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阵阵大雨的阴沉午后,看《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中文译名《耶稣受难记》。
级别:R。
此刻我已经知道这篇blog写下去会带着浓郁的宗教色彩。
我无法做到全然理智和没有倾向地来写,因为自己并非无神论者,但是我同样无意渲染我的宗教倾向。
然而这部影片,对我这样一个有此信仰的人来说,所经受的震撼和触动实在不能用文字和语言来表述。
Mel Gibson,这个曾经以《勇敢的心》征服人心却受因此受到颠覆历史的争议的男人,此次执导的《耶稣受难记》,又一次更甚地受到来自世界各地民众的非议,指责其有反犹之嫌。
同时,影片的评价大致有如下字眼:血腥、暴力、恐怖、残忍……并且传出各地影院有观众观看此片后过度惊吓而身亡的消息。
整部影片的语言采用了晦涩难懂的亚拉姆语、拉丁语和希伯来语,字幕是英文。
人物对白均用圣经中的原话。
影片真实地记录了从基督耶稣在橄榄山上祷告开始一直到最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12小时全部过程,其间穿插最后的晚餐以及先前传道等场景。
这一段在圣经新约里反复阅读过的无比熟悉的情节,被Mel Gibson用镜头放大出来,变得如此真实,残酷得让人震颤。
主因解救人的苦难和罪孽而来到世上,却因人类的无知和罪孽而死。
看的时候数度潸然,泪眼模糊。
犹大为了三十个银币出卖了主,然后在橄榄山上用一个亲吻作为暗号。
祭司长在诸多犹太民众面前羞辱主,他只是闭着眼睛沉默,安详而凛然。
民众愚昧地嘲讽,彼得应验主的预言,三次不认主。
祭司长连同工会对主鞭打拷问,从他身上留下鲜红的血,一边的圣母玛丽亚跪地默默流泪。
彼拉多和希律王均不愿审判主,祭司长率领诸多民众集会反抗,最终主被交给残酷的罗马士兵们钉上十字架……He was wounded for our transgressions, crushed for our iniquities; up on him was the punishment that made us whole, and by his bruises we are healed.——Isaiah 53:5(他因我们的罪而遭受苦难,因我们的极端不公而受伤害;我们因他所受刑罚而得平安,因他所受伤痛而被救赎。
——赛亚书53:5)这是整部影片的大致路线。
其中许多的长镜头、慢镜头以及特写,他纠结的头发,淡定的眼神,干裂的嘴唇,血肉模糊的身躯,满地的雪水和汗水,以及圣母慈祥安宁绝望的眼睛。
片子里面看不到所谓的反犹意识。
虽然跟随祭司长反对主的犹太民众比圣经里描述的数量要多,然而更多的我们看到的是罗马士兵的凶残和暴戾。
在民众和祭司长要求彼拉多释放杀人犯巴拉巴并惩罚主的那一幕,Mel Gibson甚至有意省略了犹太民众重要的一句:“他的血归到我们和我们的子孙身上”。
倘若此句不略,才是真有揭示犹太民众从根本上残害了主的倾向。
他在最后的晚宴上说:“这是我的身体;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使罪得赦。
——马太福音26:26(Take, eat; this is my body...Drink from it, all of you; for this is my blood of the covenant, which is poured out for many for the forgiveness of sins. ——Mathew 26:26)”他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一路颠簸,他的手心和脚踝被长长的铁钉刺透,他浑身流淌下鲜红的血液,他在祈祷:“天父,请宽恕他们无知的罪孽……”,他在喊叫:“我的神,我的神,为何离弃了我?
