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荣姐妹泛舟川上片单中刚好有这部电影,第一眼就被画风吸引,影片简介提了一个关键词,江户时代的风土人情群像,出于了解江户时代的目的,于是便点开了电影来看。
一周目一头雾水,啊原来是讲画师的故事啊。
然后看到阿荣阿犹两姐妹泛舟河上涌起的白浪,觉得是很眼熟的浮世绘作品,片尾的字幕无声叙述着主人公的结局,赤裸裸的人物传记即视感。
回头一搜,啊葛饰北斋。
才注意到这是一部传记类作品。
整个影片叙事风格很日式了,清清淡淡,波澜不惊。
剧情线索并不复杂,大致可以分为事业线,感情线两部分。
事业方面,故事以插叙的方式,记述了阿荣童年在父亲的指导下习画,为父亲代笔,模仿父亲,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直到成为独立画师。
印象深刻的一处是,期间为了画出比父亲门徒所做春画还要好的作品,虽然非常的害羞,但依然义无反顾找到了男妓,身体力行寻找同侪评价其画作时提到的女性魅力以弥补不足。
至于感情方面则分为亲情跟爱情两个部分,最动人的地方在个人看来,是影片对于亲情的描写。
影片刻画亲情,一方面阿荣和阿犹之间深深羁绊的姐妹深情,另一方面不善表达的画师父亲与病魔缠身的女儿之间的父女之情。
影片当中,别扭父亲终于好不容易主动去探望一次生病的阿犹。
小女儿睁着失明的双目,双手轻抚上父亲的面庞,父亲心灵大受触动。
那一刻,父亲一定是感受到了阿犹的小手的柔软。
周围的一切事物仿佛突然消失,就像五感尽失只剩脸上的触感。
虽然花无百日好,父亲的最后努力依然没能挽留住阿犹生命的消失,但至少阿犹离开之际,给父亲留下了一朵,凋谢的山茶花。
除去亲情部分的描述,影片还提到了阿荣的爱情。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整个作品当中,所谓的爱情不过是一人的单恋。
譬如阿荣单恋师兄。
譬如父亲的小友单恋阿荣。
不做赘述。
除去事业线与感情线,从交织其中的故事线的角度而言,整个影片的故事,是以单元的形式存在。
几乎每个故事都隐隐约约带有鬼怪色彩,不失为一大看点。
而这种手法,则存在着叙事零落的风险,所以观影时建议心态轻松,可能有催眠之奇效。
最后再说回第一眼就非常吸引我的画风,整个影片看来,用色复古厚重,避免了非常花哨的色彩,使得整个影片的气质呈现出了一种沉静之感。
人物线条简洁繁复并存,有些细腻的细节刻画,特别是对于艺伎,无论男伎是还是女伎,都展现了超乎寻常的惊艳。
对于场景的塑造,无论是人来人往的木桥、街道还是熙熙攘攘的市集,用心程度可见一斑,无愧称之为江户时代民俗画卷。
电影之外分割线--●关于片名(以下内容整理自艺术新闻微信公众号,仅供自用,勿改勿二传。
)百日红,即紫薇花。
它与电影的主旨并无直接相关。
得名之由,是因为从原著作者杉浦日向子的家中到车站的路途上总是开满了这种花。
江户时代的俳句作家加贺千代女有诗云:“花落花开,花开花落,百日红。
” (散れば咲き散れば咲きして百日紅。
)在影片中,百日红露正脸只一次。
