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城中,一条已经不复存在的老胡同,在导演陈凯歌的镜头下重新勾起了人们对于已逝年华的回忆。
作为“十分钟年华老去”唯一受邀的中国导演,陈凯歌的确没有让我们失望,他用一条百花深处胡同为当代人寻找丢失的时间。
影片讲述的是一位冯先生到处请人搬家,而他所谓要搬的家在百花深处胡同,实际上根本不存在,搬家工人在冯先生的指引之下来到了百花深处,却发现这里早已成了一片废墟,也根本不存在冯先生的家,但是为了要回出车费,只得上演了一场模拟搬家秀,紫檀木的衣橱,精致的鱼缸,古董花瓶、灯座,这一切在冯先生的眼中都是真真切切的存在的,而在工人们眼中不过是空气罢了,当一个工人失手将冯先生心爱的却又是虚无的花瓶打碎了之后,冯先生蹲在地上失声痛哭,在回去的路上,搬运车陷进了一条沟里,搬运工人却意外地挖到了一只挂在屋檐下的古旧的铃铛,冯先生高兴地举着铃铛在一样下蹦跳着,大声喊着“搬新家了!
”……这个故事看似荒诞不经,主人公冯先生实际上还是一位疯先生,但是其中想要透露给我们的信息却远没有如此的简单。
当原来的百花深处胡同变成了一推废墟,只有一颗老槐树静静的立在那里;当过去的古旧建筑被推土机推倒,被鱼鳞栉比的地现代化高楼大厦所取代;当老北京城里的路变得连老北京都不认识的时候,我们如此的漠然的看着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却没有人考虑过这一切见证了我们的过往,凝集了我们的回忆,如今,却是年华已逝,再也找不回来了……冯先生是我们中的一位异类,他深切的回忆的过去,在他的眼里,他的家还在那里,紫檀的衣橱,精致的鱼缸,古董花瓶和灯座,一切都历历在目,这一切我们却看不到,因为冯先生是疯子,所以这一切都是他臆想所得的,但却也是我们被蒙蔽了双眼,看得不如他那么通透了,所以我们看到的不过是一堆黄土。
而我们唯一看到的不过是那只被搬家工人打碎的花瓶,看到了,但却是破碎的,真是极尽讽刺之能事,一只破碎的花瓶,正如那一去不复返的老北京的韵味,老北京的回忆,老北京的浓重的文化内涵。
碎了,再也拼不回来了,就算粘起来,也不是原来的那个花瓶了;失去了,再也回不来了,就算找回来了,那在感觉也已经不在了……影片中唯一出现过的并且真实存在的器物应该是冯先生在土堆里发现的一个铃铛中的档子,这个档子在冯先生眼中是如此的弥足珍贵,它是过去的悠悠岁月的唯一的见证者,可是在搬家工人眼中却一文不名,只不过是土堆中的垃圾,是啊,这些生活在现代世界的人们,他们对于百花深处胡同如此的陌生,又怎么能够深切的体会到这个小小的档子所蕴含着的文化底蕴,所见证的沧桑岁月。
当搬家工人从土堆里挖出那个被黄土所掩埋,同时也是被岁月所掩埋的铃的时候,这个铃和原来冯先生的铛子配成了一对,于是,整个胡同被还原了。
原子里的屋檐下,这只铃铛在风中摇曳,朵朵白花随风飘落,勾起了人们的无尽回忆……冯先生举着这只铃铛在落日的余辉里高兴得蹦着、跳着,和那颗静静的站立在那里的老槐树显得如此的融洽,此刻,一定是他最快乐的时光,他的回忆和他的百花深处一起回来了……短短的十分钟,陈凯歌在让我们发笑之余,也留给了我们深深地思考。
当那一条条的胡同变成了一幢幢的高楼,我们再也找不到历史的印迹了,是选择忘却还是选择回忆……当传统与现代产生激烈碰撞的时候,我们该何去何从,是推倒还是保留传统……百花深处,年华悠悠。
写下这些字的时候,耳机里是陈升的《北京一夜》,半古的调子,好听得紧。
从《霸王别姬》之后这是陈最让我喜欢的作品,甚好,有些最本质的东西他还有能力用镜头告诉给所有人。
本是上课的时候放的小片段,久久不能忘,《十分钟年华老去》我只看了这一部《百花深处》短小精悍,颇有余韵。
喧闹的搬家场景拉开本片的序幕,金属制的家什被搬家工人抬进新的现代化公寓,身后传来主人家的:“慢点,慢点……”呼喝,镜头上摇仰拍高耸的公寓,强烈的压抑感,与其说是现代化的文明,不如说是一只吞噬一切的怪兽。
而那慢点慢点的台词,此刻听来更显得有些滑稽。
冯先生的出现,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莫名的就从镜头里跳出一个这样“讲究礼数”的人,“他们都叫我冯先生”一句话,听着耳熟,老北京人儿,很多时候讲的都是一个礼数,与之对应的,是耿乐饰演的司机,咬着笔帽,“您能帮我搬家吗?
给钱我们就去”连回答都显得有些漫不经心,或许这就是陈眼中标准的现代人模样,凡事求的是有偿而为。
开车前往百花深处,一个冯先生记忆中的家,路上,模拟冯先生主观视线拍摄,但一左一右全都是他不熟悉的现代化建筑,于是他探出车窗,向天空看去,依然还是那片蔚蓝的天,但是四周的景物完全改变,原本应是物是人非,但在冯先生这,却变成了人是物非。
随后车内搬家工人的对话,更是在侧面表达这层意思:“现在,只有老北京才不认识北京呢!
