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整体呈现的感觉,是以电影的手段拍摄出了一种非电影般的生活感。
你会深深的觉得,这是真的发生过。
每个演员丝毫不出戏,都演绎出了各自代表的性格。
影片很真实,好人也有缺点,比如姐姐自己遭受家庭重男轻女的刁蛮却隐隐将这种思想转移到自己孩子身上,比如送出去的女儿没有狗血的回归戏码,比如女主跟阿龙没有在一起,比如主人公的去世。
所有的一切,极尽生活。
你会慢慢沉入到电影中,随着娓娓道来的歌声,随着人情越来越暖的发展而沉醉。
剧情很细腻,演绎很完美。
看这部电影是一种很踏实的享受。
电影《我们的故事》1和2,像成长于上世纪的长辈讲给后代听的一个简单而励志、寓教又娱乐的睡前故事。
对于草根新加坡人日常用语竟是闽南话这件事,身为厦门人的我,早有耳闻。
戏中人物所说的口语,很多时候,只有了解这门语言的观众才能会心一笑,字幕大概只能翻译它百分之六七十的意思,它生动的比喻及剧中人连续输出时“芬芳”的排比句式,实在好笑。
片中有一小段就是利用谐音的问题,通过潮州话与闽南话的“小误差”制造了一个尴尬的幽默对话场景。
还有第2部,一家人迎接阿喜女朋友前,四叔说的那句:静静吃三碗半,闽南语语境中的语义大概是看起来呆呆的,但不声不响就吃了好多米饭,形容人看起来笨笨老实,其实不笨精得很,而普通话字幕则翻译了它的意译为“阿喜这傻小子”。
女主人翁在这个故事里承担了百分之九十九的苦难戏码:一路走来,历经坎坷,付出汗水与泪水,忍辱负重。
她一上来先被逐出夫家,后又不被娘家认可,再到摆摊受屈辱等等,一系列遭遇都极为令人感到同情。
当然,一个典型的寓言式故事是不会亏待善良勤奋的劳动人民的,日子一天天变好,她的善心也同样点亮了其他人内心的阴影。
女主角招弟为母则刚的形象牢牢印刻在我的脑海里。
此外,一众配角也很有自己的人格特点,阿喜的憨厚、阿坤的嘴欠、奥斯曼的实诚、素婷的仗义执言、阿龙的洗心革面、印度“地牛”搞笑的英语口音……每个人物均生动鲜活,接地气。
现实中直播卖鱼、“口吐莲花”的王雷饰演的那个“四叔”,让人又恨又爱,还原了那一辈重男轻女、迷信封建的老人。
华人圈一脉相承的风俗民情乃至生活经历也处处体现在戏中,我们能够看到很多熟悉的文化礼节和习惯:过春节、拜菩萨、婚丧嫁娶,甚至是李小龙电影等等元素。
另外,一些特殊历史背景下的集体记忆也包括在其中,例如邻里一群人围坐在一块看电视,调节时有时无的信号,是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独有的回忆。
《我们的故事》1和2两部电影,围绕亲情的羁绊,深深扎根于乡土中,在时代变迁的大背景下,演绎了一出欢闹悲喜的生活剧。
这两部上下集的影片适合在一个慵懒的周末午后,慢慢欣赏,带着一丝怀旧情愫。
以小见大,家有爱、国方兴,无论曾经矛盾多深。
也许这就是创作者最想表达的。
总体上,两片基调都是很温馨的,电影拍摄技法很淳朴,再度证明了好的故事可以弥补掉一些电影“硬件”技术上的不足。
1971年,新加坡政府为鼓励流民务农,为移民尤其是甘榜地区移民颁发包括农、林和畜牧养殖证书,鼓励民众创业。
同时以社会保障制度吸收大量劳动力,到国家建设各个部门。
招娣卖掉工厂食堂档口,接过被阿坤认为是苦差的猪圈养殖证书,在出狱后重新做人的阿龙支持和帮助下,开始了种猪和鸡鸭的养殖。
在阿龙的介绍下,兼职一份水泥灰厂的苦工。
没文化的招娣能吃苦、懂人情、明事理,深得阿龙佩服。
阿喜得到公交公司职位,和印度女孩到了奉子成婚的地步。
原来印度女孩的父亲,是当年被阿喜胖揍的城管队长,这门亲事最终还是依靠招娣和艾斯曼的联合斡旋才得以成亲。
民族融合在新加坡民主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像润滑剂一样,保证国家机器的齿轮正常恒远地运转。
一年初一,阿坤打了招娣的儿子和女儿,要不是阿龙揭穿阿坤三个儿子的谎言,招娣可能都没办法原谅子女。
作为大姐,面对弟弟的无理取闹,只能忍气吞声。
女儿和母亲背负着同样的命运,却有着不同的抗争意识。
女儿体恤阿妈,因为自己也将成为阿妈一样的女人。
1975年,新加坡政府投建组屋,相当于我们的经济适用房和香港的廉租房,但入住是强制性的。
