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别的城市,饱受噪音的困扰,不管晚上几点大街上总有人鬼哭狼嚎,工地不知道锤什么东西能锤一通宵,开车的司机按喇叭跟失心疯一样能摁到方圆五里都能听见。
每次凌晨三点,听到楼下又有女人鬼哭狼嚎,就想拿把98K一枪打死她。
当知道这部片定档,当看了这部片的预告,脑子里只有庞麦郎的声音,这就是我要的滑板鞋。
这设定多棒啊,说发出噪音谁就死。
在高铁上,在电影院里,在凌晨三点的大街上。
就想把这只怪物给空投过来。
不得不说,这部片的观影体验真是有生之年最佳。
所有人都屏气凝神,连旁边吃爆米花的大哥都是把爆米花含在嘴里融化,看国产恐怖片都要叫出声的姑娘们,这次破天荒的竟然没有发出声音。
除去好的观影体验,那就是不好的世界观了。
第一,就这怪物的实力,连个车顶都要掀半天,完全不相信能灭掉人类。
第二,这怪物听力成迷,刚看预告片,我以为只有人发出的声音才能吸引怪物,结果电影告诉你东西掉落的声音就能吸引怪物,导致我好泄气啊,这尼玛换了我有一百种方法玩死这个怪物。
所以也导致我观影的时候,脑子里一直在设计铃铛分布图。
虽然设定有些地方没设定好,但我觉得这仍是一部能打上四分的电影。
电影从男主老婆生孩子起,就高潮不断,一气呵成到电影结束。
看完就只有一个字爽。
没给五分就是对开场不满意。
开场直接就是怪物侵袭后的世界了,我觉得应该交待下怪物一开始的事。
比如有个傻逼在高铁上拿手机开公放听歌,怪物刷一下就把他切成了两半。
又或者有个傻逼带着自己三岁的儿子来看电影,看着自己三岁的儿子全场上蹿下跳也不制止。
怪物刷一下把他俩切成了四半。
又或者凌晨大街上,有个姑娘啪一下把酒瓶扔在地上摔得稀碎,哭着问她的同伴,什么叫做爱情。
然后怪物刷一下把她切成了八半。
妈呀,这样的开场,不得更要爽到天上去。
刚看完电影,看到下面那么多对于情节和BUG的吐槽,实在是忍不住说两句自己的想法。
1.明知道生孩子那么的危险,为什么还要生孩子:从这个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最小的孩子死去之后,他们一家人都长时间处于对失去孩子的哀悼和对自己深深的责怪中。
特别是母亲,怪自己的为什么没有抱着孩子走。
在那种极度悲痛的气氛之下,真的很需要一个新生的生命来缓解心中的痛苦。
为了安全地迎接这个新生命,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个家庭做了多大的努力:氧气罐、密室、生产时可燃放的火箭,甚至可以在预产期到来的前两天搬去瀑布生产。
还有人说为什么父亲一定要在预产期出去。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电影里第一次出现的日历上,预产期还有两个星期左右,而在这两个星期里一家人吃什么呢?
肯定是需要父亲出去觅食的,而在正常情况下,父亲带着儿子出去,还有女儿在家照顾母亲(不过电影里十分不巧,女儿赌气去看望小弟弟了)如果我们把这次怀孕理解为意外事故也完全可以。
在一片荒凉的世界,想要得到足够的避孕措施是很困难的,安全套可能已经用完,没有新的补充,不小心怀孕之后更不可能去医院流产,因为医院肯定早已不复存在。
但我还是更愿意相信主动怀孕的解释。
2. 为什么一家人不搬到瀑布去住:搬到瀑布旁边住不需要造房子吗?
造房子要伐木,要动很大的工程,如此大的动静即使在瀑布旁边也会引来怪物吧。
我发现很多的吐槽都是想当然,似乎一切都那么地简单,但要是站在电影主角的视角来看,如果你已经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在周围地区可能到处都有怪物的威胁下,是希望留在自己的家里,还是冒险花费一两年的时间重新造一个新的房子?