”尴尬的状况,还有那么些无奈的意味。
百花深处,一片破败的断壁残垣,最显眼的就是坡上那株茂密的大树。
车在坡下挺住,冯先生爬上坡去,运动镜头,坡上仍旧是一片荒芜,紧接着,冯先生开始絮絮叨叨的说自家的摆设,搬家工人知道被涮,气氛而无奈的离去。
车内,耿接到一个电话,通话中同伴解释了冯先生疯子的身份,车内的后视镜里,司机看到了冯先生孤独的站在树下,为了要车前,一行人随之回到坡下,煞有介事的开始帮冯先生搬运并不存在的家具。
俏皮的鼓点响起,配合着搞笑的对白,陈的黑色幽默就是这样进行。
或许,我可以把话说简单一些,在这里,导演运用许多象征性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司机通过后视镜来看冯先生,实际上有一种回顾过去的暗喻,树在一个矮小的土坡上艰难的存活,四周包围着的高大楼群,现代文明的即将推进吞噬这仅存的旧有文明。
坡的意义也是不可代替的,并非单纯的只是拍摄的限制,冯先生所谓的家,旧的物件(旧有的文明)都存在这小小的坡上,下坡的艰难,搬家工的小心翼翼,都是揭示这样一个道理,旧文明和现代文明之间有着许许多多冲突的地方,从一种文明过度到另外一种文明,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轻而易举。
既然有冲突,就必然会摩擦,花瓶在下坡的途中被摔碎,就是无法避免的事情。
由此就更加印证了坡的象征意义,半途中的花瓶摔碎,就是新旧文明相互碰撞的代价。
难能可贵的是,陈并没有过分强调旧的就是好的,新的就是不好的认知,而是通过沟和铃铛来揭露我们和过去不可磨灭的联系,新的代替旧有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旧有的东西依然有值得可取的地方,就像铛子和铃铛本身最后相合,终能发出清脆的声音。
接下来的变化翻天覆地,一段CG的运用,让我对整个小片的好感顿时降星。
陈想说明的,或许是铃和铃铛子最后的相合,就是一个契机,一个让所有人能回想过去的契机,用心良苦,却是败笔。
整部小片的风格是含蓄而内秀的,连发疯的幽默给人的感觉,都是捂嘴而笑的,这样的感觉,是符合旧有文明所讲究的,突如其来的一段CG却和这样的节奏不相符合,它过于张扬外露,直接而坦率的表达着感情。
或许,我应该这样想,它是不是陈的故意安排,让新旧两种文明,在片子的整体结构上进行的大碰撞,看看最终是不是会产下畸形的“怪胎”。
这样的直白,有些带着强权的意味,剥夺了人的想象,百花深处所象征的,不仅仅是那些正逐渐消逝的“胡同文化”(本片04年上映,那段时间的北京,因为要为奥运进行准备,拆除了许多胡同,顺带着也拆掉了许多人心中魂牵梦萦的“老北京”)它还有可能是“弄堂文化”“寨子文化”“弹珠文化”“皮筋文化”……百花深处,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含义,那些东西对于冯先生是金鱼缸,是花瓶,是屋檐下铃铛随风传来的“叮叮当当”…… 对于我们而言,百花深处的又是什么呢…… 在写完这篇影评很久之后,我遇见莲蓬女,她说,其实冯先生是个鬼,最后那个镜头,冯先生奔向大槐树,槐字怎么写?
她问我,我说一个木一个鬼。
你看那个镜头,一棵树一个鬼,她认真的说。
恩,我想也许是这样。
嘿嘿其实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这样最好。
这篇影评写完好久之后陆续又看了无极,梅兰芳,搜索,道士下山等等,一度越来越get不到陈凯歌的点,甚至就差把他从可以期待的名单里划去!
恍惚间小十年过去了,自己人生际遇也有很多改变。
昨天去看完妖猫传,感觉又回来了,整部片子完成度还是很好的,比较浅,虽然不是大师顶级作品,优秀肯定没有问题,特此翻了一下采访看,陈说摄影曹郁镜头里给了八重光,怪不得那么美,感慨张天爱在陈导演的手里绽放成那个样子,相较于她跟邓超搭档时候那个村姑,云泥之别!
可见会拍的导演之于演员真是太重要!
记录一个小的点,采访问陈,您拍十分钟年华老去出了百花深处,现在您再拍会拍什么?
陈讲了一个朋友6岁孩子为去游戏厅说服大人的故事,陈说,那个6岁的孩子说,伯伯,我不去打游戏,我就交不到朋友。
然后揣着游戏币仿佛自己是游戏世界里的国王。
他说如果再拍一定拍这个。
很多年过去了,陈导演也老了。
很奇怪的剧本,但却有无限的张力。
表达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黑暗之光》夜里为何会黑 也许宇宙也曾想你一样年轻 天空也曾光明如火 世界老了她往外生长 当我抬头望着星际间的天空 我只看见消失的东西 青春的最后一分钟 如果我说及时间…那是因为它不存在…如果我说及地点…那是因为它消失了…如果我说及时间…那是因为它不再存在…如果你要死…你想先被警告还是突然死掉?
(一男人说:)突然死掉……妈妈 如果我说及一个人…他很快会死 (一男人说:)波拉,你偷走了我的青春 思想的最后一分钟 “我思故我在”的话…我想的“我”和我在的“我”不相同 为什么?
对于存在的感知…还不是“我” 这是未受考虑的感知…生来就在我里面,但没有“我” 我们对没有的东西无法说什么 所以书本的数目不会有限 所有的肉体,所有的脑袋…和所有其产物加在一起…不知表达一点慈善 这属于无限 爱的最后一分钟 要离开的时候告诉我…要死的时候告诉我…对,你年轻,美丽又有力量,试试看,我快要死了,再见,再见 我不想离开你,我想把你要回…我什么都不要 我跪下来,背断了,我不想听什么…你伤害了我,我告诉过你…我们不爱对方了,我们从没爱过对方 沉默的最后一分钟 (一男人问一被铐在浴缸里的男人:)你致电给谁?
什么号码?
你打了什么号码?
你打了什么号码?
你致电给谁?
你打电话给谁?
我们说不出的东西只能沉默 历史的最后一分钟 思潮在我里面浮现,不断膨胀,拱起了背 我再一次察觉到新的欲望 有一股力量从体内冒起 像骑士最初低语,然后欲言又止 我会投进你怀抱 战胜一切,毫不让步 死亡 她永远离开了 她永远离开了 她永远离开了 我知道 生死有命 恐慌的最后一分钟 安德尔王子回答了他自己 我不知道之后会怎样 我不想也无法知道 但如果这是我所愿…如果我想要荣耀,如果我想成名…如果我想受万民敬仰…我这样许愿…这样渴望…我并不感到愧疚 永恒的最后一分钟 活出你的人生 电影的追后一分钟 最后的视野 他说:“夜啊!
