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儿子的房间

La stanza del figlio,人间有情天,生命中的最痛,The Son's Room

主演:南尼·莫莱蒂,劳拉·莫兰特,杰丝敏·特丽卡,朱塞佩·桑菲利斯,斯特凡诺·阿伯蒂,斯特凡诺·阿科尔西,托尼·贝尔多瑞利,达里奥·坎塔雷利,Eleonora Danco,Claud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意大利语言:意大利语,拉丁语年份:2001

《儿子的房间》剧照

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1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2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3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4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5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6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13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14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15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16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17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18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19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20

《儿子的房间》剧情介绍

儿子的房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伊凡尼(南尼·莫莱蒂 Nanni Moretti 饰)有一个和睦温暖的家庭,儿子安德烈和女儿艾琳更是让这个家庭乐也融融。而伊凡尼身为心理医生,常常接触到各式各样的心理病患者,从而更加珍惜目前的生活。然而生活的残酷随之而来,在一个看上去平常的早晨,却传来了一个令这个家庭为之崩溃的消息——儿子在潜水运动中遇上不测,不幸身亡。 伊凡尼一家顿时陷入了一篇黑暗当中,母亲终日以泪洗脸,姐姐艾琳压抑着痛苦照顾悲伤的父母,而父亲,更是因为过度悲痛而不能继续工作。而儿子空空如也的房间,深深刺痛了每个家人的心。 远方寄来一个女孩子的来信,来信成全了家人对儿子的追思,并令到这个家庭重新有了一丝生机。然而逝者如斯,各人内心的伤痛,只有时间能慢慢治疗。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声梦传奇第二季119婚约正正的世界两好三坏车票超大号美人狱·再见,绝望先生无名大师终极宿舍群居姐妹TV未放送第13话咒乐园倩狐之京卫怪谈大管家爱的季节唐山孤儿好景当前风的秘密元气囝仔北斗七星山河同在阴阳先生之末代天师狂飙孤海寄生抗颜为师昨晚过得很愉快吧暗夜心理师警校刺客姐妹兄弟醉红尘芝加哥警署第二季

《儿子的房间》长篇影评

 1 ) 生活如水

春节出行长途飞行着实无聊,睡了又睡,醒了又醒,然而却始终不得安宁,不知曾几何时在b站离线的电影闯入了眼帘,这个曾经被遗忘在角落的电影总算是为百无聊赖的生活添加了一丝甜味。

说来惭愧,整个春节假期因为过分忙碌的安排就仅观摩了这一部电影,所以闲来无事也就在飞机上写下了影评。

电影以心理医生的一家的生活为主线,这本是一个生活美满,一切向上的家庭,然而一切却因为大儿子安德里亚的去世走向崩坏,一家人在经历痛苦后再走出痛苦的过程。

电影的走向很像是《海边的曼切斯特》的意大利版本,电影的内化的表演和展示出来的情绪,就如电影中歌词中所说"Here we are stuck by this river"情绪就如同河流一般让人们随波逐流,外表清澈,而河面之下却暗流涌动,任凭用尽力气,却无法踏出泥潭半步。

当医生在开导自己的病人的时候曾告诉他们,我们无法掌控所有的事情,但我们可以以更加轻松的心态面对,然而事情发生到自己身上时,我们也无法保持客观,无法掌控自己的情绪,似乎就只能依赖时间治愈着一切。

个人评分:7.12,生活如水,我们总该自己找到出路。

"sometimes shit happened, but life goes on."

 2 ) 当心理医生遭遇心理危机

忽然从书橱角落里搜刮出一个不曾看过的dvd碟来,这让我感到欣喜若狂,于是迫不及待地把它放进了光驱中细细观看了一番。

有时候真有点佩服自己买dvd碟片的眼光,我并没有看过多少电影,对很多导演也不甚熟悉,然而凭着直觉,我居然总能找到许多好电影。

我已经忘了自己什么时候收藏了《儿子的房间》这部电影,但是从箱底翻出来的东西竟也让我有不枉此行之感。

不觉得,我颇有点沾沾自喜,哼哼,看来我也真不是吃素的!

