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刺客聂隐娘

刺客聂隐娘,聂隐娘,The Assassin,The Hidden Heroine

主演:舒淇,张震,周韵,妻夫木聪,阮经天,谢欣颖,倪大红,咏梅,雷镇语,许芳宜,毕安生,张少怀,石隽,梅芳,戴立忍,忽那汐里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中国香港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5

《刺客聂隐娘》剧照

刺客聂隐娘 剧照 NO.1刺客聂隐娘 剧照 NO.2刺客聂隐娘 剧照 NO.3刺客聂隐娘 剧照 NO.4刺客聂隐娘 剧照 NO.5刺客聂隐娘 剧照 NO.6刺客聂隐娘 剧照 NO.13刺客聂隐娘 剧照 NO.14刺客聂隐娘 剧照 NO.15刺客聂隐娘 剧照 NO.16刺客聂隐娘 剧照 NO.17刺客聂隐娘 剧照 NO.18刺客聂隐娘 剧照 NO.19刺客聂隐娘 剧照 NO.20

《刺客聂隐娘》剧情介绍

刺客聂隐娘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寂寞天宝后,巍巍大唐辉煌告终,朝廷的威严和向心力进一步削弱。此时藩镇林立,派系迭起,在四分五裂的乱象之下李氏帝国勉强维持着不堪一击的和平与威信。河北三镇之一的魏博镇,刚愎暴戾的节度使田季安(张震 饰)野心勃勃,相机而动。会朝廷派神策兵讨伐王承宗,魏博主从各执一词,纷争连 连。与此同时,田季安自幼被公主道姑带到山上修炼剑法的表妹聂隐娘(舒淇 饰)满师归来。她谨遵师父教诲,奉行杀一人以救万人的理念,接连手刃多位大僚,而此次归来则将狙击目标锁定在田季安身上。剑术已成,道心未坚,侠女聂隐娘捷若猿猱,隐迹红尘…… 本片根据唐人裴刑的传奇小说《聂隐娘》改编,并荣获第68届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最佳导演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两个罪人和一头骡子姐妹兄弟北极营地藏身圣诞多美好血腥的宽恕七日地狱庇护:扭曲的恐怖和幻想故事逃狱者他人之子无品大将迷魂战诡婴吉咪抢个将军来压寨29片棕榈叶天底良知公子独宠瓦匠妻修女有枪芬兰最有趣的人神探瓦雷斯:绑票追缉令阿修罗城之瞳我家的女仆太烦人了!沐浴之友奇迹赛季谜探休格第一季四月一日三姐妹之家庭故事病菌侵蚀凡人修真张天师夺命水箱唇亡齿寒双面人生

《刺客聂隐娘》长篇影评

 1 ) 纯观感非影评

《聂隐娘》,不知道期待了多久的影片,终于看过之后的感觉却连意犹未尽都算不上,有些失望其实,所以下面纯属主观吐槽。

1.画面问题,看的时候就在奇怪为什么这么粗糙,不是颗粒不颗粒的问题,就是糙,白天戏景深基本被压平了,看不出层次,夜景戏因为侯导的自然美学追求对于人造光源的排斥,效果更是吓人,大段大段的内场夜戏看的人很难受,导致中间忽然跳到外景日戏的时候眼睛有不适感。

画面比例也很奇怪,看报道是为了把画面拍的更有味道而特意选择了1.33:1,结果导致影片绝大部分时间画面左右留白,而中间一段公主抚琴又是正常的1.85:1,不知道为什么,好想问问。

李屏宾是我最爱的摄影师,至少是华人里面最爱的,但这次的画面真的不对,包括运镜,至少不是他的一贯水平。

2.侯导影片文本上的故事逻辑性强弱已经不用追求了,我这次只是单纯的觉得台词写的很多地方无法接受,“杀汝表兄”,“有人谓”,还有“这是俺阿爹留给俺的”,真的没有人觉得不舒服吗?

我无法明确的表达我听到有些台词时的奇怪感受,如果你在坐火车的时候,也对“请不要在列车的任何部位吸烟”这句话感到说不出的别扭,或许你就明白我的意思了。

3.表演方面,这次演员说台词除了倪大红之外没有一个是舒服的,尤其是开篇不久聂隐娘回家,她母亲在室内的那一大段独白,真的是,无比难受,无比难受。

这次,风景很好看,美术服装道具也很棒,也只能看这些了,因为演员几乎不能看,除了倪大红。

4.所有的远景和全景包括过场空镜都很好,但一到中近景就别扭,侯导的那种节奏感在全景以下的景别里面全部被无限放大,导致几场室内中景戏节奏拖沓,看的人很疲惫,尤其是上面说的那段独白,和田季安与瑚姬在屋内初见隐娘这两段戏。

5.又整理了一下侯导之前的作品,发现最爱的还是《南国再见南国》,其次是《咖啡时光》,尤其是前者,应该是侯导的巅峰作了,每一处几乎都是完美的,再无超越,而作为参照,主演相同的《最好的时光》里面,最喜欢的也还是第一部分,讲述他那个年代故事的《恋爱梦》,后面两段清末和现代戏差好多,拿捏不对那个度。

最后推荐这个九苍的这篇影评吧,观感部分几乎就是我全部想说的了,无法理喻五星党的立场,将普通观众说看不懂和难看的片刷五星对你们来说真的就那么值得骄傲吗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579718/

 2 ) 謝本師

如果從台灣當代文學研究的角度觀察前幾天在南法首映的電影《刺客聶隱娘》,則我很願意把它隱喻地看作一篇特別是屬於編劇朱天文個人的、影像化的「謝本師」寓言。

一位終究要返回人間觸識真情的學生在全世界面前向那位曾賜予她整個世界的黃老謀略家捧出本心白刃相見就此作別。

胡蘭成思想近於黃老陰謀家,應該是不易之論。

下文會說明電影中隱娘的道姑老師不但是同道中人,還是至今朱天文參與編劇的電影中最接近胡蘭成的隱喻化身。

首先看看道姑傳給隱娘的教諭,它以這兩句話為宗旨:「劍道無親,不與聖人同憂」。

劍道無親,這句話當然是改寫自《道德經》的「天道無親」,它也是胡蘭成的信條。

在胡蘭成的回憶錄《今生今世》裡,他曾用「天道無親」形容張愛玲的客觀寡情,又用這句話批評汪精衛,說汪只因感動於東條「在危難中見真心」就想一同對英美宣戰,不符合「天道無親」的帝王條款:「汪先生是大俠,但王者應如天道無親」。

在電影裡這句話被改寫成「劍道無親」,但宗旨不變:學道應該要超越「俠」,甚至超越「真心」之相感動,而要學會站在王者敢與天齊的視野拿出天地的權衡作出大決斷。

胡蘭成甚至說過:「不殺無辜是人道,多殺無辜是天道」。

道姑或說嘉信公主不也如此?

她傳給聶隱娘的教諭,和胡蘭成批評汪精衛的心法一脈相通。

一個無辜兒童或一位表親的生死,和一個朝代的興亡相比,孰輕孰重不問可知。

殺死田季安,魏博必然內亂,河北不免生靈塗炭,可那當然只是尊王倒幕大計的必要之惡。

胡蘭成單提「天道無親」而不說《道德經》原文的下句「常與善人」,這已能表明他理解經典的黃老取徑,而嘉信公主在「劍道無親」之後出以「不與聖人同憂」,其黃老兵權謀家的色彩只能更濃厚。

「不與聖人同憂」原出《周易‧繫辭》,是說天道對萬物的顯藏成毀只是自然而行,完全不受聖人尤其是儒家聖人的意志和道德感情左右,這跟以帝王視野自許的黃老思想當然一拍即合。

這句話也見諸胡蘭成的言論,比如在朱天文主編的《意猶未盡:胡蘭成書信集》所收錄的胡蘭成寫給黎華標的第二封信裡,他就拿「天地不與聖人同憂」和他的「天地不仁」學說相參證。

「天地不仁」,就是「天道無親」。

胡蘭成給黎華標的開示,正是嘉信公主傳給聶隱娘的心法。

裴鉶原著裡的尼姑被改寫成道姑,豈是偶然。

黃老思想發用出來,容易成為陰謀家,這也是人盡皆知之理。

拿電影《一代宗師》作比方,那就是作為「面子」的王者經常要靠作為「裡子」的軍事手段、暗殺手段甚至更不可告人的陰謀詭道達成其政治目的。

電影中,隱娘的老師嘉信公主出身皇族而修真奉道,地位清高,卻(奉命?

)暗中訓練刺客謀殺大僚,成為傾動中唐政治的幕後要角,她正是一個身兼面子和裡子的人物,由黃老而步向陰謀。

話說胡蘭成當年受邀講學,地位不能說不清高,當其面對學子在談笑間不諱殺伐而潛移默化之際,和嘉信公主起心動念自有近似之處。

只是他畢竟沒有像三島由紀夫那樣培養出自己的近衛軍,朱家姊妹畢竟不是揮刀拔劍的女刺客,胡蘭成對外也只說要把她們培養成能關天下計的「士」。

就在此處,書生胡蘭成和嘉信公主似乎有了差距。

但如果我們用功能隱喻的角度去探索刺客一詞所宜含蘊的文化意義,則又不然,可以視界一新。

四十年後我們回顧當年歷史,朱家姊妹還真是被胡蘭成挑選培養出來,用一種看似無害的文青少女裝扮鼓動風潮、造成時勢,最終偏門擊刺了五四以來的多種大敘述。

她們至少在文壇上發揮了等同少女刺客的功能,在隱喻中執行了胡蘭成設計的文化任務。

這群小青年當時自然未必知道甚至就不曾感覺到她們在胡老師天下大計中的位置,但是回顧她們在台灣文壇上以無厚入有間的利落身手,誰都將驚歎她們真可比擬日本幾個老政黨在本世紀初選舉戰爭中輪番祭出的秘密武器:那些形象清新的年輕女議員。

從文壇推開去說,如果台灣政局沒有在九零年代之後急轉直下,誰知道朱家姊妹不會登上政壇充分實現胡蘭成的期許?

