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看这部电影之前,看过一部日本的也是描写transsexual的电影——「人生密密缝」,那部是描写得可能偏小清新一点,而「翠丝」这部更加生活,我不想说更残酷,因为觉得不太准确,毕竟我们不是故事的主人公,用「残酷」这个词未免对他们来说太残酷了,我更愿意将这部电影的形容为更加「生活化」,更像我们会接触或者面对到的身边事。
说回到电影本身,姜皓文扮演的「大雄」结婚多年,直到51岁才开始「急剧」地转变,故事大概就不在这里剧透了。
里面有一个情节很能够触动到我,就是「大雄」的儿子「佟立贤」发现他的父亲女装的情况,和他的女友在纹身店的对话,「立贤」说他接受不了,然后「立贤」女友说了一句话,大概意思如下:「原来同性恋什么的发生在别人身上都OK,但是发生在自身上就不ok」,多么讽刺的话啊。
现在对LGBT群体的理解已经大有改善,但是估计大部分人也如「立贤」一样吧,如果发生在自己家人,甚至是自己身上,是否仍能保持开放的观念呢?
说说各个演员的演技,基本都不错,惠英红和姜皓文也基本能演出那种冲突的感觉,但是总感觉差一些自然,反倒是里面饰演「打铃哥」的袁富华老师对角色把握得很好,可能是因为人物角色比较固定吧,更容易演出「花旦」的感觉,其实姜皓文演得也OK,但是对transsexual的理解不够透测,我身边也有一些gay,虽然不是transsexual,但是可以作为一些参考吧,他们其实就和正常男女一样,不是男同性恋就是娘娘腔的,也不是女同性恋就很man的,感觉目前绝大部分的涉及到LGBT群体的电影,对角色的理解都有一种刻板的印象。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还是很不错的,也不知道是不是年纪大了,比较喜欢看这种现实题材的电影,例如像「过春天」,「幸运是我」等的。
这部和《叔叔》不同。
拓宽了认识。
有人是接受自己是男人/并喜欢男的GAY。
这部里面是男人身/女人心/不接受自己身体/喜欢男人 TRANSEXUAL。
+1姜皓文太强男人气质。
扮女人。
带来视觉违和感太强烈。
一种荒诞 矛盾。
一个努力做好社会认同的【理想男性】。
51年的痛苦和自己斗争。
有事业有家庭,选择变性选择离开当前社会关系,选择自己的勇气。
睇完第一遍。
前一小时的铺垫简直想Stop..后面的冲击大。
特别是和家庭和社会割裂和自己和解。
七个月前的熊熊烈火,七个月后的风平浪静。
时间令人慢慢去接受【伤痛和失去】。
更加领会到【无色无相】。
因为角色的勇气。
领会到有时看起来差不多,实际上【区别之大和明显】。
最终回到一个词【形式】。
男女只是只是多种关系中的一种形式。
夫妻关系也有多种存在形式。
这个世界的人就是各种各样的。
更多内容,关注公众号【穿旗袍的书】影片概述2018年金马奖中备受关注的两部LGBT题材的电影,一部是邱泽主演的《谁先爱上他的》,另一部就是今天的主角《翠丝》。
这两部电影都是关注性少数人群的作品,侧重点略有不同,前者重点放在男同性恋,后者则关注跨性别者的自我认同。
这两部影片我都很喜欢,相比金马奖八项提名并最终斩获影后的《谁先爱上他的》,仅仅拿到最佳男配的《翠丝》受到的关注逊色不少,但这并不影响影片带给观众艺术上的享受以及价值理念的碰撞。
《翠丝》这部影片主要讲述自我认同为男跨女(即拥有男人的身体却认为自己是一个女人)的佟大雄和妻子生活了数十年并育有一子一女,某天,发小也是自己五十年来最爱的男人阿正在叙利亚从事战地摄影师的工作时不幸去世,阿正的男友把他的骨灰带回香港入土却被海关扣留,在处理阿正骨灰的过程中,在阿正男友的推动之下,佟大雄最终决定和妻子坦白,并做变性手术成为女人。
佟大雄(姜皓文饰)剧情推演(一)影片以佟大雄(姜皓文饰)五十年来反复做的一个梦开始,在梦中年少的自己和阿正一起在山涧嬉戏,电话铃声把他从梦中惊醒,来电的正是阿正的男友,告诉他阿正在叙利亚工作时不幸身亡。
大雄(左)阿正男友(中)阿俊(右)大雄、阿正、阿俊从小一起长大,接到电话第二天大雄去找阿俊,告诉他阿正离世的消息,并表示阿正希望自己的骨灰能够抛洒在香港。
大雄和阿俊一起去机场接阿正男友的时候,因为香港不承认同性婚姻且证件未带而无法正式阿正身份,海关扣留了阿正的骨灰,无奈之下,三人只能先回酒店安排阿正男友住下,再想办法。
大雄(左)和阿正男友(右)聊阿正和大雄的往事大雄请身为律师的女婿帮忙,正好有议员在提案同性骨灰处理,想借助阿正的事情,阿正男友也同意,就向律师详细讲述了自己和阿正相知相识相爱的事。
骨灰这事儿虽然闹得沸沸扬扬,但也算解决了。
可能是出于对同一个人的思念,当天晚上大雄去酒店看望阿正男友(这一点我确实觉得很突兀,没有理解为什么大雄会突然去酒店)。
也许是白天的讲述勾起了内心的回忆,大雄来到酒店的时候,阿正男友由于对阿正的强烈思念,情绪一度失控(也许是听了阿正的故事,同样勾起大雄对阿正的回忆,故而来此?
