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伦敦生活第二季

Fleabag Season 2,邋遢女郎(港/台)

主演:菲比·沃勒-布里奇,安德鲁·斯科特,奥利维娅·科尔曼,茜安·克利福德,比尔·帕特森,布伦特·吉尔曼,珍妮·莱恩斯福德,休·斯金纳,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

类型:电视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9

《伦敦生活第二季》剧照

伦敦生活第二季 剧照 NO.1伦敦生活第二季 剧照 NO.2伦敦生活第二季 剧照 NO.3伦敦生活第二季 剧照 NO.4伦敦生活第二季 剧照 NO.5伦敦生活第二季 剧照 NO.6伦敦生活第二季 剧照 NO.13伦敦生活第二季 剧照 NO.14伦敦生活第二季 剧照 NO.15伦敦生活第二季 剧照 NO.16伦敦生活第二季 剧照 NO.17伦敦生活第二季 剧照 NO.18伦敦生活第二季 剧照 NO.19伦敦生活第二季 剧照 NO.20

《伦敦生活第二季》剧情介绍

伦敦生活第二季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Fleabag(菲比·沃勒-布里奇 Phoebe Waller-Bridge 饰)的父亲(比尔·帕特森 Bill Paterson 饰)终于决定和女友(奥莉薇娅·柯尔曼 Olivia Colman 饰)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他们请来了神父(安德鲁·斯科特 Andrew Scott 饰)主持婚礼,让大家都没有想到的是,禁欲的神父和Fleabag之间竟然产生了致命的吸引力。 克莱尔(茜安·克利福德 Sian Clifford 饰)继续着和马丁(布伦特·吉尔曼 Brett Gelman 饰)之间的婚姻,即便她知道自己的丈夫是个混蛋,不仅如此,两人还积极的备孕,打算要个孩子。神父的出现让Fleabag终于开始正视生活里出现的种种问题,同时,在一段注定不可能有结果的感情面前,Fleabag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怒火保镖runway24大漠追凶边境青年警察一骑当千XTREMEXECUTOR芝加哥急救第九季画江湖之换世门生刀剑神域进击篇:暮色黄昏将死踢出一片天中二病也要谈恋爱!恋SP非你勿扰绿林好汉海盗船长黑胡子一蚊鸡保镖AI爱上你丁宝桢永不言弃画皮:情灭婚内婚外独立纵队风马的天空岁岁清明学园孤岛番外篇蔓延软弱来自大海的女人特殊替身鬼话怪谈·祥云寺苍天航路

《伦敦生活第二季》长篇影评

 1 ) 豆瓣9.7分,BBC的这部英剧丧到了灵魂深处

敢问何剧能丧到灵魂深处?

《马男波杰克》号称丧剧之王,《去他妈的世界》小确丧本丧,《路易不容易》丧青心头好,还有这一部英剧,丧到了极致,丧的正对心窝,看完整季,大笑之后却不觉得快乐,万般难受却怎么也哭不出来。

《伦敦生活》Fleabag

第二季 | 共六集 | 单集30分钟BBCthree出品。

距离第一季已经过去了三年,前两天刚刚播出了第二季,第一季首播在2016年,伸长了脖子等三年,才终于在前两天等来了第二季。

安利这部剧之前,必须要先赞一下女主——菲比·沃勒-布里奇。

《伦敦生活》的编剧是她,主演也是她,自编自演了整部剧,也可以说是才华无限了。

去年,她参与编剧的《杀死伊芙》,也是年度爆款之一。

Ps.《杀死伊芙》第二季也马上回归了,4月7日,比《权游》还要早一周。

《伦敦生活》的英文原剧名是Fleabag,什么意思呢?

睡袋、廉价旅舍、肮脏邋遢的动物或人,这也差不多就是女主在剧中的定位了。

女主Fleabag,生活在伦敦,开着一家没什么生意的小咖啡馆。

去政府部门申请创业基金贷款,因为天热,无意地掀起来了衣服,却被大骂荡妇。

leabag有一个男朋友,很娘、预计是个小受、戏精、假文青,即使是这样一个废柴,仍然离开了女主。

面对炮友,Fleabag的姿态软的像一滩泥。

凌晨两点钟熟睡时,接到炮友的求炮电话,便撒谎说自己刚回家,然后起床、喝酒、洗澡、刮毛、翻出性感内衣、吊袜套等等,然后便在门口等待门铃响的那一刻。

在和炮友享受鸳鸯浴的时候,炮友突然深情的问了一句,“你有感觉到孤独吗?

”女主愣了一下,内心万般涌动,却假装平静地回答:“Yeah.ofcourse,do you?”然后炮友回答:“Never.”

这个谁先认真谁就输了的游戏,真的是太屈辱了。

而最伤人的,怕就是和亲人的关系了。

Fleabag的母亲去世后,父亲已经有了新欢,深夜女主心情低落,跑到父亲家门口,想要反思自我,悔过自新:“我觉得我是一个贪婪、堕落、自私、冷漠、愤世嫉俗、低俗卑鄙、道德沦丧的女人,甚至不配自诩女权主义者。

”剖析自我重伤自己说了一大串,却只得到了父亲一句回答:“你这是随你妈。

Fleabag的姐姐呢?

关系时好时坏,面对姐姐突如其来的拥抱,Fleabag的第一反应以为是姐姐要打她,场面极其尴尬。

发现姐夫不忠,告诉姐姐后,没有被相信,还被姐姐反击自己是个Liar。

所有关系中,亲人伤害,最是致命。

但,站在观众的角度上,这部剧没有那么的悲情,在女主的演绎下,反而很生动有趣。

这也是本剧最出色的亮点。

——女主在剧中打破了第四面墙,动不动就看向镜头,直接和观众对话。

而且说的还都是大实话。

自己手头紧张,想问姐姐借钱,对着镜头侃侃而谈,对着姐姐却一个字都开不了口。

和姐姐坐在一起,被姐姐发现自己穿的上衣是她前几年“弄丢”的后:

炮友一大早就“深情告白”,天天越听越气,女主的内心里却好像云淡风轻……

Fleabag在公交车上认识了一个长着两只大门牙的男人,表面上一脸笑容地勾搭人家,却偷偷地对观众使了个嫌弃的眼神。

Fleabag所有的吐槽,有些刻薄、有些尖酸,甚至有些轻浮,但都是最心底最诚实的话,是对性爱最坦诚的态度,面对观众,Fleabag没有任何遮掩。

这大概也是她虽然很作,生活一塌糊涂,孤独地像颗恒星,活得像只人见人厌的苍蝇,但仍能获取大量观众共鸣和喜爱的原因。

时隔三年,第二季的剧情依然炸裂帅酷,虽然只播出了第一集,但在豆瓣上拿到了9.7分,IMDb上拿到了9.3分。

故事发生在上一季Fleabag和姐姐闹掰后的317天零19个小时26分钟之后。

父亲和新欢订婚了,一家人和一个神父坐在一起庆祝,但却以女主一脸鼻血结束。

你决定要追这部了吗?

