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舒骏唱过:你打开哪扇窗,就会看见哪样的风景。
同样,你生在哪个时代,就会被打上哪样的标签;这标签和风景一般,你完全无法把握,所以还不如欣赏。
去看这部片子,本想是研究下80后这个文化现象,因为一直很关注。
当然我的打算是落空了,不要紧,我们来说一说80后这个标签吧。
从某种意义上讲,80后是真正的共和国的同龄人,因为78年前后的这个国家,着实相去甚远。
对这个标签的总结如下:他们是改革开放的一代。
自他们出生起,这个国家不再拧巴,开始追赶世界的匆匆脚步。
当我们回过头来看的时候,发现我们和世界的差距是那么的大,但是,我们真的赶上了。
他们是没有经历苦难的一代。
79年后这个国家再也没有经历大规模的战争,经济开始繁荣,和上一代相比,他们是幸运且幸福的。
他们是受到良好教育的一代。
和父辈的上山下乡不同,他们有机会在象牙塔里挥洒青春。
较之2002年的123万,2003年有212万的大学生进入社会,大学所扩招的,正是80后。
教育之于人的一生影响深远,当然,由于供给的大量增加,他们也不复之前大学生的众多机会。
他们是互联网的一代。
在他们还年轻,世界观正在形成的时候,互联网从大洋彼岸呼啸而来,拉平了世界。
无处不在的信息解构了威权也丰富了生活,他们得以与众不同。
他们也是婴儿潮的一代。
中国的生育率自90后开始显著下降,在这之前来到世上的80后,就是人口红利本身。
如果你不确切地知道什么是红利,请看看南方那些一跃而下的生命。
之所以用婴儿潮来作为结束,是因为二战后的美国,也有这样的一代人。
那是多么可爱的一代啊。
也许是对这部电影的期望值太高,所以看完之后难免的失望。
加之去的时候晚了十分钟,只能猜了猜开头,只能等DVD了。
不过回来同学问要不要去电影院看,我说随便。
如果你能忍受的了拧巴的对吧的话,就去看看吧,画面很美,故事也很连贯,导演拍的很细腻,只是故事的阵线拉得太长,导演控制不住了。
主角长的都不差,看电影的时候旁边的男人就一直在逼逼,说就为了看女二号来看的电影。
不过我觉得女一号长的比较好,尤其是放在大屏幕上看,女二的下巴好像要隔开幕布。
这部电影其实最大的问题就出在剪辑上,成也萧何败萧何。
片子是导演自己剪得,这保证了故事的整体完整,也没有剪漏掉人,使影片人物很完整。
但完整不代表着饱满,甚至连主角都不饱满,每个人都好像画了一张好看的图画,就像2D的海宝,你不知道他后面有没有尾巴。
导演毕竟之前是拍电视剧的,拿着拍电视剧的手法去拍一部电影,是不可取的。
最后出现的感觉就像现在这样,故事成了段落,用时间表示,就差标个12345了。
节奏不快,而且很跳。
但毕竟故事要讲的是十几二十年的事情,即使是《美国往事》也不会剪到一个半小时就扯出这么多年的事情。
导演有点着急,着急去讲述这个故事,所以人物一会就长大一阵子,一会就长大一阵子,而且样子都没什么变。
之前大肆的宣传用共同回忆串起的故事也让人觉得很勉强,甚至觉得可有可无,即使是非典那段,都已经安排进故事了,但又出现TOT的广告词,黄明的确很好看,化成病怏怏的更棱角分明了,但怎么就那么一个问题就成半死不活的。
之前没有任何的铺垫就上了大学了,前面一大段都没有铺垫出这么一个小高潮,我觉得导演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应该有很多东西做铺垫,因为她的确很细腻的处理,但也很无奈,这一出唱的差理落三,本该带出共鸣,但却依旧平静。
奥运那段还稍微好点,能暗示出一点人物的命运。
导演好像一直在讲述一个因果关系的故事,所以留下了很多的伏笔。
每一处都是精心设置,包括每个配角,甚至小物件,都是精心安排好的,必定有其用处。
细细的挖了剧本,也细细的拍了片子,想做的很好,这是可以看得出。
至于所谓张国荣先生离世的桥段完全是导演的个人爱好,一点意义都没有,强加进去的,其实这个可以有好的用处,只是导演没用好,最后成了一个无聊的桥段,几十秒的镜头也只能当做卖点忽悠忽悠大众了。
但毕竟《天长地久》(请忽略《80后》这个脑残的名字吧,人家一直叫《天长地久》,只是片商为了赚点市场就给人家换了名字,这顶多是发生在80后身上的事儿,跟80后没什么多大的干系,导演原著小说就叫《天长地久》,这才是揭示电影的题目。
以及那个脑残的海拔也一看就跟电影不搭。
原版海报是电影里的一个镜头,有种打开一面窗,看到的是自己的感觉。
)是拿着爱情当主线的故事,一个探讨白纸会不会变黄的拧巴主题的故事。
时间会过去,什么东西不会变质。
男女主角在各自动荡的家庭里,感受着与别人不一样的亲情,总归都是没有爸爸,总归也不在妈妈的身边,同病相怜又惺惺相惜,青梅竹马又情窦初开,要完成一份一直不变的感情,其实是难的,但不是不可能的。
因为并没有得到过多少的爱,所以要么爱的豁出去,要么爱的不舍得,两份在一起的碰撞也是一种填补,因为已经把你定位为心中的唯一,所以一切都不失。
要的就是你,既然遇见了,就别分开了好不好。
而这一点,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引起共鸣了,即使迷茫和怀疑对方,但实在没有怀疑自己,不会怀疑自己做错了什么样的选择,不管是对是错,就一直往下走着。
影片的主角都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在拼杂的环境之中互相疼爱,所以也更难割舍。
也才可以坚韧,从遇见就真的不想分开了,没有的时候,有了之后再失去,对他们是挺残忍的事情。
所以明远会一直不停的重复那一句我与星辰自小就认识。
以前我们会说以后会遇到更好的人,可电影里讲述了一个即使有更好的人也不会要,因为就是你了,我只希望的你。
陶帅在电影是另外一条复线,把影片串了起来又带出了另一个故事。
亲情是他们在没有得到爱情之前就得到的,但亲情也让他们看到了爱情的不稳定,有情人终成眷属最后也可以离婚,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白不会变黄。
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想到的就是要对你们好好的。
手心手背都是肉,剪得是别人,疼的同样是自己,最后却只能隔着玻璃,摸不到了,给自己找个机会,将心比心能不能换来别人的将心比心,这本来就是未知数,所以最后让陶帅也变成了未知数,一个小小的倒叙,讲出了一个辛酸。
电影里有个镜头记得很清楚,用电影插曲来说就是这么近那么远。
两个人在转角就要遇见,最烂俗的戏剧的方式错过,不过那个俯拍的镜头真的是太妙了。
要不是个转角,要是直线,那不就见到了。
同样的距离为什么直线能看见,转角就看不见,真是这么近却又是那么远。
彭青小妞写的这首歌真的挺不错的,也因为这首歌我更加期待了这部电影。
有时候两个人的关系就是这么奇妙,明明已经很近了,但只要没有碰到就是远的。
就是张爱玲奶奶的那句话,这就是早了一步或者晚了一步,你就不在那里了。
还有一个镜头,在预告片里看女主角回头的那场戏,简直把我弄的着迷了,但到电影里,那个镜头用的那么平庸。
而女二号在电影里的叙事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是个不努力的小三而已。
只是她的出现展示的是另一种的人生态度而已。
所以说这部电影想讲的东西很多,但没有拿捏好。
女二号其实相比二人,更让人看到所谓80后的一些影子,因为你经常能看到她身上的一些影子在周围的人身边看到,例如谁谁谁为了谁谁谁报考了同样的大学,例如谁谁谁挖了人家男友,例如谁谁谁榜了大款,她集合着很多人的特质,压缩出来,在适当的时候出演,展示出两种人生观,要想看一张白纸白不白不能放张黄色的在旁边,而是一张对立的颜色在旁边,要不看多了黄纸,白色看着看着也黄了。
后来我在想为什么导演非要设置这么拧巴的台词,单单是为了忠于小说么?
