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不带表情把褶子全藏了是作弊啊 即使对着TOMA的美颜也无法不觉得这是一烂片 糟点无数 圣父圣母最让人不能接受 刻意加入的蕾丝情节也无好感 刚开始真的挺惊悚 可是看到熊孩子经过爆炸都还戴在头上的小黄帽瞬间破功 车库撞了一遍又一遍到底要哪样 非要撞第三回您才能拉刹么 手下留人 不要继续杀人什么的真让我想杀了圣母 因为你是唯一为我流泪的人的设定让我最后的忍耐彻底奔溃 还有无敌中二的变态女 本片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让圣母自抽了耳光
豆瓣的一篇影评的题目让我很是受感触,也是写此篇文章的缘由,题目是这样的:《自以为是的“善”比无可救药的“恶”更可怕》,这个题目大概说的是片中的精神科医生和警察这两个角色,我先来说说给我印象最深的精神科医生。
作为整部电影的贯穿式人物,女精神科医生在我看来一直处于一个尴尬的角色。
剧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另一位医生对女精神科医生说:“让你来是做鉴定的,不是治疗和研究”。
是的,整部片子的情节之所以可以发展下去,都是因为这位女医生的“多管闲事”。
也许正是因为她的这种探究才使得更多人死亡,至此,自以为是的“善”露出了双刃剑锋利的那一面。
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研究出的心理治疗法可以给凶手带来救赎,可是事实却狠狠的扇了自己一个耳光,所有的努力,尤其是精神上的都从另一个被绑架的孩子被解救的那一刻付之一炬。
最为讽刺的是事实摆在眼前,她却依然执迷不悟,自以为圣母式的救赎换回的是从未改变的残忍和冷漠,甚至是比残忍和冷漠更可悲的是隐藏在假装的悔改与感恩下的残忍和冷漠。
其实,你我都是凡人,你不得不说在看到作为凶手的男孩到医院感谢女医生的那一刻,你也曾相信了他的真心悔过,尽管你的脑海中仍有一丝怀疑,但你还是相信和希望他已经改过自新。
这也正是本部影片想要揭示给广大观众的深刻含义,人都有一颗向善的心,但并不代表所有故事的结局都是童话故事里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TVB电视剧大团圆结局。
导演要的就是让你们对人性彻底失望一次,淋淋尽致的失望。
不知道你们看过电影后印象最深刻的镜头是哪一个,对我来说就是影片结尾女医生打开盖子,看到那个被剃了头捆绑住的男孩瑟瑟发抖。
在那一刻,我对人性彻底失望。
脑海中闪回女医生与犯罪男孩对话的画面,犯罪男孩哭诉自己的罪不可饶恕的画面,犯罪男孩到医院鞠躬致谢的画面,假象,一切都是人类心中向善的念头折射出的假象,我们像一个小丑一样,被人性耍的团团转,现实给了自己一记狠狠的耳光,自以为是的凡人!