事實上朱天心還真參與了選舉,和那些被日本人特稱為刺客的女議員只有一步之遙。

沒錯,刺客。

近現代的「謝本師」宣言似以章太炎為嚆矢。

《刺客聶隱娘》的文言化和激烈程度當然不能和章太炎相比,但師徒以白刃相見恐怕也不是章氏所能夢見。

隱娘一身武藝都是老師賜予,全副意識形態都是老師造就,現在卻必須面向全世界被迫用最斬截也最直觀的方式辭謝老師走向自己的人生(這才是本片對原著最重大的改編),儘管決鬥過程在鏡頭底下輕描淡寫,甚至溫婉迷離,但我們只要想想電影背後朱家和胡師之間三代將近十人四十年間那些初見如對先知而終須回到人間面對自我觸識真情的複雜情感歷程,那麼我們就會知道:簡短的膠卷敘事恰好襯托了隱喻本事的驚心動魄,因為每一剎那都以四十年的人心作為祭獻。

◎ 我免费许可任何人重制此文《谢本师》,但请满足以下条件:不增删改动文字(繁转简无妨)、注明作者、附上原文豆瓣链接、有豆瓣帐号的话点个有用。

 3 ) 一部家庭DV拍的风光人物静物"明信片"

抱歉啊,不管你B格再高,不好看还是不好看。

不管你是国际大导演还是国内新人菜鸟导演,不好看还是不好看!

开头就是黑白片,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为什么是黑白片?

想表达什么呢?

恕我没文化看不出来。

为什么不是主流宽屏幕的画面,还是感觉很古老的窄幅画面?

为了什么?

不知道。

开头就是几句文言文?

好嘛,B格够高,既然是给现代人看的,不说现代话,搞几句古文是几个意思?

既然要说古文,为何不索性发唐音呢?

那才古意盎然嘛!

全片全是各种不明所以的不说话也不做动作的人物,呆立在那边,上下间也不衔接,不知道想要说明表现什么,可能是我文化太低了吧。

无法揣测出导演想要表达什么,小的真是罪该万死。

全片配乐超级少,貌似只有跳舞的那一段才有音乐,呵呵,倒是省了一大笔钱。

还有,谣传说朴树有唱歌,谁说的,你给我站出来,我保证不要你命!!!

全片人物几乎不讲话,嗯,沉默是金嘛,很好。

好了,19元你吃不了亏,19元你上不了当。

(胡扯!

你当我的钱是大风刮来的吗???

 4 )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心因深情而无疆

怀著满怀期待与诚意带著全家去看侯导的戏!

怎麼说呢,家人反应两极!

极好与极差。

第一种极差:《好山好水好无聊》故事到一半,周围很多孩子就开始玩手机了!

我家的孩子也表示无聊,这戏的背景他不知道,对话不多而且他不全理解。

在这急速网络资讯中成长的很多青少年,看多了各种浮夸的表演、搧情的对话、无厘头的搞笑.....一时要他静下心,去体悟戏中温润绵厚极简极雅的情蕴不容易!

需更多事前的准备和事后的讨论,才会明白。

第二种极好:《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心因深情而无疆》隐娘是个刺客,她师父给她的信念是杀一人以救万人。

所以片中,她面对第一次的刺杀对象,置毒弑父、荼毒百姓,贼寇猛于虎的恶人,她俐落果断,像杀只飞鸟般简单地完全任务。

第二幕就不同了,她看见要刺杀的对象对孩子流露出全然关怀呵护的父爱,她站在隐密的梁上观察终日,竟无法下杀手。

她心中重情更胜於《这个杀手不太冷》的主演。

 刺客总是要杀人的,但聂隐娘女侠身份的确立,反而是通过“不杀”来完成的。

在朝廷与魏博的政治角力中,唐朝嘉诚公主下嫁魏博,在魏博她是孤独的青鸾,后郁郁而终。

嘉诚公主的形象像是隐娘的精神导师,聂隐娘幼时被拐、聂隐娘与田季安的幼时情愫、聂隐娘放弃刺杀田季安等关键节点,都因嘉诚公主而变得合情合理!

其孪生妹妹嘉信公主在刺杀魏博藩主后出家为道姑拐走了聂隐娘,13年后将她教导成武术高强的刺客。

而新的魏博节度使田季安是隐娘青梅竹马的挚爱,也是她下一个刺杀的目标。

她隐身在魏博宫廷中数日,目光始终观察著田季安的一切,他的妻子、他的孩子、他的宠妃、他的家臣、魏博的权力角斗....编剧朱天文说,其实故事并不难懂,就是一个刺客受命去杀自己心上人却下不了手的故事。

故事的另一分枝,是她保护父亲与被贬抑的舅舅付任的路徒遭遇追杀的情节,其实我很喜欢这一段,长镜头下天地山水如诗如画,山野小村里的人们璞实自然,和谐无争!

仿佛是生活在桃花源中,岁月悠长静好。

而铜镜少年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见其侠义精神、和刺客打斗身手机敏见其聪慧、对村童对谈亲切和蔼见其善良、对隐娘关切尊重见其深爱,没有太多对话、没有浮夸剧情,但是真情重义却自然深刻。

还有很多细节,值得一看再看,犹如伟大可传世的艺术品!

要用心细细品味。

 5 ) 李白的《聂隐娘》还是杜甫的《聂隐娘》?

对侯孝贤导演的这部《刺客聂隐娘》,我的看法概况起来四个字:有感无爱。

影片称得上是佳作,但怕还算不得经典。

侯孝贤的片子我看得不多,依友人的说法,感觉在侯导的影片中,这部也归不到最出色一类里。

这不是看得懂看不懂的问题。

如果按单项来说,我认为本片在导演方面能给9分(10分制),摄影、服装包括剪辑方面也都很出色,但编剧和另一些方面我恐怕只能给7分——这大概也是影片拿到戛纳最佳导演奖而没得金棕榈最佳影片的缘故。

影片本身的一些问题我放到后面简单说。

先说最关键的,我为什么觉得《刺客聂隐娘》拍得很好但我不喜欢:因为我认为侯孝贤的处理没有拍出这篇唐传奇的神韵!

他把一个有道家出世色彩的仙风道骨的飘逸故事,拍成了儒家隐忍思想的沉郁电影。

(感谢老婆的一番分析让我总结出了对本片的感受 ^_^)打个比方,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被改编成了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味道总觉得不对吧。

(关于唐传奇与道教的关系,有很多专文论述,我这里也不做学问,就不引述分析了。

)简单说,我完全理解导演去戏剧性的风格,也很赞同这种没有强情节强故事的艺术性手法,但是,我不认为以此来处理聂隐娘这个题材是好的选择。

自然,我同意艺术家有权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改编、拍摄电影。

但我认为这就偏离了原作的风格,丢掉了其最大特色:唐传奇《聂隐娘》是个非常飘逸、神奇、大胆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坚定、有主见、有本事、有神仙气概的女性形象。

读下来让人不仅拍案称快而且心向往之。

这种唐朝的开明、积极、蓬勃、多元、随性气概,没有在侯孝贤的《聂隐娘》中得到充分体现(当然,侯导展现了其他一些很有价值的东西)。

这也是我觉得本片没有拍出唐朝味道的原因,至于说服饰、对白、礼仪等等是否真实还原,倒是末节了。

唐传奇《聂隐娘》这个故事有相当明显的道家/道教色彩:1,虽然是个聂隐娘的师傅是尼姑,但文中多有炼丹服药之事,很像道家——影片中也把其师傅直接变成了道姑。

2,聂隐娘既有入世之举,又有出世之心,行为自由洒脱,有神仙气概。

3,小说中对世俗的描绘点到为止,不涉人伦道德,家国曲直。

思想态度更接近老庄一流。

先来看看小说中的主人公。

此篇唐传奇中非常出色的一点是聂隐娘这个角色的独立自主性:她从尼姑那里回家后,大胆讲出真相,令父亲畏惧,从此自行来去,不受约束;自主择夫,而且找的是个看起来一无是处只会磨镜子的少年,眼光独到,也由此能看到她不喜权力金钱,有归隐出世的态度;不受父亲长官的管辖,只相当于其门客,为其杀人时见到对方能力高超,即刻决定投靠——这和其他唐传奇中如红线女等人颇为相近:崇尚能力才华、人品风格,不以政治见解或势力归属作为效忠的前提。

护主成功后,即归隐江湖,“寻山水,访至人”——注意一个细节,聂隐娘在这里连丈夫都不要了,请主公刘昌裔给了丈夫一个职位,自己飘然离去!

侯孝贤的电影中,首先加入了聂隐娘与被刺杀者田季安的恋情关系,接着又让田季安的现任妻子田元氏成了精精儿!

我很理解这个改编,因为原作的角色之间关系太弱了,放在电影里谁与谁都没联系,怎么成?

