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磺岛家书》在外界评价高到爆,得了当年美国三大奖,票房成绩也远高于同一题材同一导演甚至同一制作班底的《父辈的旗帜》。
所有观众看完了都反映要比《父辈的旗帜》好很多,可这好,又好在哪里呢?
凭借着影片独特的视角,也许现在看来《南京!
南京!
》以一斑窥全豹的思路是有鼻祖的,或许说来这部06年的片子也算不上什么经典老片,我不知道是它不够老呢,还是不够经典。
美国人的大片思路和个人英雄主义在这里居然玩儿了一下小捉迷藏,让很多人也包括笔者觉得实在不像《父辈的旗帜》的风格了,说来也是,你说他们在《父》里面褒扬完美国人是多么的顽强,多么的强大,多么的团结勇猛,怎么可能又在《硫磺岛家书》里自己砸自己的脚嘛。
于是就成为了本片的一个郁结之处了,日本人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呢?
到底是顽强不认输,还是柔弱恋家呢?
这是一个很纠结的问题,至少我在电影中没有看到导演和编剧给我多少明确的答复。
Clint Eastwood是个非常出色的导演这个毋庸质疑,不说经典作品《廊桥遗梦》了,就是去年的那部家庭伦理悬疑片《换子疑云》就引来了掌声不断。
可是对于这两部作品的处理我却觉得不然了。
突然想起王家卫曾经拍《东邪西毒》遭遇了瓶颈,便交出了另外一部完全反方向的作品——《东成西就》。
《东邪西毒》生涩难懂,《东成西就》恶搞商业。
虽然对于Clint来说,他的两部作品自然跟王家卫那两部没有任何可比性,但电影起初存在就是供人们消遣,虽然后来人们堂而皇之的加了一些内涵发现效果还不错。
没有票房和掌声的电影是失败的,《父辈的旗帜》和当初的《东邪西毒》约莫如此,没几个人看得懂,何来意义?
至于《硫磺岛家书》,故事情节本身是可以比较动人的,就算没有信作为表达的一个主要元素,光是反映底层士兵内心汹涌的亲情和对战争由衷地厌恶之情就值得大家称道了。
日本人就算对中国人犯下了滔天罪行,日本兵纵然对他人对自己残忍苛刻,但他们毕竟也有柔软的一面。
对深爱着的人轻声诉说战场上硝烟弥漫,在身边弟兄一个一个战死之后感到紧迫的压抑。
我曾经在《南京!
南京!》的影评里有写过,战争最大的杀戮不在于鲜血和肉身,而在于用一把双向的刺刀戳刺着战斗双方的人性。
战争中如若能留下些许对家人的眷恋对爱人的思念那已然是最动人的情节了。
可是被翻译成《硫磺岛家书》的这部电影,我却认为家书的主题略轻了点,没有表现出家书那种厚重的情谊。
Clint想要表达一种在战争中的人性光辉,我个人觉得没有表现好。
影片中带有思乡情节的几个士兵都感觉表现在外的是懦弱而非珍惜生命。
说来美国人也很是搞笑,电影中最具亮点的两个十分人性化的指挥官栗林将军和山田一中佐都是常年在美国居住。
他们是否想要说日本人各个疯子冷血狂热,要不就胆小懦弱怕死,只有在我们美国受过我们美国文化熏陶的人才是有血性人性的英雄?
这个想必不用回答了。
以美国式的视角看待二战本就是一种不公平的态度,美国人无论什么世界大战都是采取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来谋取暴利。
如若不是日本心比天高,想要把美国一并吞下,美国还不愿意丧失这么一个赚钱的良机呢。
这部电影就算是曾经拍文艺片拍得是让人鼻涕眼泪流一把的Eastwood导演,还是说拍出了《辛德勒名单》这样二战精品电影的斯皮尔伯格监制也怎么也不可能对于这种题材把握得客观公正。
就像你说让中国人,就算是以小见大的贾樟柯导演或者说是数钱数到抽筋的张艺谋来导演,效果说不定会更差,因为面对民族性的问题,让我们为战争的过错方歌功颂德,虽然显得我们是多么有素质有文化宽容不计较,可是却总是没办法消除掉民族偏见。
这部片子应该让日本人来拍,Eastwood与其下工夫以美国人的眼光看是以特殊的视角拍一部拿奖又卖座的电影,还不如干脆把你们传统歌功颂德的《父辈的旗帜》拍好,一年两部这样的戏谑对这样的剧本和故事以及那段历史一点也不公平。
他们要一个杀你们10个才能死你们还歌颂他们?