在甘榜有祖屋的,可以获得一定金额的补偿,有农副产业的补偿更多。
政府收回乡下的土地,让新加坡向现代化社会更进一步的同时,打破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依族建村的格局,进一步强化民族融合。
第一批获得组屋的阿喜和艾斯曼一家,宴请家人做客。
阿坤听说拆迁有补助,便打起了招娣猪圈继承权的主意。
在污蔑招娣和阿龙通奸意欲侵吞家产被当面驳斥后,开着车一头撞向拉粪车,整天把吃屎当作口头禅的阿坤,最终还是要吃过屎才明白什么是回头是岸。
就在所有人欢聚一堂,感觉大结局字幕快要弹出屏幕时,招娣因癌症晚期不治。
一家人坐在搬迁的卡车上,回首与祖屋相望,突然发现一生做牛做马的招娣,早就为全家人做了最好的安排…… 有些幸福,全因有人默默的付出。
除了要感恩,最重要的是珍惜。
因为这种幸福来之不易!
妈电话里说到,家里的房子被政府纳入拆迁范围了,我说那挺好的,可以搬到市区住了,电话那头叹了气:怎么舍得家里的房子。
当时我不明白,拆迁户不挺好,搬到市区政府还有补助。
现在想来,要离开住了半辈子的地方,不太容易。
即使离开了,心里边也全是挂念。
那是我爸从被爷爷骂着长大,努力读书当上老师,再把弟弟教育长大的地方。
从家里到学校,不过十来分钟的路程,也就一条路,这条路跨过一条小河,歪歪扭扭地把当地的小孩子带到学校。
从上学七八岁的年纪,到现在43岁,或有间断,也算来来回回走过30年,这30年里,每天早出晚归,大概也有20000趟有余。
或许每天要经过的那座桥睁眼闭眼,一个小男孩变成大男人。
再然后,有了我,从五岁开始上幼儿园,一直读到初三结束,每天往返于学校的九年义务教育,就在那里发生的,一个骑自行车差点冲进河里的小女孩,长成夜晚悄咪咪和小男友约会的姑娘,爸妈不知道的事,那条路知道。
每次回家,一个人能坐在桥上发呆一天,目之所及,皆是回忆,脚下的这条河,在一个放学的阴天,一群大人围在一起,有条船在水面上慌慌张张,有个小孩掉进去了,放学后跳进河里游泳,一头扎进去也没见出来,这条河,陆陆续续又吞了不少小孩,每次一见它幽深的水底,心里都要打个激灵,有水鬼。
小时候这种故事听得多了,如今长到二十有二,也还是不会游泳。
还有围绕着这座小村子的那些大山,自初中起,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总是课后约着去爬山,那时候山上真好,不想现在这么光秃秃。
那时候我们坚信: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大喘粗气,双脚笨重地扒开草丛,闷热得头晕目眩的时候,一下子就到了平地上,眼前的花丛一片片的,那是第二次见到那种紫色的花,小小朵,枝干很长,踏进去可以淹到半腰。
第一次是在课桌里,刚上课打开课桌就看到了,几个紫色小花绑在一起,被放在课桌的右下角,我怔怔地拿出来,正被那节上美术课的老师看到,夸我说真不错,照着这朵花来画正好。
到现在也不知道是什么人,将它从山上采来,绑好了放在我的课桌里。
那时一个小女孩的春心刚被撩动,那几朵紫色小花啊,美得现在都常常记起。
也不知道现在,紫色小花还会不会在那山里,吹吹风吖
周末看了一部新加坡电影《我们的故事》。
这部片子是以六十年代一个底层的新加坡福建人家庭为切入点,展现了新加坡在冷战年代如何实现政权建构、民族团结和经济增长的故事。
众所周知,新加坡是东南亚首屈一指成功的发达城市国家,人类发展指数位居世界前茅。
新加坡的立国基础是頗不好的,资源缺乏、政治孤立、民族复杂、国民迷信愚昧而素质低下。
从这部电影中,能些许透视出一些新加坡成功的关键。
首先就是老生常谈的政府管制,其次是脚踏实地和民族团结。
治大国如烹小鲜,处世之道和治国之道颇有一些相似之处。
对于一个起点不怎么样的国家/个人而言,想要实现成功和蜕变,首要的便是加强管制,把过去不好的缺陷先控制住,使之不要出来添乱。
其次是脚踏实地,抓住每一个微不足道、甚至不体面的机会,三来一补也好,输出劳工也罢,积累便是硬道理。
最后,是一定要实现内部的安定团结,国家就是要很好地协调民族、阶层矛盾,维护内部的稳定团结。
个人则是要找到一个让自己精神、情绪稳定的方式,不要过度压抑了自己,使生活脱离了控制。