其实,你我在生活中何尝不是和女医生一样自以为是的凡人呢。
既然如此,就不要扮演圣母。
从女医生身上你是不是看到了某些时候的自己。
从市场买来鸟儿放生却另被放生的鸟儿因为环境和气候不适应而死掉,令贩卖鸟儿的商贩因此更加猖狂的捕鸟进入恶性循环的自己。
按照你的意愿劝说好友在择偶和选择工作上做选择的自己,你却不知道每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有着不被别人理解的境况和经历,作为旁观者是无法感同身受的。
随意评价身边人或陌生人生活状况的自己,殊不知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影片中,虽然女医生口口声声地说脑男不是神,但我认为在这部影片中脑男就是扮演着“神”一样的角色。
在这部电影里,我认为脑男的超能力不在于过人的记忆力,不在于他没有痛觉,也不在于他打斗时敏捷的身手,而在于他是一个抛去感性完全用理性思考和分析的旁观者。
以一种第三方的视角在洞察发生在身边的一切。
有时冷漠与没感觉正是处理事情的好方法,自以为是的热心,热情倒是添了乱。
正是因为脑男的抛去感性的理性,才能让他进行最理智的分析,与洞察出事实的本事,和事物的真相。
这也正是人与“神”的不同。
当然,并非说神是不感性的,此处的“神”只是区别于凡人的代称。
其实这部电影刚出来的时候就已经看过了,当时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二阶堂富美用刀划开松雪姐姐的衣服……好吧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记住了这一段。
最近又重新看了一遍,对这样一部电影产生了一些新的印象。
虽然电影叫做脑男,但是感觉铃木一郎也就是脑男这个角色实际上更像是个引子。
天才的人生当然值得书写,但是更让人感到震撼的是其他的配角。
江口大叔演的警察,最后冲着二阶堂愤怒的开枪,一个坚定的执法者最后还是觉得以私人审判的方式更能发泄自己的愤怒。
染谷小哥演的少年,纯良面孔下深藏着心理医生无法改变的恶。
还有入陶大威的爷爷、家庭医生、教练等等,感觉都能搞个人物小传出来。
鹫尾真梨子医生是影片另一条重要线索。
真梨子的弟弟被染谷小哥演的少年猥亵杀害了,母亲从此走向暴饮暴食抑郁症的不归路。
她又是一个心理医生,整个人的生活充满了压抑的负面的无法倾诉的情绪。
所以她在工作上会有一些偏执和变态的倾向。
真梨子似乎觉得用自己的专业净化小哥的心灵是对弟弟不幸的一种救赎。
她的母亲难以理解她的以德报怨。
用被害者和加害者之间的互相倾诉作为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未免有些太残忍了。
最后的时候,她发现自己对少年的治疗都是白费,依然有像弟弟一样的孩子受到摧残,自己的一切努力徒劳无功,还是比不上铃木一郎以暴制暴来得有效。
当人生的精神支柱崩塌的时候,她从心底发出了绝望的悲鸣。
一切都结束的时候,整个人生观都被颠覆毁灭的她如行尸走肉,再一次见到铃木一郎,她说你毁了我的一切。
然而一切都无可奈何。
比起看像神一样审判世人的脑男大杀四方,我可能更喜欢看真梨子这样作为普通人类的心理活动,似乎更能感同身受一些。
松雪姐姐雨中狂奔最后发现那个藏在盒子里的孩子绝望嚎叫的时候真是觉得鸡皮疙瘩都起来了,感受到身为大物女优的牛掰爆发力。
虽然不是什么神作,但是也是可以经常翻出来看看的电影。
这应该是部文艺片吧,小清新黑化向文艺片,虽然爆炸场面接二连三,但仍然是个慢节奏。
开篇剪舌头的变态场景的确让我有点恶心,而面对受害人的痛苦,施害者欢乐得手舞足蹈的场面更让人觉得不寒而栗。
然后……我就被番茄的小腰和翘臀给治愈了…… 先说一下江口洋介饰演的茶屋刑警吧,一个粗暴但有正义感的大叔形象,但从一开始他的正义就不是理性的,他一方面愤怒于旁观者对惨剧的娱乐化态度,另一方面又希望通过不太公正的手段让犯人受到惩罚——之所以找鹫谷医师为铃木做鉴定,就是因为他认为以鹫谷目睹了爆炸案的惨状后,一定不会让铃木有机会用精神异常的理由逃避惩罚,这说明茶屋并非时刻都在以法律、规则这些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在囚车被劫、警察被杀、搭档受伤的情况下,茶屋依然在阻止铃木杀死凶手绿川,看到这场戏的时候,虽然觉得茶屋的做法和很多影视剧里警察们的做法一样僵化,但理解为这是要刻画一个讲究公义的刑警的形象、是为了与普世道德普世价值观合拍。
然而,在电影的后三分之一的剧情里,这种印象却被改变了。
当搭档被绑上炸弹,绿川威胁说只有茶屋杀了铃木,炸弹才会被拆除。
这时候茶屋的选择偏离了公义,偏向了人情,他选择用铃木的死换自己搭档的生,即使铃木提醒他炸弹不可能被拆除。
虽然这种选择在人性的角度上无可厚非,但与之前他的所做所为对比,却顿时让人觉得他的坚持如此轻易被动摇,他的正义如此不堪一击——做为刑警,你不是要保护民众吗?