)。
大雄在酒店门外有一个插曲,白天律师还没来之前,大雄和阿正男友简单聊起了阿正和大雄之间的事,阿正男友说阿正经常提起大雄,还说自己很爱大雄,也知道大雄爱他,只是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大雄在逃避阿正。
当阿正男友问到大雄逃避的原因时,大雄岔开了话题。
阿正男友(左)、大雄(右)当天晚上大雄敲门进入酒店房间之后,和阿正男友聊天,其实主要是大雄在安慰他,阿正男友提到他们已经考虑领养小孩,最挠心的一句话就是“为什么一定要惊动律师、议员、记者,我们才能讨回一点点尊严呢?
”(指阿正骨灰的事)。
大雄的一句“阿正在我们心里”也点燃了两个人的激情,在宽衣解带的时候,阿正男友碰到了大雄穿在里面的女士内衣,突然想到自己还穿成这样的大雄裹好衣服匆忙离开了。
大雄(左)向阿正男友(右)坦白第二天阿正男友到大雄开的眼镜店,再次质问他到底在逃避什么。
纠结再三,大雄把阿正男友带到了小时候和阿正阿俊常来玩的山涧,向阿正男友吐露自己逃避阿正的原因。
多年来大雄知道与阿正两情相悦,阿正是gay,看到阿正和别的男生接吻时,恍然大悟自己的想象中与阿正是一男一女,当他在浴室偷穿自己母亲的内衣时,他深刻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跨性别者,拥有男生的身体却不具备男生的灵魂。
害怕阿正无法接受这样的自己,这就是一直以来逃避阿正的原因。
打铃哥(袁富华饰) (二)在向阿正男友坦白之后,大雄带着他去见了一个关键人物,即本片获得最佳男配的角色,打铃哥。
打铃哥原本是广东粤剧的一位花旦演员,艺名花艳红,后来在酒楼打工,为了养家的大雄在同一家酒楼做兼职,二人由此相识。
有一次大雄带着阿正阿俊来酒楼,巧不巧的,打铃哥进女厕被人殴打,下班之后到打铃哥家里,他想阿正大雄透露自己是一个女人,外面不是里面是。
(私以为,打铃哥应该和程蝶衣一样,扮演的是花旦,入戏太深。
)
打铃哥在票友会演唱,与大雄偶遇后来打铃哥去四川进香,大雄在这个时候离开酒楼帮自家二叔开店,二人就此一别数十年未见。
影片开头大雄遛狗的时候看到一位身形很像打铃哥的捡破烂大爷,把狗拴在路边去寻,人未见到,结果狗还正好生病失去知觉被送医院抢救,还被家人数落。
(号外:大雄家狗叫Bowie,这个名字是有由来的呦,观影自寻,有奖问答。
)
大雄一家在动物急救中心之后,大雄在妻子的票友会上再次见到了打铃哥,两人一见如故。
(对大雄而言,更多的是找到自己人的欣慰吧),在之后的一次见面中,打铃哥把自己当年去四川求来的观音送给了大雄。
打铃哥(左)送大雄(右)观音吊坠大雄带阿正男友以及阿俊来见打铃哥,阿正男友突发奇想,让打铃哥扮上女装,大雄也在阿正男友以及阿俊的鼓动之下换装,四个人一起到酒吧嗨去了。
(我第一次看的时候,真的被打铃哥的女装惊艳到,觉得好美。
)虽然由于这次经历太过兴奋,耄耋之年的打铃哥生命就此终结,但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应该是打铃哥这一辈子最开心的一天,终于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女人,也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的进女厕。
(即便只是伪装。
)
从左至右:打铃哥、阿俊、阿正男友、大雄 (三)就在把打铃哥送往医院的时候,同样身着女装的大雄在上车的时候看到了自己的儿子,同样他也认出了大雄。
身着女装的大雄遇到自己的儿子这算是一个契机吧,一方面是被家人撞破,另一方面出于穿上女装的那种发自内心的安逸,大雄最终决定和妻子坦白一切,离婚,做变性手术,成为一个真正的女人。
这是一场爆发力极强的戏,作为一个一向喜欢内敛表达的人,不得不说我很喜欢。