如果决定好了,那天天都为你准备好啦。

看美剧就来公众号【天天美剧吧】

 2 ) 我不想再重复这种依赖 我想要接近爱

神父说:I talk and drink and laugh and give them Bibles, and hope they eventually leave me alone. 我会和他们聊天、喝酒、大笑、给他们圣经,希望他们会最终离开我。

求道者避免男女之情,是因为他们握在手上那一刻就仿佛能看见掉落的那瞬。

我们喜欢一个人,想要立刻占有;喜欢一个人,习惯和依赖Ta的陪伴;喜欢一个人,无非喜欢的是自己的需求;不顾一切去情绪高涨,很多时候就误以为这就是爱了。

一种沉溺性的需求,可能瞬间就向其相反的方向发展。

越是渴望被爱,实际上是最有可能得不到爱的,这么饥不择食的去寻求,会让自己错会“爱”的意义。

神父说弱者不擅长爱,弱者不会选择爱的对象。

谁说不是呢,大多数人是弱者。

大多数人如女主般永远期望被爱,被填满。

所以只要有人来爱你,来填满的灵魂,谁在乎是多久呢?

一天就一天,一周就一周,如饥似渴。

可是真正的爱不会让你痛苦。

它不会突然间就变成仇恨,当然真正的喜悦也不会突然变成痛苦。

你懂爱吗?

索求来的爱不可能是爱。

记住,在这个世界上,索求爱的人永远也不会得到爱。

生命最根本的律法之一,生命永恒的律法之一是:一个索求爱的人永远也得不到爱。

最后《This Feeling》的歌声响起,女主微微笑,走向相反的道路,感受到极度恐惧,包括了一种深深的被遗弃感和不完整感的时候,思维被迫暂时失语。

爱不爱都不是什么大事了。

突然间你就会感受到内心的宁静。

"See I've been having me a real hard timeBut it feels so niceTo know I'm gonna be alright"虽然辛酸,虽然没人陪伴,没人爱,却也很好。

因为我知道生活会继续下去,安适如常。

所以我不再想拖着谁陪我聊天陪我玩。

我努力改变,是因为我想要去接近爱。

我想有一天发现,原来我不是弱者了。

我懂得爱,我懂得付出,懂得不强求,懂得不再满足自己去爱了。

过一种幸福的生活所需要的只是尽可能少的事物。

要牢记这一点。

 3 ) 我很脆弱,你不用负责

你可能也经历过一些低落的事情:公司裁员,感情危机,信用卡账单占据工资的2/3,过劳肥,加班,赚不到钱,晚上回家时,还是孤零零一个人。

在某些时刻,生活已经快要将你击溃了。

你要如何才能让自己好起来?

悬着这个问题,来看最近刚回归的《伦敦生活》第二季。

破罐子破摔式人生第二季刚播出,就在豆瓣上拿下了9.5的高分。

女主还是那个女主,Fleabag,可以翻译为“烂货”。

她似乎是用自毁的态度搞砸身边的一切,友情,亲情,爱情,剧中的人物都知道,有她出现的地方,就不会有安宁。

其实,女主代表了一类人,面对操蛋的生活时,他们选择破罐子破摔。

首先是感情。

和男友性生活不和谐,她就频繁地约炮,在网上搜索各式“小视频”,对着奥巴马的演讲视频自己“兴致大发”,甚至在做爱过程中把男友推到一边,然后在男友面前自己来。

一次又一次地把男友“作”走,最后男友真的走了。

而她一面确信男友还会回来,一面在咖啡店故意将黄瓜弄掉在地,想要勾引陌生人。

她也没办法好好处理家庭关系。

姐姐伸出手想要拥抱她,她却下意识地一掌打了回去。

在被父亲拒之门外后,她便闯入父亲和继母的家中,顺手偷走了继母的雕塑,找姐夫帮忙倒卖。

至于友情……在第一季的最后,女主内心深处的悔恨终于揭晓:她睡了好朋友小波的男友,间接导致小波出车祸去世。

这也是她自毁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一切“自毁”行为的背后,是女主深深的孤独。

她之所以频繁约炮,甚至“来者不拒”,是因为她想要别人的关注,而不是性满足。

在放荡不羁的行为之下,是她面对生活而不知所措的绝望。

维持表面式人生再来说说女主的姐姐克莱尔。

姐姐出场不久就阐明了自己的“人设”整个人都处于紧绷状态,像极了当下的中产阶级:

其实,克莱尔代表了另一类人,他们的袍子已爬满了蚤子,但他们要竭尽全力维持表面的华美。

她婚姻不幸福,性生活匮乏,她还极度压抑自己,甚至无法在女主面前说出“阴茎”这个词。

她得到了一个很诱人的升职机会,却打算回绝,因为她老公(马丁)并不支持。

(注:杰克是她的继子)她可以为自己筹划生日的“惊喜派对”,因为那样不会麻烦到别人,而她也可以掌控一切。

至于她那位老公,酗酒,没节操,经常对女主开一些下流的玩笑,最后在生日派对上亲吻了女主。

而姐姐,明知自己老公是什么货色,却选择相信老公,认为是妹妹勾引在先。

在第二季的第一集里,全家人坐在一起庆祝父亲与继母订婚。

姐姐不停地强调夫妻二人感情顺遂,生活美满,正在戒酒备孕。

席间,她突然离开餐桌去卫生间。

她流产了,被女主发现后,她仍想把这件事处理得像来大姨妈那样简单、寻常。

然后她回到餐桌,开始喝酒,若无其事,甚至能挤出笑容。

这是一个害怕生活失控的角色,而越是假装一切都好,忽视问题的根本原因,就越是会失去控制。

直面千疮百孔的生活要如何让自己好起来?

无论是破罐子破摔,还是维持表面的和平,她们都在试图绕过最核心的问题,女主用性来掩饰自己的孤独,姐姐则死死地抓着那个不合适的男人。

而第二季的开头,一切都变了。

女主开始健身,吃健康饮食,拒绝约炮,不再想死去的好友,不再纠结于姐夫的侵犯和姐姐的误会。

全家人聚在一起庆祝父亲与继母的订婚,气氛尴尬,每个人都在虚伪地维持着家庭聚餐该有的“温馨”。

女主一反常态,安静又得体。

父亲问她,为什么不像以往那样“捣蛋”时,她说:“因为……我觉得,那不重要了。

她还试着“救”姐姐。

为了让流产的姐姐去医院,她对全家人说自己流产了。

而对于姐夫发表的关于流产的混账言论,她直接给了对方一拳。

家庭聚会结束后,她们坐在车里,好像一起踏上了自我拯救的道路。

想办法,对自己的脆弱负责接下来编剧要怎么写呢?