你不是要用法律制裁凶手,而非让人随意以暴制暴吗?
你不是在爆炸接连发生、明知凶手就在医院里而铃木是来杀凶手的时候,仍然要先控制住铃木不让他触犯法律吗?
如此种种,从动摇到崩溃,从坚持律法的刑警,到选择主动杀人,你只用了一分钟。
与之相比,一向软弱、笨拙到甚至搭档三年都不能真正获得茶屋承认的搭档,流着泪大喊:“别打了,只要我死就好了。
”并真的引爆炸弹时,这个被茶屋一直喊成“新来的”的小警察,形象骤然高大起来。
最后,当茶屋一连数枪打在绿川身上的时候,泄愤的意味如此明显,但或者还可以理解为是报仇。
而对铃木扣动扳机的时候,代表的又是什么呢?
毕竟铃木杀的人都是犯罪者,和绿川不同的是,他没有杀过警察,更没有杀过无辜者。
茶屋扣动扳机的时候,他的正义、他代表的法律荡然无存,充满讽刺。
鹫谷真梨子,从一开始她就执着地想要引入新的治疗方法,让被害人家属与施害者会面,从而达到治疗双方心理的目的,这为她的前史埋下一个引线。
看到这场戏的时候,我最好奇的是,既然在相关案例中有部分家属从仇恨转变为宽恕、也有凶犯从不以为然转变为忏悔,但鹫谷自己也说这种情况是因人而异的,那么,我很想知道,这些案例中没有达到期望的治疗情况的比例是多少呢?
是有多少家属始终痛苦、不能原谅犯人?
是有多少犯人根本体会不到家属的痛苦也根本不打算忏悔?
还有多少犯人表达忏悔其实只是为了欺骗,是为了换取自由或减刑?
这个比例,鹫谷是没有去计算,还是仅仅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数据呢?
随后,少年犯对她的忏悔换来的是自由,我就在想,这个忏悔是真诚的吗?
少年犯的母亲对她的感谢,发自肺腑地称她是神,而鹫谷的表情却是非常痛苦的——尽管她一直认为这也是在对自己进行治愈,可明显她的理性选择对她的心理毫无帮助。
当警察带走铃木的时候,鹫谷所站的位置是被墙壁和栏杆所包围,似乎象征着她的内心、精神都是这样被禁锢着。
而这种禁锢又实在是她自己的选择。
鹫谷所坚持的是理性,是科学,是救赎,从一开始她就拒绝茶屋要求的在鉴定中随便给铃木定性,后来更是执着地寻找铃木表现异常的真相,一步一步地探索。
然而,当最后铃木杀死少年犯,让被绑架小男孩脱险,鹫谷仍然痛苦着。
一直饱受抑郁症困扰的母亲感到解脱,甚至终于愿意去参加鹫谷所提议的治疗。
而和母亲相反,鹫谷却并不感激铃木,相反,她指责铃木:“你不是神,没有人能有擅自制定善恶标准、擅自制裁的权利……你破坏了我苦苦构建的一切……” 她构建的是什么呢?
是为了能够和普通人一样平静生活而构建起的理性的牢笼,她让自己相信自己所做的努力是有意义的、是有效果的,她让自己相信自己能够拯救罪恶的灵魂同时也能治愈受伤的灵魂。
可铃木所做的,将她从一个神圣的位置拽了下来,无法再自欺欺人。
她之前所坚持的理性、善良,也是如此不堪一击,多么讽刺。
茶屋和鹫谷,这两个角色都充满自以为是的意味。
铃木这个角色,忠实地执行着爷爷为他设定好的程序,为荡除世间罪恶而存在的杀人机器。
如果当初爷爷给他的命令不是制裁罪犯,而是随便杀人,那他和绿川会有区别吗?