言归正传,为什么我会觉得这部电影拍得挺不错呢?

其实我一般不会斩钉截铁地判断电影的好坏,最多只能凭感觉区分自己是否喜欢罢了。

我的朋友水木说得好,有时候触动观众心弦的往往是电影里的某句话,某段旋律,甚至是影片角色的某个动作某缕神态……换句话说只要电影在漫长的播放时间中有一处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我就会说它是部好电影。

《儿子的房间》给我营造的氛围很不错,还有片尾的那首歌曲也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影片的主角是个心理医生,我对主角的这一的身份是充满好奇的。

我总会想,心理医生总是跟那些心理不正常的人打交道,天长日久会不会自己也受病人的影响呢?

一开始我的担忧显得有点多余,男主角的生活健康得很,即使偶尔有些不良的情绪也会被他的热爱运动以及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轻轻化解了。

可是,事情在一个原本不用见病人的星期天起了变化。

他原本说服了已经跟朋友有约的儿子一起去跑步,却突然接到一个病人的电话。

因为怀疑自己得了肺癌,那个病人紧张、沮丧万分,假如得不到心理医生的正确引导,随时有精神分裂的危险。

男主角听到这个消息后犹豫了一下,但是还是放弃了跟儿子一起跑步的计划赶到了病人家里。

病人的情况并没有预期那么严重,他几乎是三言两语就把问题解决了。

当他忙完一切正打算回家跟妻子儿女相聚的时候才知道,儿子跟朋友一起潜水发生了意外,已经告别了这个世界。

从这时开始,我对心理医生所有的担忧就陆续登场了。

男主角完全沉浸在对儿子的思念、自责与绝望中,他在也不能冷静的面对病人的倾诉,取而代之的不是太投入就是因为神思恍惚而显得很冷漠。

这时候的他竟然也沦为了岌岌可危的心理病人……影片最后并没有残忍的毁灭这个可怜的心理医生,儿子隐藏女友安妮的来访挽救了了他。

当他驱车把安妮跟她的新男友送到的法国后,海边初升的旭日,想着安妮的新旅程,仿佛预示着他们的生活也能拥有一个崭新的开始。

于是,三人脸上又重新绽放出久违的笑容。

我暗自庆幸导演的手下留情,他让人在感受男主人公丧子之痛以及形形色色心理变态的人之余,用袅袅的余音告诉我们人生的得失其实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无论遭遇什么都不必太过挂怀。

可以说,影片的最后给我们留了一丝如阳光般温暖的慰籍跟希望。

我还惊诧于这部电影在刻画男主角内心的哀痛时所用的手法跟东方的导演的不同。

记得在观看《东京物语》时,小津总是寓情于景,让周围的景物包含人物内心难以言表的哀痛,而这部电影却采用了非常直接的方法面对人物的内心世界。

影片中男主角的神思恍惚暴躁激动捶胸顿足外加自怨自艾处处都指向他中年丧子后内心的巨大伤痛。

这些细节刻画让电影显得简洁而深沉,但我总觉得小津的做法要更含蓄、包容一些。

或许这就是东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异吧!

 3 ) 在《儿子的房间》中体察到的真实

首先,是内心悬而未决的一点:儿子生前因玩笑偷窃而损坏的贝壳,至始至终父亲都没有得知,甚至在影片最后一分钟,我还在期待父亲从母亲口中得知真相而对叙事和人物情绪产生影响。

与此相同的是,除预料到儿子的去世(剪辑及音乐很明确的暗示了),全片没有一处是观众能预料到的戏剧性的内容。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侧证了真实在一定程度上排斥戏剧性。

影片主要视点放置在作为心理医生的父亲身上,在儿子出事之前,南尼·莫莱蒂饰演的父亲乔瓦尼(作为南尼·莫莱蒂影片男主的共同名称)在聆听患者自述时,常有内心独白甚至直接以画面呈现内心想法,充满了莫莱蒂的风格,同时也有一丝对心理医生职业的讽刺意味(个人观点),而在儿子去世后,这位心理医生再未在患者自述时有类似幻想内心独白的行为,其呆滞麻木的神态,在一位女患者讲述自己无法生育的经历时,乔瓦尼终于哭了出来(也许与女患者的陈述有关,也许无关只是男主的思绪飘到了那里)。