编剧本人,菲比·沃勒-布里奇,也是女主的扮演者。

按照上一季剧情出其不意的调性来看,第二季的走向大概也会很难预料。

现实生活不也是如此吗?

你猜不到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菲比本人也曾度过一段糟糕的生活。

她8岁时就想要当演员,17岁时进入皇家戏剧学院。

“在学习过程中,我慢慢意识到自己不会表演。

我很差劲,我也没有自信。

那时候我太年轻了,我很想要取悦别人。

现在,我不认为一个好演员得想着如何取悦别人,因为表演的很大一部分是关于如何出人意料。

”从学校毕业后,她待业了两年,没钱,意志消沉,还愤世嫉俗。

刚开始写剧本时,她听到差评就会感到很受伤。

“我对自己开始编剧这件事感到羞愧,我觉得我在自取其辱,我没有资格写作。

我不是在说人们不能批评我那屎一样的作品,可我当时的真实感受就是:fuck,这到底怎么回事儿?

”在感情和性方面,她身上似乎也有《伦敦生活》女主的影子。

“在我20多岁的大部分时间里,性吸引力是我的资本,是我最重要的东西之一。

我常常害怕失去这种吸引力。

她会和当时的男友一起看黄片,边看边思考自己没能给到对方哪些满足感。

他们分手后,菲比继续自己看片,直到自觉凄凉。

菲比说,她有一些女性朋友,充满力量,也充满性吸引力,但却总是感到悲伤。

“她们该怎么办?

”“这其实还是与你如何自处有关,不是吗?

”别指望别人会将你从糟糕的生活中拯救出来。

或许是因为失败过、脆弱过,菲比的《伦敦生活》才会充满了那些丧丧的、阴暗的时刻。

但是,她必须面对那些失败与脆弱,并试着从中寻找出路。

否则,《伦敦生活》不会出现,她也不会成为当下备受瞩目的女性编剧之一,包括参与吴珊卓主演的那部《杀死伊芙》的编剧工作。

菲比说,“在生而为女人的荣光之中,必定暗藏着一些阴暗的困难。

”这句话对所有人通用。

而你要做的,就是直面生活,想办法对自己的脆弱负责。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编辑整理:yaoyaoRef:independent: Phoebe Waller-Bridge on Killing Eve, the return of Fleabag, and why misogyny can be invigoratingtheguardian:Phoebe Waller-Bridge: ‘I felt strongly there was no such thing as a slut‘NYmag: TheFleabagMystique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公号“WeLens”、微博"WeLens"更多关于Lens读物及购买详情请戳>更多介绍请前往Lens官网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字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4 ) 告诉他我爱他,他却给我一本《圣经》

最后一集神父对女主说 "It will pass."忍不住长吁了一句“男人啊”。

他们接近你,追逐时殷勤,喜欢时炽热,而离开时,他们都仿佛闪着神父的光芒,大义凛然,义正言辞。

前几集时,像英国的“韩剧”。

神父这个角色,满足了女文青的“少女心”。

一个帅气、有趣的男人,懂你,而不是想睡你。

神父的身份又带来了更“禁欲系”的荷尔蒙,本质上就好像偶像剧里让人欲罢不能的“我爱你,但我不能跟你在一起”的剧情。

我想,生活里哪有这种男人呢?

而直到最后神父离开,我才反应过来,是了,这就是最好的结局了。

我不会为你放下修行多年的道行,我什么都不会为你做。

甚至最后,你也成了那些想诱使我放弃”上帝“的女孩中的一个。

“神父”还有该过的生活,激情过后,我们还是要学着独自去面对生活。

看完结局后我迟迟不愿关掉播放器,因为前期作者刻画的爱情太美好,太炽热。

“遇到喜欢的女孩,我就请她们喝酒、聊天,送她们一本《圣经》,希望她们能放过我。

”“你为什么还没睡,都9:45了”“有一瞬间我还以为你是我幻想出来的,不过我刚才也确实在想你。

”“我想有人告诉我每天早上该穿什么”“你现在想的是上帝还是我?

”“我不知道”“Being a romantic takes a hell of a lot of hope. ”“Love is awful." "And love isn’t something that weak people do." ……所以勇敢踏出了一步又收回脚的神父,是"weak people"吗?

我总期待着也许再过几分钟,再过几天,女主打开门,神父又出现在了门前。

亦或是女主又去了教堂,拨动神父的心。

我们都是城市中孤独的Fleabag,内心渴望被爱,被了解。

但炮友不想听你的内心故事,家人总认为你太“Drama”,交个大众眼中还不错的男友,更多的是不想一个人。

遇到“神父”之前,从没有想过有人会认真听你在说什么,有人会看穿你的游离与孤独。

但终归,没有人能一直陪着你。

终归,我们还是要独自面对生活。

没关系,"It will pass."

 5 ) what to buy tickets for

在听鲍勃迪伦的Shelter from the Storm。

听的时候就在想,I need a shelter from the storm too, how could I give anyone else a shelter from the storm? 然而我不认为这种想法有任何意义——难道女人只能重复男人已经提出过的主张么?

几千年来男人作为人类的代表已经提出了无数主张,女人如果说,“我们要一样的,我们有一样的诉求”,这样多没有创见啊。

我应该有不一样的东西,和我之前许多的影响着我的男性创作者们不一样的看待世界的方式,但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塑造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对于大部分女性创作者我不是觉得她们在不自知地依附于男性话语生存,就是立场过于激进以至于在内容上失去了合法性。

我记得《伦敦生活》第一季给我一种【what the hell这什么都没讲啊】的感觉,然而第二季又好得就像湖泊上的天空开朗明亮让人想要全身心拥抱它把什么样的赞美都献给它。

告解室里Fleabag说着说着放下酒杯泣不成声,我站在关着灯的厨房里按下暂停键哭得比她还要更惨——我之前从来没有那么对一个女性创作者的作品感同身受过,感受她作为一个【人】而非仅仅是【女人】关于生活方式的困惑,与之相比接下来神父的性感发言“跪下”再美妙又算什么呢。

而Fleabag在沉默忏悔会上有如神召然而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的发言——“我一直怀疑如果我胸大一点,可能不会有现在这么女权主义”——又是我近些年听过最好笑却也最清晰的女性声音。