以上,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认知。
但是对于真理而言,我认为要年年讲、月月讲、每天都讲。
世界是残酷的,人性是恶劣的,我们要合理地控制并且应对它。
当然,这电影还是有感情太满太饱的毛病,没有脱离拙劣的政治宣传的范畴,所以给三分。
《我们的故事2》是2016年上映的新加坡剧情片,由梁智强执导,陈丽贞、李国煌、王雷、陈俊铭、萨米·优素夫等主演。
影片是2015年电影《我们的故事》的续集,讲述了新加坡从1965年独立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社会变迁和普通人的生活故事。
《我们的故事2》是一部温暖感人的电影,它以小人物的视角展现了新加坡的过去和现在。
影片没有宏大的叙事和华丽的特效,但它用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普通人的生活和奋斗,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影片的故事情节围绕着三个家庭展开,分别是林德福一家、李亚坤一家和陈金发一家。
三个家庭来自不同的种族和背景,但他们都经历了新加坡的变迁,并在其中成长和收获。
林德福一家是典型的华裔家庭,父亲林德福是一位勤劳的工人,母亲招弟是一位贤惠的家庭主妇。
他们的三个孩子也都长大成人,各自拥有了不同的生活。
影片通过林德福一家的故事,展现了新加坡华人移民的奋斗历程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李亚坤一家是典型的马来裔家庭,父亲李亚坤是一位皮革匠,母亲阿芝莎是一位家庭主妇。
他们的三个孩子也已成家立业,但他们仍然保持着传统的马来生活方式。
影片通过李亚坤一家的故事,展现了新加坡马来民族的文化和传统。
陈金发一家是典型的印度裔家庭,父亲陈金发是一位商人,母亲玛丽亚姆是一位家庭主妇。
他们的三个孩子也都事业有成,但他们仍然不忘自己的印度根源。
影片通过陈金发一家的故事,展现了新加坡印度裔群体的融入和发展。
《我们的故事2》是一部充满新加坡特色的电影,它不仅展现了新加坡的社会变迁,也展现了新加坡多元文化的融合。
影片中的人物和故事都非常真实可信,充满了生活气息。
总而言之,《我们的故事2》是一部值得一看的新加坡电影,它不仅是一部好看的电影,也是一部了解新加坡历史和文化的窗口。
文/几何乡
看豆瓣评分8.3我就觉得值得这个分 前几天看了第一部觉得平平淡淡 但是也很好看 第二部充满了温暖和感动 可惜的是 妈妈没有过上好的生活 值得感动的是 大弟弟这一集里有变好 感慨人间无常 珍惜生活 这两部电影 喜欢上了新加坡 也有了新的认识 那个年代在中国 住的房子很多还都是土房子 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也很差 但是从电影上来看新加坡感觉还蛮好的 一个母亲的一生啊 因为是大姐 弟弟怎么样犯事大姐都能忍都能包容 现在想想他一个人承受了多少辛酸呀。
一口气,两部,加起来将近五个小时,全看完了。
我实在很想把它看完,然后感觉很奇妙啊,不知道这么说。
直到我看到一个影评说“有种新加坡版的《活着》的感觉”的时候,我终于明白了,因为我当初一晚上把《活着》那本书看完的时候也是这种感觉。
压抑又畅快,感动又生气。
虽然是新加坡华人故事,但是他们也是福建移民过去的福建老乡,整部电影也是闽南话居多,风格,色彩,种族,辈分,等等,作为一个福建人,特别是我爷爷那一辈的人,估计能更有体会。
虽然我没懂什么样的人生叫活得更好,我站在2021年也无法以一种批判的眼光去审视这部剧里的某些价值观。
但是不妨碍我被里面的某些情感,某个细节打动哭得稀里哗啦,包括马来人,新加坡人以及印度人三者间的摩擦与纽带。
21.09.23
这部电影与小孩不笨都是同一位导演的作品,其中有很强的个人风格。
能拍出个人风格的导演都是有情怀的,而最能打动人的情怀就是本土情怀。
当年听着咖喱味的英文,重口音的华语,还有时不时冒出的自带喜感的福建话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新加坡是会说方言的。
是啊,你说哪个国家从头到尾都充斥着官方的语言呢?
