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女性对职场、高校、社会中无处不在性骚扰展开反击的一年。
这一切发酵在社交媒体上,而我看到有旁观者会问:“为什么不诉诸于法律、社会机构?
”今天的电影会给我们一些启发。
蓝色诡异的森林,同时配以一段深刻、真挚的告白,不禁让人毛骨悚然,影片没有急着解释,而是抛出影片大大的标题——《unsane》。
紧跟其后场景转换到街上,画面展示着在街上的女主——索耶,没有镜头拉进,像是被刻意限制住只能在远处观望,看到这里观众们不禁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要这么偷窥一个女性?
开场仅3分钟就成功营造出这部影片惊悚、悬疑基调。
我看了下进度条,心里想在剩下的95分钟,导演、编剧能不能给我一个满意的答复。
千万别像国产恐怖片一样开头神魔鬼怪,结尾精神错乱。
还好这部影片给了我一个满意的答复。
本片是一部全程用iPhone7 拍摄完成的电影。
在烂番茄上根据评论,持有80%的新鲜度,平均得分为6.6/10;该网站共识:“《失心病狂》释放了史蒂文·索德伯格的B级片大师之内在,涉入永不过时的心理惊悚片领域并为它带来了高科技电影级的制作。
”。
影片剧情大致可以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悬念的铺陈,主题的展开。
女主索耶是一个敢跟客户顶嘴的顶嘴的银行职员,面对老板的邀请也敢拒绝,性格刚强的女汉子。
在一次约会中,她比男生先说清楚自己要的是一夜情。
她把他带到了家中,在亲热时,她却大声尖叫、浑身发抖跑进浴室,男生搞不清楚状况离开了。
她知道自己的心理问题越发严重了,她其实是一名跟踪狂受害者,是一名性骚扰受害者。
只身在陌生城市的她,从没想过在视讯中告诉母亲自己的困境,而是选择了在网络上寻求帮助。
就这样她搜索到了——高溪地行为中心。
在高溪地行为中心的她向接待医生敞开了心扉,她告诉医生她甚至有自杀的想法。
全部说出来后索耶轻松了很多,最后医生叫她签了一份合同,卸下心房的她没有看清合约条款,不知道那是一份同意住院合约。
准备离开医院的索耶,被不得不被强制留下来住院一天,和一群行为异常的人住在一起。
在尝试着忍耐后,她爆发了,打伤了医护人员。
而因为使用暴力行为她不得不在这里继续待上7天。
期间她报了警,可警方边看着合同,边聊起了天,事情没有了下文。
索耶求助医师,可医师认定了她是病人,丝毫没有听她的解释,还在诊断时听起了电话。
没病的她必须排队吃药,可在吃药时她发现安排药物的医护人员是就是一直跟踪她的人——斯特林,可职工卡显示他的名字是乔治。
她大声叫喊,可精神病人、医生、护士没有一个人相信她的话,反而将她绑在了病床上。
她激动得告诉医生她看到的,可医生的回复是“我要在你的处方上加上利培酮和理片”。
她不得不继续面对那个跟踪狂,以及被认为是个疯子的压抑。
天无绝人之路,她发现病房里有一个相信她是正常人的人——奈特,他告诉索耶医院的黑幕,而且他还有手机。
她拨通了母亲的电话,向她求助。
母亲来到了医院,发誓要带她离开。
至此就是影片的第一部分,剧情进展到这里,在导演、编剧对剧情地把控下,把观众抛到一个布满悬念的电影世界中,观众看到了索耶所看到的、所想的。
可同时观众也看到了周遭专业人员绝对的权威,一方面我们理解索耶处境,一方面质疑专业人员有悖于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专业人员的信任。
在这些问题面前,观众不得不思考谁是正常的,是索耶疯了,还是这些专业人员疯了?