但我并不认为这是个很好的设定,尤其是周韵饰演的田元氏与聂隐娘的关系。

原作中很明显能看出,精精儿和空空儿就是聂隐娘的两个师姐:“尼先已有二女,亦各十岁。

皆聪明婉丽,不食,能于峭上飞走,若捷猱登木,无有蹶失。

”聂隐娘能在最后决断先机,克敌制胜,是因为知己知彼。

但影片中田元氏与聂隐娘之间成了情敌关系,两人的决斗放在聂隐娘刺杀田季安不成之后,这场战斗就有了“夺情”的味道。

比之原作临阵变心,改投明主,以身相护,总觉得差了那种英风侠气、洒脱身姿。

同样的,影片中把空空儿与精精儿的刺杀重心放在了田季安的妾室胡姬身上,固然有背后藩镇与中央斗争以及家族势力之争的背景,但仍有很大因素是要归结到田元氏不希望小妾有子的宫室斗争情节上。

也让其格局气概小了很多。

我最不喜欢的,是把原作中极为精彩的聂隐娘斩精精儿、退空空儿一场改得味道全无!

摘原作这一段:刘豁达大度,亦无畏色。

是夜明烛,半宵之后,果有二幡子,一红一白,飘飘然如相击于床四隅。

良久,见一人望空而踣,身首异处。

隐娘亦出曰:“精精儿已毙。

”拽出于堂之下,以药化为水,毛发不存矣。

隐娘曰:“后夜当使妙手空空儿继至。

空空儿之神术,人莫能窥其用,鬼莫得蹑其踪。

能从空虚而入冥,善无形而灭影,隐娘之艺,故不能造其境。

此即系仆射之福耳。

但以于阗玉周其颈,拥以衾,隐娘当化为蠛蠓,潜入仆射肠中听伺,其余无逃避处。

”刘如言。

至三更,瞑目未熟。

果闻项上铿然,声甚厉。

隐娘自刘口中跃出,贺曰:“仆射无患矣。

此人如俊鹘,一搏不中,即翩然远逝,耻其不中,才未逾一更,已千里矣。

”后视其玉,果有匕首划处,痕逾数分。

自此刘厚礼之。

看这两段,首先原作中的刘昌裔确实是个英雄人物,不但有神算的本事,还有无畏大度的气概!

精精儿的到来只是前奏,双方交手全是虚写,相当于《三国演义》中关羽温酒斩华雄,这是气氛渲染。

接下来才是重头戏:聂隐娘先讲解来者的厉害之处,告诉主公自己也无胜算,造成紧张气氛。

接着一系列细节描写,做准备。

真正打起来却又只一笔带过!

如雪泥鸿爪,人家一击不中早已鸿飞冥冥。

一派骄傲无比的大高手风范!

读来让人心折。

这篇传奇中,空空儿的“一搏不中,即翩然远逝”,聂隐娘的“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都带有老庄的飘然出尘,与世无争的意味。

电影中的功夫技击,没有展现出这种虚虚实实、扣人心弦的战斗场面来。

精精儿与聂隐娘的对决过于写实,而空空儿居然变成了一个只擅厌胜之术的妖僧!

全无那种自恃身份的大高手气概。

就连聂隐娘的师傅,在影片中也只见其戾气——原作中开头即言“年方十岁,有尼乞食于锋舍,见隐娘,悦之,云:“问押衙乞取此女教。

”锋大怒,叱尼。

尼曰:“任押衙铁柜中盛,亦须偷去矣。

”及夜,果失隐娘所向。

锋大惊骇,令人搜寻,曾无影响。

父母每思之,相对涕泣而已。

后五年,尼送隐娘归,告锋曰:“教已成矣,子却领取。

”尼亦不见。

”可见她是觉得聂隐娘有慧根资质,于是便肆意而为。

电影中的这个角色显得入世太深,似乎颇有怨念才会让聂隐娘必须杀田季安而后快——既然知道聂与田曾有婚约在先,这做法岂不过于狠辣严酷么?

《刺客聂隐娘》过于突出了聂隐娘的为情所困、隐忍、坚持,其“隐”更接近儒家的家国故事、亲爱情怀,最后聂隐娘的离去有一种不得以割弃的态度。

而唐传奇中的聂隐娘则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道家态度,对所有人的态度都相当恬淡。

据一细节为例:原作中聂隐娘奉师命去取人性命,虽然“见前人戏弄一儿,可爱,未忍便下手。

”但最终还是“至瞑,持得其首而归。

”只不过因为尚有真性情犹豫了。

这种真性尚存正是其后来不愿对刘昌裔下手的情感背景。

真情与杀手本能的矛盾冲突在原作不多的篇幅中反而凸显得比电影更强烈!

聂隐娘从开始时杀人于无形,到虽犹豫但还是动手,到后来的反水,到最后的绝尘而去,一步步越发飘逸自由。

电影里聂隐娘见小儿招呼即下树相见。

这种改动增强了影片中聂隐娘这一角色“重情重义”的色彩,而这种情与义,都是儒家风味的,颇符合“仁义礼智信”的原则——换句话说,唐传奇中的聂隐娘,应该叫“仙侠”,而电影中的聂隐娘,其实是“义侠”。

电影结尾,聂隐娘与师傅一番交手,宁愿反抗师尊也不去杀田季安,这既保持了影片中她重情重义的形象,更带上了为国家安危不愿乱杀一人的儒家态度。

在此之后,她和磨镜少年离开,前往遥远的新罗。

更像离开伤心地的逃避。

唐传奇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英风飒爽、敢作敢为、功成身隐的聂隐娘;电影当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重情重义、心结千千、怅然离去的聂隐娘。

并非侯孝贤的电影不好,只能说,她不是我希望或者感觉应该看到的那个《聂隐娘》。

(后面关于影片具体的问题再补充)

 6 ) 《刺客聂隐娘》:一出被故意隐藏的宫斗剧

01很多人看不懂《刺客聂隐娘》究竟讲了个什么故事。

这当然是侯孝贤导演有意为之。

可是别误会,他这么做不是为了故作高深,他只是不希望观众把所有的焦点都放在这个故事上,而忽略了他真正想表达的东西。

因此,只有模糊焦点,那个“点”才会虚化成一个“面”,呈现出更大的格局。

那么,被侯孝贤有意模糊掉的那个“点 ”是什么呢?

他想要呈现的“面”又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从这个角度,来聊聊这部电影。

02看过侯孝贤电影的人都知道,他擅长用“虚写”的方式来表达。

比如拍一场打斗戏,一般的导演会着力于描画这场打斗的激烈程度,采用大特写,升格镜头,拍双方如何拳拳到肉、汗水四溅。

这是实写。

而侯孝贤不会这么拍,他会将笔墨更多用于营造打斗前的紧张氛围,或是用一个长镜头拍胜利者一步步远去,消失在视线的远方。

这就是所谓的虚写。

即将叙事的核心部分隐去,只留下事件发生前后人物的状态。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有一种举重若轻的飘逸感。

虚写会让叙事呈现出一种琐碎的片段化,核心部分要依靠观众的代入和想象去构建。

侯孝贤善用长镜头去拍摄这些间隙。

固定机位的长镜头形成了一种灼灼的注视,那种时间的压力感会一点点涌向观众,激发他们的感受力。

言有尽,而意无穷。

十分耐人寻味。

这就是《刺客聂隐娘》的魅力所在,当然,看这部电影最大的门槛,也在于此。

下面,我就把本片叙事的核心部分梳理一下。

在我看来,《刺客聂隐娘》被虚化的那一“点”,或者说故事内核,其实是一出“波云诡谲、险象环生的宫斗剧”。

这出宫斗剧是在三个层面上展开的,分别是:朝廷和魏博,田家和元家,以及三个女人和一个男人。

03我们先来看“朝廷和魏博”之间的斗争。

在唐朝的历史上,为了平息安史之乱,朝廷不得已借助藩镇势力,而叛乱平息后,各地藩镇又成了尾大不掉的隐患。

它们拥兵自重,各怀鬼胎,对朝廷虎视眈眈,这其中实力最强的便是“魏博”。

魏博与幽州、成德,并称为“河朔三镇”,是盘踞于河北一带的藩镇势力。

到了唐德宗时期,为了朝廷的安全,他将妹妹“嘉诚公主”下嫁给了魏博的节度使田绪,以政治联姻的方式来换取帝国的稳固。

此后,朝廷与魏博之间,度过了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

待唐宪宗李纯继位后,他改革弊政,大大削弱了藩镇势力,重振了中央政府的威望,史称“元和中兴”。

《刺客聂隐娘》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正值中央政府重新崛起,各藩镇人人自危的时期。

对这一背景,影片并未直接阐明,而是通过魏博内部的两次议事,勾勒出了时势沉浮的动荡。

在第一次会议上,成德节度使王承宗为获得朝廷的承认,将德、棣二州献与朝廷。

而朝廷则利用这一机会,将势力深入到了魏博的腹地。

魏博面临着危机,是该隐忍了事以求自保,还是该和朝廷公开摊派,成了两难的选择。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一幕,在议事厅上,主公田季安阴沉着脸,坐在殿中,听两侧的臣子各抒己见。

一面是“藩镇派”,试图巧设离间计,阻止朝廷势力的渗透;另一面则是以田兴为首的“朝廷派”,力主化解干戈,默许朝廷势力的扩张。

田季安一言未发,冷眼旁观,看着属下一个个公开站队。

在听罢了田兴“忍让朝廷”的陈词后,他突然发作,怒摔“豹镇”,眼里像要瞪出火来。

此时,田季安的心思已昭然若揭,虽然朝廷正如日中天,但他不能坐以待毙,一种“知命强英雄”的悲壮,已经有了苗头。

到了第二次会议,已经是影片的结尾段落。

此时的魏博,已经决定公开对抗朝廷。

只见大殿上,田季安侧脸坐着,听属下的回奏:“主公已决定与朝廷为敌,则朝廷必全力动员兵马,转向魏博……”那时的田季安,低眉侧目,面沉似水,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覆水已然难收,他在等待着自己和魏博的命运。

