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同志是人民的好公仆、干部的好榜样。
1962年冬天,他来到当时内涝、风沙、盐碱“三害”肆虐的兰考担任县委书记,带领全县人民战天斗地,奋力改变兰考贫困面貌。
1964年5月14日,积劳成疾的焦裕禄同志因肝病不治不幸逝世,年仅42岁。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始终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想的仍然是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崇高风范。
焦裕禄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县委书记的光辉形象,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焦裕禄同志离开我们45年了,但他的崇高精神却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永远是亿万人民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永远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强大思想动力,永远是激励我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
我们今天加强作风建设、改进干部作风,就要深入学习、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结合新的实际把焦裕禄精神发扬光大。
整部影片真实再现了焦裕禄前辈为中国建设为人民生活付出的许多场景。
他敢于启用曾带有“右”倾向的人才,拍着胸脯说负全部责任,只为中国工业化能再前进一步。
他将个人融入集体,先天下之忧而忧,看见干部伙食,想到的是百姓只会吃得更差……焦裕禄前辈是吾辈中华新时代青年的楷模,为了祖国的复兴,为了民族的自强,吾辈应以其为榜样,跟党走,听党话!
我的父亲焦裕禄我这一辈子,不是为了所谓的名利所奋斗,我所坚持的目标,是为国为民,一心一意为群众服务。
又何必在意我身,我心。
古有岳飞精忠报国守家园,曾也有焦裕禄精忠报国离家郎,未能尽孝愧父母。
我心依旧,为国为民。
不论这个世界是怎样的,我身上始终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依旧如此,坚守吾心。
要做,就做天上那颗闪亮的星星。
今天去看了《我的父亲焦裕禄》在1990年李雪健老师主演的电影《焦裕禄》太经典,以至于在看这部电影的没多大的希望,但是整片看完让人肃然起敬,不知道是自己年龄大了,还是怎么回事,不说从头哭到尾,但是整片的泪点是真的多,看完这部电影,让我又重温了书记的伟大
现说下电影的创作背景,电影是根据焦裕禄二女儿、兰考焦裕禄干部学院名誉院长焦守云的口述改编而成,她还担任了电影的总监制。
是导演范元最成功的作品之一,主演郭晓东激动的表示,这是他流泪最多的一个戏,也为能扮演这样一个角色感到骄傲,电影自2020年10月15日开机以来,摄制组辗转淄博、洛阳、兰考、银川、阿拉善等地拍摄,作品全面回顾了焦裕禄短暂而又光辉的一生。
作为一名影视博主,在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除了感到之外,更多的是焦裕禄的奉献精神,他一生扎根基层,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党,如果不看这部电影,好多人觉得奉献都是大事,但是在我看来,这些默默无闻的奉献,这些冲在一些的人,才是最辛苦,最值得学习的。
他是“一位父亲”但是在他去世前,他的家里都没有一张合照,在电影院里你能真切的感受到场景的震撼,不需要多动人的画面,也不需要多煽情的表演,只是泪到深处自然流,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这种才是我们需要追的星,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焦裕禄的一生任劳任怨,不辞辛苦。
为人民服务,最终长辞于岗位之中,他死前仍在为人民着想,不打止痛针。
最终死于肝癌晚期,是长期透支身体,营养不良所导致的。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他们穿的是普通群众一样的衣服,吃的是家常便饭。
影片中最后镜头,一个黄沙的背影留在了戈壁,静静的守望着这片土地,热爱着当地的人民。
正是有这样无数的人,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因为平凡而伟大
焦裕禄精神是红色的精神。
太炙热,太感人。
他真心真意的关爱群众,一直把群众的疾苦看在眼里,身体力行做人民的公仆。
他其实身体一直不好,但他顾不上自己的身体,他想的最多的就是那些受苦的群众。
这真是七月应该看的一个共产党员的故事。
还记得,前几年总有人说现在的人缺少信仰。
我看着身边信仰佛教,天主教的小伙伴也挺羡慕,我问爸爸,我要不要信点什么,爸爸说,你信共产党啊。
后来通过很多事,我更加坚信了我的信仰。
[加油]
刚看完这部电影的点映,还沉寂在片中焦裕禄精神中。
原来老师讲课的时候就说,让我们牢牢记住这些伟大的人们,直到看了这部电影,才深深的体会到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和不久前看的《守岛人》一样感人至深。
焦书记不仅是兰考的书记,还为重工业机械制造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不仅是人民的公仆,他还是父亲,儿子,丈夫,每一个角色他都承担应有的责任,但每一个选择他都选择了人民国家,他是我们每个人的榜样,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去传承,去发扬,国家社会人民都需要这样纯粹的党员干部!