电影有作者的作者表达,这一系列悬念,在乔治——索耶口中的跟踪狂看护,出现在索耶母亲的房间得到了作者的答复,电影中的索耶说的是真的。
专业人员里出现了一个变态,而专业机构并未发现。
这个时候,影片剧情开始转入第二部分,真正的恐惧开始了。
索耶在医院动摇了,她觉得自己是个不正常的人。
可奈特还是一如既往的相信她是正常的,这让她得到安慰。
索耶也向奈特讲述了跟踪狂的骚扰让她不得不向法院申请限制令,可她还是不得不离开自己居住的城市、关闭facebook。
可现在她还是逃不出这个跟踪狂的监视,本该保护她的法律并没有起作用。
一个夜晚她发现了自己病床下,母亲的戒指。
她马上打了电话,可没人接听。
而那个在医院的跟踪狂也发现了奈特暗中帮助索耶。
接下来索耶在自己的枕头下,发现了奈特的手机,打开看到伤痕累累的奈特。
她暴走了,可马上被打上了镇定挤,被关进了地下室。
而跟踪狂一直在等待这个机会与她独处。
与此同时奈特的死被医护人员发现,奈特的身份也揭晓,他是一名被派来调查的卧底。
真正乔治的尸体被发现,警方不得不对这个专业机构展开调查。
索耶能不能逃出、高溪地行为中心的命运如何,一切都遵循着我们每位观众的那份最美好的期待发展。
索耶在影片开头那片蓝色的森林中,割开了跟踪狂的脖子。
高溪地行为中心管理层被捕。
正义终究会到来。
如何发展到这一步的是影片最精华的地方,在这里就不剧透了。
在6个月后,一切似乎都回到了正轨。
索耶升了职,跟踪狂也死了。
可在影片的最后索耶在餐厅看到了一个与跟踪狂相似的背影,她拿起了桌上的刀,径直向他走去。
待他回头,她才发现是她自己的幻觉。
貌似一切噩梦都结束了,可缠绕在这些女性心里上的伤痕可能永远无法消除。
这不也所有受到骚扰女性的心境吗?
影片在高溪地行为中心营造的惊悚,不仅仅是一种电影类型体验,更是向我们展示了这些为保护受害者的专业机构、法律法规失效时,对受害者身心造成的打击,而这些机构、法律本来是来保护他们的。
走出电影世界,电影中的一切在社会上一幕又一幕的上演,这才是真正的恐怖。
在社交媒体上,当女性分享了她们被性骚扰的经历,旁观者会问:“为什么不诉诸于法律、社会机构?
”我不想过多批判,不过站在受害者的角度,这些旁观者们是否有考虑在她们的周遭本应该保护她们的机构、法律失效了。
如若没有考虑到这点,我们不正是影片中一个个看护、医师,要把受害者绑在床上、关进地下室吗?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二三的书影音生活 (ersanFilm)
不久前看过一部用iPhone手机拍摄的电影《橘色》,色彩与质感比不上高清摄影机,却能捕捉到难以置信的真实感。
索德伯格这部新片同样具备这个优点,而且还运用上广角镜头,改变常规的空间画面感,展现出主角眼中光怪陆离的疯人院环境。
故事情节尚有不少新鲜感,悬念设计头头是道,不过多种类型的杂糅让人在观赏时产生不适的突兀感。
感觉导演在风格处理上太过漫不经心,没能形成一气呵成的连贯性。
剪辑与对白设计充满复古味道,像90年代的美剧譬如《X档案》,在貌似稀松平常的现实生活里挖掘出意想不到的荒诞感,更出色利用主观视角,逐渐营造出细思极恐的惊悚气氛。
这种手法跟他多年前的一部《气泡》如出一辙,不过这部新片有更接地气的商业味道,疯人院骗保险这种话题显然具有强烈的抨击意味。
女主角演绎得相当出彩,以及那个让人猝不及防的结尾也是影片的一大亮点。