她是伍迪·艾伦式的,然而要积极得多温柔得多,她一点儿也不丧,第一季有多么故作姿态第二季就要多么诚恳告白。

Fleabag: I know exactly what I want right now.The Priest: What's that?Fleabag: It's bad.The Priest: It's okay.Fleabag: I want someone to tell me what to wear in the morning.The Priest: Okay, well, I think there are people who can...Fleabag: No, I want someone to tell me what to wear every morning. I want someone to tell me what to eat, what to like, what to hate, what to rage about, what to listen to, what band to like, what to buy tickets for, what to joke about, what not to joke about. I want someone to tell me what to believe in, who to vote for, and who to love, and how to tell them. I just think I want someone to tell me how to live my life, Father, because so far I think I've been getting it wrong. And I know that's why people want people like you in their lives. Because you just tell them how to do it. You just tell them what to do, and what they'll get out of the end of it. Even though I don't believe your bullshit, and I know that scientifically nothing I do makes any difference in the end anyway, I'm still scared! Why am I still scared?! So just tell me what to do. Just fucking tell me what to do, Father!至于一些网友所说的这场戏被“跪下”overshadowed了,我倒觉得没什么关系。

一切故事总要有结局,问题总要有回答,尽管结局或者回答都不是正确答案,它们至少可以是转移注意力的用另一种方式令人满意的答案。

比如神父的“KNEEL”,用宗教与性,外部施加的动机;再比如《巴瑞》第二季最后的屠杀,用暴力,由内向外的释放。

它们哪一个都不是正确答案,它们简直离谱到天边了,但它们都令人满意。

它们转移了话题,让人松一口气,让人重新把关注点放到性与暴力所引发的具体事件中来,又一次让人们暂时不去思考生存问题解决之后永恒的生活问题。

Fleabag和Barry提出的本质上都是同一个生活问题,这个问题自从人类开始反省自身起就被探讨几千年了,二十世纪宗教信仰坍塌现代性危机以来更是愈演愈烈从未得到过解答以至于只能一笑了之,那么除了性与暴力还有什么能够安抚提出这个问题的现代人呢?

 6 ) 珍重 不再见

最后,他说:“I love you, too.”他流泪了;她制止了紧跟上去的“我们”,独自前行,不忘与我们道别。

牧师:我爱你。

但,我也只能做到我爱你这一步了。

我的一颗赤诚之心曾经献给过所爱的人,但却因此伤痕累累,以至于我绝无可能再用这颗破烂之心来爱你,我所能给予你的所剩无几。

现在我的心都是上帝的,他给予我希望,慰藉我,并与我同在。

也真心希望你能够遇到能给予你希望的那个人。

菲比:你曾经给予过我希望,虽然短暂,但足矣支撑我走过那即将断裂的独木桥。

现在,我体会到了家族之爱,也不再需要“你们”的关注,我可以独自上路了,关爱自己,好好生活。

 7 ) 想把Priest最后的即兴誊写50遍~

Love is awful! It’s awful. It’s painful. It’s frightening. Makes you doubt yourself, judge yourself. Distance yourself from the other people in your life. Makes you selfish. Makes you creepy. Makes you obsessed with your hair. Makes you cruel. Makes you say and do things you never thought you would do. It’s all any of us want and it’s hell when we get there. So, no wonder it’s something we don’t want to do on our own. I was taught if we’re born with love, then life is about choosing the right place to put it. People talk about that a lot. It feeling right. When it feels right it’s easy. But I’m not sure that’s true. It takes strength to know what’s right. And love isn’t something that weak people do. Being a romantic takes a hell of a lot of hope. I think what they mean is when you find somebody that you love, it feels like hope. So thank you for bringing us all together here today. To take words from this book of love. Be strong and take heart. All you who hope in the lord.

 8 ) Fleabag伦敦生活:就算是Andrew Scott,love will pass

如果不是出于对Andrew Scott的感情分,我大概会在看完Fleabag(中文译名:《伦敦生活》)第二季之后,“pia”的一声关上电脑,暴躁地拍打着桌子,从牙缝里恶狠狠地挤出一句“我X!

”但是我也深知,就算我骂天骂地骂编剧(同时也是主演),人家就喜欢这么拍,我爱看不看。

而且我也实在想不到比这个结尾更棒的收场了。

01虽然我不太喜欢嚼别人嚼过的馍,但是对于这部目前豆瓣评分9.5的神剧(第一季也是8.7的高分),除了网友们众口一词总结的“丧”,词穷的我也说不出什么新鲜玩意儿。

拾人牙慧固然不值一提,不过发现好剧总令人欣喜。

这部充满负能量的英剧丧得一比,Andrew Scott饰演的神父却是草莓味儿的。

当Andrew将Prof.Moriarty(莫里亚蒂教授,别称莫娘)的神经质和神父的圣洁相融合,我惊喜地发现这世界又多了一位Mr.Sexy。

我很难详述他给人的感觉,简而言之就是混合了邪性和天真的那种既cute又hot的特别气质。

脱去阴险伪装,换上得体法袍,从藏污纳垢的犯罪窝点闯入神圣肃穆的教堂,睁着水汪汪的眼睛的Andrew Scott,像是改吃素的汉尼拔·莱克特医生,悲悯而满怀期待地凝视着他将要拯救的迷途羔羊。

这种散发着禁欲气息的诱惑,我打赌没几个妹子能hold住。

难怪在第四集里面对忏悔室里情绪失落的fleabag,神父一句不带感情的“kneel”让无数姑娘直接达到XX。

我很佩服该剧的选角导演,让Andrew来饰演引导女主角走出人生困境的导师,绝对是ta这辈子最正确的决定之一。

02对于从第一季就奠定黑色幽默喜剧基调,并且一直在“丧”的漩涡里打转转的Fleabag,就算想塑造一个解丧的拯救者形象,很显然也不会找汤姆·汉克斯这种一看就是靠谱老好人的人来演绎,亦正亦邪的Andrew Scott无疑是更贴合角色的人选。

他所饰演的神父,慷慨无私,心地善良,尽管他的出场与他人并无差异,但是father的定位让他从头到脚都闪着能够亮瞎人眼的圣光。

他孜孜不倦地开导迷茫的女主角,用他的博爱让她一点点走出困境,继而与世界和解。

更重要的是,他能感知女主角“神游”时与观众们的对话,看得出他与她是生活在同一维度、灵魂间可以产生共鸣的人。

作为father,他有着百合一般的纯洁,可若是这个角色如此单薄,那么第二季也不会成为超神之作。

我们可以看到,除了神性,神父还有着凡俗的一面:他爱饮酒,爱爆粗口,还要时刻用道德感约束蠢蠢欲动的欲念。

没错,他也是有着七情六欲的人,也是想向纯粹的神不断靠拢的人。

与破罐子破摔的女主角相比,他深知自己人性上的瑕疵与缺憾,并且持之以恒地用理智去净化去完善它们:“遇到喜欢的女孩,我就请她们喝酒聊天,送她们一本《圣经》,希望她们能放过我。

