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看。
两星。
为阿诺再加一星。
对此片完全不了解,甚至连寥寥数字的剧情简介都没有看。
纯粹是吃晚餐时挑片,看到阿诺就点进去看。
看弹幕说是阿诺版《英伦追踪》,还以为会有揭开阴谋之类的情节。
(当然,弹幕干扰不舒服,几分钟后就关掉了。
)没想到在沉闷之中好久,觉得无聊,一看时间已经快60分钟,我就知道没戏,接下来片子也不会再昂扬。
全程都很压抑,不知此片的意图是什么。
激励、鼓舞、或是缅怀悼念?
能引发观众思考吗?
文艺片吗,或是纯粹的记录?
不追究真相,只聚焦两个同样苦难中的人。
事故发生后,两方都疑似精神失常,挣扎后却又能正常地过下去。
最终罗曼插脖子没想到。
片尾还加个儿子宽恕老大爷的小尾巴。
多次使用蓝天飞机轨迹进行转场,感觉重复。
每一个人面对挚爱的亲人突如其来的死亡,都无法真正的冷静,何况这是一场由于空管调度员的意外失误而造成的飞机坠毁,无人生还,多少人在往后的岁月里都要活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中,也许时间,可以抚平一切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轻松地接受官方的赔偿,多少钱的赔偿,也换不来活生生的亲情。
内疚的人活在内疚中,比如那位空管调度员杰克,事故后的两年,那份自责同样伴随了两年,本来一家三口的幸福,也因这场事故分居两地。
痛苦的人逃不出悲愤的漩涡,比如那位一下子失去妻子与女儿的罗曼除了回忆就是伤心,面对涉事公司的扯皮推诿,他无法沟通,悲愤交加,对于事件当事人的不道歉,他无法理解,怒火攻心,就这样,一切,情绪,不受控制地爆发……一边是另一个家庭的破裂,一边是无法逃避的牢狱之灾,这样的复仇,我们尽管知道是不理智的,却又是十分理解他在那样的情境下不受控制“火山爆发”,我无法判断谁的错,我想唯一错的是谁都没能勇敢站出来,说一句“道歉”,又或者是你的一声“原谅”,让这件事情从此翻篇。
失去亲人的罗曼,只要你们一个真正的道歉,他会努力放下情绪,走出痛苦;被复仇而死的杰克,也许你只要一句“对不起”也许换来的就是生活的重新开始。
多么简单的一件事却不知不觉就是变得如此复杂,庆幸的是杰克的儿子懂得了原谅,因为罗曼的那句“对不起”才没有让悲剧再次发生。
是啊,因为道歉,所以原谅,愿现实中的我们能够多一些道歉,少一些争吵,多一些原谅,少一些憎恨,发生的事情发生了就发生了,无法挽回我们要学会的是以更好的沟通方式让他就此翻篇,不再遗存在你的脑海中变成一个拔不掉的“铆钉!
PS:这部电影改编自“乌柏林空难”真实的事件,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搬上大荧幕,我想,就因为真实,所以更值得去深思!
再PS:不知道你们看没看出,罗曼是施瓦辛格演的,说真的,我是没看出,当我知道的第一反应,就是“岁月是把杀猪刀”,曾经在枪火中生存的硬汉,今就变成了一个温情的小老头,虽然也是健壮,但却失去了当年的的那股英气,唉,人老了,再上荧幕,也只能转型了,70岁了,打打杀杀不容易啊
导演:艾略特·莱斯特编剧:哈维尔·古隆施瓦辛格所饰演的罗曼在机场满心欢喜等待妻女归来,却最终等来飞机失事的不幸消息。
虽然一名航空管制人员承认了自己的工作失职并被警局保护性监禁,但这些仍不能阻止施瓦辛格的复仇行为。
很平缓的基调,没有什么震撼人心的大场面,所有的一切都是用一种平实的记叙手法展现出来,感觉和英伦对决有一点像,但是这部电影比英伦对决更注重情绪,整部电影都是靠每个人的情绪撑起来的,个人觉得是一部值得平静下来细细品味的好电影感觉影片中的人物除了雅各的儿子没有一个人是对的,主角想要一个道歉,但他后来似乎魔怔了,没人能站出来给他他想要的,他就盲目的跟从报纸、记者给出的答案去找所谓的“凶手”要答案,并终于犯下大错。
而被群众定义成凶手的雅各,个人觉得错不完全在他,我不了解航空公司的制度,仅从局外人的角度来看,错的不应该是那个擅离职守去休息的人吗?
