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众军官在作战室商议作战计划时,恐怕谁也不会想到战争竟然结束的这样短暂。
在德国进攻这个童话王国时,恐怕也不会想到居然会遇到有组织的抵抗。
在二战中的小国,恐怕除了芬兰、希腊这两头犟驴,没有谁坚持超过两个月,而丹麦这个童话般的国家,的确对战争早做准备。
但怎奈地小人稀,还曾被德国统治过,就算丹麦国王有心抗战,光是看看天空中的飞行编队和地面上的装甲车就丧失了抵抗的希望。
电影里的主角,那位上尉,是一名合格的军人。
上尉作战指挥的水平不可谓不出色,甚至成功抵抗了一阵,可惜手下仅十余人,再有本事也难翻盘。
“无力感”不仅仅在他身上存在过,每一个看过该电影的观众也应该身同感受。
要说上尉带领的这群士兵还算幸运,他们没有经历过敦刻尔克被包围的焦虑,没有经过斯大林格勒的反复争夺与生死无常,更没有经历过列宁格勒900天围城的饥饿与绝望。
当然,D-DAY的浴血抢滩和攻占柏林的喜悦也与他们无缘。
他们见证了这场战争,胜利方的功劳却没有他们半份,曾经抵抗过的历史也逐渐被人遗忘。
最后那一声“结束吧”,心中的无奈和悲愤可想而知。
今年看的两部二战电影,一部《地雷区》,和这部《开战日》,目光都没有集中在主战场,所讲述的故事鲜为人知。
二战并非是属于几个大国和几场重要战役,这场几乎波及世界所有主权国的战争,每个国家都在投降和抵抗之间做出了重要选择,每个士兵都曾为自己的家园与人民而战,我们不该忘记他们。
抛开剧情,逻辑,演员什么不谈,只想吐槽这片子的立场——看似客观实则胆怯。
怎么看怎么觉着三观有问题。
丹麦对德国的战力等同于同时期(二战初期)的中国和日本,都是步兵对抗机械装甲部队(日本拿得出手的也没几个装甲军团),怎么中国国军就能整团整装师的拼掉了,马革裹尸;片子里的丹麦军队一个小排而已,开始到结束总共就挂了2个人,立马缴械投降了,还整的满脸的痛苦状。
相较之下,深感中华儿女抗战的可歌可泣(特指国军,你懂的)。
这种片子丹麦人自己看看了解下自己的对敌斗争历史也就罢了,真别拿出来给打过大仗的国家看了,丢人。
北欧的二战是什么样子的呢?
《开战日》中当德国黑科技般的机械化装甲部队在向丹麦边境集结时,镇守边疆的丹麦自行车排正在紧张练习如何在一分半钟内补好轮胎;当德军装甲车越过边境时,丹麦士兵们不知所措地跨上座驾,在夜幕和泥泞的小道上哼哧哼哧地赶往战场;当短兵相接时,附近居民备上牛奶和咖啡,赶紧跑来围观打算看场真人秀,什么德国鬼子来了赶紧跑?
二十年前这里就是德国的领地,我丈夫就是德国人,给太君不对是给王师带路都不用点语言技能......终于上尉在付出了二人伤亡的惨痛代价后向德国投降,德军长官犹如看着邻家小哥一样笑脸盈盈地对上尉说“你们政府早就投降了,难道你们还不知道吗?
来来来抽口烟,换上我们帅气的德国制服一起去踢斯拉夫人的屁股......
这部丹麦影片《四月九日》很有特色,制作规模不大,通过一位基层军官,大战争小人物,一个自行车排面对装甲和摩托部队,悲壮中甚至有历史本身的喜剧性。
投降前也战斗过,国家已经投降,军人还浴血奋战。
最后生命第一,尊严犹在。
用德国军人的尊敬完成主题。
环境、状态的真实性,使其成为真正的战争电影而不是战争类型电影。
1940年4月9日纳粹德国入侵丹麦,几个小时,这个北欧小国就沦陷了。
德军拥有坦克飞机装甲车,丹麦人只有自行车和打一枪撸一下的“三八大盖”,即使这样,丹麦边防部队还是拼死抵抗到最后一刻。
昏庸的政府、无知的百姓、低级的军备构成了一个一天就被打穿的国家。
然而,这里还是有一帮不怕死的爱国者,是悲?
是喜?
