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H》,日本电影。
看完,想起两天前刚看过的《活着》,有类似之处,含着眼泪的笑,余味大不同。
视角从片名就能感觉到,活着的年代感和社会感太强悍,活着的苦难深重,希望渺茫。
日本的这部更注重人,用孩子的视角去看成人的作为,在战争中成长,从父亲的言行去认识周遭一切,有了他眼中的国家和世界~,学会了独立思辨。
这是根据妹尾河童的自传体原著改编的电影,主人公妹尾肇就是编剧本人,连出生地神户鹰取汀都没有改动。
作为一部反战题材的电影,影片走了日式的清新温暖的路线,从一个平民的角度,一个孩子的角度来看待这场战争,这个奇怪的国家,这个奇怪的大人世界。
肇是一个生活在神户的少年,跟其他男孩一样,贪玩、好奇,偶尔撒谎。
因为母亲给他织的毛衣上秀了个大大的H,而被大家叫做少年H。
但是作为西服裁缝的基督徒家庭,仍然不可避免的成为特务机构怀疑的对象。
终于因为一张帝国大厦的美国明信片,父亲被逮捕,而H遵守保密的诺言忍住担心而没有将此事告诉妈妈和妹妹。
H身材矮小,但是不论是在被同学在书桌上涂上间谍字样,还是在被教官和同学殴打时,他都能直面。
父母的教诲,战争的洗礼赋予了H坚韧、真诚、勇敢的品格。
父亲是一个理性、智慧而三观很正的普通裁缝,他总是能在肇困惑的时候给出教诲,指明方向。
他早就发现H借口洗澡而跑到对面的大哥哥家里去听唱片而并不阻止,而在大哥哥被逮捕的时候他马上意识到H画的军舰有可能成为被当做间谍的证据。
当因明信片而遭到逮捕和刑讯后,H要去找泄露秘密的小一算账,而父亲却阻拦并告诉他:“事情变成这样,他也一定在苦恼吧”,“这场战争会怎样,爸爸也不知道,但是如果自己不坚强的话,就会被摧毁”“一定要忍,可不能等到战争结束的时候,发现自己变成一个可耻的人”。
父亲这个角色是影片中最光芒四射的,他有着男人所有的优秀品质。
尽管他不高大,笨拙,也不年轻。
但是他总是能在必要的时候给出正确的判断,在儿子迷惘的时候指明方向,在遇到困难时撑起家庭,在一无所有的时候努力站起来,重建家园。
他最重要的品格就是,永不放弃。
母亲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宽容而善良。
总是能从点滴的细节发现H是否又跑到海边去玩了。
在神户被燃烧弹袭击,城市变成一片火海时,她是唯一履行救火义务的,在所有人都撤走了才离开,还拼死保护着组织的国债。
在所有人都一无所有,忍饥挨饿的时候,还舍出口粮来救助他人。
战争时期,一切与战争无关的事物都无法存活,学校里只教授怎样打仗,即使是十几岁的孩子也要背负为国捐躯的担子,去用地雷炸战车,去开枪。
男姐姐是个悲情的人物,他本是像梅兰芳一样的反串演员,曾在庆典上有着风华绝代的风姿,但是战争时期一样要被应招入伍,最后只好用一条麻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胸口还插着白色的小花。
我从不因为战争而憎恨日本或日本人。
战争没有对错,所有人都是战争的受害者。
这场战争结束了快七十年了,胜负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反思战争,以防止战争再次给人类带来伤害。
片中的所有人都是生活在日本的普通人,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打仗,也不关心,要勇敢作战为国捐躯也好,要承认失败重建家园也好,都是国家、是政府、是天皇在告诉他们。