我并不觉得像美国这样仅仅是中国没有受经济危机的打击就发狂的国家,还能这么宽容。
也许你们说文化无国界,请保留我不信的权利。
这种电影也只有在美国能得到票房,顺便再带着伪善的作品去日本转一圈收刮一下日本的爱国财。
让美国观众感叹一下:“哇,原来日本人也还是有那么一两个好的嘛,毕竟还是在我们美国呆过。
”再让日本观众感叹一下:“哟西,哟西,美国人贼贼的有素质有涵养,对我们大和民族十分优秀!
”拿到中国来,鬼大爷才去电影院看这种电影!
栗林在美国军校留学,美国朋友送他一副精美的手枪留作纪念,但谈到如果美日开战,他表示要为国尽忠,他深知美军的实力,加强硫磺岛的防御体系,做好持久战的准备,禁止士兵做无畏的自杀冲锋,目的就是尽可能地保全己方士兵的生命,他禁止体罚士兵,他与家人的书信往来表明他热爱生活,他被电台里儿童们歌颂他们保卫国土的歌声感动,全面战败后,他希望部下借错杀自己,最终还是确认这是日本领土后用美国手枪开枪自尽。
奥运马术冠军西竹,积极医治被打伤的美国士兵,驳斥士兵丑化美国的谣言,深情地念着去世美国士兵的母亲给儿子信件,清水听到后感慨,我一直认为美国士兵十恶不赦,但听到美国母亲给儿子说的话与我母亲说的几乎一样。
西竹也被炮弹炸瞎双眼,他也叮嘱下属撤退,而自己选择开枪自杀。
因为不忍心去杀死一家乱吠的小狗, 被宪兵队开出的清水, 曾经阻止西乡逃跑,但他还是对生命的渴望,他决定不能这样无意义的死去,他选择投降,但运气太差遇到嫌麻烦的美国兵将他杀害。
而主人公西乡,妻子已有身孕,但还是被征兆入伍,妻子哀求还是被爱国大妈们呵斥,被为国尽忠、报效祖国等高大上的言语绑架,他感激栗林的三次救命之恩,他看到栗林的手枪被美军缴获大发雷霆,被理智的美国兵打昏救治。
最后在硫磺岛的洞穴里挖出了很多日本士兵写给家里还没来得及寄出的信件,这是西乡遵循栗林的命令准备烧掉,但没忍心烧毁的宝贵的士兵们的留言,从中能够看出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他关心家人,他们渴望战争结束,但他们又被所谓的爱国精神捆绑,家国情怀、奉献精神、效忠天皇等等思想从小就被灌输到每个日本人骨髓里,生命哪有荣誉重要?
个人哪有国家高尚?
私欲要服从大义,殊不知,爱国是每个独裁屠夫、精神领袖的遮羞布,他要求每个国民不是真正的爱这个国家,而是爱他们的主义、思想和个人,爱这个国家,但国家的掌权者爱你们吗?