” 她说:“夜啊!
” 他们说:“夜啊!
”
文 / 沈嘉柯1/15——生命线看电影的误读远比读书更甚。
我看到2分钟后,还以为,那出血的是躺在床上的母亲。
因为她的表情带着一些疼痛。
而婴儿的神情虽然有一些焦躁,却实在是在享受着睡眠似的。
我错了,时间在度过。
细节人物不多,却一个一个走到面前来。
揉面粉的胖女人,不断揉着。
面粉太干,再加一点水,再加一点。
装好长镰刀的男人,在地里劳作。
天气满好的,所以还有衣服一件件晾了出来。
一个人精彩和自得其乐的男孩子,在手腕上画手表,这个举动,一举把所有儿童时候有同样记忆的人,网罗了。
还有编织绳子的孩子。
这个时节,一切很安谧。
揉面粉要加的水泼出,打湿了报纸。
然后拿渐渐清晰起来的报纸上的年份,以及和两个军人的样子点出时代。
1940年的时候,这样一个显得太宁静的小地方,发生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事”:原来,是婴儿的肚脐出血了。
在世界大战,天下不太平的时候,仍然有安静如桃源的地方。
而在这样的地方,静谧的日常生活里,仍然发生着叫人紧张的事情,这事情,事关生命。
让大伙急促地聚集在一起,然后散去。
生命线,再精确不过了。
这个十分钟,大师的气度与风范,酣畅淋漓。
轻轻的四两,千斤拨动,胸怀中动荡许久。
这样一个小生命在众多围观的邻居和亲人眼里,逃避过死亡的威胁,回到了充满祥和的世界。
而外面,已经是无数生命草芥一样飘散在空中,别说尸体,连灵魂都无法完整收拾,那是太残忍的灭亡。
这婴儿宛若新生,笑容如天使。
人们回到各自的位置。
以后,以后战争结束了。
我不知道其他观众如何感受,但我会觉得,以战争为底色,映射出的世界的广大繁复。
战争结束后,世界上的那些不正常的秩序,也会回到正常秩序里。
无论如何,那些和善的面孔和温暖的拯救,使人和世界,正常地运转下去2/15百花深处情节很清晰:搬家公司负责人遇到了一个冯先生,和他一起赶到百花深处胡同搬家,只见“冯先生”站在一片废墟中。
负责人以为被人愚弄,“冯”则竭力解释:这是一个四合院,那里有一个青瓷花瓶,这边的雕花屋檐上还挂着一个铃,这里什么都有啊。
负责人为了收到出车费,就让工人假装搬东西。
有人告诉他,“冯”是个疯子。
当然,最后,这群工人是若有所思的。
跟着流水一溜看下来,老实说第一印象的还是说中文的百花深处。
这十分钟非常容易懂,我也有着浓厚的中国情结,这是说的老百姓身边的事情。
我更加把意义理解为,这是一种展示的力量。
为那些无辜牺牲的古老文化的实体哀悼和追忆的,不仅仅是陈凯歌。
太多的文化人痛心疾首,太多的学者扼腕长叹。
但这些都阻挡不了历史的洪流。
我以为陈凯歌是非常切题的。
十分钟年华老去,不管是中文的翻译还是英文的单词印象,都已经渗透了导演的使命和责任。
被卷走冲走的,并不都是应该被冲走的。
但我们无可奈何,因为事实摆在眼前。
曾经的百花缭绕,香气弥漫的旧庭院落,那屋檐下的铃铛,都无法抵御“搬新家”。
疯子跑向深处,向大槐树,他的喜悦的,跳跃的。
对啊,那结尾充满了一个孩子似的欢喜的成年人背影。
谁对社会负责,对我们生活的地面上,那些朝夕与共的老房子建筑群负责?
渴望住进高楼大厦享受现代文明生活,这没有错啊!
那错的是什么?
北京不过是一个典范的典范,所谓的首善之区,也无法做到,给历史记忆的载体一个安息的空间。
从文化上去解读电影,已经不需要太多的力气。
连冯先生的那戏曲腔调来看,是再明显不过的象征了。
一旦铲除,再无重生的胡同院落,验证着一个国度的遗憾。
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就一定要付出这样的代价吗?
实际情况是,有太多新旧建筑结合的比较好,比较好的得到妥协安排的国家了。
为什么中国做不到?
非不能,而是不愿意。
不愿意的也许是小区域的地产与政府利益群体,也许是那些既得利益的居民,也许是不愿意承担保护责任的管理部门……这个沉重的命题被电影再度强调了,也许这个强调,能够有点帮助。
永远不要以为咱们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有历史的东西建筑多的是。
消灭起来,那可是轻而易举。
愿这种中国特色的沉痛,令有能力改变胡同们命运的人和制度,也改变一下。
3/15狗没有地狱看完这段后我试图寻找到与名字对应的东西。
为什么是狗没有地狱?
地狱的指代是可以字面上容易理解。
狗代表什么?