想想1931年日军侵占我大东北,唉……
看罢电影,我的心情是复杂的,特别是听了那些丹麦老兵的口述后,更是如此。
之前,我总以为纪念抗战只是那些胜利大国的事,小国是无需参与的,即便参与了,也不会比大国来得寓意丰富而深刻。
然而,《开战日》全然消除了我的偏见,不仅如此,或许小国的纪念反而更能让我们发现更多被历史教科书所忽略的细节。
电影讲述的是丹麦为期一天——严格来说,只有几个小时——的抗战史。
记忆中,这在教科书上大概只有一段文字,甚至几句话的篇幅。
但电影却通过场景、人物与情节的细致刻画,将丹麦在这短暂时间的矛盾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深深感受到,丹麦作为一个小国,面对突如其来的德国入侵是多么的脆弱和彷徨。
关于脆弱,电影的表达是直观的:军队数量的稀少、装备的简陋、增援力量的不足等等,无不反映出丹麦在抗战中的力不从心。
导演似乎着力抓住两个细节加以刻画:一是“自行车”。
面对德军的装甲部队,丹麦军队在备战和实战中,最主要的装备竟然只是那辆自行车。
看着士兵们煞有其事地演练如何以最快速度拆卸和重装自行车,看着士兵们在凌晨拼命骑着自行车奔赴前线以及撤退逃命,实在感到滑稽可笑,继而一份深深的同情油然而生;二是“备战”。
导演显然是刻意将大量的镜头聚焦在丹麦士兵上膛装弹及其阵地布防的情节上。
无论是每人配发所谓“巨额”的40颗子弹,还是面对德军装甲车,丹麦士兵们还在匆忙地往自己的步枪里一颗颗地塞子弹,在空旷的草平面架设机关枪,在德军步步逼近之下,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笨拙无力,不禁唏嘘:失败早已注定,抗争只是徒劳。
相比军力“脆弱”的描述,内心“彷徨”才是电影意在凸显的重点。
可以发现,电影中每个丹麦士兵的眼中都充满着对抗战的忐忑不安和对未知的极度恐惧。
无论是拉斯·米科尔森饰演的前线最高指挥官、还是乔汉·菲利普·阿斯巴克饰演的男主角少尉,以及那群乳臭未干的士兵,他们的眼神永远是闪烁不定的,找不到一个军人应有的坚毅。
其中,男主角演绎得尤其生动,虽然他接受上级命令是坚决的,指挥下级的指令是果断的,但他忧郁的眼神才真实反映出他当时的内心世界:真的要抗战了吗?
真的能抵抗成功吗?
阵地真的能守住吗?
后方的增援力量会来吗?
一个又一个问号在他的心中浮现,而脆弱的现实却给了他一个又一个残酷的答案,他支撑内心的精神防线也随之逐渐崩塌,直至最后无可奈何地宣布“投降”。
其实,这些答案他早已料到,只是身为军人,他不愿轻易承认,甘做最后的抗争。
或许,这正是当时丹麦基层士兵最真实的写照:他们的内心怀着真挚的爱国情节(即便复杂的历史让日德兰岛的丹麦人和德国人有着梳理不清的关系),他们愿意为保卫国家做出自己的牺牲,但他们的满腔热情却并非与国家意志同心同德,一切的努力最终都被现实化成泡影。
故事最后,德国军官十分好奇地质问他为何在政府宣布投降后,还抗争那么长时间时,他脆弱的内心终于被压上了最后一根稻草:原来从始至终,我们的抗争都是徒劳的,甚至与国家意志相悖,这是何等的荒诞不羁,令人哭笑不得。
我很喜欢故事最后,男主人公和投降士兵坐车穿过村庄道路时,看着车窗外的孩子们跳上方才被自己摧毁的德国装甲车上欢乐嬉戏的场景。
这一场景显然暗示着丹麦军队也为抗战做出了最大的努力,即便这份努力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我想,丹麦人不会否认国家当时早早投降德国的事实,但他们依然希望通过《开战日》这部电影告诉世界一个更加完整的历史:政府的迅速投降并不意味着丹麦人民没有做过任何抵抗,事实上,他们和其他遭受法西斯侵略的民族一样有着被践踏的伤痛,一样怀着亡国的悲伤,即使在二战结束70年后的今天,他们的内心深处也留有着一道混沌不清却深入骨髓的伤痕。
这一伤痕既源于国力的脆弱,也缘于人心的彷徨,或许,对丹麦而言,在政府宣布投降的那一刻,国家和人民的心情是极度割裂的,这份割裂让这个民族承受着其他国家所无法体会的难言隐痛,而如今的丹麦人民也都不得不背负着它所带来了无声怨言。
总之,《开战日》是沉重的,更是悲伤的,这份悲伤或许没有其他国家来得血迹斑斑、不堪入目,但失败成了它无奈的结局,这个尴尬的结果流露的正是一个弱小国家面对战争时的脆弱与彷徨。
扪心自问,这不正是倡导追求和平的我们所要保卫的真正目的吗?
电影中士兵们在黎明最先与德军交战时候,德军使用MG42通用机枪(1942年生产),而此时是1940年,这真的让我严重怀疑这部电影的水平,瞬间关掉不想看了,这也太不严谨了吧 而且,这部电影把德军拍成了一群铁憨憨,又笨又傻,明显没有拍出德军真实作战水平。
德军在战争前期士气高昂,作战上普遍上很规范和有策略
片子拍的比较真实,终篇描写的是作为小国寡民面临压倒性优势的敌人的时候,作为国家守卫者军人的无奈。
战斗基本在班排一级,连手榴弹都没用上。
看完以后第一反应,这是在打仗?
