺牲了大部分人,然后任务还是夺取村庄,周而复始的绞肉机。
希望我们的科技进步的步伐赶上战争的步伐,这样即便终有一战,也不必用人命去填,能让更多的人能够回家,兑现对于母亲的承诺。
和平演变,文化输出,扶持公知,宣扬滋油皿煮价值观,这一系列欧美国家惯用的手法在苏联解体后愈演愈烈。
要说本作背后没有公知煽动外国势力站台我是不信的。
2019年同年公映的《巴尔干边界》,那才是正宗的毛氏主旋律战争片。
凸显战争的残酷性,宣扬战争中人性的难能可贵是美国战争片惯用的把戏了。
因为美国总是处于战争的策动方,唯有渲染战争的残酷,鼓吹人权,才能凸显主角英雄即美国自身的正义性,而无意间淡化了自己策动战争的非正义性。
卫国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侵略者的屠刀就在脖子上,你去和侵略者谈人权,讲人性?
不如学法国直接投降好了。
同样,我们也得反思欧美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的文化渗透。
什么男女平权,歧视黑人等等问题近几年在渣浪上被别有用心的人恶意炒作,钓鱼引战。
无论到什么时候,马列主义,共产思想都是不能丢的。
失去信仰,强如苏联,也会轰然倒塌。
我等务必引以为鉴。
这部俄罗斯电影与以往不同,它带着“叛逆”。
以往我们只能在美国二战电影里看见,基层部队抨击高层决策,也就是抗命。
这部里频频出现。
以及苏联士兵抽大烟喝大酒,但骨子里的社会主义思维还是根正苗红的。
每个人的性格都在变化,一一升华。
冥顽不化的内务部军官最后被老兵点化解脱,可以投降但宁自杀也不叛变的内务部卫兵,对体制抱疑问的新兵小愤青,天不怕地不怕的老兵油子,父亲一样责任感的指挥官,他们不是机器和蝼蚁士兵,他们都是有思想的人。
难得描写细腻和场面兼不错的俄罗斯二战片。
最喜欢里面的两个场景就是老兵点化内务部军官,以及指挥官留下士兵撤离,即不抗命又不牺牲士兵性命……这些场景哪怕在真实里也是毫无违和感的。
仗要打,人性也要在……
本片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纯粹战争片,丝毫没有掺杂狗血的儿女情长和文艺戏。
作为战争片,写实是本片的最大特色。
从战争规模来看,本片描述的是步兵连规模的攻防战斗。
电影一开场,表现的就是苏军发起连级规模的进攻。
苏军一个步兵连进攻有炮兵支援的德军防御的一个小村落,亮点有2个:一是苏军攻入堑壕后与德军的肉搏战场景拍的非常好,不仅动作设计的好,演员的表演也带着军人在战场上的那股杀气;二是武器装备的道具很到位,对武器的使用也很专业,比如工兵锹用于肉搏战的,出现捷克造的轻重机枪也符合德军占领捷克后大量使用捷制武器的史实。
战斗场景中,有一处脱离实际,那就是苏军进攻中没有炮火支援,进攻一方本来就需要有优于防御方的兵力火力,而电影中苏德两军兵力相差并不大,德军不仅得到了上级炮火支援,本身还有至少两门火炮。
苏军如果没有炮火支援是很难攻下村子的,这是不符合战斗实际的。
双方攻守易位后,无论是连长在布置任务时,还是镜头描述中,都没有抢修工事,这是后来苏军在德军炮击威胁下不得不撤退的原因,但这也是苏军最大的失误。
影片中村子的防御体系主要是依托外围的堑壕,德军修建的堑壕中只有交通壕和射击阵地,但却没有防炮掩体也就是猫耳洞。
在天寒地冻的俄罗斯,一锹下去可能就是个白点,构筑掩体确实很难,但只要有时间就必须挖,这是保命的必需品。
失误不仅在不挖猫耳洞,更大的失误是没有安排岗哨。
如果不是被困在弹坑中的老兵和内务部军官及时开枪示警并从后面打了德军个措手不及,苏军恐怕连德军的第一波攻击都扛不住。
如果说不挖猫耳洞只是失误,那么营长既不派援兵和补给也不允许撤退的行为就简直不可理喻。
首先,营长手头不是没有援兵,但是即便是在副营长的质问下,根本解释不清为什么要扣住援兵。
其次,不派援兵,至少可以送一些补给过去,村子里的苏军已经数天没有吃饭睡觉了,非常疲惫,哪怕是送点食物和弹药去对于增强他们的防御也是意义很大的。
再次,德军进攻时明知村里的苏军守不住,带队支援却故意拖拖拉拉,坐看村里的守军被德军驱赶出教堂,作为营长,他完全可以在其他方向发动佯攻分散德军注意力,减轻村子方向守军的压力。