你们只不过是他们赢得野心的工具和炮灰,爱这个国家首先要爱这个国家的人民,要爱惜他们的生命,因为国家由人民组成,没有人民的国家将毫无价值。
如果说 父辈的旗帜才讲的是绝望 那么硫磺岛来信想讲得 是超脱Clint Eastwood是个好导演 但必竟不是个东方人 更不是个日本人 父辈的旗帜中的绝望拍得很好 那绝望 是活人的绝望 十分真实硫磺岛来信本想表达超脱 但很可惜 在我看来不切实 因那超脱 是死人的超脱 不惧死不是超脱 是因敬畏至了麻木才该惧不惧 不惧死又怎晓得生之珍美 东方所言超脱 所指是无死无生 它有另一种说法 叫"往生" 这些 西方人好像再需费些工夫琢磨 不过就此片看他们已做得不错 军官背阳支杖 沙地疾走那一段 衣袂翻飞 似清日下一页剪影一络青烟一枚黑蝶 你可以讲 它没有禅意 但不能否认 它有禅境盛夏里 喝着茶 有这样的俩部战争片可看 真是痛快极了
整体感觉比<父辈的旗帜>要更好一点的影片虽然都是从人性出发, 但是硫磺岛来信更突出了日本士兵在岛上的心理活动, 而且演员形象都很符合人物性格看完之后找了一点关于栗林中将的资料,觉得在那么多盲目愚蠢的日本将领里,他的军事才能,他的体恤下属都是非常难得的, 虽然他也是一个效忠天皇和很军事化思想的人.影片里突出反映了渴望活着的士兵和战败玉碎的士兵"死了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不如继续战斗"这个是欧洲人对日本士兵的自杀永远无法理解的一点影片结尾,最终放弃希望向美军挥着铲子的人, 一直抱着地雷想和战车同归于尽的人却都活了下来.
"为了正义,真正的正义。
"伊斯特伍德借母亲给士兵的家书两度说出了这句话。
可是战争会有什么正义而言。
日军誓死守住硫磺岛,为了挡住美军对日本本土的进攻。
可是,对于中国,他们却认为进攻是一种荣誉,掠夺是应该的。
这就是丑恶的强盗逻辑。
所以尽管整个片子都贯穿了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以及被人化甚至是美化了的日军,但看到几乎所有日本人死掉,我还是笑了。
伊斯特伍德估计要哭了。
抱歉,我是中国人,就算是很狭隘,我也没有办法爱或同情日本人。
似乎导演们成其为大导演,都要拍部二战电影。
斯皮尔博格拍《拯救大兵雷恩》,吴宇森的《风语者》,甚至连冯小刚也开始《集结号》。
而我对于战争片,尤其是二战片是来者不拒的。
这是因为除了身体内雄性好战因子外,战争的激烈冲突场景中让人看到集中显现的人性、勇气、智慧、暴戾、惨痛、悲伤、离别……硫磺岛战役的故事已相当有名,以美国人讲日本人的故事来说,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还是成功的,对日美友邦之谊作出了贡献。
斯皮尔博格的《艺妓回忆录》好像不怎么被日本人受落。
这次的影片开始以地球人悲天悯人的大情怀关怀起敌人的人性来。
“这是个秘密,我一定会活着回来”“如果日美对战,我一定遵从信念”“那个美军士兵母亲的来信与我的母亲有何区别”“我曾参加1932洛杉机奥运会,那些美国的大明星曾经来我东京的寓所作客”。
抛开战场上的敌我,人是一样的人,有一样的父母妻儿,一样的爱恨情仇。
子弹不长眼睛,中弹的是一样的人类的身体。
可一但有纷争,人类还是一样的立马气急败坏地抄起家伙来。
对于日本这个即曾是偷袭击珍珠港的贼又是同盟的友邦,美国人的情怀是复杂的。
显然这与我们的论坛上愤青们对日本除了仇恨还是仇恨的情怀,是不同的。
而与此同时的现实中,美国人依然在中东枪杀着伊拉克人和被伊拉克人枪杀着。
人类是爱好和平的,而你的国家与我的国家对战时,“我会遵从我的信念”“你的信念还是国家的信念?
”“这有什么不同吗?
