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这部片子来看的时候我刚看完贾樟柯的几部电影,心中感慨内地有这些为自己家乡不懈抒怀和纪念的的城市灵魂。
就像汾阳有贾樟柯,台湾有侯孝贤,北京有王朔,上海有王安忆,陕西有贾平凹然而我大开封,貌似我只知道有一个刘震云。
虽然他和他的搭子冯小刚也为我大河南拍了《1942》这样直面描写这块孕育了中华文明的中原大地,但是那深重的苦难史毕竟离我已经有些偏远了汴梁这座曾经世界上最富有的城市,在遥远的曾经,这个经济总量占世界3/4的国家首都,已经没落了太久了,就像电影里说的,它的辉煌已经深埋在了地下,拿挖掘机下挖,下面埋藏的是一座有一座世界最辉煌的城堡,还有皑皑的白骨和财富,看看他曾经的荣耀,你就明白了这座城市的性格,还有这座城市的人民,在为2万块钱尔虞我诈的现在,让人深深痛惜的是一个个辉煌王朝的灵魂铸就的现在开封城的苍凉影像。
开封太穷了。
这里曾经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城市,这里的人民曾经是皇城脚下让世界上所有人最羡慕的臣民,他们骄傲了几百年又几百年,一直骄傲到现在,可是英雄已经迟暮,辉煌早已不在,没落也已不知多少个世纪,但是那种深深扎在开封人心中世界之最的自豪感却一直留存在每个人心中。
剧中小香玉说的那句“我哪也不去,就在这里。
”道出了我大开封人几个世纪以来的灵魂呐喊,不是想离开,只是这里真的活的太艰难了。
法国,深圳,北京曾经的蛮夷之地,曾经匍匐来朝,也只能是曾经阳痿的不只是马三,阳痿的是开封城,什么时候才能再硬起来,什么时候才能再展雄风?
我迫切的期待着不是我语无伦次,是我对这片土地爱的太深沉了
如果不是“疯狂的石头”珠玉在前,那本片毫无疑问会得到比现在更多的掌声与关注。
可惜,“石头”先出来了,所以本片只能打着石头第二的旗号来吸引观众,这样的宣传能吸引眼球,但是对于影片本身不是什么好事,因为观众免不了要比较,而比较的结果显而易见。
“疯狂的石头”是老少皆宜的草根喜剧,本片则是有点生活阅历的人才能看懂的笑中带泪的黑色幽默。
之所以制片方会拿本片与“石头”相提并论,是因为本片的故事结构与之十分相象,同样是一批即将失业的人指望的救命钱遗失,然后就是这些钱经过若干阴差阳错的巧合又出现了。
本片没什么笑料,我确定我看的时候没有笑过,我看到的,是小市民的无奈,是生活的重压,这些在“石头”中点到即止的东西,在本片中得到了发扬,这就是本片跟“石头”最大的不同之处。
如果说“石头”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本片则就是生活。
看看本片的海报,每个中国男人都会无奈的苦笑吧。
结局看似圆满,其实充满无奈。
师傅的一生算有了个美满的结局,但是几个徒弟的生活在经历了这场鸡犬不宁的风波之后却没有丝毫改变,小学徒跳来跳去也跳不出那个圆圈,一代一代,周而复始。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的生活何尝不是在循环。
挺好的,尤其作为河南的邻居山东人,听方言都能听出家乡味来。
而且它的这种小人物题材也是我最喜欢的。
也许在另外的机缘下,导演会把它拍成一部平民电视剧。
从人物上看,绝对是够了,一个师傅的三个徒弟,各有各的难处,各有各的性情,各有各的故事。
但是它既然已经作为一部电影,也很成功。
人物虽多,可是并不散,故事线索做的很好,可以加分。
演员的演技都没的说,其实也不是太要求演技,几个演员都是戏曲演员出身,连体验生活都免了。
最后也是最主要的,这部片子不乏喜剧因素,倒不是台词,而是因为情节,可能是因为通篇都很轻松——虽然三兄弟的生活都遇到了很多麻烦,所以稍微抖个小包袱,观众就能笑出来。