后来突然想起了八十年代的那部电影《枫》,那部台词把我雷的不停掉鸡皮疙瘩的电影。
好像那个时候的电影都会是这样的讲述方式,再想想《伤逝》,好像 80年代初的人开始接触的都是这类电影,不知道这是否也是导演想创造初的一种共鸣。
导演很希望让观众从电影里找到共鸣,但只可惜太刻意就过了。
即使在电影结尾,我都酝酿好了情绪,两个人事隔那么多年之后再见,又把我震的没情绪了。
我忘记这片子的名字是什么之后知道了,我就记得有次跟良生打电话,他跟我说了一个电影叫天长地久,导演叫李芳芳,所以让我看,我就知道了这么个名字,找到了豆瓣的条目,那海报就已经很美了。
刚好那个时候发了《有谁共鸣》版的预告片,感觉画面也很漂亮。
我不怎么喜欢张国荣,也不爱听那个年代的歌,但那首《有谁共鸣》真的很好听。
后来再就是彭青发了个《这么近那么远》,我还蛮喜欢那首歌了,她写的是天长地久的插曲。
上映前一个月就开始期待,没想到后来改了个很脑残的名字。
上映第一天给电影院打电话,结果打不通,留言说会不会上映,我看到回复的时候那天的场次已经结束,就一场。
第二天下着大雨,本来还在剪辑室,害怕会跟《我们天上见》那样,放了一天没人看就下线,就立马跑上公交去看,到的时候已经误点。
所以自己说期望太高,难免会让人会失望。
看到很多人在校服的事情,想说句,我们隔壁的贵族学校的校服的确还真是那样。
电影里也可以看到主角家庭条件真的挺不错,当然若有人非要往现实中的那所学校代入的话,我也不能说什么。
这片名的确让人有种错误导向性,所以一直还是当叫《天长地久》。
而电影也好像一直在找寻一个所谓的天长地久,不管这样的事情在现实里有没有可能发生,但我想谁内心里总希望有个天长地久。
申奥成功的时候,两个人分隔两地,没有在一起。
奥运会开幕了,两个人身在同地,也没有在一起。
所有的盛世琐事都过去了,平淡之中再见的人儿,愿有你共鸣,伴我天长地久。
PS:良生妹子我等你的那篇
这个标题不完全准确,因为我不是80后,勉强算是90后。
但从“被意淫”这个角度来说,个人以为没什么区别。
以80、90年代来划分人群,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因为是改革开放,又是独生子女的第一代开始,赶上了大学扩招、毕业分配取消和商品房的出现,所以生活环境、成长经历、教育背景都影响了心理状态。
但是因为这个就把种种形容词强加在一大群人身上,完全是一种应试作文逻辑。
一夜暴富和出国热带来的离异或者分居的确不少,但是这导演绝对厌恶女性加恋父情结。
私奔的、丢下丈夫的、抛弃儿子的,还有一个皮笑肉不笑的女文青。
当爹的都深情得不是车祸就是自杀。
而就我身边的人而言,离婚后基本都是妈妈带着孩子,不分男女。
那个出国的母亲,带着女儿走有什么问题么?
还美其名曰“爱情”。
那个走私的父亲,他老婆改嫁之前难道不要先离婚吗?
离婚的时候不就该做好心理准备了么……真是莫名奇妙。
那个男主角也很奇怪。
首先问他女朋友为什么选择考北大。
无论国内的大学多水,选择上什么学校、在哪儿上学校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难道要人家一辈子都围着你转吗?
况且,北京有央美啊,虽然不那么专长于白墙黛瓦的房子,一样都是学造型艺术么。
然后就是分手后的那个短信。
异地恋、劈腿,本来都情理之中了,非要装作受伤的小兽在角落里默默舔舐伤口,莫非男主角是郭教主的信徒?
说实话,电影放到一半的时候,觉得还挺有创意的。
人家白血病什么都得遍了,我们得了个非典,完完全全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而且投资方很精明,下次拍续集《90‘后》,还能让妹妹的男朋友得禽流感。
女主角感觉就是个活的扫帚星,她妈跑了,爸爸死了,舅舅离了,表妹残了(我怎么觉得被剪到的是左手?!
),心上人和弟弟争着玩一个叫做“是男人就坐一次牢”的游戏,后来发现这个游戏是联机的,弟弟被男朋友PK掉了,真可惜。
这小演员演技虽烂,角色还是比较可爱的。
李芳芳少年成名,这是一个很典型的《萌芽》作品,次一点就《最小说》《花溪》《新蕾》。
但是,你为什么要叫《80'后》呢?