方言可能无法登入大雅之堂,但这是我们自出生第一个掌握的真正的母语,没有了它,那一份归属感又能从哪里来呢?
本部片子由始至终都在说着福建话,总有一种错觉这是在讲中国的故事。
但是人物的命运和国家命运是紧密相连的。
通过个人讲述了国家从诞生到繁荣(还好新加坡的历史不是很长)再看如今的新加坡,有种离东亚文化圈越来越远的感觉。
这个以华人为主体的国家在建国后将中华文明沉入记忆深处,我也只能在电影中感受一下当年的华人世界。
这部电影整体呈现的感觉,是以电影的手段拍摄出了一种非电影般的生活感。
你会深深的觉得,这是真的发生过。
每个演员丝毫不出戏,都演绎出了各自代表的性格。
影片很真实,好人也有缺点,比如姐姐自己遭受家庭重男轻女的刁蛮却隐隐将这种思想转移到自己孩子身上,比如送出去的女儿没有狗血的回归戏码,比如女主跟阿龙没有在一起,比如主人公的去世。
这是一部献给新加坡,也是献给东南亚华人、潮汕人、福建人的电影。通过这部电影,可以看到几十年前东南亚华人艰苦创业的身影,以及他们身上特有的华族文化的光彩。
编剧出来挨揍,怎么招弟她弟还没被掐死!
想不到新加坡早期也这么苦啊,不过发展的是真快,地理位置太好了
一颗星给阿龙again:)
66/100🎞2020 越来越像坡版娘道
真的是超级好看!同样是大姐 我比素婷差多了!感恩一切!感恩母亲!
如果说第一部展现了动荡局势下新加坡华人奋斗的故事,本片则集中刻画了华人女性在奋斗中那种坚韧不拔、任劳任怨的形象,常常将“做人不要那么计较”、“我们都是一家人”挂在嘴边的招弟最终等来了好结局,但也为这个家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对于闽南人而言,这样的故事虽是家长里短的八点档情节,却在特殊的历史语境下表现出了特殊的意义。
突然了解到,多子多孙对一个底层家庭而言意味着无限的希望。文化、信仰、组织,再注入希望。
妈我是不是你亲生的?当人大姐的命啊就是这么苦。
两集都是还原最吃苦耐劳、计较又互助的闽南人移民星嘉坡奋斗的历史,顺带捎带了新加坡的记录,其实说的就是新加坡组屋拆迁故事。还是家长里短的日常琐事,两集的主要矛盾点都围绕大舅这个人物,虽然是很老套的台剧日常情节,最后还是好几次差点泪崩。整体太电视剧质感了。用现在的女性主义视角来批当年的男权社会下的女性是不合理的,整体应该看到最后是歌颂那个年代的勤劳妇女,有其历史性。
比第一部注入了更大剂量的狗血和鸡汤
片中所指的重男轻女真的很气愤,但想想70年代的新加坡似乎又能理解。但是令人惊奇的是,如今的新加坡思想文化已经进步地非常开明平等科学了,不再是重男轻女封建迷信,真好,女性崛起,国家才会进步。扣一星因为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家庭结局以及招娣的死。如果招娣早早分家出去住我相信以她的能力不会流浪街头,一定会更幸福!
没有1好也
谢谢讲诉新加坡建国史,招娣的一生治愈了身边人却没能治愈自己。这集泪点偏多,笑着笑着就哭了。为什么有的人一生诸多无奈和心酸,有的人一生就能舒舒服服过一辈子,不知道修行在内心还是前世,总之生活不易,及时行乐
女人为何要为难女人,突然黑化?还不是被逼白莲太久。令人欣慰的是,随着年代发展旧人离去,重男轻女的症状略有改善。人都是不见棺材不落泪的动物,宁可被撞醒也不可能被骂醒。这不,世纪大和解达成,搬家达成,大姐起码是“如愿以偿”地功成身退。
!
可悲的女人,可悲的東亞該死的人不死
这部电影倒是没怎么讲历史而是拍成了一部家庭伦理剧。
历史很残酷 审查又很严酷,所有惨烈都被导演强行掰向温情 结局的大团圆也全建立在女主的圣母情节上,看得人窝火
片尾曲我们的回忆 好真挚感人。 门前的黄泥路 路旁的木瓜树。 再寻不回 我们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