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话实说《记忆大师》还是可以看看,全靠黄渤和徐静蕾撑起来了。
徐静蕾是个游记作家,她为了生孩子把机会让给了闺蜜Ada,两年后,她生不出孩子,也再没写出一个字。
有一天,徐静蕾带着Ada的一本印度游记醉醺醺地回来,问黄渤:“假如当初我不跟你结婚,你觉得今天的我会是什么样子?
”黄渤憋啊憋,憋啊憋,表情戏丰富饱满得一逼,可终以沉默收场。
这就很遗憾了啊,这个节骨眼,应该最有希望憋出一句百年不朽的金句。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本来看得挺震撼的,拍的挺好的,挺多闪光点,但是整体来看,作为一个电影,我只能打3星,还行。
这次是自己去看的电影,提前几分钟入场,空空如也,让我感慨这片是公关是做好还是电影院本身萧条没生意啊,后来陆续来了两对情侣和一个小孩。。。
没错是一个小孩(7,8岁的小孩为什么要进来看这个?
),不说这个了。
前半部分让我真的一会儿不想错过,很紧凑的剧情,实话说剧中演员都拿出了自己的实力表演,当然同样是实力表演,演员和演员呈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这个大家各自有体会。
不过故事的发展不是演员自己能左右的,这就要看编剧和导演的套路了。
可惜不知道为什么导演拍的好好的前半部分,在主角的徒弟提出闺蜜说之后突然来了几个快闪镜头,难道是提醒观众你们的智商不足了我来给你们充点?
虽然最后表明这个不是最后的结局,但是这种靠闪镜推动情节的跳转而不是让观众自己琢磨体会的做法真是无解,国产片的很多剧情片导演都学会了这一手。
好的地方在于对于不熟悉剧情片的观众不提供提示确实难以理解透过表面情节能看到的事实。
然而,这对于希望故事自然发展不喜欢被额外跳出的镜头打扰的观众群体来说,这绝对是一个败笔。
后面的情节感觉一下子垮掉而且似乎导演还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一直在撑着,这就导致电影显得揭露真相的过程有点生硬。
到了最后观众也震惊,同时产生了一种“一定要这么拍?
”的疑惑。
医生为什么只是想帮助受害者就可以顺从而巧合地出现在凶手的活跃线路上?
小跟班徒弟为什么智商突然上线?
黄渤演的主角为什么面对妻子突然失去表达能力只会蛮干?
徒弟跟班在知道了杨的身份后怎么还能淡定的跟小女孩交流而没有去跟领导汇报,而且当时黄渤激动跑出去了,他就当没事发生?
在记忆大师那发现真相为什么不通知旁边的警察而是私自行动?
花房里为什么不等黄渤杀了陈医生而是突然从背后袭击?
当然剧情的不完美并不能影响一个电影的成功,对电影有影响的是很多不必要的添加物,比如最后时刻的车内暧昧,突如其来的背景音乐,都让我突然跳戏了,有点尴尬,暗示的过于明显。
除了这些外,片子其实很精彩,只不过让片子更成功的方法应该是用镜头和人物的表演来向观众表达,而不是增加一些刻意的提示或转折。
对于这个题材的电影,可以有很多想象可以发挥,本片已经表现的很好,如果还有下部,希望能看到一部精干的不过多无谓渲染的精彩悬疑片。
——下文涉及剧透,如未看片请勿阅读—《记忆大师》看一遍可能会错过很多细节,因为这是一部双主角电影,观众第一次看时,代表的是江丰的未知视角,享受对案件抽丝剥茧的过程,也许你会觉得第二个反转是为了反转而反转;但看第二遍时则能透过凶手的全知视角,观察到他在暗处的心理细节,可能会理解更多,带有布局设套的快感。
两个角色颇有《夺面双雄》的意思,只不过他们交换的是记忆和性格。
故事套用了一层科幻前提,看上去像是《黑镜》所钟爱的“黑科技的反作用”。
然而,科幻只是引子,仍服务于悬疑,让案件本身能够碎片化的重组。
故事发生在三种时态下:A、凶手的童年,B、凶手前几日行凶时、C、现实时空。
影像上,摄影采用黑白表现记忆,以区别彩色的现实时空。
编剧还特意模糊了A、B之间的边界,因而造成了江丰(观众)先前对案件本身的误读。
背景也被架空成“T国”,甚至混搭了各种年代元素,一来能够规避警察犯罪的审查问题,二来避免让观众通过服化道看出记忆部分是发生在两组不同时空下。
「记忆大师手术」删除的不是记忆,而是删除这段记忆之中的情感依托,让参与者变成旁观者,切断情感联系。
凶手在记忆中是以江丰自己的面貌出现的,避免观众过早知晓真凶。