田森教官是忠实的天皇支持者,他一心要为战争贡献全部力量,并因此殴打了H,但是战争结束后,他却立即变成另一副模样,并且成为民主主义的拥护者。
久门教官本是个钟表匠,战争结束后干回老本行,即使是在战争时期的学校教授枪械使用时,他也只是说:“我只是想教会学生,在万一的时候能够保护自己的东西。
”连小孩子都能看得出来与强大的美国作战根本不可能胜利,但是他们看不到,也不愿看到。。
幸好H有在父母的教导下成长起来,父亲告诉他要怎样跟人交往,母亲告诉他要为做错事而忏悔。
在大哥哥被逮捕,在男姐姐自杀,在被冤枉时,父亲总是能给他指引方向。
但是,随着他渐渐成长,开始有了自己的判断力。
当母亲要给隔壁饥饿的孩子送去不多的粮食时,H很生气,他说:“给了一次就会成为习惯”“要救饿肚子人就会没完没了”,而母亲处于基督徒的善良而坚持继续救助其他人。
H向父亲征求意见时,父亲却少有的保持了沉默。
不仅是因为这确实是无法回答的问题,给或不给,都不是错。
而且,H终于有了自己的判断和见解,可以不依赖父亲了。
这些人不是战争后变成普通人,他们本就是普通人,是战争把他们变成了鬼就像小津安二郎,战争之前就已经是个小有名气的导演,战争爆发一样要到中国去搬毒气弹。
他的作品中常常能看到对军队生活的怀念和哀伤,那不是对战争的怀念,而是战争深深的改变了一个人的一切,那是对一段时期的回忆。
他的影片从不会歌颂战争或国家,那种充满家庭的温情与战争的残暴是格格不入的。
所以,我不怪他。
作为普通日本百姓,最重要的是平平安安的生活,发动战争不是他们的意愿,统一世界或是拓张领土也与他们无关,但是他们却要为此遭受灾难,承担战败的罪责,背负重建的负担。
我们是受害者,他们也是,又有什么对错之分呢。
相比之下,如果作为战胜国还不能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还沉浸在屈辱的历史中不能面对,还惦记着用武力去复仇,只会在艺术作品中用高大的正面形象和猥琐的敌人去讽刺别人,那不配五千年兼容并蓄历经风雨沧桑的大国称号。
《少年H》上映于2013年,很遗憾我当时错过了,日本关于二战题材的电影拍了不少,大多数都为反思,远离战争多年后的今天,他们用一个失败者的眼光看待着过去的自己,正视历史并且想要认真走出这段伤痛。
电影改编自日本当代舞台设计师妹尾河童的自传小说,想不到大师的背后是如此复杂和沉痛的往事。
少年肇和靠巧手裁缝谋生的父亲,信奉基督教的母亲还有妹妹,一家四口生活在日本神户,因为母亲给织了一件带有字母“H”的毛衣被朋友们戏称为“少年H”,因为父亲是经营洋服生意所以多了很多机会和外国人接触,母亲每个周末都要参加唱诗班,随着国际局势的逐渐紧张,有的人被当做思想犯逮捕,有的人自杀,只是经营洋服生意的妹尾一家就这样被当做间谍,被人处处怀疑。
在H的眼里,父亲的形象异常高大,他带着自己去外国人的家里工作,为别人量身定做洋服,在现在看来简直就是高级定制,他会说好听的话让客人放松,也会给予年幼的他人生指引的方向和温柔的循循善诱,他代表了所有人心目中想要有的父亲的形象,他善良,从不抱怨,即使被冤枉使用私刑却在回家的那一刻依然保持着绅士的样子,在遇到困难和战争时坚强地撑起整个家庭,父亲的这个形象从来没有任何人去定义该如何,只是作为一个男人,当他成为一个丈夫,成为一个父亲后,他的一切都变成了本能。
让我想起《岁月神偷》里那场大雨几乎掀翻了整个家,可是任达华饰演的父亲一直和母亲站在风雨前拉住房顶,不断地重复:只要保住这个顶。
