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巴斯
Донбас,疯狂的边境(港),着魔的国境(台),Donbass
导演:谢尔盖·洛兹尼察
主演:瓦列留·安德留察,鲍里斯·卡莫尔津,谢尔盖·科列索夫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乌克兰,法国,荷兰,罗马尼亚,波兰语言:乌克兰语,俄语年份:2018
简介:一场战争在乌克兰东部的顿巴斯爆发,由此衍生出军事冲突、犯罪行动以及分裂主义者主导的大肆劫掠。在顿巴斯,战争已是常态,政府宣传自诩真相之源,仇恨变成了爱的方式。走入顿巴斯,就像踏上一场疯狂的旅行,悲剧和荒谬与生死相交织。这并不是一个关于某个地区、某个国家或某种政治体系的故 事,而是展示了一个迷失于谎言与真相,寻找自..详细 >
躺盘
没看懂
看完这部影片才知道为何普京称乌克兰为“纳粹”。真是惊人直白介入现实的作品。也许唯有在今天的局势下,艺术作品的尖锐性和力量才空前呈现出来。
全是套路...真真假假
不知所云。。。
乌克兰的纪录片导演拍的第二部故事长片,被称为“伪故事片”。虽然都是按故事片组织拍的,但全片没有贯穿的人物和情节线,完全是顿巴斯战争中的一个个的场面集景,竟然也吸引我连续地看了下去,并对2014年乌克兰顿巴斯地区独立投票后的战争灾难有了切肤、丰富的了解,也算是创作样式上的一个突破。血和泪的历史史实告诉我们,要用改革、协商去解决问题,千万要防止战争与革命,不论其口号是多么崇高、伟大,给普通人和社会带来的灾难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7/10 力度遠遠不夠上部溫柔女子。
这个叫顿巴斯的城市,被战火,被剥夺的选择,被仇恨,被政权游戏,所扭曲所摧毁,在诊所、在市政厅、在检查站、在街头、在婚礼现场、在避难的地下室……一幕幕群戏,人们茫然若失的麻木表情,贪婪的官员,嬉笑打闹百无聊赖的士兵,无处为家的百姓,任意夺取他人生命的弹药……人们谈论着自家今天会被炸吗,就好像谈论今天吃什么。何等荒谬,何等恶劣。你以为挨过这个寒冬,解放的春天总会来,可在顿巴斯,寒冬却是永恒。
在今天看这部电影,极其魔幻,虽然不是很了解背景,但战乱就像一场闹剧,不可思议。
真正的种族歧视
我们最需要也最不可能出现的电影
7分。说不出哪里有不对劲的地方,有可能是导演本身的立场和影片呈现出的“客观”视角之间的矛盾造成了这样别扭的观感。镜头语言试图让观众产生间离感,但是导演在银幕内外的表态和立场又不得不让观众向某种意识形态批判的视角去解读,这种矛盾的姿态何尝不是导演自己正在经历的问题。开头和结尾试图展现出真实的缺位,但这样的探讨在一部倾向明显的电影中真的必要吗?但不得不说,影片中许多处理十分精妙,也很犀利,这一点上到是很有水准
结尾章节回到了开头,但结局是比仇恨、血腥都要恐怖的东西。
自古戛納出悶片😐
首尾往复周而复始
在如今的俄乌冲突时期看这部电影,真是特别应景,也让人对乌克兰的平民担忧和同情。不管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最倒霉的就是那些因为战争而死伤、被迫离开家园流亡国外的平民们。引用一下别的影迷的评论,写的很好:“影片展示了战争爆发后乌克兰政局的动荡,政府的无力,顿涅茨克独立后军管状态下军队的强取豪夺、无法无天,民众的苦难和被政府引导的乌合之众的狂暴。影片充满了深深的无力感,战争状态下,最倒霉的是民众,最狂热的依然是民众。今天,顿巴斯的炮声隆隆依旧,今天,依旧有无数愚民盼望着和这国那国干一仗。看了此片,观众会明白,战争一旦爆发,输赢无法确定,唯一能够确定的就是大家肯定会品尝到影片中顿巴斯居民的苦难。”
这部电影政治意义远大于其本身,一半“疯癫”,一半现实。国家政治宣传,意识形态洗脑手段,政客的教条……我已无法通过言语来流露自己内心的想法了。
乌克兰官方参与的片子,因此对亲俄方行径和民众暴力着墨很多,但导演仍然留了空白,让人思考人世的荒谬而不仅是政治立场。唯一确定的是,面对战争,每个人都是被打断的失败者。电影本身的群像感只有在世界面对俄乌战争时才有力度。纪录片本就是洛兹尼察擅长的,而用伪纪录片的方式来撰写真相被篡改的纪录片,谁又能知道他所言说的又是否是真相呢?真相和是非并不是可沟通的。
纯针对电影这个表现形式的评价。洛兹尼察还是适合纪录片,在纪录片的素材里他能够找到合适的表达途径,这种剧情类的虚构电影看的几部拍的都不行。说的难听点,这就是个抗日神剧般的剧作。
乌克兰拍摄的洗白片,核心思想和当初日本侵华的借口没任何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