在科幻的前提下,江丰等于被赋予了一种超自然的能力,让他可以洞悉凶手的犯罪经历。
不过剧情始终没从警局角度对展开案件细节,完全通过江丰一己之力去破案,警察对他提供的证词也没有一个合理的反馈。
影片主要吸引我的是两个角色因记忆导致的性格互换:江丰第一次因为记忆发生变化,是在「记忆大师诊所」内,与医生产生分歧,从而唤醒了“凶手推倒李慧兰”的闪回记忆,他靠惯性推搡了医生。
后来,与江丰一同关押的犯人说他在江丰身上看不到杀人犯的眼神,后来又被他的眼神吓到。
这都是凶手的记忆对江丰产生的影响,反过来看,凶手(沈警官)也延续了江丰在审讯室敲桌子的细微动作,此时已经代表双方被各自的记忆影响,也为结尾凶手的一丝怜悯做了铺垫。
两个角色一个变好,一个变坏。
他们在档案科查证家暴受害者照片时,身后电视机里放的是环球经典老片《科学怪人》(1931),对应沈警官说过的台词:“我们不能为了抓住一个怪物,而去制造另一个怪物。
”其实沈警官才是《记忆大师》的真正主角,江丰是观众的视角,是代入者。
但是沈警官这个角色比江丰复杂得多,并且所有记忆都是服务于这个角色的。
他始终躲在暗处左右为难——在江丰和徒弟面前,既要表现出破案的积极,又不能露出狐狸尾巴,城府很深。
当他知晓了江丰的洞悉能力后,就在亦步亦趋跟随江丰的脚步,每一步都要走在江丰的前面,包括借用到「记忆大师诊所」调查为名,实则还原了江丰的记忆。
因为他担心江丰能在记忆中看到自己的样貌,也是确保知己知彼,完成他天衣无缝的嫁祸计划。
在这段时间内,他让江丰名为配合调查,实为软禁,还让他有任何看到均向他报告,完全将江丰玩弄于手掌之中。
即便在所爱的人(母亲和李慧兰)面前,沈警官也是一个左右为难的人——爱你爱到杀死你。
这个角色,老段演的细腻,收着表演一直都是老段的强项。
记忆中,另一名受害人(许玮甯扮演的角色)被溺毙在浴缸里。
江丰认为两名受害者都有家暴史,性格也相像,但凶手对待他们的方式却截然不同。
观众后续了解到,这一时空是凶手的童年时代,受害者是她的母亲。
凶手在这段记忆中是失语的,因为当时作为一个孩子,心智还不成熟,无法与家长对话,更不能用实际行动帮助忍受家暴的母亲。
最后唯有让母亲误服安眠药,以求解脱。
片中有场超现实段落,母亲将一条金鱼放飞天上。
这场戏是江丰做梦时出现的(沈警官当时说江丰最重要的就是好好睡一觉),后来有一组闪回,能看到这不过是沈母画在手背上哄孩子开心的方式(同时也是遮挡家暴留下的伤口)。
飞鱼是沈警官对儿时记忆的朦胧臆想,“鱼”也是有象征隐喻的:鱼想要挣脱自由,即便飞出水面,以死解脱。
对应沈母当时的心境。
沈警官成人后,他遇到了有夫之妇李慧兰,一个同样有着家暴史,也同样忍气吞声的女人。
沈警官对她的好感,有一定程度俄狄浦斯情结(会让他想到他的母亲)及童年弑母的赎罪心理作祟。
所以,当李慧兰夫妇关系紧张时,他让她躲在自己的老宅,希望能赢得她的芳心。
可这个女人不爱她,她原本认为沈警官只是出于好心帮他,谁想到他是想拆散他和丈夫(李航),她还心甘情愿陪伴粗暴的丈夫。
也导致沈警官情急之下,再度重演了当年弑母的历史。
在李慧兰被他闷死时,既是为死者(离开家暴)感到高兴,也流下了泪水,泪水是因为自己也变成了他曾经所讨厌的那种人——像他父亲那样的人。
他甚至比父亲和李慧兰的丈夫还要穷凶极恶。
案发前,是李慧兰的女儿李晓芸打电话让沈警官来到家里帮忙,沈警官上楼见到晓芸时,让她戴上了耳机,所以她事后并不了解案发时的状况。
沈警官制造了李航是第一嫌疑人的假象,所以晓芸自始至终认为凶手是喝了酒的父亲。
沈警官和雷子后来到学校找晓芸问话时,她的说辞明显是有人教的,看看沈警官当时的反应就不难猜测是怎么一回事了。
其实影片早就交代过沈警官与李慧兰有关,江丰首次以凶手的身份进入记忆,与慧兰在花房相见,当时有一通电话留言就是沈警官的声音,不过初看的观众不会留意到这处细节。
这是编导有意安排的伏笔,就好像布莱恩.德.帕尔马在《剃刀边缘》中,凶手正式露面前,就已经在人群中惊鸿一瞥一样。
影片的角色都是功能性的,没有一个多余的人物。
乔斯.韦登曾经在“给编剧朋友的十条忠告”中就告诫过大家,剧本中每个角色都应该有存在下去的理由。
当剧情揭露出凶手的童年时代,选角导演还找来一个中性打扮的孩子来出演,这也是为剧作上放出陈珊珊这个“烟雾弹”做了准备。
她的法医身份也能对应凶手行凶时使用的手套(江丰有一句台词说:“什么职业的人才会在行凶时戴手套呢?