四口之家失去一人,其余三人如何面对现实调解自己的情绪帮助家人调解情绪成为影片绝大部分的内容。

sister为父母送早餐,在篮球赛上产生的应激行为,怒吼谩骂;在试衣间里无声哭泣,她成为最沉默的承受者,一同样与父母面临着亲人的失去,二又要顾及父母的感受而无法言说自己的痛苦。

母亲发现了别人写给儿子的情书,像是触到了精神支柱,她想与别人分享,想了解喜欢自己儿子的女生,是作为母亲的本能,是在儿子失去后对自我身份的确证和试图获得儿子生前的记忆。

而父亲一直在做的,正如普通人在生活中做错事一样,不停的自责,不停地在脑海里回溯重演过去,试图在内心避免已成事实的悲剧,这恰恰是我感觉最贴近现实,最真实的内心表达,父亲不停地在寻找各个时间点,他幻想当时拒绝了病人要求上门的请求,他幻想当时与儿子去跑步提出希望儿子下周再去潜水,他既是上帝能避免悲剧的产生,也是罪人将自己视为悲剧的导火索。

三人不同的处理方式呈现出家庭环境及男女之间性格行为的差异。

目前最喜欢的一部南尼·莫莱蒂,与去年入围戛纳的《三层楼上》有一脉相承性,未能系统严肃论证,仅将自己观影时的一点感触留作记忆。

 4 ) 生活既简单又复杂人类用尽所有的文字也没有说清楚什么是生活

想了想 这个电影给了我这样的感觉 好的坏的 也许世界根本就不在乎 在乎的是我们 这个世界给了我们无数的可能 但仿佛又没有给 我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着 但是某个结果 让我们无法接受 这个结果我们根本无力去跨越 也许对于世界来说这个结果和那个结果没有什么区别 死亡和吃饭睡觉一样 但无法接受的我们给自己出了道选择题 而自己恰好做错了 如果自己做对了 这个结果就不会发生 其实是我们在否认一个事实 自己的渺小以及面对世界的无力感 我们以为自己可以改变什么 以为一通电话一个选择就可以避免这样的事情 也许吧 我们受过的所有的教育都告诉我们自己的力量 以及不要认输 但是在无常之中 所有的一切都是荒谬的 那这个世界既然如此冷漠 人类是只是屈服于自己的无休止的欲望呢还是在向这个世界证明自己的勇敢呢 。

记得在实验电影小说里 阿城在结尾的时候说 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就看他们是欲望多一点 还是感情多一点 其实是很明朗的意思 一个是屈服于欲望下的淫威 一个是面对生命之庄严的勇敢 。

 5 ) 或许同甘,未必共苦——“生命中的最痛”(儿子的房间)

高中的时候,没有什么书可以看,一度很喜欢看周国平。

我记得他在《妞妞》里面说,丧子之痛是夫妻之间不能互相分担的一种痛苦,会增加隔膜,而且无法消除。

他是对的,但或许他没有全对。

生命中的最痛就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父亲是一个从事精神分析的心理医生,母亲在画廊工作,有一双聪明可爱的儿女,安卓和艾琳。

两夫妻感情深厚,深爱儿女——安卓的偷窃事件以及艾琳和男友在家里做作业的两个故事,都充分的体现了这对开明的父母对儿女深沉、细腻的爱。

然而,安卓在一次潜水事故当中不幸丧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左卫不再能够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宾娜则整日沉溺于痛苦当中,变得敏感,容易猜忌,与丈夫产生了巨大的感情间隙。