3. 大家最纠结的,为什么人类会被打败:这也是大多数人吐槽最厉害的地方。
但我觉得这完全有可能。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怪物是通过一次陨石撞击来到地球的,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
在灾难来临之时,人类并不清楚这个怪物的一切特性。
这是一个典型的生物学上的外来物种入侵,没有天敌,食物资源丰富,这些怪物可以大量地繁殖。
从力量上来说,人类和怪物完全不是一个量级,一个城市可能在几个小时之内就会被这些怪物洗劫一空,并迅速地利用声音扩散到附近另一座有大量人口定居的城市。
我觉得这部电影对于声音的设定是十分巧妙的。
我们这个世界实在是太吵了,汽车、电视、各种仪器运行、工厂、哭笑怒骂……即使是一个人口只有几万的小县城,也在源源不断地制造大量的噪声,而我们人类早已习惯。
如果把人放到一个完全安静的地方,他会被自己身体的心跳声、血液流动声、各种器官工作的声音逼疯。
回到问题来,即使人类立即组织武装力量反击,正常拿着冲锋枪的士兵在那些怪物的面前几乎是不堪一击的。
这是一个正常的世界,没有美队,没有钢铁侠,人类一切的武装力量都只是为了对付人类,而已。
好吧,即使有大规模杀伤武器可以杀死这些怪物,但之前也提到,这些怪物一定是聚集在人口众多的大城市,如果你要消灭他们,那就把所有大城市都摧毁吧。
还有人会说怪物张开的口是弱点,但如果我没有记错,怪物只有在离目标特别近即将进攻,以及听到某一频段的超声波的时候才会张开嘴巴。
电影最后母亲可以一枪崩了怪物是因为它在经受超声波这么之后行动已经明显变得缓慢的情况下。
然而在正常的战役里,人类首先还不知道怪物的听觉如此灵敏,也不知道它们的弱点是在某一个声音频段,需要牺牲多少的士兵,才能在抓住怪物进攻的一瞬间干掉它?
还有人提到捉住一只怪物拿回去研究的问题。
活捉的话,怪物本身会发出巨大的嘶吼声,会吸引来更多的同伴围攻,而只要有研究,就一定有很多仪器,那些仪器本身便会发出对怪物来说巨大的声音,说不定在人类想到要捉怪物回去且成功之前,地球上大多数科研机构就已经被摧毁了。
让我们一起来想想这个问题:人类到底要到什么时候,才会发现怪物如此灵敏的听觉,并能有效地关闭身边所有声音来自卫?
一定是要到这个世界已经没有多少属于人类声音的时候。
一定是要到这个世界没有密集的人类聚集点的时候。
在100个人聚集地里,例如住在我们正常的小区里,即使每个人都能一句话不说,但那些细微的脚步声、呼吸声、心跳声,汇聚到一起,就足以引来怪物的探索。
而一个人没有控制住的尖叫、咳嗽、睡着后说的梦话打的呼噜、婴儿的啼哭就能使一个人类聚集点变成人间地狱。
所以,当人类被屠杀得只能完全分散为一个个小的聚集点时,才是电影的开端。
一架武装直升机能干掉多少怪兽!!!
不要说怪兽的外壳坚不可摧,结局也证明了只要怪兽打开耳朵就很容易被干掉。
而除非是静止的声源,否则只要声源在动,怪兽就要打开耳朵重新定位,让一架武装直升机在低空低速盘旋是很容易让他们打开耳朵的。
除非他们不攻击空中声源(是有成群的鸟儿活着),不过这不是更好吗?
只要在空中就不会有事,反正不明白为什么这种生物能人类几近灭绝!!
片子我很喜欢,我觉得剧本写得很好。
最有意思的一点在于,剧本的写作思路完全不同于平常,它没有按照三幕剧的方式来写,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片可以说只有一幕,也就是从电影半程开始,从孕妇发出声音后的那一幕最终对决。
你可以回头想一下前半部分的具体内容,然后你会发现,前半部分【几乎没有情节推动】当然,你也可以说,幼子的死,父子打鱼,父女矛盾什么的,这些不都是情节吗?
但是其实,这都是些与主线情节,也就是最终大决战毫无影响的次要戏份。
缺了哪一个会导致最后一幕,也就是怪兽袭家不发生吗?
都不会,最后一幕的导火索只需一个非常简单的事件:发出声音。
所以其实前半部分所有的内容,都可以通过一两句主角的台词加镜头来完成,比如幼子的死,直接摆一张照片,父母来一句“我们不能再承受第二个孩子的死”,观众不就明白了?