”大概是这么说的),加上徒弟的合理怀疑,沈警官顺水推舟给陈珊珊。
但熟悉悬疑推理的观众,都能猜到这不过是一个“烟雾弹”,真凶会另有其人。
沈警官成功利用了陈珊珊的弱点将嫌疑对象指向她——最早李慧兰家暴到医院时,是陈珊珊处理的,李慧兰一再强调是摔伤,李晓芸说明明是被打,陈珊珊发现她是多处软组织挫伤,必然是被殴打的。
当她再度见到李慧兰时,对方已经成了一具尸骸。
后来她了解到家暴的事,便对这件事感到自责。
陈警官也是成功利用这一点,用张代晨胳膊的小伤作诱饵,博得陈珊珊同情,让她误认为江丰也是家暴男,并利用职务之便毁灭自己的证据,包括更换死者家最后一通电话(也使江丰开始误认为陈珊珊是凶手)。
沈警官是如何知道张代晨怀孕的?
是陈珊珊告知的,音乐厅一场戏,陈珊珊对张代晨说:“您别担心,我会帮你介绍这个城市最好的医生(指的是妇产科医生)。
”正是出于这一点,陈珊珊更加关注张代晨的安全。
陈珊珊告诉了沈警官,才使得沈警官提出让她带张代晨去他的老宅躲(嫁)避(祸)的计谋。
当然,陈珊珊对张代晨说是自己老宅,只为让她放松警惕,因为陈珊珊始终认为张代晨在替她的“家暴”丈夫着想。
同样,沈警官也再度误导了江丰去怀疑陈珊珊,一石二鸟。
雷子一直都是沈警官的跟班,没有主心骨。
他的作用是在剧情中间引发对“烟雾弹”的合理性怀疑,以及“最后一分钟营救”,并带来自身的成长。
他在载李晓芸时,用了沈警官的车,他发现晓芸对这辆车很熟悉。
恰巧沈父(童年记忆中对母亲施暴的丈夫,断指有所交代,前面也到警局要过一次钱)又来找儿子要钱,见到了沈母的素描像。
江丰和张代晨夫妻感情失衡的原因,影片未做明确交代,但许多细节可以了解到,著名女作家成为男作家的妻子,女作家为了相夫放弃理想。
男作家后来变得比女作家更有名气,但她却因为无法生育做不了母亲,作家梦和母亲梦的幻灭是婚姻失败的导火索。
由于「记忆大师手术」切断的是记忆之中的情感联系。
所以,江丰用DV直观的记录下了他与妻子的感情记忆,并锁在了保险箱中,而保险箱的密码是1021,也就是他们初次见面的那天(两人相遇时散落的手稿处可见)。
《记忆大师》有别于《催眠大师》的是,这次剧作上加强了情感戏,不过由于时长所限又削弱了很多。
有的观众只关心案情,却忽视了情感与案件所产生的共鸣,我认为影片各种的情感关系才是影片最值得探究的问题。
就连江丰夫妻的感情隔阂,最后还是通过沈警官的感受来化解的。
两个男主角都因为对方记忆和性格的介入,才找到了他们与生活之间的平衡。
陈正道的电影,依然有着自己风格独到的审美。
全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场戏发生在江丰的深度睡眠中,他在梦境中进入了一场记忆的镜渊(mise en abyme)。
陈正道御用美指罗顺福功不可没,我在不少电影中见识过镜渊,如《公民凯恩》、《走廊的镜子》、《鬼镜》和《盗梦空间》等,但穿梭其中还真是头一遭。
影片整体呈现出的悬疑犯罪效果跟陈正道导演的大师系列前作《催眠大师》很相似,甚至略微有些超过前作的观影效果。
全程悬疑感十足,且能非常巧妙地引导观众推理案情。
在几乎所有的证据都指向女医生时,剧情出现了大反转,之前的推理似乎全被推翻。
但剧情反转的时间点似乎处理得不够好,因为已经快到影片结尾处了,有种匆匆交代结局收场的嫌疑,而且从之前的剧情来看似乎也没有为最终的结局埋下任何伏笔。
本片带着很浓重的惊悚感,但在很多地方都有逻辑上的漏洞。
片中演员们的演技都是相当精湛,尤其是黄渤和徐静蕾。
“记忆手术”删除的不是记忆,而是删除这段记忆之中的情感依托,让参与者变成旁观者,切断情感联系,它的作用是修复情感创伤。