艾琳与男友分手,并产生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变得易怒、冲动。

整个家庭面临崩溃的边缘。

这时候,宾娜接到一封写给安卓的信。

原来安卓在世的时候,与一个叫爱妮的女孩互相产生爱慕之心,两人有过交往。

宾娜于是找到了一个再度接近儿子的方法,很想见爱妮一面。

起初,错愕的爱妮拒绝了宾娜的请求。

但最终她来到了这个家庭。

宾娜一家看到这个文静、娇小的女孩,就像看到了逝去的儿子一样,他们把未能继续付与亲人的爱,倾注到这个陌生的,但是与儿子有过感情交流的女孩身上。

爱妮和同学一起,想要靠搭顺风车去法国,于是一家人开车送两个孩子到加油站。

但是他们未能顺利的搭到车,于是左卫又继续开车,天明时分,一直开到了法国边境,三个孩子在车上熟睡。

左卫和宾娜下车,站在路边,相视而笑。

这时候,宾娜和丈夫之间的间隙消除了。

然后一家人送爱妮和他的朋友上了返程的大巴,这时候,从车窗的镜头看出去,三个人朝海滩走去。

前面是一望无际碧绿的澄澈的大海,风平浪静。

阳光很好。

三个人的脚步不一,各有方向。

但是在空旷的海滩上,三个人在一起。

这是一种我没有体会过的痛苦,但是我想,或许不只是丧失亲人的巨痛,所有的痛苦都是不能够分担的。

每个人的世界是不同的世界,隔绝孤立。

快乐的情绪可以传染,但是没有人可以真正体会到另一个人的痛苦心情。

痛苦只能独自忍受,当你无法再专注于这种痛苦的时候,痛苦就减轻了,因为注意力转移了。

这就是些微的痛苦可以跟人“分担”的原因——别人的关注会转移你的注意力,因此你或多或少忽略了自身的感受。

但是在巨大的哀痛里面,人无暇顾他,他的注意力被全部的紧紧控制在痛苦当中,所以即使至亲至爱的人,也会形同陌路。

然而人不能在这种情景下手足无措。

固步自封,沉湎在过去或者想象当中,逃避现实——被痛苦死死束缚在原地动弹不得,无异于生命的枯竭。

必得要找寻可以从事的新的活动,转移痛苦的注意力。

影片当中的送爱妮去法国的事,就使得左卫一家人从痛苦当中走了出来。

遗忘是所有痛苦痊愈的标志——有很多痛苦无法痊愈,比如丧亲之痛,但可以习惯忍受。

任何痛苦都可以被人习惯,除非巨痛让人丧生,否则人必定会习惯——接纳它,把它当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然后活下去。

影片的最后,一家人在海滩上的脚步,各有方向,但终究不会在原地驻留。

痛苦也好,欢乐也好,都不能为之停滞不前。

最爱的人,虽然不能亦步亦趋,同生共死,但你知道,他们就在身边不远。

 6 ) 最好的电影和电影音乐之一!戛纳金棕榈(2001)

曾经的大学放映室里最大的惊喜和最深的感动——来自于生活中最平常和最真切的感动!

如果你相信最真实的美好来自生活中的细腻,千万不要错过!

[转][编辑]评论: “我最爱结尾,电影没有故作姿态和刻意拔高,依旧用一个平实、淡然的松散构图作为结束…………地中海的潮水轻荡,阳光温柔地泻在他们身上,倾听他们的心事,晾晒他们的忧伤。

空白永不会消失,裂痕永远会在,但爱总会执著而温存地从心底泛起;不会有持久的欢乐,也不会有不变的痛苦,创痛被潮水轻轻抹去,沉淀下来的泪与笑都让人深深地怀恋和感动。

就是这样的电影,质朴,宁静;就是这样的生活,执拗的伤痛和浅淡的欢乐,让人流连,驻足,并全情地投入。

《儿子的房间》在技术方面没有特别之处,色彩饱满,光线柔和,基本上是线性叙事,很容易理解,前半部分一些生活气息浓郁的画面和细节,徐徐展开了一卷和睦温暖的家庭生活画卷,一家四口夫妻情笃,子女可爱,没有代沟隔膜,生活稳定舒适,似乎有地中海那让人幸福的熏风和阳光从屏幕上溢出来,覆盖在我的身上。

