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刚刚被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提名的波黑电影《艾达怎么了》,在网上可以找到资源,像素差些,但不影响观看。
艺术上中规中矩,看它的主要目的,是可以让你了解那段逝去不足30年的“种族屠杀”历史。
波黑战争发生在1992-1995年,那是自1990年开始的南斯拉夫各地区政治独立分裂局势危局的顶峰。
影片再现的“屠杀”发生在战争第二阶段的1995年7月。
记得那时候,前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还没有完全解体,应该是1994年某月,我还带着电影《香魂女》到其首都贝尔格莱德参加过“南斯拉夫不结盟国际电影节”,同去的中国电影还有韩刚的《葛老爷子》、尹力的《香花三月天》。
那时的贝尔格莱德一片和平景象,影展在一所巨大的文化宫里举行,观众众多;每场电影放映前要演奏出品国的国歌,是我从来没有在其他电影节上遇到过的。
没想到就在那个时候,南斯拉夫南面的波黑地区就正在发生着这个二战之后欧洲大陆上最大的局部战争,即穆族、塞族、克族的武装冲突,北约、联合国都介入调停,仍旧无法阻止局势的恶化,并直接导致最终南斯拉夫国名完全消失,直接分裂为五个独立国家的今天的现状。
这部电影表现的屠杀历史在百度上记载的史实是:“屠杀事件 斯雷布雷尼察位于波黑东部,是穆斯林聚居的一块“飞地”,当地原有居民3万多人。
1993年6月,波黑战争期间,联合国安理会宣布将波黑首都萨拉热窝以及斯雷布雷尼察等地划为“安全区”,并规定这些“安全区”为“非军事区”,不应受到任何一方的武装攻击和发生任何敌对行动。
然而,这些规定并未得到有关各方的遵守。
1995年7月11日,波黑塞族武装攻占斯雷布雷尼察,并宣布建立地方政权。
联合国安理会随后通过决议,希望塞军撤出该地区,无条件释放被扣押的维和人员,并在那里重建联合国安全区,但遭到塞族方面坚决拒绝。
12日开始塞尔维亚方将在斯雷布雷尼查居住的波斯尼亚克男子全部屠杀光不留一人。
大批波斯尼亚妇女被强奸,还有有身孕的妇女被挑开肚子。
史称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事件。
因为经历这样的事情,在这两地区之间的波斯尼亚克人和塞尔维亚人依旧有着无法抹灭的隔阂和心结。
波黑战争结束后,波黑穆斯林失踪人口委员会在斯雷布雷尼察发现许多埋尸坑,并掘出数千具尸体。
长期以来,波黑政府一直否认发生在斯雷布雷尼察的大屠杀事件,直到2004年6月承认。
2004年10月14日,波黑政府调查委员会公布调查报告承认,波黑塞族军队和警察部队1995年7月攻占斯雷布雷尼察市后,放走了部分妇女和儿童,但杀害了7000余名穆族男子。
” 影片以一位替联合国维和部队做翻译的波黑女教师为主角,以她的视角直接目睹及遭遇了这场“种族大屠杀”,和俄国电影《亲爱的同志》有着异曲同工之貌。
了解历史,反思过去。
这应该是我们文化艺术作品,特别是影响广泛的电影形式,最应该做的事情。
战争对我们生活在和平时代的人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存在,但它就是真真实实的存在过,也正在发生着。
阿依达就是这样一位生存在塞黑战争中的普通教师,因其为联合国维和部队做翻译而更深入的了解战争究竟是如何在摧毁自己的生活,不仅是她,影片中与塞尔维亚军队谈判的维和部队军官、无法维护波黑民众安全的士兵、拥挤在安全区中的每一位平民,都无法为即将到来的灾难而抗争,而阿依达的心境,我是无法想象的,她是如何面对被带走的丈夫孩子,怀着什么心情回到战后的家中,又是何种心态让她找到了亲人的骸骨,真的无法想象。
其实我觉得,在战争中是没有绝对的正确或是错误的,双方都有愤怒的魔鬼,也都有脆弱的民众,双方都是在维护自己的正义,又同时行使着各自的暴力。