很深一点讲,错的不应该是出现这种纰漏的航空公司吗?
但是雅各同样也在逃避他的责任,他不敢正面面对受难者的家属,不敢维护自己的权利,一味的听从冷漠的公司安排,改名换姓躲起来,有什么用呢?
懦弱无为。
那个女记者我个人也很不喜欢,她刚出场是在敲主角的门,在明知主角家人刚刚死去的情况下上来就猛地一阵敲门,感觉非常不礼貌且没有同情心,后来在主角要地址时,她明明怀疑主角会做什么错事,她居然就放他一个人去找雅各了,哈?
陪同一下能怎样?
不知道那种状态的主角很危险吗?
随随便便透露其他人的信息,只因为自己的主观判断,觉得主角可怜?
拜托,人命不是儿戏,我想知道雅各死了她有没有内疚自责?
应该是有的吧。。。
另外还有不少令人心痛的地方,这真的是一部标准的致郁系电影,人性的真实被展现的淋漓尽致,哀伤悲戚。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最后雅各的儿子没有扣动那名为复仇的扳机,这场荒唐的背负了无数人命的闹剧,终结了。。。
以上只是个人观点,纯属私人笔记,不喜勿喷。
相比于史泰龙,州长电影里有太多男权性质的内容,很简单的道理男一号肯定要比女一号强女一号再强也要表现的一定时期手足无措,而且大多数时候必须等待男一号救援而且必须有一个女反派,她的强弱无所谓,反正必须是男一号亲自解决的相比之下,史泰龙的电影里,男权因素就不是很大,女性角色作为反派出场几乎就没有,唯一一次特警判官还是被女警收拾的,客观上让女性看了比较舒服试着去想想,一个总是在你旁边说你弱的人,和一个不怎么对你抱怨的人,让你去选择,你会选择哪个?
而就像前不久州长拍的背水一战,韩国导演弄的,韩国这个国家大男子主义横行,受中国儒家影响导演非要弄个女性反派,而且逻辑上根本说不通,理论上是有两个,第一个女性反派是劫囚车的,还要蒙住脸,然后莫名其妙消失这算什么,说明再强大的女人也要把脸遮住无脸见人?
然后非要把被劫持的女性探员说是内鬼,我就奇怪了,如果她一开始是内鬼,大毒枭会不知道?
如果她是内鬼,在最后结尾前,她都表现出和大毒枭的敌意距离,这算哪门子意思?
而且她账号如果要贪污受贿,她要跑的话完全可以安全离开,需要和大毒枭一起跑?
而且里面的女一号,表现也是非常无脑,一开始和关在牢房里男4号表现不友好,然后在野外被毒贩打的毫无还手之力阿诺出场,满足了英雄主义救援,然后到最终决战,唯一精彩的也就是短暂的对狙,然后碰到杀手上楼,打死后居然就和男4号亲上了,这也太容易得手了吧?
最后导演成功让男性探员组长把女性探员拷上手铐,而看他的队伍里,一个女性都没有,似乎就是刻意为了把女性从高级警察队伍里削去,导演似乎就是告诉人们,女性最多只能当乡野里那种小片警,FBL这种高级职位你们女人别想。
给大毒枭配对只能是借口,而且编造的理由极差,各种矛盾bug如果不是看阿诺,我根本不会去看,任何电影我都会坚持看完结尾字幕,唯独这部电影我无法看完,看的是满心别扭这或许女性观众对这种硬汉电影看的不爽缘故,第一就是刻意压低女性的作用,第二就是非要刻意敌对女性,没有女反派也要创造一个否则怎么满足那些男权主义者的心理呢?