就像我一直以来不喜欢政治正确一样,并不是说政治正确的观点就怎么样,而是你的立论让我觉得你只是在宣泄情绪,毫无道理&逻辑可言。
缺少铺垫的情感爆发,只会让我觉得目的性太强而逻辑支撑不足。
大雄的妻子,安宜(惠英红饰)出演大雄妻子的演员也是我最近很喜欢的实力派演员惠英红。
我认为,对于这场戏的铺垫有三个地方:第一,影片开头,安宜(大雄的妻子,惠英红饰)因为嫌弃女佣人和别的男人出入酒店,调虎离山之后在佣人房间搜出避孕套。
借此事初步表现安宜封建的思想,在自家不允许存在性欲,被儿子吐槽“道德洁癖”。
安宜和儿子讨论女佣第二,女婿出轨并把淋病传染给已经怀孕的女儿,身为母亲的安宜在得知小孩未受影响后坚持要女儿生下小孩,并绝不同意离婚。
(这一点上,安宜似乎比《春风沉醉的夜晚》中林雪(江佳奇)更加迂腐,认为女人一但离婚就什么都没了,这也是她多年来深知丈夫的心事却依然隐忍的原因,即便在大雄明确表示之后,安宜仍旧坚决不离婚,还希望双方将就。
)
安宜反对女儿离婚第三,安宜偶然发现大雄买女士内衣留下的小票,质问他怎么回事,还提出在电视上看到阿正喜欢男人(因为骨灰),大雄表示自己多年从未行差踏错,安宜一句“我倒希望你有”侧面透露安宜早已心知肚明。
最后大雄说了句“我会好好照顾你和孩子的”。
(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能这样想已经是很难得的了,只是,安宜,安宜们,想要的并不仅仅如此,她们想要的是这些男人们不愿给予亦或根本无法给予的感情上的支持。
)
安宜发现大雄买女士内衣的发票有了这些铺垫,再来看结尾大雄和安宜的这场戏,虽然情绪表达的激烈,但并不觉得有什么突兀的地方,面对女佣女儿事件时安宜所表现的愚昧,和儿子关于离婚的争论,都让观众觉得,面对大雄突如其来的坦白,这像是安宜做出来的事儿。
安宜(左)与大雄(右)争吵大雄最终迈出了这一步,影片也就接近尾声,最后就是交代一下主要人物的结局。
大雄最终做了手术,等着恢复;女儿生下了小孩,母子平安;安宜仍旧到剧团唱戏,并成功演出,只是一个人难免凄凉;阿正男友也为阿正举办了摄影展,算是实现了阿正的心愿吧。
安宜(左)与大雄(右)争吵畅所欲言(潜台词:瞎聊)整部电影,我最喜欢的几场戏,一场是在和律师聊完的当天晚上,大雄去酒店看望阿正男友。
一个人伤心并不一定要哭的,就算是哭,也不一定非得在葬礼或者看到骨灰的时候,感情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冲刷殆尽,反而会随着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潜藏在内心深处越积越深,等到某个时刻回忆起来,等到深夜独自面对空荡荡的房间,伤心便像积聚已久的火山彻底喷发,那种刻骨铭心宛如昨日。
所以,看似坚强的人或许往往都不那么坚强,同样,看似伤心或许下一秒早已抛至九霄云外。
大雄(右)到酒店看望阿正男友(左)除了最后大雄向安宜坦白那场情感激烈的戏,还喜欢的就是大雄和打铃哥换上女装在酒吧狂欢,这场戏让我感受到的是一种释放,是一种自由。
(不过,姜皓文的女装比起秦昊来,那真是差好远,我还是喜欢秦昊的女装。
)
打铃哥在酒店与男人拍拖大雄的儿子看到自己父亲穿女装之后,不敢相信,不愿相信,且不说是异装癖还是gay亦或别的什么情况,他都不想也不愿知晓,甚至都不愿给他父亲一次解释的机会。
这就是曾经用彩虹做头像、吐槽母亲翻女佣房间道德洁癖、声称紧跟时代潮流支持同性恋支持LGBT的年轻人。
我突然间想起《知否》中的一句话,“你看,板子不是打在自己身上,是不知道疼的,只要不是死了自家人,也是可以慷他人之慨的,真扯到自己身上,是宽宥也没有了,慈悲也没有了,是不是挺可笑的。
”
大雄儿子(右)结尾安宜和自己儿子聊天,说了一句让我挺心疼的话,“我只是想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妻子,为什么要这样逼我?