阿荣看到庭院中百日红开放的时候,感叹道:“欣然凋谢,努力开放,漫长的祭典要开始了。
”杉浦女士本人则对这一命名解释道:“当梅雨期终了之时,百日红花便犹如信号一般,瞬间全面绽放……热热闹闹地散落,茂茂盛盛地开放,犹如一场为时百日直至秋天的盛典,一场为时相当长久的盛典。
百日红的繁盛花事,恰如江户浮世绘画师的形象,故以此作为本书的标题。
”●关于浮世绘(以下内容整理自维基百科)“浮世”来自佛教用语,本意指人的生死轮回和人世的虚无缥缈。
此处借指当时人们所处的现世。
因此浮世绘即描绘世间风情的画作。
兴起于17世纪后期,随着町人思想与文化的崛起逐渐盛行。
相传刺绣工人出身的画师菱川师宣是浮世绘的始祖。
浮世绘涉及题材极其广泛,有社会时事、民间传说、历史掌故、戏曲场景和古典名著图绘,几乎是江户时代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
《百日红》这部影片中主要出现的浮世绘类型有美人图,役者绘,春画等。
浮世绘的制作过程可分为五个步骤,绘制原图,雕刻墨板,选定色彩,雕刻色板,刷版。
●非完全考证致敬对照
片尾彩蛋
▲ 影片《百日红》根据作者杉浦日向子连载于1983-1987年的漫画的同名原作改编。
影片中出镜率超高的两国桥
葛饰北斋 神奈川沖浪里(P.S.沖在日文里有外海、海湾的含义)
格子窗外的吉原夜景
▲ 葛饰应为,《夜樱美人图》
执画笔思索的阿荣
葛饰应为 吉原格子先之图
葛饰北斋 从御厩川岸看両國橋夕陽
<图片1>作者:别花人<图片2>『花落花开,花落花又开,百日红。
』既是漫画家,也是学者的杉浦日向子在自己的作品《百日红》第一卷里,曾经引用江户时代歌人加贺千代女的诗句,解释这部漫画名字的由来。
百日红这种花,也被叫做紫薇。
与那些朝开暮落的寻常花卉不同,它『不将颜色托春风』、『不占园中最上春』,直要等待梅雨过后,才恣意盛开,一开便是一百多天。
繁茂到压弯树枝的锦簇花团,在一整个夏天里,不断地绽放,不断地凋谢,然后再不断地绽放,纵是已经晓迎秋露,仍在吐露一枝新。
人常言『花无百日红』,可是紫薇,偏就要『长放半年花』。
这种旺盛的生命力,在杉浦日向子眼里,浑似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
北斋19岁便开始发表作品,直到知天命之年方才成为风靡一世的著名画家,这不正是迟开的紫薇花吗?
北斋一生创作作品超过三万幅,跨越各个画派、题材,才华却不见丝毫缩减,晚年仍然积极学习西方传来的技巧,直至临终犹在感叹『只要再活五年,就能成为真正的画师了』,如此旺盛的创作生命和创作欲望,不正是毫不吝惜地挥洒花雨、却仍然常开不败的百日红吗?
光是这一个标题,便充分体现了作者杉浦日向子独到的感性,以及对北斋深沉的敬爱与理解。
能够想出这样一个标题的作者,描绘出的北斋,怎么可能不贴近史实,又怎么可能不魅力十足?
<图片3>2015年,《百日红》被PRODUCTION I.G.改编成动画电影。
由知名动画导演原惠一执导的这部作品,上映之后获得了日本海内外业内人士和观众的一致认可,并在蒙特利尔、安锡、锡切斯等多个奇幻、动画电影节获得奖项。
那么《百日红》的魅力究竟何在?