说它是疯狂的石头2,我觉得挺贴切的。
之所以说张冠李戴是因为宣传时被扣上了疯狂石头第二的帽子,所以让我带着一颗准备去黑色一把的心态去走入影院。
很特别的是,这次不只是观众,而是导演陈大明的一次北京电影沙龙,电影开篇很快就被一次撞车拉开了戏剧性的一幕,然后一个黑色的皮包被窃,此时镜头一下子过渡到了豫剧团,使得对开篇的包袱吊足了胃口,同样是三个主线,三个家庭,交织在一起,镜头的衔接很自然,非常流畅,只是部分细节有被生剪的感觉,三个小人物的故事,本以为就这么流水式的叙述下去,却因为f4的出现,让三个故事之间有了联系,而且f4不是别人,而是扮演《小武》的王宏伟,跳出贾导的电影,依旧是扒手的角色,少了些颓废,多了些讽刺,也算点睛之笔。
对于现实的无奈和迷失,陈导在很多地方都下了功夫,台词写的比较成功,有时候看完便会会心一笑,在人物刻画方面也很细腻,把几个小人物生活描写的格外生动,但略显沉闷拖沓,几次矛盾冲突的节奏感好像和自己始终合不上拍。
这时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这部电影,一部并不“疯狂”,甚至丝毫与疯狂石头的商业情节不沾边的生活小品,感动但并不刻意煽情,喜剧并不荒诞,一切都是非常自然真实,只是我个人对铁裆功的那段,有感于剧场中的笑声,这段描写总觉得有些突兀,略为有些商业化。
对于结尾,我一开始也有这同样的感受就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团圆结局,但是后来带着疑问再与陈导的交流中,才得知陈导的高明,他把结局作了一次开放性逻辑循环,因为剧中的师傅得以安康幸福,只是对上一代人的生活的赞美和羡慕,而对于马三,刘亮还有四海,他们的结局始终是个问号,师傅可以退休喜结良缘,而我们这代人呢,是不是更多的迷惑和不安要继续伴随,影片并没有交代。
陈导很健谈,也能很好的诠释主题,而且才得知这是真人真事改编,并且导演在这个城市里有这一段生活体验和经历,一部本来片场三个小时的电影“浓缩”成了一小时,也许只有导演本身更有说服力,我就不妄加臆测,因为时间的关系,对于剧中为什么安排董团长车祸开始,董团长车祸丧生收尾不解,也许董在某方面代表着小人物的希望,四海为了回到剧团,抛售了所有的小狗,而董的事故也许是一次希望的破灭,这点无疑是压抑的,让我有种痛楚。
至于陈导,其实在好莱坞有过8年的专业背景,所以在商业化和艺术化的结合上,自然有成熟的一面,比如本片,很多元素其实都体现了,撞车作为故事摩擦和思想碰撞在很多作品中都出现过,比如《crash》,《21gram》,《11:14》等等,比如三条主线交织,我们也在昆丁的《低俗小说》,伊纳里多的《爱情是狗娘》中等多部作品中管中窥豹,比如一些台词也有英式的诙谐幽默。
配乐方面也是比较丰富,可以听到本地乐队子曰得一首作品,开头跳跃的一段配乐,穿插着豫剧的戏曲风格,当然还有西洋音乐的一些影子,这些都是《疯狂石头》中没有的。
表现了新旧时代,人物心理矛盾冲突的戏剧张力。
顺便也期待陈导能发行自己的处女作《井盖》。
希望中国电影的明天更美好!
原本以为是《疯狂的石头》般的喜剧,甚至宣传给我的感觉是更为有趣,可是看下来有上当的感觉。
其实讲的就是三对夫妻的生存之道与夫妻之道,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苦,而团长的包及其中的两万块钱就是串联他们故事的工具。
整部片子透露出的苦涩与心酸显然易见,哪是什么喜剧?
我看啊,更像悲剧。
如果硬要说是喜剧,大概指的是大团圆的结局罢了。
再说片名,故事并不复杂也不乱,条理清楚得很,也简单得很,难以让人感到所谓的闹腾,但如果说只是源于马三斗鸡和四海卖狗的话,也太牵强了,把刘兵搁置到哪里去了呢?