犯人出了监狱,在一个背后是地图的工作人员那里领回自己的物品,并且去要回了欠债,给钱的人所在房间里还是有地图。
然后去见心爱的女人。
在酒吧里,乐队的音乐旋律很动听,倒回去听了几次,我几乎忘记了我最初的目的,寻找名字与内容的对应。
那首英文歌曲是《Thunder And Lightning》,中文意思是电闪雷鸣。
很快一对男女买到了去莫斯科的最后一班车的车票。
中间她要一点保证,他们去买了结婚戒指。
他们上了列车,外面漆黑,而身处光明。
相互对看的眼睛带着抑制不了的情感。
这实在像是从一个长篇小说那里,截取了最后一部分结尾,拿过来直接拍摄成电影。
而这个小说的类型,说不定是古拉格群岛那样的。
但也只是说不定。
刻意的误解远比无意更加深刻。
因为会去想,不怕被说是故意玄虚而悬疑着猜测,终归是有些东西难以完全说出来,只能够依靠想象。
列车行驶着,我是有着这样体验的,外面漆黑,而身处的环境很有安全感,常常想起一些平时不会想的事情。
这个犯人带着心爱的人要到自己要去的地方。
只是从形式上,那种冷峻下深藏着的炽热,可接在手中细细研磨着,再吞食。
不管过去有什么,但结果是一致的。
那种不被黑暗所控制,有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里的光明,没什么比这更加是至高的需要。
最终我还是放弃了去理解故事,决定只进入哪个结局一样的十分钟。
外面漆黑而我们在这里,这便比什么都好。
没有过夜中窒息的人无法明了。
我想我是这样理解了名字。
狗没有地狱,人有。
狗不会体验那种感觉,人会体验到。
当然,也可以这样理解,像狗一样的状态,你就不会有地狱了。
因为里面的线索确实比较带有政治意象。
导演阿基·考利斯马基是芬兰的,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成功,芬兰在同年的12月也宣布独立。
社会主义国家的俄国承认芬兰的独立。
而之前,曾经被沙俄统治百年,后来有芬苏战争。
莫斯科对于芬兰来说,是一个充满过仇恨,但却在因为统治而被影响百多年的地方。
独立以后也仍然是瓜葛不断。
那当中政党更迭,制度常常变化,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的交替是家常便饭。
这样的背景所发生的故事,隐约可见轮廓,情人的错过与分离,是稀少可见的影子。
任何历史的灾难,也是个人的灾难。
意识形态的异邦的坚定追求,夹杂着的,一定是对本土的叛离。
灾难过去,个中沉积的东西最多。
至于对不对,只有上天知道了。
因为我相信是因为不可说,必须留着余白,而导演不说完整。
4/15《万年之后》土著部落的生活历史,犹如文明的输液。
这个比喻是因为我近期病中,不停的输液。
但输液这种事情,一方面因为要消炎杀菌或者补充能量,因为一方面要考虑抵抗因素。
比如有些药物对有些人是致命的,存在着过敏反应。
文明和药物有着同样的作用,可以在短短二十年里,走完其他地方千年的进程。
但是,这样的迅速进程是好是坏,谁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河流一样的历史,最能够见证被依次冲走的文明。
果然,土著们几十年前的历史,就已经遥远得像是恐龙时期的了。
已经逼近失落的文明。
两个土著在那里比画着,怎么传达胜利的手势、语言。
被发现的前后,从不用金属制造锐利的射箭,从极力靠拢那般文明,却还被一只小闹钟给惊讶地摸来摸去。
当他们表演的时候,一种文明在另外的一种貌似普世的文明那里,消解了。
见过外面的世界,就物质的享受而言,那绝对是克制不了的诱惑。
但面对诱惑,文明输液之后,土著部落却不可能也很容易的融入文明世界。
拿什么融入?
彻底的遗忘过去,以及对生活方式的直接借用……失去特色的他们和那种文明的普遍民族的民众没有区别。
当他们连本部落的历史都要忘记光了的时候,我们只能够忽然充满困惑的抬头:怎么文明是如此地在消灭各个群体的与众不同?
如果特异的诞生只是为了在进程中被依次冲走,体现短片里的意义的,就只有冲走的“先后顺序”了。
不以喜好为转移,就这样被发现,被改变。
我们只能够寻找解释,而无力改变。
5/15距离托那12英里这个故事很像是平常我在各种文学刊物上,看见的各种上了年纪的作家写的人生记事。
当然,电影不光是故事,这样一个情景设置,一个人开车要赶往求生处,中途被救,是充满了庆幸的。
基本上,谁都难免有那么些时候,非常倒霉。
前几分钟都是危机的刻画,摇滚音乐作加上高温的太阳,加上呼呼旋转的风车,加上人体的幻觉,电影效果非常棒。
很幸运,被一个年轻女孩子救了。
他们安谧在医院里,一个充满了感激,一个充满了紧张和欢喜,她才拿到驾驶执照,却刚刚好救了他。
相对一笑,这种氛围充满了对抗无力人生的温情。
对于别人来说,是可以当成新闻来读的一则小故事。
读完了感叹一下,然后散开。
对于当事人,则是可以一生难忘的救济援手。
十分钟,从死的边缘到生的盎然。
在15个大师的分头表达里, 这个十分钟,充满着善意地捕捉。
却很能够代表人生当中的正面细节。
人与人的关系里,绝大多数的良善与温情,就是由这样类型的细节构成的。
绝望的时候遇到拯救,就是希望。
这种美好的吸引人,比鸦片之于孤独和疏远分离的人际,更加重要和吸引。
他人是地狱,也是天堂。
6/15《国际组织·拖车·夜晚》忙碌,是为了特定的目的。
如果去问那个女演员,她肯定能够告诉你,为什么这样忙碌。
但是她和所有人,包括导演和我们,都找不到答案,世界为什么这样设定,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必须如此忙碌?
或者,怀疑主义者总是要一再追问,忙碌在接电话里,在工作准备里,在收拾自己里,真的与目的靠近吗?
或者无意义的过程,本身是有意义的目的的需要。
不是我们的需要。
如果可以选择,去选择安静休息,小睡一下也比这样好。
不会焦躁和乏味。
还是一种境况,没法选择,就是这样了,这样十分钟内,像提线的玩偶一样,做该做的事情。
也许更加多的时候,问为什么,不过是为这样的无意义十分钟,增加了一项内容而已。
所有道具,不管是快餐还是音乐,不管是点燃的香烟,还是表情或者衣服,其他角色,这种电影的表达,使我困倦。
没有答案,就不要寻找题目。
电影偏偏喜欢做这样的事情。
这样人失去主体性的时段,深深的厌倦。
7/15我们将被掠夺这是影响世界的10分钟。
选择这样的题材,等于占据了至高点。
美国的民主制度、选票,这些充斥着所有被大国影响的国家民众耳朵眼睛的东西,又到了抉择关键时刻。
戈尔竞选总统宣布败选,最后十分钟,多么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群体,多么具有斗争性的民主制度啊!