——马太福音 27:46(My God, my God, why have you forsaken me?——Mathew 27:46)”天地灰暗,鬼神共泣。
主在合眼的瞬间,撒旦的脸上带着狰狞的笑……最后,他在圣洁光芒下重生。
整部片子下来,残酷二字始终伴随着不停流下的泪水。
心里在想,我们生来带着这样沉重的原罪,不自知不自律。
主替我们背负着罪恶的十字架,他所遭受的一切苦难,却是为救赎和宽恕我们。
这一切的罪孽和残酷是为爱与宽容。
在片子结束的时候,在心里面念主祷文,然后泪水平静下来。
Our father in heaven, hallowed be your name.Your kingdom come. Your will be done, on earth as if it is on heaven.Give us this day our daily bread.And forgive us our debts, as we also have forgive our debtors.And do not bring us to the time of trail, but rescue us from the evil one.For thine is the kingdom, and the power, and the glory, for ever.Amen.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
愿你的国降临。
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
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
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
因为国度、权柄、荣耀,全属于你。
阿门。
http://www.blogcn.com/user5/vivianisvivian/blog/1809670.html
罗马总督认为耶稣罪不至死,询问众信徒,我现在给你们一个选择,你们要选择释放拿撒勒人耶稣还是这个罪恶深重的杀人犯,而认为耶稣冒认弥赛亚亵渎上帝的众信徒陷入狂热,连呼释放杀人犯。
这是何等的卧槽。
随后耶稣被带到刑场,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受刑,刑鞭咬在耶稣身上连皮带肉扯出来,打出一片血肉模糊的惨状。
可是痛苦没有结束,头上的荆棘之环,沉重的十字架,沿途众人的唾骂与投掷,士兵暴虐的鞭挞。
尽管承受着常人不能承受的痛苦,耶稣还是坚持要把人类的bug修复,更新一下这个遍地无耻的系统,堪称史上最伟大的程序员。
《勇敢的心》《血战钢锯岭》同一导演!
很压抑的一部电影,鲜血淋漓,有点让人不适。
最近一直在看宗教类型的电影,之前看了记录妙祥僧团的《古道清凉》领略了清净淡薄又法相庄严的佛家文化,紧接着看了这部基督文化的《耶稣受难记》,耶稣尽管受尽折磨,但是仍然为凡人祈福,主张爱与和平,把“博爱”贯彻到底。
电影讲述了耶稣生命的最后12小时,从犹太教徒通过给犹大30个银币(在当时根本不能购买一个奴隶)去策反耶稣,到耶稣被捕后承受的各种酷刑,最后到最终复活的故事。
我不是基督徒,但是我仿佛一下子看懂了为什么希特勒要去杀害犹太人了。
我也渐渐明白,以“高智商”,“被迫害”的犹太人,也许并不只有单纯的惨,民族主义在之前的我是不能被理解的,更不要说民族歧视了,可能是受到的教育的原因,也可能是大同后汉化严重的原因,我觉得民族间的分别距离我如此遥远,以至于我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
除了以上思考,就是这部影片勾起了我对基督文化的兴趣,为什么要逮捕耶稣?
因为耶稣是上帝耶和华的儿子,在凯撒大帝(世俗君主)的统治下仅仅传了3天教就收获无数信徒,直接威胁到世俗阶级的统治,所以犹太人才反对耶稣,这算是因为政治引发的宗教斗争。
长期以来,我一直自诩为文化基督徒,并以此沾沾自喜,在网上看了不少基督教方面的文章,“冷静”地思考我们这个世界需要一个救世主,认同了基督教的教义,同时对“盲目信仰”又持保留态度,为了平衡自己的思维角度,保持公正客观,还有意看了不少反基文章。
其实我知道我害怕的是失去自我,直到看了这部影片,我似乎要把一辈子泪水都流出来,忍不住跪下来向主祷告,“主啊,主啊,我是那么的罪孽深重,你为何愿意为我承担这么大的苦难?
多么痛啊,你怎么能承受?
