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严冬》 反战片,很好看。
英国兵史密斯是哈利波特里的罗恩!
他的长官也好看死了,睫毛好长好长哟。
这部电影讲的是1940年4月27(或者7月24?
记不清了),英德两军为掠夺原材料在挪威交战,互相击落对方一架战机,德军三人,英军两人,在茫茫的雪地里于一座小屋相遇。
对立双方彼此仇视,狭小的木屋里双方各怀心思。
然而或是身为受过教化的人类,在相遇最初德方小士兵虽然叫嚷要杀掉两人但始终没下手。
双方长官维持着两方五人之间微妙的平衡。
所谓患难见真情,老祖宗诚不我欺,除了一些真正的变态,没有人喜欢战争,没有人喜欢杀戮。
友谊的橄榄枝互相传递。
为了挣脱父亲的控制而参军,心里却藏着成为画家的梦;每次出任务都会导致自己手下死亡,妻子跟最好的兄弟私奔,为了活下去也为了证明自己,再一次接受军令上战场…了解敌方其实也是一些与自己一样的普通人之后,谁的心里又会想要战争呢,大家都想回去跟女孩约会,跟家人吃晚饭啊。
德军战俘坐在小船上越行越远,两人站在岸边目送他们离去,英长官深邃的双眼中,也映着那身子虽然矮小脸庞却一脸坚毅的男人,在想到这次任务自己最年轻的手下可能丧命于此,快要落下泪来的场景。
我们的心愿是世界和平。
是在家里电视的电影库翻到这部电影的,在整个页面标示需要收费的电影中,它免费的一枝独秀,也许是这个别树一帜的名字,也许是同样的2023年的冬日天气,我点开了这部电影。
在小段文字的背景介绍后,映入眼中的是无穷无尽的白。
偶尔的,在冷硬的白中刺出一块铁黑的山体。
一切似乎都诉说着这里是个笼罩在大自然严酷之手下的无人之境。
一架坠毁的冒着白烟的飞机,三个小人从里面跳将出来,机尾的倒万字符和几句德语对话显示了他们的身份——德军轰炸机飞行员。
这个小群体在茫茫白雪中显得那么渺小,无论是如同凶兽残骸一样坠毁在雪地里的飞机亦或是驾驶这战争机器大开杀戒的人类。
暴风吹起粗粝的雪沙,他们不知所措地张望着冰天雪地,犹如一碗水里漂浮的蚂蚁。
然后他们找到了小木屋,和两个同样坠机的英国人呆在一起。
严酷自然环境对生存提出了迫切需求并迫使双方暂时把战争、民族仇恨等意识形态的东西放在一边,首先考虑考虑物质基础类的问题。
令人感慨的是,尽管偶有擦枪走火,德国人和英国人始终遵循着《日内瓦公约》和基本的道德原则礼貌地对待着敌人。
他们分享为数不多的食物,照料得了坏疽的德国下士,两位长官尽力约束着下属。
比较好笑的是。
在电影前段,英国人和德国人都对彼此怀有戒心之时,双方的互相挤兑。
比如吃饭时德国人在寒冷的小木屋里脱下大衣穿上军装,而英国人也不甘落后,又如英国机枪手要上厕所,德国兵故意衣装单薄地跟出来展示自己不怕冷的实力。
英国上尉和德国上尉的唇枪舌剑也十分有趣。
英国人说你们德国人为什么要侵略波兰,德国人说你们英国人拿着枪和Bible就殖民全世界。
英国人说按照日内瓦公约你们要给俘虏提供食物和活动场地,德国人说你们我们吃一样,然后德国上尉猛地拉开小木屋,展示门外的狂风暴雪说欢迎来到美丽的挪威乡村。
在战争这巨大的鸿沟外,德国上尉和英国上尉还存在阶级身份之差。
当他们烹制英国机枪手猎来的兔子时,英国上尉说他是第一次做饭,德国上尉忍不住问你不帮妈妈做饭吗?