首发于[流量君]微信公众号dotammmCopyright ? 流量君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诺·施瓦辛格在我们心中一直是个肌肉硬汉
但从不久前的暮狼罗根开始,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心中的英雄们也已经步入了暮年阿诺也早已找不回当年的模样,68岁时,他躺在自己的雕像前自嘲岁月不饶人
4月7日,已经70岁的阿诺有一部新电影问世阿诺老矣,尚能饭否?
▼《劫数》2017Aftermath
电影根据2002年德国空难事件改编,阿诺饰演了一个复仇者剧情其实很简单由于航空管制的失误,两辆飞机相撞,乘客无一生还,阿诺的妻子以及怀了孕的女儿也因此丧生
一夕之间失去三个亲人的阿诺悲痛欲绝
因为这场灾难,阿诺仿佛丧失了工作能力,每日耗费大量时间在妻女的墓前一遍又一遍地观看妻女生前的录像,以及贴了满墙的照片
但不同于他的悲痛,航空公司只想尽快了结这个事故,之后投入新的工作而犯下错误的交通管制员也只是被辞退,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处分没有人向阿诺妻女的死亡道歉,在他们看来,16万的赔款足以解决这个无权无势的老人
航空公司的态度让阿诺对于妻女的死亡更加难以释怀即使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年,阿诺还是设法找到了那个交通管制员展开了自己的复仇
虽然标榜着复仇电影,但本片更多地展现了灾难发生后,遇难者的家属以及犯下错误的交通管制员的心路历程先说阿诺扮演的这位父亲一位老人在圣诞节失去了自己的全部家人,就好像失去了生命的全部意义每天耗费大量时间在墓园,试图欺骗自己仍旧和家人在一起
但其实这位父亲的要求并不高,他只是希望能够得到那位交通管制员以及航空公司的道歉但资本家们并不能体会这种感情,他们要的只是这件事快点过去
得到一声道歉,这个信念支撑着这个孤苦的父亲度过一个个痛苦的夜晚
可是那位交通管制员是否真的罪不可恕呢因为搭档擅离职守,整个塔台只剩他一人值班,电话又正好在维修,需要5-6分钟时间而这时因为天气原因,一架飞机临时需要改变线路
一个人兼顾两个工作台,而电话线路又不通畅就在他焦头烂额时,意外发生了
被勒令回家休息的他因为心头巨大的负罪感夜不能寐
由于铺天盖地的报道,他的家也早已被愤怒包围为了安全,他的儿子被禁止一个人出门
他曾尝试过自杀,但为了家人,他还是活下来了
航空公司希望他能够拿着遣散费到另一个地方开始新生活这意味着他要离开自己的妻子和儿子,离开这个熟悉的城市虽然不愿意,但是人微言轻,他并没有另一个选择
一年过去了,他换了名字,换了工作,在另一个地方开始了新生活那场灾难似乎已经画上了终止符,但就在这时,阿诺来了其实事情是可以得到圆满解决的,因为阿诺要的只是一句真心诚意的道歉
但交通管制员并不知道这个愿望,因为害怕阿诺对自己的家人不利,他急切地想要赶走阿诺推搡期间,他打落了那张家族照片