两起命案:1) 警官沈汉强儿时,母亲经常被父亲家暴,有次母亲洗澡,让儿子拿止痛药,儿子搬板凳拿药时换成了安眠药,结果母亲吃药后溺亡在浴缸里。
沈汉强觉得这是让母亲得到了解脱。
2)李小芸的母亲李慧兰经常被她丈夫李航家暴,有次李小芸打电话给警官沈汉强,沈汉强来到李小芸家查看情况时李慧兰丈夫李航醉酒归来,李慧兰让沈上楼躲避。
沈安慰李晓芸,并给她戴上耳机听音乐来缓解。
李航家暴李慧兰,撕扯中李航撞门晕倒。
沈下楼查看,劝说李慧兰离开丈夫,李慧兰坚持不干,还认为沈在追求她,说沈让她觉得恶心。
沈将李慧兰推下楼梯,戴上手套后用酒瓶砸倒了李慧兰,将酒瓶放在李航身边,嫁祸李航,然后捂住李慧兰口鼻弄死了她。
此后李晓芸下楼,以为是父亲失手杀了母亲。
怕连累沈,让其先离开,自己数100个数后再打电话报警。
期间邻居敲门来打探情况,李晓芸撒谎说家里没事。
沈汉强去记忆中心加载江丰记忆的原因:1)为了知己知彼,因为一般人要删除的记忆都是自己的弱点,而江丰的弱点就是自己的妻子;2)确认沈和江丰的记忆金属号牌确实互换了;3)确认江丰是否能看到杀人凶手的面貌。
李航承认自己喝了酒打了老婆,然后老婆死了,自己认罪。
陈姗姗是名医生,她第一次给李慧兰验伤时,李慧兰说是我自己摔的,女儿小芸说明明是爸爸打的。
陈姗姗对张代晨说,“李慧兰家暴案就是我报的案,第二次见到她已经是尸体了,所以我不会让这种事情再发生。
”陈姗姗对没有保护好李慧兰感到十分内疚,于是格外关心张代晨,因为沈汉强误导她,让她以为张代晨也是被江丰家暴的受害者。
沈的徒弟雷子在用沈的车载李晓芸时,发现小芸摇下车窗从外面拉把手下车,显然她以前坐过沈的车,而根据江丰描绘警方画出的另一起命案受害者的画像被沈父认出是沈母。
沈嫁祸给陈姗姗的过程:误导姗姗以为代晨和李慧兰一样是家暴受害者,于是姗姗主动关心联系代晨,而担心凶手会出现在代晨身边的江丰觉得杀人凶手是姗姗。
江丰说李晓芸最后一通电话是打给凶手的,于是沈讲最后一通电话号码改成陈姗姗的,再把李慧兰的卷宗甩给江丰,让江丰记下其中电话记录单上的最后一通电话号码。
沈原计划杀掉陈姗姗,然后对外宣称陈姗姗是凶手要谋害代晨,自己灭掉了陈姗姗。
获知江丰要来后沈改变计划,他先打晕代晨、姗姗,让江丰误以为陈姗姗杀了代晨,然后刺激江丰抢了自己的枪去杀陈姗姗,然后自己再杀江丰。
结果沈说漏嘴“我知道你们俩为了孩子吃了不少苦”,代晨体质不好为了生小孩每天打针吃药这个秘密只有江丰夫妇知道,江丰意识到和自己交换了记忆的是沈。
血液做DNA配对后作为取回记忆的密码,但金属号牌拿错后仍能取回不属于自己的记忆,因为在记忆中心的枪杀案导致存放血液的推车翻倒了。
沈加载了江丰的记忆后受到江丰夫妻恩爱的感情记忆影响,使得沈最后没有动手杀人。
但代晨的一句“有了我老公的记忆后你就不会杀我!
”还是显得突兀,这份自信不真实。
对于观众的反映,导演陈正道无奈笑道:“上次观众说我过度阐释,这次又说转折太生硬,我也在找平衡点在哪。
” 沈在办案中经常拿“程序”来搪塞江丰的质疑,又用自己的警察身份办案来困住江丰套他的话,凶手的身份伪装得很好。
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两起命案的女被害人沈母和李慧兰在黑白镜头下长得很像,发型和受伤妆容又相似,李慧兰的妹妹又和陈姗姗长得很像,脸盲分不清啊,大大降低了观感体验。
以下内容含剧透!
1我是黄渤我是主角别问为什么又是我也许是考虑到如果不是我演主角这片根本没法看因为我可能是全中国唯一一个票房拿得出手演技还不丢人的男演员你看白百何 她都那样了她的戏还不下 为啥?
原因很简单下了还能看啥?