”
本身我对宗教题材的故事并没有太多的兴趣,因此如《耶稣受难记》这样的影片,它是否较好地诠释了圣经的真义,是否在塑造耶稣的人物形象时能够把握好其人性和神性的平衡,是否在评价当时的犹太人的行为时有所偏颇和煽动性——都与我无关。
我所关心的是故事好不好看,人物鲜不鲜明,情绪炽不炽烈,内涵深不深刻,只要这些方面能够满足我,我便认为这是一部好电影。
于是《耶稣受难记》在我眼里称得上是好片,尽管对于我这样的宗教外行来说片中的一些内容还是稍嫌晦涩难以理解,但是耶稣替世人受难的仁心已经很好地得到了传达。
当耶稣用自己作为人的肉身承受着常人万万难以忍受的苦痛和侮辱时,他口中的喃喃自语,仍是在不停地在向上帝为世人请求宽恕。
这样的传道者,即使他并非真的是犹太人的王,在凡人的肉体的包裹之下,其灵魂已经是圣人一样的了。
相比之下,那些煽动无知民众迫使罗马总督杀害耶稣的犹太祭司长和长老们、那些一路上以极端残忍的手法迫害耶稣的罗马士兵们,在主角的神性光辉下,显得是何等的肤浅、丑恶和渺小。
因为POI无限热爱JC叔,于是下了这部片子,昨天晚上终于看了,结果是在床上辗转反侧久久无法入睡。
太过震撼人心。
无所谓宗教情结,片子本身就足够震撼人心。
我不信教,以前没有过,以后也不会。
我相信神明的存在,但仅仅是相信而已,我的信仰不在他们身上。
却也毫不妨碍我感喟于耶稣那圣人的光辉。
其实照我本性来说,我是会讨厌这种人的,大概是因为我无法理解包容一切的大爱。
而当耶稣奄奄一息时依然用尽全力叫喊道“天父,宽恕他们。
他们什么都不知道”,我为了藏起哭泣的声音浑身发抖。
全片第一个戳我泪点的地方是耶稣受鞭刑那里,他本来已经快支撑不住跪在地上了,扭头看到母亲,又坚持着站了起来。
那一刻不知什么东西突然击中了心脏,胸腔一阵紧缩,泪水再也无法抑制地流了出来。
我们已经习惯了圣人耶稣,习惯了他似乎高高在上的形象,而在那一刻,他不过是一个希望母亲为他骄傲的儿子。
众人的口水和唾骂。
皮鞭一次又一次撕碎割裂皮肉。
他没有妥协退缩。
到底要有多强大的信念,到底要有多少的包容和爱才能做到这一点,我不知道,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
从耶稣背着十字架朝向山顶那里开始的高潮部分,我几乎没有停止哭过。
他不止一次累到倒下,十字架重重地压在他身上,十足的讽刺意味。
他们以为是耶稣的信仰最终害了他,却不知道,他的信仰最终让全世界得到了升华。
他们以为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是一种极端的责罚,却不知道,这一幕将永世流传。
后世人们的记忆里的罗马教廷,是迫害,是腐朽,是挟制王权。
而耶稣,是永恒的圣人。
当尖锐的铁钉凿穿他的皮肉,淋漓的鲜血看得我心痛,已然哭到无法自持。
用暴力和血腥反衬出崇高和神圣,这不是普通大众所能轻易接受的概念,用在这里却意外地不能更合适,即使这是本片的争议点之一。
我没有看过其他任何宗教性的影片,我不知道其他描写耶稣的影片是怎样进行构建的,是否会花更大的比重去展现他被迫害前的讲学,是否会花更大的比重去展现他对全社会的爱。
其实又有什么比他在死亡迫近时依旧请求天父宽恕愚昧的人民更能展现大爱呢?