照片的落地彻底激怒了阿诺,因此他掏出了刀长期痛苦折磨的阿诺其实精神已经出现了问题他甚至将交通管理员的妻儿认成了自己的妻女,三人最后的姿势也与照片中一模一样
虽然这部电影让君君看到了不一样的阿诺,但上映以来,这部电影得到的评价并不好IMDb给它打了6分,烂番茄只有38%的新鲜度
大家对电影的节奏、剧情尤其是结局显得极其不满
诚然,这部影片用了将近四分之三的时间在铺垫两个不同立场的人在灾难发生后的心路历程不回避灾难对家属造成的创伤,但也试图讨论交通管制员在灾难中所担当的角色
但导演似乎只注重感情铺垫,应该成为高潮的复仇场面也显得极其平淡电影较有新意地选择以交通管制员儿子的复仇作为结局,但这场戏也结束地十分仓促
虽然电影剧本平平,但君君还是推荐给大家看一看,因为这应该是阿诺有史以来最有趣的一部电影了
看着州长下垂的胸肌和几乎全白的胡子不仅感叹岁月无情,看多了他演的的动作片第一次看剧情片,还是如此沉重的话题,但感觉施瓦辛格看起来还是那么像机器人。
失去了妻子和女儿以及为出生外孙的主角并不是针对任何人,他和其他很多遇难者家属一样只是希望有人能认错道歉,无论是航空公司还是空管员没有人站出来,后来导致州长迁怒于空管员的态度将其杀死,出狱后面对前来复仇的空管员的儿子说了声对不起唤起了对方的良知和恻隐之心。
对于空管员来说,我也觉得法理上他不是killer,并不应为这个事件背锅。
但是既然被牵扯进去就在情理不得不承担一定责任,就像国内正常驾驶的司机撞了乱骑电瓶车的多少也要赔点钱。
如果在面对遇难者家属前来质问时能换一个态度说句对不起,而不是一直说我不是杀人犯此事我不应该背锅,或许不会被杀。
而州长面对空管员儿子时说出了一句对不起我很抱歉触发了对方的良知。
可能在美国人的价值观里,你做错了什么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能否认错道歉。
本来是笨着阿诺去看这部电影的,可是电影全程么有太大的亮点。
故事情节也比较清淡,无期。
只是没想到阿诺演的平民在逝去老婆、孩子(怀有未出生的孩子)后,把全部责任归咎于当值的空管员,最后把该空管员杀死于他妻儿年前,多年后,空管员的儿子找到阿诺报仇,可能孩子本质比较善良,最后没忍心下手,此时的阿诺也意识当年的冲动。
提现中国一句古话:冤冤相报何时了!
结尾语:阿诺,已经离我们远去!
逝者安息、生者节哀顺变,但是确是人祸,过错方:罹难的飞行员开不了口,同为自然人的空官员承受不起271条人命的罪责,航空公司反正是要赔钱的,不幸发生了就应该站出来公开致歉担责:法人没了能够重来!
人命就一次!
[难过]阿洛老矣!
尚能饭否?
显然打不动了!
但是看看那凌厉的小眼神[坏笑]虎老余威在,对手无缚鸡之力的人尚能一刀封喉[惊恐]文戏胜过武斗!
片子不太适合情绪低落、心情抑郁的人看,不过凡空难死难者家属看了应该可以帮助他们放下点[愉快]看看阿洛改了戏路,其实蛮期待段奕宏别老演旧社会市井小人物,应该去演演时装剧里的社会精英,再次蜕变涅槃,看好段奕宏!
再拿影帝最后失独又丧偶的老翁悲愤下手刃了过错空官员,冤冤相报何时了,空管员儿子眼瞅父亲倒在血泊之中,目送杀父仇人坐牢十年,待其提前出狱预谋杀害未行!
