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1、动漫人物的纪录片,一个温暖的故事2、把故事放在二战的背景下,展现英国一对夫妻的生活。
把很多历史事件通过男主喜欢关注政治事件给展示出来,我不太喜欢这种,明明应该是旁白的东西,让主角用嘴巴说出来,融合得又不好3、历史事件流水账,看不出来大多数的历史事件对角色的生活有什么大的影响4、男主是温暖的,他是一个送牛奶的,女主是小女人的,不关心政治,但她朴素的观点有时候却正好直击要害,他们的儿子是正常的,就像是很多普通英国人那样5、男主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这是电影里反映出来的6、画面来说,亮色调就是黄色白色,暗色调就是黑色灰色7、男主很有忧患意识,提前修筑防空洞、做了一个铁笼子8、剧情比较平铺直叙,特别是人生后半段,主要就是以情动人。
女主老年痴呆,一个一个死去
在你离开后,一切都显得空落落的,我总觉得我们的房子太大了,但是你和我在一起,似乎有种东西能够填满空隙,但现在你离开了。
我花了很长时间接受你的离开,然后我就来找你。
因为有你在,我们才有这么美丽的花园,一年四季,花瓶里都有新的花朵在盛开,新房子很快就能够居住,家具都焕然一新。
我们度过了无数个春秋,在收音机里见证了这个世界的一段故事。
儿子种的梨树长得好大,他当初也只是一个小孩子。
我们在一起经历了战争,经历了党派更迭,电走进人们的生活里,人类进入太空、踏上了月球,我们经历了多么丰富漫长,辉煌又可怕的岁月,但我们还活着,还在一起。
温馨又让人难过的故事,明明是无比幸福的生活,但我现在很难受。
像是梦想中的温馨家庭,人的记忆会被美化,但痛苦也会被越来越刻骨铭心。
就像父母离开的模样。
我不记得我父亲年轻时的模样,二十二年后我弟弟三十岁,或许那个时候能够看见。
闲来无事和小冰聊天,她忽然问我想不想看电影,做了几个选择题,就推荐了《伦敦一家人》。
这是一部我从未见过的画风,也带给我前所未有的体验。
画风很唯美,像彩铅、像水粉、也像油画,总之是很舒服的,轻纱般的、透气(除了战争时期黑云压城的浓墨)。
背景音乐也是舒缓的,从前慢的感觉。
甚至战争时期也有远离硝烟的乡村,一如《邮差先生》中的小城,岁月静好,转眼也就过去了。
伤亡总是有的…但,不常发生。
Ernest总是在看报纸,从中应该可以获得世间的大事。
而我呢,如若早生几十年,没有现在这些媒介,也会悠闲的看报纸,装作一个关心国家大事的人…(和妻子一起躺在草坪上)时间流逝,正如月光朗照所有人,一家人这样,就很好(●°u°●)」那时还可以对着家人会心安抚地说"there…there…","I know…I know"
我真的是被这样一部真真正正讲“相濡以沫”的一生故事给感动坏了。
同样是讲细水长流,同样是讲相濡以沫,为什么这部动画片却比冯小刚的《只有芸知道》好上一百倍呢?
