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女王

The Queen,英女皇(港),黛妃与女皇(台)

主演:海伦·米伦,詹姆斯·克伦威尔,阿历克斯·杰宁斯,麦克·辛,罗杰·阿拉姆,西尔维娅·西姆斯,蒂姆·迈克穆兰,罗宾·索恩斯,道格拉斯·瑞斯,帕特·拉法恩,格雷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法国,意大利语言:英语,法语,德语年份:2006

《女王》剧照

女王 剧照 NO.1女王 剧照 NO.2女王 剧照 NO.3女王 剧照 NO.4女王 剧照 NO.5女王 剧照 NO.6女王 剧照 NO.13女王 剧照 NO.14女王 剧照 NO.15女王 剧照 NO.16女王 剧照 NO.17女王 剧照 NO.18女王 剧照 NO.19女王 剧照 NO.20

《女王》剧情介绍

女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97年,戴安娜王妃车祸身亡,举国悲痛欲绝,但是英国王室人员却对此采取了逃避疏离的态度。这种漠不关心激怒了很多英国民众。民众反王室的情绪相当高涨,紧急形势让王室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但是,英王伊丽沙白(海伦•米伦Helen Mirren 饰)并没有出来稳定民心,而是携家人躲到了度假行宫。托尼•布莱尔(麦克•辛 Michael Sheen 饰)此时刚出任首相,面对此刻棘手的情势,必须尽快找到平衡各方利益的措施,让王室摆脱信任危机,女王重新修好与国民的关系,而自己也在当中树立权威。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热带雨林的爆笑生活绝境穿越耶稣受难记时间见证梦魇绽放青春至高之牌第二季你知道夜晚薄雾微光渔港的肉子酱侍酒令鬼娃萨布丽娜飞行员一一向前冲幸福摩天轮邂逅苏格兰空军大电影:只要活着巨额交易蛇变杀戮都市同情恶魔高分少女EXTRASTAGE苍之骑士团神秘博士元旦特辑:戴立克的革命捕蛇少年血腥罗曼史保卫人祖山TheZone:坚持才能活下去娜娜的玫瑰战争K-19:寡妇制造者

《女王》长篇影评

 1 ) 又想起千万里之外的那个女王

   又想起千万里之外的那个女王     杨眉2009.1这个女王指的是那个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头一次想起她并且久久挥之不去,是两年前看那部片子时,那时就想过这部片子真该做《社会心理学》的最佳参考片之一。

然后就想起要写个影评。

但是因为当时没有时间做功课(查史料等),因此久久没有动笔,几个月后,才渐渐淡忘了那个女王。

这一次又想起那个女王,并且再次挥之不去,是因为电影(我想可以直译成“格蕾丝离世之后”)。

格蕾丝夫妇人到中年,有一双可爱的女儿,美伊战争后,格蕾丝赴伊参战,她的丈夫斯坦.菲利蒲则在美国本土的一个居家零售公司做一个部门管理同时自己一人带着两个女儿。

由于美国的战争宣传,菲利蒲的女儿一直认为妈妈是英雄。

片中有很多细节体现这个家庭间相亲像爱的关系,印象最深的一是片头,妈妈从远方的伊拉克战场打来长途电话:“嘿,你们好!

这是妈妈。

我在这里给你们打电话只想告诉你们我是多么想你们。

斯坦,我猜你现在正在上班,你去参加那个团体辅导了吗,我认为那是件好事。

哦,天哪,这里太热了,我不知道我下次什么时候可以再给你们打电话,我只想说:我爱你们!

我想你们”;二是为了表达彼此的思念,小女儿在妈妈行前和妈妈有个约定,那就是每天美国时间的晚饭时,妈妈和小女儿的手表闹钟会同时响起,那是属于妈妈和小女儿、也是属于妈妈和全家人彼此思念的时刻,那个时刻,正在吃饭的他们,会立刻放下餐具,静静地,闭目低头,饭桌上的爸爸和两个女儿会共同思念那个远在异国战场上的妈妈。

可想而知,这曾经是一个多么温馨的家。

可是有一天,爸爸接到了妈妈阵亡的通知!

在这巨大的灾难降临之时,爸爸顾不上自己的悲痛,首先想到的是两个女儿,他不知道怎样的告之才可以把这个灾难所造成的痛苦降到最低,不知所措之中,他采取了这种状态中的人最常做的事:逃避。

他抛下工作,甚至都顾不上和女儿的学校请假,带着两个女儿匆匆就上了路,茫然和慌乱中,似乎只要离家越远,那个可怕的消息或说是噩梦就会被甩得越远。

那个时刻,他的心理防御机制被瞬间调动起来:否认、否认、再否认,而表现在行为上则是:行走、行走、再行走!

直到他那对真相一无所知的小女儿提出一个建议:我们去“魔法主题公园”!

途经孩子的奶奶家时,当菲利蒲知道自己的弟弟已经知道真相,怕弟弟说漏了嘴,他顾不得等自己的母亲回家,拉起女儿就又立刻往前走……人们被这部片子打动,除了反战的原因之外,很大程度是因为那个父亲在听到噩耗时所表现出的对女儿的本能的爱,他在自己都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妻子离世的消息时,凭着做父亲的本能首先做出的反应就是要保护孩子,那种深情,那种执着,那种不顾一切的决心,随着故事的继续缓缓展开,这个主题非常明确的反战片,通过这样一个父爱情深的故事来表现,视角真是非常好。

然后,不期然地,就又想起了那个千万里之外的女王,当时看电影时那种心疼的感觉又一次涌了上来。

  那个女王和上述电影中的父亲菲利蒲一样,同样是面临家人(戴安娜是她孙子的母亲)的非正常死亡,同样是家中孩子的母亲去世,同样是千方百计想要保护孩子少受伤害(女王的孙子当时一个15,一个12),同样是不知道该如何帮助孩子面对母亲去世的消息,同样是孩子的最可信赖的亲人,而且——他们自己也正同样面临着巨大的震惊、悲痛(虽然内容不一定一样)甚至恐惧需要处理(这还牵涉到女王年轻时其父被刺杀那样一个创伤性事件所造成的心理创伤),但是,不一样的是,他们的工作职位不同。