我想,或许还是有的,区别就在于绿川从杀人中得到快感,而铃木什么感觉都不会有。
不管是攀岩教练,还是鹫谷,都在试图唤醒铃木心灵深处的人性,想让他拥有普通人一样的喜怒哀乐。
教练认为他曾经有过波动,只是被爷爷给强制封印了。
而鹫谷也在一直呐喊着你不是做为杀人机器被生下来的,你也和我们一样是人。
我不知道他们所做的是否真的有效,最后铃木杀死少年犯,是出于程序,还是如他所说的因为鹫谷为他流了眼泪?
而那个清浅的微笑,是内心情感的破芽而出,还是在模仿普通人?
我想,有时间得找原著来看看,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想法。
聖母本身就是為了自我滿足而行事,對聖母而言,人類天生皆善,這在心理學上是極大的誤謬,每個人都是善惡的綜合體,但人惡的本質都有差異,普通人若被逼上戰場也會殺人,但惡人殺人的門檻更低,他們不需要被逼迫也會殺人,不論是為了錢財還是為了滿足自我抑或是衝動抑或是精神異常腦男是對司法感到失望啊的人所創造出的虛構人物,可以類比為日本版蝙蝠俠,在過去人類社會之所以難以懲罰罪犯,是因為技術上難以解決多方面偵辦的困難,但現代我們的社會都擁有各種技術去查緝罪犯,卻受制於聖母群體而難以對罪犯做最大的懲戒,不可不說是悲哀啊即使人類不該擁有扮演神的權力,但對罪惡的懲戒應該是多數人的共識,不該被少數人的專職機構所抑制,也就是說執法者是公民的代理人,但聖母們並不是立法者應該針對懲罰的嚴重程度做調整,要嚴格訂定自衛與犯罪的差別,而不是順著聖母的理論去為罪行找開脫的理由,法官更應該嚴格遵守法律的規定去審判罪人,而不是因為自己對罪犯的同情而自訂標準,這樣司法才能公正,罪惡才能被抑制,民憤才能被平息
我没看过原著,但从原著的赫赫大名来看,这电影绝对是毁了原著不止一点点。
很多事情越是用力讲就越显得肤浅。
这是最近深刻体会的一句话。
其实站不住脚的反社会理论,越想曲高和寡的去解释,就越看上去中二。
所以真正的暗黑永远都是基于社会最残酷的现实而来的。
否则搞两个莫名其妙的精神病姑娘剃掉眉毛玩拉拉,除了当个噱头卖点之外,也只有让人恶心的份。
就像真正的恐怖片永远都是临近被杀前的心理共鸣,而不是一堆血淋漓的内脏器官。
回到这个电影,号称脑男,可是这个脑子怎么就牛叉了完全没有点铺垫。
除了各种特效搞出来的所谓记忆强大,和最后结尾那里说出染谷将太演的少年犯手臂上的压印以外,真看不出哪里厉害了。
不过这样也就罢了,我不排斥无条件接受中二设定。
起码一身白衣的toma露露肌肉也挺像那么回事的。
然后这电影最不忍直视的是导演拼命想要表达的一个道德观正义感的矛盾。
突出表现在江口叔演的警察,以及他身后一堆莫名死掉的酱油君。
尼玛爆炸现场什么都不知道,关键时刻还拿枪对着toma是做妹啊?
大局为重这话都不了解?
一个精神病患加癌症晚期的小姑娘,单枪匹马的挑掉了整个警察团队,又是炸楼又是炸车,还讲你妹的正义?
反差太弱,没有矛盾感。
作为一个观众完全不能体会该有的内心挣扎,就觉得江口叔的小搭档真是辛苦了。
松雪阿姨一如既往的苦瓜脸。
我就想问,她是不是无论演神马角色都是一个人?
除了皱眉还是皱眉。
不过起码看着挺养眼。
故事在她这条圣母玛利亚的线上,其实发挥还可以。
尤其是最后那里也是个女汉子。
关于轻轻松松就找到脑男的身世之谜一类的,插叙一大段无缝接入一类的,我就不吐槽了。
总而言之挺失望的,浪费了这么好的卡司。
番茄难得主一个如此有趣的题材,哎。
曾经我们老是在争论一个问题,那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孩子多单纯,童心多纯粹,当然是“性本善”啊。
孩子会无聊地虐杀小动物,会幼稚地因为小事就打架,当然是“性本恶”啊。
还是说,人之初,性本无善恶?