自始至终,在这场争斗中,侯孝贤都没有给朝廷任何一个镜头。

他没有拍宪宗的意气风发、势在必得,也没有拍政府军的威风凛凛、铁马冰河。

相反,他通过这两次议事,却把一种末世的肃杀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议事厅,庄严肃穆;田季安,进退失据;整个魏博,人心飘摇。

朝廷与魏博之间你死我活的争斗,已弥漫在了最最日常的空气中,成为了人们无法忽视的惶恐。

04我们再来看魏博内部“田家与元家”这两股政治势力的斗争。

影片通过田季安和瑚姬在纱帐内的一段对话,回溯了这段往事:田绪在世时,洺州刺使元谊带万人来投奔,田绪大喜,为了示好,便主意两家结亲,遂将元谊之女嫁给了自己的儿子田季安,后“田元氏”为田季安产下三子。

有了元家势力的支持,田季安后来的继位,就更为顺理成章了。

然而,在表面的风平浪静下,实则暗流涌动,杀机四伏。

元家有着自己的小算盘。

片中有一场戏,发生在第一次议事后,田兴因言获罪,被田季安贬黜至临清。

上路前,田季安特地来到田元氏的府邸,只见田元氏正对镜梳妆,妆容精致,面容姣好。

田季安不为所动,只冷冷地甩下一句“三年前活埋丘绛一事,不可再有。

”这句对白来得莫名其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为了巩固元家的势力,田元氏派遣“刺客精精儿”专门刺杀那些落单的田家臣子。

三年前的丘绛和此次上路的田兴、聂锋,都在她的盘算之中。

因此才有了田季安略带威胁地提醒。

田元氏微微一震,平淡地回了一句“知道了。

”然后继续梳妆,镇定异常。

片中的田元氏和精精儿都由周韵一人扮演,这一明一暗的呼应,清晰地预示了元家的明争暗斗。

更加触目惊心的,还在后面。

田季安的爱妾瑚姬身怀有孕,为保全自身,便以鸡血伪冒月事,混淆耳目。

然而,机敏的田元氏还是料到了此事,便委派空空儿以“纸人”做蛊,诅咒瑚姬。

后瑚姬被隐娘救下,田季安的侍卫夏靖捡得纸人,大为震惊,并由此牵出了一段骇人的往事。

夏靖对田季安说:“当年先主田绪在夜里突然辞世时,榻下也发现了这种纸人。

”看到这里,我们终于从这些支离破碎的细节,看出了元家的计划。

事情很可能是这样的:田季安娶妻田元氏后,为了帮助田季安继位,元家以巫术谋害了其父田绪,由此元家的政治地位获得了空前的提升。

此后,元家一面暗杀着田家的家臣;一面防备着一切可能对“元家子嗣继位”构成威胁的女人。

他们或许在等待一个机会,当田季安死后,幼子上位,大权便从此落入了元家之手。

当怒不可遏的田季安手提宝剑冲进后宫时,田元氏将儿子挡在身前,并未有丝毫的惧怕。

而田季安这一剑终究无处下落,只好劈向屏风。

事已至此,这个处于政治漩涡中的男人,早已无力挽回,只剩下无奈的发泄。

05最后,我们来看看发生在“一个男人和三个女人”之间的情感纠葛。

一个男人,当然是田季安,而三个女人则是:田元氏、瑚姬和聂隐娘,他们分别是田的妻子、爱妾和青梅竹马的恋人。

如果完全抛开政治层面的斗争,只看情感层面,《刺客聂隐娘》的故事也是十分圆融的。

聂隐娘和田季安自幼相识,并订下婚约。

后因政治因素的介入,田季安背弃婚约,娶了田元氏;隐娘只得离开,随道姑上山修行。

其实,在田季安眼中,田元氏从来不是一个妻子,而是一个符号或一个政治的筹码。

在田元氏的背后,站着整个田家的政治势力。

他们影影绰绰,伺机而动。

后来,瑚姬出现了,她成了田季安在情感上的一种填补。

刚刚在议事厅上大发雷霆的田季安,只要回到瑚姬面前,便马上恢复了平静和温暖。

他向瑚姬讲起了自己和隐娘的旧事,瑚姬听罢,垂泪道:“替窈七不平!

”更凸显了她的善解人意。

或许正是这一句贴心话,让一旁的隐娘,在瑚姬后来被田元氏加害时,对她出手相救。

隐娘在成年后,奉师命刺杀田季安,却念在旧情,始终下不了手。

最后,她选择违抗师命,独自离开。

三个女人,在用各自的方式,维护着和这个男人特殊的情感。

而每种关系,都有令人唏嘘的一面。

同样,侯孝贤在情感这条线上,仍然表现得极为克制。

可忍住不说,又往往比无节制的煽情,更平添了一种宿命的无奈。

06按照我们上面讲述的这三条线,如果换一个导演,一定能把它拍成一部比《甄嬛传》还要错综复杂的宫斗剧。

然而,这三条线在侯孝贤的处理下,都成了埋在荒草下若隐若现的轮廓。

它们不制造戏剧冲突,不泼洒狗血爱情,更不承担叙事的功能。

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虚化的舞台,等待着主角云淡风轻地登场。

正如我在前文中提到的一个词——举重若轻。

《刺客聂隐娘》将历史、时代、命运的厚重,化作无形的力量,通通落在了一个叫“聂隐娘”的女子身上。

只见她缓慢地踱步,一丝不苟地向前走着,直到最后,无路可走。

在影片中,嘉诚公主给隐娘讲了“青鸾舞镜”的故事。

罽(ji,音同“济”)宾国王得一鸾,三年不鸣,夫人曰:尝闻鸾见类则鸣,何不悬镜照之。

王从其言。

鸾见影悲鸣,终宵奋舞而绝……这个故事,便是这部影片的眼。

透过它,我们看到了一群没有同类的孤独人。

其实,隐娘便是那只孤独的青鸾。

她与田季安的爱情,轻易便沦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她与父母的亲情,在躲避元家的迫害时,被隐匿在了青山之中。

她与陌生人的人情,被划破咽喉的那一刀,一同割断。

在道姑的调教下,她成为了一个杀人机器,履行着道姑灌输的“天道”,却又泯灭着萌生于本心的“人伦”。

这一切,都不是隐娘的选择。

这个绝世高手,这个来去如风的奇女子,同样被时代和出身所左右,只得别无选择地活着。

由此,我们反观影片中的众多人物,又何尝不是如此。

嘉诚公主——为了维护皇权的稳定,下嫁到了魏博,此后二十年不曾离开,最终客死异乡。

道姑——在俗世的身份是嘉信公主,即嘉诚公主的妹妹。

和姐姐一样,囿于出身和政治立场,她通过暗杀的方式消除着帝国的隐患。

田元氏——为了自己家族的利益,嫁给了田季安,却被丈夫视为最大的威胁,唯有终日顾影自怜。

瑚姬——作为最强大的藩镇领主的爱妾,却活得谨小慎微,唯唯诺诺,连怀孕之事都要隐匿不宣。

…… ……每个人,都不过是“时代的玩偶”,看似行动自主,却又始终被命运的丝线牵绊,演出着既定的悲剧。

这便是隐藏在这出宫斗剧之下的世界的真相。

当我们从勾心斗角的戏剧快感中跳脱出来之时,才会看清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如何被宿命捉弄的。

正如聂隐娘,她可以如鬼魂一般自由地穿梭于这个世界,却仍然逃不过那张无形的巨网。

07最终,隐娘选择了离开,和磨镜少年一起去了新罗。

这个年轻的倭国人,给了隐娘来自人世的第一缕温暖。

她牵着马走向他,第一次露出了笑容。

《刺客聂隐娘》是一部自始至终都很安静的电影,直到影片的最后,才突然响起了激昂的乐曲。

只见,一个长镜头拍过去,三人,两马,荒草,青山,薄雾,前路未卜……他们不断前行,直到背影再难看见,只剩下永恒的世间。

 7 ) 无使拉黑吾,斗胆为汝斧正隐娘

对于《聂隐娘》的期待本不止五星,最后看了不止一遍。

感觉先要区分两类大作,姑且称为:神品和凡品。

前者仿佛天神附体,天命假凡手所制,成品天衣无缝。

后者源起某项个人旨趣,常十年一剑,耗费巨大人力物资,结果却是留下种种遗憾。

《聂隐娘》约等于《一代宗师》,属于第二类:群策群力的产物,与其强调博采众长,算漏无疑,不如承认是重重妥协,步步走形。

所谓:长考出臭棋,当然侯孝贤王家卫级的导演(及团队)也臭不到哪里去也就是了。

剧作角度,钟阿城+朱天文+谢海盟+侯孝贤的组合不如邹静之+徐皓峰+王家卫,其实一般这种编剧大赛,人多的必输,像《一步之遥》据说起用了十三位编剧,本身已是一件非常cult的事。

从剧作谈起,也算冤有头,债有主吧。

虽然《聂隐娘》电影同原著相去甚远——一位资深记者朋友提醒我,这已经不算“改编”了——但既然共享一个渊源,来龙去脉所在,一探无妨。

原著短小精悍,节奏明快,现代眼光看,更别有趣味。

其一:女儿(聂隐娘)被女尼送还后,能力远超乃父(聂锋),父亲不敢过问,不敢做主,家庭权力结构颠覆。

其二:隐娘看见门口有个磨镜(且只会磨镜的)少年,就叫父亲把他“买”回家当丈夫,分了他一点房产,爱情-两性态度自由大胆。

其三:魏博老板派隐娘去刺杀一个刘姓政敌,隐娘却因后者雄才大略高于老板,直接倒戈,成了保镖,打退精精儿和空空儿两大杀手,其政治观-价值观自成体系。

除此以外,原文中本有不少饶可玩味的象征:“后脑藏剑”似乎喻指暗算和智取,“只会磨镜的少年”则显然表示丈夫只是隐娘用以自照形象的附属,而后隐娘缩身藏于刘姓保护对象体内,更有N种解读可能。