这种“叙述前情”的手法在其他电影里屡见不鲜。
但我并不是在批评电影,相反其实是赞美,为什么它要把这些可以精简的内容详细化,因为这一切都只是为了将最后一幕的高潮决战拥有最精彩的效果。
通常类型片第三幕只占电影30%的篇幅,而《寂静之地》的第三幕占了一半,之所以这么长,一来前面不存在实质性情节推动,即便加了几个怪物出现的场面提高娱乐度,也难以长久维持观众对故事的专注(已经有很多评论表示前面沉闷)二来,这最终高潮,才是电影核心的东西,它的根本目的就是搭建好一个舞台,让你欣赏这一家人上演一出极致的“求生”戏码。
设定本身的优越性不需我再赘述,再加上前半段塑造的细枝末节后,《寂静之地》呈现了电影史中最具张力的类型片第三幕之一,没错,在我看来就是放在整个电影史里都排得上号的程度,至于你认不认同那我不在乎。
片子在国内的风评其实被以“恐怖”为关键词的宣传带歪了。
只论恐怖程度《寂静之地》很一般(太吓人国内也不可能上)。
更准确的关键词,是“张力”,最终高潮真正做到了无尿点,让人全神贯注在银幕之上,更为强烈的是代入感和丝丝入扣的紧张感。
当然这也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你已经被前面的内容引入这个无声世界了。
如果没有,那么这个高潮场景会瞬间在你面前丧失掉一半吸引力,因为如我所说,前半段的努力都是为了这后半段。
有的电影是很“割裂”的,幕与幕,场景与场景之间的呈现非常独立,你少看了这段,也不会对你因为那段大笑大哭有什么影响。
《寂静之地》不是这种电影。
片子也有一些遗憾的地方,比如因导演功力不够强,几个亲人角色间的关系塑造与最后煽情的手法处理,都过于简单直白,效果不差,但显然能有更好的表现形式,让质量再上一个档次。
但总的来说,电影没有只是消费设定概念,而是利用了概念本身,创造了一场氛围极佳的浸入式体验,那它已经十分难得。
把感官张力做到极致,并不比编出一个没有BUG,情节圆满的故事简单。
7.9分。
大家好,我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张大户现象级恐怖片《寂静之地》
自从在国内上映以来,引发了太多的争议。
我听到最多的两个字就是“过誉”。
也难怪广大国内观众会发出这样的评价。
因为这部电影在北美的评价实在是太高了,高的有点离谱。
烂番茄新鲜度95%(惊人的成绩)
MTC媒体评分:82分
还被MTC评为“2018年度最佳电影第18名”“2018年度最受关注电影第5名”“2018年度分享最多电影第3名”
1700万美元的预算,全球票房3亿美元。
《寂静之地》无论是评价还是网络热度还是票房成绩都是现象级的。
热度堪比去年大热的恐怖片《小丑回魂》和《逃出绝命镇》。
不过在国内上映之后,口碑非常的两极分化,不像北美一片叫好的声音。
国内成绩也是不错的。
豆瓣评分:6.4分
你可千万别小看6.4分,恐怖片的整体评分在豆瓣都是偏低的,6分以上就是不错的恐怖电影了。
截止到6月1号国内票房成绩1.9亿。
是好莱坞恐怖片近年来在华取得最好成绩。
(毕竟好莱坞的恐怖片很少有能在国内上映的)。
虽然口碑和票房都尚可,但同样有大量的国内观众觉得本片“过誉”了。
最忍受不了的就是本片众多的“bug”。
首当其冲的就是“都世界末日了,你还要怀孕生孩子?
”
当我看到女主怀孕的时候我都懵了,我知道你们一家子心大,但这心也太大了吧。
要是在怪兽来之前你就怀孕了,那我就忍了。
关键是怪兽都来这么长时间,想存活下来都费劲,您还生孩子呢?
你不知道怪兽听力好,听见了就来杀人啊。
你生孩子不出声啊,孩子生下来不哭啊。
不怪国内观众diss你,这操作实在是太逆天。
对于怀孕生孩子的设定,导演卡拉辛斯基也有自己的想法:“失去孩子的痛苦,通常会导致两种结果,要不然夫妻两人分手,要不然强迫自己向前看,再生一个孩子”。
当然还有另一层用意就是增加他们的生存难度,强化戏剧冲突和恐怖氛围。
除了怀孕这点,还有众多观众吐槽的点。
墙上挂满了照片,桌上摆满了东西。
都不怕东西掉下来吗?
走路的时候让小儿子走在最后边,姐姐把明知道会出声的玩具给弟弟,这一家人心都太大了。
反正情节上可以吐槽的点太多了,这个真不怪国内观众。
不过有槽点也正常,哪部电影没有槽点。
我觉得这些槽点对于整部电影来说,是瑕与玉的关系,瑕不掩瑜。
电影院里有2大优势,1个是影像的优势,另1个就是音效的优势。
电影院里巨大的环绕立体声是绝大多数家庭设备不能比拟的。
《寂静之地》反其道而行之,用了“谁先出声谁先死”的设定。
简直是自断一臂。
练就了神奇的“独臂刀”。
要知道恐怖电影之所以恐怖,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音效的缘故。
(尤其是那该死的水琴)。
不信你把那些恐怖片中的音乐改成喜羊羊的音乐,我保管你不仅不害怕,还能乐出声来。
《寂静之地》用了极少的音效,达到了惊人的观影效果。
这种观影体验是我极少能感受到的。
电影院里静的掉根针都能听见,银幕上一点声音没有,银幕下也安静的可怕,没人吃东西,也没人打电话。