”他克制,他压抑,他拒绝,情绪当然会有触底反弹的那一天,于是最终在两人之间爆发了一场值得反复观看的激情戏。

这场戏的画面很美,光线与构图皆堪称上乘,更值得细品的还是明灭不定背景下,两人产生奇妙化学反应的瞬间,有爱的对视能让我喊一百遍“awsl”。

令观众和女主角都没料到的是,激情过后的神父怂了。

他像是偷尝禁果的少女般毫无必要也毫无意义地躲避着她,对于这种怂他心知肚明,但他觉得没毛病。

他在主持婚礼时发表了一番关于爱情的教科书级别演说,爽快地承认自己就是怂,而爱情是勇敢者的游戏。

看得出来,他并非不懂得如何去爱一个女人,而他厌恶爱上女人之后逐渐被感性操控的自己,所以他更希望在信仰的道路继续独自前行。

于是在季终出现了令我心碎的一幕,女主角泪光闪烁地告诉神父,“I love you.”神父却轻描淡写地来了一句,“It’ll pass.(会淡的。

)”

我并不认为神父是拔X无情的渣男,他注视女主角的深情眼神不会说谎,可是他更爱上帝或者说那个心无旁骛信奉上帝的自己。

他曾经歌颂过爱的伟大,但是在面对爱情时他宁愿软弱地选择回避与退让。

在“It’ll pass.”之后添加的那句“I love you,too.”几乎可以看作是他代表上帝对女主角进行的救赎,早已没了男女情爱的缠绵悱恻。

此时此刻,他不是亚当,他是上帝本人。

03那么是不是可以认为女主角本人是和上帝谈了一场短暂的恋爱?

当然可以。

当我看到第二季的海报时我还在想女主角何时成了耶稣的某位门徒。

不过我并不倾向于这是一场恋爱,因为恋爱必须是有头有尾的故事,神父却选择了云淡风轻的戛然而止,而且从剧情上来看女主角的情敌是上帝,尽管这并不丢脸,但是输了就是输了。

我更喜欢将它称之为crush,惊鸿一瞥,无需铺垫,也不留回味的余地。

女主角疯狂迷恋过神父,神父也爱过她,结局虽说很伤感但在结束之后她确实成长了不少。

生活依然很丧,可是至少她不再需要通过和屏幕外的我们吐槽来缓和痛苦,她已经足够坚强。

以后,她终于得以摆脱观众们的目光,勇敢走下去,即使孑然一身。

Love will pass,but God will stay with me.

 9 ) 在那扇小窗背后

《Fleabag》第二季因为有了爱情而感人。

不再随便睡过路人,仿佛彼此都是廉价旅馆(英文片名的本意)。

不再全家又假又丧,每次见面都像在吞(互相喂)玻璃渣子。

到了第二季,在罪咎和长年的破罐破摔之外,终于有了一点喜悦和亮色。

恋爱对象还是一位神父。

天主教神父是要守独身誓的。

和一位神父产生情愫、有了挣扎,本来可以拍得更有意思,无论是在信仰层面还是在情感层面。

但很可惜,故事没有往那个方向走。

大家都很喜欢的第四集,告解室里情欲的一幕,我看了却觉得难过。

他带她到告解室,要听她的心声。

有那么多地方,为什么偏偏是告解室?

也许因为他们恰好在教堂里。

也因为在别的地方他没法让她开口——哪怕是灌了酒。

而她开不了口,也不是因为她特别酷,而是因为她很难直面自己的人生。

告解室是个什么地方呢?

是人有可能彻底敞开灵魂的地方,那比脱裤子难很多,尤其对一个被称作fleabag的人。

第一季里各种床上镜头,没有一个是温暖动人的,连有快感都说不上。

她几乎忘了自己还有心——有心,就很难对着陌生人脱裤子。

可是她确实有,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关于死去好友的闪回。

一开始我以为是出于思念,因为她们彼此扶持,度过了许多的艰难。

可是到了第一季结尾才发现,她睡了自己唯一好友的男友,间接导致了朋友的死。

对一个人来说,这种事情的分量是压倒性的。

除了告解室,她能去的地方也很少。

人们去告解室不是为了去和神父谈恋爱,甚至都不是为了去和神父谈话。

人下决心走进告解室,是为了面对一些处理不了的事,是心怀模糊的盼望。

“告解”这个词的英文confess,有忏悔也有坦白的意思。

在人的世界,有些事既没有人能听,也没有人能解决。

所以人才会走进一些宗教场所,因为那里有一种神圣空间,与俗世有别。

她一再表明自己不信有神,可是在告解室里,她开口了。

先讲一些能讲的,有点像在玩“真心话大冒险”,带有戏谑和自嘲的味道。

可是渐渐地,一些埋得更深的事情浮现:过往的生命从突然松懈的角落里冒出头来。

她端着酒杯,眼里有了泪水。

那扇看似关闭的小窗后面既有“聆听”,也有善意。

对她而言,那善意陌生又久远。

如果只是游戏级别的“坏事”,那有善意也就够了。

可是,对于被摁进最深处的东西——那些浓黑、刺骨、默默溃烂的懊悔和绝望,一点善意并不足够。

于是她卡在那里。

有些脸她忘不掉,有些名字她说不出口。

有些曾经美好却被糟蹋了的故事,像一群要求伸冤的控告者,一股脑地涌过来,要喊出对她的审判。

太可怕了。

为了像没事一样活下去,她做了那么多。

为了不用看见自己有多糟糕,她努力使自己活得更糟糕。

她感到衣服就要被脱光,那里面裹着她最恨的人。

这埋藏的憎恶使她一次次轻贱自己的身体,也无力珍重善待她的人。

那些毫无喜悦的滥交时刻,就像她对自己在反复宣判:你看你就是个fleabag。

可这一次不是在床上。

她隐约感到这里还有另一种空间,有可能对她宣告完全不同的话语。

说——说你是谁,你做了什么,你要怎么办?

说——说我是谁,我做了什么,我该怎么办?

这些话,怎么可能对crush的人说?