我演的是一个成功作家我喝红酒 住豪宅 作品被改编成电视剧但我老婆要跟我离婚 我很伤心于是我去做了记忆删除手术把我俩的记忆删掉了 不要问我为啥不能等离完婚再删记忆因为朕就是这样的汉子这个记忆删除手术很奇怪 删完之后好像也并不会怎样 求婚地点蜜月啥的我都能记得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爱我老婆只有做了手术我才能下狠心 在离婚协议上签字结果手术刚做完 我老婆告诉我要是我不把记忆找回来 她就不在离婚协议上签字一般男的可能会耍赖:那就甭签了呗 凑活过呗但我不 为了让我老婆签字跟我离婚我又去做了记忆重置手术因为朕就是这样的汉子结果发现这医院是莆田系的给老子整了杀人犯的记忆通常我是个温和有礼的人但杀人犯的记忆让我变成智障我发现我老婆有危险为了救她 我选择——吞刀片打电话给凶手袭警独自前往凶手的老巢因为朕就是这样的汉子我跟老婆结婚十多年都怀不上孩子老婆提出离婚协议之后怀孕了但我并不会怀疑自己喜当爹因为朕就是这样的汉子2我是徐静蕾我也是作家我是黄渤的老婆我因为怀不上孩子 觉得自己太辛苦 太委屈而且我觉得我之所以没有和黄渤一样成为成功作家不是因为我没有才华而是因为我结婚了还要天天为了怀上孩子起早贪黑打针吃药所以我要跟黄渤离婚虽然我明显还很爱他3我是杨子姗我很像凶手因为我是个医生我很有可能随身带白手套而且我还很讨厌家暴喜欢说一些显得自己很有嫌疑的台词在为反转而反转的剧情中导演还暗示我是个蕾丝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讨厌家暴4我是段奕宏我不太像凶手但你知道在这种为反转而反转的剧情里编剧并没有多少选择我是个经验有素的警察但带出了一个显得像智障的徒弟我的乐趣之一就是把笨徒弟推下楼梯因为局里警力不够所以我学了画画受害者肖像 也是我画的我喜欢开一台看起来很贵 但打不开车门的老爷车大概是因为我那深井冰死鬼老爹也曾喜欢开一台浮夸的凯迪拉克不瞒你说我真的很有钱我的旧宅里还有一大颗菩萨脑袋5我是段奕宏的徒弟我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显得像个智障我的所有台词都很尴尬比如,“留着他干嘛?
”“咱们来这儿干嘛?
”“那天来接你的到底是谁?
”这也许是为了突出段奕宏的智慧但最后我的智商突然上线了虽然观众可能在影片前半段就已经猜出了正确答案但要是没有我灵光一现这片可能过不了审6我是高官的老婆我死球了我老公天天打我但我不能离开他因为我是个智障我离家出走的时候并没有带我的女儿走但却声称是为了我女儿不离开一个天天打我的男人7我是高官除了拥有一套大得吓人的房子我长得并不像高官比较像杀猪的我活着的唯一乐趣就是打我老婆我老婆死了以后我就放弃了自己的人生还变得很有诗人气质警察问我 你老婆真的是你杀的吗我回答这 重要吗?
8我是高官的女儿我比较像凶手我爸爱打我妈(此处BGM:我叫你爸 你打我妈 ze样对吗)但拿我没办法面对我妈的悲剧我宁愿她死也不愿报警9我是浴缸里的神秘女子我长得并不像中国人我老公也爱打我但我不愿离开他我根本不可能找情夫因为我们斯德哥尔摩症患者会爱上打我们的人我的懦弱把我最亲的人变成了杀人犯10我是神秘女子的老公我可能脑子长包我天天打老婆但为了挽回她我说剁手就剁手11我是刀片男我是巨大的警局里拘留的唯一犯人我见多识广一眼就能分辨出谁是杀人犯除了耸肩驼背 挤眉弄眼之外我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给主角提供刀片12我是记忆大师我是全亚洲最大的记忆整形机构我和一般的整形机构没什么不同:效果大部分时间和预期不符有可能出现重大失误主治医生油头粉面夸夸其谈护士胸大腰细 一脸玻尿酸识别客户记忆 我用的是DNA但不知为何记忆还是能被调包13我是Kim你们也许都忘了我但我是一个关键角色我是段奕宏警局里多名拥有英文名的警员之一我出现的意义除了彰显警局国际化之外就是把徐静蕾引向杨子姗14我是Ada我是另一个成功的作家也是徐静蕾嫉妒的人我搞不好也有老公甚至还有孩子希望徐静蕾能意识到我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真的比她有才华15我是导演看过《重返二十岁》的你们一定知道我很喜欢中西结合的精致浮夸所以如果觉得看完《记忆大师》就好像看了一支奇长无比的周杰伦MV不用觉得惊奇这些你在现实生活中八成没见过的穿马甲、开古董车、用牛皮笔记本、吃汉堡的洋气警察带水晶吊灯、拘留室长得跟温室一样办公环境既复古又典雅的华丽警局美美的欧式花市、欧式图书馆、欧式花房是我送给你们这帮土包子的一份梦幻大礼-想通了的分界线---想想也觉得很有道理,我明明也没必要向谁解释我自己啊!
