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下午,包场看完这部节奏很慢的泰国文艺片《就爱断舍离》,相比我更喜欢英译名《Happy Old Year》,如果不是女神茱蒂蒙主演,差点就因为这个很二的译名错过了这部片子。
大概剧情就是瑞士海归设计师Jean,回国后开始着手老屋和工作室的装修,奉行极简主义风格,开始对满屋旧物、旧情感进行一场仪式感十足的告别。
Jean信奉极简主义——屋子只能留下最重要的东西,多余的物品一律消失。
刚开始时,以为把旧物通通丢进塑料黑洞就可,但一次朋友拿起CD当面控诉,她才发现这些旧物背后的情感并不是可以单方面丢弃的——许久未归还的耳环、黑胶唱片、大提琴、胶片相机,都让她回忆起了曾经轻易应许下的承诺、不疾而终的恋情、缺失的家庭温暖。
同时,在这过程中还发现了:过去的自己是个混蛋,一边热衷于不断占有他人的物品,一边冷漠忽视了他们的感受。
从中醒悟过来,她便开始了自己的救赎之旅:不断寻找每个旧物的主人,直面他们的回应。
他们当中有的人遗忘已久、有的高兴不已、有的怨恨已久、有的控诉质问、有的表面原谅但内心依旧生气······直面过去是勇敢的,也是痛苦的,蝴蝶效应导致前男友感情破裂;强行卖掉父亲留下的古董钢琴引来了母亲的撕心控诉。
最后,经过了一系列物品归还和情感切断,履行了从前遗忘的承诺,说出心中了的歉意,决别儿时痛苦的记忆,Jean是否得到了救赎?
留下的真正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导演设置了一个开放的结局,只给我们展示了女主精心打造的工作室,而女主的友情、爱情、亲情的结局收场没有给出答案。
不过,从电影开头,女主被采访时凝固若有所思的表情可以看出,Jean似乎成为了冷漠割舍了所有“多余”的情感,只剩下事业成功的女强人,这样的结局令人唏嘘。
不过,试想了一下,假如经过一番断舍离,Jean不但收获了事业成功,还收获了儿时友情、挽回了前男友、修复了母亲的执念等等,这样皆大欢喜的结局好像又落入了俗套。
周末包场观影,极度舒适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储星罐】从Steve Jobs的“less is more”到“断舍离”,关于极简主义的话题和生活方式近些年似乎越来越受追捧。
一本来自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出的一本书《断舍离》,前些年还总能被作为畅销书摆在任意一家书店最显眼的位置。
▲ 乔布斯与他的生活空间断舍离,断:指断取购买生活不必要的商品,舍:大胆舍弃对你生活帮助不大的物品,离:远离对物质的迷恋。
这种生活方式说实在没什么不好,当消费主义越发盛行,清理不必要的物品,减少不必要的剁手,反而能给你带来理性审视物质欲望的机会。
但生活的沉淀,有一些物品反而成了时光沉积下的情感寄托,让你难以做出取舍。
人的许多行为,与其说是囤积物品,不如说是在囤积记忆,许多逝去时光总能被清晰地记录在每一件生活物件中。
今年年头上映的一部泰国电影《时光机》,就将这种关于取舍的心境很好地展示了出来。
主角小琴是一名刚从瑞典回国的设计师,由于深受北欧极简居家理念影响,决定将物品囤积得满满当当的泰国家中,改造成斯德哥尔摩式的素练空间,作为自己的工作室。
这是一套商住两用的空间,一楼前身是乐器修理店兼音乐学校,二楼以上是居住空间。
在父亲离开这个家庭后,只剩她与母亲和哥哥生活在此。
为了实现自己的美学追求,决定依据断舍离指导理论对这个压满杂物的空间进行大动手术。
大号塑胶袋备好,大型生活化石挖掘现场即刻启动。
书籍、CD、影碟、娱乐产品,能以数字云端存储的一概不留。
家里不是古董店,与时代脱节的黑白屏手机甚至卡带录像机留着作甚?
而写满成长记忆的成绩单课本甚至同学录,千万别动心,扔掉!
