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巴斯·德沃斯
主演:斯特凡·戈塔,龚丽悠,特奥多·科尔班
类型:电影地区:比利时语言:法语,罗马尼亚语,汉语普通话,荷兰语年份:2023
简介:影片讲述一位罗马尼亚移民工人,在离开比利时、返回故土前夕,将冰箱里的剩余蔬菜烩做一锅,拜访赠予留居亲友。偶然相遇的华裔生物科学博士,引领他在布鲁塞尔的公园森林里看到苔藓近在咫尺而幽深无限的世界。详细 >
比毕联难看多了
声音先于影像出现,后于影像消失,已经为我们预告了一切。德沃斯有时把镜头悄悄偏移,你便听不到脚步,听不到火车声,尽管你还看得到它们,但前一刻尚还存在的声音被悄悄隐去了,可还能听得到溪流和鸟鸣。天才的空镜编排,已能够自成叙事:森林与钢铁森林,绿藻与参天巨树,大世界和小世界,此处与他处。偶尔窥见黯淡时的倏然光亮,像入梦的提示,也像两颗心贴近的距离,不必非要是一种情愫,但是一种模糊与暧昧的寂静生长。
“他叫什么名字?”命名能让我们和其他人、物产生关联。女主出场的独白里,她突然记不起周围事物的名称,后面警笛声帮她带回了那些名字。影片最后在阿姨的八卦下才惊觉连男主的名字都不知道,好有趣。一个是建筑工人,拓宽城市;一个是苔藓研究者,聚焦自然,职业追求是有矛盾的,但都沉浸在观察记录苔藓的过程中。两场雨都没有白淋啊。开始想念下雨天。
#SRIFF 文本弱了些,视听还是挺愉悦的。没有阿彼察邦那么催眠。看完出影院感觉阳光好美好静谧,时间都慢下来了,类似冥想🧘过后的感觉。如果影片承载着导演的要表达的观点的话,有些电影从片名,或者在影片前几分钟就可窥见。《小世界》却在最后一句台词里。
我可能永远无法共情欧洲小清新式迷茫、找寻、治愈一条龙的故事,为了让这位白人顺直男的相遇更特别一点,导演还特地安排了一位出身亚洲快餐店、搞植物研究的华裔美女。导演说他震惊于苔藓微小又奇妙的世界,我震惊于这位欧洲男青年的迷茫和答案都可以如此浅薄和轻易。和奇遇单元墨西哥女导演的回声相比,这部的镜头和声音配乐可以说是很愣头愣脑了。#Berlinale73
我以为女主是有失语症的植物系怪咖,男主是做沉迷做炖汤的神经质…结果就这?!
一种梦游式的体验电影。几乎所有的细节都需要观者脑补。观者自身对于角色的身份认同就变成了能否产生连接的关键。我的认同度大概在50%左右。实际上导演的发挥也是个大约好坏参半的状态。
1.25 胶片景观非常美。其中的人类非常违和。
一株苔藓就是一座微观的小森林,就像一个人就是一整个宇宙。电影结束在故事即将要开始的时候,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很有趣。对饰演在布鲁塞尔生活的华裔科学家的女主好奇,镜头里她很美,表演也很自然。布鲁塞尔城市空镜好美,苔藓的显微镜镜头在大荧幕看好迷人。观感非常舒适轻柔的一部片,观影过程中时不时想到自己的生活,翻冰箱,做蔬菜汤,在办公室干活…导演和不懂法语也不懂中文的制片人映后交流。#BJIFF2023No. 2保利天安门
直到词语长出青苔。
听着电影里的风声雨声以及稀稀拉拉的台词可以睡好多觉顶配相机拍出来的催眠大片,创作者对人物没有感情,所以我作为观众不能理解整个电影的创作意图,好像就为了拍那几帧风景画和植物照电影里蹩脚的中文听着不舒服,拿筷子的姿势也很僵硬,硬演了一段吃饭戏☞3.7分☜
4:3+胶片摄影+声音设计 共通漫游在一个环境 一个城市
啊?完全没看明白说啥。去个森林玩一下然后就有然后了吗?
此生在电影院看过最无聊的电影
“你试过被连根拔起,带土铲走的滋味和感受吗”,以及,预测三年内会有大陆高仿作品出现——但更奇怪的问题不应该是——它居然还没出现?!
【BJIFF2023】雖然沒睡著,但真的太催眠了!
与困意挣扎 感觉我这辈子拍不出来这种片 写不出来这种缺乏故事性的剧本 不过显微镜下的细胞还有特写的苔藓很美 不值得特地来趟资料馆 现在在映后 对哦 为什么这部片子都可以拉到投资 崩溃了 是国内环境没品还是主创太牛逼 我果然还是支持蒙太奇学派 你们这些热爱固定长镜头和空镜的我真的不懂!