”“这是真正军人的信念”。
电影给我更大的感触是尊重对手,对手是一样的人类。
卡夫卡说:“善待你的对手,方尽显品格的力量和生存的智慧。
”事实上,只有了解对手才能扬长避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了解对手需要冷静地分析对手、尊重对手。
狼尊重每个对手,狼在每次攻击前都会去了解对手,而不会轻视对手。
所以它们总是以最小的损失换取最大的利益。
日本本身就是个很好的尊重对手的例子。
2003年,横须贺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纪念一个叫佩里的美国将军的活动,而150年前,正是这位将军,用武力迫使日本,打开了自己的国门。
这部紧跟着《Flags of Our Fathers》拍摄的姐妹篇,同一历史背景下给人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
集合日本的精英演员,借助Clint Eastwood的心和眼,我们又一次深刻的反思战争,找寻那比战争更加可怕的东西。
敌人来侵犯我们的领土,作为军人当然要保家卫国,但是战争因何而起呢?
你不炸人家珍珠港,美国人犯的上跑这么远过来打你吗?
国家的罪过理应由决策者承担,不该让人民受难。
虽然战争是国家意愿,不是个人的,但可怕的是国家总是可以把这个意愿通过各种手段悄悄的转化成人民的意愿,就像那位将军,他已经分不清两者的区别,就像双方的母亲写给儿子,“做正确的事,因为它们是正确的”。
基本上,我是含泪看完这部电影的,记不清有多少片段多少回忆多少信件让我感动。
前段日子我还在嚷嚷:“干脆把日本,韩国和台湾都灭了完了”,现在想想还真是幼稚,如果真的战争爆发了,我会勇敢的报名参军吗?
更进一步说,我会勇敢的面对枪炮吗?
我不敢,我恐怕连用枪口对着敌人都不敢。
本片才是Clint Eastwood真正的杀手锏,真正的帝王相,而《Flags of Our Fathers》只是做铺垫,造势的小兵,纵观今年奥斯卡最佳电影的候选名单,《Babel》和《Littel Miss Sunshine》虽然足够优秀,但同本片相比显然不在一个等级之上,不过由于本片为日语对白,再加上老克之前《百万宝贝》已经风光够了,这次再风光难度骤然加大,不管最后结果怎样,我心中的奥斯卡最佳非他莫属了。
如果不是因为全片使用的都是日本演员和日语对白,并且是从日本人的角度来讲述故事,那么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很可能就是这部《硫磺岛的来信》。
一个多月前,我看完《父辈们的旗帜》之后,由于对这段历史缺乏一定的认同感,心中多少还对于老牛仔伊斯特伍德的絮叨和对所谓英雄的所谓思考颇为抱怨;而一个多月后的今天,在看完了做为《父辈》的姊妹篇的《硫磺岛的来信》之后,我不禁拍案叫好,原来这才是老牛仔今年真正的野心之作,堪称今年最杰出的电影作品之一。
当然,个人感觉要比最佳影片的翻拍版的《无间道风云》大气得多,细节刻画、故事节奏以及导演手法以达到以臻化境,登峰造极的地步。
谁让奥斯卡是美国电影学院的奖项呢,怎么会给你一部讲述日本人故事的影片?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样一部深刻动人,从日本人角度讲述半个多世纪之前那场惨烈的硫磺岛之战的影片,竟然是出自一位美国导演之手,恐怕日本人脸红还来不及,更不可能去将什么日本电影节金麒麟奖颁给该片吧。
其实,对于《硫磺岛的来信》,我们最好的观看角度既不是从美国人的眼光,也不是从日本人的角度,而应该忽略国别的差异,从人类基本的亲情关爱的角度来观察。
这话听起来似乎有点玄乎,但说到底,真的从一个影迷的观影经验而看,但凡电影史上所谓的“经典”,绝大多数都是将故事的感情重心落在人类基本的情感,或者正义理解等基本价值观念,或者是对一些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上。
例如《阿甘正传》里贯穿始终的坚持执着的观念;《肖申克的救赎》中对于希望的永不放弃;库布里克的所有作品,在任何时候看都能深受启发……优秀的影片总是能引发我们的感慨和思索,还比如《硫磺岛的来信》,看过之后,我感觉战争本身是一切的罪魁祸首,而战争中的所有人,都是受害者。
国别的差异在这里升格为一种陌生而遥远的背景而存在,甚至让人忘记了战士们战斗的直接目的,但这种虚幻遥远的存在的力量却是无法抗拒的,人们的基本情感完全被其操控,进而扭曲变形或者倍受折磨。
也许这才是战争对于我们每个平凡的普通人的真实含义吧。
我记得在今年回北京的火车上,遇到一个和我同高中毕业的小师弟,半夜我们都睡不着,于是谈天说地起来,其间他很认真的问我一个问题:你说我们为什么要爱国呢?