空官员儿子选择了善良和放下(家教很重要,空官员确实是个善良的普通人)最后,影厅灯亮,我码字[憨笑]终结者和其他演员演技[强][强][强][/cp]
看着州长下垂的胸肌和几乎全白的胡子不仅感叹岁月无情,看多了他演的的动作片第一次看剧情片,还是如此沉重的话题,但感觉施瓦辛格看起来还是那么像机器人。
失去了妻子和女儿以及为出生外孙的主角并不是针对任何人,他和其他很多遇难者家属一样只是希望有人能认错道歉,无论是航空公司还是空管员没有人站出来,后来导致州长迁怒于空管员的态度将其杀死,出狱后面对前来复仇的空管员的儿子说了声对不起唤起了对方的良知和恻隐之心。
对于空管员来说,我也觉得法理上他不是killer,并不应为这个事件背锅。
但是既然被牵扯进去就在情理不得不承担一定责任,就像国内正常驾驶的司机撞了乱骑电瓶车的多少也要赔点钱。
如果在面对遇难者家属前来质问时能换一个态度说句对不起,而不是一直说我不是杀人犯此事我不应该背锅,或许不会被杀。
而州长面对空管员儿子时说出了一句对不起我很抱歉触发了对方的良知。
可能在美国人的价值观里,你做错了什么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能否认错道歉。
《寻梦环游记》正在热映时,《空难余波》悄悄上映。
《寻梦》格外打动人,它讲的是一则有关遗忘的故事。
对于亲情的记挂,遗忘,原来可以造成二次死亡。
一曲《remember me》,唱哭了众多影迷。
《空难余波》讲述的也是一个有关遗忘的故事。
讲述方式却是《寻梦环游记》的另一面,另一个格局,对于死去的家人,以另一种去对待。
尽管打分看起来不怎么样,其实并不难看。
难得的是,《空难余波》居然是退休州长阿诺·施瓦辛格主演的。
更难得的是,这片不是以往大家常见的那个打打杀杀的阿诺,而是难得秀了一把演技的阿诺。
阿诺·施瓦辛格、尼古拉斯·凯奇、布鲁斯·威利斯、杰森·斯坦森,简直就是批片中的四大金刚,大概凡是他们主演的片,就总会博得批片商的青睐。
《空难余波》大概也是如此,换个演员的话,大概这片就不会被引进了。
没有动作,这种秀演技的片,其实更适合杰夫·布里吉斯、布鲁斯·邓恩、汤米·李·琼斯等演技派来演。
没想到会是阿诺,但不得不说的是,这次的阿诺,演技挺不错的。
阿诺从州长的位置上退下来以后,原期望借助《终结者:创世纪》重振旗鼓,结果没想到却扑了。
加上之前他与韩国大导金知云合作,野心勃勃地拍了部《背水一战》,结果也陈旧的要死,一点也不新奇,也是扑的厉害。
唯二拿得出手的大概算是《金蝉脱壳》及《敢死队》了,但这些风头属于史泰龙,也没他啥事。
这逼得阿诺另寻出路,于是就有了《玛姬》,这部打着丧尸题材幌子的影片,其实讲的是一个父亲如何救女的故事,阿诺展现了一把演技,挺不错的,可惜体量过小了。
之后,阿诺又出演了《为什么我们要杀死冈瑟》,这部神似《买凶拍人》的影片,阿诺饰演了一个超级逗逼,再次开发了一把喜剧天分,其实也是很好玩的一部剧,可惜也是体量过小,动静不大。
再就是这部《空难余波》,但体量也不太大。
不过,好处在于,经过《玛姬》《空难余波》的铺垫,终于服老的阿诺,算是在动作领域之外,发掘出了一些潜能,开发了一点演技,总归不需要靠卖肉也能博得一些存在感了。
《空难余波》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即“乌伯林根空难”事件。
下面就抛开电影,先来说说这个真实事件是如何发生的。
2002年7月1日21时35分,德国南部康士坦茨湖(Bodensee)畔邻瑞士的城市乌伯林根万米的上空,一架图-154M与一架波音757-200SF发生相撞,造成两架飞机上的71人全部死亡。
其中,图-154M型客机属于俄罗斯巴士基尔航空第2937次班机(BTC2937),荷载69人,(9位机组成员,60位乘客,包括前往西班牙旅行的45名俄罗斯乌法市儿童),原计划由俄罗斯首都莫斯科飞往西班牙的巴塞罗纳。