这是“知乎”上的一段回答:那么“无善恶”是一种什么状态呢?
“白色”不也是一种颜色吗?
还是费解。
我觉得这部日本电影倒是能够大致解决一下这个问题,电影的名字叫《脑男》。
日本社会频频出现炸弹爆炸案件,死伤无数,甚至包括无辜的孩童。
为追查犯人,警察循着线索来到一个仓库,突然遇到爆炸。
仓库中有人逃脱,只剩一个满身插满碎片的男人站在原地,被警察抓捕归案。
警察推断此人就是罪犯无疑,还有同伙潜逃在外。
这个被抓捕的男人脸部没有任何表情,他不说话,不畏惧,也不喊疼。
他面对义愤填膺的人对其的咒骂,平静如常。
却突然在听到隔壁囚室犯人的对谈时,而有了一丝反应。
隔壁囚室的犯人在无耻地炫耀自己的杀人行为,没有丝毫悔悟之心。
在某一天提审的时候,他和那个犯人恰巧在走廊擦身而过,他突然冲过去想要杀死对方,几个狱警也不是他的对手。
接着,他就被带到了精神鉴定中心。
主治医生在多次的诊疗过程中发现他不同寻常的地方,他智力超群,却没有人类的情感认知,俗称“脑男”,电脑一样的人类。
我觉得,他就是属于“无善恶”的那一类人。
正因为没有情感认知,所以他没有任何欲望,包括“求生欲望”。
他从小被调教,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去上厕所,什么时候得吃饭,他像背诵知识点一样按照规定去做正常人本能会做的这一切,这样他才能够活下去。
“无善恶”的这类人是什么状态呢?
他正在杀人!
因为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被醉驾司机撞死,对方的态度还丝毫不知悔改。
爷爷就从小教育他各种杀人方法,叫他杀光这些坏蛋,拯救黑暗的世界。
于是,他就认真去做了。
他当然不是炸弹案的凶手,他会出现在仓库里,是因为他正和真正的罪犯搏斗。
他杀得全是十恶不赦的坏人!
所以,“无善恶”的状态等同于“有善恶”,这在于你怎么来判断。
他是一张白纸,你涂上一抹黑色,有的人觉得“真丑”,有的人觉得“美得要死”。
电影里还有一类人是“极恶”的,比如这些爆炸案的罪魁。
导演特意找了一个少女来演这个罪犯,“少女”一直是“美好”的代名词,可是她生来就邪恶。
她杀了自己的父母,用父母的遗产出国留学;她用自己的高智商凌驾于精神医师之上,杀人是她唯一的快乐。
这时候一定有人会跳出来要拯救这个少女。
“极恶”的另一面是“极善”,影片里“极善”的代表就是“脑男”的精神鉴定医生。
这是一个完全圣母一般的角色,八年前,她读小学的亲弟弟被一个变态的初中生残忍杀害。
她的母亲因此患了忧郁症且拒绝治疗,而她呢,面对这个祸害自己家人的凶手,竟然选择担任他的精神医生。
她悉心治疗了他八年,将他当作自己最重要的病患,她希望能够帮助这个失足的孩子重新面对世界。
有句成语怎么说?
以德报怨。
“以德报怨”换来的是她自己内心的煎熬,以及母亲对她的仇视。
她很痛苦,然而她克服了,用她内心强大的“善”。
到头来呢?
这个男孩出院了,在医院的鉴定下,他终于成长为一个积极向上的孩子。
他为自己的罪行懊悔不已,也对这个社会充满责任。
然而“脑男”杀了他。
医生难以置信地冲到他的家里,发现他横死的尸体,却也意外发现了一个被关起来受折磨的小学生。
这个孩子的样子,跟她弟弟当年一模一样!
要不是“脑男”将这个人杀害,那么又会有一件小学生枉死的惨案。
八年的努力依然一场空,这个她“以怨报德”的人最终还是戏弄了她,他骗过了医院,出院后继续作恶。
所以,“善”是什么?