因为真切经历和“道听途说”不一样。
冯小刚这次输得很惨呢,从自己兄弟伙那里听来的故事改编成电影,少了自己真正感受,就会显得矫情。
而这部英国手绘动画电影,改编自Raymond Briggs以其父母真实人生为故事所绘的获奖和畅销绘本,讲述Raymond Briggs的父母,一对普通英国夫妇从1928年初遇相爱到1971年相继离世的故事,因为真实,因为平凡,点点滴滴都是完全真实的,不矫揉造作的生活情感,真正让人理解什么叫做“平平淡淡才是真”。
其实大多数家庭都如同这对夫妻一样,虽然经历了大时代战争等变故,但是大多数家庭都是在有惊无险中度过。
就像我的婆婆爷爷一样,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经历了抗美援朝,真正“家破人亡”的故事其实离我们这些平常老百姓还是很远,我只记得小时候楼下有一个邻居爷爷就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失去了一只眼睛,是真正上战场的老兵,而我爷爷是一个文艺兵,所以那些战争中的悲欢离合,痛苦折磨非常万幸没有在我这个普普通通家庭中发生。
而更多是看着婆婆爷爷就如这对伦敦夫妻一样,一辈子住在一栋房子里,吵吵闹闹,却又不弃不离的过一生。
一栋空房子从什么都没有,到一点一滴越来越有家的味道;一对夫妻从只有他们两个人,到有了儿子,儿媳妇。
一生的故事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有人陪伴一生看似容易却又非常困难。
虽然支持不同政党,母亲的“抵黄”常常让父亲抓狂,但是当母亲受了委屈和难受,父亲总是“i know ,i know”并把母亲揽入怀中安慰。
没有发生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哪怕遇到儿子的叛逆和对其未来的担心和不理解,也依然选择了接受。
最羡慕的就是闲暇时一起坐在院子里,你看报我织毛衣,哪怕沉默也不尴尬。
看完《伦敦一家人》让人真正体会到“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的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有时候我们人类的欲望太多,想要的太多最后终将失去。
明明知道这对夫妻最后都是因为老了而去世,但还是哭得一塌糊涂。
是因为太想要这样子的爱了,我觉得看完《伦敦一家人》才真正明白追求一生想要的爱不过如此。
一个男孩用自己的画笔,一笔笔勾画自己父母的故事。
从父亲是一个阳光少年每天活力满满去上班,到镜头刻画母亲在一个上流社会家里做女佣。
每天母亲都在窗前看着父亲的小单车轻快的飞驰而过。
爱情是什么时候萌芽。
有天父亲敲开了母亲主顾的门,送了一束花给母亲,自我介绍,邀约看电影。
一切自然又窝心。
母亲和父亲顺理成章的结婚了。
他们用所有积蓄贷款买了房子。
一开始从一张床,后来到父亲亲手为家里亲手打了各种家具。
画面温馨美好。
到有了baby,到生了baby.父母的爱情,像一本流水账。
却时时刻刻在敲击我的心脏。
明明只是很平常的事情,坐在电脑面前的我,热泪盈眶。
我一直在想,我自己爸爸妈妈的故事我知道多少呢??
也许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问问自己的爸妈,你们是怎样开始的?
有我的时候你们是怎样的心情。
天下父母心,虽然都是一样的。
但每一个故事和心。
都值得被铭记,不论怎样的方法都在你我心里。
因为过于喜欢电影,特意买了本漫画。
从封面就可以看出,年幼的儿子躲在窗户后面怯生生地望着父母,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翻译成伦敦一家人并不准确,儿子的本意就是讲述父母的故事,他更多的是参与式观察。