”。
安宜从剧院出来,看到门口“一男一女一夫一妻一生一世”的倡议,拿起笔准备签字,可最终还是搁笔拒绝了。
如果放在以前我会觉得安宜终于开窍儿了,可如今只觉得无奈,这要多少个不眠之夜才能换来这样的坦然。
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的生活,因为自己的自由而强求别人,终究还是错了,也许,从一开始就错了。
安宜(惠英红饰)独自一人回家影片结尾部分有点拖沓,我本以为会结束在大雄变性后阳台上看到女儿顺利产子那一幕,或者安宜和儿子交流那一幕,或者安宜从剧院走出独自一人回家那一幕,结果并没有,后面还有很多场戏。
这就是《翠丝》在时长上比《谁先爱上他的》多出的二十分钟,我想,两部影片质量也就差在这个地方了吧。
(当断不断,不懂得割舍的结果就是冗余。
)
后记:开头剧名“翠丝”二字一分为二,一半是象征自由的蓝色,一半是象征厮守的红色,正好预示了大雄和安宜两个人的内心追求。
结尾,那半蓝色被粉色所替代,正好是红蓝融合之后的色彩,或许象征着迈出关键性一步的跨性别者。
PS:后台回复[翠丝]自动获取资源。
如果你有想要分享的电影,欢迎留言或者发送后台消息。
更多内容,关注公众号【穿旗袍的书】
整体来说是很喜欢的,几个角色都有点意思,明显感觉到编剧和导演在细节上很用心。
开头很棒,中后段我开始分心了,本期待大雄和亲友们有更多的互动和讨论,或多或少呈现了,但是浅浅一笔带过,有种工具人的感觉。
可能是前面的铺垫太有感染力(我从18分钟开始哭),形成了落差。
到了片子结尾,生出了“这是一出童话吧”的感觉,有种太顺利了的感觉。
虽然剧情上也交代了翠丝的不易,然而缺乏真实感。
最期待是看到翠丝的家人和朋友从得知到最后接纳/不接纳的部分,这段恰好是最轻的。
看到是第一部作品,还是很值得鼓励的,能把故事说清楚还有感染力,已经胜过多少电影导演呢。
说一下情节上的小问题,其实是可以在剧本阶段规避的。
首先是男主的自戕。
在与妻子声嘶力竭地爆发之后,接下来的一场戏就是男主在卫生间哗哗的水声中,割伤下体。
我不知道是否有情节规律这一说,我个人感受是很难在一个情节高潮时不带喘息的马上进入下一个高潮。
或者将自戕放在摊牌的前面,有些尴尬有些冷淡的时刻之后,最终再爆发。
或者根本不要,会引起不适。
而且我觉得这个老实男人并不敢。
其次是那位远方到来的,男主初恋的新加坡爱人。
在影片前半部分,主要是男主和他共同怀念逝去的爱人。
但是整个看起来,男主对于逝者的情感仅仅存留于年少时光,因为他个人的特殊身份好像让他对于这个爱人超出了一般意义上遗憾的爱情。
这份念想其实并没有他以为的那么厚重。
当影片进行到后半段,这两人意外地走近实际是架空了他们对于逝者的共同念想,至少是稀释了男主对初恋的那份执念。
这种“你知道吗他和我说了很多你们之间的事情””直白表述,在逝者的纪念性摄影展在巨幅的男主青春光影下两人撞杯,都太表面,少了些许进入男主内心深处的孤独的时刻。
另外也看不到男主对于初恋坦然面对同性身份,有一个合法的同性爱人这个事情上他多少会有的内心波动,还是说,电影过分含蓄了,没有半点行迹。
影片最为费解之处在酒店房门外的痛哭失声,这里绝不是什么男主隐忍的精湛表现,而是作者强行的两人合声。
新加坡爱人在音乐陪伴下抚摸自己并借以怀念爱人直至放声哭泣,为什么男主恰好在这里也要泪崩。
他在门外并不知道门里面在干什么。
他听到那人哭,他当然也在想念那位逝者,他也就哭了起来?
我觉得在此他无非是眉头稍有触动,在门外捂着脸好哭了一阵,并不太符合这个人物的性格和年龄。
是为了表现怀念太深?
并不。
这种外放的哭只会引起反效果。
而且何以至两人如此合拍呢?
干脆抱在一起哭好了。
反正我对那位小男生的全身性回想表示无感。
竟然呢,我最喜欢的镜头是男主不露脸的。
一个背影,他变身之后去看了老婆的票友演出。
人有很多不得以这样才有了故事有了魅力,并不是跨性或者什么。
怎么说《翠丝》呢,一直都是断断续续的看,终于今天比较空,从头到尾认认真真的没断的看完了。
姜皓文在里面的演出在几十年的摸爬滚打里真的精进许多,一举一动都比当年第一次扮此类角色要更自然和流畅,如果不是骨架大恍惚间真的就和女性没差别。
袁富华能得到最佳配角不无道理,眉眼弯弯,拥抱力度都是老铁旦的气质。
惠英红的演出则是体现了更深厚的人生阅历,人间百味,世事万象,尽在红姐眉宇间。
夫妻间日常互动的寡淡无味,试探虚实的欲言又止,对儿女的压制管束,她用几个场景就立住了一个鲜明的师奶形象。
总的来说,《翠丝》的话题性大于艺术性的作品,导演企图挖掘自我认知的主题,然而或许是功力不够,本能地采用了最省力的处理方式,避开了环境对人物的考验,结果显得影片头重脚轻,削弱了力度,在一般观众看来缺少共鸣,降格为LGBT者主观视角的自high,的的确确有些遗憾。
年过半百的佟大雄,还有三十年可以做翠丝。
旁人眼里难堪的形象,却是TA自己梦寐以求的真实自我。
翠丝的妈妈说,做人,要过得自己过得人。
香港也是如此,迷失的身份终能找回,过了自己这道关,破除心魔,便可见新天地。
第一次看跨性别者的电影,居然哭的如此稀里哗啦的。
电影最打动我的地方是大雄和打铃哥穿上女装那一刻以及去酒吧蹦迪的场景。
原来那些内心渴望成为女性的人是如此热爱首饰长发那些bling bling的事物的。
让我明白自己拥有的性别可能也是他人十分羡慕不已的。
阿邦鼓励大雄选择变性说的那番话也十分深刻,他说你选择结婚是对自己老婆、儿子和女儿的不负责任,正是因为你的懦弱而导致他们的不幸福。
可是没有人一开始就是勇敢的,而且是在这么传统的社会环境下。
后来大雄决定回去跟老婆坦白的那一场戏,看得我内心很痛。
是啊,的确是因为你的自私而导致这么个结局。
他老婆说了一句话,你不要再说了,我不愿意听,你以为我真的不知道吗?