爱所有人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片子一开始就说了。
耶稣不惧怕。
只要能让所有人心里都留有大爱,他甘愿舍身。
将人类社会带向一个更文明的层面总是需要流血和牺牲。
全身上下布满血痕,我看不清耶稣的脸,而他琥珀黄的瞳孔,仍在熠熠发亮。
JC叔的表演简直让人喘不过气来。
且不说全片的古代语言,他的每一个表情和动作都让我在潜意识里认为,这就是耶稣。
我甚至完全没有出戏过(考虑到李四和耶稣是两个各方各面都搭不上边的人物)。
想起刚见到JC叔的时候差点以为是老爷,现在想来,这两人全都是那种可以把任何角色演活的演员,也难怪都能达到男神的高度了。
一不小心扯了点题外话。
当然了,既然是宗教性的电影,就避免不了争议。
梅尔·吉布森过多的血腥镜头上面已经提到过,还有对于犹太人过于赤裸的批判,将耶稣的死完全归结于他们身上。
包括不管怎么美化也改变不了基督教义服务于奴隶社会的本质(其实我不觉得这算什么大问题,毕竟儒教也是同样的功能,只批评基督不批评儒教总还是有失偏颇)。
可是刨去这些,我仍然觉得这是部好片。
非常喜欢影片的结尾,耶稣在另一个世界里获得了重生。
就像他生前在十字架上说的,他不是死,而是去向乐园,paradise。
他并不觉得自己受了难,他把这一切都当成是一种试炼,是必经之路。
他最后赤身裸体走向洞穴外的一片光明,镜头晃过手掌上受难的证据,在痛的同时,莫名地,有种积极的能量释放了出来。
耶稣虽受了难,但他被永久铭记。
以汝苦难,成吾荣光。
PS:JC叔的声音真是各种好听啊啊啊>//<
要写这片感想我也不敢说是关于这部影片还是关于宗教,或者这部影片就是期望通过耶稣受难这个细节来表现宗教。
我实在感觉在这方面的知识实在贫乏让各位窃笑,还是不说太大范围的东西了,具体到个人,我认为每一位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都可以从中深深的被耶稣同学的举动和他所表现出来的博爱精神所感动,仿佛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们已经被他所救赎,已经和他一样原谅了对他行刑的残忍的,兽行的人们。
这种感觉对于我们这些从小接受无神论教育的孩子们应该是很陌生的,但我们感觉到了。
爱。
爱你的亲人,爱你的敌人,爱每一个和你擦肩而过的人,爱那些做过可怕事情的城管,爱曾经偷过你钱包手机的扒手。
我想这是否是西方人都普遍对人比较和善的原因,是否因为他们听从耶稣的旨意。
我对宗教的认识非常浅薄,但凭我所学到的,宗教使人的心灵得到了一定的约束,虽然被约束并不是件好事,可是它毕竟是从“善”的起点出发的,对于绝大多数并不勤于思考又不太愿意接受新事物的民众,这未尝不是件好事,无论对谁而言。
再看看我们今天,大家彼此充满敌意,相互提防,没有安全感,为什么我们变得这么功利,市侩?
这些的改变需要多长时间,是在大家都都把钱挣够的那一天吗?作为一个坚定的科学主义者,我完全理解信徒对于上帝的虔诚,就好像是奋力游向上游,越过浅滩,躲过狗熊、野狼、水鸟等等天敌,寻找一片安全的石堆的豚鱼,然后在配偶的一生一次的临死前的交配下产下受精卵后对他们的后代的感情一样,因为他们为了后代的诞生付出了生命。
也好像是我家的小狗在跟我玩球时所表现的天真的欢快,还有对我的爱,因为他甚至会放下任何他所最钟爱的东西而飞奔去向院子外的陌生人吼叫。
那情感未经雕琢,至纯至真,感人肺腑,虽然没有多少理性的成分,但他们的爱一样高贵。
还是说说电影吧,全片在我看来就讲了一个细节,那就是耶稣的受难,因为语言的难以表现(因为没人听得懂),所以只是花大篇幅在被折磨的过程上,导演也希望达到折磨我们的目的,那个词怎么说来这?
通感。
大家就也都藉次让我们也体验一把成仙的过程。
但我想但我们都冷静思考了之后,这感觉还能持续多久?