如果你还没有观看过这部电影,或许通过这篇拙文,多少也会有所体会。
<图片4>《百日红》描写北斋,却将焦点聚集在了他的女儿阿荣身上。
和父亲同为浮世绘画家的阿荣,相貌丑陋,待人冷淡,不善言辞,就算对身为巨匠的父亲也不会表露出敬意。
作品正是通过这样的她的双眼,反映出了一个褪去光环的北斋——或者,用作品中阿荣的叫法,铁藏。
他性格乖僻固执,酷好女色,对家人鲜少表达过关心……除了一手绝妙的画技之外,几乎就是一个无一可取的怪老头。
漫画以这对性格酷似的父女为主轴,通过一个个或平淡如水却又不可思议的故事,展现这两位江户画家的创作和生活。
原作中彼此独立、互无干涉的短篇,在电影中通过铁藏先天失明的女儿阿犹这条似有似无的主线串联。
疼爱妹妹的阿荣对因为畏惧死亡而疏远多病的阿荣的铁藏的轻蔑不满,以及阿荣作为浮世绘画家对父亲的才能抱持的复杂情感,被原惠一导演用不疾不徐的步调娓娓道来,直到最终抵达和解。
<图片5>《百日红》原作者杉浦日向子在身为漫画家的同时,也是一位江户风俗研究家。
在她严密的考据和精细的描写下,一个繁荣喧嚣的化政时代跃然纸上。
得益于以注重细节、贴近现实著称的原惠一导演,动画虽然在考据方面出现了原作中没有的瑕疵,但在整体上尽最大限度还原了杉浦笔下的江户的真实感。
动画以百日红绽放的夏天开始,经过季节变迁,花开花落,又以夏天结束。
在动画原创的情节中,阿荣几度带着盲眼的妹妹阿犹走到街头。
目不能视的阿犹用继承自父亲的敏锐感性,在脑海中构建出了这座城市的春夏秋冬。
与此同时,原本只能坐在屏幕前视听的观众,彷佛也跟着阿犹一起,感受到了江户时代四季的气息和感触。
如此逆用阿犹的盲眼,不可不谓神来之笔。
<图片6>原惠一素来被认为风格比起动画更接近真人作品,再加上在制作这部《百日红》之前,他又挑战了自己的第一部真人电影;因此,在这部从真人电影回归动画电影的作品里,原惠一有意识地强调了『只有动画才能实现』的独特表现,充分地结合了自己写实的作风和动画的夸张。
譬如电影中阿荣和阿犹姊妹乘船在浪头颠簸时,便进入了北斋名作《神奈川沖浪里》的场景;阿荣在深夜奔出家门观看火灾的场景,则让人联想到她笔下对火光和阴影超越时代的真实描绘。
如此将电影中描绘的场景和浮世绘的画作无缝结合,只有动画这一体裁,才能实现。
另外,电影中也出现了北斋绘制《大达摩绘》和《北斋漫画》等作品的场景。
如此流芳百世的名画,在剧中却被一笔带过,或许也体现了北斋的性情。
《百日红》原作在通过写实的笔触还原北斋父女形象的同时,还加入了奇幻鬼怪作为调味料,电影也充分运用了动画的优势,将江户城描绘得亦真亦幻。
画家们的匠心,能招来呼风唤雨的神龙进入画中;太过写实的地狱图,会让画主的妻子被魑魅魍魉摄去心魂;肃穆逼人的菩萨像,震慑不了毫无信仰的淫僧,却在男娼的梦里现出了庄严宝相……这些夸张离奇的描写,结合百姓笃信神佛的时代背景,倒也有着强烈的说服力:以北斋父女臻于神鬼之境的才能,能引出人心中的神魔,大概也不算虚幻吧。
遗憾的是,《百日红》原作者杉浦日向子早在二十多年前便因患病封笔,并且最终在2005年病故。
然而她的艺术生涯虽然短暂,创作的作品却没有因为她的辞世而失去生命力。
在原作者去世十年后方才问世的这部电影,没有辱没原作。
杉浦日向子也正如她所培育的这株《百日红》,在身后仍然『新花续放枝』。
期待许久的描写日本江户风情的《百日红》果然没有让人失望。
影片以日本浮世绘代表画家葛饰北斋及其女儿的生活为主题,折射出江户幕府末期日本社会之方方面面。
大街小巷的建筑,两国桥的风景,包括牛郎、花魁在内的各种工作者的生活百态,甚至连天气都变换了好几种,云朵的样子几乎每个场景都不一样。