假如你要留着到老忆青春,那就别干了。
关于如何断舍离,其实是有指导理论可以遵循的,这些理论分别被作为副标,用在电影里的不同章节。
它们步骤分别是:1、设定目标 寻找灵感2、不要怀念过去3、不要有太多感觉4、别动摇 要无情5、不要增加东西6、不要留恋不知道要如何断舍离的朋友,不妨参考以上几条步骤。
但拉回正题,表面上这是一部手把手教你如何断舍离的生活小电影,实际上导演是想通过一个个实操性很强的小贴士,来探讨关于断舍离之下,人与物,当下生活与感情记忆之间的取舍关系。
故事被真正打开的,是闺蜜阿萍在即将运往垃圾场的杂物中,找到一张曾经作为礼物送给小琴的CD开始。
在关于友情、爱情和亲情,与物品断舍离之间复杂的关系,才真正如此起彼伏的高潮被倾泻而出。
友情阿萍是小琴的闺蜜,也是工作室的合伙人,作为全力支持小琴走断舍离路线的阿萍,发现曾经的礼物被当成垃圾,内心多少会膈应。
假如物品承载了他人的情感记忆,你要怎么取舍?
毫不犹豫扔掉,还是继续保留?
这让小琴陷入了无法自圆其说的瞬间。
当越来越多无法割舍的情感信物出现后,选择物归原主有点丢脸,但或许是一个止损最低的方式。
小到一幅耳钉,大到一个低音提琴,即使这件物品曾经让彼此关系破裂,也要硬着头皮让它物归原主。
但最难面对的,还是在一堆物品中,找到前男友安哥留下的胶片相机和一堆胶卷。
爱情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尴尬,小琴选择邮寄,哪怕安哥的地址就在邮局隔壁。
但就像命中注定一样,有些主动放弃的感情,选择还回去也只能被拒收。
无法被接纳的物品,变成不得不亲自偿还的感情债。
而早有新欢的安哥,同样选择将小琴留在家中的物品打包退还。
本以为偿还掉物品的负担,却又戏剧性地徒增新的烦恼。
毕竟爱情的关系本不像友情,即使分手了,曾经印证彼此深刻情感的物品,还是会在回忆之下产生复杂的化学反应,让两人过去的感情纠葛被放到最大,大到无比复杂和尴尬。
形成两种不同对比的,是穿插在剧情中的另一幕。
大学同学里,一对分分合合的情侣即将步入婚姻殿堂,对于这对情侣来说,步入婚姻殿堂前,能在婚礼放上一张学生时代由小琴偶然拍下唯一一张的双人入镜照,对他们来说无比珍贵。
一边是急于清理干净寄托着沉重感情负担的物品,另一头却极力寻找恐怕丢失微不足道的珍贵瞬间。
亲情生活物品的魔力就在于,它投射出太多关于过去的记忆,这种记忆就像张扬的触角,链接起最深处的无数瞬间。
电影的开场预设,就将小琴的母亲设置成怀旧的角色。
父亲离开后堆满乐器的凌乱空间,反复循环唱个不停的过气老歌,以及莫名其妙的汽车保险杠。
所有旧物寄托的,都是母亲留不住放不下的逝去记忆。
极简主义的空间改造或许哥哥可以理解,但母亲不一定能接受。
小琴用尽办法说服母亲,但对母亲来说,在空荡的房间里生活就是脑子有病。
还有那台占足空间的三角钢琴,年久吃灰,略显破败。
既没人弹,留做装饰又显突兀多余。
直到哥哥在橱柜缝隙翻出一张颇有年岁的旧照片,才清晰道出这台钢琴对这一家人的意义。
三角钢琴曾经是这个四口之家的幸福见证,也承载着无数关于这个家庭的沉重回忆。
只是有些人选择努力遗忘,有些人选择用力留存。
对于小琴来说,她早已不记得这个家庭曾经这么有爱。
而对出走的父亲而言,这台钢琴跟这个家一样,内心早已没有足够承载的空间。
里面只有母亲一人选择用极端的方式,通过物件牢牢捆绑回不去的记忆。
电影并没有交代清楚父亲离开这个家的原因,但却能通过这一家人对待钢琴的不同态度中读出。
大家之所以对于这架钢琴争持不下,只不过因为它高度浓缩了一家人的幸福瞬间,也深刻记载了家庭破碎的不堪记忆。
在母亲眼中,小琴就是自私以及不顾他人感受的代表。
但小琴也提出同样反驳:坚持不肯放弃沉重记忆,有想过她的感受吗?