搞得每个中国青年都像被日式虐恋小文艺洗过脑一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f46d50100kfyk.html?retcode=0关于电影八零后和我的小说《天长地久》的一些说明JAS2005年9月30日,历经一年半,我同时在晋江和后花园贴上了《天长地久》的最后一章,完结我生平第一个长篇小说。
2005年12月6日,我在后花园收到一个短消息,内容如下:“JAS,冒昧打扰你。
我很喜欢你的小说《天长地久》,有意和你探讨把它改成电影剧本的可能性。
我在北京,手机:135818。。。。。
.如果你在外地,可否给我一个电话,我给你打过去聊聊。
谢谢。
赏心”12月7日晚上十点多,我们打通了电话,这位叫赏心的ID告诉我,她叫李芳芳,从纽约读电影导演回来,在找小说改剧本,想把《天长地久》改成剧本拍电影。
我和她聊着,心下并不相信这件事,这是我的第一个长篇,我写得很用心,但是,我不认为它很好,而且,拍电影,这对于一个只在《女友》《希望》《都市快报》发表中短篇的我来说,实在是一个太远太不切实际的梦想,它甚至还没有出版。
但是她告诉我,她是《十七岁不哭》的作者和编剧。
这部电视剧我没有看过,但它的名气我知道。
再经过几次的电话和网上的查找,我渐渐地相信了她,这还有另一方面的原因,在后花园有其它资深ID见过她,而当时在后花园呆着的人,对于我来说,从来都觉得有不一样的情份。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她赞美了小说的其中一个情节,而这个情节是我精心设计,但是追看《天长地久》的上万个留言中没有人注意到。
2006年1月,她寄给我两个剧本,让我观摩,想让我自己改《天长地久》,因为是年初我很忙,就一直没有改,2月,她说她自己改,因为要赶时间来不及。
2006年5月,合同样稿确定,5月17日,纸质合同签订。
按合同约定,预付的小部分定金到账,余款于电影开拍前付清。
在这个过程中,李芳芳要求我尽我所能,把网上关于《天长地久》的转载都删掉,并且最好把晋江专栏上的也删掉。
并且请把要拍电影这件事保密,理由是,怕别人抢。
我虽然觉得不以为然,但仍然发了几十封EMAIL给各个转载的网站,删掉大部分后,锁掉了晋江专栏上的《天长地久》,这个举动导致晋江的读者频频追问是否要出版了。
我没有作任何答复。
关于出版,李芳芳曾向我描绘了动人的前景,说,她一定会拍一部特别特别好的片子,会请章子怡来演女主角。
然后她对我说,你别给别人出版,我来帮你出版,我出《十七岁不哭》认识好多编辑,到时候,书和电影一起出来,会很轰动。
我们双赢。
你要配合我,不要随便给那些小公司出版,我会给你争取到很高的版税。
相信这个前景令大部分作者心动,不得不说,我也曾经怦然心动过。
作为一个作者,当然希望自己写的书出版,希望有很多很多人看。
所以,我拒绝了几个出版公司的出版要求。
接下去从2006年到2008年初,和李芳芳断断续续有电话联系,只是越来越少。
我曾经问过电影情况如何,李芳芳说一直在努力,并告诉我很多情节不能拍、不给拍,必须改了一遍又一遍。
她告诉我困难之大,请演员之难,选演员之困,资金来源之少。
她说,到开拍的时候,我一定会请你来看,我会拍得很好。
我说,好的,我很期待,你辛苦了。
然后至2008年初,我断续打了几次电话,都呈无法接听状态,从此彻底断了联系。
断了联系之后我不再尝试打电话给她,因为我个人觉得,拍电影这件事,到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应该是放弃了。
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我不想她为难,也不想再打电话骚扰她。
我对拍电影这件事虽然保密,但是,和家人,还有和几个要好的朋友还是提起了,并且在提起之前还向李芳芳报备,因为我实在太高兴的缘故。
在2008年之后,大家但凡问起,我都告诉他们应该是不拍了,因为李芳芳再也没有联系过我。
2008年中,我和磨铁签了《天长地久》的出版合同。
2008年末,我父亲病重,在杭州住院时,又问起了这件事,我一样答他:应该是不拍了。
他很失望。
2009年初,我亲爱的父亲病逝。
在病逝之前,他终于看到了我出的第一本书,他高兴地向所有人炫耀,他说这是我女儿写的书。
2009年9月15日下午1点50分,在中断联系一年半之后,我接到了李芳芳的电话,她告诉我,电影拍好了,要去东京电影节参加比赛,她说:“恭喜你也恭喜我,我们终于把这件事完成了,我没有让你失望,电影拍得很漂亮,我们要去东京了!
”在我没有反应过来之前,她说:“但是JAS,你得答应我,你一定要保密,你知道吗,在豆瓣一搜,就是你的小说,如果大家看了你的小说,我这电影就是被剧透了,到时候观众就会减少,票房得不到保证。
所以我要请你保密,好不好?
”她告诉我,电影中角色的名字改了,“一一”这个名字电影局不给批,因为台湾有个电影还是电视主角叫“依依”,而且这个拷贝要卖到国外,老外不会读“一一”,象“STAR”就很好读。
她说,但是电影名字还是《天长地久》。
不过为了保密,在东京电影节参展的时候也不会写上我的名字,但是到国内放映的时候,一定会写我的名字的,请我放心。
那天她说了很多,电话讲了四十分钟多。
我问她电影什么时候拍的,她说2008年下半年开始拍的,在杭州取景。
我心中十分悲伤,问她为什么不告诉我,这样我父亲还能去看一眼,还能高兴一点。
她回避了这个话题,却说起她母亲也患了绝症,她拍得都快死掉了,整天往病房里跑拍摄场所跑。
我很想说,这跟你在开拍前跟我说一下没有关系吧?