总之,原著的聂隐娘是这么个聂隐娘:活泼、果断、强势、热心,有现代都市白骨精的风范。

原著的故事是这么个故事:女儿指挥父亲,妻子强过丈夫、员工炒了老板、新东家的两次致命危机都完美解除。

而电影改了隐娘,她成了一个亚斯伯格症患者(原以为是网友恶搞的玩笑,不料竟是真的),据谢海盟《行云记》透露,灵感竟源自《龙纹身的女孩》和《谍影重重》。

可见将原著话很多的隐娘改为七句台词,众人皆赞有古意、隐忍,其实不过是一个颇有偏差的想象。

编剧团体(钟阿城、朱天文、谢海盟)无法驾驭一个活泼强势机智的聂隐娘,索性直接给人设定为自闭症患者,少说别说,真是再高(qu)明(qiao)也没有了。

实际上我们看到,片中大部分次要人物台词味道也都有点怪,汉语博大精深,或可再议,但毕竟演员拿捏也怪,曾有位编辑朋友直斥“断句都不对”,而口音问题也没法深究了。

田季安(张震)教小儿摔跤“要压住”,端的是台湾口音,有点压不住耶。

但这算了不追究了。

回到剧作主体,隐娘的家庭-爱情-政治三元潇洒和自由就此被自闭症闷死,转而进入“一个男人和三个女人”(舒淇语)的宫斗模式。

精精儿本是隐娘素昧平生的女杀手,如今更成了情敌。

这么一搞剧情或许更加紧凑,但也俗了。

女人斗女人,非得和“一个男人”有关么?

老古讲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这已经太简化,也比一味在“爱情”上做文章宽阔一些。

同样,本来隐娘对于(只会)磨镜的少年是绝对强势,现在让此君平添高强武艺,顺带改了国籍,多少有些英雄救美或英雄美女浪迹天涯的意思,又入俗套。

据说《聂隐娘》剧本前后改了38遍,以尽量删除戏剧冲突为目标,其实就是删除俗套,奈何关键地方,几乎全部是俗手。

好,电影改来改去,把工作上的敌人变成了情敌,也把爱人和刺杀目标合一,“我必须亲手杀死我爱的人”,是自《罗密欧和朱丽叶》到《史密斯夫妇》的陈年套路,也是很难玩出花来。

就《聂隐娘》来说,田季安这个作为双重目标的人物,立不起来。

一是田的武功实在太差了,作为刺杀目标,实在没有一点点的难度。

因此他和隐娘的两次武打,必有一个是鸡肋。

他的卫队也是形同虚设,不起实际作用。

二是田作为爱人也无深情。

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年少往事全被剪掉了,只靠台词倒叙,可以交代经过,但无法传递感情。

他们有一个青梅竹马的过去,但被十三年时间冲淡了。

十三年后,两人根本更无法重新相爱,有的只是“念旧情”。

政治和婚约,旧情和现实,这种冲突处理好了是《卡萨布兰卡》,《聂隐娘》处理得不够好。

因为田季安个人实在太无魅力,毫无枭雄霸气(不论是剧情层面还是表演层面),政治上也就没有建树。

杀和不杀的考虑,只因他儿子年幼,不是因为他有多能干。

Cult电影《英雄》也要把嬴政高大上一番,虽然效果是笑场了,田季安连这点拔高都没有,一生气就扔东西砍东西,最后也就是击鼓跳舞秀了一下,等于艺人。

反过来说二元对立的另一方,隐娘,亚斯伯格症化之后孤独得非常抽象。

其实杀手应该有点情趣的,毕竟是高压职业,而她除了阴沉沉个脸站在角落里,啥都不干,除了讲了两遍青鸾舞镜的典故并哭泣,啥也没说。

她的一切选择,包括不杀田季安,包括救父亲和胡姬,包括和磨镜少年远走新罗,都是最功能性的,你拉哪个侠来,都是分内事,没有个性。

您想想玉娇龙和宫二?

而这种抽象的孤独、悬镜奋舞的自恋自伤,似乎很讨一部分文艺青年的欢心,也许他们都是村上春树的爱好者吧。

所以,剧作角度,整个故事不成立。

杀人的被杀的都没个样子,大家都是走个过场。

原著里隐娘投敌有士为知己者死的果断和豪迈,电影中成了原配助小四打小三的女人战争。

隐娘被剥夺了话语,也被剥夺了深度思考的判断力。

(不杀田季安实在不用想吧?

)电影中,女尼成了嘉陵公主的孪生姐妹,阿城的主意,大拙若巧。

首先这让公主的青鸾之孤独打上问号,明明有个双胞胎啊……即使人不在身边,想到千里外的道观里还有一个姐妹,不至于对镜奋舞而绝吧?

(现代科学也证明双胞胎之间有种种微妙联系。

)双胞胎设定,令道观成为杀手组织,于是隐娘有了一个政治指导。

其实不清不楚。

一般这种假借宗教的组织是反政府的,民间反抗人士躲在方外,逃避官方追捕。

暗杀组织的精神纲领是天道补正,就是说王法不对,我们来斧正,比如蝙蝠侠里的忍者组织。

现在成了一个支持政府的暗杀机构——虽然唐朝公主出家有史可查——公主-女尼忽然成了绝世高手,把江湖和庙堂的分界打乱了。

这是个大问题。

也关系到全片的摄影策略和武打设计,后面再谈。

这里先说政治观念上,如果隐娘接受的是唐政府的教诲,那不该不杀田季安,因为魏博不乱,天下要乱啊。

而多次背叛师训(违反政治任务),固然展现了人道主义的一面,也表现了政治上的幼稚(照理说这种觉悟组织根本不会去培养的),最后跟东洋小白脸一走了之,也是不大负责。

您想,田季安若真有点正常枭雄思维,知道唐王朝派人来杀他,他是怎样心情?

当然咯,田元氏碰到田季安,第一句话是,撞见黑衣女子,“但似乎没什么恶意。

”令人惊讶这里面“古人”的大度,放在今天哪个陌生人穿黑衣在花园里瞎晃,怕是要报警的,更别说在军政重地,可能直接击毙,不会认为“似乎没什么恶意”吧?

这里正好谈一下武打,本片武打场面不多,似乎在互联网思维少即是多的浸淫下,这也成了本片高逼格的标志。

这有点道理,比如《一代宗师》若把开头叶问雨中cos黑客帝国和一线天夜里第二次cos黑客帝国两场打戏去掉,清爽许多。

但聂隐娘的武打还是有问题。

开头女尼对隐娘说,“如刺飞鸟般容易”,此句化译自原作,原作是个精怪故事,套用现在术语,应是高武世界。

武侠电影要解决的一大问题就是到底把武功设定成啥样,近乎魔法还是近乎美军陆战队的肉搏术?

《聂隐娘》里的刺飞鸟般容易,成了一个牛逼,从未兑现,其实不如去掉。

隐娘的打斗比较写实,但也一不小心、不用很麻烦就上了房顶。

不仅如此,田季安穿着睡衣也是不很麻烦就上了房顶。

轻功是魔法,《卧虎藏龙》里的表现手法是助跑一段,借力蹬墙之类。

本片过于随意了。

(而且这段打斗毫无意思,前面说过,田太弱,最后还要和隐娘再打一次,失去悬念。

)屋顶打完,隐娘忽然很随意地跳下屋檐,只不知道田怎么跳法了。

(诡异的是,这段打完后,田仍回房间和宠姬谈心,隐娘仍在帘外窥听。

)最后聊聊摄影吧。

我毕竟是马力克老影迷了,非常支持拍树不拍人,影帝台词缩到二句(《细细的红线》,1998)的处理。

《聂隐娘》的摄影是美的,因为拍的是唐朝,也没有无知观众吐槽是国家地理,加上中国文化的山水意境毕竟比海德格尔的什么大地更深入人心,也没人会无知地指责侯孝贤老师是民哲中二装逼。

我们可以讲,看看里面的夕阳寒鸦大觉寺,草原茅屋白山羊,已经值回票价,可以的。

但若深究一下,山水景色和人物的关系,或者说剪辑和摄影的关系,仍然回到前文所讲的江湖-庙堂、魔法-现实、浪漫-政治等种种关系。

剪辑需要跟着某种逻辑(哲学)或情绪(音乐),这在《聂隐娘》中都是疑问手,因此不清楚剪辑是否合理。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出,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处理的是出世还是入世。

原著中的隐娘,想说就说,想走就走,想干就干,想不干就不干,想入世就入世,想出世就出世,乃至在物理层面上对于一个人的身体也是可大可小能藏能显,她武力功法或不算最高,但其人其事实在潇洒。

她或许也孤独寂寞,但不会说一个青鸾的故事。

电影《聂隐娘》中阴郁伤心寡言的隐娘,则是个多少有些稀里糊涂的人物,也许因为几个编剧相互博弈妥协折衷。

作为一个没有明确价值观的人物,一个设定上就混淆江湖和庙堂的人物,也许终究连累了一屋子的精致和满世界的大好河山。

 8 ) 要生活,不要政治——《聂隐娘》历史背景简介

本文内容涉及影片剧透,但是《刺客聂隐娘》这部电影其实剧情比较简单,并没有太多悬疑和惊喜,只不过台词比较含蓄、隐晦,对中唐藩镇割据历史不太了解的观众不容易看懂,本文对影片的历史背景做一简单介绍,可能更有利于理解剧中人物的心境。