一个巴掌拍不响,同一屋檐下并没有谁的生活可以真正独立不被干涉,两种不同观念冲撞,自然形成相冲的悖论。
2019年12月29日这一天,三角钢琴终于被偷偷卖去。
一边是歇斯底里的母亲,一边是选择逃避的小琴。
想要不顾一切彻底放弃物品留下的记忆,小琴发现自己并没有想象中勇敢,少数背负沉重记忆的物品留待哥哥帮忙清理。
在即将告别旧年这天,以逃避的方式躲进酒店,在烟火欢呼迎接新年的一刻,解除安哥的好友关系,撕毁唯一一张象征亲情记忆的照片。
希望重回这个家,能有新的勇气告别过去,直面未来。
最终,所有都跟小琴最初设想一般——我的家里空无一物。
在电影结尾的小琴的面部特写中,复杂而深沉。
既有对告别过去时光的不舍,也有迎接全新未来的喜悦,但真正的感受,留待不同的观众,给出不同的解答。
“过去是我们的敌人,这是最难断舍离的,如果已经没有用处,就想办法遗忘,然后全部割舍”。
这是电影中引用了一段关于断舍离纪录片的原话。
关于断舍离,电影没有给出一元化的观点论断。
无情斩断物品记忆的人不一定冷漠;放不下过去选择沉迷旧物也没什么过错。
舍与不舍都是生活常态,也都是人间真实瞬间。
《时光机》即便风格文艺小众,但或许也能称得上是泰国今年影响力最大的一部电影,女主角茱蒂蒙·琼查容苏因,曾经饰演过大热电影《天才枪手》中的小琳,国内的观众也都很熟悉了。
这部电影的导演是纳瓦珀·坦荣拉那迪,此前有过两部个人风格(文艺氛围)非常强烈的电影,分别是《死于明日》和《谢谢分享》,两部电影的主演,茱蒂蒙也都有参与主演。
▲ 电影《死于明日》纳瓦珀·坦荣拉那迪的电影风格一向以浓烈的日式文艺气氛为主。
《时光机》中,4:3胶片相机比例和质感,自然光加暗冷色调,强迫症似的极简构图,随便截一张图都是很好的ins风图片拍摄案例。
整体画面呈现,也都有着是枝裕和电影风格的特点。
▲ 导演纳瓦珀·坦荣拉那迪(左一)与电影众主创演员电影在叙事上通过生活化的宁静细腻,来突出人物的感情冲突,细节中不乏透露着泰式特有的幽默风格。
而纳瓦珀·坦荣拉那迪此前也是电影《下一站,我爱你》的主要编剧,如何通过朴实简单,且温馨幽默的生活细节来升华人物感情,不得不说他是个厉害的老手。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储星罐】
一年一度的大掃除是整理自己思緒的好時機,逼迫丟棄無關痛癢的物件。
甚麼是有用,甚麼是無用?
物件本來就沒有意義,由後人賦予獨有的意義,物件才煥然一新。
筆者亦曾嘗試「斷捨離」,初段輕鬆拋棄過時的衣裳或封塵已久的兒時玩意,當涉足放棄有意義而現時無用之物,例如中學生涯難得獲得高分的作文、友人贈送的生日禮物時,筆者就此打住。
畢竟是個有感情的人,拾得起卻難以忘卻,只好將物件置於一個碩大的箱子內,避免墮進回憶的漩渦,耗用半天逐格播放腦海中的菲林,或會想到往事如煙而觸景傷情。
人不能沈淪過去,任由自己埋葬在回憶的墳墓,佩服女主角Jean大刀闊斧將回憶丟進漆黑的垃圾袋,豁然爽快的療癒感油然而生。
電影故事簡單,奉行極簡主義的女主角Jean動手清理雜亂無章的家,斷捨離過程喚起她連串的年少往事,愛情、友情與親情的羈絆,她將如何「整理」自己的人生?