能不能就这样骗我一辈子?
大雄却说他决定变性了。
他老婆是自私又无助的,而大雄是勇敢又自私的。
但是无论如何啊,即使到了50岁才来变性,才决定真真正正为自己而活,这种勇气真的值得钦佩。
因为很多人就觉得,人啊就这么一辈子好了,不想做出改变,因为担心后果自己承受不了。
但其实也并不是那么难,因为大雄告诉了他的好朋友的时候,他没有作出任何反应除了觉得自己很笨没有早点发现之外,他还带着阿邦和打铃哥一起化妆和蹦迪。
支持你的,永远是爱你的人。
到后来,大雄去找他妈妈,当时他妈妈说了那句话真的太触动了,“无论是男是女,都是我生的”,她很明白自己儿子这么多年来的辛苦,她也支持他做自己。
Love wins, as always.🌈🌈🌈
三星半。
LGBT题材还是容易用力过猛,此片也不例外,总有点被吊着推着,好像急吼吼想诉说点什么的逼迫感。
好在并不算严重,但给低分的,大概有这方面不及预期的原因吧。
但是,又有些不忍心责怪。
毕竟故事里的人和事,也许并非我们普通“肤浅”人的切肤之痛,提出的思考却令人感同身受。
能发声、敢发声,并达到这样的完成度,也尽量地削弱了猎奇的窥探,已经很难得。
喜欢的是它仍然很香港,外表时髦亮丽,但骨子里保守甚至封建,至少,低于许多人对它的期望。
看大雄夫妇崩溃的时候,真心对红姐的心疼要比老公多。
“做女人,一三五就好,二四六我扮男人陪你”。
真是揪心。
她有什么错?
就想做个普普通通符合社会伦常的师奶而已。
所以在这件事上,从来不只有一方受害者。
大概只有更加开放坦诚的文化环境,才可能避免更大面积的伤吧。
过得自己过得人。
呵!
想起上一次最平实震撼的一句,是“人最重要保住个顶”。
港片真是人生金句制造机。
另一个引发思索的地方,在于大雄对于高跟鞋的吐槽。
那一刻很想呼喊,其实我们女生也常常不穿高跟鞋的好么!
由此也想起《高跟鞋》,似乎跨性别者中认为自己是女性的人,往往迷恋着唇膏甲油内衣丝袜首饰高跟鞋和比较Drama的着装风格。
但事实上,这些表征很大程度上是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符号性强化与规训。
所以性别意识,究竟是一种发自生理的趋同性特征,还是更大程度上受着社会性的影响?
甚至于,区分男性女性,或者说雄性雌性,是生物学意义上繁衍的需要,还是会受到文化的影响而产生变化?
如果男性不必孔武有力,女性不必性感温驯,对这种要求到达一个极致的那样一种文明,还会不会有区分跨性别的必要性?