一、全国背景唐朝自唐玄宗后期爆发安史之乱,元气大伤,经过八年苦战,到唐玄宗孙子唐代宗的时候才勉强把叛乱“平定”。

为什么这个“平定”要带引号呢,首先,安禄山的几个部将,虽然名义上归顺了朝廷,但仍然拥有私人军队、私人地盘,税赋不上交朝廷,人事任免基本自己说了算,实际还是独立王国。

这些叛军残余占领的地盘,就是所谓的河朔三镇:卢龙(河北北部)、成德(河北中部)、魏博(河北南部),而《刺客聂隐娘》的故事,就发生在魏博镇。

其次,唐朝用来镇压安史叛军的将军们,在平叛胜利后,自己又成了新的军阀,对朝廷命令阳奉阴违,屡屡发生兵变,后来也逐步蜕变藩镇,其中最为恶劣的平卢(山东)、淮西(河南南部)等镇,其蔑视朝廷之举动,不逊于河朔三镇。

藩镇割据,使唐朝皇帝变成了周天子,实际控制区只有长安周围的一小块。

所以从唐代宗开始,历任唐朝皇帝都力图削平藩镇,恢复中央集权。

唐代宗的儿子唐德宗,对河朔三镇进行“大讨伐”,但以彻底失败告终,不仅没能消灭河朔三镇,反而朝廷用来讨伐叛军的军队也纷纷叛变,最后唐德宗不得不下“罪己诏”,承认自己犯了错误,承认各藩镇的独立地位。

壮志未酬的唐德宗在郁郁寡欢中病死,儿子唐顺宗身体也不好,即位一年就退位了。

到了孙子唐宪宗这一代,倒是雄心勃勃,继续要与藩镇斗争到底。

大抵这就是聂隐娘故事的时代背景。

二、魏博镇背景魏博镇的开创者是安禄山的大将田承嗣,此人老奸巨猾,活到70多岁,对朝廷命令基本不听,但也不刻意触怒朝廷,所以他在世时,魏博镇的局势还算稳定。

田承嗣死的时候,几个亲儿子还年幼,也不太成器,所以田承嗣选了侄子田悦做继承人。

田悦足够精明,联合其他藩镇共同对抗唐德宗的“大讨伐”,取得胜利,保持了魏博镇的独立。

田悦感激田承嗣把位子传给自己,所以对田承嗣的儿子们也不错,田承嗣之子田绪就被任命为禁卫军总指挥。

田悦平时对部下管的很严,但又比较小气,舍不得赏赐,于是魏博的骄兵悍将都不干了。

有一次田悦赴宴归来,田绪带领几十名死党突然发动兵变,把田悦及其一家全部杀死。

田绪残暴好杀,在魏博镇没什么威望。

杀了田悦后,为了把位子坐稳,田绪主动向朝廷示好。

唐德宗觉得这是个从内部分化瓦解魏博镇的好机会,不仅承认田绪继承魏博节度使之位,还把自己的妹妹嘉诚公主嫁给了田绪。

嘉诚公主显然是带着政治任务来的,到了魏博之后就开始暗暗培植亲朝廷势力。

田绪的幼子田季安,其生母出身卑贱,嘉诚公主就把田季安收为养子,刻意栽培,使其成为田绪的继承人。

不过田绪位子坐稳后,也逐步从依赖朝廷转向防备朝廷。

邻居昭义镇发生叛乱,大将元谊对抗朝廷失败,带领五千精兵和万余家眷投奔魏博。

田绪大喜,不仅接纳了元氏家族,还让世子田季安娶了元谊的女儿,结成儿女亲家。

也许接纳叛将表明田绪开始公开对抗朝廷,反正之后不久,田绪就不明不白的突然“暴死”了。

至于死因,影片中怀疑是元氏家族下的手,但从田绪之死最大的受益者来看,嘉诚公主等亲朝廷派下手的可能性也很大。

田绪死了,田季安即位,因年幼,大权落到了嘉诚公主手中,魏博镇的政治风向倒向了朝廷。

嘉诚公主任命田季安的堂叔田兴为禁卫军总指挥,田兴在军中素有威望,是嘉诚公主重点培养的亲朝廷派。

几年后,嘉诚公主也死了,按照影片中的说法,是因为皇兄唐德宗、皇侄唐顺宗不到一年相继去世、伤心过度(可能也由于对朝廷削藩政策是否还能继续执行悲观所致)。

这时候田季安也长大了,要自己当家作主,身边又有个野心勃勃的妻子元氏,于是,魏博镇风向又变了……就在朝廷新一轮讨伐藩镇行动轰轰烈烈展开、田季安游弋于朝廷与藩镇之间力图寻求平衡之时,聂隐娘学成武功,回到了故乡魏博。

三、影片中的设定电影中的魏博镇,大致有三派势力:朝廷派:代表人物是节度使田季安的养母嘉诚公主(已去世,主要通过回忆展现),以及田季安的堂叔、现任禁卫军总指挥田兴。

藩镇派:围绕在田季安周围的少壮派将领。

外来派:田季安之妻元氏及其家奴蒋士则。

元氏家族是野心家,当年投靠魏博镇,就一心想搞掉田氏家族取而代之,田绪的暴死就是其所为。

田季安掌权后,元氏力图控制田季安,压制朝廷派,在必要的时候,也不惜杀掉田季安,直接控制魏博镇。

朝廷派则力图把魏博镇拉向朝廷一边,嘉诚公主生前一直在努力培养魏博内部的亲朝廷势力,喜好儒学、待人宽厚、素有威望的田兴是其最适合的人选。

朝廷派手上也有暴力工具,嘉诚公主的孪生妹妹——道姑,就是杀手组织的头头;田兴在军中又有威望,如果田季安不听话,朝廷派也可以通过暗杀或兵变搞定他。

夹在两派中间的田季安,年轻气盛,但没什么政治经验。

他既不想归顺朝廷,又不想成为朝廷打击的出头鸟,他一方面盛情招待朝廷特使,一方面又与其他的藩镇暗通款曲。

他流放了功高震主的田兴,自以为大权在握,却不知几派势力的绞杀令正在向他步步逼近……四、聂隐娘的故事聂隐娘的父亲聂锋是魏博老将,前任禁卫军总指挥,现任都虞侯(执法官,班子三号人物,仅次于节度使、节度副使),还是田季安的堂姑父。

从其经历上看,是忠于田氏家族的,但其情感上,又偏向以嘉诚公主和田兴为代表的朝廷派(其妻田氏,曾任嘉诚公主的秘书,也是田兴的妹妹)。

在魏博内部几派的斗争中,聂锋希望的,只是保护亲人、朋友的安全,维护魏博的稳定。

聂隐娘与田季安青梅竹马,但十岁时被嘉诚公主的孪生妹妹——道姑劫走,培养成职业杀手,看中的恰恰是她与田氏家族的亲戚关系。

道姑灌输给聂隐娘的是,因为藩镇割据,使得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只有杀掉这些独立的节度使,让国家重新统一,天下才能太平,所谓“杀一独夫贼子能救千百人”。