  人都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其实,“人在庙堂,才真是身不由己” 呢,不仅仅身不由己,而且心都不能由己,以至于连独自悲伤都不被允许。

  所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就没有美国普通人菲利普那样幸运,菲利普的茫然和无助让那么多人为之动容,他因此而成为人们心中好父亲的典型;而女王的痛苦与茫然无措不仅无法得到人们的理解,反而成为人们攻击她的理由。

  看着电影中群情激愤的场面(我查过资料,这部片子的导演为忠实历史,在拍片前做了大量功课,因此基本忠实于史实),我忍不住想,这些乌合之众中有多少人想到过在那个不幸发生的时候,他们的女王首先是一个祖母,她的第一反应完全是一个热爱孙子的祖母在孙子面临丧母巨痛时想保护孩子、想把创痛降到最低时的本能反应?

  有多少人能够理解、愿意理解女王作为一个祖母的悲哀与伤痛?

且不说片中英国人当年对女王的痛苦和两个急需抚慰的小王子的悲伤的漠视,且不说他们借题发挥对王室不满时所表现出的极端与激愤,且不说那些政党和媒体在利用戴安娜之死上所做的种种文章,只说多年后,在中国看电影《女王》后不少观众的反应——这个女王很冷漠——是不是多少也可以反映出人们在理解他人时所受到的局限?

  我在看电影《女王》时忍不住地想,今天的英国人在看《女王》时有没有内疚感?

他们当时那样意气用事,非要女王屈服不可,提出那样不合理的要求:要王室对一个已经不是王室的人行超出标准的王室葬礼,甚至包括降半旗。

在今天,在他们看这部片子时,会不会为自己当年那样容易就被媒体煽动而出现的群体极化行为而感觉愧疚,会不会对自己那样轻易就选择从众而感觉吃惊甚至不安?

  理解他人尚且如此难,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就更不容易,正因此,我们在行事之前就一定要一思二思三思,那样才有可能把自己会给他人造成的伤害降到最低,也才有可能把未来的悔恨降到最低。

  理解他人不容易,被他人理解同样不容易;被他人被误解而仍然能够有沉着、冷静并做出牺牲小我、以大局为重的选择就更不容易,这样的女王,我对她唯有——钦佩。

  附:为写这篇文章,我在网上查了很多当年的史料,也看了几篇影评,有一位叫李燃的评论写得非常好,看了后有一种终于有人为女王说句公道话的感觉。

有关戴安娜,我也想发表点自己的看法,她的死很不幸。

她在为公众服务方面做了很多贡献,这是有口皆碑的,她为推进这个世界的公平正义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只是在她的婚姻不幸上,她个人当年不是没有选择,她不是婚后而是婚前就知道查尔斯另有恋人,甚至知道在他们举行婚礼前几天,查尔斯还送了卡米拉一个钻戒,在知道恋人如此不忠的情况下仍然选择结婚,她的不幸某种意义上是由她自己选择决定的。

  最后,欢迎各位到我的网站上浏览,那里有很多真正本土化后的心理学资料,谢谢。

                     http://www.yangmeipsychology.com/   也可以直接在google上用中文搜"杨眉心理学网站".

 2 ) 民主暴力

原名:The Queen译名:女王导演:Stephen Frears主演:Helen Mirren、Michael Sheen、James Cromwell、Sylvia Syms发行:Miramax国家:英国上映:2006最近翻出很多被我冷藏已久的电影,比如《女王》。

看了第二遍才发现,这部“英国奥斯卡”的最佳影片确实名不虚传。

尤其61岁的海伦·艾伦,演技实在太好了,动作、表情都那么地恰到好处,毫无悬念地摘走了影后桂冠。

这是我写过最认真的影评,虽然只写过三篇,但趋势总是好的。

这部电影的历史背景很浓,总要有些了解,否则便不会发现其中的某些细节刻画,自然也体会不到导演的良苦用心。

片中的女王指伊丽莎白二世(Elizabeth II),太后可不是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 I),二者相差了近400年。

伊丽莎白一世(1533-1603)1558年登基,终身未嫁。

其统治期内,英国变得统一繁荣,被称为“伊丽莎白时代”或“黄金时代”。

伊丽莎白二世(1926 )于1952年加冕,现任英国女王和英国国教会的最高首领。

关于她的头衔还有一大长串:英国女王、加拿大女王、澳大利亚女王、新西兰女王、所罗门群岛君主、牙买加女王、巴巴多斯女王、巴布亚新几内亚女王、巴哈马女王、伯利兹、安提瓜和巴布达女王、格林纳达女王、圣基茨和尼维斯女王、圣卢西亚女王、圣文森特女王、格林纳丁斯女王、图瓦卢女王和英联邦(53个成员国)最高元首。

她,就是片中白发苍苍的老人。

关于她的王位还有一些故事,这要讲英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自愿退位的国王,爱德华八世(Edward VIII)。

他在皇室的传统与制度面前,放弃江山而选择了爱情,与一个结过两次婚,老公还在的女人华里丝·辛普森(Wallis Simpson)成婚。

于是,在1936年,王位到了伊丽莎白的父亲乔治六世(King George VI)手里。

这个体弱多病的人对此并没多大兴趣,有点被迫且有怨言,1952年病逝。

影片中的女王也有抱怨爱德华八世的不负责,并将父亲的短寿归咎于此。

女王的丈夫是菲利普亲王(Philip),曾担任英国皇家海军元帅、陆军元帅和空军元帅等职。

原是希腊和丹麦的王子,为了和伊丽莎白结婚,于1947年放弃了王位继承权而加入英国国籍,取名菲利普·蒙巴顿。

他们的婚姻算是幸福,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迎来了60周年的钻石婚。

影片中他代表了强硬的保守派。

从下面这段对白中可以看出,他很推崇权力决定一切:A few of us in a fort, hordes of zulus outside, so is's vital you hold firm. Stick to your guns. You wait. They will come to their senses soon. They have to.只是他一直穿着象征传统的裙子,与身边的西装革履相比,落寞而又不合时宜。