最后诞生的,将是这个世界第一的大国的总统。
套用一句网络俗语,面对这些政治人物的表情和谈话,没办法记得和有印象,多数都是飘过一样的。
但是,那种被公开的情绪与立场,是这个国度的特色。
在表演台上,大家都买力的表演。
游戏规则,才是他们真正的老大。
即使规则被利用,他们被掠夺。
政客们的十分钟,等于左右美国大众的四年。
等于难以用数字和语言衡量的世界范围和人类方面的深远影响。
看看布什先生的做为,我们不能够不为之悬心,即使已经事过境迁。
被掠夺的东西太多了。
而这一切,十分钟前后就发生了。
让我想起福柯,让我想起“愚人船”不是我疯了,是我的观念不符合你们的价值判断。
到底是我疯了还是你疯了应了星爷的戏话——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不知道是不是此合集影响,后面戛纳等电影节又陆陆续续搞了,每人一部电影,巴黎我爱你等命题作文的短片集合。
这些短片集大部分都蛮赞的,请到的基本都是那些年影坛的大师级别的导演,每个导演都用自己强烈的个人风格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可能因为讲述的是自己国家的身边事儿,因为文化认同感,在所有这些短片中,我唯对这一部印象最深。
首先要说,《百花深处》是一部喜剧短片,或者说是以喜剧的方式表达出的淡淡乡愁才更加伤感。
影片从搬家公司在一栋住宅楼前搬家开始,那个时候2002年,还特地交代了一个场景,小朋友奔进住宅楼大厅,说了句,“拿我的电脑”。
冯远征饰演一个“疯子”,那小声音拿的,那兰花指翘的~啧啧啧。
他在高楼楼下看到耿乐的搬家车,请求他也给他搬家。
前面沿路表达城市发展不说,从这个场景开始说,这是一个明显象征意义的构图,灰白的墙壁,画框一样的窗口,从这个窗口看出去,荒凉的胡同,疾驰的搬家车。
以后胡同和四合院的繁华也便只能在墙上的画框内才能看到了。
从这一个镜头开始,本片缓缓进入主题。
汽车开过苍夷和破败,到处都是“拆”字,烘托上述画中意像。
冯远征翘着小手指,整整帽子,就好像久别归家的仪式感。
汽车抵达,满目荒芜和空旷,只有一棵大树独立其中。
(强烈怀疑这棵树是为了这个短片才特地种的)
冯远征下车,注意他的身势语言,身体微弯,小碎步跺着。
到了,这里就是百花深处,这里就是我们家,这里就是我们家影背。
每一个物件都在他的脑海里,触手可及,历历在目。
看着场景,耿乐和他的搬家小伙伴们惊呆了,以为被耍了,正准备开车离去,收到老板电话才知道这人是个疯子,已经叫他们搬家公司搬家好几次。
这个时候对冯远征饰演人物的表达,是从后视镜看,远远的小身影,显眼的红裤子,孤零零站在孤独的大树之下。
老板让耿乐把之前的出车钱都收了,老板命令不可违,为了收回钱,耿乐决定和他的小伙伴们陪他演完这场闹剧。
他们装着搬家。
冯远征问,你们这是在搬什么呢耿乐说,大衣柜冯远征说,我们家没有大衣柜,是紫檀的衣橱
耿乐没辙,那您说这是什么冯远征,这是我们家金鱼缸
两人迅速往前跨一步,衣柜一秒变鱼缸。
看到这里你会笑,但是笑的同时又会觉得淡淡的伤感。
另一个小伙伴看此情此景,也忙着去搬东西,他要搬一个花瓶,被冯远征看到。
什么东西应该在哪里,在他心中像明镜儿一样,我们看在眼里眼前好像也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四合院,房间里,哪儿是屏风,哪儿是案几。
然后他无意间发现了一个档子,好惊喜。
这个档子和后面将会出现的铃铛是唯一的两件实物,此处是重要道具的铺垫。
继续注意他的body language
搬花瓶的小伙伴,只是假装搬个乐子,别人找他要火儿,他立刻忘记了手里还有花瓶这件事儿。
而这些虚无在冯远征眼里,一切却都是真实存在的,于是花瓶在他眼皮子下面被摔碎了。
继继续续注意他的body language
然后他蹲下来,蹲在黄泥地的豁牙口,红衣红裤,布鞋黄帽,就好像是个被遗弃的孩子。
是的,被遗弃了,就像那老城风光一样被遗弃在了现代化城市的角落。
他从地上撮起一团泥,然后很夸张的哭了。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笑在脸上,但是百味陈杂在心间。
这个时候你也许会想,可能他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疯子,他只是沉寂在了自己的年代,无法自拔。
短片到这里有了个小升华。
耿乐做为搬家公司的员工,看到此情此景,已经不准备收他的钱,在这里,此情此景下,耿乐或者说以他为具像化的我们观众否定了这是场闹剧,肯定了这个人。
车载着冯远征往前开,冯远征惊慌的说,前面有个坑,被泥土挡住了。
耿乐当然不信,继续往前开,车果然掉沟里。
他当然什么都知道,他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他都清清楚楚,还有什么能瞒得过他的眼睛呢。
车开不动,只好大家齐心协力挖土,却一不小心挖到了和那个档子配套的铃铛。
组合起来,真实的铃铛声响起,却幻化出了四合院胡同的原貌。
这个构图是不是让人想到为人民服务那个,多层人物排列,微微的仰角,看似过于政治正确,放在这里我却是极喜欢。
似乎带着些戏谑,却不但和整体风格相融,又表达了庄严,肃穆和无法追回的缅怀。
红砖黛瓦
百花飞扬
百花散尽,只留一颗孤树矗立在繁华城市的荒凉之中。
夕阳西下,只有一个身影,黄帽子鲜艳的红裤子,呼喊着“搬家了,搬家了”,欢快滴向着夕阳,孤树奔跑而去。
城市发展,时代变迁,十分钟的时间,讲述的是一个年华老去的故事!
后来我去了北京,知道有一个胡同,叫做,“百花深处”。。。
终于,看到了《十分钟年华老去》,说说感兴趣的。
《水的故事》:有点神秘,我喜欢神秘的东西。
长者坐在树下吹笛子,打发小伙子去取水。
小伙子在路上遇到个外国姑娘,帮忙修好了摩托车,就跟她回家了。
两人结婚生子,男人买了车带着全家去兜风,车掉到桥下的水沟中。
吊车打捞汽车时,男子听到了熟悉的笛子声,他顺声而去,看到老者还在树下。
老者说:“你去哪了,我等了你一天了。
”那颗树是不是菩提?