哪怕crush的对象是一个神父。

除非这位神父表明自己真的代表神圣,要做解救的工作。

她犹豫的那一刻我也紧张。

我希望她讲出来,像吐出一口黑色的血。

我又怕她讲出来,怕讲的后果。

她经历过丧母之痛,那是爱的丧失。

她说:“现在,我不知道该把对她的爱放到哪里去才好。

”当时好友还在她身边,还未遭到背叛。

她看着她,就像接棒似的说:“给我吧,我来收下,爱总要有所归属。

”她说“OK”,就像得了救赎,后面却睡了人家的男朋友。

如果问她为什么要那么做,也许她都说不上来。

她犹豫的那一刻,真是两季以来最关键的一刻。

她不但要重新摆放她的爱,也要重新摆放她的罪。

这两样在我们破碎的生命里总是彼此相连的:一边摆不好,另一边也会翻倒。

这时神父突然对她说:“跪下。

”她惊奇地问:“什么?

”“跪下。

”她又犹豫了一会,才缓缓跪下,仰起脸,仿佛预备面对雷击或亲吻。

一直以来,她对待身体都像暴君。

身体完全为她所用,作为发泄或承载疼痛的工具。

这也许是第一次,身体反过来引导她。

当我们跪下、物理性地张开双手,我们真的有可能会经验到看似不存在的维度——那个空间。

我们敞开身体,就是在敞开心灵。

所以,向陌生人张开腿,哪怕告诉自己无所谓,身心也会留下痕迹,比我们以为的更真切。

而当神父说“跪下”,他的角色本该是桥梁,将远比教堂穹顶更高处的世界,引入低矮的告解室,让灵魂受创的人听闻解救。

否则,当一个人对另一人说“跪下”,就只能是强暴和欺骗,也是僭越。

在这里我不期待有性。

哪怕几分钟前,作为观众的我也明显看到神父喝醉,看到他在为自己的情感挣扎。

他渴望她的身体,也渴望她的心。

但是当他引她去告解室,我还是忍不住期盼一场比性更深的对话,或者说——藏在“性”更深处的接触。

神父也是人,甚至是个好男儿,有需要,会去爱。

压抑自己的性而成为神职人员,常常导致人性的扭曲和变态。

可是,难道性只有借助物理上的高潮实现吗?

难道性是想触碰就一定要得手?

难道性就要把一个个欲望对象都收归我有?

难道性仅仅是应对寂寞、孤单、人生创痛和悔恨的工具?

当他说“跪下”,我感到震撼。

因为这个女人已经等候了那么久。

不只是为她的罪咎,还为整个环绕她的世界——破败、充满污垢、无可收拾,就像个廉价的旅馆。

太久了,她感到生命不过如此。

当她跪下,她是真的跪下。

她愿意放手一搏,将自己交给一种可能性,而不只是物理上的性高潮。

因此,当神父豁然拉开小窗,像拉开裤裆拉链一样跨出来像吻她(看起来很像吞吃),那一刻,二人从一个原本含有救援希望的空间,双双倒在了廉价旅馆的床上。

从哪里似乎传来细小悲切的声音:“Not now, now this time, not you…”最后他们的冲动被骤然跌落的圣象画打断。

有网友半开玩笑地说:“把画全部钉死不行吗?

”两人悚然一惊,神父懊丧地离去。

可那幅画其实并没有真的打断什么,就像上帝并没有真的横刀夺爱。

因为神父至始至终都没有提过,上帝的爱是什么样的爱,哪怕在婚礼上、在告解室里。

他没有说出爱的真谛。

本来,在基督教的婚礼上,宣告爱的真谛才是核心。

那才是爱的归宿——不管是先天不足的爱,还是后天破碎的爱。

你们要彼此相爱,像我爱你们一样,这就是我的命令。

而神父就像没有读过圣经的样子。

虽然他既把它拿在手里,又递到她手上。

他在人面前本该像一座堡垒、一道桥梁、一个家——像父母一样,穿戴起爱,而不只是穿上紫金的圣袍。

在那些渴得快要死的人面前,他对爱表现得如此无知,却假装成上帝的代表,真是不可原谅。

他可以是个普通人——他确实是个普通人。

成为神父,并不意味着要假装成神,假装自己圣洁无瑕。

如果他感到有同样的冲动、需要和破碎,如果他感到有同样说不出的寂寞、苦涩、痛楚,如果他意识到自己也同样需要来到小窗前,面向那神圣的空间。

真希望他不只是说“kneel”——“Kneel, and pray with me.”如果是这一句就好了。

这一句本该使他们俩相遇,现在却是这样的结局:一个把变得更黑的血咽下去,另一个把信仰变成残酷的事业与野心。

她说:“I love you.”他说:“It will pass.”这句窝心话只对了一半,因为它只描述了事情的一半,只道出小窗这边的世界。

作为神父,他应该更熟悉另一句:“Love never fails.”这一句会将人引向窗口后面的空间,他却当着她的面关闭了。

夺爱的并非上帝。

不是上帝盘踞在教堂的走廊,打散好不容易赤裸相见的人。

不如说在那扇小窗后始终有一位等候者——在那扇窗后,在我们心灵的窗后。

有时候,我们真的能感受到。

在我们心碎时,身边的人及时伸出援手。

当我们迷失时,有人说了一句话、送了一本书、有一束光突然打亮。

长久压在心头的罪咎催促我们寻求一个空间,能够坦白和忏悔。

原本骄傲得绝望、绝望得骄傲,却在某一刻却变得脆弱,发现心碎原来不是最糟的,因为它让我们开口求援,让我们经验到爱与被爱的可能。

小窗后有人在等候。

对我们来说,那时常是个无名未知的空间。

当我们跪下、仰起脸,我们不知道会遭遇雷击还是亲吻。

但是不要用虚假的名字称呼它,千万不要。

否则你会以为夺爱的是上帝,或者更糟——爱和上帝都不存在。

你会以为这一切都只是旅馆里的杜撰与摆设。

你会觉得世界不过是一所廉价旅馆,我们一次次倒在它的床上,仅仅是为了独自或一同走向死亡。

不知道这是不是本剧主创的世界观,但我更想为那扇小窗辩护。

无论在婚礼上还是在葬礼上,许多人听过“爱的箴言”。

他们相信并且接受,有些时候也发现自己不得不对来到面前的心碎人说:“Please kneel, and pray with me.”