他们有三个孩子,长子是查尔斯(Charles),这个英国未来的国王身边有着太多的绯闻。

在1981年与黛安娜(Diana)结合,这是一个被称作童话的婚姻。

漂亮的王妃成为民众追捧的皇室明星,狗仔队开始了24小时跟踪。

如此不露风的监视下,查尔斯与开蜜拉·珊得(Camilla Shand)的婚外情成了秃子头顶的虱子。

并最终给这个家庭带来了裂痕,导致了双方的背叛,黛安娜也有了情人。

经过长期的分居后,痛苦的婚姻维系了15年,于96年结束。

第二年,黛安娜与情人约会后,为了逃避狗仔队的追踪而死于车祸。

显然,这是一场让女王有些难堪的悲剧。

附注:查尔斯与开蜜拉的婚姻困难重重,终在2005年举行了私人婚礼。

但作为下任国王,查尔斯的妻子要在婚前保持童贞,而开蜜拉已经二婚。

所以,即使结婚,她也不会得到“王后殿下”的称谓,只能是“英王贵妃殿下”或“英王伴妃殿下”。

曾有人指出,因对婚姻所抱希望不大,开蜜拉将黛安娜介绍给查尔斯,用作恋情的掩饰。

介绍完了这个家庭,还剩另外一个主角,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

他生于1953年,不满30岁便成了下院议员。

94年当选工党主席,97年击败执政18年的保守党,出任内阁首相,并在01、05年连任。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97年,布莱尔刚刚上任。

开篇便有一段对话,女王对画匠“It is your government”。

的回答很理所当然,“yes”。

而此时,赶来见女王的布莱尔夫妇却在车里说,“you're a man that's just been elected by the nation”,“你是人民选举出来的首相”。

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女王虽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但权利和义务都被宪法明确地限定,权力只剩下形式上和礼仪上的。

国家最有权势的是首相,他虽然会就某些事务向女王征求建议,决定权却在他。

但这个国家又延续着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礼仪和形式上的女王仍高高在上。

在任命首相的仪式上,布莱尔要单膝跪地。

即使平时,他也不能背对女王,所以我们常看到他倒退着离开。

由此必然会带来很微妙的二人关系。

第一次见面,从布莱尔略有紧张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对女王存有敬畏。

之后,随着剧情发展,这种感觉逐渐改变,直至对女王提出带有胁迫的“建议”。

而布莱尔夫人那笨拙的行礼,显示了她对这次见面并没有给予重视和准备。

的确,她是一个反对君主制的人。

而女王,她对这个在选票上击败连续执政18年的保守党的工党领袖是略有顾虑的,但也不以为然。

面对这个小自己近三十岁的年轻人,女王在谈话中强调着你只是我的第十个首相,英国历史上向来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而我是营盘你是兵。

并对英国的英雄,保守党首相丘吉尔做了怀念。

第一次见面便把整个人物背景铺开,仅仅几个表情和几句话而已。

当然,布莱尔的智囊团对女王同样不以为然,作为新一代,他们认可了民主,也认为国家在走向民主,只是那个象征意义的女王是否还有必要继续存在,他们持了怀疑。

当他们拥有权力时,便想到了一个词,revolution。

就这样。

黛安娜死了。

女王并不喜欢黛安娜,这很容易理解。

婆媳关系属于全世界范围内的难题,何况一个权威的女王和出轨的儿媳。

既然已经离婚便不再是皇家成员,官方自然不需要表态。

女王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正常的想法而已。

可惜,事情逐渐变得不简单。

女王的不表态让民众有些激动,他们哭、他们闹、他们摆出的鲜花甚至堵住了白金汉宫。

他们对一个未曾见过面,仅在各个小报上读过几篇绯闻的王妃产生了如此“深厚的感情”。

露宿街头、对着镜头嚎哭,这些万里挑一的表情被捕捉、夸大、散发,然后带动了整个社会的悲哀。

什么?

全国都去献花,你竟然没去?

太丢人了!

于是,全国都被舆论绑架了,演变成了一场“民主暴力”。

我们看到各个报纸的头条都在攻击王室,都在挑战着那个曾让全国臣服的女王。

激烈的语言带来收益,效益带来市场,市场带来更加“出彩”的新闻。

于是,民众渴望快感的本质不断推波助澜,一波一波浪打过,女王选择了妥协。

这早已不是一场葬礼那么简单。

到了最后,谁还在乎那个葬礼?

当女王出现时,布莱尔欢呼了。

为了黛安娜泉下有灵?

为了女王化险为夷?

还是为了皇权向自己代表的所谓民主的妥协?