让我想起中国文化中天届和凡尘的禅语:“天上只一日,地上已千年。
”《百花深处》:先笑后感慨。
英文为《100 Flowers Hidden Deep》,我还以为是关于深埋地底的鲜花什么的,不知是我的英文太差,还是翻译的问题。
耿乐扮演搬家公司的一个小头头。
哥几个刚忙活完一单,被一个怪腔怪调的家伙拦住了,说是也要搬东西。
上门的买卖谁不做?
到哪搬啊?
答曰百花深处。
沿途都是拆迁的破败景象。
车到地儿了,那儿除了一颗树啥也没有。
得,小哥几个遇上“神经病”了。
闪吧。
车刚开出几步远,公司电话来了,还说那家伙忽悠弟兄们好几趟了,让把账结了。
从“神经病”手里拿钱,那就听他的吧。
两个搬运工摆起了架势搬“大衣柜”,就像演戏一样,看得人咯咯直笑(这段让人意大利电影《放大》)(再过几年重看,我知道自己应该哭)。
那个“疯子”还在土里找到他们家的风铃小部件,欢天喜地的。
就在此时,另一个工人小心翼翼地搬着“花瓶”,偏偏有人来借火,他两手一撒,“花瓶”碎了,疯子嚷着让赔。
搬完了东西,就得运送了。
车往出拐时,“疯子”提醒说前面有坑,大家不信。
车咕噜终于陷了进去,大家下车清陷,“疯子”意外地找到了风铃的另一部分。
此时,众人大悟“疯子”没说谎,他只是一直生活的自我世界中,生活在那个老北京四合院的世界中。
最后的画面很精彩,就像一幅水墨画,一座四合院依稀存在,苍翠的大树藏根其中,枝叶郁郁葱葱。
《生命线》:安静、恬淡。
过多的不想说,但都留在了心里。
《关于时间 2》:很酷,看得晕头转向,眼睛就像长了脚似的,转过来又转过去。
丝毫不想隐瞒,没看明白。
关于“百花深处”,有一首歌,是陈升的《北京一夜》;还有一首词,是晏几道的《鹧鸪天》: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2016年补充:以前写的,太幼稚了。
)
Dogs have no hell 天堂之路 一个俄罗斯的囚犯,猜测是政治犯的人刚被放出来,从他与其他人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知道他似乎还在被监视中。
他要去西伯利亚的油田开始新生活,带着他想娶的女人。
别人问他关于那个女人的事是不是一时兴起,他说:“不,是心中所爱。
” 镜头转到他进了酒吧,乐队在奏温和的rock,他要了一杯酒然后坐到桌边静静等候。
片子里所有人都带着一种紧张的神态,酒保看到他就到厨房去找那个女人,他们用紧张的眼神交流着。
女人静静坐到男人旁边,她脸上有种深深的疲惫与隐忍交织的表情。
他们到火车站买票,女人忽然闹脾气不走了,说他们连戒指都没有,男人带着她进了商店,卖戒指的人问他们“订婚还是结婚?
”女人看了男人一眼,男人说:“结婚。
”好象这就是仪式了。
他们坐在火车上驶向茫茫未知,整个片子色调灰暗,人脸上都带着不安与疲惫,在车上女人问,“你为什么不坐到我身边来?
你在看什么?” 男人说:“祖国。
” 然后他不再看向窗外,坐到了女人身边。
似乎某种新的生活开始了,他所选择的,由某种徒劳的信仰,到对身边的女人,静默的相守。
Lifeline 生命线 黑白的画面反复切换,导演试图用多种手段表现时间的流逝。
平静的小镇生活,母亲在睡觉,呼吸的声音,女人们做面包,在手绢上绣婴儿的名字,男人们在地里割草,编绳子,孩子在倾听自己画在手腕上手表不存在的滴答声,水在池子里点滴坠下,狗在睡觉,蛇在草地里匍匐,然而安静的生活对比着紧张感,从一开始我们就看到婴儿的被单渗出血来,随着镜头在女人、男人、小孩、狗、母亲婴儿、水池、圣母画像和报纸等等间不断切换,血迹越来越大,紧张感也越来越强烈。
最后终于被一只猫惊醒的婴儿哭了起来,大人们奔跑到屋子里,父亲紧握住不安的母亲抓紧床单的手。
最后婴儿肚脐出血的地方终于被止住了,大家都松了一口气,染着血的被单在水池里洇开一片红色,圣母像与报纸上纳粹的照片反复出现。
1940年6月28日,二战期间,某个意大利的小村庄。
最后是婴儿的笑脸,面对整个慌张的世界,恣意绽开。
Ten thousand years older 万年之老 用记录片的手法表现了一个还在石器时代的原始部落从被发现到20年后。
一切都在改变,文明治愈了疾病,但是产生了困惑。
原始人的酋长见到了高楼大厦,飞机,大城市的一切让他目瞪口呆。
但是他还是怀念一去不复返的那些生活方式,手制的毒箭,钻木取火,靠星辰辨别时间的流逝,在战斗结束后欢庆的仪式和歌唱,……他们的下一代都将走出这里,并以作为原始人的后代为耻。
万年的时光仿佛丢失了,从他们这里断裂。
最后酋长已垂垂老矣,并患有肺结核,他明白,“他与他的部落都已时日无多。
”“他似乎有些明白闹钟的含义……”他捧着闹钟好象捧着一去不回的时光,等待大限将至。
在并无太多感情色彩的陈述与镜头中,似乎能够让人明白,时间就是一切皆有时。
Int. Trailer Night 拖车中的十分钟 一个演员在拖车里的十分钟休息。
她穿着古旧的歌舞片女角闪闪发亮带着流苏的衣服,带着露露一样迷茫和疲倦的眼神,在拖车里踢掉鞋子放上舒缓的音乐,开始跟情人打电话。
无数人进来,检查她的化妆,音效,给她送饭,……她一直在电话里说着,最后十分钟过去,把烟掐灭在没有动过的饭菜里。
又要开始了,演唱,微笑,一丝不苟的妆容,不能停歇,尚待成名,如同每个人的生活。