我喜歡看驚悚、恐怖片但非常討厭靠特效、突然衝出聲音那種低端驚嚇電影不僅完全不可怕,還搞得很不開心所以當在Google看到簡介說這部片嚇人的點不是特效突然衝出來的可怕是讓你一直燒腦、有後勁、晚上睡不著的那種可怕我就直接決定看它了 -導演用Iphone與他人生中短短的十天所拍出來的精神病故事手機視角的緣故 讓整個畫面看來更壓迫、更變態劇情部分滿燒腦的但其實就只是精神病院類電影幾乎都有的特質讓觀眾一直猜:到底誰才是正常人最後結局也是滿出我意料之外的演員的演技都很在線 還有麥特戴蒙出來插個花每個看起來都像有病,猜不透、摸不著 -這部電影如果不只當爽片來看其實它也談了很多東西網絡社群、科技所提高的生活風險恐怖情人的應對一個人面對生活,做自己與迎合他人精神病患者的社會處遇、人身自由的限制等等的更延伸一點也可以討論刑法不定期保安處分的妥適性滿推的啦
这可是大名鼎鼎的史蒂文·索德伯格啊。
用一部 iPhone7 plus 进行拍摄,运用名为 FiLMiC Pro 的软件,然后添加入各种特效,配上大热美剧《王冠》的女主角克莱尔·芙伊,于是这部惊悚悬疑片,《失心病狂》(Unsane)诞生了。
史蒂文·索德伯格早已是好莱坞的旗帜性人物。
在年仅26岁时,就拍出了大师级的佳作《性、谎言、录像带》,凭借该片拿下第42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2000年时,他凭借《永不妥协》、《毒品网络》两部影片风光无限,两部影片双双进入奥斯卡最佳影片,凭借后者,他拿下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这在历届奥斯卡中绝无仅有。
史蒂文·索德伯格能够很好的平衡电影的艺术和商业属性,他破天荒的利用全明星阵容拍摄了《十一罗汉》系列,为商业片制定了全新的分账模式。
而后的《十二罗汉》、《十三罗汉》均获得了不错的票房收益。
史蒂文·索德伯格的电影中充斥着的多变风格和对现实的严肃反思。
其片中的角色设定非常独特,常爱关注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的生活境况。
《失心病狂》无疑是史蒂文·索德伯格对于自我的一次全新挑战。
影片讲述一位在异地打拼的女白领索耶遭遇的恐怖经历。
影片在第一幕建立了非常不错的悬疑氛围,索耶在工作和生活中备受挤压,导致她时常焦虑不安,惶惶不可终日。
她原本希望获得心理治疗,不料却被关进了精神病医院看押。
医生对她的解释不闻不问,她处于崩溃的心理状态让她暴戾无常。
看押的程度不断升级,看押的时间不断延长。
以至于到后来观众都分不清索耶到底是真的精神分裂还是被人陷害。
特别是当精神病看护大卫出现时。
索耶疯狂的发誓,大卫是一直尾随跟踪她的变态狂,在家乡不堪肆扰的索耶选择离开朋友和家人,远遁他乡逃避大卫的死缠烂打,骚扰侵袭。
可医院并没有查出大卫的个人问题,认为只是索耶希望出院逃避治疗的胡搅蛮缠。
渐渐的,观众和索耶都陷入了一种正在失去判断力的危险泥潭之中,到底这一切是真实的存在,还是索耶自己因为缺乏安全感的臆想呢?
《失心病狂》的前半部分一直在铺设悬疑,引发困惑,拉伸剧情张力。
一个弱女子被关进精神病院,孤立无援,无法逃走;更可怕的是到后来,连观众都对她的精神状况产生了怀疑,那种不信任感是影片传达出的最恐怖之处。
《失心病狂》的前半段极为抓人,史蒂文·索德伯格利用 iPhone进行了各种拍摄角度的尝试,大量的非规则取景,
中景和特写景别占据了大量篇幅,固定机位都是那种带有“记录”性质的偷拍视角,移动机位是类似《闪灵》中,走廊场景的“稳定器”式跟拍,
全片最惊艳的当属索耶意外服用大量致幻药剂后,产生的撕裂特效,叠影,虚化,高饱和的画面,对观众产生了强烈的视听刺激,
简直要逼疯了观众!
