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本·夏罗克
主演:埃米尔·艾尔-马斯里,西瑟·巴比特·科努德森,刘易斯·格里本,埃莉·哈丁顿,卡伊斯·纳塞夫,卡梅隆·富尔顿,西尔维·弗诺,豪尔赫·吉迪,桑吉弗·科赫利,雷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阿拉伯语年份:2020
简介:故事是对在苏格兰岛上等待庇护的难民的一次另类观察。 它聚焦于一位背负重担背离祖国的年轻叙利亚音乐家奥马尔。详细 >
最近看过最好的难民电影,也几乎可以把难民二字去掉。
sitcom文本+slowcinema表达。好看,感动。
苏格兰的边陲小镇风景如画,叙利亚的青年亡迹天涯。切尔西的足球梦暴尸荒野,乌尔德的琴弦难以拨动。年少时湿枕而眠,长大后却无泪可流。祖国笼罩着战争的阴云,但难民的母亲却不允许战争在家里上演。从中东到欧洲,远隔的不只是山川湖海,还有无家可归的彷徨。
有些地方不错,但大部分时候对我来说都有点尬,可能我太容易替别人尴尬了,固定镜头放大了这种尴尬感以及我还是基本听不懂苏格兰口音…难受,好想要字幕啊,感觉只有男主说自己语言配字幕的部分是我真的懂了能共情的…以及,在苏格兰北部群岛拍的片是不是都要给人看点极光哈哈
有一些有趣的点(文化素养课上两个老师跳舞示范、神似佛莱迪·摩克瑞的阿富汗难民以手半遮面、岛上居民对难民态度),摄影画面好看,汹涌海浪、呼啸寒风和空寂荒原也能呼应难民内心,但主角全程面瘫、少言寡语、缓慢身姿,呆板凝滞,甚至成了摆拍。
可爱幽默 独孤彷徨
没有看懂
被困在苏格兰小岛的叙利亚难民,无意识的游走和寻觅,就像被流放的孤魂,stuck in between,回不去也离不开。
难民成功逃到了发达国家,等于到了天堂,还是没有腿的鸟,无法落地?
故事闭环的还不错,大量定格画面也形成了难民们孤独的仪式感,而这种多次出现的静也没有影响影响影片的节奏,但最后主人公的心路转变似有些用力,看完整体感觉很工整,还好,还行,而已
还能记起到这儿来之前你的样子吗?记得固然很重要,但那已经是过去了。苏格兰小岛的冷峻是叙述难民故事的一个恰如其分的地方。
非常巧妙的片子,这样的题材不苦大仇深已是不易,难民的存在主义危机,看似无解的困境。看完之后下单了一包sumak,希望味道不错。
好看,尤其是摄影大多以对称构图作为视觉呈现,画框比例同时以演出作为分界,从前大多数的4:3到结尾的宽荧幕,可以理解为是人物内心由闭塞到释怀的象征(个人感觉4:3的比例使用对称构图更好看且更精致一些),到结局男主还是一直走在路上,一直处于边缘状态
不喜欢,模仿痕迹太重了,剧本也很单薄,镜头再美,那就很空了……
冷冽下的温柔总是打动人心,但其实这部片子的走向远比阿基更冷。几个配角都质朴可爱,而Omar不想回到过去,又割舍不掉过去,一眼望不到未来,又还是期盼未来。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使得玉成。仅仅运用摄影(构图)提供困境的场景,而没有通过荒诞的表演展示出脱离困境之法,这是《边缘状态》与《伊比利亚的派对》相似点,又是与《必是天堂》的区别。事实上,讽刺只是一种手段,而非一种(目的)语言。一年之前,乐观的以色列人还在依凭《同义词》试图以「身体性」撞开西方世界的大门,现在看来,处于核心位置上的「殖民教育」在这所全球化的难民营里是失效状态,同学们已经厌倦了这种《老友记》式的自嘲和搞笑,也羞于在这种每天都引起争端和冲突的语境里「弹」论自己的艺术,因此,留学生都在心里打起了退堂鼓,每个人都想「退群」回到曾经的《边缘状态》里去。最终切回自己「母语」的男主角登上了展示自我存在的舞台,优雅地完成了一场自救式表演,他富有韵律的琴声能为蔓延着保守情绪的西方世界带来新的活力吗?