另外一架波音757-200SF则隶属于DHL快递公司第611次航班(DHX611),荷载2人,原航线是从巴林国际机场经意大利的贝加莫国际机场飞往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事件发生地乌伯林根市位于德国版图,但在空域中这里却依然归属于位于瑞士苏黎世的空管公司“瑞士航空导航服务公司”(Skyguide)负责。
事发当晚,这家空导公司的空管中心,只有一名叫彼得·尼尔森的员工在值班,他的同事临时外出买咖啡去了。
雪上加霜的是,当晚空管中心的主雷达正在维修,这意味着空管员必须在很慢的系统速度下指挥往来航班。
更糟糕的是,当晚一个位于地面的用来提示空管员避免撞机的光学碰撞预警系统在事发前因例行检修而被关闭,而尼尔森并没有留意这一状况。
就这样,在多重疏漏与巧合下,悲剧发生了。
在繁忙的空中,多架飞机在同时穿梭,但设备维修的维修检查的检查,而且仅有的彼得·尼尔森一个人又不够用。
尽管当晚尼尔森在兢兢业业地工作,根据工作习惯在正常履行职责,但情况出于他的预料,也出于他的能力范围之内。
就这样,呼啸而来的俄航2937与DHL611就一撇一捺,成夹角形式冲撞过来。
在空难发生前一分钟,尼尔森正在指挥着一架已经晚点的劳埃德航空公司的班机飞往腓德列斯哈芬机场(Friedrichshafen Airport)。
他使用着有故障的电话系统,(这又是一个新情况,电话坏了),同时忙于两个控制台之间,(一个控制台属于他,另一个则属于外出买咖啡同事),以至于直到撞机发生前约1分钟,他才注意到两架飞机即将相撞。
如果他能够早一点发出警报及时使两机航线分离,就不会引发两机防碰撞系统的开启。
当他预感到自己已经无法同时应付两台控制台的工作而打算召唤另外一个房间里其他空管员帮助时已经太晚了。
事发前一分钟,尼尔森发现情况。
首先,他同2937次班机取得了联系,通知其飞行员降低高度300米以避免同611次班机相撞。
俄方机组依照指挥开始下降高度,但几秒后,飞机的空中防撞系统(TCAS)提示他们将飞机拉高。
几乎在同一时刻,另一方611次班机上的空中防撞系统提示机组下降飞机高度。
一个拉高一个降低,如果两架航班上的飞行员都按各自的防撞系统提示操作,即可避免这场灾难。
611次航班遵照防撞系统的提示下降了高度,由于他们将注意力都集中在了雷达屏幕上的2937航班,而没有及时将自身状况通知空管员。
在碰撞发生前8秒钟,611次航班的垂降速度已经低于碰撞范围,依照空管的要求达到了每分钟730米。
而此时另一方的俄国飞行员则是按照空管员的指示也在继续下降高度,并第二次将他们的磁方位向同一方向又更改了10度。
正是俄国飞行员不断下降的操作,使得悲剧发生了。
尼尔森在第一次提示2937次班机下降高度后,再一次发出指示要求他们再次下降高度。
但是,事发当晚空管中心的主雷达正在维修中,这意味着空管员必须在很慢的系统速度下指挥往来航班,而这也导致了尼尔森向2937机组提供的611次班机的方位信息出现错误。
空中高速飞行的飞机,每一秒的位置变化就非常大,雷达系统的延迟,误导了尼尔森,然后他又误导了2937。
就这样,俄航班遵照空管员的指示而忽视了来自防撞系统的警告,继续下降高度。
不过,随著机上防撞系统指示有飞机越来越接近及不断提示要爬升,机组人员已开始质疑空管员的指示,但为时已晚。
两机在相撞前3.8秒,终于可以互相目视对方,尽管俄方机组员已立即爬升飞行高度,但留给他们的时间太短了。
终于,两架班机在10068米左右高空相撞。
611次航班的垂直尾翼从2937次航班机身左下方划过,Tu-154客机随即爆炸并解体为两段,611次班机则失去控制并勉强飞行了7公里,两分钟后坠毁在一个山腰附近,其一部引擎在坠机前爆炸并脱离机翼,两架航班上共计71名乘客及机组人员全数遇难。
以上,是“乌柏林根空难”事件的发生过程。
我只是搬运工,看了多分资料后,还是大部分将百度百科上抄了过来。