真心很多困惑与好奇。
一知半解的我很有兴趣好好地去补补课了。
喜欢结局翠丝的由来,那是另一个关于香港女性的故事。
然后,妻妾时代的长女,无法公开性向的跨性别者与妻子,丈夫屡次出轨的怀孕少妇,佟家三代女性的故事,穿成一条绵延不断的线,她们面临着不同却也相同的挣扎,背后是百年香港女性的缩影。
以及导演的倾诉野心。
地位,权利,人格尊严,最终回到的还是那个老问题。
男女平等也好,为少数人的权利发声也好,只因最终谁都不是孤岛,大家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如同阿贤那样,不管什么平权什么边缘,别落在我头上就好,这样想的人,大概真的是大多数。
嘻嘻所以,都是说来容易。
然后发现“翠”和“丝”,恰恰都是对称结构,两边一样。
中和西,左和右,男和女,古和今,好有意思。
再歪个楼,雄邦cp的部分一直不很懂。
阿正像是二人灵魂上的连结点,但因此就建立起一种微妙的亲密关系,总让人觉得是在3p。
是情不知所起,还是在彼此身上寻找爱人的影子,恕我还是有些难消化。
可是呀,大雄的腿和阿邦的手指,真心美得让人嫉妒呢。
呃,关注点好像彻底跑偏了。
p.s 个人认为,姜皓文的妩媚和释放自我后的轻盈,距离小雀斑尚有距离,但相比《高跟鞋》等等,竟然已经胜出。
这大概也是值得加半星的理由了。
阿邦的行为与其说是说教不如说是自我欲望的外在延展,影片特地通过一段他个人独舞展现了这个中西文化结合的同性恋者既具有自由的取向表达又兼具直接的欲望诉求,在对打铃哥的接触当中,他是一个谦逊且包含敬意的晚辈,但是对大雄,他暴露了大多的欲望诉求,所以这里即使定义说教,也只能以大雄为扁平化的“说教”,所以更多的是应该是阿邦对大雄有诸多的生理和精神依仗,而不是编导借由角色向各位观众教育。
阿邦为了逼迫大雄就范,好让大雄挣脱家庭束缚,多次用自私的语言和方法倾轧大雄脆弱的维系,在两人的基础中,阿邦由上一段恋情中的被动的零,变成了这一段主动的一,他对大雄部分的观念输出不在是自我价值的延展,只是为达到目的的控制。
部分观众装着直男的心,操着同性恋的事,太自作多情了
年龄越长,越觉得命运有趣。
上天早早对你有了安排,起点和终点是在同一位置,但是时间纬度却不同,要你自己领会。
出生的那年,计划生育抓得正紧。
为了生我,老妈产房大出血差点被阎王爷唤了去,生下我后老爸也因超生进过局子。
据我外婆描述,生下我后老妈就把我送到了当时还没结婚的舅舅家养活,把幼小的我放在里屋樟木柜里,半掩着门,外婆就坐在正屋门槛旁,一边提着耳朵留心我的呼唤,一边守着大门口,有人来了就赶忙迎到院里说话,绝不让街坊邻居踏进屋门半步。
暂且不说我在柜子里不哭不闹多么争气识大体,单是听到出生后就在柜子里躺了一个月这样的剧情我就已经心里妈卖批,抬头望着这恶趣味的上天,鼓掌围笑“干得漂亮,Bitch!
”外婆就这样把我带到了六个月大,非常的不容易。
于是我疑问就来了,我问我妈,计划生育抓这么紧,你还生我干什么!
正在扫地的我妈腰杆子突然挺直了说:干啥?
还不是为了生个男娃,指望你传宗接代!
我听后内心杨幂同款苦笑,再次睥睨苍天,唾沫横飞“Bravo,son of Bitch!
”翠丝的主人公是个要做变性的50多岁的老男人,可见,变性对于跨性别者来说是内心永恒汹涌的渴望,这份渴望不过时、不褪色,甚至每当你打开时都一如最初时保有那份新鲜和活跃。
同样的对于身为同志的我们来说, “出”或“不出”这也是一个恒久的问题。
每个人都会死,但并非每个人都真正活过。
有人评论说,这么大年纪还不顾妻儿折腾?
我只能淡然“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一切的不合理现象背后其实都有着最为合理的部分,并非每个人都能够看到。
谎言中往往最能蕴藏生活的真相,并非每个人都会去探究。
痛苦的源泉就在于每个人生命中都有许多不得已。
幸福的人生是相似的,不幸的人生各有各的不幸,而不幸又不能共通的,不幸的表现形式千奇百怪。
今天你因为生活的苦难免冠徒跣,以头抢地。
明天我因为生活的压抑亦可浓妆艳抹,鬼魅众生。
搬到台面上,你方唱罢我方登场。
今天我笑你老婆传销被抓,锒铛入狱。
明天你笑我儿子搞同性恋,不知廉耻。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
你甚至不用撕开来看,你只需定睛就能发现人生百态,作为生活主角的我们,你笑笑我,我笑笑你,落幕后各自江湖依旧,柴米油盐酱醋茶,酸甜苦辣。
个中滋味只有自己去品,平凡的生活依旧,没有人替你去过。
物竞天择,人类是惯会趋利避害的生物。
人是可以得过且过的,有人可以一辈子不出柜,把秘密带进坟墓。
单身的时光游戏几场恋爱,婚后也用钢铁般的心智对妻儿尽责。
我礼貌的回问他:这么晚了还不睡在干嘛?
他说:刚草完老婆的逼。
我只能为他鼓掌,他说:这是我应尽的义务。
我手机打过去一个赞,随手拉黑,真是可会了,引起老娘的不适。
我只叹他们是聪明人,不得已听从生活的指令,无奈中却也在生活中找到平衡,适者生存,不适者痛苦生存。
他又有什么错呢,能够让自己活得舒心一点可以理解。
以后看着儿女成群,想必他也会像主人公佟大雄一样“我忽然有一种感恩的感觉”。
只是,以谎言为根基的戏,做的再全套再完满,这个中真的有对得起谁么?