我们如今的生活是多么的和平稳定,但这样的和平之中,也正隐匿着战争的暗流,而且这样的和平并不是因为世界人民都向往和平而和平,而是众多的武器在维持的和平。
所以,愿真正的和平总有一天能到来,就从俄乌停火开始,这也是战争电影应该带给世界的。
个人认为文章客观,专业水准,说明清晰。
战争这种事,一般人群绝对承受不起,一旦发生,就是灾难。
“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事件”的前前后后 2005-06-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驻贝尔格莱德记者 宋文富在满是高山和丛林环绕的民房前,几个头戴红色贝蕾帽的军人正从卡车上卸着什么,迷彩服的胸前缀有一只昂头挺胸的金黄色毒蝎,6名双手被绑、身着便服战战兢兢的年轻人平躺在车上,旁边看护的士兵将枪直对着他们,用力踢着他们的脑袋和身子,嘴里叫骂着将他们赶下车来。
随后这些年轻人一个接一个站到前边,士兵们从背后扣动扳机,接连打死4人之后,将其余两名不到30岁的年轻人的绳子解开,待两人将4具被击毙者的尸体拉到远处后,他们也被士兵开枪击毙,随后射击者扬长而去。
这一切就好像是在拍电影,但的确是真实场景的再现。
今年的6月1日,就在米洛舍维奇进行法庭辩护过程中,海牙国际刑事法庭杰弗里法官要求播放一部录像短片,这些就是录像片中的真实画面。
杰夫里法官对此解释说,录像片获得于今年5月25日,摄录者曾经是塞族“毒蝎”志愿部队成员,片中记载了1995年夏季波黑塞族军队攻占波黑东部的斯雷布雷尼察城市后,将穆族被俘人员拉至特尔诺沃实施集体屠杀的实证。
法官认为,由于塞族“毒蝎”武装志愿部队属塞尔维亚内务部警察部队的一部分,因此可以证明,波黑塞族军队在占领斯雷布雷尼察城市之后,在塞尔维亚军队的帮助下,该市曾经发生有屠杀大批穆斯林被俘军人及平民的惨案,由此也可进一步证明,米洛舍维奇确实在波黑犯下有种族灭绝的罪行。
“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事件”,犹如整个塞尔维亚民族身上的一块伤疤,再一次被国际社会揭开和重击。
事件的由来斯雷布雷尼察,一个位于波黑东部的小城。
周围群山环绕,距离塞尔维亚边境不到20公里,距离萨拉热窝约100公里。
塞语中“斯雷布洛”一词意指“白银”,城市的得名,即来源于当地十分有名的银矿。
据1990年时人口统计,该地共有居民3.5万人,四分之三均为穆斯林民族。
1992年波黑战争开始后,当年春季几乎全部的波黑东部城镇均被塞族军队占领,惟有斯雷布雷尼察因地形特殊,整座城市易攻难守,因此塞族武装在1992年4月占领了3天后即迅速撤出,重被穆族武装控制。
作为穆族武装在波黑东部的惟一重要支撑点,周边的穆族难民不断向这里涌入,当地的穆族武装也得以壮大。
到了冬季,城内饥饿的居民们与穆族武装不断袭击周边的塞族村庄与居民。
当时波黑塞族首府帕莱通往贝尔格莱德最便捷的一条通道距离斯雷布雷尼察很近,这一通道对卡拉季奇至关重要,驻守在斯雷布雷尼察的穆族武装曾几次试图将其切断。
因此到了1993年3月,波黑塞族下决心彻底拿下斯雷布雷尼察。
就在塞族军队步步接近城市之际,美国及西方社会开始干预,经法国驻波黑维和部队的调停,塞族同意停止进攻,同时要求市内的穆族全部解除武装,停止攻击塞族居民,并且决不允许威胁波黑塞族首府帕莱至贝尔格莱德的通道安全。
1993年4月16日安理会通过决议,明确该市为联合国保护区之一。
1995年春季,同样也被列为联合国保护地的克罗地亚境内的大片塞族居住区―――克拉伊纳共和国,几天时间内就被克族军队彻底攻占,大批塞族难民逃至塞尔维亚与波黑,这一行动彻底激怒了波黑塞族,最终下定决心,再次聚集力量彻底攻占斯雷布雷尼察。
7月6日塞军首先包围并将荷兰驻当地的维和部队隔离开后,攻击正式开始。
5天之后姆拉迪奇即通过电视正式宣布,斯雷布雷尼察已被攻占。
与此同时塞族也开始受到穆族与西方社会的指责,表示在7月11日至16日的几天时间里,塞族武装曾在斯雷布雷尼察地区有组织地对穆族战俘和平民实施大规模的屠杀。
围绕数字的争议是谁下达的屠杀命令?