移民问题。风格有点儿不统一,诙谐和沉痛突兀。
移民的痛
四星半。能够在视听语言上生吞阿基·考里斯马基和罗伊·安德森,并揉合出一股浓郁的nerd气息,导演本·夏罗克真是很了不起。叙利亚难民问题在苏格兰的土壤上滞留,不仅是欧洲社会对难民态度的左右游移,难民彼此间也积压了诸多矛盾。这样的争论点放在男主角Omar身上,就产生了黑色幽默与忧郁迷惘齐飞的效果。若不是今年戛纳电影节无法竞赛,否则本片在卢米埃大厅绝对会爆发掌间的热浪。
"You bring it everywhere, like a coffin for your soul."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最近看过最好的难民电影,也几乎可以把难民二字去掉。
sitcom文本+slowcinema表达。好看,感动。
苏格兰的边陲小镇风景如画,叙利亚的青年亡迹天涯。切尔西的足球梦暴尸荒野,乌尔德的琴弦难以拨动。年少时湿枕而眠,长大后却无泪可流。祖国笼罩着战争的阴云,但难民的母亲却不允许战争在家里上演。从中东到欧洲,远隔的不只是山川湖海,还有无家可归的彷徨。
有些地方不错,但大部分时候对我来说都有点尬,可能我太容易替别人尴尬了,固定镜头放大了这种尴尬感以及我还是基本听不懂苏格兰口音…难受,好想要字幕啊,感觉只有男主说自己语言配字幕的部分是我真的懂了能共情的…以及,在苏格兰北部群岛拍的片是不是都要给人看点极光哈哈
有一些有趣的点(文化素养课上两个老师跳舞示范、神似佛莱迪·摩克瑞的阿富汗难民以手半遮面、岛上居民对难民态度),摄影画面好看,汹涌海浪、呼啸寒风和空寂荒原也能呼应难民内心,但主角全程面瘫、少言寡语、缓慢身姿,呆板凝滞,甚至成了摆拍。
可爱幽默 独孤彷徨
没有看懂
被困在苏格兰小岛的叙利亚难民,无意识的游走和寻觅,就像被流放的孤魂,stuck in between,回不去也离不开。
难民成功逃到了发达国家,等于到了天堂,还是没有腿的鸟,无法落地?
故事闭环的还不错,大量定格画面也形成了难民们孤独的仪式感,而这种多次出现的静也没有影响影响影片的节奏,但最后主人公的心路转变似有些用力,看完整体感觉很工整,还好,还行,而已
还能记起到这儿来之前你的样子吗?记得固然很重要,但那已经是过去了。苏格兰小岛的冷峻是叙述难民故事的一个恰如其分的地方。
非常巧妙的片子,这样的题材不苦大仇深已是不易,难民的存在主义危机,看似无解的困境。看完之后下单了一包sumak,希望味道不错。
好看,尤其是摄影大多以对称构图作为视觉呈现,画框比例同时以演出作为分界,从前大多数的4:3到结尾的宽荧幕,可以理解为是人物内心由闭塞到释怀的象征(个人感觉4:3的比例使用对称构图更好看且更精致一些),到结局男主还是一直走在路上,一直处于边缘状态
不喜欢,模仿痕迹太重了,剧本也很单薄,镜头再美,那就很空了……
冷冽下的温柔总是打动人心,但其实这部片子的走向远比阿基更冷。几个配角都质朴可爱,而Omar不想回到过去,又割舍不掉过去,一眼望不到未来,又还是期盼未来。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使得玉成。仅仅运用摄影(构图)提供困境的场景,而没有通过荒诞的表演展示出脱离困境之法,这是《边缘状态》与《伊比利亚的派对》相似点,又是与《必是天堂》的区别。事实上,讽刺只是一种手段,而非一种(目的)语言。一年之前,乐观的以色列人还在依凭《同义词》试图以「身体性」撞开西方世界的大门,现在看来,处于核心位置上的「殖民教育」在这所全球化的难民营里是失效状态,同学们已经厌倦了这种《老友记》式的自嘲和搞笑,也羞于在这种每天都引起争端和冲突的语境里「弹」论自己的艺术,因此,留学生都在心里打起了退堂鼓,每个人都想「退群」回到曾经的《边缘状态》里去。最终切回自己「母语」的男主角登上了展示自我存在的舞台,优雅地完成了一场自救式表演,他富有韵律的琴声能为蔓延着保守情绪的西方世界带来新的活力吗?
移民问题。风格有点儿不统一,诙谐和沉痛突兀。
移民的痛
四星半。能够在视听语言上生吞阿基·考里斯马基和罗伊·安德森,并揉合出一股浓郁的nerd气息,导演本·夏罗克真是很了不起。叙利亚难民问题在苏格兰的土壤上滞留,不仅是欧洲社会对难民态度的左右游移,难民彼此间也积压了诸多矛盾。这样的争论点放在男主角Omar身上,就产生了黑色幽默与忧郁迷惘齐飞的效果。若不是今年戛纳电影节无法竞赛,否则本片在卢米埃大厅绝对会爆发掌间的热浪。
"You bring it everywhere, like a coffin for your so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