你什么时候才会坚定地想要做自己呢?
为什么做自己这么难呢?
因为真正能够直面自己的人很少,能够将自己解剖开来认识自我的人更少。
出柜,从来不是一场声势浩大的你与他人与世界的抗争,它首先是你与自我的抗争和救赎。
出柜是一件举足轻重的大事,阿邦对大雄说:如果你可以活到80多岁,你还有30多年的生命。
是啊,如果我能活到75岁,我还有48年的生命。
这是一个事关48年往后余生的选择,不可逆的选择。
出柜又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在于它并不能决定你往后的生活是否一定会有幸福。
因为人会懒惰、会嫉妒、会贪婪、会作妖,生活依然有众多过不好的可能。
任何动机不纯的的出柜和草率的决定都将被生活一个个耳光回敬,你就在这回敬中品味痛苦与成长。
每个社会和时代都有自己的选择,剧中“打铃哥”所生活的时代“跨性别”这个词都是没有的,他作为男扮女装的花旦艺伶更是不人被看得起,但这依然不能剥夺他生而为人,正视自我的权利(该句摘自某影评)。
他是个善良的人,也是个坚韧的人,用自己的方式捍卫了自己的一生。
值得一提的是扮演者袁富华凭借这一角色获得了金马金像的双料最佳男配。
金马评语四个字:浑然天成。
在剧中那一低头、颔首,下颌微颤间尽显人间无奈。
后续更是在落幕前贡献了一次情感高潮的蓝莓之夜。
我本是女娇娥,恨天生做男儿郎。
错位的人生,最是无奈。
再次画上精致妆容的他已经芳华不再,他也曾是冠绝一时的名伶花艳红。
如今朝闻道,夕死可以。
爱若虚假,终将褪色。
爱若真实,有何不可。
Jolin在金曲奖发表感言:在任何时刻我们都有可能成为某种少数,所以我们更要用同理心去看任何在我们身边的人。
这首歌献给总认为自己完全没有机会没有选择的人们,你们一定要记得选择自己,支持自己。
我拒绝可笑的隐忍,我更拒绝无奈的悲壮,生命中的隐忍和悲壮不该用在这么可笑的事情上。
我只想和一个心爱的人平平淡淡过一生。
最好的报复是美丽,最美的盛开是反击,多和自己较劲,少向他人索取,不祈求陌生人的善意,但同时热爱这个世界。
同志也好,跨性别者也罢,少数群体需要的或许并不是理解,而是一个出口去呈现真相,结束压抑多时的谎言和欺骗。
上天将你生为同志,是他相信你可以带着这个身份过好一生。
而答案,冥冥之中已经藏在你的过往,你的内心,去探求吧,进而指引你的未来,愿你深柜深得舒心,出柜出的坦然,不在出柜中爆发,就在出柜中“梭哈”,“一切尽在卡牌中”。
而在这个过程中永远不要忘记:要加油!
我们相依为Gay,啾咪!
没有被剧透情况下的看片心路变化:一开始因为片名《翠丝》而误以为是Les片,后面阿邦的出现怀疑是Gay片,随着观影的继续才知道这部电影的重心其实是跨性别者(Transgender)。—— 电影的情节和台词编排不太满意,如阿邦的一些LGBTQ言论虽然有部分认同但挺激进、过于说教,可能他成长的环境比较开放,但更多现实生活中的LGBTQ群体因为受到来自社会家庭的压力而没勇气做真正的自己甚至不想做真实的自己。…… —— 姜皓文的外貌太男人了,即使后面变性剃掉了胡渣,穿女装还是不如袁富华来得自然。—— 嘉欣(对立贤):当初是谁在「脸书」采用彩虹头像的?原来其他人搞Gay、异服、变性全都可以,但发生在自己身上就怎样也不行。→ 看过蛮多父母无法接受儿女LGBTQ身份的电影,少见儿女不接受父母是LGBTQ的作品。★★★☆
比较好玩的地方是剧作上为“性别”这一议题提供了丰富的弹性和可能性:想做普通师奶的主妇,常在戏剧里扮演男性;用彩虹头像的男仔,有一个短发纹身女友。希望性别的“别”不再是区别,而是告别。告别性别,你好精彩。
3.4分。在华语电影中,少见的跨性别者题材的电影。影片主要讲述的,也就是一个被传统家庭束缚的跨性别者,如何越过伦理道德,最后转变成女人的故事。其实从此类题材来看,片子还是过于单调了,没有太过深入的探讨,停留在对情节剧的反复演绎中。较为值得肯定的,其实是主演姜皓文和惠英红的演技。姜皓文虽然在香港黄金年代没有成气候,如今也大多以黄金配角出现在一众商业片中,但是从这部电影来看,着实被埋没了,他和惠英红正面相对,表露心事的戏份,演绎地撕心裂肺,让人坠泪。希望他和袁富华一样 ,在香港未来的LGBT题材影片中给我们带来惊喜。
袁富华的女装真是太令人惊艳了。
有力的诉求不是只靠说教喊口号,太生硬太尴尬了。整部电影就只有翠丝和妻子摊牌那场戏有触动到我,情感、情绪、演技以及戏剧张力都有。另外,从某种意义来说,这才是姜皓文“第一部”电影。
。。纯属题材觉得不要拍出来,这种电影是怎样也。会有一两个奖的,到底是为奖,还是说真心支持?