所有的拍摄角度选取都是为了营造封闭空间内的焦虑,无论是故意压低天花板的走廊,还是狭小的看护室,办公室,亦或最后一幕的单独禁闭室,都在“高角度,小景深”的取景镜头中显得压抑和恐怖。
《失心病狂》的第三幕戏值得商榷,男女主角两人在禁闭室的大量对白一下子降低了前面的节奏,悬疑也逐步揭晓,剧情仿佛走入了平淡期。
史蒂文·索德伯格在这里猛得把影片带入了另一种类型中,男与女的对峙,双方的较量转化为语言的攻防,心理的纠葛。
类型的突然转变带来了不适,但也扩张了影片的广度和深度。
片尾,索耶虽然摆脱了噩梦,却在平常的生活中时刻警惕,那些困扰她的幻觉还是会侵扰她的生活。
她急匆匆逃离餐厅,回望时的惊恐状成为影片的最后一帧画面。
《失心病狂》是聚焦社会女性的心理惊悚片,它用一个高度提炼,略带惊奇的故事展现了普通白领女性在生活和工作中容易遭受的骚扰。
公司上司的“潜规则”,医院男看护的毫无尊重,大卫这种跟踪狂的无处不在,就连影片中的大多女性角色也是负面的,从医护人员到管理层,那些女性似乎并没有给同为女性的索耶提供差别化对待。
另外,本应该对索耶提供保护的警察系统在片中也变得敷衍失效,律师团队对于这种案件也提不起半点精神,倒是影片中透露出的,这类精神病院为了骗取保险而故意把正常人拖延在医院进行治疗,以便赚取治疗费的“拍案说法”让人为之一震。
《失心病狂》有着社会的脉络,现实的肌骨,在加上点悬疑的内里,配合史蒂文·索德伯格玩心大发的拍摄,的确看点十足。
其实,就冲着史蒂文·索德伯格的金字招牌就可以放心入坑了。
毕竟,他可是史蒂文·索德伯格啊。
去年的金马奖上,有一部纪录片大放异彩;那就是马莉导演的《囚》。
电影记录了一群精神病人在精神病医院的日常生活。
不做任何感情的渲染,也没有任何立场的输出;导演用克制冷静的五个小时,把精神病患者的生活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派爷前几天刚刚看过了这部纪录片,对影片中那些出镜的人物也是印象深刻。
尤其是一个名叫傅明刚的患者。
他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正准备辞去压抑许久的工作,做番大事业;却被妻子骗到了精神病院中。
他的言谈举止,看上去十分正常,并不会像我们所了解的精神病人那样神志恍惚、逻辑混乱。
但经过医生的诊断,他实际上患上了轻度躁狂症,症状是情绪高涨、夸大妄想,行为意志增强。
这和他之前满世界坐飞机筹集启动资金、找同学四处借钱、整晚不睡觉要创业干大事的状态,十分吻合。
这种病的患者们,通常对病情没有认识能力。
傅明刚也是如此。
刚进入精神病院,他十分抵触,认为自己受到了迫害,拒绝承认自己的病情。
于是他陷入了一个无解的悖论——如何证明自己不是个精神病。
你没病?
精神病人从不承认自己有精神病;你有病?