还有,三人的师傅和马三婶婶的相亲以及马三看男科大夫这两件事与整部片子要说的完全不搭,如果只是为了增加笑料,那么绝对的完败。
皑皑,搭大热影片的顺风车容易,风景却千差万别。
其实本片真实的生活化是《疯狂的石头》所不具备的,倒不如往人文方向努一把力,反而更有嚼头。
很少有的,一部电影能让我刚看完又翻出来重看了一遍。
不是因为一遍没看懂,相反,它的线索和人物关系非常简单,也没有炫技式的结构和美轮美奂的色彩。
只是它的的故事和演员的表演吸引了我。
——是的,我说的就是《鸡犬不宁》。
这是一部正在《夜宴》和《黄金甲》的夹缝中上映的小制作电影。
很多人都在拿它跟《疯狂的石头》比,比的结果是大多都说“根本没有什么可比性”。
但是我觉得还是有相通的地方:它们都认真地讲了一个故事,或精细或朴素;里面的人物不一定都生活在现实中,但比无名无欢无鸾这些人离我们要近得多。
所以我对他们的命运不能像“三无”一样漠不关心。
故事发生在中原的大梁(这是一般故事片惯用的手法,其实大家都知道是开封,但不能直接说)。
据说剧本是导演陈大明根据真人真事写成的,这应该是与《石头》最大的不同之处。
不排除因为我是河南人的缘故,我喜欢它胜过《石头》。
尤其是那熟悉的豫剧风的音乐响起,李易祥(《盲井》主演)和小香玉质朴又有点蔫的河南话一出口,一种莫名的感动和温暖的感觉就在我心中荡漾。
是的,河南人就是这样思乡念旧,不管离家多久多远。
如果不是有个念旧的河南人导演陈大明,也就不会有这部电影。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大演员徐帆在电影中第一主演的角色立不起来。
这主要是因为她很难融入那个城市的氛围,这种角色的转换和拿捏需要很高的演技,而她从语言到气质都貌合神离。
与之相比,李易祥、小香玉、姚鲁等则只要本色出演就可以了。
尤其是郑州人李易祥,他的表演是出色的。
为数不多几部电影,已经让我深深记住了他,假以时日,他应该是一个可以有大作为的实力派演员。
《小武》的主演王宏伟、《功夫》里的小美女任斯璐,表现也都仅算还行而已。
倒是饰演师傅和小白鞋的次要演员,制造了片中几个的主要的兴奋点。
批评这部电影的,下笔的靶子基本都是它类似大团圆的结尾太俗套了。
其实他们把电影的结尾算作了师傅结婚那一幕,而它真正的结尾却定格在剧团的孩子一个漂亮的空翻。
这有很大的不同。
论者会问:戏曲不景气、剧团停演、下岗,家庭内部的裂痕、同事之间的冲突,到了结尾怎么一下子调和了,一片和谐了?
其实没有,这些问题到影片最后一直都还在,剧团何时恢复演出,他们都找到新的活路了吗,乃至于马三的性障碍治好了吗?
这些都没有交代,也不可能短时间解决。
但是在现实中,很多人就是带着这种种问题活着的,还要努力制造出一点点温情和快乐,李易祥扮演的马三就是。
他身上有中原人乃至整个中国底层人身上艰难负重的影子。
一部电影能记录下这些已是难能可贵,怎么指望它给出所有问题的出路。
这或许就是《鸡犬不宁》更打动我的地方,不像《石头》一样反讽了一切,痛快过后少了温情。
来自另一个方面的解读却更有意味。
据说,河南有关部门已经对媒体下令,不要过分宣传电影《鸡犬不宁》,原因是它暴露了很多现实问题,拍的也都是开封破旧杂乱的街道,反映古都新貌的高楼大厦半个镜头都没有,影响了开封的形象。
作为一个河南人,反正我得到的更多是温暖和亲切,并不为这个故事发生在我的家乡而感到羞愧。
但有关部门如此爱惜我们的羽毛,应该感谢他们事无巨细的辛苦吧。
对电影的这种解读,跟我的理解在两股道上,不作评论也罢。
看完这部戏后,留在脑海里有一个很深刻的河南话:中!
其实方言戏并不是小众电影,香港的粤语剧都风行多少年了,台湾的乡土剧才是观众最喜爱的电视剧,我们这些南方人,天天看粤语戏,凭什么一看到四川河南话出演的电视剧就说是故弄玄虚博取奖项。
听到很多人把这部戏和《疯狂的石头》作比较,其实没什么是一样的,只是方言和描写小市民心态的题材一样,完全就不是一个模子。
海报就是第一个卖点,一个以penis来举重的隐身男人,让你不自觉地望多几眼。
影片一开始卖了一个关子,用一宗车祸来抛出一个谜团,让你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
在差不多影片的最后才来一个呼应,其实聪明的导演安排了这么一场戏,让观众有所领悟的同时,更是给自己安插了一个出镜的角色:哈哈,准备拍摄《犹太人在大梁》的导演正是本片的导演陈大明,其实导演本来也挺帅的,如果你说张艺谋的样貌有点勉强的话,他绝对就是偶像级的,本来就是著名演员的他留学归来,还有多少人记得这个名字普通的陈大明?