电影《空难余波》,这个翻译挺信达雅的,直接剧透了影片中的故事主要发生在空难之后。
这部分,其实也来源于真实事件。
因为空导员彼得·尼尔森在2004年2月24日于自己苏黎世的家中背刺身亡。
而刺杀者则是一个名叫维塔利·卡罗耶夫的俄国工程师。
卡罗耶夫的妻子和两个孩子是空难中2937航班上的乘客,(电影中将两个女儿改为了一个)。
影片主要讲述的就是空难发生后,到尼尔森被刺杀之间的故事。
阿诺·施瓦辛格饰演的正是那名俄罗斯工程师,而彼得·尼尔森的饰演者则是斯科特·麦克奈利,(他是《消失的爱人》中女主的前男友,是《蝙蝠侠大战超人》中被炸断腿的那家伙)。
实际上,灾难的发生,谁都不愿意看到。
卡罗耶夫不愿意,尼尔森也不愿意。
因此,灾后他们两人的精神都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怀有严重的灾后创伤,甚至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自杀。
影片前大半部分采取了双线结构,分述两人如何处理灾难后的生活情况。
对于尼尔森,他被人诬陷为凶手,不得改姓埋名,进行搬家,希望能够过一段新日子。
卡罗耶夫则从一个工地上不可或缺的工程师,变成了一个颓废的老人。
这一点,阿诺·施瓦辛格某种程度上拍出了《海边的曼彻斯特》中卡西·阿弗莱克的味道。
毕竟,两个人都面临着家庭崩溃的境地,卡西的演技揪住了人的心,阿诺在几个瞬间中被卡西灵魂附体,既丧又虐,很好地抓住一个濒于崩溃的老人的心,表现出了难得的好演技。
如果这样演技能够像卡西一样贯穿始终,那么阿诺就真的成神了,可惜。
曾经,卡罗耶夫想过死,但最终还是挺了过来,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
但是,时间到了2003年,他再一次受得了刺激。
空难发生后,卡罗耶夫应征为志愿者,是第一名亲临空难地点的死难者家属。
在空难现场,他找到了自己女儿的项链,找到了妻子与女儿的尸体。
最终,空难场地被设计成为纪念场地,同为死难家属的设计师将场地设计成了散乱的项链样式,灵感就来源于卡罗耶夫发现的断裂的项链。
卡罗耶夫妻子和孩子的葬礼被推迟了一年,在一年之后的空难纪念日,他曾向空管中心的负责人提出希望能安排他与当年事件中的空管员彼得·尼尔森或者领导见面,但遭到拒绝。
始终,卡罗耶夫连一个道歉都没有得到。
2003年11月11日,一家位于汉堡的律师事务所发给他的一份和解协议,协议中空管公司“瑞士航空导航服务公司”(Skyguide)承诺付给卡罗耶夫60,000瑞士法郎作为他失去妻子的补偿,另有100,000瑞士法郎是对他失去的孩子的补偿。
作为回报,空管中心要求维塔利·卡罗耶夫在接受此协议后不可再对其提出任何要求。
(当权者的颟顸与傲慢,看来中外一律。
)甚至,相关人士,还当面羞辱他,觉得这些人对于一个在工地上干活的老人来说,已经够多了,比他工作挣的多得多。
(中外看起来还是一样的。
)卡罗耶夫被彻底激怒了!
最终,卡罗耶夫决定自己去找彼得·尼尔森,用私力去完成救济。
影片到这里,大家可能还会以为愤怒的阿诺会来一个绝地大反攻,来一个血腥杀戮呢。
实际上,不是这样。
卡罗耶夫找到了尼尔森,他想要的原本只是一个道歉,只想让尼尔森好好地看一看自己妻子与女儿的照片。
但好不容易才恢复平静生活的尼尔森却拒绝跟他谈话,因为那天刚好他的妻子与儿子来看他,他不希望发生这样的事,于是声称要叫警察啊。
这再一次激怒了卡罗耶夫,他掏出了刀子,刺向了尼尔森。
不够优雅,不够血腥,也不厚暴力,这里一点都不像我们常见到的阿诺,而是非常写实的刺了出去,然后尼尔森倒地,阿诺也摊在了地上。
时间是2004年2月24日。
之后,卡罗耶夫于2005被判了8年监禁。
在监狱中由于表现良好,最终在2007年获得假释。
而影片中,卡罗耶夫则在监狱中呆了10年。