” VeryCD:http://lib.verycd.com/2004/08/01/0000014935.htmlIMDB:http://www.imdb.com/title/tt0208990/片尾的音乐《down this river》也很有味道,不过至今没能得以收藏,知道的朋友也请回应。

 7 ) 儿子的房间

刚失去儿子的心理医生伊凡尼,沉溺在飓大痛苦中,他的病人对他诉说:我的生命从没大事发生,但在这里(心理咨询室)我却感觉到我真正活着。

我终于哭出来了,以前我从没哭过......我情愿这一辈子一直哭。

.后来,伊凡尼决定放弃自己的工作,他无法跨过自身的痛苦深渊,病人无法治愈病人,直到遇见儿子的身前女友,一家人的情绪似乎有了转机,但一切会好起来吗?

如同有了裂缝的器皿,看起来修补得完好如初,可你心里知道,它碎了......

 8 ) 时空的回旋

关于失去至亲的电影我们看过太多,他人疗愈——自我疗愈——疗愈他人,如此的循环是经久奏效的戏剧逻辑。

在《儿子的房间》中,需要得到疗愈的父亲是一名心理医生,然而,得知儿子死讯的一刻却是他心理防线崩塌的开始,随着剧情展开,我们发现电影的核心不再围绕走出伤痛,而是在暗线中隐藏的:在时间与空间的回旋中,伤痛是永恒的。

电影起始于父亲一天的晨跑,透过咖啡厅的窗户,他看到一群身着印度服饰的人欢快地舞蹈歌唱,如节日的庆典、宗教的仪式,他看得入了迷,跟随他们走到街上。

从打破日常开始,影片裂开了时空的第一道岔口。

很快,我们看到他以惯常的模式面对着各式各样的患者,他聆听、放空、提问、应答,表情始终波澜不惊。

他建议病人学会放下:“你总是自责,对所有的事感到内疚,可是我们不可能掌握生活里的一切,我们只能做能力所及的事,这不代表被动,而是对生命和世界怀着轻松的心态。

”没有患者的反打,镜头戛然而止。

父亲工作的诊疗室与住所相通,电影用一个长镜头跟随着结束工作的他走回家中,打开一扇门,关掉一盏灯,如此的动作重复数次,所处空间的转换,也代表着他从社会身份向家庭身份的转变。

如此的时空回旋在影片中比比皆是。

——父亲因患者的临时来电改变了与儿子外出跑步的计划,间接造成了儿子的离世。

电影用数次父亲脑海中的闪回复盘过去:如果那天他推掉了工作?

如果与儿子跑步结束后他依然决定去潜水?

如果潜水设备的调节器没有损坏?

——父亲赶去女儿的篮球比赛告诉她哥哥的死讯,镜头随即切到一家三人在告别式的痛哭;父亲和母亲在餐厅谈起儿子的死因又一次忍不住痛哭,镜头再次切回女儿的另一场篮球比赛。

如一次轮回,却不可能真的回到过去——女儿因判罚不公与裁判争吵,和对手扭打在一起。

——葬礼上神父说:“生命里的定数不是我们能掌握的,这是上帝的旨意,我们没有权利去知道为什么。

”父亲愤怒地砸毁家中残破的茶壶,来自宗教的告慰与影片开始他治疗患者的理论并无二致,此时的他终于明白,用“放下”治愈伤痛,不过是苍白无力的说辞。

南尼·莫莱蒂的反常规处在于:他并不强调浸入人物的情感,不放大悲痛、甚至不雕琢悲痛,反而在“变故”中抽离,让人物在细微的时空对照中反观生命惯性带来的错觉。

轻巧的结尾揭示了一切:儿子的“女友”计划顺车前往法国,一家三人本计划送她一程再连夜折返回家,却一路开到了次日清晨。

睡醒的女儿发现身在法国,向父母抱怨今天她还要回学校训练。

短暂的沉默后,三人相视而笑。

没有赶回家又怎样?

回不到原点又怎样?

走不出痛苦又怎样?