我的意思是:比他苦的人多得是,而且他都还不一定存在过(没有冒犯的意思)。
当一部电影的整体只是一个细节时,即使这细节再震撼,也还是让我脑袋里留不下什么。
http://tygoonray.blogbus.com/index.html
看了这部电影,才真正明白了,布罗斯基所说:整个世界的爱,加起来超不过耶稣张开的手臂。
那些似乎过分血淋淋的场面,也让我明白以塞亚书53章所说:"……他为我们的过犯受害,为我们的罪孽压伤.因他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因他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
"如果说,那些法里塞人、文士因为权柄受到威胁而与耶稣敌对,那么,那些鞭苔耶稣的人(应该是执政的罗马人)——他们不惜与最狠的刑具打他,打他,再打他,甚至在他背不动十字架时还在打他,是为什么呢?
日本人用刀砍杀中国的婴儿是为什么?
法西斯的拉斯维辛是为什么?
那不也是我们人类么?
不是我们内心的一种可能么?
面对这一切,谁还敢说自己是无罪的?
不需要救赎?
然而这几乎是担当不起的一种救赎啊,主啊,那时你虽非凡胎,却也是肉身啊。
最后,哪一道鞭伤,是我给我主耶稣的?
痛哉!!!
看电影需要很多准备,有些准备是临时性的,有些需要积累才谈得上观影的资格。
这就相当于导演设置的门,无形中要筛选观者。
因此,即便电影随时可以在任何可能的载体上出现,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人都能接近那个电影世界。
我们可以就影评写下非常主观的看法,唯有进入的门槛牢不可破。
无疑,《耶稣受难曲》就是这样的电影。
那些观影的审查内容深浅不一,比如,至少要懂得一点圣经,知道耶稣受难的传说或者认为那就是一个历史事实,起码的要求是要知道耶稣吧。
而在我看来,知道这些还不够,其实还应该具备对“受难”这一行动的认知,主要是精神层面的。
在现实生活中,这是一种受到排斥的精神境界和社会行为。
而由受难这个形象铺陈开来的,很可能是教徒对宗教的膜拜,人权分子对价值道路的不放弃,还有,作为一个人理应具有的那些权利,就是为什么生的问题极其答案。
拍摄宗教影片必然带有巨大的挑战。
这来源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对寻找契合的宗教感受,具有完整的宗教解读能力,观点、系统和经验,是要先有一个神,否则什么也别谈;二是对上述储备的电影式表达,光影成为书写圣经的笔,场景调度构成宗教阐述的框架,演员要相信自己就是耶稣、死神、门徒或冥顽不化的异教徒。
很少有导演能同时驾驭这两种高难度的艺术门类。
其实,相较于梅尔-吉布森,在我常看的电影导演中,英格玛-伯格曼也是惯用宗教隐喻的导演。
但与前者整个地占有宗教题材,进而纵身描绘宗教场面不同,后者更多地是将宗教碎片化,宗教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东西,而服从于伯格曼对人生的思考。
简言之,在《耶稣受难曲》中,宗教的献祭感成为主题,统领所有必要的电影手法,是领袖;可在伯格曼诸作品中,宗教仅仅是某种参照,影射的是心理世界,他的电影宗教是晦涩的,是拒绝膜拜的宗教,是强烈受到人的情绪控制的部分。
宗教成了伯格曼的解码器,退而求其次,而梅尔-吉布森完全不是这样。
耶稣受难前的12小时,从耶稣自知献祭的场景开始。
这时的耶稣给人的观感并不好,我的意思是说跟世俗人类绝不相同。