最后,既不允许撤退又不能鼓动起守军的战斗精神,如果他是在山穷水尽的情况下,下达死守的命令,只要把情况交代清楚并做好思想工作,下级是能够理解并执行,但他不仅明明有力量却坐看守军送死还没有任何的思想鼓动,真是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文戏部分,本片充斥着导演反苏反共的意识形态,毫不掩饰对于苏维埃政权的厌恶,先是通过指导员在进攻时督战的表现来抹黑苏共的政工干部,又是通过内务部军官搜查传单来表现苏维埃政权对自己人的冷血无情,从而激发观众对苏联的反感。
之后通过一个因为反对苏维埃政权而躲到农庄当会计的前沙俄哲学院士的口,解释了俄罗斯人民打卫国战争的理由——我虽然反对苏维埃政权,但我要为了保卫俄罗斯民族和国家而战。
最后再通过一个16岁自愿谎报年龄参军的学生兵的口,说明一个曾经如此爱国的少年都苏维埃政权丧失了信心。
电影虽然是文艺作品,但有其政治属性,如此抹黑自己的国家,降低了本身的价值。
苏联虽然解体了,但今日的俄罗斯人中,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念曾经的红色帝国,对于今日俄罗斯如何去评价昔日的苏联,最合适的一句话就是普京所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这次上影节,战争题材的电影真不少,除了像《猎鹿人》和《现在启示录》这样的经典,有一部俄罗斯电影出乎我的意料。
我一向不觉得俄罗斯的战争电影能有多好,即使是俄罗斯电影,真正高质量的微乎其微。
《勒热夫战役》出乎了我的意料。
《勒热夫战役》,顾名思义,讲的就是勒热夫战役。
先简单科普一下勒热夫战役。
勒热夫战役全称勒热夫—瑟乔夫卡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重要的一次战役。
因为在时间上勒热夫-瑟乔夫卡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前后脚,所以更多的人只知道斯大林格勒战役,而不知道此次战役。
事实上,勒热夫战役对于整个东线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这次战役牵制了德军大量兵力,间接导致了第六集团军的覆灭。
甚至可以这样讲,如果没有勒热夫,很有可能就没有后来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
以一次大战役命名的电影,搞不好就成了军事领袖们指点江山的政治宣传片。
这部电影恰好相反。
它符合我心中优秀战争电影的三要素:战争残酷、矛盾冲突、以小见大。
战争残酷,不用多讲,如果一部战争电影连残酷的做不到的话,有什么资格叫战争电影呢?
矛盾冲突,这种冲突当然不仅仅指敌我矛盾,更多的是一方之间的矛盾,或者个人内心的矛盾。
以奥利弗·斯通的《野战排》为例,主角是一个涉世不深的愣头青,在政府的宣传下毅然决然的入伍。
当时的他,一心报效祖国,将北越邪恶势力彻底从东南亚消除。
可真正到了战场上,邪恶的不仅仅是北越,美军比起北越,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血腥残忍、残杀平民,甚至连妇孺都不放过。
这个时候,主角动摇了。
这种矛盾冲突在越战电影中最为常见。
以小见大。
战争电影的主角如果是政治家、军事统帅,这部电影的核心思想就很难做到反战。
政治家要是反战的话,那就不会有战争了。
真正优秀的战争电影主角大多数都是小人物。
去年上映的《决战中途岛》,我之所以对此很不感冒,就因为这部电影的主角之一是尼米兹。
《拯救大兵瑞恩》里虽然也出现过马歇尔,但主角还是那一群拯救瑞恩的普通士兵。
《勒热夫战役》,这三点都做到了。
如果非要纠结战争场面,《勒热夫战役》确实明眼可见有《拯救大兵瑞恩》的影子,但在场面残酷上,也做得相当不错。
电影虽然以“勒热夫战役”命名,但几位主角都是普通士兵,军衔最大的也不多是中尉。
里面倒是有一个中校,但几乎是反面式的人物。
最重要的是这部电影在“矛盾冲突”方面很有看头。
首先是上下级之间的矛盾。
中校命令中尉在没有任何后援的情况下死守某个村庄据点,以便于为大部队争取时间。
听起来有点像《集结号》的剧情。
集体和个人,哪个为大?