那你就是精神病。
于是,在周围全是精神病人的环境中;他从最开始的否认到后来的怀疑,最后真的承认了,自己可能有病。
如何认定我们是不是正常人,又如何证明自己不是精神病人;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派爷今天要说的这部片子的女主,遭遇了和老傅相同的问题——《失心病狂》Unsane(2018)
女主是一个在银行工作的白领。
她和其他都市女生一样,也过着朝九晚五的规律生活。
偶尔她也去酒吧里喝上一杯,然后带个男生回家,来上一发。
不过一些不堪的回忆总是戳痛着她的神经,影响她的生活。
几年前,她找了一份护工陪护的工作。
看护的对象,是一名不能说话的老人,他的儿子大卫对女主一见钟情。
老人去世后,大卫对女主展开了近乎变态式的追求。
他了解女主的一切喜好,用无数的短信轰炸女主,跟踪她上下班的踪迹;甚至趁女主洗澡的时候偷偷潜入她的房间,把新买的裙子丢在女主的床上。
这样的跟踪,让女主十分抓狂。
为了躲避这个变态,她换了工作搬了家,离开了原来的城市。
但是大卫给她造成的恐慌,却像阴魂不散一般,萦绕在女主的脑海中。
她不得不求助心理咨询,来缓解心中的压力。
然而令女主没想到的是,这一次咨询,竟然把自己送到了精神病院中。
医生让她在一份无关紧要的文件上签字;令女主没想到的是,自己签的竟然是入院协议。
于是,她便被带到医院中做各种检查,换上病患服;和一群精神病人关在一起。
她竭尽全力地想要证明自己并不是“石乐志”;但是越焦躁的情绪,就会让她看起来更像精神病。
她报警,警察却只是例行检查,顺便调戏了下护士便离开了。
她打电话给母亲,母亲找到了医院的管理者;管理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证明,自己是多么良心的一家医院。
在病房中,女主认识了一个黑人小哥。
小哥声称自己是来调查这家精神病院的卧底。
据他说,这家医院为了完成企业下达的绩效,骗取患者的保险费用;于是经常收治精神正常的患者。
但是在精神病院中,这种话从一个被确诊为精神病人的嘴里说出来,让你也无法分辨真假。
从观众的吃瓜视角来看,女主的行为确实像极了精神病人。
她发狂,辱骂医生、伤害其他患者;并且她声称给她配药的医生,就是跟踪自己的大卫。
这究竟是幻觉,还是变态跟踪狂的伪装?
女主要如何证明自己正常,并且逃出这家精神病院?
这些疑惑,也为后边的剧情埋下了很大的伏笔。
这部影片出自著名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
经典的《十一罗汉》犯罪系列就出自他手。
当年凭借《性、谎言和录像带》,他一举拿下了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2001年他更是有《永不妥协》和《毒品网络》两部片子入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的提名;并且最后凭借后者,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
擅长新奇和创新的索德伯格,这次同样也在《失心病狂》中,动用了新的拍摄手段——iphone。
摄影摄像技术日新月异,让笨重的专业摄影机变得不再不可替代。
早在2015年,一部全程用iphone5拍摄的《橘色》,在圣丹斯电影节上获得了无数赞誉;
今年春节的时候,陈可辛用iphone X拍摄的短片《三分钟》,也在朋友圈中刷屏了。
而这部《失心病狂》用手机摄影并不只是为了噱头;广角镜头下产生的拉伸扭曲的效果,刚好和女主混沌的精神状态相吻合;大多数中近景的景别,让人物的身体和头部充斥在画面中;形成了很强烈的压迫感。
粗糙的颗粒感,也让影片有了七八十年代B级片的感觉。
可惜的是,最后故事的落脚点,还是变成了美式惊悚,落入了俗套。
不过,影片中为我们展示的正常人被异化的过程,才是最触目惊心的。
在这样一个缺少保护的世界中,我们随时有可能变成精神病人。
那时候,我们该如何证明我们的正常?
让一个正常人证明自己正常?