让人既体味到时势之大气,又体味到人情之细腻。
影片第一段正式情节——葛饰北斋的女儿阿荣在与分开居住的母亲的一段对白中,就包含了这样一段点题的花语。
百日红,欣然凋谢,拼命绽放。
阿荣看到自家庭院里的百日红花开时这样说道,从而揭开了影片讲人道物的核心。
她的妹妹阿犹虽然双目失明,却是全片最明亮的眼。
阿犹出现在百日红盛开的时节,而她离开时,百日红刚好掉光了最后的花瓣。
正是有这样欣然凋谢却曾经拼命绽放的家人,阿荣才能在片尾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浮世绘作品。
我个人特别喜欢阿荣和阿犹在两国桥上的一段情节。
阿犹静静地听着南来北往的声音,静静地闻着大千味道,欣然感受着这个世界,让人有种仿佛也站在桥上,陪她一起感受的感觉。
阿荣这个人身上兼有男性的倔强也有女性的柔美,是个非常丰富的角色。
因为长期和父亲居住,难免有点男子气,可是在妹妹面前,又显示出女性关爱的一面。
她喜欢看大火熊熊然绕的样子,就犹如她欣赏百日红绚烂的生命一般。
她什么都愿意尝试,不服输,甚至为了画好春宫图,不惜亲身去体验那种场景。
如此丰富的性格造就了她最终形成自我风格时的绚丽与细腻兼具的特色。
影片主要描写了画龙、画花魁、画地狱画、画春宫图这四段和绘画相关的情节,穿插阿荣的情感经历、姐妹情谊及父女情谊的描写,可谓错落有致,丰富有章。
在重现了葛饰北斋《神奈川冲浪图》、《百态图》等浮世绘名作的同时,重点刻画了身为画师的匠人精神。
画龙要捕捉内心瞬间的灵感,画地狱画要有哲思智慧等等。
每次绘画都会带有佛教、日本神道教的踪影,都有现实的部分和幻象的部分,让人在理解绘画的同时感受到精神层面的共鸣,以及动画特有的表现魅力。
歌川国直与阿荣的情感经历,以及葛饰北斋徒弟善次郎与宠物小狗样态的拟合,都为影片增加了不少谐趣,会让人会心一笑。
影片对葛饰北斋的描写可谓更是矛盾兼容,一方面作为绘画大师具有无可比拟的创作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却是个情商很低的人。
因为过于执着于绘画,而忽略了对家人的关心,更是不会表达自己的爱。
可越是这样矛盾兼具的葛饰北斋才越能赢得观众的心,比一个高大全的典型形象要好得多,尤其是当他终于敢于面对生病的阿犹时那几句简单对白和真挚场面,看了让人动容。
他在阿犹离去后,看着代表阿犹来过的那朵已然枯萎的山茶花所说的“那孩子的眼睛和生命,或许都是被我夺去了”,更是全片情感含量最重的一句话。
父爱、自责皆在其中。
影片在人物头发的处理上有个很有趣的创新,就是很多发簇是脱离头部的,单独成一个线条,看上去很有生机。
相比之下,在音乐方面影片可指摘的地方可能是比较多的,有些现代音乐感觉和古朴的意境不太贴合。
不过,这是见仁见智的。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回到了现代,让人有种时光荏苒的变迁感,也让观众萌生出某种铭记的情愫。
这些大师,这些艺人,这些绽放过的生命,就在这江户川中奔流涌过的江水一样代代相传呢。
我们如今的人,是不是仍具备百日红的那种欣然凋谢、拼命绽放的精神呢?
动画影评俱乐部 inside
关注动画影评俱乐部
一,葛饰北斋家的狗子好抢镜,从头到尾不停摆动着尾巴,一副欠撸的样子。
二,葛饰北斋的戏份虽然较少,但依然能看出父女之间那微妙的情愫。
小女儿生病了他去看她,小女儿躺着用小手摸着父亲的脸,怎能不让人心疼?