“善”能养“恶”。
正是她内心的宽大助长了对方,让罪犯有了逃脱的机会。
当看到犯人惨死的新闻时,医生那个患忧郁症的母亲才终于释然了,她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她终于相信了世间的公道,然后对女儿说:“我愿意去医院治疗了。
”看,她的“善”不仅助长了“恶”,还摧残了她母亲的“善”。
《论语宪问》中有云:“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有人说:“用善行回报恶行,怎么样?
”孔子说:“用什么回报善行?
用适当的惩罚回报恶行,用善行回报善行。
”武侠小说里常说“有仇不报非君子”,当有一天你的胸怀那么宽大了,宽大到可以完全容纳那些伤害你的人,那么,你将有什么脸面面对那些为你辛劳付出的人呢?
“善”和“恶”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报”,“以善报善,以恶报恶”。
影片最后的镜头给了“脑男”一个微笑的表情,他似乎终于有了情感,因为他说,当他被伤害得遍体鳞伤的时候,医生为了他哭了,这是第一次有人为他落泪。
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不做一个“盲目原谅”的人,才是真正的有情之人。
2013年的日本悬疑电影。
生田斗真、松雪泰子和江口洋介主演。
据说是根据畅销悬疑小说改编,所以人物设定还是有些意思。
一个智商超群,但是生活小事都需要人照料的怪人,因为被当作恐怖嫌疑犯送入精神病院作鉴定。
而一个圣母型的女精神病医生开始了追寻这个病人过去的故事。
作为一部悬疑电影,经不起推敲的地方还是太多,比如一个恐怖嫌疑的重刑犯居然只带一副手铐,从而从容众目睽睽之下袭击了另外一个犯人。
两个女阿飞居然就搞定了警察车队,一个女阿飞就把一个大型综合医院搞得鸡飞狗跳。
虽然设定有趣,主角生田有颜,但是架不住故事的漏洞。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此片,那就是:男主角、女主角和女配角们,个个都是精神病!
主要讲铃木一郎(以下统称脑男)和那个女医生。
先说看完电影的想法(只说吐槽):日本只有一个警察了,医院停电竟然没有备用电源,被两个人就耍的团团转竟然还只让爆炸头警察和新来的两个调查,日本果然好喜欢虽然大家都在行动但根本没帮上忙只顾着牺牲了只有主角可以救大家的戏码,爆炸头悠闲接电话让我很火大,脑男为什么要站着让车撞啊,就为了让女主流眼泪?
女主真的从头到尾只得到了一个巴掌,其它伤害全靠主角光环躲过去了。
脑男:先看两段台词
我该怎么去表达呢,我当时被震撼住了,上面那段话让我意识到一件事——我之前一直在练习无感情。
小学的时候,我的情绪很激动,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激动,只是告诉自己,既然情绪激动这么害人,那就丢掉情绪好了,当大家都在谈论自己的性格的时候我说我没有性格,直到初中,我一直都是好笑的事情我沉默,悲伤的时候我沉默,愤怒的时候我语气平静,高兴的时候我不笑,感动的事我回避,对我来说这是人类的情感,我认为自己做的很不错。
我想我都这么冷静了,为什么都不靠近我,于是我想,是不是我太在乎别人的感受了,才会想这么多,那自此以后也不要有任何想法了,因为人而产生的情感都丢掉,只要对人没有任何想法也就能控制情感了吧,于是直到我高中我什么都没想。
控制情感就是,去承受痛苦,然后对自己洗脑不在乎,忘记承受痛苦带来的情感,把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全听进耳朵,然后洗脑自己这些话根本不重要,忘记别人恶语相向是痛苦的,甚至觉得这是人应该做的事,这就是情感上的坚强,我一直是这么练习的。
小学时候的我,每天可以做到没有闹钟准时6点半起床,7点15出发,7点半到学校,我很纳闷自己为什么每次时间都一样,但我已经告诉自己不要多想了,我就日复一日的做,我很惊讶为什么有的同学可以在7点15就能到学校,也能在7点45到学校。
然后…超强的正义感,完全不知道自己哪里来的正义感。
看完电影,感觉脑男就是我一直练习的对象,甚至于说我之前就想成为别人对我说什么都波澜不惊的存在。
比如,女医生对脑男说“你想和我上床吗”,他认真回答了,没有惊讶没有大笑没有突然发言,在我看来很正常,那个男医生说脑男不正常的时候我还纳闷哪里不正常了?