他看上去软弱、惧怕、无助,乃至于带着点病态,正在为进入献身的程序做准备。
树林中昏暗,远处是苍白的迷雾,耶稣和他的门徒想的是两种前途。
在这一段很长的场景中,吉布森使用了死神的暗喻,一个黑色的、携带者象征意味浓厚的蛇,受难曲由此诞生。
为了完成整个宗教献祭的过程,为了神之所以成为神,梅尔-吉布森使用很多看似血腥的设计。
这一点也不奇怪,如果观影者对蒙难的宗教色彩有着基本的认识,就该明白,这里的所有血色不是为了展示暴力,更不是渲染血腥,这一切是为了成就,为了创造,为了耶稣的重生。
所以,指责电影的血腥恰恰是无知的表现,体现出受到电影排斥的粗鄙感,这种情况经常发生。
这部电影的对白很少,也可以说很干净,除了耶稣和总督的第一次对话要长些外,只是精选了位数很少的台词。
它们源自圣经的原初意念。
很难想象一部被大幅台词充斥着的宗教电影,所以这是吉布森的专业之处:他将绝大多数精力投放在气氛的渲染上,比如贯穿始终的JohnDebney的管弦配乐,比如油画般呈现的布景和服装,再比如迎接神的那些场面调度。
吉布森一定知道,宗教感的塑造程度将决定成败,个人觉得他做得很好,受难的细节、氛围、过程、声音、气味、天气、市井、分离、悲恸、纯洁……总之宗教演化为自身的必要素养他都给齐备了。
据说这部电影在被介绍的时候,通常都被冠以“富有争议”这个定语。
如果是因为血腥引起争议,那是肤浅的,本不必被重视。
如果是因对宗教——具体说是耶稣的重生——刻画上存在不同看法,那可能还说的过去。
不过,将一个电影总结为争议性质的,总显得过于简单和粗暴,彷佛就是要表现出不愿及不能倾听的毛病来。
这是最容易做到的借口,在这个借口下,所有值得品味的都消失了。
而《耶稣受难曲》不会顾及这些敷衍式的傲慢,它在建造人的神圣上独有意志。
这让我想起了理想主义的定义,即便这样的联想不够虔诚。
这也是我老实不能专注于电影宗教阐释的一个缘由。
形容一个凡人的最高评价是君子人格,或干脆是君子。
君子是人中之圣,耶稣是圣中之灵。
耶稣的价值观总令我想到人的境况,包括在此境况中人的表现的主要类型,有叛徒,有神圣化的师长,也有愚蠢的民众。
耶稣受难也是蒙恩,是死亡也是复活,是通过自我牺牲成为拯救者。
吉布森越是沉溺于场面和过程的漫长血色,就越能接近受难的宗教精神。
对一部电影来说,尤其相较于圣经才能达到的传教高度,能够达到已有的境界已经称得上绝佳之作了。
耶稣说,“母亲,看我正更新万物”。
吉布森使得纯粹的宗教电影实现了最本真、最直接、最圆满的塑形,这是一个很难被超越的尺度。
围绕着耶稣受难,一路上的鞭笞、驱赶和苦累,女人成了被讴歌的对象。
在这部影片中,吉布森在向女性和母爱致敬。
她们本是瘦弱的,她们的眼泪记录下耶稣上十字架前的全部血泪史。
从总督夫人、玛利亚、递水的无名妇女……女人以贴近宗教世俗形象的面目一次次介入受难的旅程,这相当于一次次强化重生的母性色彩。
如果真要对电影有着严肃的讨论,我觉得这是一个可以延展的话题。
究竟是女性见证并孕育了耶稣的重生,还是耶稣将所有母性的外在感予以唤醒?
显然,对《耶稣受难曲》而言,它将收获界限并不那么清晰的门徒群体。
基督徒看见的是主的降临,激进主义者看见的是牺牲的必要性,启蒙者看见的是曲折的蒙昧人群,母亲看见的是受罪的儿子,理想主义者看见的是真理被颂扬,浪漫主义者看见的是满目的鲜血,而还有人什么一看不见。
我呢?
看见的是如下的对话,在耶稣和总督间展开。
总督:你就是犹太人的君王吗?
耶稣:这话是你由自己说的,还是别人说我而对你说的?
总督:我为何问你这个问题?
莫非我是犹太人?