偶尔发出声响,不管这响声出自哪里都能把人吓的一激灵。
《寂静之地》对于整个氛围的营造达到了极致。
当怪兽出现的时候,连观众都不自觉的屏住了呼吸。
当女主孩子要生了的时候,我都替她难受,太疼啦。
孩子生了,我也出了一身的白毛汗。
这种观影体验真的非常棒。
钉子那部分,很多人吐槽。
其实这不是典型的希区柯克式的“定时炸弹”叙事技巧嘛。
大家都知道钉子就竖在那,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引爆,让你的心一直悬着。
踩到的那一刻,我反倒觉得如释重负。
《寂静之地》情节上有这样那样的bug不假,但是它另辟蹊径,把整个恐怖氛围做到了极致。
不同于那些经典的恐怖大作,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就凭这一点。
《寂静之地》在整个恐怖电影历史中,也有它的一席之地。
彩 蛋1.已经证实,《寂静之地》铁定要拍摄续集2.在一家人的地下室中,贴满了报纸的墙上,其中一个标题写着“一颗流星如同核武器一般落在了墨西哥”,这可能暗示怪兽是如何来到地球的。
首先说句题外话,看到很多评论说,怪物的弱点就是怕助听器的高频音波,这么明显的弱点人类科学家不可能这么久都发现不了。
但其实这不是一个bug,应该说怪物害怕的是女儿助听器刚好处于的那个特殊频率的声波,而不是害怕所有高频声波。
比如电影最后一场戏,怪物只是很讨厌电视机发出的高频噪音,但电视机发出的高频噪音并不能像女儿的助听器那样对它造成伤害。
编剧还提示了这个助听器的声波频率完全是偶然获得的,爸爸给女儿做了很多个助听器,但女儿与爸爸单独那场对手戏里,女儿不愿意戴,她用手语说“这从来都没用”。
结果刚好这一只的助听器发挥功效了,而也是这只助听器的频率会与怪物的响声产生共鸣。
所以也许科学家猜测过用声波攻击怪物,但普通的高频声波只能吸引来怪物,却不能伤害怪物,进行声波攻击实验的科学家都死了,久而久之人类根本不敢发出声音招惹来这些怪物,也就不会实验不同频率段的声波攻击怪物。
所以找到能克制怪物的那个频率的声波,完全是出于偶然,仅仅是因为爸爸想给女儿做个助听器。
我个人觉得这片剧作上真正的问题,是没有在开篇交待女儿是个聋子。
其实我觉得女儿是聋子这个设定在这个故事里是一个很重要的戏剧张力要素。
在一个任何声音都可能造成死亡的世界里,一个完全听不到声音的人,会比其他人都更加危险,因为她不知道她是否发出了响声。
但女儿是聋子这件事,在故事开始部分缺乏交待,尤其是所有人都不能说话只能打手语时,观众根本意识不到女儿是聋子。
所以爸爸让女儿戴助听器时,我完全不知道他俩在干嘛?
那个仪器是干嘛的?
我不知道有多少聪明的观众很早就意识到了女儿是聋子这件事,反正我是影片中段才意识到这件事的。
我觉得一个商业片,关键信息还是应该尽量清晰通俗地交待给观众。
而且女儿是聋子这件事,在整个故事里是很有戏剧张力的设计,应该越早让观众理解到这件事,观众就越发会为这家人担心。
比起用妈妈怀孕这么一个有点刻意的戏剧性事件来构造冲突(这也是片子被很多观众吐槽的地方,包括我,看到妈妈怀孕的时候真心觉得编剧太刻意了),还不如好好运用女儿的失聪,毕竟这是天生的残疾,剧情上更自然,也更能引发观众的同情,而不是觉得这家人作死。
比如说电影开篇的钩子事件,最小的弟弟死亡,如果是设计成因为女儿听不见声音所导致的失误,那么就合情合理得多(一群大人走在前面,让最小的孩子走在最后,又是一个编剧刻意的设计,别说在那样一个危险的世界里,现实世界中大人跟小孩出门,也没人会把小孩一个人扔在大人看不见的最后面)。
这样设计的话,有三个好处:一是在电影开篇,就让观众知道了女儿是个聋子的事实;二是让观众很快理解女儿的处境,她这样一个聋子,在这个世界中是多么危险,无论对她还是她的家人来说;三是让女儿内心的负罪感更真实,她弟弟的死是她听不见声音造成的(她弟弟为了玩玩具而死,我觉得普通观众很难移情,只是觉得这个熊孩子太能作死了)。
以上都是废话。
我觉得作为一部恐怖片,《寂静之地》对于声音的使用还是太粗暴了。
按理说,这部片子最重要的恐怖元素就是声音,声音成为了让所有人都提心吊胆的东西。
但导演对声音的使用仅仅是突然提高声音分贝、用一惊一乍的音响效果来惊吓观众。
这就很低级了。
这种吓人手段类似于,在一个很安静的房子里,你朋友躲在你身后突然大叫一声,虽然确实会吓你一跳,但完全没有后怕的感觉。
在相同套路的前辈里面,《屏住呼吸》和《死寂》在营造恐怖效果上,就比《寂静之地》要强得多,尤其是《死寂》,在对于声音的恐怖意象运用上,让人看完后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那么具体来说,声音作为恐怖元素,应该如何在恐怖片中进行运用呢?
先说一下我个人对于恐怖片的理解。
在我看来,恐怖片是在已知的紧张与未知的惊吓之间形成的一种强烈张力。
突然发出的巨大响声,确实能让观众吓一跳,但这种情绪是惊吓,而非恐怖。
真正的恐怖是什么呢?