三,阿荣在下雪天带妹妹出门,妹妹跟小男孩打雪仗时真是天真浪漫,可爱极了。
四,阿荣妹妹感觉好像《千与千寻》里的白龙,发型相似度100%五,姐妹俩在船上遭遇波浪形成了《神奈川冲浪里》经典一幕,令人动容。
六,最后阿荣画下了去世的妹妹,愿她永远天真浪漫,纯洁美好,而且能亲眼看到这个美丽的世界。
小短腿,爬不上去,想到了可怜的柯基
阿荣笔下的妹妹
没有看过原作漫画,纯粹是被电影名称吸引过来的。
乍一看,以为一个绚烂过后寂寞满地的故事,毕竟花无百日红嘛;真正看过之后,却感受到其中传达出丝丝缕缕的“幽玄的妙花风”。
电影的细节非常吸引人,不单反应在动画制作的技术细节上,江户时代民风民俗上也颇下功夫。
阿荣奔跑时内八的双脚,是非常典型的日本女性的步伐特点。
阿荣对火焰有着特殊的热爱,因此危险的火灾在阿荣眼中也绽放出了如烟花一般绚丽的光彩,救火时推到墙壁的是一位背后满是精美刺青的大力士,在跃动的火光中,一闪而过的刺青也仿佛活了一般。
妖艳的花魁为了保持发型睡觉只能用颈枕,而阿荣则把一个小木块枕到了头下(突然想到了司马光的“警枕”)。
欢场之中,既有盛装的女子,也有变装的男人;不论男女,眼角眉梢那一抹鲜红风情尽显,令人观之难忘。
而阿荣虽然尚未出阁,但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在春宫图上不断摸索,不论是她的父亲还是印刷厂的老板都给她提出了很中肯的建议,她甚至去进行了实地考察(……),江户民风也借此生动的体现了出来。
阿尤体弱眼盲,电影在表现她的眼盲时并未过多着眼于“盲目”,而是重在刻画“耳聪”和来自双手的接触。
阿尤在阿荣的引导下第一次接触江水时猛地收手,阿尤在桥上时周围的声响被刻意放大(车轮声、叫卖声等等),阿尤和阿荣坐船经过桥底时桥面上的吱嘎声尤为明显。
点点滴滴,不仅体现出阿尤的眼盲,更反映出了阿尤的心细如发和敏锐的感触。
阿尤离世的前一晚,阿尤“看到”帐子上有东西,阿荣提灯去看,昏黄的灯光映出一只双目猩红的碧绿螳螂,也许这就是生命的收割者吧。
整部电影是由好几个小故事连缀而成,有的人觉得这样一来电影结构松散,没有核心;而我却恰恰喜欢这种戛然而止的感觉,正如浮世绘一般,只记录一刹那的情形,此后过往再不挂心。
于百般克制之中,抓住一瞬间的爆发,譬如翻腾的海浪,譬如一鳞一爪的巨龙,譬如看似冷漠的父亲亲手绘制的钟馗,譬如扮作小贩为阿尤放生祈福的父亲。
身为当时最出色的画家,他们看中的不正是瞬间的感触吗?
不论是巨幅的龙,还是袖珍的鸟,纠缠的人,亦或是看金鱼的小女孩,都是长久等待、细心观察后的一挥而就;此前种种,皆为铺垫,无需细说;此后种种,皆为尾声,不说也罢。
影片中的几个伏笔和呼应也有些意思。
第一个是佛的形象。
阿荣的一幅画只有恶鬼而无超度,为主人家带来了不少麻烦,父亲的解决之道就是“收尾”-在画幅最后画上佛陀,度化众鬼。
而阿荣在春宫画的“实地考察”时,梦到了踏众生而去的佛陀;二者之间,颇耐人寻味。
第二个是百日红,这是阿荣最喜欢的花,也是她亲手放到阿尤袖中的花(温暖而热烈的红色);阿尤死后,她的灵魂将枯萎却依然鲜红的百日红带至父亲那里,是否意味着生命虽然枯萎,但温暖不曾离开呢?