但是我仍然答应了她关于保密的事情,因为她说,她为拍这个电影欠了巨款,她需要保证票房,不能提前这么久剧透。
希望我能在电影公映前半个月再在我的专栏上向读者公布这个好消息。
在最后,李芳芳说起了欠我的余款的问题,她说一个月内一定付清。
我问了略知电影的朋友,说,防止剧透这种事好象是有的。
我保持了沉默。
东京电影节开始了,结束了,她回来了,一直一直等,没有回音。
一个半月后,10月30日,我打了电话问她关于余款的问题,她说没有钱,要到10年农历年前打给我一小部分,然后三月底再打给我剩下的,后来又说会在电影公映后三个月内付给我,因为电影公映后结钱需要时间。
因为之前她答应在10月前付清余款,我就答应了弟弟给他一部分结婚的钱,本来不至于手紧,但父亲病重欠款不少,我实在没有办法,在我再三的短信再三的电话催促之下,李芳芳分别于11月、12月、3月30日分三笔付清了稿费余款。
而按合同,她应该在电影开拍前,也就是08年付清。
我觉得一个女人也很难,也没计较这些。
在这个过程中,每次电话,李芳芳都要求我一定要保密我是原著作者这件事。
在2010年2月10日,李芳芳给我打了三个电话,提出了一个要求,要求在电影的字幕上去掉我的名字,也就是合同上写的“根据JAS小说《天长地久》改编”不再写上,原因是:我们的电影只用了你四个情节,(我现在不由要问:既然只用了四个情节,为什么会怕剧透呢)我们补点钱给你,你看好不好?
我又惊又怒,断然拒绝,我说,你给我再多的钱,我也不会答应。
她于是马上说:是啊是啊,我也曾经是一个作者,我知道这样对你不公平,要是我我也不会同意,这是我们电影的策划组的意思,我会跟我的策划组说的。
你放心,我们一定会打上你的名字。
至此,我才开始觉得心冷。
我跟朋友提,朋友说,你合同上有没有写明“根据JAS原著《天长地久》改编”写在哪呀?
到时候她给你放在片尾字幕最后一小行字,飞快掠过。
我苦笑,那我能有什么办法?
但是,愚蠢的我,仍然信守了承诺,我问李芳芳是不是一定要公映前半个月,李芳芳回我短信:公映前一周公布吧。
2010年6月25日公映,我一直等到6月21日,才在晋江专栏和微博上进行了公布,其实也是一个极小范围的公布。
《天长地久》虽然在晋江和后花园老读者中传阅甚广,但实体书卖得并不好,所以我的专栏读者和微博读者也不多,我只不过是为了高兴一下。
而且,我甚至没有提前半个月,只是提前了四天,我觉得作为一个作者,我有权利高兴。
另一位作者知道这件事,在知道可以公开后,在微博上转发了一个媒体人宣传“80后”的微博(不是我的微博),说:“这是我们家JAS的《天长地久》改编的!
为了网络文学一步步走到今时今日,大家一定要去电影院支持票房哦。
”该作者的粉丝众多,她这么一说,其实也是对电影的一种宣传。
但是这时候出来一个人叫“指尖相思”,她在该微博下斥责我,说“80后”不是根据我的小说改编的,是根据李芳芳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说我借电影炒作,她是新原野电影公司的董事长,要追究我的法律责任。
我告诉她我有合同,另外这件事先去问一下李芳芳再说。
我打通了李芳芳的电话,李芳芳说:“那人放P,这什么人哪,我跟你说,拷贝上有你的名字,根据JAS小说《天长地久》改编,还有根据李芳芳小说《玻璃房子》改编,那个我的小说是英文小说,没在国内出版过,是四五年前写的,在美国出版的,我加了那个小说的内容。
”过了一会儿,她又打过来,说:“我问了,是新原野公司的一个新人,啥事儿不懂,也没看电影也不问,就这么闹出这事儿来了,你放心,没事的,我让她把微博给删了。
”过了一会儿,指尖相思删去了所有微博,然后私信我,说她是新原野电影公司的董事长张逸云,她说,当初李芳芳把剧本给她们公司要求拍摄的时候,说的就是这是根据她自己的小说改编的,所以她维权心切,就认为是我在炒作。
这是6月22日的事情。
我向李芳芳要个说法,不然的话我公开这件事,李芳芳说,你不能公开,你一公开,受到伤害的是我,我的电影我的票房,你知不知道我都快为这些累死了。
好吧好吧,我没有权利去让张逸云向你道歉,但是我可以发个声明。
我说好。
过了一天,6月23日,我没有看到她的声明,短信问她三遍,没有答复,迫不得已再打电话,李芳芳说:“我不会拖,可是你知道,我说要开微博,我公司的人都急了,我是80后的导演呀,要开微博是一件很大的事儿,要新浪配合的,要首页推的,所以他们都去和新浪网交涉了,要到25日早上才能开得成微博呢,不然这样吧,你先帮我申请一个微博,你知道我的电脑知识不行,你帮我申请,然后把地址给我,我去发一个声明。
”我说,你可以自己申请啊。
她说,我跟你说过了,我不能申请啊,公司不让我自己申请啊,这样吧晚上你申请好给我。
我没有答应,发了短信给她,那么,我等到25号好了。
然后在24日晚的首映礼上看到李芳芳说:“在我当初创作这个故事的时候……”6月25日下午,我没有看到任何声明,我发了短信给她,没有回应,打了电话给她,说在接受访问,马上就挂了。
直到今天,完全没有任何回应。
没有任何声明。
我想,我终于明白了这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儿。
现在是8月份了,对于这件事,我早就心平气和,也许它能证明我是一个愚蠢的人,但是,它同时能证明的是,我是一个问心无愧简单清白的人。
这样的一部电影出现在硝烟弥漫的暑期档,基本上可以断定其炮灰的命运的,当然这个判断与影片本身的质量关系不大,关键还是卖相不好,一部温吞的纯爱片,缺乏明星光环和可炒作话题,最致命的还是这个不知所以的片名。
《80’后》原名是《地久天长》,改名后是要突出其人物的代际属性和青春编年体形式的叙事脉络,但是这样的改变反而将影片在时代大格局和个人小命运之间的互动乏力暴露无疑。
《80’后》这部电影在做一件在这样一个充满逆反情绪的社会里最不招人待见的事,那就是企图代表别人,而且还是一代人。
尽管有香港回归、申奥成功、非典、奥运会等大事件作为时代坐标,但看完发现这个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爱情故事是可以放在任何年代背景下的,而这些事件也并非是80后的独特记忆,而是属于全体中国人的民族记忆,创作者在这里有点意淫过度了。
另外被意淫的还有作为80后代表人物的男女主人公的成长背景,两人都是人中龙凤,在他们身上我们看不到普通80后所面临的升学和就业等现实生存压力,只看到他们在校园里优雅地跳着西方宫廷小步舞曲式的集体舞,毕业式上”长亭外,古道边”歌声中的陶醉,还有就是在保鲜膜下被地久和被天长的真空爱情……尽管有着破碎家庭带给他们的心灵创伤,有着非典时期的生死考验,有着铁窗内外的咫尺天涯,但这些生硬地刻在人物身上的疮疤能引起什么代际共鸣吗?