聂隐娘被派去杀掉田季安,因为自嘉诚公主死后,田季安越来越远离朝廷,已变成了“独夫贼子”。

但她却下不了手,为什么,因为田季安是她的表兄,两人青梅竹马,嘉诚公主还曾为两人许亲,与嘉诚公主、田季安有关的一切,都是聂隐娘童年美好的回忆。

“大义”还是“亲情”,当聂隐娘犹豫时,母亲却告诉她,杀了田季安,也救不了天下,只会使魏博更加混乱,最后还是百姓遭殃,聂氏家族及其亲朋也难独善其身。

后面的一系列刺杀行动,似乎也证明了这一点,没有什么政治派系的聂隐娘之父聂锋,差点就不明不白的被人活埋。

一个强大到要逼迫聂隐娘,亲手毁灭自己美好童年回忆的“大义”,最后居然被证明不过是为政治目的服务的“说辞”,可以想象聂隐娘心中的悲凉。

她回到魏博后,又去看了田季安最后一眼(在此过程中顺手救了田季安的宠妾胡姬,因为这也是一个圈入政治漩涡的可怜人)。

最终,聂隐娘选择了护送磨镜少年返乡,北去新罗,所谓“英雄侠士尽归隐”,武功再高,大概最后也只能走上这条武侠小说主人公共同的归路。

五、其他人的故事1、命运坎坷的嘉诚公主嘉诚公主姐妹出生时,吐蕃军攻入长安,父皇仓皇出逃,姐妹俩被送入道观收养。

吐蕃撤军后,嘉诚公主被接回,后出于政治目的远嫁魏博,其妹则留在道观学习武功,作为朝廷的杀人工具。

嘉诚公主离开长安时,皇兄唐德宗亲自送别,公主遣散所有侍从,只留下乳娘和一名老女带来魏博,以示与魏博共存亡之决心。

嘉诚公主教幼年聂隐娘古琴,说青鸾舞镜的故事:“国王得一青鸾,三年不鸣,有人谓,鸾见同类则鸣,何不悬镜照之,青鸾见影悲鸣,对镜终宵舞镜而死。

”暗指自己从长安来到遥远魏博的命运。

皇兄唐德宗病死,皇侄唐顺宗继位一年后也病死,告哀使者来报,嘉诚公主悲痛欲绝,吐血而亡。

2、可怜又可悲的田季安田季安一激动就流鼻血,还容易发烧,作为武将之后,身体状况似乎并不好,在魏博这个武人社会,难以服众。

议事厅会议,一干老将并不把年轻的节度使放在眼里,反而对田兴敬仰有加,田季安只能以大声咆哮、流放田兴体现自己的权威。

田季安明令妻子元氏及其家奴蒋士则不得对流放的田兴下手,田季安刚走,蒋士则就安排杀手伏击田兴。

元氏家族对田兴的两次暗杀,田季安全然不知,听到部下回报“田兴已到临清,聂锋已回府里”,便放心,足见其消息之闭塞。

得知元氏是杀死父亲的凶手,又欲谋杀宠妾胡姬,田季安只敢在元氏面前乱砍一通桌椅发泄,而元氏“并无惧色”。

整个影片中,田季安能够信得过、说说心里话的,只有身边的侍卫夏靖一人。

影片的最后,当朝廷派、藩镇派、其他藩镇派来的使者都在试图游说田季安之时,他心中想到的,却是十三年前嘉诚公主和聂隐娘的影像, 这是关于母亲和初恋的回忆。

六、尾声剧中人物历史上的最终结局:田季安:会见朝廷使者后不久,突然病死,其妻元氏及家奴蒋士则掌握了魏博大权。

元氏:作为外来人掌握大权,引起了魏博镇中朝廷派、藩镇派两派的共同不满,不久就发生兵变,元氏被废,蒋士则被杀,“素有威望”的田兴继任魏博节度使。

田兴:任魏博节度使后,归顺朝廷,被赐名“田弘正”,带领魏博军队帮助朝廷讨伐其他藩镇,颇有战功。

后改任成德节度使,田弘正怕成德军不服,带两千魏博精兵作为护卫,但朝廷却迟迟不愿提供军饷,僵持半年,田弘正不得已遣返魏博军。

魏博军刚走,成德军立刻哗变,田弘正及家属、部下三百余人一同遇害。

唐宪宗:即位以来对藩镇推行强硬政策,经过数年征战,终于使魏博、卢龙、成德、平卢、淮西等桀骜不逊的藩镇都臣服于朝廷,被誉为“中兴之主”。

但仅一年后,唐宪宗因追求长生、服食金丹,变得精神失常、脾气暴躁,经常打骂、诛杀服侍他的宦官,不久就被宦官杀死。

唐宪宗死后,朝廷对各大藩镇节度使来了个大调换,力图进一步加强控制力,不料各藩镇均发生兵变,朝廷委任的节度使或被杀、或被废、或叛变,一切又回到了原来藩镇割据的状态。

好吧,看来聂隐娘的选择是对的。

 9 ) 《刺客聂隐娘》:电影而已,关键是看

星级:★★★★很多人说看不懂这部电影,不知道是不是故意跟风这么讲,还是唐朝的历史懂太少,姑且就当你是不懂历史吧。

其实懂不懂历史,也没什么大碍,这个故事已经简单到如此地步了,用“看不懂的人”的话是,都淡的没有故事了,还有什么看不懂的呢。

可能是有种“这片子可能太高深,信息量太多,自己get不到足够多的信息”,就怀疑自己没看懂吧。

这个故事剧不剧透真无所谓,剧情本身更无所谓,科普故事,还不如在唐朝的藩镇啊政变啊这些历史上做做功课,你也会更容易看懂田季安的忧虑,朝廷、藩镇和周边部落的各种厉害关系。

其实这个故事貌似淡,很极简,它的戏剧张力依旧很足,故事再怎么隐藏和含蓄,依旧有着很“主流”的戏剧元素,比如政治联姻、正室想打掉侧室的孩子玩宫斗、权位继承、青梅竹马的爱情,还有刺杀啊巫术纸人之类的。

故事保证了足够的亲和力和戏剧张力,剧本只是藏了太多,将人物置于大全景里,人物的行为动机和内心想法也不直接动嘴讲出来,连故事的前后逻辑都可以藏起来。

一场戏,接上另一场戏,就好比最后隐娘违背了师命,下山之后突然跟师傅过招,然后占据上风离开,这根本用不着解释,其实你真的看懂了。

而且这个剧本的戏剧张力还来自的它的事件倒计时,用戏剧时间来构建,隐娘要在规定的时间刺杀田季安,隐娘要在路途中保护父亲,刺杀啊活埋啊这些被预告的危机肯定会到来,这些本质上和好莱坞大片里滴滴答答倒计时的定时炸弹没什么区别,都有一个时间的压迫感在那里,也保证着故事本身的张力和节奏感。

是被惯坏了的内地观众不习惯《刺客聂隐娘》这类艺术电影的导演风格,因为他们很少有机会能在大银幕上看到这种电影,甚至连胶片在光线不足情况下产生的颗粒感都误以为是画质太渣,其实这就是很多人痴迷的那种胶片的质感。

这年头我们都被好莱坞的商业大片惯坏了,还动不动就是3D啊数字拍摄啊,侯孝贤的这部电影刚好给内地的观众上一课,这就是胶片感,电影真的可以这么拍,你不习惯的这叫做导演作者化的美学风格,不管你怎么看,它都是一部好电影,就像你看到有些正经的严肃影评人在说它的不足之处,他们的评分也还是不会低于及格的三颗星。

《刺客聂隐娘》让很多人不适应,还是因为它呈现了一个和以往影视剧中完全不一样的唐朝,这点上就像侯孝贤的《海上花》,因为它们都是年代戏,而且都在视听风格上打破了观众以往的固有印象和思维定式。

但这两部又很不一样,即使主创还都是同一个核心创作团队。

我总觉得每一部电影都该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和特点,就像每个人都有一张自己的脸孔和个性一样。

如何呈现一个故事,也应该根据故事而定。

《海上花》中李屏宾的摄影是绝对的经典,大量的长镜头、固定镜头和推轨镜头,镜头的纵深和复杂的人物调度更是让人惊艳,而《刺客聂隐娘》里则摒弃了固定镜头和推轨镜头,这是由于片场现场内景搭建的纵深不足,因为是唐朝,碍于考据的生活细节,还不足以提供人物足够的生活细节供他们活动,所以就干脆让人物不动了,不切割空间和时间一致性的拍法也因此不能用了。

服装啊道具啊历史啊都可以考据,但唐朝人的生活细节就是一个很难的事情,除非你有一台时光机,可以穿越回去游览一番,估计只有这样,侯孝贤这样的导演才敢用《海上花》的拍法。

于是现在的片子更多的是不动,流动的是镜头的纱帘、灯火、烟、风、树、流云和鸟鸦,动的还有人的念想和人心。

大量的固定镜头大远景,人物行走于天地之间,画面就像一幅山水画,除了隐,还有藏,那份孤寂也正贴合了人物的内心,甚至让人觉得隐娘这个人物有某种心理疾病,比如自闭症之类的。

它就像一个世界,只露出冰山一角,只要确保这一角的信息足够讲清一个故事就够了。

除了片中的唐朝让人不适,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武侠片,毕竟武侠电影是我们天朝独有的一种类型片,大家也习惯了各家各派各种招数套路的打斗,就连老外都习惯了轻功就是忽略地心引力不计。

突然来了一个类似于日本武士决斗一般的武林高手过招,匆匆几招,观众还没看清,就只听到一声逼真的声效,然后一招定输赢分胜负,但就是这样,这就是侯孝贤心目中的武侠。

聂隐娘和精精儿打斗的那场戏里,感觉就像是动物世界,隐娘在观察猎物的一举一动,然后在适当的时候迅猛出击,然后高手之间的胜负和武功造诣,高手心目中也自然都有个底,过招之后输赢自在各自心里,既然胜负已分,再战也没有必要。

不过也许你只看到了精精儿输了,然后潇洒的走了,但也正是这场戏让隐娘知道了田季安妻子的能力,也为隐娘不杀田季安再添一份筹码。

我觉得《刺客聂隐娘》刚好是一个很好的机会,给广大的普通观众普及一下,就算你的道行不够,这种片子也是好电影,华语电影圈里就需要这种电影。

好电影应该是承载着创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自己明确的艺术诉求,他们甚至可以很固执,而不是处处算计着如何讨好观众,不应该什么电影都是好莱坞式的叙事模式,有些有才华的导演,他们的片子和套路是别人无法复制的,他们顶多是超越自己,供其他人模仿。

你要知道,同一个故事换不同的导演,拍出来就是完全不同风格的电影,就像一千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

这个故事是什么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导演眼里看到的是什么,他想借着故事表达什么,你能不能喜欢上这个故事,就看你能不能从导演那里找到类似的情感共鸣。

艺术电影应该怎么拍?

这很难概括,但我们唯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像某些新人导演一样,把艺术片也当成了某种类型来拍,奉行欧洲三大电影节可能拿奖的信条,什么非职业演员、自然光和长镜头等的那类。

于是导演个人的美学风格就成了决定一部电影是什么样子的关键,而且好的导演可以打破一个固有类型的思维定式,然后去创作一个全新的世界。

《刺客聂隐娘》很像安德里亚·阿诺德导演改编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用非常现代的写实手法来拍古典文学名著,骨子里却非常忠实原著,将书中黑暗和野蛮的元素提炼出来。

那时候看了这部电影,我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在都想,陈忠实的《白鹿原》就该这么改编,在布景道具服装等方面尽可能的考究,在表现手法上尽可能的写实,尽可能的现代,这么说吧,你可以想象一下大量的手持摄影拍这种年代戏吗?