英国人说他妈妈也从不做饭。
在喜不喜欢每天准时做饭的老婆上两人的观点也不尽相同。
很明显这是一个中产家庭出身的儿子和一个普通工薪家庭的儿子。
不过似乎一切的裂隙都被茫茫风雪所暂时遮掩,几个人在相处中产生了越来越密切的联系,影片的小高潮在他们帮德国兵截肢后决定喝木屋里找到的酒,酒精彻底融化了几人的隔阂,他们开始畅谈理想、亲人。
在英国机枪手不成腔调的over the rainbow歌声中,四个人站在黑暗中凝望着亮绿色魔幻的极光,本是敌人的四个人诡异而和谐的站在一处。
此刻,这个小木屋仿佛也是一个出超现实,跃然彩虹之上的应许之地,包裹着四个人小小的安宁。
第二天,在挪威兵射杀大个子德国兵的子弹中,战争又回来了。
围绕着众人的仍是狰狞的现实,几天前暴风雪里激发出的人性之光如此脆弱,若不是摆满木屋的新死者的素描画,几乎使人无法想象它曾经存在。
然而它毕竟产生了影响 ,电影的结尾,两位上尉在战后以朋友的身份再见。
也许在所有黑暗之下都沉睡着人性之光,只需要一些特殊的催化剂就能改变麻木、冰冷的心灵。
战争从来都不是每一个普通人的错,2023年,愿世界和平。
这是一部优秀的反战题材的影片,故事荒诞离奇,但又是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让人不寒而栗,简直就是《冒牌上尉》的反义词,影片逐步展现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放弃了民族种族的狭隘,从新以人的身份相处,表现出了充分的理解和宽容。
这是一个反传统的战争片,首先作为战争片本片没有直接表现战争场面,而是讲述了坠机后一个木屋之内对抗和和解。
其次,导演也没有站在批判纳粹的片面立场,而是站在了更高的位置去反思战争,导演通过片中英军上尉的口说出了,英国和德国同样都是侵略者,时间先后不一样罢了,其实都是争取生存空间,从更高的层次来看无可厚非,但是将视角降低到人类,就违背了伦理道德了,侵略是邪恶的,大家应该多出去走一走,彼此做朋友,找到更好的共存共荣的方式,这也许就是文明的进程吧,愿以后人类慢慢放下偏见,逐渐远离战争。
在挪威上空的德国和英国战机被同时击落,逃生的几个官兵在白雪皑皑的荒野相逢。
相杀还是相“爱”?
他们选择了相处,并做到了克制,也做到了尊重。
在最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他们人性中的善意温暖了彼此。
电影因为基于真实故事而更让人感怀。
五个在极端环境里存活下来的士兵被英国搜救队找到。
一个德国兵被当场击毙,刚刚和他一起向往了未来生活的英国小兵目瞪口呆,一时间无法掩饰交织在惊愕里的悲恸。
两个英国官兵回营地后被盘问,并被告知准备好接受进一步调查——完全符合逻辑的猜想与符合规范的流程,但让人为战争的冷酷叹息。
片尾字幕显示一个德兵与一个英兵活过了战争,并成为朋友,又让人对人性充满希望。
电影似乎更偏爱德国官兵,褒扬他们的正直严谨克制,却描绘英国人特别是那个小兵耍心机、欺负人。
很好奇这是故事的原版还是导演的心思。
但导演是挪威人,不是更应该站在同盟军的立场上吗?
还有好些细节让人感觉笨拙。
德国小兵得到一本签名版的《我的奋斗》,珍爱不已。
电影描绘他盲目又真挚的崇拜,手法过于简单直白,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像个无脑的笨蛋。
当英国兵质问德国人为什么要侵略他国,德国人反唇相讥英国的殖民地还不够多吗?
激辩就要引出,却戛然而止。
导演似乎对电影结构和重心举棋不定,让整部片子仅仅流于故事讲述。
好题材好视角,但未能创造出恢宏。
就像寻得了一篮山珍野味,却做出一盘小炒肉。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或许也是二战时人们非常好奇的一件事:如果英国人和德国人共处一室怎么样?