既然我敢吐槽,就也该敢被吐槽,所以大家随意吧,我也不再回复了。
(2017.12.21注,眼看一年都要过去了还有人不停地来骂我我觉得看来大家也都很闲啊!
新年快到了我也有了新的感悟,虽然嘴炮无益可是爽啊,我不仅时不时要回复,而且我还要删掉我看着不爽的评论,我还要举报我看着不爽的措辞,来!
互相伤害吧!
)谢谢点了喜欢有用和赞赏的你们,欢迎你们关注我自己的电影公众号“电影渣”(ID:MovieZha),分享一些关于电影的感受
看到前20分钟,把凶手是女的,受害人因为当她是闺蜜所以才有“让我恶心”的对白,第二个受害者一定是凶手母亲,姗姗有嫌疑,等等剧情都猜对,待后面一一对证我的猜想正确准备自鸣得意时来个大反转!
如今分析了一下原因,真不是正道多牛逼...而是前一大半一直没有真凶的线索啊!
导演就是直接误导你啊你能咋滴。
剧情的一大半都是告诉我这位认真推理的观众凶手就是姗姗,后面小女孩开车才开始给你真凶的依据,陈正道真是诈骗大师!!
虽说片子质量上也算是国内商业悬疑片的一大进步吧,但都喜欢耍小聪明而不是在剧本上制造亮点,也行这就是国内悬疑和国外优秀悬疑的差距。
杨子姗真可怜,被导演安排当误导观众的烟雾弹、被男主、男同事坚定是凶手就算了……还莫名其妙说死就死,连个死前中弹表演镜头都不给,真是为了“诈骗”而生的角色,惋惜10秒 黄影帝表演真是没得说,特别是直视镜头那瞬间我汗毛都直了,而除开整部戏的戏剧表演、个人觉得最能体现演技的是那段短短几秒的纪录视频,黄渤把普通人自己录视频的反应、状态拿捏到惊人,以至于视频打开时传来黄渤声音的第一秒我就惊呆了,“普通人最难演”这条准则黄渤身上行不通。
整部影片完成度感人,设定和剧本结合起来讨巧而不生硬,美术上真是舞台美学和电影美术的“放肆”结合,个人很喜欢这种尝试,7分,可圈可点但绝对可以算得上国内商业片良心作,支持&鼓励
电影优缺点都很明显,剧情构架还是蛮有意思的,但是漏洞太多啦,为了转折而转折,太伤脑。
剧情简介:男主是个作家,老婆为了结婚放弃了写作事业,想要孩子,但是用尽一切办法都怀不上孩子,男主不想看她受苦,劝她不要孩子了,但是老婆却决定和男主离婚。
男主很伤心的去记忆公司抽出了和老婆在一起的记忆(其实抽出的是和记忆相关的情感以及部分记忆)结果老婆又不离婚了,要他去拿回记忆,男主把那部分记忆重新输入自己大脑,才发现那不是自己的记忆,而是一个杀人犯的杀人记忆。
男主去报警,被办案警察扣下,以后他回忆起越来越多的记忆,警察根据他的记忆查案,查到最后其实凶手就是办案的那个警察。
漏洞:1.一开始男主和凶手的记忆不小心调包,凶手根本不该去输入男主记忆,没理由啊!
因为你不小心得到我的杀人记忆,所以我也要得到你的记忆?
2.男主在警局嚷嚷说自己看到了别人的杀人记忆,警员都不相信,真凶是办案的警察,这个时候他难道不该大事化小趁势赶男主走么,反正所有人都不相信男主,但是凶手却把男主扣下,还特意设计证据证实了男主所说为真……迷惑3.为什么男主来警局提供线索要被抓起来?
前期如果说是怀疑男主是凶手还好说(实际上一开始别人只是认为他胡言乱语、炒作)后面都证实男主只是错拿了别人的记忆还要关起来??
法律干什么用的?
4.男主给别人塞刀片趁机越狱,差点真的有机会逃出警局,警局可以不用开了。
5.凶手面对那个遭受家暴的女人想要带她走,刚挨过打的女人竟然对企图救自己的人说“不会爱上你”“恶心”这种话,太莫名其妙了吧!
(更别说对方还是段奕宏!
)可能导演是为了误导观众,可是就算是拉拉,只要不是傻逼这个时候都不该对救人者说这种话,而且从她掩护凶手来看她并不讨厌凶手(甚至被警察认为是奸夫)太不合逻辑了。
6.男主拿到凶手记忆以后直接担心起老婆了,可是——凶手虽然错拿了他的记忆也不会像他一样立马就去把记忆恢复了呀,正常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的记忆不小心调包了,而且男主担心的理由是凶手喜欢杀别人的老婆,不过从记忆里看凶手杀的都是忍受家暴的女人,跟男主老婆并没有共同特征,不符合连环杀手挑选目标的特点,难道不该先担心自己么?