当时的我,对于这个问题并没有太在意,仅仅是很形而上的扯了几句,现在回忆起来恐怕也是属于很不靠谱的内容。
但看过《硫磺岛的来信》之后,这个问题突然又跳回到了我脑海里,人为什么要爱国呢?
影片中那些美国和日本的士兵参军打仗是爱国行为,但他们就真的爱国嘛?
也许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生活的更大意义并不存在于国家这一层面上,而仅仅停留在家庭的范围内吧。
家庭对于个体而言,才是一个确实的参照系,才是一个确定自身位置的背景图,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才有意义。
也许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本片中的来信,即家书才具备了如此强大的情感震撼力量。
说回到影片本身,这部影片取材于日本将军栗林忠道在镇守硫磺岛期间留下的家书,信中真实记载了当时战况的发展以及对家人的思念。
日本演员渡边谦在本片中奉献了一次精彩绝伦的表演,可惜最终也没有获得什么奖项的肯定。
片中的另外两个小人物,西乡和清水同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两个角色充实平凡的状态,以及在战争面前真实的情感流露,无不让人动容。
虽然扮演西乡的演员看上去总有点像杜汶泽的“傻强”:)影片的一个情感触发点是一个美国士兵sam的家信。
其实家信在本片中起到了很重要的线索作用,时不时的写信情节让剧情和战况得以展示,同时揭示了人物的过去极其内心世界。
这本是一种很正常的编剧处理手法,但本片中将这种简单的方法用到恰到好处,精致而不失力道。
例如美国兵sam死后,曾经在洛杉矶奥运会夺得金牌的西中佐从他身上找到了一封sam母亲写来的家书。
信的内容其实无非就是些鸡毛蒜皮的家庭琐事,以及家人关切的叮嘱和企盼,但这些简单的内容在当时的环境下听来却是让人无比动容,即使是出自一个美国大兵身上,但此时此刻,从哪个国家来的人又有什么关系呢?
一切都不重要了,而对于家庭的思念才是不分国家,不分历史时期,不分种族的人类共通情感。
然而感动却是暂时的,炮声想起,所有人立刻再次投入这场战争,情感再次被放在一边,国家利益驾驭在个人情感之上,再次成了决定一切的虚拟而遥远的目标,被芸芸普通人去拼死争夺。
可悲,可怜。
而从编剧的角度来看,这个读信的设置不禁从情绪上起到了缓解和缓冲的作用,而且轻而易举的将本片的情感意义提升了很大一个档次。
这些日子在翻阅建国初期的电影杂志,满眼都是充满意识形态指向性的电影故事和口号文件,这些东西其实都是被框在国家意识形态内的产物,而个人的感情以及价值选择却完全找不到踪影,而这些“东西”和《硫磺岛的来信》这样的“作品”相比,除了其史料研究价值之外,从艺术上来说,实在是太过狭隘和简单了。
我等着,将来有一天,当我们听到关于历史的讲述的时候,能够看到“人”的踪迹。
听说大导演Clint Eastwood拍了一个关于二战的电影,于是就找来看了。
Clint Eastwood是我少有的几个钟爱的导演之一,若是看过《完美的谎言》,很难有人会不喜欢他。
吸引我来看这部被翻译成《硫磺岛家书》的另一个原因是它讲述了一段日本军队二战后期死守要塞硫磺岛的故事,很想知道一个美国导演如何拍一部很日本的电影。
整部电影除了偶尔冒出的美国大兵讲几句英语外,主要演员完全使用日语,如若不是对电影有所了解,很难会想到这样的电影会出自一位美国导演之手。
故事的主角是一群接到任务要留守在硫磺岛上的士兵。
此时的二战已然接近尾声,岛上士兵们从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这场战争的牺牲品。