说到配乐,自从看了《混沌武士》以后,突然觉得和江户时代最配的就是爵士乐,所以本片的配乐听起来还是挺顺耳的。
最近看了一部動漫電影,「百日紅」,很是不錯。
本來想寫一篇劇評的,後來在網上读到一個叫陸坡的人寫了一篇,料想我寫的話,也大概如此,無甚新意了。
这部动漫改编自杉浦日向子的同名漫画,原著作者是一位早逝的江戶風俗研究專家,她以漫画的形式来描绘江户时代的风俗人情。
不论从漫画本身的浮世绘技法,还是杉浦其人其貌,甚至包括她逝於47岁的壮年年纪,坊间人称她简直是从江戶時代直接穿越而来的。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百日的红花本身就有丰饶与盛极的意味,背后自然是凋零与死亡,或许杉浦在冥冥中已经感到这灿烂妖娆的人生如同浮世绘的斑斓色彩,死亡才是生命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筆。
<图片2><图片3>
<图片6>
悠然的节奏下缓缓推开另一个角度的北斋先生,本人对他的了解其实仅限于那副冲浪图,毕竟经常能在各个地方看到,朋友的壁纸,餐馆的墙面,或是随手点开陌生人的微博背景图 电影中对于先生的甚少,没有对于他的艺术水平深究,也没有对他的人物生平过多的刻画,寥寥几笔告诉我们他是个爱画之人,而侧面也从脏乱的居室和胡渣更能印证是一个不羁的性格。
总体把更多的重点放在了女儿身上,用女儿来推进剧情,而后让我们在女儿身上看到倒影, 剧情上略显粗浅无力,中途插入的怪奇故事加入了些悬疑紧张气氛,颇有调味的气息,不过缺少了些关联性,本可以将故事的趣味性提高,在这显得有些繁杂了,或许用不搭来形容更好一些。
若是想表达先生对奇闻异事的好奇的话,这表达方式未免有些拙劣了 画面的美感有种沉浸的享受,跟泡温泉一样。
历史还原也是体验到江户时代的的各种建筑和氛围,这应该也是我给四星的理由之一,电影中的主次分明,对电影中出现的画作并没有敷衍了事,而是在该细腻笔锋的地方都做了很好的处理 总体来说这不能作为一部描写先生的电影,但却是一部很让人好奇的电影,让我更加好奇先生他这个人,他的画,先生在电影中看似冷淡的背后,藏着细腻的关心,看到妻子在放生祈福,回到家画下钟馗画而送去,他其实并非不疼爱小女儿,而是看到小女儿被病痛折磨却无能为力的样子所无法承受,心底的感情隐喻压抑抗拒 。
如同回忆一般的讲述方式,细微的琐碎更像是我们回忆时出现的穿插,平静而悠然,两姐妹的深厚情谊更是让人动容。
一花一世界,整部电影恰似浮世一场梦。
太好看了,它不是那么完熟精致,但就好像 你不能指望一个人手上包着丝绢sy,是有点电波系的 细腻到骨子里的文艺片。
好像松散的结构很受诟病,没头没尾、东打一靶西打一靶的散漫叙事,没有收束,莫名其妙,不知所云,但就是 很对我胃口啊!
可以说,简直 被击中了,浅淡的 善感温柔,浅淡的深痛苦难花魁模样的男妓梦见巨大的佛像从远山外踏来,践踏地上求乞跪拜的人如蝼蚁,留废墟往前走远。
“极乐世界真的存在吗?
”阿荣,他们一同安静地注视昏暗里画得拙劣的佛画像。
他活得多么辛劳啊,他亲吻她后便睡着“数到一百 我会醒来”没有醒来“姐姐,我是会下地狱的”目暓的妹妹阿犹反反复复说的一句话。
阿荣抱着她,握画笔而粗糙的手抚摸着她羸瘦苍白的手指,把脸埋进她旧式的齐耳短发里。
“留长吧,我可是梳头发的好手哦,我给阿犹”她们在小棚屋里喝热茶,一个小男孩为失明的阿犹打下树上积雪,簌簌点起她笑容帐顶上的螳螂 镰刀收割生命“它温柔吗?
”“嗯”“可爱吗?
”“嗯”“我会下地狱的”分明是在问死亡,死亡温柔吗?
死亡可爱吗?