女主角自私,先遊說到強迫母親丟棄父親留下的鋼琴,全無顧及母親感受,又在朋友面前丟棄朋友贈送的禮物,毫無同情心。
面對朋友的責難,只是口中道歉,心裡卻很誠實。
女主角草率處理親密關係關係,年少不辭而別摯友與愛人,卻抱著打死不往來心態蓋過,自私又逃避的心態終在她無法繼續斷捨離,決定暫緩時連珠炮發,逼迫直視曾經的摯愛,還了年少無知時欠下的「債」,學會顧及他人感受,女主角才從內而外實現斷捨離。
電影的二元對立設置巧妙,自私的女主角在實現斷捨離期間學會顧及他人,貿然出現曾經摯愛面前,卻被指控為了自己才道歉,彌補年少的過錯,成長線打了多個死結,兜兜轉轉繞到原點,女主角毅然揀選對自己最好的選項,斷捨離過程身邊人有得、亦有失,大概我們無法滿足所有人,人生苦短,先顧及自己最重要。
筆者最喜歡的一幕,女主角交贈年少相片給即將步入婚姻殿堂,展開人生新一章的兩位友人,友人目睹曾經失傳的相片後隨即淚流滿面,一張稀鬆平常的生活相片,背後蘊藏著對青蔥歲月的懷緬,與失去後再度擁有的難能可貴,對白也很巧妙道出「好像在搭時光機」,時光機不宜多坐,但偶爾乘搭魂牽夢繞一番,重新審視自己。
電影的製作亦奉行極簡主義,沒有花巧的運境,多段重要場口只採用長鏡頭拍攝,多以廣角鏡頭(Wide Shot)推進到特寫鏡頭(Close Up Shot),深入聚焦主角的神情,情緒克制、燈光設計極簡卻充沛,配樂淡然的哀愁充分調動觀眾回溯往事,最後一個鏡頭卻畫蛇添足。
《無痛斷捨離》是泰國近年的佳作,鮮明的題材,深入挖掘角色之間的關係與碰撞,探討都市新興潮流斷捨離的可行性,摸索如何與自己和解,電影的設計讓人難以抗拒。
💯 評分:8/10 🎥 電影類型:劇情
名字叫断舍离,表面上物品也在做断舍离,但内容却是情感的“反向断舍离”。
女主的性格本来就是一个极简的性格,从情感上来说是一个很自我没有同理心的人,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自私的人。
而她此次建设工作室进行断舍离的过程,让她的情感变得更加细腻,开始在意别人的感受,开始怀念过去,这虽然给一些朋友带来了一些幸福的会议,但也给一些朋友带去了不好的回忆和影响。
而面对妈妈的回忆,她却最终还是残忍的卖掉钢琴。
虽然最后换的了空荡荡的房间,但这不是我喜欢的“极简生活”。
就像她妈妈讲的“不要干涉别人的生活”,自己一个人的极简,不能强迫家人进行;另一方面,女主也为了自己情感的愧疚之心,却是对别人的再次伤害,与其这样不如继续保持原来那个冷漠的自己、极简的性格。
而女主最后离开让弟弟帮忙处理掉所有物品,并在酒店里撕碎照片,大概也是在经历了这样的周折之后,重新选择了自己的初心吧。
极简也没有好与坏,只有适合自己与否。
以“断舍离”的禅意的名义、把生活过成“极简主义”的现代“面具人”心底却是满满的、难以亲自面对的“断舍离”。
空荡荡的房间,被回忆绑住不能飞,亦或是精致的利己主义作祟,《时光机》的切入点可谓一发入魂。
譬如《打扫》中的吟唱:“这屋子里有太多你的好,恐怕一生都不敢去打扫。
当无助一层一层笼罩,明知道是种煎熬还不肯放掉。
”影片开场不久竟然听到了泰语版《九百九十九朵玫瑰》,此处应该是编导暗藏的伏笔与情怀的巧思吧。
所谓的“断舍离”哪有那么容易。
因为你永远不会预先知道,在某个时刻、有某件物品会突然让你“怦然心动”。
其实还是女主的老妈早就看得通透:“空成这样有病哦。
”快乐或可伪装,悲伤从不说谎。
或许,每一个自私的人性下面都埋藏着一个孤单的灵魂。
思念如燕,它飞舞舌尖,若是真爱,配尝几分苦甜,意念婆娑,时间里推摩,追随到何处才结果。
人世间睁眼眨眼一闭眼就过去了,没那么多人会等你去犹豫。
不忘初心,勿念过往。
最终,轻语一声:你好,旧时光,后会无期。
影片的主题曲超赞。