打个比方,我们把影片开篇的戏重新设计一下。
主角一家为了给其中一个孩子治病,来到超市找药。
这个时候,听不见声音的女儿,不小心触发了超市的警报器。
全家人都惊恐不已,但警报器并没有响。
爸爸向警报器看去,发现因为超市长期无人打理,警报器被某个东西卡住了(具体怎么样让警报器卡住,要找专业人士询问,编剧只是提供故事思路)。
然而家人不能松口气,因为卡住警报器的那个东西,摇摇欲坠,马上就要从警报器上掉下来,那个时候,警报器将会发出刺耳的报警声。
于是爸爸胆战心惊、轻手轻脚地去关掉警报器,但只要爸爸犯一个失误,警报器就会响。
所有家人的心都提到嗓子眼,看着爸爸关警报器,祈祷警报器不要突然发出响声。
就在警报器将要发出声音的最后一刹那,爸爸关上了警报器,大家松了口气。
突然,一声巨响从他们身后猛然响起!
原来,他们所有人都把注意力放在了爸爸这边,最小的弟弟没人看管,把一个高架上的玩具碰掉到了地上。
怪物冲了过来,当着所有人的面杀死了最小的弟弟。
当然,这只是我临时想的桥段,本身也很老套,但表达的意思是,恐怖片里,恐怖元素的运用,一定要始终处于一种悬而未发的状态,让观众提心吊胆,而最后的那一发,既要在观众期待之中、又要在观众意料之外。
放在《寂静之地》这部片里,如果声音是最重要的恐怖元素的话,那么编剧和导演就应该在剧情中,设计很多随时可能发出声音、但不知道(观众和片中的角色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出声音的装置。
事实上,刚出生的婴儿是一个特别好的营造恐怖氛围的工具,你永远不知道婴儿什么时候会睡着、什么时候会啼哭。
一个真正优秀的恐怖片导演,会让爸爸带着妈妈和婴儿躲入地下室的那段路程,尽量漫长。
最好,是必须穿过那片玉米地(合理性?
总能找到一个理由的!
)。
空旷的、遮蔽住视线的玉米地,与小景别的爸爸的特写镜头,大景别与小景别交替剪辑,调动起观众的紧张情绪。
然后,周围的玉米地发出悉悉索索的响声,爸爸知道,怪物就在玉米地的周围。
这个时候,婴儿发出了轻微的呻吟,似乎快醒了。
镜头在爸爸的特写、玉米地的全景镜头、爸爸看向婴儿的主观特写镜头之间剪辑。
婴儿随时都会啼哭,而玉米地周围悉悉索索的响声越来越密。
就在地下室的入口就在眼前的时候,婴儿发出了猝不及防的哭声,怪物从一个观众料想不到的角度(怎么找这个角度?
摄影来想办法),突然冲了出来。
我觉得《寂静之地》在很多可以营造恐怖氛围的地方,放弃了对恐怖氛围的营造。
导演选择了一种更省力、偷懒的方式,也就是靠音效的突然增强,来吓唬观众。
作为一个恐怖片爱好者,对于如此简单的吓人手法,多少是感到不太满意的。
不写影评已经好久了,但是最近实在实在看电影的价值观上收到了很大的冲击。
忍不住在这发些牢骚。
寂静之地是一部豆瓣8.0,imdb8.3的高分电影,这是个什么概念呢,以经典恐怖片做对比来说,闪灵豆瓣8.0,异形豆瓣8.0,寂静岭豆瓣7.5,咒怨豆瓣7.3。
这么看来这部寂静之地实在是堪称影史经典的,不输各种大师巅峰之作的恐怖片传世佳品了。
然而恕我直言,虽不敢妄称专业,但作为一个钟情恐怖片的老影迷,这部电影真的不!
好!
看!
(说实话我很少用好看不好看来评价一部电影)看到豆瓣也好imdb也好,几乎零差评的点评,有些槽不吐不快啊,难道我的审美真的和别人差这么多吗!
首先,如果以一个传世经典的标准来看这部电影,逻辑上的漏洞和各种乱七八糟的缺陷简直多到让人不能直视,闪灵也好,电锯惊魂也好,甚至是我并不太喜欢的恐怖游轮,虽然都是恐怖片但无一例外的即使经过后人无数次的分析研究也找不到太多的漏洞和逻辑上的缺陷,但这部电影就不一样了,多到数不过来!
你能想象父亲研究了n久都不知道weakness是什么的看似无敌一般的怪物一枪就能打死吗?
都末世模式开启了结果家里又有电又有自来水,市政的工人都这么拼的?
怪物只要有一声枪响就都能找过来,你找个广场放个最炫民族风然后咣咣的往里扔炸弹不就拯救全人类了?
一个床垫子都能把声音隔绝让怪物找不着,你家天天大门从来都不关,也不知道封窗户,还在屋里鞋都不穿的蹑手蹑脚糊弄鬼呢?
男主回家救老婆带着枪,然后跑到怪物丛生的野外救孩子就赤手空拳抖M心泛滥了?
还有最最奇葩的,都特么世界末日了,还有闲心生孩子,那个能让人听不到小孩哭声的装置卖我一个可好,我给我邻居免费送过去!