阿荣地狱变的屏风引起火灾和灾厄,宅里的深埋罪恶,女主人的般若。
因为全是苦痛 绝望 北斋添上观音 有了希望北斋的双手在黑夜里漫游 花魁的头颅里是拘困住的雪女扔下桥的戏牌 和暗恋沉没活着 活着 活着 美丽 残酷 愿 望 词语的意义 心内有火而外只有烟。
后来的阿荣,抱着过去 悲伤 死掉的梦想尸骸 新长的皮肉 渐次叠成盔甲。
漫不经心,坚不可摧,转身淹没人海
提起江户时代的绘画,浮世绘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代名词。
而在浮世绘方面,也出现了多种流派的大师。
像以美人画见长的喜多川歌麿,以风景画见长的葛饰北斋和安藤广重,另外还有歌川派的一些大师也很有名。
这其中影响最大的一位,自然是葛饰北斋。
他的绘画风格对后来的欧洲画坛影响很大,德加、马奈、梵高、高更等许多印象派绘画大师都临摹过他的作品。
大家就算没有听说过他的名字,也一定看过这副最为著名的浮世绘——《神奈川冲浪里》,是不是很眼熟?
今天清嘉就和大家分享一部小众文艺的动画电影——《百日红》。
电影改编自日本江户风俗研究者杉浦日向子的同名小说,透过日本最著名的浮世绘作者葛饰北斋及其女儿的生活,来一览江户时代日本的社会风貌和市井人情。
清嘉向真心喜欢日本江户风俗文化的小伙伴安利这位漫画家。
杉浦本名铃木顺子,除了漫画家这层身份外还是江户风俗研究者,曾出版《百物语》《一日江户人》等作品。
清嘉特别喜欢她的《一日江户人》,里面又风趣又充满了知识!
薄薄一册很好看的!
《百日红》的舞台背景,正是江户时代。
此时的小老百姓都居住在下町,这里有一个以葛饰北斋为名创作浮世绘的老头,名字叫铁藏。
铁藏性子急,是一个凡事率性而为的典型江户男人。
虽然年纪有点大,但创作力却焕发着勃勃生机。
他有一个擅长作画的女儿阿荣,阿荣二十三岁,是铁藏的第三个女儿,她虽然继承了父亲擅长作画的天赋,但由于身为女子,常常惹人非议,身为画师得不到社会认可。
除了阿荣,铁藏的身边还跟着一个叫池田善次郎的食客。
善次郎和阿荣同岁,曾是一名武士,因伤人事件而被迫出逃,他仰慕铁藏的才华,跟随其身边,最为擅长的是春宫画。
他们三人在杂乱无章的小屋内埋首创作,阿荣日日奔波在充满活力的江户街道与雄壮宽广的两国桥上。
特别喜欢阿荣站在桥上的镜头,仿佛穿越遥远的时空,我们正和阿荣一同身处在江户时代。
桥上人来人往,桥下人声鼎沸。
与此同时,葛饰北斋最大的对手歌川丰国门下年仅十九岁的青年画师歌川国直扶摇直上,声名鹊起。
北斋的年纪已经老了,浮世绘的江湖人才辈出。
除了事业上的危机,北斋的小女儿阿犹自小双目失明。
阿荣常常抱着妹妹坐在回廊上,看屋前的那株百日红,灼灼绽放,生机盎然。
北斋一直逃避回家,他不知如何爱护小女儿,他一直愧疚痛苦,直到小女儿病逝,北斋怀念下为小女儿作画,最终解开多年心结。
这样纷繁的年代,善治郎、阿荣与国直相逢,他们敬慕彼此的才华,却又因门派纷争而友情受阻。
正如铁藏的豪言,“父女二人,只要有两支笔、四根筷子,无论再怎么艰难都能活下去!