刚看完了泰国电影《时光机》,这部泰国片拍出了日式感,虽然低成本,拍摄难度也不大,可是探讨的问题让人深思:有时候在跟对方说对不起的时候,其实反而有点自私,因为道歉后好像就不用负责了,将罪恶感附加在了受害者的身上。
之前有看过这个导演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的《亿万少年的顶级机密》,讲的是小老板紫菜的创业史,而女主角茱蒂蒙·琼查容苏因靠《天才枪手》里精湛演技也让我一开始十分期待本片,不过现在觉得女主这种模特面瘫脸还是不太适合这种情感细腻的戏份…… 个人认为影片还行,无功无过,虽然导演讲故事能力一般般,不过这个拍摄构思也挺有意思的。
1.对她性格的描述和来源用过去资料的方式展现也挺有意思,有说服力。
2.多愁善感只会增加麻烦。
3.清冷的色调,很合适。
4.会独自展示物品,以一个中近景,仿佛赋予它生命。
5.音乐的对比,扔别人的东西时美声交响乐,很宏大略欢快;但到自己的东西的时候,就比较悲伤的钢琴单音独奏。
6.情感爆发时的追拉走垃圾大叔的长镜头设计的太好了。
坐在钢琴边哭的长镜头也很有力量。
7.还礼物开始变得有趣了。
8.长镜头声画不同步。
9.放CD的那个天黑天亮的转场很高级。
10.我最喜欢的一个画面是小琴和小蜜站在门外,全景,拍的太好看了。
这个片子拍的好像我,有很多感触,前几年的我就是很冷血无情,不会留恋任何人任何事,离开了某一区域过了某段时间就也会相应的离开那段记忆的人,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也开始有很多以前感觉很复杂的感情,才明白真的爱一个人是不能放下的,也许永远也不能,以前的我确实没有真的爱过除我妈以外的人。
我觉得这个片子很有新意的一点,就是她与自己的对抗,自己带来的阻力很大,而不简单是外在压力的压迫,这样的话,很多的情绪就很有爆发力表现力很合理,很多的长镜头我都很喜欢,比如结尾。
还有一点就是对于空间的思考很吸引我,题材比较新颖,无论是居住空间还是心灵空间,这些思考我觉得能成为未来热门的话题和趋势。
而且音乐也是极简风格,主要以单音为主,这样整体就很和谐融合。
关于剧情设置有一点是我没想到的,我原本以为父亲是去世了,没想到竟然是抛下他们离开了,所以和妈妈对话那一段,我真的真的觉得写的太好了,拍的太好了。
衣服的设计也很好,就是当时小琴就知道小蜜的角色设定,而观众看到那儿才知道原来小蜜是替代品,她心里其实也明白,是不过爱情就是没办法控制的事情。
还有就是不同的人,不同的情感角色,对于归还物品和道歉对我态度不同。
嗯……但是我觉得还是欠缺一些什么东西,就是想不到,总觉得解决妈妈对爸爸的情感的那一段还欠一个交代,是和外在压力有关的,应该是给一个结果的吧,起码外化的结果也该给一个。
Narrative课程的片单。
先讲表演,女主驼背和不开心脸(又称高级脸)让我不是很舒服,但是算是贴合角色的吧,女主是一个非常不开心的人,把感情藏起来的人。
要不是看到了安哥硬盘里两人年轻时候的照片,我都不知道她曾经可以这么快乐。
讲回剧情。
起初,她为了把杂物堆积的家打造成极简的工作室而断舍离,丢掉好友送的CD,朋友感到非常受伤,“如果你不需要了,就向对方道谢,然后还给对方”。
受到这件事的启发,她开启了物品归还之旅,遇到了一些胜利时刻,朋友们很开心能找回从前的物品。
接着,她的断舍离遇到了瓶颈——前男友的相机、抛弃了家庭的爸爸留下的钢琴。
原本不齿妈妈和哥哥“感情用事”的她,逐渐也掉进回忆的漩涡中。
每样东西背后都承载着一些回忆。
有时归还物品,是找回和他人的连接,但有时是更大的伤害。
在女主的理念里,东西是羁绊,过往是羁绊。
细想好像是的。