腼腆的父母,小黑猫,窗后的儿子Ethel生产时候,Ernest带了一束鲜花
很喜欢Ernest的动手能力,这里是做了一个bird bath
虽然只是一个送奶工,但Ethel对社会阶层很“敏感”,坚持认为自己不是working class,虽然很显然Ernest的收入是在贫困线以下。
后面Ethel终于从packer变成了clerk,可以working in an office. 俩人在火车上还有对first/second/third class的小对话,可以看出Ethel真的很在乎社会阶层.Ernest一直有的乡村梦
儿子帮他实现了不知道电影改编时候有没有咨询过作者,非常喜欢这里儿子回了一句,I know,dad. 儿子知道父亲始终没有实现的乡下小屋梦。
单纯觉得画的很可爱46年建成福利国家
儿子种的梨核
最后长成了大树。
看电影时没懂的段子,搜了一下难怪Ernest没好意思继续解释
Victor McLaglen是Ernest最喜欢的演员,失忆的Ethel还记得,虽然记混了
俩人第一次看的就是他的电影
看电视时候又强调了喜欢
Victor McLaglenEthel对儿子头发和梳子的执念,儿子的抗拒,终于在她的病榻前得到和解
Ethel去世后Ernest还摆放两套餐具,睡前喃喃自语我去给你热杯可可
儿子带走了父母的结婚照
日日夜夜在地铁上奔波,眼里盯着微信、微博,稍有空闲时间我们就急着找事情做,我们似乎已经慢不下来。
《伦敦一家人》中20世纪缓慢的生活节奏却让人十分享受,从埃塞尔和欧切斯特的相爱到他们的死去经历热恋、婚姻、小生活、孩子,这些元素在短短的85分钟汇入两个人的一生,平平淡淡有悲痛有快乐的一生。
电影充满了伦敦的味道——阴雨的天气、满是花朵的花园和那浓浓的可爱的伦敦口音,白人红红的脸颊显得分外可爱。
电影没有什么蒙太奇手法,没有什么非线性的剧情,整个剧情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人物、世事都随着时间不断变化。
交通从马车到摩托车,再从摩托车到小汽车。
欧切斯特的送奶也从推车变为电动车。
科技不断变化,有了照相机、电话、电视等等。
从希特勒上台到二战爆发,从二战到胜利,英国首相从 张伯伦到丘吉尔再到艾德礼。
墙上挂的照片摘下后的影子和已长大的梨树时刻告诉着我们时间的飞逝。
它不是过度营养的鸡汤电影,也没有对什么话题进行深度探讨,但它却展示了真正人生哲学——平淡是真。
这对淳朴可爱的夫妻是工人阶级,过着普通的生活,普通恋人般送花、看电影,没有昂贵的奢侈品、没有五先令才能进的舞会。
他们过着传统的家庭,会对奢侈生活的小羡慕和期待,却完全不会有阶级焦虑,安于这平淡又甜蜜的小生活。
这种安于平淡的价值观或许是我们最缺少的。
埃塞尔不懂得什么政治、科学甚至不知道同性恋是什么,对于希特勒的书因为听到它名字是《我的奋斗》就夸他、不懂得原子弹、社会福利等对社会影响之类看起来高深莫测的东西;她是保守的,坚守着自己认为的正确。
她有着人性里必有的要面子、固执。
但是欧切斯特对她十分包容,不仅欲言又止以维持关系,而且丝毫没因为她的这种“无知”而失去了对她的爱意。
这大概就是爱情最美丽的模样,你不完美,但没关系,我会包容你。
他们努力生活,经历着人生中那些小小的快乐——恋爱、结婚、生子,也经历着那些痛苦——战争、孩子、死亡。
但他们依旧安于自己的生活,看报纸、织毛衣、打扫卫生,就是这么简简单单的生活。
电影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国家复苏等大事件随着时间穿插在埃塞尔与欧切斯特的生活中,没有对战争的政治化描述,没有为了所谓的“荣誉”而参兵,有的是面对战争人们真实的害怕和恐惧,没有对观点是非的争论,有的是大时代下普通人心中细细的情感。
电影不旨在彰显时代的混论或是战争的恐怖,更多的是大历史下那些小人物的点点滴滴。
主人公从偶然的相遇到人生中各种大大小小的普普通通的事情到最后的死亡,剧情的真实、人物的淳朴可爱加上油画的细腻把生活的真实勾勒得淋漓尽致。