 10 ) 豆瓣9.5,作精贱女的年度最佳

三年前,一部名为《伦敦生活》的英伦丧剧横空出世。

这部只有短短6集,每集不到半小时,由stand up喜剧改编而来的女性独白剧,呈现了这样一个女主——在家咸鱼躺接到P友电话,会爬起来洗澡刮毛化妆,闷头猛灌半瓶红酒,假装鬼混了一整晚刚到家,醉醺醺迎接男人的到来。

喜欢捉弄男友,一直分分合合,最近一次分手,是因为男友受不了她对着奥巴马的演讲视频不可描述。

她甚至会因为房间脏了和男友提分手,因为男友每次收拾东西走人之前,都会帮她大扫除。

(……)

她会因为寂寞群发*照,随便约人回家,即使内心抵触反感。

她撒谎偷窃,抽烟喝酒,不停地搞砸手里的事情又不停地活泼自黑,把自己活成了笑料,带着悲凉的底色。

不,这不是一部宣扬人生虚无主义的性转版马男。

《伦敦生活》最为人称道的一点,其实是形式和内核的无缝衔接。

女主频繁打破第四面墙,直接与摄像头后的观众对话。

形式上,这是有效的喜剧手法。

叙事上,这是女主极度孤独,只能向不存在于“真实时空”的“朋友”敞开心扉的神经质表现。

在她的自黑里,观众笑了一整季,却在最后一集的最后一刻,才意识到这其实是个悲剧,并得以拼凑出故事的源头——她原本有一个全世界最好的朋友。

她们合开咖啡馆,做所有最亲密的人才会做的傻事,说最亲密的人才能说的话。

好朋友是全世界最善良的人,也是对女主最好的人。

但渣女女主,却把好朋友的男友睡了。

朋友得知男友出轨,想制造一起小意外,激起男友的负罪感,回到自己身边。

事情失控,演变成一起三人身亡的重大交通事故。

渣女吞下了这个秘密,自责和懊悔,对亡友的思念,一刻不停地吞噬她的灵魂。

所有的自黑和尴尬,都是她自愿降在自己身上的刑罚。

是紧闭内心的自毁和呼救。

她自愿选择孤独作为炼狱,饱受煎熬。

让人眼前一亮的剧本,美貌随时在线却自黑无下限的神演技,让主演+编剧+制片人菲比·沃勒-布里奇,成为无数人的新晋女神。

豆瓣8.7,IMDb8.3——

这就是人家电视剧处女作的水平。

时隔三年,女神跑去编了个《杀死伊芙》的剧本,又马不停蹄折腾出了《伦敦生活》第二季。

还是老样子,制片编剧主演一手包办。

积累了三年电视经验的她,进步惊人。

以挑剔的眼光看,第一季仅仅是“优秀”,第二季则完全称得上“神作”。

截至本周,全剧完结,豆瓣打分人数以一天数千的速度飞速增长,评分始终坚挺在9.5的超高分。

——谁不希望一个破碎的灵魂得到救赎呢。

开场,剧中时间将将过去一年。

擦去满脸血迹,女主微笑面对摄像机,将第四面墙打破,做出保证:“这将是个爱情故事。

于是你知道,“墙”那边的那位朋友又回来了,准备好毫无保留地向我们分享她滑稽的人生。

时间倒回故事的刚开始。

这是距离上一季终,女主酒醉大闹继母的艺术展,众叛亲离后,第一次和家人相聚。

这群人的关系如下:渣男姐夫骚扰过女主,反咬是女主勾引自己。

鉴于女主的前科,姐姐选择相信渣男丈夫,和女主断交了一整年。

继母,高段位白莲花,用女主母亲为原型,做了个去头去四肢的雕塑。

女主不仅偷走了她的得意之作,还酒醉大闹过她的艺术展。

父亲,基本就是个英国苏大强,特别会回避冲突。

如果回避不了,选择加入白莲花继母阵营。

这,本来是一顿只能大眼瞪小眼的饭。

好在,席上有一个陌生人——本季最重要的新角色,即将为父亲和继母主持婚礼的本教区新晋神父。

在陌生人面前,一家人好歹保持住了商业假笑现场,聊聊戒酒,聊聊新包,聊聊婚姻,互相关心,充满正能量。

场面一度十分和谐,如果不是……姐姐突然,跑去卫生间,流了个产……

???

对,梗来得就是如此猝不及防……姐姐人设,是政治正确,要强冷漠,超级有钱的公司高管/女强人。

还在生女主气的姐姐,坚决否决了妹妹陪她去医院的要求,一屁股回到饭桌前坐下,端起酒杯一口闷。

为了把姐姐送去医院,我们锅多不怕背的女主,干脆就把流产认领了。

全家人:???????

憋了一整晚,其实一直在偷偷喝酒的姐夫,终于憋不住,开始见缝插针地羞辱女主。

却不知道自己羞辱的其实是努力备孕的妻子……女主为了维护姐姐,挥拳正中渣男鼻子,渣男挥拳反击,正中女主面门,误伤劝架神父。

男女主角,就这样不打不相识。

——以上就是第一集的全部内容。

单一的场景,简洁的形式,三下五除二,将第一季的纠葛,新人物的基本情况,全新的人物冲突,在20分钟内交代得一清二楚。

这就“神”了?