我想出身名门之后的导演李芳芳的成长背景中一定没有真正经历过普通80后所普遍面临的那些生活压力,只好在这里为赋新词强说愁了。
《80’后》中男女主角爱情守望的时间跨度是17年,其实只要是经历了沧海桑田的爱情都具有感动观众的潜在力量,毕竟这意味着一份坚守和忠贞,这在当今社会都是很稀缺的情感方式。
这里的爱情状态基本上是采取韩剧式的处理方式,而加大的信息量和相对精良的制作水准让这部纯爱电影有了通俗文艺片的质感,以爱情为主线又不拘泥于爱情本身,是《80’后》显得脱俗的地方。
但是在这份质感之下又欠缺了点说服力,可以说沈星辰和明远之间始于青梅竹马的爱情一直缺乏明确的推动力,李芳芳只是一味沉浸在自己的编剧技法中,用情节和转折连贯了一段极品爱情,殊不知这段爱情一旦放入滚滚红尘之中立刻显得漏洞百出了,最终的结果是有感动而缺乏回味,高潮段落发力不足,反而是类似在沈星辰陷入绝望之中时出租车司机的守候这样的情节带给我的感动更现实一些。
《80’后》一度在宣传中放大了对张国荣的致敬和怀念元素,在最终的成片来看,这只是蜻蜓点水地出现了两处而已,但惊喜的是片尾处陈楚生翻唱的张国荣《有谁共鸣》,谷村新司的曲子和陈楚生的超水平演绎让这部电影得以善终。
从来没觉得一部影片可以拍的如此的差,我就纳闷了,这样的片子也允许上映,对观众也太不负责了!!!!!
影片名是80后,以为可以跟着剧情再回忆回忆学校生活,再重温下青春岁月!
可惜,整个片子看下来都不知道主题是什么?
学校生活也就是两三个镜头,毕业后找工作,创业等等一个镜头也没有,这是什么跟什么啊,到底编者要告诉我们什么???
一场电影看下来,我都不知道讲的什么?
问朋友,她也不知道,唉呀,悲哀!
一部纯情电影天长地久是一部纯情电影,俊男美女、杭州西湖外景、画面感强,难怪电影在受东京观众欢迎。
电影里的男孩都很帅,电影里的女孩都很可爱。
黄明的角色因为家庭因素,显得心思很重,但始终有着一颗单纯善良的心;刘冬的角色,有点桀骜不驯,但坚守一份真爱。
其实,喜欢刘冬的另一个男孩,完全可以再顽皮搞笑点,比如喜欢黄明那个女同学,角色就更鲜明,痴情得让人感动,最后的改变,其实她没有错,更符合现实人的选择,但更衬托出刘冬角色的出世。
电影是一条纯情的主线,但前尘往事和故事发展电影却是有着一种别样的悬疑味道,那么漂亮的人给人一种破碎感印象,所以电影有一个文艺的核,确实商业片的肉。
之前被要求删了,理由是怕影响票房。
我国永远无法言论自由,为人情为权为利益。
我BS那个把老子隐私至极的豆瓣,和老子现实生活扯在一起的蔫货,你别以为你蔫着就成了,这事儿我知道是你干的。
你们公司的公关能力,真是没说的。
很想跟制作人大姐说一句,您帮错人了。
恭喜全国票房上佳,恭喜诈到无数观众,恭喜您们让大家对新导演的信任度,又打出折扣。
——————————《十七岁不哭》讲些什么,已经基本忘光,但实打实被影响了大半个青春期,不止我对这五个字有印象吧,前后大三岁小两岁的,很多人都有。
因为早慧特别可贵,早慧变了乏人,也特别可悲。
我发誓,如果不是因为自己人,我死都不会去看的,这个叫做天长地久的东西…… 情节概述如下: 女主角的娘,当着女儿及女儿青梅竹马的面,跟野男私奔,老公拔腿奋起而追之,于是在女儿眼前被撞死。
女主角带着阴影在舅舅家长大,其间目睹舅舅舅妈婚变,舅舅娶新太太,目睹表弟日子不爽。
男主角爹走私被关监狱二十年,因听说老婆要改嫁,吊死了自个儿。
男主角因此恨娘,拿着娘走私用的枪不还给娘。
女主角在中学和青梅竹马恋爱,一同经历种种波折,其间两人异地恋着:读北大的女主角欢庆申奥成功、读中国美院的男主角因非典被隔离、红颜知己勇闯探病,亦被隔离、男主角边打着电话边病危、女主角捧着高干子弟送的鸡汤毫不动摇、女主角表弟为了救得癌的亲娘偷钱,不慎伤了妹妹,被后妈报警,被关了监狱、男主角因为持了那把威胁娘的枪被抓,关进同一监狱、表弟为了救男主角壮烈牺牲、奥运会开完了,男主角出狱了,悲情男女在弟弟坟前拥抱了。
大家笑场笑得一直比较隐忍。
但悲怆地围个水坑开始悼念张国荣的那段,简直忍无可忍啊……唉,这是内部试映会,笑场真的不太礼貌的。
小农非要装小资,垃圾片非说自个是文艺片。
一边拿枪顶在观众头上逼着观众哭,一边手忙脚乱地还抽空装逼:大家喝什么,来瓶拉菲庄园?
(红颜知己和女主角偶遇那场戏) 我想骂脏话。
论装小资……人家《一起来看流星雨》多坦白!
不是煞有介事地开个普洱茶馆就脱俗了,真的。
你没准还没你的观众群潮呢…… 全片感动我的细节只有一个,刘冬抠着嗓子吐鸡汤。
太真实太特别了,她演的时候身段也放得下,又倔又烈还可爱。
多一点这种戏好不好?
我最惋惜,没有才气的勤奋派,非把自己当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天才,还自恋着。
结束之后,一位姐姐调查观影意见,亲切地问:被感动到哭的观众请举一下手可好?