然后男医生说脑男在这么犀利的问题下没有反应,女医生说脑男每天按时起床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这也算问题。
我并没有强健的身体和超强大脑,只是这方面有一点共鸣罢了。
一直以来压抑情感的脑男,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情感,如果继续压抑下去真的会消失吧。
我后来已经没有压抑自己的情感了…看着大结局脑男也得到了情感很是感动,有种认同感油然而生————————————————女医生有空再写吧
一个铁石心肠,没有情感的杀人机器,最后被一个美女医生的热忱所打动。
标志性的英雄电影的结尾,只是最后铃木还是杀人了,但是他毕竟是帮社会除害了,也是好事一件。
电影一直都在暗讽整个日本的精神病学科,美女医生虽然热爱自己的专业,可是她却不能解开自己亲生母亲的心结;她费尽心力治疗杀害自己亲生弟弟的凶手,结果他还是重操旧业,继续杀戮年轻的小男生。
有的时候科学事业的悲哀就在这里,理论很高深,却解决不了身边实际的小问题。
其实片中人物的设定并不新奇,之前类似的也有很多,只不过导演用了“脑男”这么一个新名词来定义,很好地赚了一点噱头,而且得益于男主比较传神的演绎以及姣好的面容,也给影片本身加了不少分。
操纵别人,抹杀他人情感的做法是终将会自食其果,人类的情感就好比大坝拦住的巨河,只要大坝有那么一点裂隙,那水就会毫无保留地倾泻而出。
相反,我们也不能轻易被他人操纵而成为工具,我们不能被某些事物的表象给欺骗,不要过分掺杂个人情感,有的时候相比高深的理论,要更加相信自己的双眼。
已经没办法看这种触及人性的电影了,吃进去的蜂蜜yogurt一直翻江倒海,这个世界上总是有没办法救赎的灵魂,所以我赞成死刑嘛!
4分,够混乱【分数4-5分】
满满的五星给番茄的颜和肉,怎么能这么美。
江口洋介沧桑得以为自己认错人了。。
变态的不科学。
看男主的翘PP
一群死变态
片名完全不切题,建议改做无脑男。
借鉴 另圣母神烦
整个剧唯一好看的地方就在于番茄脱衣服那几秒
这就是标准的靠着原著吃老本的电影,优点全都是书带来的,单看任何一幕都很平庸
#影像碎片# 这电影除了TOMA好看外,还有什么可看的吗……
什么混蛋逻辑 15分钟的翔120+分钟才拉完 所以总之这个世界就是绝望的对吧
个人觉得日本人还是比棒子国人艺术多了。可惜这个戏导有先天的不足,这段子是完美的,但是没有拍好的部分让片子成为了一种遗憾。
童年阴影的大叔们,漫画风格。一郎酷的面瘫,加一分
1.日本人都是活变态2.脑残小哥拥有美丽的侧脸
【以恶制恶】是这电影的其中一个中心点 这个命题从道德层面上说有可行性但又绝对的片面。在电影中日本政府警察对加害者的制裁能力低到让人绝望 医院都快炸完了却还没解决好 当大快人心的报复不被法律允许时 你就很难不用【以暴制暴】来思考了。脑男没痛感没感情高智商高记忆容量作息时间精准 这不就是高智能AI吗?如果有续集还挺想看他帮忙破案之类的 就像那个牙印(看完后我拖回去看染谷将太 真的有牙印!)真细心啊!松雪泰子是个很有魅力的女演员 生田斗真侧颜真好看 白富美的癫狂也演得好好!
看了一半实在无聊。各种装。弃。只有toma雕刻般的侧脸和新鲜的肉体尚可一看(; ̄ェ ̄)
toma一人就够4分了。。。
不够c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