担心老婆担心莫名其妙。
然而他的担心竟然还真的应验了——只能说编剧强行逻辑。
7.男主千辛万苦越狱以后找到老婆不解释带着她就走,老婆就一直挣扎不肯跟老公走,一个什么都不说,一个什么都不信,这桥段,呵呵……解释一句能死?
哪怕编个谎言?
嘴巴疼让她陪去医院行不行?
老婆明明是爱男主的稍微信他一下能死?
这个时候男主认为女医生是凶手所以担心老婆,但是他带着老婆头也不回离开女医生,一点儿都不担心可怕的连环杀手突然发难,很酷哦!
8.男主被抓走不见老婆担心,也不追问理由,难道她现在不该有一肚子问题么??
就这样第二天接到电话知道老公晚上放回来就悠闲的去逛街了,大姐你老公昨天还发疯拿刀子乱逛呢,你好歹去警局问问他到底怎么回事吧!
9.凶手徒弟怎么想到真凶可能是的女人的?
灵光一闪?
没有铺垫,剧情需要他想到他就直接想到……呵呵。
除了这个徒弟之外凶手爸爸还有被害者的女儿也都是工具人,形象好片面,看着出戏。
10.真凶最后暴露是因为多说了一句话,实际上他说的也不是什么秘密啊,其实正常来讲,男主说出凶案有关很可能被当成嫌犯或者嫌犯相关调查,这种因为不孕不育吃了不少苦头的事情很容易就会被警察打听出来的好么……拿这个当转折点真是小题大做。
11.你们生活在那个世界,记忆都可以取出来收藏或者消除了却连一个摄像头都没有,凶手和被害者家走的那么近,一个摄像头都没查过——除了记忆公司那个。
有些伏笔埋的很突兀,例如家暴男醉酒后没有杀死老婆的记忆,他虽然心灰意冷担下了罪行,但是不可能亲口承认是自己动手杀人,供词上应该说是“喝醉了然后不记得了”,这样凶手审问他不该追问他“确定是你杀了你老婆么”而应该拿供词来问:“供词上说你之前醉酒了并没有杀妻的记忆对不对”这样才对劲,虽然这里是当做伏笔来处理,但是显然太不对劲,小徒弟也没察觉出来。
还有男主怀疑凶手会对自己的老婆不利,警察真凶无动于衷,这里也明显不合逻辑,说是为了埋伏笔,但看的时候总觉得掉智商。
还有真凶故意让男主看见电话号码,男主问起他却含糊其辞,这么明显的几处无人察觉。
从一开始就觉得这群警察非常不专业,案子办的稀里糊涂,后来接受这个设定只等着男主的记忆破案了,逻辑硬伤真的很多。
还有一点非逻辑问题,电影的复古警局英文名警察保释金制度明显不接地气,浮夸又突兀,不过如果是为了剧情我也可能忍一下,事实上对剧情并没有什么帮助。
另外,演员们大都是实力派,不知道为啥看起来都很浮夸,包括主角们和结果工具人,看起来有种莫名其妙的假,每个镜头都在告诉你这是在演戏,好像舞台剧一样……导演有些想法但是表达能力和逻辑性都大有问题。
能把一个很棒的题材拍成这么一个烂东西,还挺有水平的为了结尾的反转,全剧各种误导,努力制造线索让大家猜凶手是女医生,结果最后一看凶手是警察,强行解释,没有推理过程,只靠着男主时不时涌现的记忆片断。
结尾强行挽尊,看的生气吐槽:还没离婚删你🐴的记忆2025年了,记忆中心装潢的那么高科技,市里的高楼大厦也显得很现代化,警局外部是欧式风格,结果你告诉警局内部变成了80年代的牛仔风?
拘留间还是透明玻璃?
真尼玛违和警察办案跟个混混一样?
有人报案,在有明显不错的逻辑下,上演了一出“我不信,我不信”的脑残戏码。
凭什么提供线索的人要被关押?
为什么对老婆不有话直说?
记忆中在车后座尿裤子,明显是个男的,很难推断吗?
男主在怀疑凶手是杨珊珊的情况下,不和老婆直说,反而拉着她狂奔,你怕个鸡儿,你一个男的打不过她?
就算逃,你不会直说“这个女的是杀人犯,我们现在去警局报警”?
反而说【我是你老公你不信我?
】废话,是个正常人都不会信到后面全程误导观众,杨珊珊就是凶手,就是她,就是她!