” 透过荧幕,清嘉看着那片的遥远时空,意气风发的少年少女,怀着壮志奔波在江湖的街道上。
写于2020.1.12
看完觉得挺好看的,娓娓道来,看似平淡的剧情其实表现的是画家为艺术执着的一生,这份执着波澜壮阔,包含着悲欢离合无可奈何一意孤行等等。
有一些细节也很耐人寻味。
传奇画家的女儿的生活也只是平常的生活。
整部电影是相关性不是很大的小故事拼凑起来的,亲情、绘画、鬼怪……像是连看了几集tv动画,但是很难说该在哪里分集,有种奇怪的连续性,最后莫名其妙地就结束了。
但私心很喜欢,可能是我半年内动画电影No.1了。
生活中很多片段你以为有意义,但却只是像水一样流过。
是啊,桥是个有趣的地方。
音效和小细节都不错,值得看一看。
我没料到我会这么喜欢这片子,喜欢到想要尖叫的地步。叙事、美术风格、配乐,无一不正中我的好球带。阿荣也成功成为我最喜欢的电影女主之一,她太酷了,冷静而又执拗,有温柔一面但也有不近人情之处,我心神荡漾。不知道这样说好不好,但我愿意相信这就是历史上葛饰应为曾经活过的样子。
和想象中的好不一样啊,非常碎的叙事。江户风情,桥上的声音。
bgm很大胆,开头有点惊艳,江户气息加上有位作画怪老头和摇滚的搭配,但妹妹去世那段明明那么悲伤配个电吉他什么鬼。叙事零散,却有种让我说不上的舒服和喜欢。如果能拍出一集集的tv版会不会更好~[直接代入成松重丰的脸,真人就五郎你来演了!
略失望,故事支离破碎,配乐也有违和感,只有美术不错。其实如果拍成TV或OVA形式的单元剧比较好。
个人觉得阿荣后期的画技已经和北斋不相伯仲。特别是那副《吉原格子前》对光影的描绘 场景的透视别有一番风味
片段化叙事,既有怪谈式的志异,也有家长里短的亲情,几条隐线串起北斋的生活。妖怪花魁春宫图,管中窥豹般描绘了幕末江户的风土人情。最喜其中现实与想象拿捏得当的几段。椎名林檎的摇滚太配了!江户的花鸟风月,个中滋味唯有自己慢慢细品了。
An odd mix of incredible tender, well written, subtle human relationships, some out of surrealist scenes that don’t contribute much to the plot or disclose. Her relationship with her sister is reverting, the animation is lovely, the unpatronizing script writing is fantastic, but I was left with this feeling of inclusiveness,wonder why I watched it.
就是这种崩坏的配乐才能让人难过啊。喜欢的部分:画龙、和妹妹在桥上、花魁的脸、和妹妹的雪天、螳螂。结构是散了。这样的女孩子就是这样的一生啊。喜欢吉弥。女承父业的杏还真是略像
不太喜欢,凌乱感。一在声优,二在配乐,三,可能在江户这个时代。
3.5 几个小故事都很有趣,写实温情和魔幻神怪都好。但故事串联不用心,整体感不足。匠人之心还是很戳,情怀是有的。
大江户真好
神神叨叨的。
我猜原作可能是相对独立的故事集形式,所以改编出来的叙事也是一节一节的有点散。短篇集本来就很难改编成长片,每个点都做得不错,但没捏合到一起。不少镜头和细节还是能看出原惠一的功力在,但整体来说没很多人期望的那么好吧。
这种片不是我的菜。
两颗星都给画面和风情吧,故事就算了。。可惜了阿荣
个人感觉一般吧叙事过于松散,要是有结构性就更好一些了。具体的精神传达还是不错的。
小到个人,大至某个阶段的历史,都如百日红,终有尽头,比物理存在更长久的,始终是感情,而以艺术作为载体的感情,可以流芳百世。配乐惊艳,值一颗星。
画风和细节并非特别是我的菜,特别是片中女子的长相好生怪异,不过钟情于浮世绘画师脑中的极乐世界,既有画家的匠人精神与传承味道,又有江户怪谈和信仰宗教,结合在一起确实是幅精彩绝伦的画卷。配角人物的故事再贯穿一点就更好了,看完了还分不太清谁是谁,噗。
除了声优是杏和松重礼再次的合作,好像就没有任何吸引我的地方。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