从他那“my government”的言语中,似乎更容易找到答案。

我不指望一个讲述英国两个boss间微妙关系的电影能够真实反映历史,尤其上映的时候一个刚过完80大寿,一个刚成功第二次连任,都正干得热火朝天。

但影片中,布莱尔在黛安娜去世之后发表了一篇演讲,其中那句“人民的王妃”被铭记至今,在当时得到了一致的好评,使他在民众间的地位直指丘吉尔。

我认为,正是这个鲜明的表态与皇室的沉默形成了对比,加剧了人民对女王的不满,加大了人民在女王与首相之间的偏离,让布莱尔得到了主动。

“70%的民众认为您的行为损坏了君主制,25%赞同取消君主制”便是他搞出的成果。

于是,首相给了女王一些无法拒绝的“建议”,包括越过女王及其皇室称之为底线的要求。

随着那面400多年来从没为谁降过国旗缓缓落下,女王妥协了。

电影中曾多次强调,国旗代表的是女王。

妥协的又岂止是葬礼,岂止那么几年,女王坚守的那份尊严早已不再。

她的祖先可以任免首相,而在她只能走走任命形式,她所维系的只剩一个面子,一份尊严。

她刻意保持与公众的距离,是不想让如今的形势暴露于外,否则女王的权威将不复存在。

可惜民众偏偏喜欢八卦,喜欢窥密,口无遮拦的黛安娜更受追捧。

影片中的报纸很类似于今天的网络媒体,其实就是民主暴力的冲锋号。

片中给过一个特写,头条大书“palace bends knees to blair”。

像刀子直插女王最在意、最脆弱、最竭力维护、也最不愿承认的现实。

平息“民怨”功在布莱尔,过也在布莱尔,他与女王之间的距离不断加深。

可从影片结尾,女王与首相的握手细节中看出。

女王将布莱尔口中的“humility/谦逊”称作了“humiliation/屈辱”。

她从小所受到的正统教育是“Duty first, self second”,一切个人感情都要遵循即有规则。

而现在,民主的风潮之下,那些小题大做,嬉笑怒骂的人往往有“感人肺腑”的话语,更能感染极易被煽动的民众、小报,用暴力民主改变了世界。

竟如此的无奈。

片中有个关于鹿的特写,那段很精彩。

女王自己驾车到溪边,车坏下车。

表情从威严到脆弱,镜头下,她是一个头发花白的普通老人,面对变迁和无奈落下眼泪。

她看到那只长着14叉鹿角的“鹿王”,是如此的美丽。

结尾,却死于了投资银行家的枪下。

博:http://xiaogs.org/2008/11/14/280.html

 3 ) 王的荣耀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访问:http://pompeii.yo2.cn/戴王冠的头是不能安于他的枕席的——威廉·莎士比亚,《亨利四世》 ,第三幕Glory,我记得这个词汇。

我的英语并不是很好,但是我记住了这个词语,荣耀。

在《女王》这部电影里,我看到的只有这个词汇。

虽然在世俗面前,荣耀也不得不违背自己的心灵。

“从不立刻表达出自己的感情,永远是责任第一。

个人第二。

”女王对他的母亲说。

五十多年来,她一直做着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

布莱尔对他的智囊们吼道。

在一个星期以前,你还是一个激进的改革派……没有哪个工党的领袖最终不臣服于王室的。

布莱尔的妻子略带讽刺的对他说道。

当戴安娜王妃,那个已经脱离王室,但是仍被人们冠以此称号的女人,在巴黎遇到车祸身亡之后,伊丽莎白女王时期的价值观和王室之外世俗的价值观发生了冲突。

她的人民,她五十年将自己的所有心血倾倒于诸身的人们,在敏感的时刻,站在了她的对立面。

她在第一次见到以首相身份坐在自己面前的布莱尔的时候,回忆起了丘吉尔,那个英国最为伟大的首相之一的男人,她说那时候自己还是一个小女孩,那时候丘吉尔运用自己的经验和能力来帮助王室渡过了难关。

忆旧,似乎是每个保守派所经常做的一件事情。

布莱尔的家族是一个保守派,伊丽莎白女王也是一个保守派,但是布莱尔不是。

女王安守着王室以及自己一生当中的传统,而布莱尔,在女王的秘书口中,则是妄图颠覆三百年来所形成的制度的改革派。

“他是不是要把王室废除?

”女王问道。

最终,布莱尔还是站在了女王的一侧,虽然在民意面前他还是显得有些投机,但是他还是尽力帮助女王渡过了最大的危机。

这部电影,《女王》,事实上也是一部英国改革的缩影。

从最早的君主时代,到最著名的维多利亚时代,到现在的伊丽莎白时代,社会总是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而王室,则似乎是最缓慢的变革者,总是被潮流所落下。

伊丽莎白女王就是一个例子,她不明白,那个乐衷于曝光和媒体的女人,自己的前儿媳,为何能够得到民众如此的爱戴,甚至不惜要废除君主制度;她不明白,王室的荣耀为何在一个已经退出王室的人的葬礼上变得一文不值;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五十多年以来,最终会有四分之一的民众会痛恨自己……也许对于她来说,在她离开庄园回到伦敦白金汉宫的那一刻,自己五十多年来所保守的王的荣耀已经消失殆尽。

时代的主流已经不再是伊丽莎白女王所能适应的了的,正如维多利亚女王不会适应伊丽莎白时代一样。

现在,女王仍旧在位,十年前的那个夏天绝对不会被她忘记。

她对布莱尔说过,那个夏天教会了她好多事情。

我想,其中也许就有,在这个时代,王的荣耀已经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媒体的呼唤和民众的激情。

这本是一个个人盛行的时代,神授君权的王,已经远不是那么重要了。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访问:http://pompeii.yo2.cn/

 4 ) 女王

《女王》讲述97年戴安娜王妃去世后一周内,英国王室和政府如何应对民众。

电影中有一段,首相布莱尔发表公开讲话称戴安娜是人民的公主。

电视前的一个男幕僚说,这话说得有点过了吧。

他回头一看,所有的女同事都在因为感动而哭泣。

似乎对于戴安娜的看法,一直颇为两极分化。

有些人把她看作天使,纯洁美丽的象征,甚至因为她的去世而把自己变作了天使(嗯,思维不像我这么奔逸的同学,我在说Emily)。

另一些人则对Emily的感动不以为然,甚至觉得不知所谓。

挺平凡的一个女孩子,做了些慈善,也没有什么过人之处,换作了别的女孩子在那个位置上也不会有多少区别。

我属于后者,这大概不会有什么疑问。

这部电影中,有一段戴安娜的访谈,让我理解了自己的看法。

戴安娜说,I always follow my heart, not my brain(大意如此)。

我觉得这是对戴安娜看法很关键的一点。

如我这般的理性主义者,对于戴安娜的这句话,只有鼻子里的冷气。

不过对于她的崇拜者,这话大概也是直指heart吧。

英国王室的看法却与这两种态度另有不同。

不只是鼻子里的冷气,还有嘴里的热气了。

离经叛道、肆意妄为、口无遮拦、只会给人找麻烦,这是王室对她的看法。

戴安娜去世的次日,王室的第一次公开声明,把矛头直接指向媒体,斥责媒体害死了戴安娜。

布莱尔和他的助手对这一指责的看法很一致,他们找错了替罪羊。

这个说法对我倒是很新鲜。

关于戴安娜之死,我看到的一切指责都与媒体狗仔队有关,怎么在布莱尔那里就成了错误的替罪羊呢?