不是。

第一季的“优秀”,很大程度,是在它的以喜写悲。

而第二季的“神”,“神”就“神”在,喜剧的最后是个坏结局,可转念一想,又发现它在以悲写喜。

是极其现实,没有粉饰,却又带着一丝梦幻的味道的,爱情故事。

神父这个角色,极妙。

他对所有人都友好,但友善之下有刺。

饭局上,女主出门抽烟透气,神父第一次向她搭讪。

女主没搭理他,神父冲口就是一句“f*cku”,并报以微笑。

但是,饭局格斗后,唯一一个留下来等女主处理好伤口的,也是他。

第二天,被神父帅到的女主,忍不住跑去参加弥撒。

神父发现她来之后,开始打磕巴,控制不住笑容。

像个刚陷入恋爱的小男生。

他请女主喝茶,刚放上桌就紧张兮兮地打翻了。

天光还大亮,忍不住提议喝酒。

是个酒鬼神父。

插播一个科普——神父,天主教教职,只有男性可以担任,必须守戒禁欲,侍奉天主,不得结婚。

渣女才不管这些,她想睡他。

神父,阅历很多,很多事,不用说出来,就很懂。

夜晚,女主带着酒去敲神父家的门。

两人在院子里畅聊。

聊生活,聊神,聊宗教戒律,无所不谈。

女主拐弯抹角,让他聊禁欲。

神父露出一个洞悉的微笑,说,我知道你自以为想在我身上得到什么,但我们不可能发生关系。

两人毋庸置疑是彼此吸引的。

一个细节,让无数入戏太深的观众,坚信他俩就是彼此的灵魂伴侣:两季以来,神父是唯一一个捕捉到女主神游的人。

和菲比一样,“莫娘”安德鲁·斯科特,拥有在伦敦话剧舞台上千锤百炼出来的演技。

他的表演方式就很绝。

第一次发现女主神游,他还不能判断出摄影机的方向,只是有所疑惑。

当两人接触更多,他逐渐能判断摄影机的位置,越来越精确,越来越笃定。

与此同时,他也接近了女主最不愿放下的过去,开始接近亡友的秘密。

失去了安全感的女主,将神父扫地出门。

夜晚,又忍不住去神父的教堂一个人祷告。

意外发现了,一个比平时更神经兮兮的神父——他似乎无法分清幻觉和现实。

这一晚,神父让女主走进告解室,向他敞开内心。

这一次,他极其敏锐地捕捉到女主神游的“通道”,并投以长时间的凝视。

这也是第一次,他没有逼迫女主做出解释。

种种含蓄的迹象表明,神父在成为神父之前,是一个比女主更破碎的灵魂。

他有一个蕾丝边母亲,一个恋童癖哥哥,他无法和家人好好相处。

他自述,他经历过许许多多,才在宗教中找到平静。

他承认《圣经》的逻辑不通之处,依然可以全心侍奉,因为他将它当做诗歌,作为道德准则。

他很可能经历过女主的一切心理历程。

这也是为什么,他成为了唯一一个可以懂得女主,可以触碰到女主,可以救赎女主的角色。

但他也不是他所信仰的神。

他不完美,充满了缺点和麻烦——明明不该向女主伸出手,依然控制不住地越界。

有模糊的神性,但跟神性相比,人性更浓烈。

好了,模模糊糊的剧透到这里就该结束了。

这一季下来,仿佛恋爱,又仿佛失恋。

上一部给剧主这种感觉的作品,叫做《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想对所有看完结局后心碎一地的朋友说:最好的结局也许不是两个个体的爱情,而是各自得到各自的救赎,得到向前一步的力量和勇气。

救赎不仅属于女主,同样属于神父,属于姐姐,属于上一季的性骚扰投资人,所有挣扎的灵魂。

最后的镜头,女主向摄像机微笑着摇了摇头。

——就到这里吧。

摄像机停留在原地,目送她在夜间的街道走远。

——是默契而无言的告别。

以后的日子,她已经不需要我们这些存在在脑洞中的“朋友”了。

她已经受到了足够多的惩罚。

“渣女”,有权利重新得到友谊和爱情。

她将得到。

我们也会。

《伦敦生活第二季》短评

完全脸盲了😭😭😭,六集下来硬是没分清谁是谁。当然还是认出来一个的,姐姐剪成法式发型之后辨识度超高。要是福尔摩斯和华生结婚莫娘做神父该多好。

4分钟前
  • 观影旅团
  • 还行

早点告别青少年吧,酷一点儿也不酷。以及《伦敦生活》很cha,倒不仅仅是说你们不会遇到斗不过的后妈sao扰自己的姐夫不会害si自己的好姐妹不会勾动shen父虐恋,而是和男人是一种时间刻度一字未提,但转发的人所读出来的隐含的那个东西,那个所谓本真严肃排他长期稳定的男女关系,是假的,完全搞错了,对于当代生活的悲欢,喜欢《伦敦生活》的观众也搞错了

7分钟前
  • Cambrian
  • 较差

跟第一季完全没法比…

9分钟前
  • Mothafxxker 03
  • 较差

想起来上牧师这个主线就令人小鸡得想吐。

11分钟前
  • _€£rAun?₽hile_
  • 很差

把邋遢大王翻译成伦敦生活的那个人,肯定是个人才

12分钟前
  • 空语因明
  • 推荐

拯救时长和内容的神父,拯救世界的雕塑

14分钟前
  • Karizmatic
  • 还行

不是我喜欢的style

18分钟前
  • 甜甜的宽边帽
  • 还行

奇怪我之前看Fleabag第一季没看完,可是这次看完全停不下来。第二季神父真是太hot了……看福尔摩斯时候我完全没有get到莫娘的魅力,但在这个剧里他和Phoebe之间的感情戏太有张力了。简直让我心潮澎湃。谁能忍住不爱一个能听到你的心底话、命令你kneel却吻到你颠三倒四的神父啊。可说了那么一大段感人肺腑的关于如何爱,最后还是选择了上帝!我单曲循环了好一阵子最后那一首the feeling,听得满腹惆怅。作为编剧的Phoebe真是很厉害啊,都市人千回百转的自相矛盾的心思,和冬天的豪猪一样想互相取暖又带着刺,不知道如何处理亲密关系,把一切搞砸可又期盼爱,疲惫迷茫又忍不住怀有希望……丧是底色,爱是微光。

21分钟前
  • 小克
  • 力荐

Love is awful, pailful, but it gives you hope that you can be strong and invincible. I didn’t know I could go this far because of love 看到神父说那段话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哭了。我还可以坚持吗?Can we rekindle?

26分钟前
  • Lelouch
  • 还行

Kneel年度性感单词。

29分钟前
  • なな
  • 力荐

神父不重要 重要的是独自走向黑夜的你

30分钟前
  • okanegaaru
  • 力荐

解构的结果和代价,就是用虚无对抗虚无。

34分钟前
  • 沙麦鱼
  • 较差

唉 什么时候女权才能放弃爱,放弃性啊

35分钟前
  • momo
  • 还行

烂爆了,荷兰猪只出现了两次所以给两星。

39分钟前
  • 1guazu
  • 较差

对于这种让Andrew Scott对着镜头肆意卖弄性感的行为,我只想说请不要停。

42分钟前
  • Rosan
  • 力荐

女性向porn无疑了!和我的定制男主AS

43分钟前
  • 曼仔
  • 推荐

爸爸说:“我知道你比任何人都懂得怎么去爱,所以你才总是觉得痛苦。”女人生来就内置了各种痛苦,这是我们生理上的宿命。姨妈痛、涨奶痛、生产痛,所有那些,伴随着我们一生。而我们的痛苦一直都在,周期性的、年复一年地痛。爱不是个好东西。不仅不好,还令人痛苦,叫人害怕。爱让你自我怀疑,让你反省自身,让你离群索居,让你自私自利,让你阴阳怪气,让你顾影自怜,让你残酷无情,让你变得不像你自己。我们都渴望爱,到头来却发现爱带我们走向地狱。所以难怪我们不想独自经历。 别人告诉我爱是与生俱来的,所以人生来的目的就是为爱找到合适的归属。他们总说:“感觉对了”,“感觉对了就好办”。但我对此困惑不已。分辨这感觉对不对,非常需要勇气。所以爱,不是弱者能做的事。做一个浪漫的人,内心得怀着多么多的希望啊。

44分钟前
  • joy
  • 还行

这种垃圾片,总有这么多华人跪着看?看得懂吗?同一个中国,南方人都看不懂东北,我真不知道这些中国人怎么看懂英国剧的,他们多英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人情世故潜规则都了如指掌么?

45分钟前
  • srf1113
  • 很差

it doesn't matter and It'll pass.

48分钟前
  • 还行

精彩依旧

51分钟前
  • Jack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