母亲是个非常虔诚的基督教徒,她好像玛利亚一样,仿佛她的存在就是用来普爱世人的,做任何事情都笑盈盈的,她可以轻易识破说谎的儿子,每天做好吃的饭菜,用美国老师赠送的西餐刀叉吃饭,她想要品质的生活,更想家里人每天都崭新的出现在别人面前。
在神户被袭击时只有她坚持救火,所有人都在逃跑,她却一直把大家存在她这里饿国债一点点包好,告诫儿子千万不能丢失,当一家人饥寒交迫时,从远方避难回来的妹妹带来了大米,她听到隔壁的孩子想吃饭团的话语,不顾肇的阻拦依然把不多的饭团拿去给对方。
妹妹虽然年幼,却机灵可爱,她有着爸爸妈妈最柔软的心,也会在战争结束后贴心的背回自己都无法承受重量的救命大米。
电影里的所有人都是最普通的日本人,他们每天都像最平凡的人一样生活,偶尔电台里传来战争的消息他们会收听一下,但是到底战争是什么,带给了他们是什么,谁也不知道。
大概少年H也不知道,但自从教他听唱片的哥哥被当做思想犯抓走,男人姐姐因为不想去战场逃掉兵役最后只有自缢的下场,他曾经是舞台上绝代芳华的旦角,他也答应了H一定会给他优惠票价,却最后自己插好小白花,宁死也不上战场。
从那一刻,他大概明白何为战争,他有了疑问,当因为一张来自美国的明信片他被朋友出卖,父亲被无端抓走,接受盘问,忍受私刑,他开始痛恨战争,他逐渐在这样的社会里,形成了自我的意识。
学校里更加激进,他被小伙伴们在桌子上写下“间谍”,被不懂艺术的教官暴打在楼道,又被曾经是个钟表匠的教官救起,教他打枪,只为了可以在危急时刻保护自己。
战争的愈演愈烈和前方不断传来的讯息,让所有人其实内心都明白,跟美国一战必输无疑,H觉得自己心里都明白,为什么大人根本就不懂,宁愿抱着“玉碎”也不愿意认输。
还好H有这样的父亲,他在父亲宽仁的教导下逐渐长大,懂得宽恕伤害自己的小伙伴,懂得如何和人相处,知道忏悔,内心向善。
逐渐他也形成了自己的三观,当母亲要把妹妹千辛万苦背回来的米做成的饭团送给隔壁,他愤怒,这样的拯救无异于就是给自己家徒增灾难,他渴望一直都能给予他人生方向和主持方针的父亲说一句话,但是在那次神户大轰炸后,父亲整个人彻底被改变了,父权的倒塌,让男孩逐渐成为一个男人。
很多电影都讲述过关于战后士兵拥有后遗症的问题,从伊拉克回来的士兵如何长期一直在看精神科,不断的噩梦长期困扰,同伴的尸体和喊叫声在耳边久久不能退散,何况二战带给全世界的苦痛,那种疼痛不仅伴随身体,更随着血液留在未来子孙每个人心里。
战后,本来殴打他崇洋媚外的教官变成了民主主义的支持者,他看到后说:和裙带菜一样,随波逐流,摇摆不定。
因为一场战争,让本应该拥有完美童年的他开始学会以大人的方式思考人生,尽管偶尔会得不到认同,但是他也从未动摇。
战争本就可以让普通人变成厉鬼,可以让厉鬼变成死神,他们通过战争通过强制的军国主义洗脑让原本只想安居乐业的百姓,一点点亲手屠杀弱者欺凌妇孺。
战争到底带给了我们什么,战争让我们失去了家园,让漫天的烟花变成流弹炸毁整座城市,让亲人离开我们远赴战场却再也未归,让侵略变得理所应当,让没有战争意识的百姓生灵涂炭要为军国主义付出惨痛的代价。
中国在整个近代史都在爆发战争,可以想象当时整个中国是如何在这样的环境里度过数年,那一代成长起来的人人生中缺失的永远伴随至死。
日本大量关于战争反思电影太多太多,他们把人生中最美好和最治愈的大概都放进艺术里了,反之现实里依旧压抑和脆弱。
《美丽上海》里也曾说过:历史是不会被遗忘的,但是怨恨是可以宽容的。
反观如今徒手撕鬼子,裤裆藏炸弹,用尽神话描写如何在战争里巧击鬼子,沉浸在战胜国的光辉荣耀里无法自拔,却对过往历史绝口不提,我们到底应该为怎样的国家而活呢?