让人想起快乐的东西不值一提,因为到现在为止也是快乐的、唾手可得的,空占物理空间,所以可以丢弃;让人痛苦的东西,大多是因为当初的快乐已成绝笔,追而不得,让人抓心挠肺,可又对改变现状无益,空占内心空间,是必须要咬着牙丢弃的。
再把这种理念贯彻更深一点,像甩掉东西一样甩掉一个人。
对现状无益的人,也是羁绊。
先是丢掉属于他们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个人从生活中忘记、抹去。
她的理念很明显并不能被所有人接受。
妈妈控诉“你很自私,要忘就自己去忘记,为什么要逼我忘记”,她回答“你很自私,要记得就自己去记得,为什么要逼我们记得”。
然后是前男友,看似对她的回归无所谓,最后终于压制不住自己的愤恨“你很自私,你只是为了自己。
向我道歉,就可以抹去内疚感,然后就不需要负责了。
如果你真的抱歉,当初就不要来道歉”。
她丢掉爸爸的钢琴,逼迫妈妈不得已去面对失去的事实;她的道歉让自己舒心了,却让前男友翻起了过往。
前男友和妈妈都是被抛弃的人。
他们不想要面对现实。
所以,让人痛苦的东西,不要归还。
除非做好了承担责任、做出改变的准备。
否则想要断舍离,就悄悄自己断吧。
不要去打扰别人,不要强迫他人接受。
结尾很耐人寻味。
女主和朋友说:“安哥已经放下羁绊了,跟我讲话语气很正常。
马上也要和新女友搬去新加坡了”(假的)。
说完,有个非常缓慢的推镜头,她的眼里泛着泪光。
她曾经有留下物品的机会,在找回和前男友联系时,她跟哥哥说:“也不是什么都需要丢光嘛”。
但是当她的出现导致安哥和他的新女友小蜜分手后,她终于意识到,如果不想负担别人的期待,就必须斩断这份藕断丝连的感情。
她最终还是丢掉了所有的东西,打造了一件敞亮、干净的工作室,实现了断舍离。
看到有人说女主是在逃避,但我觉得她已经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她已经面对了。
这算自己和自己的和解吗?
她的一番操作解开了自己的心结吗?
也许缺憾就是缺憾吧。
无论做什么,都是不可轻易触碰的伤疤。
我已经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了
🎬简介:就爱断舍离Jean要改造自己的家,多年旧物相继被清理出来。
虽然这些物件对自己毫无作用,但每一件所承载着那些往事,同时也遇到了阻碍:妈妈责怪她随意处置别人的东西,朋友觉得她不在乎她们之间的感情,她也会因愧疚把东西又重新拿回来…——————有些东西无法断舍离,是因为你的罪恶感❗️❗️🌲一些东西难以割舍,是因为它们承载着我们的回忆与感情,扔掉了,就仿佛觉得同时也抛弃了曾经的人、曾经的感情、曾经的人生…这样的话你会有种罪恶感,会感觉自己无情。
❤️但是,有些东西藏在心里久了就成了执念,也成了前行道路上的负担,所以该断就得断。
断掉执念就如同扔掉一件废物,让人生恢复一丝轻松与清爽。
•“💚占有”其实是我们的一厢情愿,是人类社会撇开地球、私自制定的特殊契约罢了。
如果物品只是临时借用品,所谓“占有”只不过是在物质这一悠久历史长河中随机截取了一小段水流,那么我们要珍惜自己与所谓“占有的物品”之间极为偶然的缘分。
当缘分终结时,我们要痛快干脆地放手。
后来女主把东西分别还了回去,也算是对过去的一种交代。
•✅人世间的一切人·事·物都是如此。
——————自身经历:以前总是喜欢把自己的每一样东西都整整齐齐地收藏起来,不舍得扔掉,总觉得那代表着一种回忆,是人生的一部分。
就像女主要把家里的钢琴扔掉,妈妈不愿意,因为那是他们已经离开的爸爸留下的。
•后来东西实在太多了,加上有些也确实不能再用了,所以也就不得不选择扔掉。
处理掉的那一刻,整个人以及整个精神状态都清爽了不少。