和单车少年比最大的变化是德沃斯增进了对影像的信任感,降低镜头的陌生化,尽量用正常人眼能观察到的方式去呈现世界。这些景观普通到随处可见,却在时间流里褪去了语言意义上的定义。这种思路很勇敢,所见即所思,所思即所得。
苔藓的微观世界是很漂亮啦,但这里面的中文独白、亚裔女博士、移民工人、突然出现的种子都像苔藓一样作为一种景观,刻意创造你的惊奇、体悟和感受。
【5】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比毕联难看多了
声音先于影像出现,后于影像消失,已经为我们预告了一切。德沃斯有时把镜头悄悄偏移,你便听不到脚步,听不到火车声,尽管你还看得到它们,但前一刻尚还存在的声音被悄悄隐去了,可还能听得到溪流和鸟鸣。天才的空镜编排,已能够自成叙事:森林与钢铁森林,绿藻与参天巨树,大世界和小世界,此处与他处。偶尔窥见黯淡时的倏然光亮,像入梦的提示,也像两颗心贴近的距离,不必非要是一种情愫,但是一种模糊与暧昧的寂静生长。
“他叫什么名字?”命名能让我们和其他人、物产生关联。女主出场的独白里,她突然记不起周围事物的名称,后面警笛声帮她带回了那些名字。影片最后在阿姨的八卦下才惊觉连男主的名字都不知道,好有趣。一个是建筑工人,拓宽城市;一个是苔藓研究者,聚焦自然,职业追求是有矛盾的,但都沉浸在观察记录苔藓的过程中。两场雨都没有白淋啊。开始想念下雨天。
#SRIFF 文本弱了些,视听还是挺愉悦的。没有阿彼察邦那么催眠。看完出影院感觉阳光好美好静谧,时间都慢下来了,类似冥想🧘过后的感觉。如果影片承载着导演的要表达的观点的话,有些电影从片名,或者在影片前几分钟就可窥见。《小世界》却在最后一句台词里。
我可能永远无法共情欧洲小清新式迷茫、找寻、治愈一条龙的故事,为了让这位白人顺直男的相遇更特别一点,导演还特地安排了一位出身亚洲快餐店、搞植物研究的华裔美女。导演说他震惊于苔藓微小又奇妙的世界,我震惊于这位欧洲男青年的迷茫和答案都可以如此浅薄和轻易。和奇遇单元墨西哥女导演的回声相比,这部的镜头和声音配乐可以说是很愣头愣脑了。#Berlinale73
我以为女主是有失语症的植物系怪咖,男主是做沉迷做炖汤的神经质…结果就这?!
一种梦游式的体验电影。几乎所有的细节都需要观者脑补。观者自身对于角色的身份认同就变成了能否产生连接的关键。我的认同度大概在50%左右。实际上导演的发挥也是个大约好坏参半的状态。
1.25 胶片景观非常美。其中的人类非常违和。
一株苔藓就是一座微观的小森林,就像一个人就是一整个宇宙。电影结束在故事即将要开始的时候,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很有趣。对饰演在布鲁塞尔生活的华裔科学家的女主好奇,镜头里她很美,表演也很自然。布鲁塞尔城市空镜好美,苔藓的显微镜镜头在大荧幕看好迷人。观感非常舒适轻柔的一部片,观影过程中时不时想到自己的生活,翻冰箱,做蔬菜汤,在办公室干活…导演和不懂法语也不懂中文的制片人映后交流。#BJIFF2023No. 2保利天安门
直到词语长出青苔。
听着电影里的风声雨声以及稀稀拉拉的台词可以睡好多觉顶配相机拍出来的催眠大片,创作者对人物没有感情,所以我作为观众不能理解整个电影的创作意图,好像就为了拍那几帧风景画和植物照电影里蹩脚的中文听着不舒服,拿筷子的姿势也很僵硬,硬演了一段吃饭戏☞3.7分☜
4:3+胶片摄影+声音设计 共通漫游在一个环境 一个城市
啊?完全没看明白说啥。去个森林玩一下然后就有然后了吗?
此生在电影院看过最无聊的电影
“你试过被连根拔起,带土铲走的滋味和感受吗”,以及,预测三年内会有大陆高仿作品出现——但更奇怪的问题不应该是——它居然还没出现?!
【BJIFF2023】雖然沒睡著,但真的太催眠了!
与困意挣扎 感觉我这辈子拍不出来这种片 写不出来这种缺乏故事性的剧本 不过显微镜下的细胞还有特写的苔藓很美 不值得特地来趟资料馆 现在在映后 对哦 为什么这部片子都可以拉到投资 崩溃了 是国内环境没品还是主创太牛逼 我果然还是支持蒙太奇学派 你们这些热爱固定长镜头和空镜的我真的不懂!
和单车少年比最大的变化是德沃斯增进了对影像的信任感,降低镜头的陌生化,尽量用正常人眼能观察到的方式去呈现世界。这些景观普通到随处可见,却在时间流里褪去了语言意义上的定义。这种思路很勇敢,所见即所思,所思即所得。
苔藓的微观世界是很漂亮啦,但这里面的中文独白、亚裔女博士、移民工人、突然出现的种子都像苔藓一样作为一种景观,刻意创造你的惊奇、体悟和感受。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