平地上连战壕都没有,打机枪就跑了。
城市战在大街上随便对射几分钟就投降了?
军事实力和国防力量相差太多,尽快结束没有意义的抵抗也是无奈之举。
小国可以如此,大国却不行。
德国侵吞丹麦,对丹麦伤害不大,这样一个小国根本就是可有可无,无战略意义,无重要工业资源,形同鸡肋,最重要的还是想借道丹麦进攻挪威。
大国放两枪就投降,基本就等着亡国灭种吧。
第一体量太大,入侵国一口吃不下,第二资源工业必然属于被掠夺对象,人民属于被奴役对象,不抵抗投降基本就宣布本民族和国家被开除球籍了。
作为大国国民,我们无法如此!
对于惯于平静的丹麦人来说,战争之于国家,不过是历史教科书当中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正如影片中老妇人所言:“我的家20年前属于德国,现在属于丹麦,也许我该感到惭愧,这对我来说不意味着什么。
”;而对于真要历经战争的每个活生生的人,却意味着种种生离死别痛失战友、痛失亲人。
无用抵抗之后的无奈投降失去了最终可能只是然并卵的“尊严”,但保全生命和家庭之后的生活要继续。
“实际”甚至“实惠”的北欧思维让以民族社稷大业为先的天朝人来说很难理解,因为我们非常熟悉战争对于国家民族它意味着什么,而我们又非常陌生战争对于个人家庭意味着什么。
大概就是这样吧
《开战日》的确应该将视线从好莱坞、英剧、韩剧等上面移开一会儿。
欧洲还是有很多好影片的,比如很多法国片,以及这部。
整部影片的画面风格,很像《拯救大兵瑞恩》。
但是没有那么惨,当然可能正是因为主角最后投降了。
几个细节,最能表现影片的主题:一,自行车排因为敌人的追击无处躲藏而躲在农妇家里,农妇提出可以将士兵们藏起来以保全生命,少尉却说随着战争的延续,需要这些孩子们站出来保家卫国。
人性角度和国家、民族角度的矛盾,在这个瞬间定格。
二,在牺牲了几名士兵之后,自行车排的少尉终于带领士兵宣布投降了。
德国军官很诧异地问少尉:你们为什么抵抗这么长时间,你们的政府早就投降了。
少尉回答:我不知道政府投降了。
德国军官给敌人认真地敬了一个军礼。
三,最后,采访二战的丹麦老兵。
一个老兵讲:父亲说,我愿意听到我的儿子投降了,但是不愿听说他没有战斗过。
士兵给轮胎补胎的镜头,让我想起了街口的老大爷。
剧情简单,场面小,简单说,就是跑着跑着就投降了。
小场面
可恶的是才进行了这么一点抵抗还好意思拍成电影,更可恶的是竟然比《百团大战》好看。
丹麦有点怂啊~
小国之殇,政府都投降了,不知情况的军人还在进行无谓的抵抗
让这些丹麦士兵感到憋屈的是,同胞们不仅仅是站在马路边上迎了一次王师。后来还有略少于十万的丹麦人参加了德国商船队、维京人师和诺德兰师。
小国寡民,四小时就投降了,拍了一部两小时的抵抗电影。
坚强的抵抗意志,却未能敌过悬殊实力下的无力感。
3.5
一场尴尬的战争,丹麦大兵自行车修的很溜,德军依然很上镜
电影中士兵们在黎明最先与德军交战时,德军使用MG42通用机枪(1942年生产),而此时是1940年。 而且,这部电影把德军拍成了一群铁憨憨,又笨又傻,明显没有拍出德军真实作战水平。德军在战争前期士气高昂,作战上普遍上很规范和有策略。看在这部电影比较特殊的份上给三星吧。
这才是伪高潮。
作为一个伪纪录片,详略处理的很不得当。这部影片其实想说的,最后两三分钟说完了,使影片前期意义变得不大了。
除了一号坦克是唯一想看的
如果军人在战争中集体反思保命怕死,那豆瓣统治地球是早晚的事!
不打无准备之仗,这么微弱的抵抗其实是没用的,很多边境百姓的心态是复杂的,因为她不知道自己是哪国人,有的跑,有的以为解放军来了。有百姓在就不该开火。讽刺的是,政府早已投降,好在损失不大。
就这样也好意思拍成电影,某些国家注定随风摇摆,成不了什么大气候
一个弱小国家面对战争时的脆弱与彷徨。
"别开枪,我们投降"太让人无奈了,缺战备缺物资缺人民群众支持反抗的丹麦,甚至政府投降却不告知士兵,无力没有必要的抵抗
说起丹麦投降经常会招致一片嘲笑,但我一直认为需要理解小国在战争中的无力感。当败局已经注定,避免以卵击石、最大程度减少牺牲已经是他们对这个国家的保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