•再后来,定期清理东西,清理一些人和事就成了一种習惯,因为甩掉包裹的感觉会让人上瘾。
•🪁断舍离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它还是一种身体及心灵的超脱,让我们逐渐懂得放下执念,珍惜当下。
旧物,是拼接时间的碎片丢弃它们,时光便也失去了形状这是一部讲述“丢东西”的电影。
家具设计师Jean设计师加入了一个国际团队,为了接受考察,她需要将自家的老房子改造成一个极简风格的工作室,为此,她不得不处理掉多年来积攒的旧物。
其中一部分礼物,她需要亲自归还给昔日好友和恋人。
影片为倒叙式结构,一开始便展示了装修好的工作室。
宽敞,明亮,简约,质朴。
然后故事倒回到了起点,将一栋堆局促拥挤的小楼推到观众眼前,由此形成一种视觉上的反差,随着故事的进行,房子里的东西越来越少,Jean的旧日回忆却越来越多。
影片的表演十分的细腻,有大量推轨长镜头拍摄人物表情的微妙变化。
其中滋味,如一杯淡淡的苦茶,需慢慢品尝,才能体会其中的甘苦。
影片看似小清新风格,但并未脱离现实,有一种模糊的冷酷隐藏于背后。
人的一生又何尝不是在做减法,你在乎的人会越来越少,在乎你的人也是如此,最终都会归于零。
也许勇敢的接受失去,才是正确的人生。
断舍离不是强行清空。人际关系也不像物品,可以梳理得那么清楚。不了了之的遗憾,会存留一辈子。电影其实距离极简的核心很远,实际讲人与人、与旧感情的关系,却又没什么感染力。女主没了天才枪手的惊艳,演技一般,外表也看不舒服了。
[死于明日]导演新作,关于记忆与遗忘的动人小品。1.以搬家清理旧物作引子,再用断舍离六步走(每个小标题都似反讽)的极简主义教程串场,实质上还是落脚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上:我能断舍离,对方却不舍;我至终挂念他者,殊不知早已被遗忘。2.照片成为牵系起过往回忆的关键,恍若时间的幽灵。3.对道歉行为中双方心理的洞析(宽恕、不原谅或遗忘),令人想及鲁迅[风筝],个体的自私与罪疚感相互交织。4.情感表达并未堕入滥情俗套,沉静克制中力道千钧,往事只存在于对话之中,无闪回,依靠观者的想象与共情来重构记忆。5.哀而不伤的点滴配乐一如前作,多以浅景深的近景或特写镜头呈现人物,稍带虚焦肩背的对切镜头则缔造出一种若即若离、略为飘渺的氛围。6.几次平移的匹配转场;在缓缓的移镜头中,往事并不如烟。(8.8/10)
过去,现在,未来,我该如何自处?向过去告别,努力活在当下,尽可能筹划着美好的未来,这一系列“自私”的动作,是我们的终极追求。我太爱导演的风格,恋爱诊疗中、死于明日,再到时光机,导演一直为我们呈现着泰国文艺的那一面,不是炎热,而是温暖。
原来叫《时光机》的,现在叫《就爱断舍离》,这名字很欠的。想来还是港名《无痛断舍离》更贴合电影一点儿。“当你不想遗忘的时候,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忘记。”王家卫的电影《东邪西毒》里这样旁白道。“我们看见想看见的,记得想记得的,不过就是这样。”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放下过去的。向前生活很难,放下过去也不容易。只是,与过去好好告别,才能好好向前生活。三星半
尾巴收得太啰嗦,还是觉得停在床上撕碎的照片更好。所谓的断舍离啊,那只是一句“告别过去”这么简单,也从来不是挥别回忆的先决条件。搬空屋子是忍痛面对友情、爱情、亲情的过程,明知无用却眷恋不舍的物品,都承载着过去真实存在的痕迹。“你说出抱歉时我很生气,感觉就像是不用负责了,我只能接受,如果不原谅你,那就是我的问题。所以就不要说吧,一辈子去承受罪恶感,别逃避啊,你办得到吗?”