究竟有多少人被杀?
英国BBC电视台播放的节目称,1995年7月12日―16日的几天时间里,该地共有7414名穆族居民被姆拉迪奇指挥的波黑塞族军队杀害。
1995年11月代顿协议之后,数十个来自国际社会的各种委员会与专业小组来到这里,挖开数百座坟墓后重新进行核实与调查。
波黑塞族政府也成立了专门委员会对此予以协助。
几年时间里,死亡人数不断上升,从7000人至11000多人各种说法不一。
就在今年6月1日6名穆族青年被枪杀的录像片播出后,6月11日,萨拉热窝的报纸首次将1995年斯雷布雷尼察事件中失踪的8106人的名单全部刊出,表示这是至今所做的调查结果,但还并不是全部。
根据国际红十字会2004年8月公布的材料,已有1482具尸体的身份已被确认。
加上其他一些国际组织的核实,目前共有2984人的真实身份被查清,其中有2173人是重新挖出尸体或尸体残块后核查得出的结果。
波黑塞族实体政府斯雷布雷尼察事件调查委员会指出,综合30多个组织提供的失踪人员名单,失踪人员数量大致应集中在7000人到8000人之间,如果这一情况属实,那么至少还应有5000人至6500人的遗体,但这些遗体在哪里?
多方查寻尚无具体下落。
对于这一数字贝尔格莱德提出有不同意见,“塞族居民遭迫害罪行调查委员会”主任伊万尼舍奇指出,所谓8106名失踪人员名单,1995年时国际红十字会就曾拿出来过,但也正是名单中的3016人,第二年波黑大选时,又重新出现在选民名单上。
他还表示,即使在经核实确已死亡的2000多人中,其中妇女仅36人,老人及孩子约50人,很少有平民。
他说,海牙法庭的军事专家梅宁金在自己的报告中曾写道,将尸体挖出后重新勘验的工作已经进行了17次,在1883具尸体中,核实确认其中有1656人为男性,只有一具为女性,另有212具无法辨别性别,此外其中有1424人是被枪弹击伤后而死。
因此伊万尼舍维奇本人根本不同意所谓大屠杀一说。
塞尔维亚的反应6名穆族平民被枪杀的录像片一经播出,整个塞尔维亚震惊了,一直以弱者或是被视为遭受国际社会不公正待遇的塞族居民震惊了。
塞尔维亚总理科什图尼察当天即发表讲话,最为愤怒地谴责在斯雷布雷尼察所发生的罪行。
塞各政党以及各届人士也纷纷表态,指出枪杀6名穆族青年的行动是法西斯行为,本民族同胞为这一行动感到羞愧和耻辱,一致要求应严惩当事人。
塞尔维亚总统塔迪奇明确表示,他本人可前往斯雷布雷尼察,向战争中牺牲的非塞族无辜居民们忏悔。
随即塞尔维亚政府也立刻下令,逮捕了录像片中显现的,目前还在塞尔维亚境内生活的4名“毒蝎”部队成员。
塞境内的人权基金会等8个非政府组织立即联名上书政府,要求塞尔维亚议会公开通过决议,承认在波黑战争中对穆斯林居民犯下有罪行。
然而经两天的辩论与酝酿下来,议会最终未能达成一致。
主要原因在于,多数人认为战争本身就是一极为残酷的行动,家人的死亡、战友的遇难都可能激发个别人野性的一面,导致采取极端方式,但这些更多地应属个人行为,肇事者必须受到严惩,但他们并不能代表整个塞尔维亚民族的意愿,并不能由此即认为这属于国家行为。
更多的民众强调,任何暴行都应遭到谴责和惩治,无论是塞族、穆族还是其他民族所为,议会如果通过决议,同时也必须谴责几年战争期间穆族极端分子对塞族居民实施的暴行。
据塞族居民遭迫害罪行调查委员会的材料,斯雷布雷尼察同时也是塞族人的坟墓,自1992年至1995年期间,整个斯雷布雷尼察地区至少死亡3227名塞族居民,仅在该市市中心就有446人死亡,参与犯罪的穆族暴徒多达469人,所有这些都具备文字与影像等各种证据材料。
委员会强调,整个波黑战争期间,共有26818名塞族人丧生,其中19%是军人,31%是农民,10%是妇女,还有不足1%的儿童,这些也必须予以澄清,因为每一个死难者都一样重要,塞尔维亚的母亲们也有权了解一切真相。
米洛舍维奇的质疑面对法官的录像播放,法庭上米洛舍维奇明确表示,所看到的这一切“无疑肯定是罪行”。
但他同时表示,然而这一罪行并不能与塞尔维亚相联系,因为“毒蝎”部队成立于1992年,被克罗地亚境内的“塞尔维亚克拉伊纳共和国”的塞族武装正式收编,总共300多人属志愿部队,工资要比正规塞族军队的士兵高4-5倍,其任务在于保护克拉伊纳共和国的石油生产地,代顿协议签订后1996年秋季该部即被解散,与塞尔维亚警察部队无关,因此也根本不能证明,塞尔维亚直接参与了斯雷布雷尼察事件。
接着米洛舍维奇询问,“请法官证明是谁、在哪里拍摄了这部录像?