出乎我的意料,这电影让我找到一些理由。

英国王室,整个欧洲乃至整个世界最有权势的贵族,他们拥有全世界最重要的王子、公主和女王。

毫无疑问的受到世人的瞩目,特别是西方人的瞩目,又特别是欧洲人的瞩目和关注(这也可以解释为何戴安娜在中国并没有受到那么多的崇拜)。

可是王室墨守传统教条,保持“有尊严的沉默”。

这让他们和大众相距遥远。

王室甚至认为这种距离也是他们高贵的表现。

然而实际情况可能正相反,那种沉默与疏远是由于王室缺乏实权的结果。

无论如何,这种同公众的疏远与公众的关注形成巨大的反差,公众的期望无法得到满足。

而戴安娜的出现恰好填补了差距。

她获取了王室的身份,她像普通人一样口无遮拦,她甚至连那种诡异的口音都没有,公众当然会喜欢她。

而她做得比这更好,她还做慈善,她还和不解风情的王室决裂,这足够让她变成一个天使。

后来的媒体关注只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所以,把戴安娜推到那个位置,甚至推到死路上的,罪魁并非媒体,而是王室的地位、王室的传统、王室的守旧与公众的合谋。

可笑的是王室却没有认清这个真相,所以他们被推到了危机边缘。

以上其实与这部电影并没有特别的关联。

《女王》只是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电影,讲述王室与公众的这种政治格局并非他的主题。

不过以一部人物片能够把这些关系讲清楚,也是非常的难能可贵。

《女王》这电影真正闻名的是女主角Helen Mirren,去年她凭这部《女王》,横扫各大影展的最佳女主角奖,而且是毫无争议的获奖,可见其水准之高。

电影开始她张口说的第一句台词就透着所谓的贵族口音,吓了我一大跳,还以为在看古装片呢。

然后就逐渐忘记了这是在看一部故事片。

女王保持着传统的尊严,喜怒不形于色,然而在这种大风大浪中,她的内心也在面临巨大的冲击。

Helen的演技出神入化,内敛而富有冲击力,并没有多少的戏剧性,却非常可信。

以至于,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把她当作了真正的女王,感觉像是在看纪录片。

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让我醒悟这是一部电影的,是女王哭泣然后和雄鹿对持的片段。

这是整部电影中,戏剧性最强的一段,女王的真实面目在这里袒露。

然而这一段并非败笔,恰恰相反,这就是所谓的神来之笔。

女王的哭泣,女王对雄鹿的称赞,还有女王催促雄鹿离开,每一幕都让人震撼。

她的软弱,她的慈爱,她的担忧,她的挣扎,打动每一个人的心,此时此刻,她不再是那个固执,甚至短见的老太婆,她把所有的人都拉到了她那一边。

而当雄鹿被杀,女王与雄鹿的告别,甚至带有悲壮的意味。

Helen这个大满贯最佳女主角当之无愧。

而且能拍出这样桥段的编导,也非常了不起。

实际上,整部电影的节奏感都非常现功力。

故事的中段非常紧张,但是编导信手拈来,于无声处闻惊雷,手段高明。

而在电影的一首一尾,又透着典型的英式幽默。

开头布莱尔觐见女王一段,完全让我笑喷了,自《憨豆的黄金周》以来,我还没有在银幕前面笑得这么开心过。

而结尾处,女王说的建议不仅幽默,还能与开头呼应,结构上非常完整。

Technorati Tags: 电影 , 影评 , 人物 , 女王 http://likeyesterday.spaces.live.com

 5 ) 民曰不便

  徐老师走马上任山大校长,适逢05级童鞋毕业之际,关于新扎校长是否一如展校长与每个毕业生握手并合影的猜测在坊间四起。

种种迹象都充分暗示,徐校长为毕业生送上握手+合影温情套餐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于是那些很受伤的童鞋纷纷追思亲奈的展校长,那阵势,十足追悼会的派头,小桥头,池塘边,大树下,展哥他在丛中笑…展校的个人魅力是有几分--年轻有为,担任校长的时候才30多点儿,会上发言不打稿,出口成章,关注童鞋课里课外等等,尤其是毕业典礼上的温情套餐,更十足收买了人心。

展校确实还成,但是总校分校加起来上万人,近距离见过展校的人应该不多吧?

跟展校说过话的童鞋应该更少了吧?

能称得上了解展校的人更寥寥了吧?

---那我问一句,你们瞎遗憾个屁?

你们瞎腹诽个屁?

  前阵儿到学校某科室办手续。

跟一老师闲扯,那老师很困惑地问,校长过来握个手就那么重要么?

我说,就那样,证儿赶紧领到手才是王道。

君不见,每逢毕业大典,人山人海,拿个证儿就像领救济粮,童鞋们苦等的艰辛估计早就超过抓住展校小肥爪儿那一瞬的兴奋了,此为活罪;展哥那边也不好受--济南仨校区外加威海一分校,掰脚趾头算都算不过来--你就想吧,要握多少人的手?

再碰上那种色情狂抓着展校不肯放手的主儿,这得多少时间?