或许影片给出的这个答案一点也不出人意料。
枪是一个象征性的物品,敌对与仇视。
一开始枪是武器,谁有枪谁掌握主动权的。
然后以放下枪为和解标志——后来枪只是玩乐时的助兴品。
一步一步,由敌人到朋友。
这有点类似于在推理里常用的暴风雪山庄模式,所以人都被困在一间小小的房子里,没有外人,外人进来之时就是平衡被打破之时。
在这个完全隔绝的世界里,开始还保留着外界法则——战争、条例;小屋中划定的那条分界线,不仅仅是空间上的,更是心理上的。
但很有意思的是,只有他们其实必须合作,才能获得生存。
这让我想到《巨人的陨落》里的一个情节:一个英国军官和一个德国军官在晚上休战时站在分界线边聊天:他们其实是朋友。
很可笑,没有任何仇恨的人们,却举着枪对着对方,在他们成为朋友之后这种讽刺感更强烈。
这不禁让我们思考:战争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如史密斯并不知道为什么要打仗,战争是不是政治精英的阴谋?
抛弃大环境,这几个男人相处得真的非常有趣,我几乎从头就开始笑,他们相互咒骂,拿对方调侃,要为胳膊举行追悼会,唱歌跳舞真心话大冒险没有高耸的政治壁垒和该死的战争,只是几个各有平凡生活的普通人,喜欢喝酒、抽烟、大笑的男人——直到那个截点——外来人闯入:前一秒还在畅想未来,后一秒斯查克却已倒地。
最后斯查克的遗言“英国笨蛋”究竟是在痛恨背叛还是在原谅?
我们不得而知了。
为约瑟夫截胳膊时,大老爷们们的犹豫但是他们是真实地、发自内心的,成为朋友。
看到最后我们大概感慨会他们这一次的逃生却没有改变他们成为战争受害者的命运:被俘或战死,但我们会真真切切地为最后一句感动:
两位以前的敌人很快见面了。
作为朋友。
晚上打开风行,点一个不能看点一个不能看,无意之中打开了这部片子。
感恩上帝的恩赐,在再这荒诞世界的冥冥之中,让我选择了它,也许是它选择了我。
如同标题,主人公们的心灵也被漂白,在这白雪茫茫的大地。
片子谈论了战争,理想和友谊这三个永远的话题。
在这苍茫的大地上面的那个小木屋里面,5个来自敌对国家的战士,为了生存,放下了武器,和平开怀,喝酒畅谈。
我爱死这个小木屋了。
说点专业技术上面的:本片镜头比较简单,没有国内电影常用的极限镜头,如果不是美丽的雪景;一素阳光照进入小木屋,让画面产生立体感,诈看来还以为是纪录片。
这种镜头比较写实,容易让我们俯视里面的人物,看到可笑和荒诞,参考《三峡好人家》。
就镜头本身来说带入感不会很强,但是故事很精彩,题材great. 所以我们的感觉也就跟近了。
直到最后看完字幕,除了回忆那几个人的名字对照字幕之外,也深深的出了一口气。
友谊万岁。
挪威 雪的国家,当那个英国机枪手出去撒尿唱着《绿野仙踪》大家在小木屋外面一起看着极光的时候,煽情也达到了高潮。
那一刻,我真是化了。
战争是愚蠢的,是政治的把戏,把人们的美好牺牲掉换取自私利益的行为。
它的哲学片子没有提到,它的必然性片子也没有提到,只是理想的告诉我们,它是丑陋的,这已足够,足够了。
片子挺残忍的,死亡和断臂,但是片子的色调却是诙谐的:“那个房屋的柱子,杀兔子,分界线,处理手臂 等等” 看的我直拍手!