大家怔了怔,头扭来扭去互相看,然后有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比划了一下。
姐姐欢畅地笑:看来,大部分朋友都很受感动呀!
谢谢!
至于少部分…… …………………… 为什么之前的笑场,可以装作一点都听不到呢?
我默默地在想,如果我以后处在相同的角色,希望自己可以尽量客观点。
吸取到的教训有: A、勤奋派一定要夹着尾巴做人,观众定位要定好,题材要谨慎挑,情节要老实……你当观众是傻子,也别当电影节评委是傻子,大家刁钻又鸡贼的。
B、电影最适合讲一段故事,其次抒发情绪,最糟糕才是讲史。
C、和主角无关的、独立发展的线索尽量少写,太乱。
D、拿死人当噱头确实不好。
活活死了4个,死法又乏,实在死麻木了。
E、拿进监狱当噱头,确实也不好。
F、添油加醋可以,洒狗血也可以,比例最好不要超过真情实感的20%,观众不2的。
另,那么漂亮的刘冬被拍得好丑!!
人家明明是有性感轮廓的小巴掌脸的,在片子里变成大饼方脸(小人之心一下,难道导演大人看中的就在于此么……),她后脑勺略扁,还非给梳两个小辫子,化妆太可恶了。
刘冬的气质明明适合温婉女人味,额头前光光的干干净净的,一根杂毛都别有。
这个不是我写的,因为不会看这个电影。
也没法给它写评。。。
只是这个事情很让人气愤。
不就是欺负一个不算太知名的作者吗?要是某匪,某溪,某漫,你敢吗你敢吗?
--前几个月吧,我在JAS的JJ专栏里看到她的小说《天长地久》被改编成电影“80后”, 这消息让我觉得很开心,毕竟这文章我当时很喜欢的,而且看到自己喜欢的作者能有这样的成绩我很开心 我当时还很奇怪为什么名字什么都改了,而且剧情被改的也很狗血 说实话,这种电影,如果不是因为JAS我根本就不会去电影院看, 今天有人发了一个博客给我看,我才知道原来还有这么无耻的人 多的不说了,大家有时间的就把下面这篇博文看完吧 一桩知名影视人如何欺负写手的真事儿 (2010-08-09 22:17:17) JAS是我的老朋友, 她为人良善和气, 当年她写的小说在网上连载,我还去捧场, 后来听说卖了版权还特别为她高兴, 现在,这部电影出来了, 故事却莫名其妙成 别人的作品, 我觉得这个事儿很有意思, 特别是这位李小姐说的话, 极具代表性,非常有意思,逗得我哈哈大笑, 我不得不用红字标出来, 以显示笑点。
如果用知音的手法来说,就是 知名影视人两头蒙人 版权到底是谁的? 以下是JAS对这件事的说明, 虽然不是什么大事, 但对一个作者来说, 我能体会她的心情, 我觉得今天JAS能被人欺负成这样, 明天我们谁都可以被欺负成这样, 所以,一定要维权到底—— 关于电影八零后和我的小说《天长地久》的一些说明 JAS 2005年9月30日,历经一年半,我同时在晋江和后花园贴上了《天长地久》的最后一章,完结我生平第一个长篇小说。
2005年12月6日,我在后花园收到一个短消息,内容如下: “JAS,冒昧打扰你。
我很喜欢你的小说《天长地久》,有意和你探讨把它改成电影剧本的可能性。
我在北京,手机:135818。。。。。
.如果你在外地,可否给我一个电话,我给你打过去聊聊。
谢谢。
赏心” 12月7日晚上十点多,我们打通了电话,这位叫赏心的ID告诉我,她叫李芳芳,从纽约读电影导演回来,在找小说改剧本,想把《天长地久》改成剧本拍电影。
我和她聊着,心下并不相信这件事,这是我的第一个长篇,我写得很用心,但是,我不认为它很好,而且,拍电影,这对于一个只在《女友》《希望》《都市快报》发表中短篇的我来说,实在是一个太远太不切实际的梦想,它甚至还没有出版。
但是她告诉我,她是《十七岁不哭》的作者和编剧。
这部电视剧我没有看过,但它的名气我知道。
再经过几次的电话和网上的查找,我渐渐地相信了她,这还有另一方面的原因,在后花园有其它资深ID见过她,而当时在后花园呆着的人,对于我来说,从来都觉得有不一样的情份。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她赞美了小说的其中一个情节,而这个情节是我精心设计,但是追看《天长地久》的上万个留言中没有人注意到。
2006年1月,她寄给我两个剧本,让我观摩,想让我自己改《天长地久》,因为是年初我很忙,就一直没有改,2月,她说她自己改,因为要赶时间来不及。
2006年5月,合同样稿确定,5月17日,纸质合同签订。
按合同约定,预付的小部分定金到账,余款于电影开拍前付清。
在这个过程中,李芳芳要求我尽我所能,把网上关于《天长地久》的转载都删掉,并且最好把晋江专栏上的也删掉。
并且请把要拍电影这件事保密,理由是,怕别人抢。
我虽然觉得不以为然,但仍然发了几十封EMAIL给各个转载的网站,删掉大部分后,锁掉了晋江专栏上的《天长地久》,这个举动导致晋江的读者频频追问是否要出版了。
我没有作任何答复。
关于出版,李芳芳曾向我描绘了动人的前景,说,她一定会拍一部特别特别好的片子,会请章子怡来演女主角。
然后她对我说,你别给别人出版,我来帮你出版,我出《十七岁不哭》认识好多编辑,到时候,书和电影一起出来,会很轰动。
我们双赢。
你要配合我,不要随便给那些小公司出版,我会给你争取到很高的版税。
相信这个前景令大部分作者心动,不得不说,我也曾经怦然心动过。
作为一个作者,当然希望自己写的书出版,希望有很多很多人看。
所以,我拒绝了几个出版公司的出版要求。
接下去从2006年到2008年初,和李芳芳断断续续有电话联系,只是越来越少。
我曾经问过电影情况如何,李芳芳说一直在努力,并告诉我很多情节不能拍、不给拍,必须改了一遍又一遍。
她告诉我困难之大,请演员之难,选演员之困,资金来源之少。
她说,到开拍的时候,我一定会请你来看,我会拍得很好。
我说,好的,我很期待,你辛苦了。
然后至2008年初,我断续打了几次电话,都呈无法接听状态,从此彻底断了联系。
断了联系之后我不再尝试打电话给她,因为我个人觉得,拍电影这件事,到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应该是放弃了。
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我不想她为难,也不想再打电话骚扰她。
我对拍电影这件事虽然保密,但是,和家人,还有和几个要好的朋友还是提起了,并且在提起之前还向李芳芳报备,因为我实在太高兴的缘故。
在2008年之后,大家但凡问起,我都告诉他们应该是不拍了,因为李芳芳再也没有联系过我。
2008年中,我和磨铁签了《天长地久》的出版合同。
2008年末,我父亲病重,在杭州住院时,又问起了这件事,我一样答他:应该是不拍了。
他很失望。
2009年初,我亲爱的父亲病逝。
在病逝之前,他终于看到了我出的第一本书,他高兴地向所有人炫耀,他说这是我女儿写的书。
2009年9月15日下午1点50分,在中断联系一年半之后,我接到了李芳芳的电话,她告诉我,电影拍好了,要去东京电影节参加比赛,她说:“恭喜你也恭喜我,我们终于把这件事完成了,我没有让你失望,电影拍得很漂亮,我们要去东京了!