它没有《王牌特工》或是《小丑回魂》的快节奏、刺激感,而是像山间的细水一点点流入你的心中,正像绘本作者Raymond Briggs自己说的,它不像那些足球英雄和烹饪的书那样,却上了畅销 书榜,这大概就是我们每个人在快节奏生活中对这样的生活的一点点向往和期待。
最后In the blink of the eye中透露的对时间飞逝的悲叹却又有力的歌声,伴随着屏幕上一张张真实的老黄照片,照片里复古的穿搭、淳朴的笑容不仅是作者纪念他的父母,更是让我们想起自己的父母,最后希望大家珍惜时光多陪陪父母。
我现在看完电影的感觉很奇妙,像是旁观了别人的一场鲜活的生命,证明了他们存在的价值,为他们的逝去而悲伤,而这些东西,我才花了一个半小时,感觉像是亲身置于那个年代了一样。
我觉得电影给我的感觉说不上来,很多人说画风很治愈什么的,我觉得对于我来说治愈度有限,更多的是感觉自己投入进了这个故事,看他们在一起柴米油盐,人生起起伏伏,但是故事没有着重表达哪里,就是很平淡的讲,甚至于里面有战争,战争都没有很残酷,就是这种故事,我就觉得很好。
是真的有一种诠释生活的模样。
本来看到中途我去搜了作者一家人的照片,发现百度上没有,没想到最后电影放了他们一家人的很多老照片,我全拍下来了,会放在最后。
要说有什么更深的感悟,其实我觉得作者的父母就是那个年代很普通的一对夫妻,当然他们能做到不吵架真的已经在普通家庭里不普通了,我的意思是他们没什么钱,干的活儿也不是什么大人物,也接受不了时代的进步,接受不了新思想,会担心儿子绘画挣不了钱等等,理论上来说就是众生里最普通的那种人。
要说再往深了考虑,那还是有一点点羡慕的,毕竟那个年代在中国要比英国艰难困苦多了,漂亮的房子,花园等等都没有。
很多他们经历的思想纠结,比如引入电器,绘画工作等等,都是上个年代中国才经历的事情,唯有txl合法😂我看这里是同意不了了。
最后去世那里挺难过的,我看有人说让儿子学画画也挺好,会在百年之后把自己画下来😂那前提是你得能做到一个好父母呀,不然画出来的你们一家人是什么样还不一定呢哈哈。
父母的照片
父母结婚
带着孩子
作者小时候吧
同上
出去玩那次
作者
应该是在家里
这张是不是儿子啊
老了
小时候
长大后吧还挺帅的
爸爸和车 爸爸送牛奶的车很还原了。
每个人都是一道年轮里的纹路,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都有经历,这种经历往往和教科书不同,或更丰富、或更轻描淡写、或更沉痛。
当举国欢庆战争结束的时候,失去儿子的父亲就显得格格不入,但是他,不会被写进历史;当炸弹满天飞的时候,在乡下的孩子还在吃着好吃的梨,战争是什么,他并不清楚……一个人的生命和一万个人的生命并没有什么不同。
少年在战火忽略的农场吐出的梨核,几十年后在物是人非的小院里也长成了大树。
时间不糊弄人,人也不能糊弄时间啊。
原本因为动漫风格有点不太喜欢,以为是个很幼稚的动画片,一边看一边吃,结果看着看着忽然get到了影片的魅力,有一种非常温暖的感觉。
因为一直都是以子女的身份在生活,第一次以父母的视角看他们的人生,觉得很有意思,也很寂寞,两个人组建一个新家庭,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政见不合依旧能够吵吵闹闹在一起很久,经历了很多事,一起开车一起旅游一起野餐,一起躲在防空洞里,很多时候总是父亲在紧紧抱住母亲,但在父亲经历pstd后母亲也能给予那份温暖和肯定,爱情比亲情还要伟大,亲情是斩不断的纽带,是即使你不联系也会紧紧在一起的关系,爱情不同于友情,是相互包容,是一起度过不同的人生阶段和经历不同的事,太伟大了。
从父母的视角看,热爱自己的工作,享受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偶尔和邻居打打闹闹,共同分享工作的喜悦,看着孩子从小朋友到大人,接受他或许有些奇怪的个性,学着像年轻人一样接受新鲜事物,主动理解孩子。