或许这件事本身就不太正常。
陈可辛用iPhoneX拍出的关于春运的短片《三分钟》惊艳世界,让电影爱好者们也忍不住想要尝试一下去拍摄属于自己的电影。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失心病狂》相比《三分钟》有过之而无不及。
《失心病狂》是用iPhone 7拍摄完成,非但没有想象中的粗糙感,甚至因为拍摄器材的原因,给电影营造出了一种神秘的恐怖氛围。
《失心病狂》讲述的是一个备受异性跟踪困扰的女生,为了逃离这种困扰而背井离乡。
但是他到了另一个城市之后,跟踪者也尾随而至,而她因为精神备受煎熬而不得不去精神病院接受治疗。
但是令她没想到的是,看似正规的精神病院背地里却做着挂羊头卖狗肉的买卖,不仅将正常人困在医院,甚至买通了警察,让他们免受社会的问责。
而女主也被软禁在了医院,每天吃着精神药物。
令女主更崩溃的是,追踪他的变态男竟然跑到医院做起了医生。
每天都要见到自己讨厌的人,并且受到对方的精神刺激,女主在一点点的走向崩溃。
她能否逃出虎口呢?
大家可以去影片中一探究竟。
影片前半段可能会让大家觉得有些平淡,但是后半段突如其来的重口味,绝对会让你们大声尖叫。
影片中有些片段和配乐像是精神病患者的精神世界的具象化,让人拍案叫绝。
3:00am,刚看完电影,豆瓣对于恐怖片想来是带着有色眼镜的,看完片子后第一时间在豆瓣搜了一下评分,很低。
这部片子前期了解的不太多,剧情拍摄有很多瑕疵,但是给人带来的感觉确实很压抑,我觉得是一部好片,有时候看电影是看一种感觉吧,恐怖片给人带来的感觉就是完结后的高潮感,没得必要去扣每一个细节每一个镜头和每一个不太符合逻辑思维的剧情,只是enjoy,别把自己搞得太累
首先,我要阐明自己为什么打了满分。
不是因为它的质量值得满分,而是鉴于豆瓣近些年来总体分数的“通货膨胀”现象,以及恐怖片在豆瓣向来被排挤贬低的事实。
客观来说,这部电影比不上我心中NO.1的《孤儿怨》,这是纵向的对比。
同最近一年中的北美口碑爆棚的一系列恐怖片比较,这部电影可以排在前三,远好于《逃出绝命镇》、《屏住呼吸》和《地狱-亡灵栖所》等。
当然这些都是我自己的主观评价。
《失心病狂》的亮点在于表演和配乐。
女主角的演技非常的棒。
我说不出什么叫好的演技,但我能说出什么是差的演技。
女主的表演没有让我出戏,而是让我一步步走近这个人物,以至于关心她的命运。
许多的电影只要能够让看戏的人融入这么个虚幻当中,我认为就算成功了。
尤其对于低成本的恐怖片,不能过分苛求。
配乐比较自然,把那种诡异的气氛凸显了出来。
瑕疵也不少,这也是为什么我没有太大震撼的原因。
最大的槽点是反派没有摆脱套路。
结局之前他无所不能,结局的时候总会被主角的光环弄死。
女主这么一个精英人士,竟然这么容易就被关进了精神病院。
在豆瓣找恐怖片挺难的。
我以为5.5分的都算不错的了。
分数偏高的,要么是90年代以前的,要么就是最新的电影。
分数只是一个维度,还要考虑打分人数,分数的分布,这样才可以避免浪费时间在烂片上。
在人类所有的情感之中,暗恋无疑是一种很痛苦的存在。
梁山伯在得知祝英台是女人之后,得了相思之疾,终至死于非命。
文学作品里,这样的爱情故事被渲染放大,于是有了化蝶的唯心主义浪漫。