多年前就和陈孝萱合演《月满英伦》,然后又曾经是杨紫琼“飞鹰女侠”里那个说着流利英语的哥儿,能记住的人有多少?
最后的他倒是出乎意料地当起了导演,哈,对于海龟派导演,还是有所期待的,尤其是拍摄和他背景炯异的乡土电影。
《犹太人在大梁》这个题目并不是胡乱起的,除了正好说明本剧发生的地点外,带出河南古都的“声带”,查找一下典故,你还可以发现这么一个事实:【古犹太人迁居开封】宋徽宗年间(1101~1125),一支犹太人携带家眷,跋涉万里来到繁华的东京(今开封市)。
他们向徽宗殷勤致意,进贡西洋布匹。
徽宗热情相待,并给予优厚待遇:(1)归我中夏;(2)遵守祖风;(3)留居汴梁。
自此,这一支犹太人定居中国,衍续至今。
看似难以想象的故事其实是有根有据的事实,这不正好是剧情的最好解释吗?
虽然剧本很生活化,可是环环紧扣,几乎每个人有有线索联系着,其实生活就是那样,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当你还在思索着它的可能性时,偶然就变成了必然,好比剧团团长的死一样,也是那样偶然着,在希望满怀的时候,瞬间销蚀。
导演在一个采访中说:“当一个古老的城市、一种古老的艺术和从事这古老艺术的人都面临困窘的时候,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
这不仅仅是河南人的问题,也是很多中国人面对转行、重新择业、中年婚姻危机等时的问题”。
这些也正是犹太人迁居陌生繁华地面对转变的窘况的注解。
故事名称叫“鸡犬不宁”,一方面用了斗鸡和卖狗来点题,另一方面又把村子里因为团长死亡谜团以及生计顿成问题的状况来暗喻,小人物们玩弄手里的鸡狗,而自己却始终是命运玩弄的人肉鸡狗,大家浑然不觉,这样反讽的意味绝对是黑色幽默的经典。
影片中最出色的一定是马三,他深邃的双眼里有种小人物的缩命感。
而其它两兄弟的角色明显也是为他们的形象度身定做的,在社会压迫下的模样演得入木三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是每个故事主线展开的依据,三人的故事穿插在一起直到谜底揭盅,成就了后来有点煽情的结局。
我觉得那个大团圆的结婚结局太过着迹地过渡到好莱坞惯常的承接性作风,有种草草收场的感觉。
没有留下太多思索,只感觉那是一个闹剧的结束,又或者是另一场闹剧的开端?
最后一个问题,那个人的头发像哪一个F4啊?
糊涂着。
《鸡犬不宁》是一部让人目瞪口呆的片子。
所谓目瞪口呆是指这部片子出人意料,首先是王宏伟明明戏份不少,无论DVD还是片头,连个署名都没有,要知道此人对于艺术片爱好者的吸引力显然远远大于其他所有演员;其次明明是个豫剧团的戏,有豫剧最著名的名角小香玉出演,却连一句戏词都不给,而让徐帆唱足了戏码;第三则是惊诧地发现李易祥赫然名列其中,这个中国当代最好的演员之一,戏演得再好,永远就跟电影里的马三类似,或许是机会没到,或许是他个性使然。
说这些是因为此前对本片一无所知,除了知道这是部河南话电影,有徐帆有小香玉,然后就是见过海报,直到我看了这部片子,才知道根本……根本不是这回事儿。
对这部片子不能用好或者不好来评判,就像我们难于评判《站台》或者《青红》一样,当一个导演要去搬自己那块石头——拍自己必须拍的电影的时候,好和不好已经不应该作为评判标准了。
只能说,这石头究竟是块玉呢,还是一块板砖。
陈大明显然在处理他最原初的那部分生命经验,而事实上他已经成功了,他将自己的记忆用巧妙的手法转移到当下,所表达的涵义已经远远超出了一部自传和一部怀旧片所要传达的东西。
在这一点上,陈大明是相当成功的。
石头搬的漂亮,然而或许跟电影海报类似,正是这石头拖住了他。
电影写的是当下,当下社会最重要的东西就是——钱。