就这样一路开下去吧,不需要所谓和解,无解才是最好的结局。

 9 ) 时光在蔓延

生命的历程仿佛一扇扇不断开启的门,喜怒哀乐过后,最终进入一个没有门可再次开启的房间,幽闭在一个不可知的境遇里。

可在这个时候,会有一扇窗户开启,让爱过的人知道,只有还有一丝希望和自信存在,救赎便有可能。

依稀记得,曾经看过《儿子的房间》这部影片,但不知是什么原因,只看了点点,却没有看完。

上周在MSN上,一个朋友给我留言:“请你无论如何,去看《儿子的房间》!

”所以我找到了这部影片,在星期天一抹茶香的陪伴下,重温了一下。

生活中的人,观影大抵上是为了寻找一种异乎寻常的情感体验——那些在现实中永远无法体味到的——生死相随的爱情,传奇惊险的经历,如果是这样,《儿子的房间》很容易让人昏昏欲睡。

一个看似杂乱,零碎,甚至没有完整情节的故事,很容易让人失去观看的耐心,但正是这样一部有着明显写实风格的影片,却深深打动了我,让我热泪盈眶。

看过太多的电影,看过太多电影中的“死亡”,但它们更多是为了衬托其他的事物,比如描述青春的残酷,命运的无常,政治的阴险等,借以深化主题。

但事实上,我们都是普通人,见到最多的却是最为平凡的死亡。

《儿子的房间》描述的正是这样一桩普通的死亡,很简单的一个事故——潜水意外终止了一个生命的成长,让家人陷入了无边无际的悲哀之中。

很多人甚至会说,这部片子充其量只能算是生活的片段——一个家庭经历小儿子意外死亡的前后生活,他们陷入和走出的悲恸而已,但这正是这部影片的魅力所在,导演旨在通过一个曾经完美和睦的家庭因痛失儿子而陷入人生困惑,让我们重新思索人在接受无法挽回的事实面前所应秉持的人生态度。

因此,整部影片有了真实的可信性,包含着人性的温暖。

调皮的小儿子失去了,那个位于走廊尽头的儿子的房间的灯永远灭了,一家人生活的热情也随之失去了光芒:母亲对于一切有关儿子的东西都变得格外敏感,这些反而让看似柔弱的姐姐第一个勇敢地从悲伤中走出来,试图去抚平父母的创伤。

可是受折磨最深的还是父亲乔瓦尼,他不止一次地假设自己那天早晨没有去出诊,而是和儿子去跑步,那么儿子就不会溺水而亡;面对着自己的病人时,他一遍遍失声痛哭。

这个冷静智慧,留着大胡子的男人,被灾难压垮了。

他不能再平静地倾听病人的痛苦,不再与妻子同床共枕,他关闭了诊所,深深的自责将这位心理医生变成了一个病人。

一切都会过去,生活毕竟还要继续。

这是一个朴实的道理,我们大家都明白,只是要静静地看着,乔瓦尼一家要怎样从深渊中走出。

一个月后,母亲收到了一封来自远方的的写给儿子的情书,那是一个叫安妮的女孩——这个曾经爱过自己儿子的女孩给母亲带来了巨大的希望和幸福,她极力想从这里发现一些儿子的影子。

父亲也因此激动不已,他试图写信告诉安妮儿子的死讯,可是几次动笔皆因泪水而收场。

姐姐明白母亲的想法,她找到了最初拒绝与母亲相见的安妮,用她的方式将母亲的心愿传达给那个女孩——于是在不经意的一天,安妮带着儿子的照片出现在这个支离破碎的家庭。

当安妮告诉夫妇俩自己准备搭车和一个男孩去法国旅游时,夫妇俩本想送他们去附近的加油站搭车,可是夜里的车是那样少,于是载着他们划过意大利这座沿海的小城的夜色。

天明时,车窗外飘扬着法国的国旗。

也正是这个亲切的女孩子,给了一家人重新走在一起的理由。

夜色里,父母回头看到三个在车里睡着了的孩子,他们彼此会心地笑了,仿佛他们的儿子也坐在其中。

看着电影的前半部分我颇有些疑惑,导演为何不厌其烦的表现父亲为病人做心理疏导的细节,后来才明白,是为了更好地突出心理医生的身份,也许按照一般的逻辑,心理医生应该比普通人更容易面对死亡,更容易放弃悲伤,引导妻女走出心灵的阴霾,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