人类社会赋予我们生存的意义,大概只是为了让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学会幸福的普通人。
但愿我们都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影评载于公众号“兔野的四个九月”(QShivy2011)欢迎多多关注,一起高兴,一起醉生梦死。
《少年H》我看了两百页左右,然后在百度搜索了同名电影,电影对书中一些内容有所删减,比如电影里面没有对陈先生被人骂“清国奴”这个片段,还有对H小学时经常尿床的画面描写,电影里增加了H父亲妹尾盛夫受刑和H在初中接受军国主义教育的具体画面。
看完电影后,我去豆瓣上搜了搜影评,有的人说少年H跟《蓝风筝》里的铁头有点像,我感觉确实有点,他们都是经历了一场长久的浩劫时期,也经历了发生在身边的悲惨故事,见证了身边人的生死未卜以及无奈死去......少年H所经历的对军国主义教育的疑惑以及H的父亲对于日本“和平”宣战的质疑与其自身对此的守愚藏拙。
以及日本投降后作为H父亲的沉默寡言和H的反抗,到结局15岁的H选择离家,成为绘画广告公司的小工,结局的画面停滞在一个“凤凰”的绘画里,也暗示了当美国在经济上牢牢地控制日本,又在军事上让日本具有极大依附性的时候,日本只能成为美国的附庸,使其在二战后“经济复苏”。
我今天背《离骚》背到“肇锡余以嘉名”的时候看了肇的注解,是开始的意思,这让我想到了罗马读音的肇(Hajime)的平假名はじめ也是指开始的意思。
真巧,这可能是因为之前古代日本和中国的文化交流所形成的字。
古代的日本在中国还是唐朝的时候文化交流十分频繁。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264年的时间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
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
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到了近代,晚清的中日甲午战争,以及民国时期的日军侵华战争,伪满洲国建立在中国的东北地区,日本731部队在这片土地上做出的惨无人道的实验,皇姑屯事件,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淞沪会战......日本的法西斯主义思想以及军国主义思想盛行,日本民众接受日本军国主义的洗脑的同时无法反抗......愿世界和平,正义终将战胜邪恶!
一部无意中翻到的片子,却意外地打动了我们。
少年H,一个生活在二战时期的少年,父亲是个出色的洋服西装裁缝,母亲是个善良勤劳,手巧的主妇,还有一个天真可爱的妹妹,一家人有着基督教信仰,就这样过着简单而又幸福的生活。
而这一切,却很快随着战争的发展而被打破~从一个小康家庭到最后无奈搬入难民营,三餐不继却依然在信仰的指引下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少年h的成长,目睹着许多人的无奈被迫出征,目睹了因为与政府有着不同观念信仰而被捕的大哥哥,目睹了父亲偷偷地而又无比坚定地帮从德国纳粹营中逃出的犹太人修补衣服,目睹了父亲因为自己收到的一张国外名信片而被用刑……他的成长是沉重的,所幸,他有着如明灯一般坚定的父亲一直给予着他力量与指引~一家人在那个动乱的时代互相扶持渡过一个个的难关。
没国哪有家,而无数的家又何尝不是国的写实。
从日本人自己拍的电影中去了解这个发动战争的国度他们的子民当时又是处于什么的生活中。
其实战争面前无论哪个国家的平民百姓们都是如此相同~娓娓道来的故事,没有过多煽情的点,显得更为真实,从家到国,再从国至家,唯愿,再无战争。