比较套路
很欣喜“Dignity always prevails.” 再一次被提及,这是社会永无止境的目标。这位新导演可能暂时不是一位优秀的导演,从他对这个话题的展开来看有些瞻前顾后,不够流畅。但他应该是个不错的社会议题研究员,本身研究跨性别,剧本展现得很明确,对此有呼吁甚至夹藏自己的私心也没准,总之都是更有助于LGBT更良性地讨论。袁富华的角色是现状,大雄的结局应该是理想。感叹红姐的戏真的太好了
为什么一定要硬拉别人将真实的自己展现给大家,伤害家人呢 - 大雄跟安宜说自己想做女人那场戏又心疼安宜又想笑。
內容時而新潮、時而落俗(情節)。影片結構過分古板,難以突破。最記得惠英紅爆發一幕。★★☆
翠丝,一分为二,一男一女,并无倾斜;Tracey,transexual,我本是女娇娥,恨天公生作男儿身。国内比较罕见的跨性别酷儿电影,四个人去酒吧狂欢的那场戏与接下来对妻子安宜坦白的那场戏是全剧的高潮驼峰。(粤)剧总在探讨性别问题的电影中出现,是因为梨园反串自古就是酷儿散发点。观音本来无色无相,有时是男,有时是女;凡人本身无色无相,都是透明人,可美艳亲王,可素面娇娃。
影片的结局对跨性别者非常友好,得到理解,获得新生,然而这并不是大多数跨性别者的现实,而是大多数LGBT人群的理想。个人认为姜皓文黝黑粗壮的形象扮演跨性别者不是问题,或许跨性别者一定很娘才是一种刻板印象。姜皓文的卖力演出和袁富华的不动声色、惠英红的情绪张力实在不再一个维度里才是问题。
题材挺好,同性与变性确实有很多人分不清,前半段也很好,但后半段的转折、崩溃与重生有些生硬和失控,男主的演技痕迹略重,而且脸真的太黑了,后半段变性演得太不自然,尤其在打铃哥的对比下,袁富华全片最佳,不愧是金马最佳男配。另外没想到十年之后再见黄河,当年那个说“不要随随便便就变老”的少年,如今来演这样一个角色倒也适合。
惠英紅、吳肇軒、袁富華都演的很好,相比之下姜皓文對角色的拿捏有點吃力。
袁富華,惠英紅和葛明輝出彩,其他人都在比誰演得更糟糕,如果想要對觀眾說教,建議可以再拍短一點
影像系统的古板陈旧与舞台剧化的表演无法自洽暂且不提,剧本散乱到不忍直视(但几个人物倒都很有趣)。而姜皓文也实在是撑不起来,整一个在尬演,华彩全在袁富华身上。打铃哥的这条支线估计是舒琪带来的idea,感觉只有他在场的戏份是在点上的,其他地方都好容易崩。
跨性别与平权才是影片的内核。翠丝名字就有深意,一个普通家族有着一夫多妻的母亲,道德洁癖妻子,乱搞外遇的女婿,表面开放却内心保守的儿子,同性恋的朋友,还有跨性别的自己。很浓缩,也很精致。
能够看出来创作者的用心,比如特意编排了戏来提醒观众异性恋也会乱性;设置了各种立场的人物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还有直白的吐露出对香港边缘群体权利缺失的不满。但很可惜,这些优点在无法真实表达出真挚的爱情的状况之下变成了浪费,只靠主要角色干嚎实在有点吃力不讨好。
真的太烂了,全是槽点,坚持80分钟退场了。想到哪里拍哪里,绝对猜不到下一个镜头下一句台词是什么,太“天马行空”了。河边讲话的几个空镜不是二十年前电视剧的标配吗?回忆的插入还不如tvb,导演是一点讲故事的能力都没。除了最佳男配外,其他人的演技也是一言难尽。
倒觉得,可以给新导演多一些善意宽仁,驾驭保守HK 的 LGBT 题材,且要保持自我完整性,并不容易。姜皓文太黑柴,如此 man 的外形,真可以扭过来(即需要展示足够powerful 的说服力),其实能成就本片,但目前仅在女装 PK 神似形似一项上,已被打铃哥吊打。打铃哥更接近我们认为的,传统戏剧走出来的女儿身,有精神支撑,所以容易代入,而脱自 GAY 心理成长加自我认同的大雄,反而有点梦游,给不出足够理由,反倒过于依靠年轻世代、留洋归来阿邦的鼓励暗示,古今中外,里应外合,什么都想要,就未免有点跳 t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