毫无智商的硬上恐怖点真的好吗?
看恐怖片经常会细思极恐,这根本就是越细思越不害怕嘛!
当然,这是一部恐怖片,去楞挑逻辑漏洞是很闲的蛋疼的一件事。
那么抛开逻辑不讲,我们来说剧情。
看恐怖片的时候为什么会恐怖呢,通常是一种代入感在作祟,随着剧情的推进,感受着主角的的无力和绝望。
这一点来讲,咒怨,电锯惊魂甚至死神来了都有一个很好的前车之鉴,随着故事的发展无力感觉来越强,对未知或已知的东西越来越害怕最终在电影的结尾达到巅峰时收场,这是一个不新颖但是很经得起推敲的套路。
但是反观这部电影,抱歉,我真的从头到尾看!
不!
到!
剧!
情!
这部电影的编剧可能是世界上最轻松的编剧了,因为只需要在剧本上写“只能听见声音的怪物入侵地球了,女主角生孩子遇到危险了,男主角保护家人死了,人类战胜了怪物!
剩下的请导演随意发挥”就可以了。
看到那颗楼梯上竖起来的钉子的时候我真的是发自内心的厌恶,抱歉,往后倒就能被钉子扎头,下楼梯就能被钉子扎脚这种剧情如果你在10年前用算你跟得上潮流,现在用?
抱歉,国产恐怖片都觉得这东西俗暴了!
如果只是逻辑和剧情上的缺陷我可能会给这部“佳作”打3星,毕竟这是有诚意的,但是作为一部恐怖片来讲,你不吓人,对不起,并不能给及格分。
可能很多人都会说哪里不吓人啊,分明我看的时候很紧张啊。
呵呵,如果换一个电影,一个聋哑病人医院出了一个变态杀人狂,然后给你每安静五分钟就来个足以让你心脏病爆发的超响音效,我觉得也可以做到这种效果。
且不说美国佬们在怪物造型上的想象力是多么的匮乏,都2018年了还在copy异形,从什么时候开始靠一惊一乍的音效吓人变成一个值得夸奖的噱头了?
从影片的一开始刺啦一声然后房顶跳下来两只胖猫,到中间啪嚓一声女主伸手告诉男主她还没死,到后来咣当一声弟弟温柔的抓住了姐姐的手,请问,这种纯靠音效吓人的恐怖片什么时候变成标新立异的创新了?
我真的从头到尾只看到了被无数人用烂了的各种梗被串联在了一个没有剧情的故事中,然后几个演员配以了默片的噱头在尬演!
看这样一部电影,紧张吗?
害怕吗?
是的我紧张我害怕,因为如果有心脏病的人都会被这种音效吓到吃药,但是出了电影院呢?
呵呵,什么玩意!
最后再说点题外话,在看过这部电影再看了豆瓣和imdb评分后我真的有点开始怀疑我的审美了,有的时候坚持自己的看法也很难,会有人喷,但是我真的不想自己的观影体验被各种噱头绑架了,“头号玩家”抛去了那些致敬的噱头真的有那么好看吗?
说句不好听的,看到恐龙喊着,哇侏罗纪公园哎,好感动好怀念的人,有几个真的被斯皮尔伯格93年的恐龙模型惊到下巴掉下来过。
李安一部“少年派”可以让你在看3D画面美到各种哇塞的时候,对这个故事感慨万千,这才是好电影,请关注电影本身而不被各种媒体的宣传也好噱头也好,水军也好别人的推荐也好绑架。
看到好多人说我没看懂啊,给我解释各种bug,喷我装X什么的。
在此声明,说这些逻辑漏洞仅仅是在吐槽,我打低分的原因是空洞的剧情和一惊一乍的吓人方式,说我电影看不明白就来吐槽的请先看明白我的影评。
同时,也并不是想借头号玩家证明自己的审美高别人一筹,只是在希望大家更多的关注电影的本身而不是各式各样的宣传与迎合他人时候“皇帝的新衣”式为了提升自己逼格而强行给五星。
最后,我不是杠精,只是个爱看恐怖片的老影迷,请大家给与些许包容,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
结合片尾杀掉怪物的方法来看,影片中的背景设定就很不严谨了,bug挺多的。
但也不可否认这种设定非常有意思,容易让人浮想联翩。
其实这么安静的一部片子,能让人全程随剧情而动,并不会觉得无聊就已经很成功了,配乐音效做得不错。
父亲母亲这两个角色塑造得非常好,母亲温柔又坚韧,父亲很强大也很伟大。
并没有过于美化,也没有刻意去贬低四个小朋友,我觉得处理得很好,里面每一个角色做的每一件事都很真实,并没有因为环境恶劣而放弃享乐,天性如此并没有压抑。
如何规避、选择是观众需要做的事。
影片的恐怖系数极低,尤其是对喜欢恐怖片的朋友来讲简直像白开水。
更多的还是讲述亲情、责任与爱,以这种角度来看,这电影就很不错啦。
电影《寂静之地》的评分并不高,但它却位列豆瓣2018年最佳恐怖片之中,这部电影开创了一种恐怖主题的先河,它对恐怖主题的独特建构、出色果敢的运镜节奏,对恐怖感充满直觉的理解和掌握,还有这一切背后所隐藏的高级生存智慧,都促使了它口碑建立和2021年续集《寂静之地2》的产生。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寂静之地》里,那些接近中国《易经》的高级生存智慧。