10年后,出狱后的卡罗耶夫再次前往乌柏林根空难现场去祭拜自己的妻子与女儿。
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个问路的青年。
而这个青年,正是彼得·尼尔森已经长大成年的儿子。
当年,他亲眼目睹自己的爸爸死在了卡罗耶夫之手,现在他来报仇来了。
他知道卡罗耶夫肯定会来这个纪念地,终于等到了他。
他将枪指着卡罗耶夫,让他转过身去。
卡罗耶夫说,我知道你的心情,因为我也体验过,你做的对,但是我还是要向你说对不起。
一声对不起,卡罗耶夫想要却没有要来,尼尔森的儿子没有要求道歉,却得到了。
尼尔森儿子始终还是下不了手,他哽咽着说我的教育叫我不能如此。
多年压抑的愤怒,在看到卡罗耶夫时已经达到了高潮,而随着一声道歉,迅速下泄,他也终于解脱了自己心结。
然后,戛然而止,剧终。
整部影片都保持了足够的克制,淡淡然然,一点一点推进,不徐不疾,却很能扣人心弦。
不能说这片有多好,但绝不算是烂片了。
说说阿诺,没有他常见的傻笑,也没有常见的肌肉,更没有常见的暴力,而是一个演技派的阿诺,挺不容易的。
《寻梦环游记》将纪念就是不要遗忘,要将爱延续下去。
而《空难余波》则讲恩怨的环环相报,你杀我然后我杀你,然后他再来杀你,由一重悲剧陷入到了多重悲剧。
最后,好在尼尔森的儿子停下了手,恩怨终于有了一个了断。
但那种悲伤,那种致命的丧,却挥之不去,缠绕良久。
这不是一部空难片,但却是一部灾难片。空难后失事家属经历的灾难,波音公司的每一个人都应该看看这部影片,不管这部影片里的失事飞机是不是波音的。【空中浩劫S02E04 乌柏林根空难(一个父亲的复仇)-哔哩哔哩】 https://b23.tv/2GGSMVY
很平淡。唯一留下印象的空管员哭的时候鼻涕出来了🤣🤣
全员受害者,可别看,看完心里堵挺
沉闷着看到最后
片子感觉挺烂的,失去亲人很痛苦,但是这么拍太唐突。
这是一个好鸡儿悲伤的故事。乌伯林根空难。
感觉州长拍苦情戏不太适合
人物刻画三颗星,故事叙述和音乐都是屎,明明是悲怆宏大的故事,看完不冷不热的感受是哪里来的?
冤冤相报何时了,都是可怜人
不讨论剧情,作为一名机务,我站在空管那边能感受到很多东西~有时候我们忘记拧紧一颗螺丝也有可能造成上百个家庭的破碎,但这么说有点过,因为压力不在一个人身上,我们有各个部门的配合,缺一不可,也希望大众能理解尊重各个行业,延误不是机务的压力,我们负责安全,我们做好了本职工作,谢谢
节奏不好。。。。不像剧情片,像纪录片
阿诺想演个普通人好难呐,这么壮,一直期待着他掏出一把什么枪扫射呢,这种感情深沉复杂的角色实在不是州长的强项,即使他演的已经很用力了,至于片中的其他演员,演技还不如号称没有演技的州长呢……用一个美国故事诠释了冤冤相报何时了这个道理……
耀莱出品 嘻嘻
剧情很完整,真实事件我也看过,在空中浩劫里出现过,很棒,反映很真实。
all about family, love, and memory.
故事应该还行,但电影比较失败,一是施瓦辛格太老了,二是故事没讲好。
阿诺·施瓦辛格老当益壮的演技,虽然在《空难余波》中将一位痛失妻儿的复仇者演绎的淋漓尽致,但作为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导演编剧却并没有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令电影给人带来真正的思考性,平庸沉闷的叙事,使电影俨然变成了一篇加长版的新闻报道。
压抑,只看了一半
孩子复仇比较突兀
73.剧情的到最后走到突然的刺杀,有些诡异,但事实却就是如此。。影片把主题聚焦于道歉,不能说没道理,但渲染的并不深刻和明确。州长的表演开始觉得还行,但一些地方还是觉得差点什么,和前几天成龙的片可以比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