”在我没有反应过来之前,她说:“但是JAS,你得答应我,你一定要保密,你知道吗,在豆瓣一搜,就是你的小说,如果大家看了你的小说,我这电影就是被剧透了,到时候观众就会减少,票房得不到保证。
所以我要请你保密,好不好?
” 她告诉我,电影中角色的名字改了,“一一”这个名字电影局不给批,因为台湾有个电影还是电视主角叫“依依”,而且这个拷贝要卖到国外,老外不会读“一一”,象“STAR”就很好读。
她说,但是电影名字还是《天长地久》。
不过为了保密,在东京电影节参展的时候也不会写上我的名字,但是到国内放映的时候,一定会写我的名字的,请我放心。
那天她说了很多,电话讲了四十分钟多。
我问她电影什么时候拍的,她说2008年下半年开始拍的,在杭州取景。
我心中十分悲伤,问她为什么不告诉我,这样我父亲还能去看一眼,还能高兴一点。
她回避了这个话题,却说起她母亲也患了绝症,她拍得都快死掉了,整天往病房里跑拍摄场所跑。
我很想说,这跟你在开拍前跟我说一下没有关系吧?
但是我仍然答应了她关于保密的事情,因为她说,她为拍这个电影欠了巨款,她需要保证票房,不能提前这么久剧透。
希望我能在电影公映前半个月再在我的专栏上向读者公布这个好消息。
在最后,李芳芳说起了欠我的余款的问题,她说一个月内一定付清。
我问了略知电影的朋友,说,防止剧透这种事好象是有的。
我保持了沉默。
东京电影节开始了,结束了,她回来了,一直一直等,没有回音。
一个半月后,10月30日,我打了电话问她关于余款的问题,她说没有钱,要到10年农历年前打给我一小部分,然后三月底再打给我剩下的,后来又说会在电影公映后三个月内付给我,因为电影公映后结钱需要时间。
因为之前她答应在10月前付清余款,我就答应了弟弟给他一部分结婚的钱,本来不至于手紧,但父亲病重欠款不少,我实在没有办法,在我再三的短信再三的电话催促之下,李芳芳分别于11月、12月、3月30日分三笔付清了稿费余款。
而按合同,她应该在电影开拍前,也就是08年付清。
我觉得一个女人也很难,也没计较这些。
在这个过程中,每次电话,李芳芳都要求我一定要保密我是原著作者这件事。
在2010年2月10日,李芳芳给我打了三个电话,提出了一个要求,要求在电影的字幕上去掉我的名字,也就是合同上写的“根据JAS小说《天长地久》改编”不再写上,原因是:我们的电影只用了你四个情节,(我现在不由要问:既然只用了四个情节,为什么会怕剧透呢)我们补点钱给你,你看好不好?
我又惊又怒,断然拒绝,我说,你给我再多的钱,我也不会答应。
她于是马上说:是啊是啊,我也曾经是一个作者,我知道这样对你不公平,要是我我也不会同意,这是我们电影的策划组的意思,我会跟我的策划组说的。
你放心,我们一定会打上你的名字。
至此,我才开始觉得心冷。
我跟朋友提,朋友说,你合同上有没有写明“根据JAS原著《天长地久》改编”写在哪呀?
到时候她给你放在片尾字幕最后一小行字,飞快掠过。
我苦笑,那我能有什么办法?
但是,愚蠢的我,仍然信守了承诺,我问李芳芳是不是一定要公映前半个月,李芳芳回我短信:公映前一周公布吧。
2010年6月25日公映,我一直等到6月21日,才在晋江专栏和微博上进行了公布,其实也是一个极小范围的公布。
《天长地久》虽然在晋江和后花园老读者中传阅甚广,但实体书卖得并不好,所以我的专栏读者和微博读者也不多,我只不过是为了高兴一下。
而且,我甚至没有提前半个月,只是提前了四天,我觉得作为一个作者,我有权利高兴。
另一位作者知道这件事,在知道可以公开后,在微博上转发了一个媒体人宣传“80后”的微博(不是我的微博),说:“这是我们家JAS的《天长地久》改编的!