”“特尔诺夫距离斯雷布雷尼察159.4公里,根据什么可以断定这6个被枪杀的穆族居民确实来自于斯雷布雷尼察?
”“准确的枪杀时间又是何时?
”“整盘约2个小时的录像带均在左上角明确标明有录制时间,但为何恰恰在这段显示有杀人场面的约20分钟的带子里却无任何标示?
”“某些部分曾被重新编辑过的痕迹明显,其中有一段话显然是被抹掉了。
”由此米洛舍维奇对于这一盘录像带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希望法官能对此作出解释。
录像为何在此时披露根据司法程序,录像带属间接证明材料,由于种种疑点的存在,甚至杰弗里法官本人也认为,很难将其正式归入证据材料。
塞尔维亚的分析人士认为,其实从一开始法官对此就十分清楚,然而录像播出的真正目的在于,取得震惊社会的轰动效应,只要让国际社会看到塞族人犯罪的这一震惊场面就够了。
今年是斯雷布雷尼察事件10周年纪念日,7月11日国际社会将在该市举行大型祭奠活动,众多国际要人均表示届时将可能前往,然而迄今为止,西方认定的斯雷布雷尼察事件的主要制造者,姆拉迪奇仍踪迹全无。
下半年内,关于科索沃最终地位问题的谈判也将正式启动。
因此当地一分析人士认为:录像之所以在现在披露,西方国家的主要目的在于,指责塞尔维亚不能正视自己的过去,从而以减弱塞黑在科索沃最终地位问题上的谈判立场;其次,西方希望在7月11日之前尽快逮捕姆拉迪奇,认为在这些令人震撼的画面播出之后,多数民众对于姆拉迪奇会有一个新的认识。
斯雷布雷尼察事件的真相究竟如何?
到底应怎样看待这一事件?
原塞尔维亚军事医学院院长、曾经多次出现在各个战场上的斯坦科维奇将军这样认为,“在斯科拉宁一个掩埋着尸体的大坑里,我们亲眼看到一个男孩走了进去,一个一个地翻找着每一具尸体,我想上去制止,但他对我说,‘我的父亲、母亲、兄弟和姐姐都在这里’。
后来,我见到了身着军装的这个男孩,他背上了冲锋枪,开始去为自己的亲人复仇。
”将军说,斯雷布雷尼察事件的最大问题就在于,“我们目前审判的是(战争的)结果,而不是它的起因。
这些行为是什么?
肯定是犯罪。
但到底是种族灭绝?
复仇?
还是其他的什么?
我们对死者有所亏欠,不仅仅是指塞族人,同时包括所有的战争死难者。
”
波黑电影《艾达,怎么了?
》讲述的是被冠以“欧洲火药桶”的称号的巴尔干半岛波黑女主艾达的家人和斯雷布雷尼察其他成千上万的人在联合国营地寻求保护但最终被屠杀的故事,获得第93届奥斯卡金熊奖入围最佳外语片提名和第77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
观影最大感受是沉重,一种挥之不去梦魇压的喘不过气来。
巴尔干半岛因多民族、多宗教信仰以及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和地缘特征,时至今日,该地区民族纠纷仍不断。
波黑东部小城斯雷布雷尼察25年前发生了二战后欧洲最严重的种族大屠杀,8372名穆斯林男子惨遭杀害,令人震惊的是这场大屠杀竟在联合国维和部队的眼皮底下进行。
斯维辛悲剧过去将近百年之后,当代西方史仍然上演这种惨无人道的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不能不让人痛心并发人深省:一是勿忘历史教训,怎么才能制止人类的残忍,防止这种滔天罪行不断的重复发生?