矛盾就来了!
美剧《兄弟连》里,有这么一段,我现在依旧记忆犹新。
E连受命派出15名侦察兵,渡河去敌军阵地捉俘虏,这对于整体来讲,确实很重要,如果能从中获悉情报,对于此次战役有很大的帮助;可对于E连,尤其是那15名侦察兵,几乎是飞蛾扑火。
作为E连的指挥官,温特斯直接修改了上级的命令,他和侦察兵说,我不要你们抓什么俘虏,活着回来就行。
其次是士兵与反谍报专员之间的冲突。
为了不被纳粹的宣传迷惑,苏联上头下令不准任何士兵观看和阅读敌方的宣传页,如有私藏者,直接枪毙。
反谍报专员确实在电影里扮演了一个坏人的角色,甚至比纳粹德国都要坏。
他对自己的同胞、同志不信任,甚至心怀怨念。
看到这段,我突然想到了《亮剑》。
咱老李当年在鄂豫皖根据地不就差点被王特派员给枪毙吗?
十几年之后,老李再次见到了王特派员,说了这么一句话:多少好兄弟、多少好战友没有死在战场上,都倒在了自己人的刀下。
当然,还有士兵之间的矛盾。
大家在参战之前,都不怎么光明磊落,你是小偷,他是强盗。
为了这个,队伍险些发生火并。
我一直觉得一部真正优秀的战争电影,看完能让人厌恶和痛恨战争,而不是喜欢和崇尚战争。
一部毫无反战思想的战争电影,就算拍的再怎么热血沸腾,都算不上好电影。
国产电影里,你要我说一部最经典的战争电影,非《高山下的花环》莫属。
这部电影,拍得很残酷,而且反战,甚至还批判了当时的官僚主义。
四十年过去了,它依旧是最好的国产战争电影,其他电影,只能望其项背。
类似的这种国家,还在上演!谁会愿意为这样的国家而战,除非傻子与斯德哥尔摩患者
看不下去的战争片少有……
俄版集结号。
数典忘祖说的就是这个吧,没有灵魂,不知所云,自黑自作,连基本战术素养都拍不好,一个民族如此寡廉鲜耻跪拜西方渴求所谓民主认同,长此以往能有什么长进?
吴克群-将军令
“我别的不盼着,就想着再抱我妈一回,我答应她平安归来。”人生如是一场战争,也许有胜利,也许有失败,也许遍体鳞伤,也许得意洋洋,只是最后但愿惟平安快乐归来。
黑的太直白……
一个连队。。。
6.5分,关于意识形态的反思与时代脱节,蓝帽圈形象塑造到心态的转变都过于牵强,此时苏军的清洗早已完成,当权的后浪可能军事修养不行,但是忠诚没什么问题。至于士兵关于意识形态的讨论,完全是用今天的思维模式还原历史。高压和洗脑之后,士兵要不倒下,要不向前。不要说当年内务部督战的前线,今天大家在豆瓣讨论一下试试。
伟大的卫国战争被拍成这熊样
契卡来连队前线执行纪律那部分拍得真好,紧张无奈,又被后面跟着的老兵以德报怨所翻转。军官、士兵、政委、土匪、懦夫,这些角色也非常有机地交融在冰天雪地的反击战。然而,除非强上历史观,以当下眼光再看结尾义无反顾的决绝,就始终难以理喻连长最后的飞蛾扑火了。
比t-34拍的强多了,承袭蒙太奇学派的东西,人物塑造和剧作上都还不错,除了个别人物之外,大多数配角还是挺有魅力的,而镜头语言上有些糙,刻画敌方只是潦草一笔就过确实还可以补一补
也就只有前10分钟可看,后面无聊到死完全比不上28勇士
想不到是个文艺片,就好像起了个片名叫三国,讲的却是刘备卖草鞋的故事l
开头不错,后面剧情就太零散了
官兵矛盾,军政矛盾,军特矛盾……在敌我矛盾面前都不算什么。
也太黑苏联了,变成俄罗斯民族主义宣传片了
宣传单比子弹管用
太惨了点。
不感动,不惨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