爱死这个小木屋了。
当他们一起吸烟的时候,我也情不自禁点着一直烟,自己的那份小情怀也随着飞扬起来:就在去年冬天,我和几个朋友去法国边境阿尔卑斯山附近泡温泉,晚上回到了我们出租的小木屋里面,方圆没有灯火,就我们一家,没有烤串,没有垃圾,没有汽车的轰鸣,没有星级的服务,只有白雪茫茫中和我们的小木屋,大家在壁炉旁边,披着被子玩着游戏,说着笑话,喝着啤酒。
我还记得有个中国的女同学穿了一个以前国内的花棉袄,大家都赞美了一番,可是她的裤子不知道为什么破了一个洞。
大家的话题又转移到她的裤子上面。
我的正对面是窗户,我看到特别大的雪花在窗户上。
还能听到也不知道是狼还是狗的呜呜鸣声。
也许是我记忆出错了,也许是电影把我代入了,也许是我自己把回忆美妙化了。
为什么那么美好。
现在身边的空调低鸣,外面的车在叫,楼上的咚咚声,每天工地的噪音,地铁里面的喇叭, 我有点受不了了。
一直喜欢德国人的片子,尽管豆瓣标注是挪威片,但是整部看下来,感觉就是借挪威的地儿用了一下,完全没他们什么事儿。
五个人,一个小木屋,戏剧的冲突性张力满满。
让我想到另外一部类似的片子,十二怒汉,这样单纯靠编剧、台词和演技撑死来的片子,真的是实力藐视好莱坞风,令人不由再次感叹欧洲的文化底蕴。
人物有主次,但演技都倍儿棒。
从最初碰面时的尴尬,到剑拔弩张的对立,再到了解带来的接受,其实,脱下军装,放下价值观,不过都是一样拥有七情六欲和人世烦恼与无助的普通人。
世界或许变化太快,但是世人心中的基石不应轻易改变。
当你可以随心所欲成为魔王时,你是否依然懂得自制,这是决定我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根本。
没有女人的电影,极端条件下的男人最为纯真的友谊。
子曾经曰过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代表政权的人好像都不懂这句话。
希特勒同学就更加不懂了。
自己的意志加到那么多无辜的人身上,死伤在肉体上,内心里。
斯塔克被子弹打穿心脏的那一刻,真的想哭了。
那样一个大男人心里面是个艺术家的小孩子。
那些可爱的素描,如果现在的话,他或者是宝马公司的CEO,或者是复仇者联盟系列漫画的创始人。
当然也可能做生意失败而破产,做艺术家入不敷出。
德军的小首领,外表气质彪悍,竟然是个低水平的飞行员。
干过N多虎事。
属于被战争波及的人。
断臂小侠,天真的孩子。
英军上校,应该用中文翩翩和潇洒来形容。
优秀的飞行员,点不太好。
他的小跟班,虎头虎脑。
五个可爱的男人,断臂,子弹射击心脏,战死沙场,在彼此的战俘营生活了大半辈子。
这是傻逼战争狂人带给他们的人生大部分轨迹。
对他们,想说:sigh对自己,想说:唉对傻逼政治家们,想说:操
将战争元素和极限生存融合在一起,以一个小木屋为空间讲述互相被对方军人击落下来的五个男人如何化敌为友生存下来的故事。
(这个总结不错吧)二战题材的片子看过一些,这个题材还是第一次见,影片的拍摄地在挪威🇳🇴,冬季,暴风雪,还有德军三个人英军两个人,嗯,他们互相把对方击落了,然后,汇聚在同一个小木屋里。
然后,就是如何生存下去。
从最先的敌我对峙(先是德军占主位,后来是英军占主位),到后来同仇敌忾,这个对抗的就是寒冷和饥饿。
为了取暖,把小木屋里能烧的全都烧了,还差点把支撑房子的柱子烧了,结果刚砍下柱子房子就塌,敌我双方还不得以徒手支撑房子。
本以为影片会很沉闷,但结果一点也不,而且处处充满了幽默。
可能极限的生存环境会让人重新思考战争的意义,也会让人明白活着是为了什么。
影片当中几段对话很有哲理,看似随聊。
影片一直在小木屋里拍摄,狭小的空间造成了画面的局促感,所以观众会一直担心双方冲突的发生,当然,冲突确实发生过很多次。
然而,最激烈的冲突却不是敌我双方时的冲突,而是其他四个人决定砍断德军一受伤士兵的手臂的时候,那个欲砍又下不了手的节奏简直让人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幸好,一切无恙。