你的民族和大祭司把你交给我,他们要我把你处死。
为什么?
你做了什么?
你是国王吗?
耶稣:我的国不属于这个世界。
假设我的国属于这世界,我的臣民会把我叫出来吗?
总督:那么你是国王了?
耶稣:我为此而生,为给真理作证。
凡属于真理的,比听从我的声音。
总督:真理!
什么是真理?
2009-4-14 0:41
梅尔·吉布森为什么要渲染血腥?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一个轨迹。
血腥代表着暴力,暴力产生了权力(不是权利)。
梅尔·吉布森不停的渲染血腥其实就是在强调权力。
也许你会说,片中的耶稣不正是象征着反暴力吗?
我想梅尔·吉布森主观上也是这么想的,这也是他创作的方向。
可是从他的表现手法上可以看出,在他的潜意识中是多么信服这一逻辑,暴力即权力。
在加上他对民众愚昧的描写,对罗马长官虽仁慈却迫于权力(来自他的上级和愚民)的无奈,还有有意无意提及的犹太人属性。
不难看出梅尔·吉布森实际上是一个拥有着强烈的英雄主义(已经不能说是精英了,他连大祭司都视为愚蒙,这其实是在挑战程序正义),崇拜权力,崇尚集权,反民粹(当然民粹也不是什么好东西)的基督徒。
再加上他当年酒后辱骂犹太人的言行。
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这样的素描。
崇拜权力,崇尚暴力,喜欢集权,反犹。
像谁呢?
我不能想想如果他不信仰基督教,他会成为一个什么人。
MSPIFF 43 | 裸男正面镜头好评
画面很美,车在树林里穿梭的那段很想录下来反复观看了
BJIFF 女儿很美,对俄罗斯又多了点了解
很美的摄影。旁边的姐姐打呼噜了
头一回参加电影节,有点新奇。风格是安哲。
每一次摇移和zoom都有一个精心设计的落点,未免太功利。
摄影好美,演员表现力太强了!没什么情节,但油画一样的画面,纪录的却是凛冽的破败的没有希望的东欧
两种影像风格交织,一种是上个世纪的塔可夫-安哲-阿巴斯脉络,让人动容;另一种是极度烘托主观化的当代影像手法。与之匹配的是两种叙事脉络,失语且无力的男性、荒野与俄罗斯的外在象征性是给欧美电影人说的;另一条是父女公路片,无论什么时期的俄罗斯精神都会在女性身上得到彰显。很棒的片子,非常风格化且有标识度。当代青年导演的四百击。光非常讲究。
#Cannes2023
叙事一般,但画面质感很喜欢。
比较闷一些,主要是人物的情感转变略显突兀,意识流类。运镜很美,环境契合了整片的基调
尽管经常跑电影节 但也觉得本片… 挺没意思的。两星给风景和故作深沉的长镜头。
#2024北京 亚洲首映3.5
摄影机运动和色调感觉就像是在看基氏,摄影太棒了,时不时响起的惊悚配乐很creep。hooker,街边卖书的老大爷,义无反顾追女孩的少年,气象站的中年女人,冲动离家的女孩,沉默的父亲,好像全片没有一个人笑过呀
北影节打卡。可能是我格局太小以至于欣赏无能,第一次在北影节的影院里睡得很香。
广袤的大地上,一对父女开着一辆破旧的电影放映车似乎没有方向的前进着。单身父亲和女儿的对话不多,可是女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开始叛逆,她看到自己的生长 也发现了身体的成熟,也发觉父亲对野女人的性事。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声音(电影、电影院),大家静静的看着电影里的故事,好像有一世我们也是这样生活着。
全程沉浸在俄罗斯悲凉又有点疯狂的长镜头里。
2024BJIFF 不失为一种末日
一路北上就像成长(问答环节有人问导演Is Lolita one of the inspirations? 导演火速接no no,笑死)
不是我的菜,太闷了……中间忍不住合上了眼醒过来还是风景定格or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