暗恋一个明知不喜欢你却仍然终日萦绕心头难以放下的人,更当是一件加倍痛苦的事。
暗恋一个大家都知道不会喜欢你,但是却满脑子自以为对方很喜欢自己的人的时候,那就是病了。
索德伯格的新片《失心病狂》里的暗恋就是这后一种。
《失心病狂》的整体完成度其实很一般,甚至很多人物行为逻辑是不具有现实性的。
影片的唯一可取之处即在于对暗恋这种情感的极致推演,暗恋到了这种程度,已经不仅仅是病,并且成了女主角整个人生里的噩梦。
在每一段暗恋的过程中,暗恋方总会错误的把对方无意义的行为放大,当成是对方对自己的爱。
在影片中,女主角索耶在一次家庭护理中,为大卫的父亲进行治疗。
所谓治疗,就是对大卫瘫痪的父亲说话。
久而久之,大卫爱上了索耶。
索耶出于职业的行为,在大卫的眼里全变成了爱情。
这很像今天这个网络时代里的男女关系递变。
在微信,或在QQ,我们认识了某个人,如果恰巧对方是人间绝色(在你眼里),再恰巧对方也不排斥你(网络空间里有时候宽容度可能会更大一些),相互有了交集。
两人开始无话不谈,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到形而上的宇宙万物。
天长日久,依赖性悄无声息的蔓延至全身每一个细胞。
一种错误认知可能就会出现了,这种错误认知往往发生在男人身上,如同影片中的大卫。
有了错误认知的大卫开始尾随索耶,在大卫的眼里这依然是爱情,哪怕这种行为已然成为跟踪狂似的病态,在他的心理认知上却很容易把这当成是为了爱情的付出。
影片最后的禁闭室对谈,很清晰的交待了大卫的这种自以为是心理。
这同样很像如今的网络时代爱情。
一方把对方与自己的关系误认为爱情之后,可能就会把关注对方的朋友圈或者空间当成是自己的爱情付出。
在暗恋过程中,自我催眠会让我们忽略了这一行为的严重性。
对方并不知道你对她的暗恋,这无伤大雅。
而一旦对方知晓你是喜欢她的,那你每一次的留言或是点赞,必然都会给对方造成困扰。
这种困扰,一如影片中大卫对索耶的跟踪。
暗恋,到了这个时刻,便有了骚扰与被骚扰的成分。
索耶得知被跟踪后,变得精神恍惚,找了当地的心理医院咨询,于是更大的灾难发生了。
这之后就是常规类型片的发展套路了,密室求生的戏份开始上演。
直到禁闭室的高潮戏,索耶对大卫吼出振聋发聩的真相,大卫的心理崩塌了。
崩塌了的大卫,理智开始失控,索耶看出了大卫的失控,成功扭转局势化险为夷,终于逃出生天。
不久前,在公众号的推文里,我发了一篇短小说《国色》,有些人表示没有看懂。
很简单,《国色》便是一个关于暗恋的故事。
暗恋,成为一种病症的时候,便不再是一件美好的事。
于己于人,都是不妥。
于己,自我欺骗。
于人,成为困扰,甚至成为骚扰。
而这一切被顿悟的时刻,如同大卫,整个人生都不好了。
在《失心病狂》里,索耶是没错的,长得好看(在大卫眼里)并不是罪。
原罪是大卫的自以为是。
索耶不存在要去爱大卫的理由,更不牵涉社会责任与道德批判。
如同网络时代,爱上了一个自以为对方也喜欢你的人。
责任只在于暗恋的一方,被暗恋方完全不存在任何的责任与义务,也根本不需要承担这一切。
一旦暗恋者的行为给被暗恋者带来了生活困扰,那就是病了。
病了,得治。
首先必须吐槽这个手机摄影,鸡肋一般,索德伯格是想证明和表达什么?
证明用手机也能拍出不错的恐怖片?
还是要给其它恐怖片导演立个技术方向?