她始终带着玛琳黛德丽那样漫不经心并不在乎的眼神,时间如水滑过,人们如同顺水浮舟。
甚至不是疲惫,而只是顺从的茫然。
Twelve Miles to Trona 距特罗纳十二英里 食物中毒的男人在道路上驾车赶往十二英里外的医院,我们看到他从发现近处医院不开的慌张,到把车中的音乐开到最大,并给朋友打电话保持清醒。
他在路上狂野飞奔,以得到拯救。
但是最后他的眼前还是出现了幻觉,各种彩色的光环模糊了画面,这时他终于看到了别的车,他求车上的女孩开车送他到医院,他在车上挣扎求生,努力不失去知觉,看着自己妻子和孩子的照片。
他从死亡边缘回来,看到一片白光,“妈妈,那多么美”没有哀伤厌倦憎恨与恐惧,全然的白色与美丽。
他清醒过来,那个女孩好象天使一样,她叫Kate,在一周前刚刚学会开车。
(在cast里面看到了kate和old kate,我疑心有什么机关,可能是前面没仔细看落下了。
) We Wuz Robbed 十分钟内戈尔和小布什的戏剧性选票之争。
完全是用各种资料剪接出来的。
啥也别说了,我看睡着了……实在对这个题材不感兴趣的说…… 100 Flowers Hidden Deep 百花深处 刚刚在高楼大厦帮人搬完家的搬家公司,遇到了一位让他们到胡同里去搬家的冯先生。
可是在路上他们就发现奇怪,冯先生连家门口的平安大道都不认得。
卡车驶过一片墙上满画着圆圈里的“拆”的废墟,到了百花深处胡同,冯先生的家。
光溜溜一片黄土上只有棵大树。
这时候我们才知道冯先生是个疯子,久久沉浸在对过去的家的美好回忆中,不愿醒来。
然而为了赚钱,搬家公司半打半闹地帮冯先生搬家:这里是紫檀木的衣橱,那里是金鱼缸子,搬动时还带着水声的,那是前清的花瓶,摆在堂屋的条案上,小心着点儿…… 冯先生在土里发现里他家屋檐下挂着的檐铃的摆子,高兴得向所有人炫耀: “这不,还在这儿吗?
你看看!
” 司机向一个搬运工要烟,搬运工把手里假装拿着的花瓶就扔下了。
我们从冯先生的眼睛里看着他那前清的宝贝花瓶跌在地上,变成碎片,好象他虚妄的家园一样。
他蹲在地上,呜呜哭了起来。
这时所有人都感到了一些抱歉。
搬家公司的人也不想要钱了。
他们回去的路上车轮陷在了土里,下车挖的时候发现了那个檐铃,冯先生象个小孩一样把摆子装进去,在风里叮叮当当响起来。
他跑到大树下他家原来所在的地方,搬家公司的人在车后镜里看到他在夕阳中一片废墟中伫立的身影,这时所有人仿佛都看到那几进几间的老房子,红墙灰檐,檐下挂着铃铛在风中发出清脆的声响,冯先生近在眼前又遥不可及,已经永远消失的梦境。
时间流逝,人是物非,快速的发展中被遗弃和被轻易摧毁的,在某些人心中可能是永远无法被取代的珍宝,无法弥合只能用疯狂逃避的伤口。
文明的伤口。
最后要说的是,fuck那个电脑动画,用水墨或者素描或者实景什么不好,用3D,还飘着花,虽然是“百花深处”吧,但是那个花太恐怖了…… 还有,这个短片是我们看着最有感触的,绝对是文化背景的问题,换外国人来看就没有我们对“拆”那么强的共鸣,就好象我们看lifeline看到报纸不会对纳粹有特别感觉。
这7个短片里我比较喜欢lifeline还有维姆文德斯的Twelve Miles to Trona,以及最后的百花深处。
时间这样东西,各人有各样的看法,还是不多说了,影象自己会说话。
我知道我一定会写这个短片的观影感受的,就为了这个题目我也会写,十分钟,年华老去。
在我老去之前,我又一次见到了那个拍霸王别姬的陈凯歌,我又一次郁愤满胸。
不疯魔不成活,陈凯歌果然还是适合拍一个疯子。
冯远征的遗老疯了,但观众并没有疯。
我像喝了一杯陈年的酒,思绪渐渐发散,眼睛却越来越亮。
我知道百花深处还在,但我看到很多已经不在的景象,听到很多已经不在的声音,闻到很多已经不在的气味。
属于北京的一切。
那景象可能有些破落,那声音可能有些单调,那气味可能有些腐朽。
但那一切是真真切切属于北京的。
那是我家房上慌长的草,那是我家院外吆喝的吵,那是我家门廊花落的恼。
那是已经消逝的一切,虎坊桥东,前门南。
没有国贸的高,没有平安大街的宽,没有一切繁华胜景的美丽妖娆,要守住那破落的一切的,的确都是疯子。
但凭什么剥夺疯子平静、安详、与世无争的生活。
題外話:最近提起陳凱歌似乎成了個忌諱。
或者。
是個笑話。
可是,不恰巧的是,我重溫《百花深處》了。
十分鈡的作品。
十分鐘的人文陳凱歌。
寫 十分鈡 其實是某人佈置給在下的作業。
可是在下對於此片仍然處於非常崇敬崇拜的層次。
所以貿然動筆,只能寫寫陳大師的作品。
原因不外乎是“中國人的蟋蟀,中國人的耳朵,中國人的心態。
”正文部分:這是一個關於失去和尋覓的故事。
某日傍晚。
某個人。
某群人。
一片空曠的荒蕪的大地。
一棵見證了歷史進度的垂垂老矣的大樹。
馮遠征飾演的馮先生。
一個看似神經質,其實内心非常純淨的人。
馮遠征飾演心理不太正常的人物久來有盛名。
瘦削的形象。
時而迷惑時而狂熱的眼神。
一些顫抖。
一聲比一聲怪異的呼喊。
沒有秩序的無邊無際的碎碎念叨。
最後。
是一個孩子般的笑容。
馮先生。
成了失落在城市文明的孩子。
他在拼命尋找着屬於自己天空的琉璃瓦,還有,他的百花深處。
耿樂等一干人等飾演的搬家工人。
一群城市的製造者或者破壞者。
耿樂等人飾演的搬家工人形象其實是非常可愛的一群人。
對於他們來説,他們是淳樸而現實的。
他們用勤勞換取美好的生活。