同样是极限生存的题材,这样的拍法明显就比《南极之恋》高了一个层次。
导演呈现出来的是多维度的东西,而且演员表演的也到位。
还是祝愿世界和平。
可能是演员和场景最简单的二战电影了,一部好的战争题材电影,应该激起人的反战情绪和对战争的痛恨,而不是对战争和胜利的歌颂。
战争从来都是利益集团的游戏,是大人物政治不能解决问题后由小人物用枪炮和生命去再次为了利益而牺牲的悲剧,对小人物来说,放弃生活和家人,怎么都是输。
电影刚开始像是一部灾难片,飞机被炮击坠落在白茫茫的北欧雪原上,生存是第一要务;后来慢慢变成法德两国友谊长存的喜剧片,五个人在一个小房子里逐渐放下枪,开始无话不谈,再不提政治,只是家乡喜欢的女孩和想做画家的梦想,不再是军人,不代表政治利益,只是想要平静生活的普通人,北欧的极光下,四个人黑色剪影那个镜头很好,但也能感觉到危机,短暂美好要被战争机器粉碎的恐惧,你知道结局会是怎样,但过程依旧让人痛心。
最后的字幕有段台词:两位以前的敌人很快见面了,作为朋友人性的光辉总是能战胜战争的炮火。
感谢电影给了一个朝九晚九的上班党想起“和平”这个话题,
怎么说呢寓意不错,可片子本身即使到结尾也觉得还差一口气,一般吧
一般
最受不了这类。以真实事件改编什么的,看到开头就知道结尾。
既有两国战士在严苛环境中的风度和纪律,又从一个完全不同的方面抨击了战争。
主戏的场景很单一,也设定了若干剧情冲突,有好有坏,只有英德民族性格对比这个部分非常出彩,其他我觉得一般。剧情很讨巧,演员也很卖力,但并未展现电影应该有的最佳状态。倒是值得一看。
喜欢这样触及人性的故事。马尔克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说:社交生活的关键在于学会控制恐惧。白色风暴中的小木屋里,德军和英军飞行员卸下恐惧的过程本就精彩,更精彩的是友谊筑就后,他们试探着触及彼此的价值底线——战争的立场。原来战场上的勇者却是生活中的loser,至少是不满现状的人。
“这是个愉快而光荣的经历“ 几个人站在大石头上撒尿唱歌看极光的夜晚真是美极了
一部反战题材电影一个真实改编故事。英德两方士兵都坠机后相遇在挪威雪原上的一座小木屋里,从刚开始双方压抑紧绷的互相试探挑衅,到最后一起为了生存而合作,共患难的短暂经历却让本该是敌人的他们成为了朋友,但最终却还是为战争和国家立场而分道扬镳。电影节奏较慢但情感细腻,处处体现人道主义精神
哦
看过第三遍,仍然好评。英国人的骄傲倔强和德国人的拘谨刻板,以及双方都有的顽固,民族性的碰撞太鲜明了。狭小的木屋内剑拔弩张的对峙,斗智斗勇,逐渐融化的冰雪和敌意,友谊跨越了隔阂,善良人性战胜了国家战争和政治龃龉,却无法摆脱战争和政治造就的悲剧,令人扼腕。演员都超棒。
画面蛮好
一群基友被大雪围困,虽然德军是坏蛋但是德国几个小哥莫名拉好感,相比腐国有点烦,结尾射杀那里很挫人香菇
不复杂的剧情,表现战争中的人性,中规中矩
黑色幽默笑着说悲剧
不及格
7.2分左右。其实电影本可以更加感人,更加激动人心的,导演似乎太过克制了,几位演员也都演得太一言难尽了,很有意思的一个故事只剩下故事轮廓了。
一个寝室的故事
这部电影的好在于你愿不愿意思考回味,战争中何为敌人何为友谊,信仰和国家不过是一种傻乎乎的政治工具,支配你去干一些所谓的正确的杀戮之事,这个根据真实事件的故事后劲太足了,尽管过程还是显得颇为平淡。美丽的挪威雪景,北极光和《Over The Rainbow》,鲁伯特唱跑调了依旧那么动人。★★★
很单纯的影片,看得很舒服,很不费力,而且很享受
黎民百姓之间哪有这么多血海深仇非得在战争中拼个你死我活,如果没有战争的话,也许大家都会是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