昨天看完片子因为一些公务无法趁热打铁写评论,今天回想起来,冲击力并没有刚看完时那么强了,日本灵魂导演小津说,电影以余味定输赢,所以这部影片我没有给5星。
中国人看这部片子会有更加的感同身受,历史告诉我们,1937-1945年这8年里,日本的铁蹄是如何践踏我们的家园,我们又是如何将他们赶回东瀛老家的。
万恶的大和民族,终究恶有恶报,两颗原子弹下去,生灵涂炭。
那这么一个十恶不赦的民族,又是怎么看待这场战争的呢。
少年H告诉了我们,这场战争,真没做什么好事。
战争颠覆宗教,颠覆人权,颠覆正义,颠覆真理,在战争里只有利益,好战者都是没有安全感的,烧杀抢掠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好战者不允许思想自由,不允许言论自由,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解决问题的准则就是简单粗暴,杀了再杀。
若好战者是个人,那么他会被镇压,若好战者是民族,那么他会扩张,若好战者是政权,那么他会被推翻,片中一再强调忍耐,忍着忍着,忍不了了,就会有新的势力崛起,从古至今都是这个流程,但是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利益点,归根结底,人为财死这种东西是无法从体内拿走的,这样的事情还会继续延绵不绝的发生。
某某主义走了,又来了某某主义,某某总统下台,又来了某某书记。
政治让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但是由于政府职能的必要性,民众又必须依靠政府统一管理,这样的平衡就是当今社会诉求的根本,天枰不容倾斜。
在电影的角度看,我最喜欢的是他台词的设计,小孩的台词我认为是很难控制的,小孩懂事和不懂事之间是没有一道明确的墙来分割的,所以怎么样来让一个小孩讲出这个故事的道理,还没有念台词的痕迹,这一点是需要结合上下剧情,结合小孩在片子里的成长历程来确定的,稍不留神就做作了,《一 一》的那个小孩,某种意义上的异曲同工。
暂时总结这么多,这几天看的片子有点多,又是分段写的评论,以后想起来时,再补充吧。
《少年H》——在那个重要到需要特别放假三天以示纪念的日子即将到来之际,推荐一部日本反战片(算是吧?
)虽然作为中国人在观影时多少有点哪里不对的诡异感觉……战争时期人们生活的全部真的就只剩战争而已了么?
拍战争时期的作品,展现点真的就只能是各种伟人,间谍,先锋以及与他们配对的各类气急败坏智商堪忧的日本鬼子么?
也许普通人在战争中努力想继续过普通生活的故事,会从不同侧面激起人们的反战反思,让人们真正去反对带来这一切灾难的战争本身。
永恒的反战题材电影,对亲历事件仅存的记忆。
战争从来不仅是硝烟和赴死,更多的是毁灭前后的恐慌和迷茫。
影片记述的是上世纪1937年至1947年太平洋战争的十年,从孩子的视角所看到的世界的荒谬。
影片时间线分成两个五年。
神户还一片祥和的时候有关战争的苗头还停留在日军占领南京和“男人姐姐”的犒军的新闻里,此时的社会思潮已经开始出现单一化和排他化趋势,从小在熏陶在爱与奉献中H君感觉到了,但父亲说要将信仰放在心底不要轻易动怒。
灾难是温水煮青蛙,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就失去了控制,1941年和英美开战,战争扩大,全民皆兵,家人分离,十几岁的男孩必须进行军事训练,H君看到一向担当的父亲在被调查审讯后内心变得犹疑不定,自己坚持信念却频频遭遇殴打的境遇下,逐渐对上帝构建的现实产生怀疑;此时全民弥漫着军国主义但仍有人尚保留理性,给了H君最后的一点坚定;停战后全家团聚,面对城市废墟和全民物资短缺,他久久无法走出阴郁,成年人玩的这场游戏到底有什么意义?