回忆过去痛苦的相思忘不了,为何你还来拨动我心跳。
有一种自私叫“伤害了对方过很久才道歉 ”
导演应该从日本电影里学习了很多。但在人性的透视上细节分不少,重拳一击却没有。
这是扔杂物吗?分明就是都扔了变成毛坯房嘛!这片名就应该劝退的,断舍离还得看日本,泰国拍这个有点东施效颦了。没看下去。
不可能完全扔掉过去,扔掉的只是自己的负罪感和自私而已。
节奏很慢,一开始会让人不知所措的叙事。然而看到最后,突然和女主一样释然。有些东西就是用来慢慢感受的。
感覺就是設計師拍出來的廣告作品。
退宿有感:华容道
電影外的我,原以為會是一場斷捨離之後的自我和解,電影中的琴,原以為只要一場斷捨離之後便可安心遺忘,電影內外的我倆都求而不得,回憶是猛獸,我們都被回憶撕得粉碎,鮮血淋漓。
一个自私的文艺婊全程自我意淫 恶心透了
我早已为你种下,九百九十九朵玫瑰。从分手的那一天,九百九十九朵玫瑰。花到凋谢人已憔悴,千盟万誓已随花事湮灭。
前作是散文般的,带来细微拂过式的体验,而这部附着情节显滞重,女主哭的次数也太多了点。
纳瓦彭的片子总是这样,看起来充满了挠人的小心思小情绪,但是回味力却无穷。这部差不多是目前看过最喜欢的一部,它在所谓“断舍离”的主题基础上加入了一点新的解读,把那些自私的、拒绝释怀的、难以和解的东西剖开来给你看,但是在戳穿每个人后又不带批判的安慰你,没关系人之常情,继续往前走就好了。一部讲述回忆的电影,但是全片几乎没有出现一处闪回(只在一个关键地方出现了两个镜头),而是利用瞬时的照片还有空镜头来积攒能量,不耽溺于某种具体的情境,而是让想象力自由生发。对待时间的记忆的态度没有俯瞰也没有仰视,镜头就是这么平平的环绕着,仿佛在场的无形幽灵,审视着一切。包括结尾收拾房间的场景,瞬间穿越回死于明日,跨越时空的情感联系依旧蕴含着巨大的冲击力。文本上有丰富的延展空间,情感上更是展现了丰富的多维层次,喜欢。
这不是那位天才枪手吗,我老觉得这个女演员的高级脸莫名地像杜鹃。其实极简主义一般都是在中产阶级中流行,尤其是年轻一代的中产,他们普遍没有物质匮乏的记忆,商品对他们来说旧了没用了,扔掉换了就行。底层人没有那个经济能力,所以搬家迁移基本上都得大包小包全得走拿走,真有钱人那有的是地方放东西,就像郑渊洁专门买了10套房子存他的读者来信一样。死物就是死物,只是因为有了人的感情投影在其上,它才有了生命。这个影片其实挺符合小布尔乔亚的矫情劲儿。其实在古代基本没有断舍离这一说法,一方面确实生产力不发达,东西恨不得传好几代,另一方面彼此的联系确实不方便,那时车马很慢,一次别离很可能再也不见。到了今天生产力发达,物质富裕,联系方式便捷,天天见反而没了深厚的感情联系。
闪回是电影的颅内中枢错位,而这部只出现了一次闪回的电影,却创造出无数隐没的“闪回时刻”。这种拍法同理于片中贯彻的极简主义(少即是多),即简洁的外壳需要内在复杂的控制,所以本片也只是给到表层的推进,但在无数细节里又能不断调度观众的脑细胞去进行自主补白。讲记忆、抛弃这两个概念和附着其上的情感,都演化出了不断变化的层次,深度契合于当下数学时代碎片化的媒介特性,而好几个揭秘点也因为女主习惯麻木又突然迸发的表演予人痛击。道歉很多时候就是甩掉罪恶感,而人常做的事就是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