即使不理解,即使和孩子关系比较疏远,他们也并不苦恼和烦闷,而是两个人互相携手度过余生…我不知道我的父母看到这部影片会有什么想法,但是这种孩子视角里的父母的生活,真的很,让人感动。
特别是最后母亲老去了卧床的时候,还能看到床头挂着的婴儿的相片,从前觉得新潮但是在现在显得有些老土的装修,一切都很有生活感,很温馨。
后面母亲老年痴呆忘记了一切那里真的很难过,明明从前总是把父亲的名字挂在嘴边,最后却只认得自己的儿子了。
唉,整体很温馨的故事,或许在父母的视角生活里也会存在很多争吵和不快,但是在孩子眼里他们永远相爱,而孩子自己也能感受到那种幸福感,所以创作出来的东西才会这么温暖吧。
平凡的幸福。但是呢,看了竟然有几点感触特别深。1.姑娘35岁结婚生子没毛病;2.爹回家先问助产士孩他妈怎么样了?连问两次,完全不管生的是不是男孩儿。3.医生说了孩他妈再生娃就是保大人保小孩的问题了,那咱们果断保大人拒绝再怀。强烈建议全国人民集体观看以树立正确的婚恋及生育观。
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巅峰时刻,就连一个送奶的工人,都可以在伦敦买得起带花园的房子……
送奶工可以有独栋别墅还带花园?别太离谱?其实妈妈这个角色很傲慢无知。我喜欢爸爸这个角色。无论何时何地都如此都很勤劳。其实很多男人在家什么都不做。
他父母的故事其实并没有多特别,但就是这样简单普通的生活和经历,娓娓道来,刻骨铭心。
流水账换成了动画而已!
被结尾最后一句狠狠击中。生活匆匆而逝,所有人都在不停学习又不停忘记,不管周遭世界如何斗转星移变化万千,父母两人都默契地相携共度,以至于一方离开后,另一方再也无法承受过度的安静与寂寞,也匆匆追随而去。A sad soul can kill you quicker, far quicker, than a germ. (J. Steinbeck)
伦敦版的父母爱情,配音好绝,画风也好棒。想去看原作了
什么时候是圣诞节
2.5 看到27分 没坚持下去
前面有些平淡,大概平平淡淡才是真,后面有些悲凉,也许人生都是悲剧。
不喜欢女主,实在是不喜欢,反感。情商低,没本事脾气和意见倒不小,一天到晚逼逼叨,一天到晚吓自己,拿着一根破梳子在自己儿子后面追着梳了他那一头毛发一辈子,什么场合都能拿个梳子出来给他儿子梳,好似不在乎也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这样做让别人看起来好似他儿子是她养的一条京巴犬。愚蠢,没有智慧,没有魅力,叽叽喳喳,咋咋唬唬,大惊小怪,喜欢得瑟。
3.5 美得不像话。
细碎而朴实,诚挚而有力。作者以手绘动画呈现自己父母从一见钟情到相伴终老的一生,穿插了英国历史上的种种风云变幻,如此这般看似流水账的大时代小人物叙事,比及"阿甘正传"式的意识形态影像奇观及个人英雄世俗神话,终究更为本真和丰润。(8.5/10)
流水账式叙述,于那段历史并无共鸣
#资料馆留影#喜欢这样的画风,就像儿时随手翻阅的漫画书,故事没什么特别之处,就是伦敦一家人的琐碎记忆,顺带记录了英国近代史的几个重要节点。可就是这些平淡的日常细节,却让人一瞬间想起自己的成长与家人,他们在一起,他们被迫分离,他们又团聚,最后他们又由死神分隔。这或许就是人生吧?说不出的那种感觉,就是人生。
邻里八卦,党派之争,忧心父母,后院梨树,月球野餐,lucky girl……平实的父母辈琐事,很舒服
1928到1971的伦敦普通家庭,只操心家庭琐事的妈妈与能干乐观的爸爸。还可以作为BBC的广告看。手绘风格的画面很好看,不过伦敦空气是不是画得太好了?仅靠男的送牛奶就可以买得起大房子新汽车生孩子,羡慕…
从孩子角度看父母的一生
平淡美好的幸福
大多数人的一生大概都能用有惊无险来概括吧。看完觉得很悲伤,但又觉得释然,平平淡淡才是人生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