二是联合国以及其维和部队怎样才能发挥应有作用,而不是眼睁睁看着无辜百姓去送死?
七年前曾在巴尔干半岛逗留并路过波黑,沿途可见废旧的坦克大炮等武器以及残垣败壁的战争疮痍,可惜没能前去斯雷布雷尼察。
这场种族屠杀让两个民族水火不容,但导演用比较克制的情绪表达悲恸和愤怒,既不煽动观众情绪也不煽动民族情绪,而是反映百姓苦难,揭露罪行恐怖,暴露战争无情,让观众自己反思。
印尼数度发生迫害残杀大量华侨华裔的悲剧,可惜我们的影视却不去或者无法去触及这种题材。
1查阅了一些资料,才知道这是一部关于大屠杀的电影。
近年来罕见的大屠杀。
1995年7月11号塞族人攻入一个小镇。
10多天时间里,三万人当中他们干掉了8000多名成年男性。
而电影中只表现了数十人的处决,集中到一个大教室里,然后用机枪扫射。
这仅仅是一种示意图。
因为大屠杀是没有办法搬上荧幕的,出于人道主义,我们只能想象大屠杀。
或者去思考大屠杀带来的人道主义灾难。
这是一种从未有过的人生体验。
女主去给儿子收尸的画面,确实让人难忘。
这种灾难几十年都没有办法赎罪。
电影是极为珍贵的,因为我们谁都没有体验过这样的种族屠杀。
小镇上的居民绝大多数都是穆斯林,所以被塞族人仇恨着。
三万人流离失所,被无能的联合国部队陪伴着,电影的叙事达到了这个效果,有真实的力量。
2能够描述大屠杀,是因为他找到了一个独特视角:妈妈的视角。
我不知道他们的蓝本是什么,但是这个视角太不容易找到了这个像蜘蛛一样的妈妈,为了孩子不被杀掉,千方百计地想办法,一次又一次的向联合国求情。
但是无能的联合国上校卡尔森却不能够提供任何帮助。
甚至难民上厕所的问题,他都没有办法缓解。
这个妈妈虽然努力了,最终还是失败了。
阿依达是一名受雇于联合国的翻译,她所处的斯雷布雷尼察是安全区,受联合国保护。
1995年7月,塞军占领了当地,而民众则聚集在联合国的堡垒里外。
阿依达在谈判中深知塞军的残暴,她想尽办法让儿子和丈夫进入堡垒。
但在联合国军官对塞军的错误信任和无能为力,所有的民众都被以男女的方式分开。
阿依达想要把亲人混入工作人员,也想要他们藏在堡垒中,但终究还是失败了。
男人们遭到了屠杀,这就是历史上的波黑大屠杀。
这种战争电影的选题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种,从一个边缘人物切入这场战争。
我看到了阿依达的努力,一边要完成自己的工作去尽职的翻译联合国军官所说的话,一方面又要试图去争辩想要挽救更多的人;但我也看到了阿依达的自私,在她知道的信息比其他人多的时候,她毅然决然的选择一次又一次利用职务之便去保护自己的家人,她无暇顾及规则和任何的他人,她奔跑的身影里全是焦急。
可惜主角没有金手指,现实也没有特例和网开一面。
故事的结尾处理的特别猛,最后20分钟简直是电影最高光的一组镜头。
男人们的处决,冬天回家的阿依达,挖掘现场和让人痛哭的尸骨门,回到学校面对下面的家长们的熟悉的脸庞逐渐失去笑容,台上什么都不知道的孩子们…缓慢安静但非常有力量。
阿依达痛哭崩溃的身影是众多失去丈夫的妻子和失去孩子的母亲的缩影,而付出惨重代价的妇女们甚至在漫长的岁月里都找不到亲人,在未来也不知道要花多少时间去治愈和缓解。
波黑的这次战争是欧洲近代史上一次巨大的伤痛。
无论是联合国军队的无能还是塞军的残暴虚伪,都在两个民族心中埋下了更多仇恨的种子。
战争片的意义更多在和平,当我们直面这样的故事,我们就该意识到每个人都会是这位母亲,也都不该挑起战争。
第一次聽到「波黑」這個國名其實是來自足球;印象中這個位於巴爾幹半島西部的多山國家,球風向來強悍!