和很多电影里描写的日军一样,电影中自然也不乏那些受军国主义思想荼毒而变得穷凶极恶的愚蠢日本军官,但是同样也有像指挥官粟林忠道以及士兵土乡这样已然看到败迹的人。
在混沌与清醒之间,这些可怜、可悲也可恨的士兵用最后一点力气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而家书则成了慰藉他们心灵的最后一点曙光,同时也折射出这些总是被描写成凶狠恶毒之人颇有人性的一面。
片中有一个镜头让人印象很深刻,受伤背负的美国大兵在第二天清晨死去,那个曾在奥运会上拿过赛马冠军的日本军官读了留在美国大兵身边的一封家书。
信是这位大兵的母亲写的,她用爱切的口吻鼓励儿子要坚持战斗并要或者回家。
听完信的内容,士兵清水感慨地说,以前总以为美国人是胆小鬼,懦弱,无耻,狠毒,原来他们的家书也和我们一样。
许多年之后,日本的史学家从硫磺岛上挖掘出了粟林忠道写给家人的信件。
战争的硝烟已经消散,但是人们反思这段历史的程度显然还远远不够。
颇有讽刺意义的是,最后从这场残酷的战役中幸存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还保有清醒理智却已被战争伤害了心灵的土乡以及那个顽固地一心要与美国同归于尽的疯子中尉。
这两个人所代表的思想不正是今日日本社会对军国主义的两种态度么?
直到现在,依然还记得那个死去的美国大兵的家书上有这样的一句话:正义需要有人来伸张。
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在当下着实打动了我,但是当你看到美国士兵为了护卫自己而枪杀两名投降的战俘时,已经不知道正义何在了。
何谓正义,何谓非正义,战争从来就没有对与错,有的只是利益的纠缠,以及胜者王败者寇的结局。
当全世界都去关注日本天皇如何低头承认战败时,有多少人会去关注那些饱受战争之苦的小人物的命运?!
谢谢Clint Eastwood给了我们一次反省的机会。
看完电影后,想知道真实性,所以去搜了一下资料。
片中提到的栗林忠道是个真实的人物,的确是在美国上过哈佛,也在美国学习过军事,的确是日本军中少有的“美国通”。
在1945年负责指挥硫磺岛的战役指导工作。
硫磺岛是日本的固有国土,所以美军打到硫磺岛就等于进入日本本土了,日本当局肯定是想誓死抵抗的。
所以片中提到的连面包师傅都上战场这种事,也不是不可能发生,毕竟到了硫磺岛战役的时候,日本人基本已经叫做垂死挣扎了。
片中提到,那个来征兵的妇女,她说我的老公儿子都上战场了。
意思是你就不要磨蹭了好吗?
赶紧你的老公也上战场。
虽然说保卫自己的国家是应尽的义务,也很想说日本是自作自受,但作为一个平民其实也感到很无奈。
【想继续活下去】是大部分人的共同愿望吧,就是因为视角是日本人,不去发动战争,就不会被送上战场的那一天吧?
所以才更加让我感觉到还是远离战争更好。
一个社会是多样性的,每一个个体都不同,不可能每一个人都是坏人,如果我们可以基于这一点去看这部电影的话,会看到另外一个世界。
我相信当时在日本的军队里肯定也是如此,每一个地方都是社会的缩影。
正如今天我们有些人叫嚣着战争,而又有些人渴望着和平。
如果日本人当时都神风敢死队,估计现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存在日本人了。
真实中的栗林忠道,在硫磺岛还真挖起了坑道,有20多公里长,把硫磺岛做成了一个堡垒。
他还下令禁止自杀式冲锋。
而导演也是看到了证实的硫磺岛留下来的书信,才有了拍这部电影的想法。
当时的日本肯定是存在这种自杀式冲锋的,否则栗林不会明令禁止,但是也印证我上面说的一点,肯定不是每一个日本人都这么疯狂。
当然并不是说日本人都不疯狂,你看看电影的有一幕。
军官强迫士兵去死,拿个手榴弹对头一敲,一声巨响之下就要跟朋友永别,跟家人永别,跟这个世界永别。
强迫别人这样做难道不是疯狂吗?