一、隐藏《寂静之地》里,怪物的听觉高度高达,它们会循声而至,然后杀人。
因此只要保持安静,它们就无法识别和伤害到人。
而《寂静之地》里的一家人,就是严格地遵循了这一规律,才存活至今。
识别和掌握规律,是生存智慧。
生活中很多现象背后都隐藏着规律。
每个人的性格和选择、乃至人性本身都存在着自身规律。
在不断变化的背后,藏着稳定的秩序和规律。
善于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把握和利用到规律,是《易经》里非常高超的智慧。
不语、安静,都是隐藏。
只要一直隐藏,就很安全。
《寂静之地》里的一家人依靠着隐藏和保持安静,从而避免了跟强者——怪物的正面对抗,也逃脱了一次次追杀。
隐藏,在中国古代哲学里,一直都是高明的生存智慧,是《易经》中所谓的“潜龙勿用,亢龙有悔”。
一个懂得隐藏的人,才能更好的保护自我,才能占据主动;暴露得越多,别人就越了解你,你就越被动。
炫耀得越多,越容易引发别人的嫉恨,从而引来祸端。
所以在中国智慧中,讲究“潜伏”,“隐藏”和“不动声色”。
一个不善于隐藏自己的人,无异是暴露在社会丛林中的脆弱猎物,终究会被他人拿捏住死穴和规律,容易受制于人。
二、潜心观察和掌握规律才能转祸为福“察言观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社会技能,只有注意观察和发现,才能为你带来更充分更丰富的信息量,才能总结和归纳出规律和答案。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真正重要的东西,是很少直接显现的。
“大音希声”——重大的利益、本质,都是隐藏的,需要人运用好细腻的观察和智慧去找到。
在《寂静之地》里,大女儿渐渐发现父亲给自己做的助听器,可以跟怪物发出的频率共振,从而产生刺耳的噪音,这能击溃听觉高度敏感的怪物。
比起盲目的对抗和逃避,她的观察带来了战胜怪物最重要的一条规律:怪物强大而灵敏的听觉,既是它的优势,也是它的弱势。
刺耳的噪音可以轻易击溃它。
优势和弱势并存,并能互相转化,就看人怎么去看待它和利用它,这就是老子所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经典的“福祸相依”的表达。
一件好事也许携带着隐患和代价;而高手善于从危机中看到机会,从而转祸为福。
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制胜的关键《寂静之地》里,一家人中能顽强活下来的,都是拥有强大心理素质的人。
比如母亲,当她赤脚踩到楼梯上的钢钉,血流不止时,她咬牙忍住了哭泣。
而她还面临着更为残酷的分娩,这是一个精彩的情节设置,把这位母亲置于非常脆弱和绝望的位置——因为她要分娩、要承受巨大的疼痛,难免会喊叫出来,而出生的新生儿一定会啼哭不止。
这些不可避免会发出的声音,轻易就能被怪物听到,为她引来杀身之祸。
在这个极度绝望和逼仄紧迫的情节设置中,母亲展现出了强大的冷静和有条不紊。
怪物几乎就尾随在她身后、探索着她的气息。
她咬着牙,轻轻走进房间的浴缸生产。
生产前周密的准备工作、家人在关键时刻的帮助和她自身的心理素质,最终帮助她渡过了难关。
发出声音就会被杀死。
一家人过着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生活。
而母亲作为孩子们的保护神,她甚至可以站在怪物对面,屏息抱起婴儿。
在这咫尺和生死之间,决定她能够赢的,就是她的意志力。
母亲在体能上一直都是弱者,但是她所具备的意志力,令她成为这个杀戮空间里的强者。
《寂静之地》的节奏和配乐都很出色,在寂静的电影中,偶然发出的声响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呼吸和心跳;配乐阴沉而尖锐,惊心动魄;那些围绕主人公们运转的镜头,暗示着他们处于无依无靠的的孤立位置,无疑加强了紧张感和压迫感。
而几个极端情节的设置——母亲在怪物的附近分娩,母亲在怪物对面轻轻抱起随时都会啼哭的婴孩……创造出了危机一触即发的非凡瞬间,拥有着异常强烈的冲击力。