鄙人时常悲天悯人的想,脸笑僵了事小,握这么一圈儿下来,展哥的手怎么也得握掉两层皮,顺便还能染上手癣,得了灰指甲,一个传染俩,问我怎么办,赶快用亮甲……至少这种群p式的握手带来的健康隐患就挺让人担忧的。

更不要提握手带来的少得可怜的意义--没啥意义,就个形式而已。

  握手这种煽情的事儿,以我愚见,不应成为一校之长的义务。

说白了,就是给咱点儿实惠的--创造更宽松合理的学习娱乐环境,多谈妥几个交流项目,忽悠更多的科研基金,引进几个更像老师的人类等等。

至于握手这档事儿,充其量点缀了某些蠢蛋失败的大学生涯而已,其激励作用,微乎其微。

成本如此巨大,效用如此渺小,to握or not to握,这应该不是个问题。

  至少,这样一个无聊的事情,学校犯不上讨好学生。

    然后说说这部《the queen》。

  说实在的,我一直挺不待见戴安娜的。

不为别的,《触龙说赵太后》里有言,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今尊戴妃之位,而授之以美誉,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查尔斯休妻,戴妃何以自托于不列颠?

所谓时尚icon这样的头衔儿其实都言过其实,随便翻翻图像资料,你也不难发现早年的戴妃脸上的两坨高原红还没退去…时尚界都好犯贱,喜欢所谓“血统”“身份”这些个莫名奇妙的东东。

按王朔的说法,贵族,就是很久很久以前的穷人,当然,戴妃的家谱也不禁翻。

慈善大使这样的虚名更是让人觉得苍白无力,富则兼济天下其实是很多人在饱暖之后实现淫逸的手段--马斯洛老师会告诉你这是渴望尊严与声望的体现,说白了,让世人都知道你在慈善,那你基本是在伪善。

据说其故友布朗在戴安娜走了以后,专门写了本书揭短儿,几分真几分假不得而知,布朗明显不是个省油的,但话说能跟这种人交往过密以至留下许多话柄,想必戴妃也无辜不到哪儿去。

反观卡米拉,更像个正室,热情奔放,即使深陷电话风波亦不失一友--这才牛逼,而戴妃更像是误闯皇宫的小麻雀,自命不凡却不招人喜欢。

片中女王和密友电话聊天时有一段儿挺有意思,女王的友人说,戴安娜死后比生前还让人讨厌--我私下揣测,这恐怕也是导演的心声,毕竟,没有谁会把这个当作一部探讨君主立宪制兴废问题的电影来看。

  傻姐儿陈鲁豫似乎很向往英王室,至少在陈同学那档臭名昭著的掏口臭里就不只两次提到了伊利啥白拧灯泡式的招手,小布尔乔亚式的对权力与地位的谄媚溢于言表。

本片的导演似乎就戴妃与皇室的纠葛,更偏袒女王,但是十分中肯,全无那种对皇权的奴相。

电影假借布莱尔之口,说出了女王很受伤的事实--她也很悲伤,但她犯不着在旁人面前重复表演一遍悲伤,她tm也是个正常人也tm有不喜欢一个人的自由。

我也困惑那些在采访中表达愤怒的群众,戴安娜你了解几分,“不过电视上看过几眼的人”吧?

于是你们就可以理直气壮的愤怒了傻逼了发作了要挟人了?!

戴妃走得也没多荣耀--和她姘头在一起,而且已被皇室扫地出门,又不是捐躯赴国难,降半旗这样的呼声实在是有点无理取闹--你暗恋十年的同村儿翠花嗝屁了你是不是也要闹腾降个半旗?

不过暗恋这个翠花的人太多,你们于是就组团搭伙耍起了流氓……  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愤怒特可怕,扎堆儿的时候更骇人,队伍一壮大就开始扮演正义,绑架你没商量。

片中女王做电视声明的时候,我深深地为个人意志向集体意识低头感到悲伤--就那么轻易地、被一句“我们不爽”给欺负了,而且竟然是这样的一件,破事儿。

  其实我们很多群众也这样,把正事儿当逼,把逼当正事儿。

也难怪,要不他们怎么叫事儿逼呢。

  (外八卦一则,饰Blair的sheen后来出现在《Frost/Nixon》中,效果很惊悚,有点儿布莱尔穿越时空跟尼克松谈心的意思…)

 6 ) 没落君主哪来尊严?

这部片子告诉我们一个用来装门面的没落君主能保留多少尊严。

女王千方百计要坚守王室几百年来的老规矩。

这些老规矩都是有实权的君主订立的。

比如投票的权利,她的祖先可以决定谁做首相,她不能。

女王在戏中说希望自己也能投票,她指的肯定不是混在芸芸国民中排长队去投票,那种稀释了千万倍的一票之权还值得她念念不忘?

比如生杀大权,他的祖先的儿媳不敢离婚,很简单,谁敢违背皇室,就砍谁的头。

而女王,非但碰不了儿媳的头,还管不着儿媳的舌头,眼睁睁地看着她满世界说自己床上床下那点事,还被奉为“人民心中的王妃”。

这个过气的王妃生前在全世界面前羞辱女王,她死了也不放过女王,死在约会情人的路上,人民要求举行国葬,还要女王公开地赞美她,混在同性恋歌手、吸毒影星、异装癖设计师的行列中做出悲痛的表情。

这种民意,她的祖先恐怕是听到一个杀一个,但她不同,她稍有迟疑,民意就要赶她下台。

那女王还有什么办法,她争辩说皇室几百年处理私事都是低调而有尊严的。

其实所谓的低调,就是不承认,以前谁敢逼她的祖先公开承认自己有外遇?

但她的祖先丑闻还少吗?

即便是菲利普亲王也在过去数十年里,与数十名美貌女子存在着“充满激情的友谊”和“强烈的化学反应”。

沉默是金,神秘才有威仪。

你可以想一下,如果她也上电视说她老公有外遇,那首相见她还会诚惶诚恐吗?