除了片里那处晃动的画面叠化处理和部分广角镜头外,其它部分甚至可以说手机摄影给这部电影拖了后腿。
其次说电影本身,豆瓣的影迷对恐怖片实在太过挑剔了,这部电影的剧本属于小成本里的上乘之作了,不仅有完美的商业片节奏,不冷场,时刻有悬念,而且人设和剧情走向都完美还原了以前那些经典惊悚片里的元素 。
甚至在对白上也有所拔高,比如女主角在禁闭室怂恿大胡子强J小辫子时的那场对白,将一个跟踪狂内心肮脏的想法扒的一干二净,感觉这部分的一些对白可以拿过来做精神分析题材电影的教科书了 —— 从大胡子角度来说,内心防线被女主毫无掩饰的脏话一点点逐步击溃,最终爆发并不是毫无道理。
再者就是电影营造的那种神秘病态的氛围,说实话这种氛围营造真的是好久没有在惊悚片里见过了,没有一惊一乍,靠音效忽悠人的桥段;时刻潜伏的危机感,无法信任的周围人,孤立无援的境界 —— 这些经典的环境渲染都是欧美心理惊悚片才有的特质啊!
还记得01-10年欧美心理悬疑片井喷的那段时间么?
《禁闭岛》《孤儿》《致命ID》等等一类,这片要是用摄影机拍,放到那期间质量也丝毫不差。
3.5/5.索德伯格真就随便玩玩都秒掉一大片所谓恐怖片,可以说是相当恐怖了,前提是都还没深入展开讲强迫人头凑业绩。
女主角是真神经吧,实在受不了了,蠢到家了
什么玩意……
这片子好无聊好变态好恶心好弱智剧本毫无亮点唯一优秀的居然是IPhone 7 Plus拍出来的效果还不错,当然除了夜景。。。我居然还要给它写论文???灵魂提问。。为什么啊。。。
除了最后两分钟的反转,其余着实乏善可陈。索德伯格采用了时下容易产生所谓“先锋感”的形式,但里面展开的对媒介的讨论,却甚至还不及自己上世纪八十年代处女作来的先锋....除非把整部电影的存在本身当成是种反讽,否则就只是简单意义上在时代进步条件下,用看似超车手段开着复古烂片倒车。简单来说就是一种“看似先锋”的严重倒退。
什么都沾了一点点 但是哪个都没做好 你要拍精神病院黑幕就拍嘛 后面又变成了情杀故事 你想模糊电影与现实界限 以及片中女主幻想和现实世界的界限就拍嘛 结果你去搞悬疑犯罪加惊悚 自从性谎言录像带就没关注过索德伯格了 原来当初那句以后可能只能走下坡路了真的不是说说而已
7,开始气氛营造的不错,配乐和影像很复古的感觉,中段的节奏有些松散,没有持续的加压。
自救方法实在太傻逼了!哈哈哈。还把女病友害死了。最开始以为是批评资本主义的傻逼利益链,后来发现其实是讲跟踪狂,来说人的孤独和病态社会对人的伤害。
看得很难受。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很不舒服。
非常引人入胜。另外特别喜欢这种吐字清晰的台词表现。
以为是揭露莆田系黑医院不料画风一转成了纯正惊悚片,stalker贼吓人了心狠手辣头脑顽固无法说理。超贫穷影像质感唤起了当年《内陆帝国》的恐怖,让神经的翻倍神经...
唯一的亮点就是全程用iphone7plus拍摄的电影。
2 / 令人难以置信的贫瘠与无趣,假如没有爆米花真不知道我能睡多久。以及,假如索德伯格探索手机摄影的电影语言的方式仅仅是上下左右各个角度找丰富却乏味的人物特写找不同构图的话,那恐怕还不如肖恩·贝克?
恐怖情人系列
焦虑电影,手机摄影能拍成这样已经不错了,索德伯格挺厉害的
This is a joke,烂片啊
恐怖片普遍分低,但是至少有点感官刺激。本片是真的分低,十分老套。
挺有意思,虽然情节也挺扯。
吓人!
画幅竟然是1.56,迄今电脑上看过占屏最高的电影了。固定镜头的曝光游动与广角畸变都让画面有一种监视器感,而反向的重叠镜头也很诡异。那些运动视点镜头不禁让我想去翻出桌子底下吃灰的Osmo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