不过总归会比那个“田小娥传”有趣吧。

最后还是说点正事吧,那些说看不懂侯孝贤的人,你们是对的,凡事都有第一次嘛,以后你们再看到这类片子就不会再这么少见多怪了,我觉得你应该再看看安德里亚·阿诺德导演的《呼啸山庄》,让三观彻底的碎成渣。

电影而已,懂不懂有什么关系呢,关键是看,而且习惯了就好,这些作者化的导演,一旦你习惯了,他们的作品就像老伙计。

更多干货请订阅奇遇电影公共号【V号:cinematik】。

 10 ) 武侠大轮回——从《侠女》到《聂隐娘》

今年戛纳,不仅有侯导的《聂隐娘》参赛,还有4K修复版的《侠女》展映。

当年《侠女》分上下两集上映票房糟糕,后来在戛纳得到技术大奖后又精剪成一集再映才卖钱,从而开启了一段武侠电影怎么拍都能赚钱的黄金时代。

(值得《太平轮》参考)去年我有幸在侯导公司看了《聂隐娘》终剪版,七年心血初成,大爱,就在这里简写一篇,算是摇旗。

唐传奇都讲求奇诡简短,不像后来明清志怪,写着写着一个个成了忠贞于爱情的狐狸精。

电影有俩小时,自然延展了一些书中没有的人物关系,走的是幽古隐秘之风,镜头远远地注视事件发生,不带主观色彩,仿佛是说书人在讲述远在唐朝的传说。

简言之《聂隐娘》肯定是不一样的电影,我们水瓶座就喜欢不一样的东西,千篇一律的爱恨情仇、飞天遁地看腻了,来个一招一式、点到为止就很爽,属于另一种美。

后来翻《侯孝贤电影讲座》,发现一切不同早已有迹可循:他说,你们说拍武侠,那我也来拍,我就来重新界定武侠。

正好今天又在电影资料馆看了《侠女》,听石隽大侠回忆当年的故事,和当时看《聂隐娘》的感觉十分相似——两部片子有太多可比性了,武侠电影在经历了张彻的盘肠大战、徐克的科学神功、李安的禅道剑影之后,仿佛又回到了最初——文武双全。

都是台湾电影扛鼎的导演,《侠女》取自明志怪(《聊斋》里的《白狐》),但胡金铨是无神论者,他把狐妖去掉了;《聂隐娘》取自唐传奇(唐人裴刑的《传奇》),里面有纸人作法,本应是魔幻题材,魔幻却是从写实开始的,“是真实世界里的荒谬性而找到了这样的一个眼光和角度”(侯孝贤语)。

女主角台词都不多,舒淇开玩笑说自己一共只有16句,我没数,可能夸张了,但确实很少。

徐枫稍微多一些而已,但镜头似乎更偏爱她的眼神和身段。

男人的江湖,女人本就该少言。

构图都喜欢用长镜头、大远景,主人公们行走在大好山河之中。

胡金铨喜欢拍行走是出了名的,侯孝贤一脉相承,镜头不动,人物靠走位来调度。

文人气息浓厚。

《侠女》里的配乐超棒,古琴、鼓点都是胡金铨的拿手好戏。

《聂隐娘》更不用说,音乐之外还有一段《青鸾舞镜》的独舞。

“青鸾舞镜”讲鸾鸟三年不鸣,见镜中自己以为同类,长鸣而死的孤独,是聂隐娘,又何尝不是在寺中学艺的侠女。

《侠女》拍了3年零6天,《聂隐娘》拍了7年。

慢工出细活,精益求精。

我觉得电影好看,是好在可看的东西很多,胡金铨拍明朝,细到画笔都要分素描和上色等几种。

侯孝贤拍的唐朝是金光灿烂,室内金碧辉煌,银杏谷,连山石都是金色的。

李屏宾镜头下的每一帧画面都散发着古典中国之美,如国画。

我看有人在豆瓣的电影剧照下留言说里面人物像小学教科书上的李白,确实是这个路子。

李白是唐朝人,聂隐娘也是唐朝人。

侯导为拍唐朝,读了几个月《资治通鉴》。

更牛的是他亲手写下所有文言对白,他说从小在乡下长大,读了很多古书,不觉得这是文言文。

但细心又发现,居庙堂之高才用文言,处江湖之远是带口音的白话,分得清清楚楚。

胡金铨更不用说,明史专家。

电影好看,重在细节。

特别要赞一下《聂隐娘》结尾处在神农架拍摄那场戏,摄影机在山这边,道姑站在对面悬崖之上,雾起,隐娘徐徐走来,请辞,离去,至此雾已笼罩全峰,真正的”一气呵成“,感觉是天时地利俱到,上天要成全经典。

不说多,还是敬请期待吧。

————————————————————————————————今天,隔了半年再看,和去年底看的没啥变化,只是本来说要不拍的一段青鸾之舞,看来是放弃了。

当然大银幕所呈现的细节是电脑屏幕所不能比的。

特意挑了国贸百丽宫,满场,也无人中途退出,看这片观影环境太重要了。

早上维明导演说《聂隐娘》像博物馆,我觉得是看到现在最好的比喻。

反正博物馆就在那儿,爱看的就去看,各看各的,不爱看就走,睡在里面只要你不怕丢脸别人也无所谓。

至于说好坏,反正我挺爱看的。

要挑刺也有,但挑来挑去这些人挡得住侯导拿奖吗?

票房已经比我预计的好多了,投资侯导的老板们应该都没指望挣钱吧。

《刺客聂隐娘》短评

8.1/10 1.极简留白,如诗一般,内容不重要,只留意境。2.树林一场是全片比重最大的打斗,依然“写实”,却频频给我【侠女】竹林之战的观感。3.山顶,云雾,道姑,黑衣女子缓缓走来,对话,磕头。这段最美。

5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推荐

年度装逼top1。。顺便拉个平均分 剧情。。呢?!

7分钟前
  • B612
  • 还行

重构华语电影现代性,以极简笔法勾勒唐风古韵,观景机位配合卷轴长卷视角,隐多过显,无胜于有,帷帐烛光,青鸾玉玦,氛围华丽,骨子里的克制,访古探幽,寻侠问道,裹传奇皮囊谱散文诗 。

12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哈哈哈哈哈哈哈看得太开心了!电影结束时我竟忍不住抚掌大笑起来。

16分钟前
  • 卢十四
  • 推荐

一星给服饰,一星给鸟叫,句号。

18分钟前
  • whig
  • 较差

环境、器物、声音乃至配角们的台词和神态都想展现唐朝日常生活的烟火气;而主角们的文言台词和面瘫表情却卯着劲儿装逼。所以这是闹哪样?

23分钟前
  • 魏知超
  • 较差

逼格太高,欣赏无能。

24分钟前
  • 七十三
  • 较差

不好看。叙事劣剪辑差,让人昏昏欲睡,去做心理医生给人催眠好了。场景美,服装赞,摄影用长镜头拍被风抚动的帏帐后面时隐时现的人物对话让人置身凉风夜听张震对现任讲与前任不得不说的故事很有想法。评论名导就是你明明给两星还要字字斟酌写评论,不然会被声称看得懂的人说不学无术才看不懂、不喜欢。

27分钟前
  • 好嘢!
  • 较差

看此片时,巨幕厅里就我和我老婆俩人儿……片中的山水,如梦似幻……只是将本片包装成武侠大片来宣传,可能有一些观众会骂街吧……

30分钟前
  • 丁小云
  • 推荐

怅然若失。有的话值得再说一遍:唯有侯孝贤真正拍出了中国人表达情感的方式。

31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100分钟的 ppt

36分钟前
  • 左右为难
  • 很差

难看而惊艳,乏味而耐品,去戏剧性而有张力,苦而极甘。不像电影,回归电影;不似武侠,开创武侠。需要做足功课,需要心无挂碍。孤鸾照镜,独不见镜;空镜头中,无限说话。心心念念,不作推荐。

39分钟前
  • 周眠
  • 力荐

镜头大抵上是“失落的唐朝幽灵”,有一贯的风格形式,还有语言层面的各种自然主义,很多台词和台词形式有的即没必要又尴尬。序幕手起刀落的利索和几段武戏强化不可抵抗全凭主角一心的问题动作,但几场刺杀主动未遂看着都像耍而不杀,实属调戏,议事戏更是,镜头一切隐娘居然在棚顶,惊奇现实入侵文本现实,现世入侵古代,整体美学所感给心理层面的所想缺位,不是醉心孤独的话,也就大概和国师《英雄》持有的唯物史观层次差不太多的意思,当然“失落的遗憾想象”相对显得就不那么无的放矢了。

44分钟前
  • 给艾德林的诗
  • 较差

端着拍电影和不会拍电影还是有区别的

48分钟前
  • 北野 雨
  • 较差

刚上映时写的:侯老,想说爱你不容易啊!几乎所有晚年作品都看了,但大部分都是“啊...这样也行?” 我激赏形式之美,留白可以,空镜头也可以,中国风般的构图也很好,但内容呢?好皮囊也需血肉来填啊!台词少,表情无并没有让我感受到故事的深度和人物的层次呀!

51分钟前
  • 还行

看到一半就决定二刷,本片中最出彩的其实是倪大红扮演的聂都头,也就是聂隐娘的父亲,他的几个镜头把我眼泪都给逼出来了。

52分钟前
  • 李小丢
  • 力荐

大荧幕第一部侯孝贤,无比孤独的电影,侯导沉得住气,把中衰之唐拍的那么朴拙写意,虽然这样也有所牺牲,开头黑白序章让我想到伯格曼和黑泽明。世人皆无情,唯我窈七有意,孤独的人都是这样的吧。

56分钟前
  • 安德烈大叔
  • 力荐

可以说是侯导拍得最差的一部吗

1小时前
  • Jonko
  • 还行

特别喜欢风吹着纱帘的感觉...

1小时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还行

我想看这部电影 2010-04-15。对于侯孝贤和中国电影都是开新风之作,只不过这种新风大概很难得到应和,侯孝贤也不可能不知道这个处境,青鸾舞镜不就是最好的自况。但是话说回来,在探寻中国电影美学的仪式感这件事上,先不要问侯孝贤做得好不好,先要反问华语电影自己做没做。

1小时前
  • 鬼腳七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