正如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所说:“当你真的面对死亡时,无论谙熟怎样的真理,也无以解除所爱之人的死带来的悲哀,无论怎样的哲理,怎样的真诚,怎样的坚韧,怎样的柔情,也无以排遣这种悲哀。

” 所爱之人的死亡不是寻常的悲哀,死去的人没有痛苦,对生者而言,生活还要继续,一切仅仅是痛苦的开始。

如果说,时间能够让我们的大脑忘记一切,那只是在自欺欺人,有时,对逝去的人或物的追忆会强化我们的记忆,因此悲伤的程度会更加宽广。

因此说,如果不愿悲伤地活着,自救的办法不是忘却,而是敞开心灵,给予更多的人更多的爱。

电影的结局就给出了我们类似的答案。

影片结尾,全家人连夜送女孩和她的朋友到法国边境,女孩向他们挥手告别。

这是电影并没有故作姿态或刻意拔高,依旧用一个淡然的松散构图作为结束。

父亲,妻子,女儿在海边的沙滩上各自零落地走着,妻子和女儿向着大海,父亲低头在沙滩上踱步,地中海的潮水轻荡,阳光温柔地泄在他们身上,倾听他们的心事,晾晒他们的忧伤。

空白永不会消失,裂痕永远存在,但爱总会执着而温存地从心底泛起;不会有持久的快乐,也不会有不变的痛苦。

创痛被潮水轻轻抹去,沉淀下来的泪与笑容让人深深感动。

就是这样的电影,质朴宁静;就是这样的生活,执拗的伤痛和淡淡的温馨,让人驻足并全情投入。

这是一部简单的电影,并且成功地将简单转化为力量。

蔓延的时光的力量将这部电影变成一只柔婉的安魂曲。

 10 ) 儿子的房间

比亲爱的日记喜欢很多,于之相反,越到后面越动人。

爸爸念念不忘儿子溺水与那个病人的联系,儿子死后病人们的状况好像都开始转好,一个女孩写给儿子的信,妈妈给那个女孩的电话,玻璃盘在炉子上裂成两半(他与妻子的关系恶化),而那个女孩突然出现了,仿佛一根连接脆弱感情纽带的稻草,让他们重新走到了一起。

最后一幕,女孩和男孩一起坐着大巴车开始旅行,车窗外渐渐远去的,是他们一家三口人在海滩上漫步的背影,背景乐则是CD店里店主推荐给儿子的礼物By the river。

儿子的房间,之前都是儿子并不在里面的画面,而他死后,女孩带来的照片里,儿子在房间的床上、桌子底下摆出各种姿势笑着。

《儿子的房间》短评

很安静的片子..但开始了就如此迷人...不撕心裂肺却出离悲冷...

5分钟前
  • Vash
  • 推荐

节奏缓慢地让人直打瞌睡,但确实是讲了个生活里的故事。我实在不想弄明白到底是为什么,只因丧子之痛教人难过,已够真实。

7分钟前
  • 烏龍茶泡飯
  • 还行

场景间的连接做得太糟糕,全是生硬地截断后直接跳下一幕。总体质量很粗糙,却想表达一种细腻复杂的情感,不伦不类的,让人看得很莫名很焦躁

12分钟前
  • 十八号木木夕
  • 还行

垃圾

16分钟前
  • 软柔暖
  • 较差

3.5 今天戛纳颁奖 就顺便补一部很多年前的金棕榈 第一部莫莱蒂 日常对话写得很喜欢 这个色调很舒服 颜色搭配得很好 内容较为平淡 挺喜欢by this river 这首歌

20分钟前
  • 樂啊樂
  • 还行

有的长镜头作用于真实,这里应该是凝聚忧伤气氛。我喜欢这部片子的剪辑,符合生活的零碎特征而自身却不混乱。从儿子的意外到葬礼镜头语言与编排精彩之极;一些非现实的幻想设计不矫揉造作。