而在这个不能发出声音的世界中,大女儿居然是个失聪的孩子……这些充满矛盾和惊险的场景、情节和人物设计,不由加剧了故事的戏剧冲突和高悬念强刺激,拥有了难以承受的紧张感觉,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恐怖体验。
不可否认,《寂静之地》的故事逻辑上有硬伤,但它也有着出彩的关键情节。
在强食弱肉、压抑残酷的黑色丛林世界中,《寂静之地》演绎出,只有聪慧和坚韧的人才能存活下去(原创影评,署名党阿飞)
大多数恐怖惊悚片为了营造吓人气氛,滥用背景声音和音乐元素,《寂静之地》反其道而行之,惜声如金,反而营造出更紧绷、更高级的恐怖压抑效果。
对于爱看惊悚悬疑恐怖片的我觉得本片虽然以恐怖惊悚片出道却呈现出类似剧情片的深度。
这部影片虽然打着“恐怖惊悚”的标签,在严格意义上,其实不能算一个恐怖片。
《寂静之地》的创意相当有看点,很少看到像这部作品这样设定如此新颖大胆、让人眼前一亮的片子。
这样的设定除了足够吸引眼球之外,还有着诸多好处。
“声音”成为了情节的关键点,给了我一次从未有过的独特的观影体验。
紧张的氛围从未放松,总有一种让人跟着屏气凝神的感染力。
一点小小的动静,无论是桌椅的挪动声还是蝴蝶煽动翅膀的声音都足够把人吓一大跳。
从某个程度来说,它没有传统怪兽片那样巨大的震慑力,却比有形的压迫更让人恐惧。
但仔细观看会发现电影在逻辑上还是存在bug的,生活中的声响能完全避免吗,一家人为什么不住在瀑布边,怪兽会因为一点声响而来回奔跑吗,许许多多的小问题。
正是这些细节让这部影片不同于经典恐怖片,少了被反复品味的可能性。
背景设定很好 孩子们的演技很赞 女武神临盆生产戏码群戏、剪辑、音效配合无间 完成度很高 但设定上有个难以弥合的漏洞 就是为了制造末世状态而刻意削弱群体力量 显得缺乏逻辑根基 另外收尾时母女默契那一幕 小成本片调性太重
讲道理真的一般 细节完全不能细思 为什么一家人不住到瀑布边上 为什么这种环境还要怀孕 超市的安全套被拿完了吗?
恐怖片——逻辑和设定的漏洞简直多到恐怖。只有气氛还算把握得不错。
3.5;纯以视听打造惊惧氛围,声效很棒,并无套路式的一惊一乍,很抓心;与其说是恐怖片,莫如定位亲情片更精准,“我一直爱你”,父母为孩子无怨无悔的付出,是这世上最坚贞最宝贵的感情,看得泪目;熊孩子是生产恐怖片的源动力,虽说最终各自都得到了成长,但某些剧情逻辑仍智商下线。
对人类智商明晃晃的羞辱
建议在熊孩子出没的地方循环播放寂静之地
这家人怕发出声音还在家里的柜子上桌上摆满了东西,墙上也挂满了东西。完全没法动弹啊!我要呆在这个家里,大概一天碰到100次东西吧。
极好的观影体验,因为全电影院没有一个观众敢发出声音。
以后千万不敢看网红恐怖片,提前半年就在炒作,结果就给我看这个,剧情漏洞多的不行。完全冷漠连看完,这也是恐怖片
这种怪每个高铁车厢都应该配一只,每个电影院都应该配一只,每个公共场所都要配一只!
创意满分。展开零分。
这个概念还不错,希望电影院尽早开发出来,专门捕杀打扰他人的观众。
是一些怕吵的宝宝,我理解它们
是谁在给这部电影打高分?电影概念真的不错,特别适合电影院,别说吃爆米花了估计观众们都憋了一肚子屁吧!所有演员演技满分,但对于剧情真的是bug值拉满,也给满满的中产阶级优越感矫情一记耳光,怪物入侵89天,一家人仿佛远足般外出找东西,家长就不教育熊孩子不能发出声音?需要寂静的世界,你家里摆满了玻璃制品器具,真的很迷惑;被怪物侵略了400多天,你们还要在寂寞夜里造人?seriously? 那么还行,两个孩子你们就不能自己回家?方圆几百里地都是你家的吧,都能远足去抓鱼了,就不能从谷仓自己回家?让你爹找个毛啊!漏水的情节也是无力吐槽……总之,逻辑很迷惑,概念氛围很好,剧中角色多发掘定时闹钟的救命用法,未来可欺。
哭了,不是吓哭。
你们这帮家伙把这么好的片子评分搞这么低 废了 你们这帮家伙废了
怪物没有自己的生活吗?天天搁那儿听人类响动。整部电影就是一家几口无声的叨逼叨,婴儿比玩具飞机风险大多了吧,这个设定确定合理?
怪物只能听声音无法解释它在各种复杂环境中迅速移动穿行自如。就算没视力,它大概也有类似蝙蝠的回声定位系统,才能保证自己不撞死。但有这个系统,你出不出声,它都可以抓到你。
?啊为何不早点去瀑布水帘洞里住??
利用音乐和声效强行恐怖,但绝没有库布里克那么烦人。谷仓兄妹致敬泰坦尼克号,兄妹在车里侏罗纪了。然而还是很吓人,特别是在杜比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