或者應該說,巴爾幹半島以強悍著名。
過去關於「巴爾幹半島」的電影題材,包括北約轟炸貝爾格勒之後的科索沃邊境安全問題;同時也牽扯到穆斯林、塞族等信仰、種族融合問題。
今晚看了最近即將上映的《阿依達的救援行動》,據稱是世界首部處理「雪布尼查大屠殺」議題的電影;它不是一部紀錄片,卻紀錄了人類最殘暴與泯滅人性的一頁歷史。
從電影的角度,我亦理解到今天的「波黑」,是如何走過90年代「雪布尼查大屠殺」,波士尼亞克人與塞爾維亞人的對峙,與平民百姓無端遭受的殺戮及迫害。
屠殺者將受害者關進一個密閉的空間,並將這場殺戮比喻成:「電影即將開始。
」可以想見1995年7月11日在巴爾幹半島,成千上萬的男女被殺害;這一段人類黑歷史,即使是透過導演潔絲米拉.茲芭妮奇 (Jasmila Žbanić)的鏡頭重現,都令人冷汗直流,直呼不可思議。
2020年適逢「雪布尼查大屠殺」25週年,由《旅行之歌》柏林金熊獎導演潔絲米拉.茲芭妮奇執導的《阿依達的救援行動》;電影開頭與結尾,都藉由人物細膩的鏡頭捕捉,呈現出極端、猶如地獄、天堂兩個世界的對照。
孩子們無邪的笑容,成人焦慮的臉孔,構成了一幅又一幅「人性」微妙的生存景況。
我想起了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的著作《戰爭沒有女人的臉》;可怕的是,劇中的女性、母親、譯者,也是這場殺戮下的遺孤阿依達,她並沒有缺席這場戰爭,卻同樣經歷了被強行掩蓋與奪走的人生,那真實地叫人不敢置信。
1991年南斯拉夫解体后,其六个加盟共和国之一波黑地区,穆斯林族、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这三个民族就是否独立产生了严重分歧。
而北约支持波黑独立的政策,则激化了民族矛盾,造成塞族的极端对立情绪,终于爆发战争。
1995年7月,发生在斯雷布雷尼察的惨案,约有8000 多波斯尼亚穆斯林男子,在联合国划定的安全区惨遭塞族武装的杀害。
这是二战后在欧洲土地上发生的最严重的一起暴行。
女主角艾达,虽然在为联合国维和部队做译员,但是她再怎么竭力,也无法保护自己的丈夫和两个儿子,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被带走。
男人被一车一车地拉到礼堂里,被墙壁眼里伸出来的机枪扫射……多年后,艾达在清理出来的死者骨骸和遗物中,找到了儿子穿过的鞋……冤仇宜解不宜结。
战争就意味着杀人。
所以永远都不要战争。
该片曾获威尼斯金狮奖提名。
比电影更让人震惊的是豆瓣前排评论居然有几条说这是女性电影。
一个从死人堆爬出来的导演会去刻意在乎性别视角?
波黑电影 艾达怎么了 讲的是前南内战时期塞尔维亚军队对波斯尼亚平民的屠杀,包括当地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不作为。
用了一位维和部队当地的英文翻译做主要人物,通过无法保护家人展示出那段岁月。
屠杀是真拍了,维护部队的不作为也展示了。
相当的直接,直接到需要去翻一下历史书,看看我们是怎么描述这段历史的。
导演是波黑人,前南战争时应该20岁出头。
不知道她具体经历过什么,但金狮奖提名,塞尔维亚至今没进欧盟,还有片尾大屠杀的骸骨和 飓风营救2 里的一些情节。
几点相加,电影里的历史应该是真实。
真实的历史很难用性别视角去诠释,尤其是这段相对冷门的历史。
如果用女性的细腻来讲述,小气不说,也破坏了紧张的真实感。
建议那些为学校不教英语鼓掌的人看看这部电影。
黄泉路上无老幼,不学语言,真遇上事,只能当电影里的色块或者统计文件上的数字。
第一秒就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的电影,合格的命题作文。
“女人最危险了”,作为附属品里唯一一种会思考的“物”,不论是做翻译还是做学者,不论是作为代表参与谈判还是穿着裙子露出脚踝,都很危险。