21分钟前
  • selly
  • 力荐

色彩叙事,不好看,看不下去

24分钟前
  • 隧道.
  • 较差

就是那些细节吧,藏在生活深处的,不易被人察觉的,甚至有时候悲伤过头,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镜头能捕捉到这些,能呈现出来,能打动人,就足够了。父亲工作时迸发的那短促的哭声,被理智至极地控制住后,格外动人。就是那一两秒吧,人性因为脆弱而美丽。

29分钟前
  • 饭夫斯基
  • 推荐

很没新意的结构,前三十分钟美好,再来五十分钟痛苦,最后来十分钟自我和解,没什么新意,会哭,但俗,且中产味儿太浓了。

34分钟前
  • no offside
  • 还行

医者难自医//人在经受一些重大创伤时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很多时候会选择回避 就好像不会去直接接触火或者什么产生疼痛的事物 在这种时刻 等待变成了某种镇痛的冰块//电影整体呈现出一种美妙的忧伤 故事中的人物悲痛但他们也不会完全放弃向前走的机会 就好像活着总会有些希望

38分钟前
  • YiQiao
  • 推荐

金棕榈奖不太认同,低于预期的艺术片,心理医生主角、医人之时还需自医、突如其来的死亡、话唠式日常对话、第一世界国家温馨中产遭遇雪崩核爆、克制内敛的疗愈过程,以上都不新鲜,甚至可以说是艺术片套路,一小时弃。

43分钟前
  • 彭手里
  • 较差

面对死亡,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从这片悲哀中挣脱出来,并从中领悟某种哲理......”我试图总结这部影片带给我的东西:死亡对生者的影响如此之大,生命之轻、悲伤之重,无法承受,又必须承受。敞开心灵无私的施与爱,也许是挣脱悲哀的唯一方法。然而,那句话还没完:“......而领悟后的任何哲理,在继

46分钟前
  • Sunshine
  • 推荐

怎么就得奖了...

49分钟前
  • 27号
  • 还行

情真意切,优美哀伤

51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然而我还是感到迷惑:为什么70年代的Moretti发展成了一个生活小确幸导演?是因为他曾经渴求的(文化)权力已经到手了吗?可是在2000年的意大利电影界拥有权力又有个毛用?ps 原来Jasmine Trinca这么早就开始演电影了。

53分钟前
  • TARDELLINO
  • 还行

意大利家庭伦理剧,很喜欢听那首歌,如果不是一个明显的穿帮,可以给4星

55分钟前
  • ring
  • 还行

如坐针毡的状态直到儿子女友的出现才得到缓解。到结尾,一家三口的背影随着大巴缓缓驶动而远去,同时动人的歌声响起,我终于感受到了一点触动。男主一直哭丧着脸,情绪表达不太顺畅;而女主和女儿表现得非常好。顺便,男主真的不是罗伯特·德尼罗失散多年的亲兄弟吗?

56分钟前
  • 还行

喜欢Nanni Moretti用很用心的细节构建人物和故事的方式 非常喜欢结局 爸爸是整个故事中最无法接受儿子去世事实的 所以我一直以为结局是父亲的释怀 但故事并没有朝这个方向发展 而我也被迫承认自己被商业片惯坏了思路 亲人的逝世对人的打击是致命的 虽然并非无法释怀但过程缓慢并非立竿见影

57分钟前
  • litanerr
  • 力荐

欧洲大范儿,哀而不伤,音乐精致!PS: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家人,并且不要从事危险的运动,不要当心理咨询师!!!

59分钟前
  • 韩梦想
  • 推荐

从裂隙,缺口,到崩溃后的拼凑和修补。影调是自然流淌的,但算不上特别。最大的亮点依然是心理医生的身份设定。病人们从开始到最后都在自说自话,各自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从不真正想要走出,也从未被触碰。混乱,怪异,撕裂开医生的生活,成为某种预兆。在一切不可挽回之后,医生决定停止工作,他们的情况却好像纷纷好转。其实医生什么都没有干,什么都没有说。只是人会自我疗愈罢了。观影可能是一样的道理。

1小时前
  • 消亡之人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