但是。
儅他們開始面對馮先生這樣理想主義的近乎怪異的人時,他們沒有表現出冷酷的無法理解的狀態。
他們在懷疑中為馮先生模擬搬了傢。
在最後,他們和馮先生一起看到了遙遠記憶中的百花深處。
在2002年,陳凱歌依然在尋找自己的電影道路。
他的人文電影依然充滿着溫情脈脈的思考。
他學習像所有的老北京人致敬。
他把自己對於飛速發達城市的不適應和對舊時的懷念用非常討巧的方式表達出來。
沒有誰能去責怪一個孩童般的瘋子去質疑城市的文明速度。
更何況,什麽是城市的文明。
誰也不曾定義。
高樓大廈並不見得比矮墻磚瓦更有深度些,恰恰相反,百花深處,成了歷史美麗的痕跡。
即使它已經消亡。
何謂百花深處:“百花深处”的名字得自一个典故,明代万历年间,一对年轻张氏夫妇,勤俭刻苦,在北京新街口以南小巷内,买下20余亩土地,种菜为业。
数年后,又在园中种牡丹芍药荷藕,春夏两季,香随风来,菊黄之秋,梅花映雪之日,也别具风光,可谓四时得宜。
当时文人墨客纷纷来赏花,于是这个地方被称为“百花深处”。
张氏夫妇死后,花园荒芜,遗迹无处可寻。
这个地方变成小胡同,但百花深处的名字,却一直流传了下来。
老舍描述百花深处时写道:“胡同是狭而长的。
两旁都是用碎砖砌的墙。
南墙少见日光,薄薄的长着一层绿苔,高处有隐隐的几条蜗牛爬过的银轨。
往里走略觉宽敞一些,可是两旁的墙更破碎一些。
”作品出處:《十分钟,年华老去》由英国“10分钟,年华老去”有限公司斥资上亿元人民币拍摄,原本邀请了15位世界大师级导演,旨在展示当代世界电影的最高艺术水准,15位导演各拍10分钟,串成一部150分钟的电影。
每位导演在10分钟内所选择的主题和题材不拘一格。
他们分别是中国著名导演陈凯歌、王家卫,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人物戈达尔、美国黑人先锋导演斯派克·李、以《末代皇帝》一片获第60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意大利名导贝尔纳多·贝托鲁奇、德国幻想电影导演维尔纳·赫若格、法国凯撒奖最佳导演贝特赫塔维涅以及伊朗导演阿巴斯、芬兰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西班牙导演维克多·埃利斯、德国导演维姆·文德斯、捷克导演杰西·米切尔、美国导演吉姆·贾莫什、米克·费格斯和法国导演贾克·希维特。
此片分大提琴和小號篇陳凱歌屬於小號篇成員。
首映日期:2002-01-01
这片为啥这么高分?最良心的就是够短!
《霸王别姬》和《梅兰芳》另说,其实自打《无极》之后我就特看不起陈凯歌。
还真跟一个在景山后街长大的人聊过拆迁这回事,所以觉得「百花深处」拍得不错
去百花深处买过ukulele
老北京的胡同,是一个皇城百姓隐秘的世间。在现代文明的进程里被迅速的推倒,轻率的摧毁,日后再来笨拙的重建,低劣的复古。新城出现,旧城消失,历史被断绝。人为营造的种种毁灭,断不能久存。「人说百花的深处住着老情人缝着绣花鞋。」
还行,有点太直白
陈凯歌是最后一个出场的导演。前面外国导演的短片也很精彩,但不如陈的震撼,也许因他的片子完全带出了东方文化,所以一开篇中国观众就倍感亲切。陈算是土生土长的北平人,对于旧北平和新北京的格格不入,以及对过去时光的缅怀,在搬家小伙子的眼神中展露无遗。那一刻美好的逝去令束手无策的人年华老去
凯歌还行其他的没太看懂
远不如Cello
《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其中十分喜欢的一个,被冯远征打动,干净利落的短片,没有废话。百花深处,年华已逝,满是哀伤。★★★☆
俗。
每个人都有点意思,意思都不大,这帮人拍短片不是那么油。
大师们最喜欢在拍短片的时候玩深沉
没意思,国产电影怎么不是拍疯子就是拍弱智,能正常点么?
消逝的风景,仅此而已。倘不消失,也与你我无关。
除了陈凯歌的之外,其他全部是垃圾
时间是静谧流淌的,它检验了爱情的坚贞,描摹着生命的力量;它又是澎湃的,卷挟着现代文明的海浪摧毁旧时一切,又是拼命追赶的生命与死亡之间的一个罅隙;时间也是孤独的,它承载着名利场下十分钟的波涛暗涌,是星光闪耀背后丝丝缕缕的寂寥。
10分钟拍出内容的可能性比3分钟大很多,所以这部片子还是挺好看的。
我为冯远征沦陷了
65.几个故事没意思,是大巧不工还是我看不懂呢?一没意思。二画面光影很美,但时间和二战报纸的梗不太懂,平静生活婴儿生命和二战发生的交错?三纪录片让我挺震撼,土著人和现代人接触的画面,虽然文化方面存在巨大差距;但赤裸的他们的言行举止和表情神态,看起来却完全没隔膜,毫无社会文明的修饰,仿佛从他们的脸可以直接看到心灵,那么透彻,像小孩又像野兽。而后和现代社会的融合的“消亡”也很让我感慨。四根本不知道在讲什么。五挺有情绪感染力,但歌占比太大,故事很小品,讲了一件事没表达太多意义。六似乎是戈尔选票被布什偷了?内容挺让我惊讶,但语速太快,像看新闻似的。七有点意思也有点尬,老北京迷路的桥段令人感慨城市的快速变化,被时代抛弃的人,被时代抢劫的城市(这句不错..)。疯子演的不说不好,但配上女化就似乎有点假和模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