和将军沟通时,谈判桌上的花瓶里一半枯萎一半盛放的玫瑰,苍蝇嘤嘤叫着停在鲜红的花瓣上,烟雾缭绕,干得让人想咽口水;一种刺眼的隐喻,附带着性暗示和谎言。
女人的这种危险性在艾伊达身上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她抽烟却不带有任何会被凝视的性感,一身干练的裤装,冷静而不掺杂个人感情的公事公办,遇事会突然爆发的泼辣,在男性看来都是危险的,仿佛抢走了高位者的特权。
她也确实享有特权,想尽办法谈条件、最终把丈夫和两个儿子带进基地,而她作为联合国雇员也能够获得庇护。
也许这种地位是幸运的,但给她带来的不幸和自责又要比等在基地外的人们多得多。
最终的艾伊达,悲伤、迟缓、沉默,全然不似最初的雷厉风行,语言不再构成她的功能。
回到老屋时,她却依然有着和族人一样的喝咖啡的习惯,看到羞涩可爱的小孩儿,还会露出护雏一样的微笑。
她一无所有,已经不再是那个危险的艾伊达,联合国同样不再需要她。
在伤心地,只有乱葬坑边的褐色骨骸,提醒她并非什么都没发生。
虽然是情节老套的流水账,但镜头语言非常细腻。
克制的情感随着时间渐渐放开,观者的视角从被拒之门外的焦虑,再到基地内饿殍遍野的挣扎和无奈,并没有违和感。
不论基地内外、平民还是艾伊达,紧张和绝望是一以贯之的。
所以它并没有赋予战争任何美化、粉饰的浪漫,没有死亡和分别中能让人感受到的撕裂的美学,只有一根线崩得那样紧、最终断开,无声地打出一道血痕。
基地外的蝉声、虫鸣,孩子的哭闹、大人焦急的议论,搓洗衣服的吱呀声,混合在一起却是死寂。
克族姑娘的碎花裙、穆族母亲的布头巾,面对着将军身后那个旋转着记录一切的镜头,投射出嫌恶又期待的色彩。
司机喊着“小心点,这不是堆马铃薯”,只能摊着手看士兵把老幼妇孺塞进无人护送的大巴。
艾伊达撕碎全家福和丈夫的战争日记,平民书写的历史在仓皇的撤退里戛然而止。
艾伊达总是在奔跑着,为自己的家人求生,在那份无法更改的名单打印出来后,仿佛就已经能看到儿子的骸骨。
进基地搜查的塞族军官看着哭泣的婴儿,吩咐手下给平民发面包。
说是发,其实只是高高地站在那里、朝人群一个接一个抛过去,看着人们伸出手推搡着去接去抢。
他享受的并不是帮助本身,而是畸变的征服带来的凌虐快感。
还有撕下的穆族旗帜、招牌,看“电影”前伸进窗口的枪管,白墙,染过焦土挂着泪水的眼睛。
孩子们听到枪声,抛下足球跑远;几个年轻人攀谈着走过,最后只剩下拉远的镜头和鸟鸣。
可你又能责怪谁、责怪什么?
作为人类而责怪人性的贪婪、好战吗?
尽管我依然相信,这样的事情在今日、明日依然会无数次地重演。
到最后,谁还不是像艾伊达的孩子与那些联合国军官一样,吃着安眠药沉沉睡去,安慰自己“已经熬过了三年,接下来无论如何也要坚持下去”。
倏忽之间,就连这场令全世界震惊的、发生在文明的现代社会的屠杀,也已经过去了二十年。
二十年,足足攒出了一代人。
艾伊达做板书时,小姑娘饶有兴致地咬着辉柏嘉铅笔的笔头,小男孩长长的睫毛在蓝色眼睛上忽闪着。
和平鸽在儿童的手势里高高飞起,幸存者们神色复杂地看,在笑容里突然回忆起什么,避开了孩子们发亮的视线。
面对这样的目光,我也只能把脑袋撇开吧。
有人说在那个小镇立着一座白色的碑,下面这段铭文用英塞双语写就。
传达出同一种心情的翻译,精确,不带有多余的修饰。
“我们向全能之神祈祷,望怨气换为希望,望复仇变为公正,愿母亲的眼泪变为祷告者,暴行从此远离斯雷布雷尼察和它的人民。
”TRANSLATE。
可翻译却永远地跨过不同的地域、文明,用那双眼睛凝视着你。
女性,翻译,绝对中立。
蓝色的她总是在奔跑着,把情绪吞咽在一门陌生的语言里。
无法和解。
再现
以个体视角去重现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不仅是对塞族残忍行径的痛斥,也表现了平民面对暴政的无力,比较意外的是女主为家人寻求庇护的方式就是利用自己的身份特权,全程没有对他者展露更多怜悯,这可能在观众看来会比较情感自私,毕竟大家对辛德勒的名单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更为欣赏,但以真实情景来看女主的做法无可厚非,而且正是这次“走后门”的失败才更显出民族对立导致的恶果,结尾定格在孩子纯真的脸庞上,对未来的和平愿景以及背后隐隐的伤痛都涵盖其中。