“父亲,是不是我紧紧地抱住你,就不会有那把坐烂的藤椅?
父亲,是不是那年我高喊一声爸爸,你就不会转身而去?
”在片尾曲的旋律中,眼泪止不住地流淌。
这是为影片量身打造的歌曲,也是为焦裕禄的二女儿——我们的焦阿姨量身定做的歌曲。
因为从小住在山东老家,没有跟父母兄弟姐妹们生活在一起,导致她不习惯喊爸爸,所以见到父亲之后也不会叫爸爸,这成了她终身的遗憾。
电影就是以焦阿姨的叙述术展开,回忆了父亲从洛阳矿山机器厂领导到兰考县委书记的短暂人生经历,重点再现了焦裕禄重用右派技术人才实现重大技术突破、深入体察兰考百姓疾苦、寻求解决“三害”办法、冒着被查办的风险签署购粮文件、不顾妻子的再三叮嘱在撤并会议上许下承诺、不许自己的孩子享受特权却为下属争取调令、回老家拜别老母亲以及临终嘱托等一系列感人至深的场景,每一幕都真实动人。
最打动我的地方有三处:一是在研究采购粮食的会议上,焦裕禄对那个装病不愿签字的官员说的一番话,可谓振聋发聩,道出了为官一任的责任与担当;二是面对调查组质询时焦裕禄的一番回话,刚正不阿,道出了为官一任的无畏与无私;三是剧痛难忍时,为了给国家省钱他拒绝注射止痛针,而用烟头烧自己的胳膊,名曰“痛疼痛转移法”,其实看到这里,我对此事的真实性是心存怀疑的,一个县委书记廉洁自律到了自残的地步,着实让人难以置信。
上网查证,新闻报道中的确是这么写的,果真如此的话,那这样的父母官一定空前绝后!
导演在新华网直播节目中说,焦裕禄精神的核心是共情,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百姓不再受苦,过上好日子,他的共情是有思想依据的,那就是从小母亲对他的教导——做一个好人,老人虽然是一介农村妇女,却拥有大智慧,她说人的命运可长可短,不管长短都得亮眼(记得片中原话好像是这么说的),在母亲的教导下,他成了一个好人,一位好干部,一颗亮眼的星星。
再来说说演员吧,郭晓东是我微博关注的第一人,从《新结婚时代》开始喜欢他,他身上有一种特别的气质——纯朴、亲切、和善。
从而立到不惑,他一直是我心目中的好男人、好演员,只是有点直男。
在新华网的直播中,他就说过一句很直男的话“她们找对人了”,虽然这是一句大实话,却会给人一种不够谦虚的错觉(不知老乡这么说是否恰当)。
东哥的气质跟角色的确非常贴合,焦书记的亲切温暖、至情至善以及劳动人民的本色被他演绎得入木三分,为了角色减重30斤,为了演出焦书记弥留之际的虚弱无力,几天几夜不睡觉,演员的敬业他不折不扣地做到了!
其他演员的表现也都无可挑剔,包括群众演员。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良心之作、匠心之作,如果所有为官者都能走进影院,感受焦裕禄的人格魅力,那我们的复兴梦想一定会实现得更快。
我的父亲焦裕禄是一部非常 朴实无华的电影,它将那个年代的艰苦,那个年代人们的热情,勤奋,不怕困难等非常好的品格展现的非常棒。
服化道很贴合那个年代的感觉。
以前焦裕禄只是书本上的好干部,现在感觉经过郭晓东老师的演绎,焦裕禄更加生动真实了。
舍小家为大家,从古至今中国社会就是需要这样迎难而上,积极创新求索的人,所以我们中国人,有文化有学识了一定要好好报效建设自己的国家!这部电影可以说是意义深刻,在各行各业里,只要认真踏实,总会干出一番成绩,历史会记住有价值的人!
看了这个,说实话,剧本本身觉得太套路,不管是在矿机厂还是后面,对我的触动反而不怎么大,没能很好体会到焦裕禄的精神。
但是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张四宝和乡亲们的“俺给政府丢人了”,60年代朴素的劳动人民对党和政府的感情反而更让人着迷。
比较可惜的还是对年代整体背景的刻画以及对焦裕禄的经历没有简单介绍。
焦裕禄精神是红色的精神。
太炙热,太感人。
他真心真意的关爱群众,一直把群众的疾苦看在眼里,身体力行做人民的公仆。
他其实身体一直不好,但他顾不上自己的身体,他想的最多的就是那些受苦的群众。
这真是七月应该看的一个共产党员的故事。
还记得,前几年总有人说现在的人缺少信仰。
我看着身边信仰佛教,天主教的小伙伴也挺羡慕,我问爸爸,我要不要信点什么,爸爸说,你信共产党啊。
后来通过很多事,我更加坚信了我的信仰。
[加油]
感人,人到中年不敢看太感人的电影。尤其是历经世事,知道轻重后,在配上音乐。情感这种东西好想抓住!