大家都看到首相对待查尔斯王子的态度了,手脚都不哆嗦吧。

影片的结束设计让女王退一小步赢得了首相和国民的尊重,其实,这个恐怕是导演的一厢情愿,在王室不得不跟公众讨论他们的私生活的那一刻,尊重就在消退。

女王离窥视的镜头越近,离王位越远。

偏偏人民是八卦的。

 7 ) 当代英国社会中的君主立宪制

在我这个喜欢历史的人眼里,《女王》这部电影描述的是君主立宪制在当代英国社会中的微妙地位。

在中国人的概念里,君王也好,皇帝也好,都是近百年以前的事情了,距离我们实际的生活已经很遥远了。

近些年来风行戏说中国皇家历史,但好象还没看到过戏说中国皇帝穿越时空到了中国当代的科幻片。

其实当年中国确实有不少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力挺在中国搞君主立宪制的,那个范本就是从英国拷贝来的。

所以,对一个中国人来说,《女王》也可以作为一部戏说帝王在当代社会的科幻片或者现在流行的“架空”小说来看的。

其实故事的主线很简单,她所讲述的故事距离我们还很近,十年前,托尼布莱尔领导的工党刚刚在大选中战胜了18年来牢牢占据执政党地位的保守党,并当选为英国首相。

不幸的是(对布莱尔幸运的是?

)他上台没多久,就发生了戴安娜在巴黎因车祸身亡的重大事件。

王室对于这件事情的态度是:这是一件家庭私事,况且戴安娜已经不是王妃了,就让她静静地去吧;所以王室在这件事情上面不想发表什么哀悼的公开声明,更别说什么白金汉宫降半旗、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举行隆重葬礼此类异想天开的事情了。

或许在王室心里,戴安娜之死其实让他们终于松了一口气,这个老是抛头露面不安份的女人,给王室惹的麻烦已经太多了。

女王没想到的是,英国社会已经不是她任命丘吉尔担任她的首任首相的年代了。

当布莱尔建议她降半旗时,女王生气了,她说了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话,她说英国人之所以赢得其他国家人民的尊重,是因为他们静静地但尊严(quietly, with dignity)地做自己的事情。

这一次英国人果然仍是静静地做自己的事情,他们的鲜花很快就阻塞了白金汉宫的南大门,吊唁的人络绎不绝,成千上万,他们都是静静的来静静的走,即便对王室冷漠态度的不满,也只是通过伴随鲜花的小卡片上的文字来宣泄。

布莱尔是通过竞选上台的民选领袖,怎会不敏锐感受到在这安静潜流之下的巨大民心呢,他立即发表了顺应民意的演说,并将戴安娜称作“人民的王妃”(people’s princess),顿时执政不久的布莱尔成了英国人民心目中最可爱的人。

但是保守固执的王室依然对作出妥协心不甘情不愿。

根据英国宪法,首相名义上是国王/女王任命的,内阁成员也是由首相提名由国王/女王批准的,所以影片中女王在首次接见布莱尔时会教导他说:我授权你组建我的政府。

但实际上,根据英国的不成文宪法,首相是赢得下议院选举的政党领袖,他及他的内阁并不对国王负责,而是对下议院负责,这就是所谓的“责任制政府”。

从英国现代民主政治的实际来看,首相才是真正代表了民意的权力中心。

布莱尔的妻子,那位精明强干的现代女律师,对君主制是不屑的,王室的成员也一眼看出来,这位女士行的屈膝礼是“敷衍”的。

当民意对王室的沉默极度的不满,甚至布莱尔的幕僚都说出了“革命”的字眼关节口,布莱尔反而坚定地站在了同情理解女王的一边,他说我们已经身处现代社会,女王也是第一次面对这样的情形,她需要学习如何处理此类事件,虽然在她六十多年的女王生涯中面临过许多比这严峻得多的情形。

因而布莱尔成为了那位在人民和王室之间的调停人。

英国人的理性可见一斑,当年为何独独在英国发生了“光荣革命”实在不能说是偶然的。

当然从另一个侧面来说,这也证明了英国的君主立宪是有弹性的,能够长期存在的。

归根结底,女王虽然是国家名义上的最高元首,但仍然要受惯例和英国民意的约束。

在民意和惯例发生冲突的时候,女王最终向民意妥协了。

英国又一次恢复了平静。

在中国的历史上,皇帝虽名为天子,但何时向沸腾的民意负责过呢。

只有在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共和国,民意才在理论上成为了执政的基础。

 8 ) 永远的女王

20年前高中时读《傅雷家书》,让我过目不忘的词汇就是:“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这是中国“士”大夫阶层的处世态度,也是具有高度文化修养的精英阶层人们身上常见的特征。

这个词汇用在Helen Mirren扮演的伊丽莎白二世身上倒很贴切。

电影从首相布莱尔上任开始,随即黛安娜的去世无疑似一枚重磅炸弹落在白金汗宫草坪上,媒体狂轰乱炸,民众穷追不舍,不断考问皇室态度。

在高涨的“虚拟环境”下人们的情绪里,民众已经把黛安娜当作灰姑娘,王室婚姻的受害者。

女王还天真地以为人民还是她五十年前上任时对她顶礼膜拜的民众,私生活不检点的前王妃、前儿媳妇被狗崽队追逐致死不过是自己家庭私事而已。

女王如果读了美国新闻学家李普曼Walter Lippmann的《公众舆论》,和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 Gustave Le Bon的《乌合之众》,处理这场王室危机公关事件就会更加得心应手吧?

他们还在皇家园林打猎休假之时,外界已经舆情鼎沸了。

好在还有首相,年轻的首相抓住一切机会进言,挽救了王室形象于危难之中。

最难忘的一幕是女王独自驾车在皇家御园的山峦和溪流中驰骋,在河滩上抛锚等待救援时,她看到了拥有14个叉的雄鹿,他们俩目光对视力了一会儿,女王眼睛湿润了。

Helen Mirren诠释的女王比女王自身更符合人们心中对女王风范的期待吧?