震撼之处在于,看到了一个家庭的悲剧和痛苦,就意味着这种惨剧在战争中已经上演了无数次。军方内部人员尚且如此,那些平头百姓更不用说了。国际社会要么事不关己,要么接收的都是美化、残缺的信息。第三世界政治局势“一片大好”的下面不知堆着多少累累白骨。
3.5,故事较为简单,背后的历史应该去更多地了解,拍的很紧凑,节奏方面处理的很好,还是跟《波斯语课》的一个问题,不出彩,前面应该要拍得更窒息一点,但是视角层面上更喜欢这一部。
作者"冷静地"绘制了被屠杀的"真实"场景与战争的残忍,但只是一家之词,从塞族的角度也有大量同胞被种族屠杀。但这一切的根源没有阐述,在这依旧是弱肉强食的世界里,美西方貌似傻白甜地举措,鼓动民族仇恨,给予空无幻念,到头来又为了自己私利舍"车"保帅"。从少死人的中立客观角度,美西方真的做对了吗?当然,塞族的举措也是毫无疑义地应受谴责!
提了奥外后火速看完了,这部应该比较贴奥斯卡的口味,狠狠黑了一把UN,预测会拿奖。和最近的一部《亲爱的同志》比较类似,以女性视角讲述战争残酷,看过的战争片,太多都是血腥残酷,这样简洁干练的风格如此耳目一新。比较震撼的是人类屠杀场和结尾认领尸骨的部分,随着一段长久的寂静,这些曾经鲜活的灵魂也永远尘封在波斯尼亚的记忆里。
“人”在权利面前不过是资产,“人”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很难评判这部电影所带来的,本身是讨巧的女性视角与翻译官角色,它只是在讲述历史和人物的纠结,艾达始终不能左右决策的,就像电影始终不能洞察那一段历史一样,只是游走在表面,镜头语音也无法掩饰,相比于《亲爱的同志》差的太远。
艺术水平可想而知地普通只是内容上又一次地提示人们《地下》的结尾为何要那样安排乌斯塔沙 塞军 联合国军……尸体
掌握话语权是真的好,可以为所欲为,改写历史。
家庭命运撞上种族敌对灭绝的巨轮(波斯尼亚穆族背景在欧洲的特殊性),现场音和混乱所呈现的“真实”力量
视角很好
看完之后,非常想去了解背后的历史。这场战争距离我们如此之近,却又如此之远。唉,民族与信仰之间的仇杀。人类真是。
对于不了解事件背景的人,看起来有一些代入困难,我也不了解故事背景,仅仅就电影而论。un维和部队为何表现得如此软弱并不清楚,主角明明知道会发生什么,却只想着救自己家人,动机略显不足,也许发动群众的力量能够获救。(我说维和部队怎么这么软弱呢,弄半天让塞尔维亚俘虏绑了电线杆上了,这么重要的背景不拍出来,还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垃圾)(更垃圾的是什么,这是波黑闹分裂,塞尔维亚在维护南斯拉夫国家统一,这个不说最扯淡)
……有时候魄力很重要,但是最后到底是不是徒劳呢?
23_041。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1995年7月,波黑塞族军队攻占了波黑斯雷布雷尼察联合国设立的安全区,约有7000穆斯林男子和小孩惨遭杀害。斯雷布雷尼察惨案被认为是二战后在欧洲土地上发生的最严重的一起暴行。(以上来自百度)电影末尾标记的数字是8372名。主角演得很好。
开头的群像戏就技惊四座,不过后半程我睡着了,在此还是要感谢群友的票🎫。(BJIFF/Day3/Scene11)【英皇】(今天北京下了一整天的雨,半年多没出门了,转场走路走得我脚疼)
说1995波黑战争时期发生在一个维和部队难民收容所的故事,为了保全丈夫和二个儿子不被塞尔维亚士兵带走,作为维和部队翻译的女主四处奔走不停却得不到任何人的帮助,说明了战火波及的平民生命安全在战争中的脆弱。
真实的平淡感。
拳师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