然后自己义无反顾的给自己一枪,这难道还不够疯狂吗?
求生只是生物最基本的生物运动罢了,连一棵植物都会这样做。
是什么趋使那些人这么疯狂?
难道不正是军国主义对他们的洗脑?
加濑亮叫嚣着:美国佬就是胆小鬼,我们不同我们不怕死。
多少人嘴上这样说说,然后到了最后死亡即将来临的一刻却又无比害怕。
片中很多日本人都这样,这只是人的本性而已。
美国人被俘虏不要是一样害怕吗?
美国人一样有爹,有妈有朋友。
他们只是立场不同而已,抛开立场来说,大家都并没有什么不同,要是不生在战争年代,大家都会平安的生活下去吧。
电影中,栗林在美国时,他朋友问他:是国家的意志,还是你自己的意志。
我相信栗林可能可以选择。
但像面包师傅那些人,估计是无办法选择吧?
像我这种平民,我只希望战争远离我。
即使日本人不是人,但是那些上战争的其他人,也是有血有肉的。
爱它超过与《父辈上的旗帜》
当时两万的日军在电影高大宽敞的坑道里却总是人烟稀少的感觉,他们连群众演员都不舍得请多一点。而表现美军的轰炸基本靠在他们头顶撒沙尘,电脑特技里的美军战舰也跟朝鲜PS的差不多,根本不能再现“绞肉机战役”的惨烈
日本武士道精神,不是很喜欢
有二狗子 音乐有很逆天 必须五星
老东木选取的视角非常厉害,战胜国导演以战败国军人视角讲述硫磺岛战役,把这些“鬼子”细细还原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透出在军国主义国家机器高压下退无可退被迫战死在荒凉小岛的绝望。配合《父辈的旗帜》战胜国军人视角观看能更立体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配乐非常加分。#重温再补标系列# // 2024.5.4 三刷。
纯战争片是闷片的极致,就像天朝的《大决战》三部曲一样冗长散乱。美国人以日本人视角讲的故事,就是披着日本文化外衣的美国价值观内核,显著的文化差异被导演生硬的捏在一起,即使是不了解日本的我,也觉得日本人根本不会像片中描述的这样想这样做。
其实这部电影有点洗白日军,美帝真会安抚自己的儿子
其实挺一般得 就是通俗的战争中个体的思考和挣扎
2+
还不错
一个美国为日本洗白的电影硫磺岛战役如此惨烈,却被导演歪曲的面目全非,日本士兵如果都是不愿意打仗,硫磺岛战役怎会一个月之久反思反思,反思战争这一题材本身就是错误的西方发动侵略战争,邪恶,罪恶,所以他们反思,寻找战争合理性,博得同情而中国以及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进行的是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绝地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国内战争电影只需要爱国就行了,别傻了吧唧学这种反战片
活下去是一种幸福,一份期待
难得的很真实的抗战片
老爷子这部片子老感觉有点水土不服!
8分。日本角度硫磺岛保卫战
其实是应该给4星的,但是木有办法啊!渡边谦、二狗和加濑亮同时出现在一部电影里啊!这是要我的命么!!
很纪实 最近真是不安
非常好奇有多少日本人会接受这部电影。这些日本演员,跟在横店演被手撕的鬼子,本质上也差不多。这是心理和文化上的殖民。完全不涉及战争的正义性与否,逃避价值判断,而只是从战争的残酷性入手,消解价值,又试图植入低俗的好莱坞价值观和美国例外主义,还不如手撕鬼子。伊斯特伍德可以称为美国龙应台
太震撼了。战争中的人性总是最直白和鲜亮
个人观感最差的一部东木。完全美国视角(连电影语法都是美式的)惊人地无聊,导演一贯的个人主义关怀也没有让这个挺值得拍的故事好看起来——怀孕、杀狗,简直就是机械零件般的存在,必然而无灵韵。中段以后彻底看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