为了网络文学一步步走到今时今日,大家一定要去电影院支持票房哦。
”该作者的粉丝众多,她这么一说,其实也是对电影的一种宣传。
但是这时候出来一个人叫“指尖相思”,她在该微博下斥责我,说“80后”不是根据我的小说改编的,是根据李芳芳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说我借电影炒作,她是新原野电影公司的董事长,要追究我的法律责任。
我告诉她我有合同,另外这件事先去问一下李芳芳再说。
我打通了李芳芳的电话,李芳芳说:“那人放P,这什么人哪,我跟你说,拷贝上有你的名字,根据JAS小说《天长地久》改编,还有根据李芳芳小说《玻璃房子》改编,那个我的小说是英文小说,没在国内出版过,是四五年前写的,在美国出版的,我加了那个小说的内容。
”过了一会儿,她又打过来,说:“我问了,是新原野公司的一个新人,啥事儿不懂,也没看电影也不问,就这么闹出这事儿来了,你放心,没事的,我让她把微博给删了。
” 过了一会儿,指尖相思删去了所有微博,然后私信我,说她是新原野电影公司的董事长张逸云,她说,当初李芳芳把剧本给她们公司要求拍摄的时候,说的就是这是根据她自己的小说改编的,所以她维权心切,就认为是我在炒作。
这是6月22日的事情。
我向李芳芳要个说法,不然的话我公开这件事,李芳芳说,你不能公开,你一公开,受到伤害的是我,我的电影我的票房,你知不知道我都快为这些累死了。
好吧好吧,我没有权利去让张逸云向你道歉,但是我可以发个声明。
我说好。
过了一天,6月23日,我没有看到她的声明,短信问她三遍,没有答复,迫不得已再打电话,李芳芳说:“我不会拖,可是你知道,我说要开微博,我公司的人都急了,我是80后的导演呀,要开微博是一件很大的事儿,要新浪配合的,要首页推的,所以他们都去和新浪网交涉了,要到25日早上才能开得成微博呢,不然这样吧,你先帮我申请一个微博,你知道我的电脑知识不行,你帮我申请,然后把地址给我,我去发一个声明。
” 我说,你可以自己申请啊。
她说,我跟你说过了,我不能申请啊,公司不让我自己申请啊,这样吧晚上你申请好给我。
我没有答应,发了短信给她,那么,我等到25号好了。
然后在24日晚的首映礼上看到李芳芳说:“在我当初创作这个故事的时候……” 6月25日下午,我没有看到任何声明,我发了短信给她,没有回应,打了电话给她,说在接受访问,马上就挂了。
直到今天,完全没有任何回应。
没有任何声明。
我想,我终于明白了这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儿。
现在是8月份了,对于这件事,我早就心平气和,也许它能证明我是一个愚蠢的人,但是,它同时能证明的是,我是一个问心无愧简单清白的人。
沈星辰是《天长地久》中的女人公,事业成功,爱情成功,是80后女孩的楷模。
从该片得到启示,如果想要成功,即使你不是沈星辰,也最好要具有她的10个品质。
那么成功就推都推不走了。
1、坚韧的性格——沈星辰从小遭遇父母变故还能学习优异,寄人篱下也能过得安稳,并最终在磨难中锻炼成现代新女性,最重要靠的就是她坚韧的性格。
简单来说就是——外表静如止水,内在坚韧如刚。
2、聪慧的头脑——她从小学习优异,获得那么多的奖章,奖状奖杯,最后考入国家名牌大学,没有聪慧的头脑怎么成?
成功的女人都是聪明的女人。
3、美丽的外表——不是要求你必须有赫本的容貌或者范冰冰的妖媚,而是说要长得干净、面目可亲。
沈星辰的形象属于清瘦,长发,干练型。
现代女性还可以有 甜美可爱型、知性气质型、胖乎乎可爱型、丰满安全感型、娇小柔弱型。
但无论怎样,目光的简单是很重要的。
没有丑女,只有懒女。
4、两个以上的保镖男友——沈星辰得以在生活中成为强者,一来她有明远,英雄救美,并时刻关心,二来她还有一个一直暗恋她,帮助她的人。
相信最后她开的茶馆也有那个医生的一份股份,虽然片中没有交代。
但是优秀并善良的女子总会有很多人帮助的。
5、良好的生长环境——虽然星辰父母不在身边,但是她的舅舅为她提供了很好的生活环境。
有句老话,男孩要穷养,女孩要富养。
良好的生活环境,在女孩还未成年时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那时候,她们最弱小,需要保护。
6、良好的教育背景——片中有句台词,明远问星辰为什么去某大学读书,她说“因为某大学”是最好的啊。
虽然个人体会,某大学并不怎么好,出来的学生很多素质不高。
但是在社会中,一个名牌大学的毕业身份的确能给人增值不少。
所以,高考的小弟弟妹妹们,还是要努力。
7、多才多艺——至少爱好广泛吧,否则像沈星辰,发现老板太太是她情敌的时候,为了面子辞职之后做什么?
她之前肯定是爱好过茶艺才能开茶馆,我们呢?
多爱好几项没有坏处。
8、要有个淘气的表弟——因为表弟淘气被人打,沈星辰为了他去网吧找人拼命,就遇到明远英雄救美;因为表弟扎伤了人进了监狱,他才能帮姐姐探听到同在监狱的明远的底细;最后表弟虽然命运安排他以外死去,但在另一方面,他也在临死时候带去了表姐的信息给明远。
所以有个淘气的表弟很重要。
9、要长在一个美丽的城市——沈星辰生在杭州,长在杭州,后来来北京学习。
都是美丽现代的城市。
你生长的城市可以不现代,但不能不美丽。
美丽的地方才会产生美丽的故事。
10、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是沈星辰到最后才发现的。
不过,我觉得也许她本人没有发现,是导演让大家以为她发现了。
如果她知道感恩,那么为什么明远以前那么关心她她还不报之以李呢?
为什么舅舅哪怕新舅妈对她也还是不错的,她却一味地就知道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呢?
个人感觉这是沈星辰性格中缺少的一个部分。
所以对她最后的成功,多少我是不完全认可的。
作为女孩,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人,很多事儿,对你坏的,尽可以去恨他,骂他,但对你有过帮助的,至少在某个时刻,某一点帮助到你的人,我们都去感恩吧。
时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周围的人会感受的到。
时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你会发现人人都很好。
作为一个八零后我觉得吧,不知道怎么说呀
比我想象得好, 景漂亮
又是一部说教片。又是一部电视电影。
好悲伤啊
今年看过的最好的电影了
伤痛会有可是大多数人都没有这么苦大仇深,争吵会有可是大多数家庭也可以熬过离婚。
剧情狗血。十分矫情!
去拍40集电视连续剧啊,跟这儿拍什么电影啊
80标志物乱入太多形似广告
做人要厚道 这片子已经不错了。。。如果这样的片子也是垃圾 谁还敢再拍电影
太压抑、太诡异了。画面漂亮有什么用。
虽不是80后。 但还是很期待
比较失望 不配这名儿
只是套用了个80后的帽子 但是有点小细节还是蛮感人的 学会去爱不再分开。。。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80后》里又触到自己未尽的梦想了。
导演水准很高,女主角很有潜质
我就给5颗星,谁说都没用!!
演高中生的女明星能不能不要擦这么厚的粉啊。一星给黄明没有灵魂的颜,一星给张靓颖的插曲《这么近那么远》。
跟80后半毛钱关系都没有,狗血空洞的剧情,脸谱化的人物,真不敢相信有人还看哭了。
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