整部片子流畅、清新、优美,矛盾处理和解决都消于无形。

暗自感叹,只有英国能拍出这种味道的片子啊!

2007年1月22日伦敦雾

 9 ) 明星女王

演技是现在公认的好,化妆造型师其实更加厉害,不需要用巩俐身上手上那些金光灿灿的饰品,依然一副母仪天下的威严。

为了表现伊丽莎白内心情感的复杂,演员下了很大的功夫,可是并没有真正感受到试图要表现人物内心的压抑,相反,我感受到的是女王的孩子气,看着她的种种应对,甚至会微微发笑。

她贵为女王,终究还是一个普通人。

从情节上而言,女王起初对黛安娜车祸事件的反应,基本上都是基于普通人的做法,而不是被王室章程束缚。

王妃当时离婚已久,确实这只是斯宾塞家族的私事;为了避免小孩子被媒体伤害,远离伦敦也没什么好指责的;既然国王去世都没有降半旗,不为黛安娜破例自然无可厚非;媒体导致了这一悲剧的发生,为什么还要从他们的意愿发表什么劳什子的声明?

不事张扬,本来就是英国民族的特质。

况且王妃夫妇的离婚对这一家族确实造成了伤害,不论责任到底在谁。

试问普通家庭,会有几个在这种情况下会做出什么积极的反应。

女王的屈服,不是对民众的屈服,这本来就是媒体制造出来的大悲大哀,她是随同黛安娜一起被媒体压迫的受害者,原因只是因为她们都是王室。

贯穿整部电影的,是每天的报纸头条,是电视里面的新闻,是布莱尔报告的民意调查结果。

布莱尔在听到那个张狂的顾问的秽语之后的爆发,才是真正反映导演意图的点睛之笔,而王宫门前那个小女孩单独给女王送上的鲜花,跟国王的新衣里面的说真话的小孩,隐隐呼应。

她在片尾的那句话:现在的人们,喜欢感人肺腑的讲演,但我不擅长这个,从来都不。

是的,无论她是不是明星,为什么要让她面对这些愚弄万千乌合之众的东西?

在当时要被指责的,到底是无耻的媒体,还是冷血的王室?

可是事情就是这样了,面对1/4支持要她下台的民意调查结果她就和那只被追得走头无路的麋鹿一样,不得不妥协。

上个月的新闻:2006的圣诞,80岁的伊丽莎白二世,首次用播客给英联邦国家人民致新年贺辞。

不擅长不重要,谁让你其实就是一颗明星呢?

看这部电影的人的最初动机大概是想看看王妃车祸的真相的居多,或者是想看看王室真实的生活,看来要失望了。

作为跟惊爆13天差不多类型的政治片,人物塑造的成功,同时强化了影片主题,确实是一部上乘之作。

 10 ) 女人间的关系

重看the queen的感想。

里面Cherie,the queen, Diana,前两者和后两者之间,都是彼此厌恶吧。

Cherie可能多了一些不被上层认同的屈辱感。

另外,英国群众也行为也比较滑稽。

这Diana死在狗仔队手上,其实就是死在英国老百姓手上——难道那些八卦小报是卖给英国王室看的不成?

结果这帮土人出了事不但不自我反省,反而赖已经跟diana没有关系的王室没公开默哀,真是无耻。

《女王》短评

这到底是女王的故事,还是首相的故事啊。

4分钟前
  • 贝尔摩哀
  • 较差

精致工整,意犹未尽。但不是我的茶。

6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无感。。。

11分钟前
  • 臭鸡蛋君
  • 还行

比我想象的要好,并不是一般政治片那样乏味。

14分钟前
  • LEI
  • 还行

以简单的故事力图接近最真实的女王,除了对女王形象的细腻刻画,和对其家庭的描摹,还着重描绘了女王与首相布莱尔间亦师亦友的关系,影片对女王的刻画相当出色,当然也有海伦·米伦的演技加成,而影片整体只能算中规中矩,虽然以较为新颖的角度切入,叙事也相当具有风格,影片也有较为精彩的片段,但影片整体把控不是很好,全片过于平淡,高潮戏的位置和力度的考量都稍有欠缺,有些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传记片中不够出色,但好在有海伦·米伦的演技加成。

19分钟前
  • Serge
  • 还行

寡然无趣。可能是因为我自身对君主立宪持反对态度

22分钟前
  • Elephant
  • 较差

海伦的完美演绎

24分钟前
  • 臭臭
  • 力荐

看到搞笑的潜力,但女演员是妈妈说要努力的方向

27分钟前
  • 小子路
  • 还行

还是英美概况课,这部之前看过了没标。海伦米伦太漂亮。

32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海伦米伦演技真赞!没了...

34分钟前
  • Granite_花花
  • 还行

都浅层地表现出来了~没什么回味的

38分钟前
  • 打少
  • 还行

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演员 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 王室的困境 致敬 戴安娜

40分钟前
  • 凤瞳
  • 推荐

helen mirren的女王气质,女王回头望见那头鹿的一场戏堪称神来之笔。

44分钟前
  • Marty McFly
  • 推荐

这么boring的题材居然能做得如此好看,服了。

45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力荐

怀念戴安娜

50分钟前
  • tin_tin
  • 较差

第一次看到完全未从戴安娜角度出发却又围绕戴妃事件的电影,叙事平静。很喜欢这样的电影。

52分钟前
  • 推荐

完全不合胃口。。

57分钟前
  • 神代阳子
  • 较差

这么枯燥的内容居然拍得让人欲罢不能。

58分钟前
  • 可可爱爱郭麒麟
  • 推荐

缺乏活力

1小时前
  • 较差

-__-

1小时前
  • Cherry。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