影片中剧团因为发不出工资,人人各谋生路;而回到电影本身,因为要发行,于是要宣传,因为要宣传,于是要噱头。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个跟电影几乎完全无关的海报,只是因为下半身的缘故,“恶意”地吸引了眼球;于是我们看到华谊兄弟的宣传文案写着“2006年继《疯狂的石头》之后又一部解压喜剧”。
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这种文案是扯淡。
然而再说回来,这部片子跟《疯狂的石头》确实有某种相似之处,比如同样采用方言,同样将剧情的核心集中在一件物品的真假与否和反复易手之上,同样给观众提供一个全知的上帝视点。
只是《鸡犬不宁》本意并不在此,用当下讲述导演的个人记忆才是核心,于是——于是《鸡犬不宁》最大的问题便在于此。
影片的整个剧作几乎可以用脱线来形容。
如果强化丢包——包的去向——两万块钱的去向这一条线,那么《鸡犬不宁》便名副其实地成了《疯狂的石头II》,不,应该叫做《疯狂的皮包》。
然而导演却把足以拍20集电视剧的内容塞在100分钟之内讲完,还要捎带着搞点悬念,这便不是那么容易了。
再加上主角众多,本身就分散了戏码,李易祥饰演的马三和小香玉饰演的大红戏份稍多,然而徐帆那边又不能压着,于是看来看去,一个个的人物还都颇为龙套,除了马三和刘兵,其他的人物只能说流于简单。
虽然片子很有趣,虽然生活本身就是这么琐屑和无聊,甚至无望,然而这么拍下来,我只能说导演错过了一部《站台》一般的史诗片,而最后搞出了一个《站台》和《疯狂的石头》的杂交产品。
或许并非是《鸡犬不宁》不够好,而是我要求太高。
或者,是他皮包这条不算重要的线当作了主线,却又不愿进一步强化它的戏剧性。
事实上,陈大明自己充当的编剧还是相当出色的,影片中每个人物的选择,或多或少,都跟那个装着两万块钱的皮包相关。
写到这里我也分不清到底陈大明这样做是好还是不好,说实话,我还是相当喜欢他对人物状态的把握,尤其是马三,相当出彩。
于是我们不要再去纠缠编剧手法,去看看片子吧。
陈大明对开封的把握相当准确。
影片里用“大梁”分明指称着这个城市昔日的繁华和当下的破败,并且在马三给儿子的讲述中进一步强化,而这也在另一个意义上指称着豫剧团昔日的荣光和今日的惨淡,同时,这也是一个颇有“旧时代乡愁”的表达,记忆里的都是好的,而眼前则是“鸡犬不宁”的现实。
在对城市的书写产生的意义这方面,陈大明做的很成功,至少在我看来,比李玉在《苹果》之中对北京的叙述要好。
而回到影片的题目上,破题之一便是在豫剧团因为团长丢了钱而陷于停顿之时,马三选择的是斗鸡——赌博,而四海选择的是卖假狗——诈骗。
另一个可能的破题则是,鸡犬之类象征的便是这些小人物。
我当然可以把它读成是包装在豫剧团外表下的国企下岗职工,再多读一部便是整个中国进入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之时社会产生的深刻变革。
读到这里,导演的意图和所指都一目了然。
再多说一句,影片里的斗鸡场,和94年墨西哥导演依亚纳图的成名作《爱情是狗娘》第一段里的斗狗场如此地相似,于是一副“第三世界”的图景瞬间铺开,这,大约不是一句闲话。
和《孔雀》类似,《鸡犬不宁》成功地调动起了河南籍观众,尤其是开封籍观众的甜蜜回忆。
豆瓣上靠前的几篇评论大多是从这个角度切入。
更有甚者还要考察一番其中各个演员的方言是否地道,如果导演要拍给自己的记忆,我想看到那些影评,他也该满足了吧。