更是借推断闺蜜之情炒了一波拉拉氛围。
结果反转之后原理是警察啊,🌿,除了尿湿裤子外,一点有用的线索都没有给。
只是通过小女孩坐车把矛头指向警察,再借由老头找到凶案现场。
这反转太生硬了,看得我恶心。
搞笑的是结尾那段犯罪计划独白,就像生怕观众看不明白似的最tm傻波一的是凶手因为一段记忆“爱上了”男主老婆,不忍对她下手,哈哈哈,智障剧本
影片的设定竟然是软科技,对于国产电影来说这本来就是挺可怕的。
就影片来说,小小的未来感设定也还算说得过去,鉴于之后溜到飞起的剧情,这点也不足以为瑕疵。
《记忆》当中用了很多相当奇妙的蒙太奇手法,像是类似物的转化,和抽离现实的景象暗示。
电影中的视觉特效延续《催眠》的惊艳,甚至有过之无不及。
《记忆》最出彩的地方应该是过硬的剧本,不拖沓的剧情,这点上让我想到一些《记忆碎片》的感觉。
分段式叙事,碎片化的情节,倒叙呈现,在最后观众连成一线的同时,又有转折,相当精彩。
第二个出彩,一定要说片中的两个男主角黄渤和段奕宏。
黄渤深刻地诠释了什么叫眼神的演技,段奕宏则是每个动作都是戏。
人物的性格转换都在观众的一个不经意间完成,角色扮演得相当自然。
影片唯一的缺陷应该是结尾处,煽情得太突兀,没有把节奏一直延续下去,毕竟还是国产片,所以剧透一下吧,大团圆结局。
黄渤比起喜剧更适合演变态啊
镜子迷宫,旁观自我,老派洗脑打字机,头颅植物园,分裂人格双刃剑,罪犯误导玩得溜……制作精致,故事上乘,但台词和人物还是太粗糙生硬,不能细想,演员发挥余地也小,可惜了
虽有逻辑硬伤,但国产悬疑拍成这样是真心不错。听说一定要2刷才会有惊喜。好吧我想想~
真是强扭的瓜不甜
总感觉故事是发生在东南亚……那个拘留所有一种又落后又科幻的感觉?
故意设定的怀旧氛围跟记忆删除的未来科技搭在一起很做作,台湾腔的警察徒弟也很做作,两个警察在汉堡车边吃汉堡的那段美剧场景更是超级做作。
这不是脑内开战,这是走火入魔。嵌套家庭暴力之类的童年阴影,就为所欲为地用每一处细节告诉你,仔细看哦,我要烧脑。每个人物都是木偶符号,背后扯线的导演编剧为自己高智商带来的优越而陶醉。张代晨和陈姗姗迅速升温的闺蜜情刻意造作,冲到沈汉强枪口前更是虚伪狗血。写一万字的分析,仍是一具空壳。
本片在记忆模块可存可删可转的大设定下 采用多段记忆混插和两条主线明暗交替的手段营造出了一种悬疑紧张而又略带压迫的氛围 两位实力派演员黄渤和段奕宏的互飙演技也相当过瘾 同时又将回忆与现实的不断穿插 通过伏笔的铺设和线索的逐步揭露 牢牢把握住了观众的解谜心理 直到电影最后 谜底方才慢慢揭晓
导演自己命题自己结构再落笔写就的一篇作文,从结果来看肯定是及格的。一组家庭一个反派一个干扰项,回过头看那些视角都经得起推敲。家庭暴力下为什么杀女不杀男,我倒觉得不是问题,因为里面包含一个被施暴者的觉醒概念。
哈哈哈,黄渤这长相去拍一见钟情的戏码真的大丈夫吗?
剧情设计十分精巧,我跟着“误导”走到了最后。但有些“误导”是不是不合理?比如李慧兰为什么说凶手让她恶心,误导女同?
真烂啊
就觉得导演好像很担心观众看不懂(
陈正道肯定哭晕在厕所:《催眠大师》我解释半天你们嫌多余,这部不解释了你们又说我敷衍观众。
按照大陆标准好像应该给四星,但是槽点太多。时间设定之类的槽就不提了,为了节省成本规避漏洞全员一直推大特写也罢了,里解答根本强行反转(表解答虽然太浅显但是更合理),但考虑到是电影不是小说也忍了,可是多处人物智力强行下线有点过分。看了感慨“烧脑”的人,大概看悬疑类故事脑子真的有点慢
许玮甯和王真儿我怎么老搞混...
60/100 带有明显的女性解放意识,这是本片立意上的一个优点。然而剧本平庸甚至内容匮乏,人物设置脸谱化都是其致命缺陷,但平庸不仅是剧本,摄影、调度整体都给人喝了一杯白开水的感觉。表演中我只欣赏杨子姗,在有限的空间里她把角色的情绪都演出来了。
四大主演里,黄渤最没争议,段奕宏最科班最“话剧”,徐静蕾虽然也科班,但像是表演课不好好上挂科的那种科班,最惊喜的,反倒是杨子姗,弱弱的一声“代晨姐”,就透出一丝甜腻和暧昧,误导了不少观众。华语片,都像这么拍,就有希望。
漏洞百出,情节各种不合理,很难激起共鸣。
感觉最后是为了反转而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