很朴实很真诚的力图还原当年的人和事。一穷二白的创业真是挺不容易。最后煽情的部分我没看到。一开始在工厂攻坚那段有点喊口号为主比较悬浮。这类主旋律片往下数最近还刘烨韩雪太难看了,拍的好的有宋洋金巴的孔繁森。郭中规中矩还不错,走这条正路很适合他一脸正气。
@橙天嘉禾luone 很小的时候看过李雪健老师的那版《焦裕禄》,印象不深了,只知道焦裕禄是一位为民办事,积劳成疾去世的好书记。现在再看新版,感触和感动更加深刻。影评通过焦裕禄的二女儿的口述改编。还原了一个活生生的好父亲好儿子、一位爱党爱人民,为了兰考县的发展,放弃自我健康,鞠躬尽瘁的好书记,好公仆。郭晓东对焦裕禄的也十分细腻,影片感人至深,值得推荐!
演员感染力好强,看哭了。如今条件好了,有给好人实现理想的机会和条件了吗?
台词过于生硬,五星只为了给焦裕禄。
天上一颗星
说句不客气的,焦阿姨的口述含金量并不高。片中焦书记工作中的经历大部她估计也是听别人转述的,可能母亲埋怨父亲这种生活细节还是艺术创作的,她的亲身经历在片中占比很小,标她口述更像是用她的名号给本片背书而已。而且焦阿姨真的同意让母亲在片中以一个几乎是反派的形象出现吗?主创们对焦书记了解得太少了,对如何建设也了解得太少了,实质的举措拍得太少了,拍出来的效果就是过度煽情和自我感动,比如焦书记说兰考也有五年计划,然后就没镜头了,什么都说不出来。又比如焦书记为了给国家省药拒绝打针,但又吊着瓶啊,讲难听点这叫没苦硬吃。真的苦拍不出来,满屏都是硬吃的苦,让人看了不想学不会学更无从可学。说到底我还是对这种文宣方式和内容难以理解,富裕生活是干出来的,不是宣传吹出来、找惨找出来的,我相信真实的焦书记也是这样想的。
看不下去 叙事极烂 镜头转来转去笑死人了
帆赠票
虽样板但还是系统的,适合第一次想要了解焦的人看看。
很干净的主旋律作品。选取了主角的三个维度,以及一些主要的生活工作片段,没有太多的刻意煽情和大喊口号。原型的女儿作为总监制保证了这个故事的基本调性。郭晓东的表演也可圈可点。
看过
参加活动看了点映,按理这类电影应该很难坐住,但这部还不太一样,故事性比较强,针对一个事件集中描写,并且郭晓冬的演技也很能抓住观众眼球,所以总体还是很惊喜的。
剧本瑕瑜互见。相比于90年李雪健版,这一版在表现焦裕禄作为“党的好干部”“人民公仆”外,加入了家庭与生活等维度,使人物形象更加丰富立体。焦裕禄的惜才、为了人才不惜N顾茅庐的精神让人感动,这体现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在苏联专家回国并把图纸带走的情况下,他对被划为右派却能够帮助研制2.5米双筒提升机的陈继光的多顾茅庐,去关心和感化他并重用他,以及去兰考后一片诚意亲自去找肖大爷请教治沙方法等事件可以看出。“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母子的亲情也让人感动。以及与妻子儿女的家庭生活的补充也使得人物更加丰满。缺点是,几次女儿的画外音的闯入十分突兀,影片改编自女儿的口述史,但并非以女儿的视点展开故事,而是全知视点,不时闯入的女儿的画外音和片名“我的父亲”一样突兀尴尬,叙事视点没搞清楚。另外,配乐太满,过犹不及
总感觉现在的电影就是不同标签的商业视频,人物,场景,感情线,真实感,都不及90年李雪健的焦裕禄(细看预告片中的细节怎么看都像是拿着标签来赚钱的)
点错了
可以拍成电视剧的
整体中规中矩 但眼泪不知不觉的流下来
这哪是电影,这就是个配乐朗诵啊,音乐从开始第一秒到最后结束都没有停过。
原兰考县委**焦裕禄同志,在那个物质资源极其匮乏的年代,在一个2017年才摘掉贫困县帽子的兰考县,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努力破除三害,目的仅仅让县里的老百姓有一口吃的,如今兰考县已经成为泡桐之乡,园林城市,这些都来源于焦裕禄**当年的坚持,一个曾经在贫瘠的土地奉献生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