然而这毕竟是一部“喜剧”,所以即使王宏伟饰演的小偷F4上了远去的班车,也会再度回到开封城里行骗(我忽然很奇怪,这部方言电影里面,怎么就他说的是普通话……虽然确实他在行骗时需要讲普通话);所以那两万块兜兜转转,还要各回各家,团长的归团长,虽然他“殉职”了;F4的归F4,虽然他找回了皮包,虽然那两万块不是原来的那两万块,然而“恰好”是两万块;马三的归马三,虽然他赌输了老婆的钱,然而斗鸡大赛赢了回来,虽然他老婆拿走的两万块不是他的,然而通过F4和警察局,马三还是把这钱“还”给了团长。
或许故事这样讲,它更像一个故事,然而这部电影还是想去拍那些人的生活,拍那些男人的无奈——失业,吃软饭,喝酒,赌钱,阳痿,造假货,拍那些女人的失落——因为那些男人的无奈,因为她们自己还要坚强地生活;也是要拍那个城市,昔日清明上河图,今日只有在茶楼和斗技场才能听见的悄悄回响。
于是我们开心地在结尾看到了一切的和解,看到了老师父的安享晚年,看到了马三虽然犹豫再三却必定如此地接过师父的班,这是导演献给他的师父,以及他所有的年少记忆和昔日美好时光的最好答卷。
所以回到影片的宣传文案,或许这不是一部“解压喜剧”,然而这确乎是一部“当代的清明上河图”。
http://www.mtime.com/my/yinxiang/blog/826324/
昨天跑到西单看半价电影,跑到首都时代依旧少不了DQ,在一堆杂志中常见的高档品牌专卖店外耗了会儿时间,影厅就放人了,入坐等了好一阵仍不见广告和其他预告片出现,跟Michael得出结论“连广告都卖不出去呀这电影”,突然就直接开演了,吓了一跳。
故事是就着平行三人的生活展开的,三人的生活各有各的糟心,导演让观众一众领略了三份无奈,有些大拼盘的集众感,刚开始也有些应接不暇。
三个人物中,马三最真实。
从形象上少了其他两位男主角眉宇间流露的英气,委琐、无奈的神色更多些,暴露的生理缺点和性格缺陷——急躁,耍家庭小手腕——也提高了人物说服力。
刘兵是非典型的憋屈,貌似衣食无忧却不值羡慕,相反带来的是自嘲,潜藏在心里的压抑却找不到道理发泄。
偏生他做的是跟艺术招点边儿的活计,人们总是有通过艺术和向虚无的美靠近来逃避现实。
极不饱满的人物是贩狗的四海,除了给狗做些手脚和怨恨的眼神外再无深刻印象,当然不能三个人物都要求面面俱到了。
观影之前看见主流评价是“不如石头”,也有部分声音是“没什么好比的”。
自己觉得小人物大冲突的戏还是有爆点的,如果强行与“石头”对比,本剧人物更小,冲突也更小些,主要波澜在平实中迭起,虽不至时时担着心关注发展,也不时被逗乐一下。
矛盾高潮的部分很规矩的被突出,大家会意的看到了事情重蹈覆辙的发展,最后结果是谁也没占便宜,谁也没吃亏,这大概就是生活,没什么好窃喜的,也没什么好没落了,自有它看不见的平衡。
如果石头不值得骂,鸡犬就不值得骂;如果结果入了大俗套,那谁的日子又不是俗套了?
片子很一般,让人昏昏欲睡故事这么平的开始,然后那么平的结束一点苦涩的感觉都体会不出有个场景我觉得一点也不真实就是一家子在照相馆拍合照的场景会有那样的老爷子,说“因为你们待我不好,所以我不笑”
小人物们不如意的生活也能看到希望~
故事经不起推敲。
多少沾点《石头》的光,但其实不搭界,还不错
看不懂.
头回听到这种理论:法国的签证比较好签,因为法国人喜欢吃中餐。
自己居然还蛮喜欢这样的市井剧
看半天才明白,原来是个喜剧?
楞是没看明白···
之所以力荐是因为真实和共鸣。每次回去生活在撑不着也饿不死的开封人民中间,都会感觉到无奈和挣扎
哎,无语
2022.07.03 21:52
高三那年看的。什么嘛
10——7分。拼吧拼吧,拼出这么一部电影来。
没什么意思
又是一部方言喜剧,以豫剧这种传统戏剧所面对的生存问题为题材,还有点意思,演员也不错,就是河南话听得有点费劲
看后没感到啥不宁的
难得的好戏,李易祥是一如既往的好,不过让我惊喜的是金宏。
不上不下的感觉
一般
没嘛意思,不是徐老师更没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