影片里父亲是个光辉的形象,无论遭遇什么样的境遇,都展现了一个男性担当,既是家庭的灵魂支柱也是行动方向的掌舵人;母亲仁慈勇敢,一边投身战事服务,一边呵护两个孩子周全,食物短缺的时候依旧施爱于人。
正是这样一个有信仰的家庭让H君完成成长,当父亲再次踩起缝纫机,15岁的H君走进社会,再次拿起画笔。
幸好有妹尾河童这样的人真诚的分享战争经历,使得后人能够回看历史铭记教训。
战争从来没有对错,却总有谎言和欺骗去美化执念。
我也是个弱小的人,完完全全的认输了啊,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就没有什么自己能做的事了吗?从今往后该怎么办才好呢?但是已经都结束了,对此耿耿于怀的话,就真的结束了.再重新来过吧!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耳朵去倾听,相信的事情就去做.这个叫凤凰,就算用火烧死,也必定能浴火重生的鸟.影片其实对每个人都有教育意义,让人从中受益.好的电影都有自己独特性,不盲从,不美化,不丑化,让电影到升华.我们国家现在战争片非常非常多,但绝大多数都是美化自己,丑化敌人,都是盲从跟风,甚至忽视真相歪曲历史而且还有很多荒唐之处,手撕鬼子,裤裆藏雷,变成了一本本弱智电影.本片不美化战争,不丑化敌人,从小人物少年H一家着手,反映战争给民众带来的巨大影响.少年H的父亲是个裁缝,衣冠楚楚,对战争有清醒的认识,少年H的母亲是个的宽厚人而少年H是个倔强思想独立的孩子,不盲从,不象很多人一样做裙带草,随波逐流,摇摆不定.战前不盲目参战,战后不盲目背叛.因为信基督教和为外国人做衣服,少年H一家被大家歧视,被迫害,在战争中,家庭被毁,但战后一家人重新振作起来,象凤凰一样,浴火重生.我希望我们国家也多一些有独立意识的人,大家不要做裙带草,不要摇摆不定,随波逐流,只有保持独立性,我们国家才会有真正的希望.
那个动荡的年代,其实电影中还是较少的描绘那个时代的可怕,而是着重在宽容与人情。
空袭那段让我想起昔年外婆与我说起她小时候躲避空袭时的样子。
在这电影中,多少也能看到与文ge时相似的事物,一样的身不由己,一样的百口难辩,一样的充满可笑的谎言与盲从。
当美军的空投弹落在这条小街的时候,大火迅速蔓延,导演把这场大火拍的分外的美丽,这场大火,让你看到的是普通百姓生存的无奈,也寓意一个时代的结束。
当爸爸的缝纫机烧毁于这场满天大火中时,那个对儿子谆谆教诲的父亲,一家之主就此不见,缝纫机,就是父亲的灵魂,也是那个时代。
虽然后来缝纫机修好,那个慈父又回来了,可是,我反而觉得有些牵强。
当母亲将米饭分给他人时,H在屋中闹脾气,他很迷茫,在这样的时代。
他质问父亲,想要一个答案,可是父亲,回答不了;这也是那代人对那个无奈时代的质问,谁能回答的了。
真的是一部好片子。
爸爸,h,眼里炸裂。
@2024-06-03 20:46:03
1.这个民族节制,韧性,谦和和倔强,承认强者。2.有这样一个家庭,那是在任何时期,都是最好的。 3.独立的思考,切勿迷失于庸众 4.残酷。动人。温暖。
一发现新奇的事就率直提出疑问,绝不人云亦云、像海带一样随波逐流。
小孩儿演技太烂,片子也一般,但是算是日本反思二战片中态度较真诚的一部。
其實對日本關於二戰的影視劇一直有複雜的想法,所以這種不太干涉到政治、戰爭的以二戰為背景的 看著倒是輕鬆
降旗康男的作品总是让人有种泪目感 日本坚定的反思愚蠢昭和战争的导演大概渐渐的也会减少了
是谁改变了他们的世界。TMD
名为少年,实为父亲。题材以小窥大,优点在不过度煽情。
尚可。孩子视角的二战,整个叙事都很常规,风格上倒是有点假定性,镜头略浮夸,虽不搞大场面但升降摇臂也使的很多。日本真的很奇特分裂,西化和民族主义挫败和自大被损害和低节操,都是拧巴着来的。。。竟然没提广岛长崎的事儿,以至于最后可以欣然的以和美国大兵说上话而自豪。
不要活得像裙带菜一样。想看看原著。水爷太棒了。感谢日菁。
3.5 男主的妹妹是蔡宜凌吗
政治动荡战争时期拍得这么温馨和团圆,不是很喜欢,不过毛衣好看!
细水长流·······
可能是我期望太高了吧
娓娓道来的反战家庭片,相比起乔乔的异想世界还是差了一点特色。另外,小粉红不论哪个国家都令人做口区。
H,裁缝机,衣服,照片。到最后都成了墙上那只凤凰。
太无聊了随便看的 结果居然难看了感觉不舒服……
有些地方演得有點過。
水谷丰完美演出
我没看出来哪好,演得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