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是想看大家如何回忆这部童年神剧(神非贬义词)的,结果翻了几条都是讽刺这部电视剧的。
有说不符合现实太假的,有说美化战争的,有说太娱乐化的……我不能理解,这既然是一部儿童剧。
那么很多人为什么不站在儿时的自己的角度多去想想,而是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各种批判呢?
我先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来说说自己的感触吧。
作为一个在村里长大的孩子,我们小时候看的娱乐节目很少。
起初电视机都是带天线的,调台要用电视机上的旋钮,频道也基本是地方台。
还好村里或者是学校会不定期组织播放电影,大多数是爱国主义教育电影,偶尔是港台武打片。
关于那些电视剧或者是电影的内容,我其实都已经记不清了。
但是我记得小时候的我们对于“人的好坏”很有执念,总要分出个黑白来。
比如说,有一部剧别人已经看了一部分,那我们看时总要先问上那人一句“电视剧里的这个人是好的,还是坏的?
”,所以那时候的我也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些大人回答这个问题时,总会犹豫一下,然后说:“他说不上好,但也不算坏,唉,你先继续看嘛”。
那时候的我不懂,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为什么要犹豫呢。
长大后的我才意识到,对于大多数的孩子来说,分善恶分好坏是了解这个世界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方式,然后再慢慢地学着理解“好人也要分等级的”“坏人也是有大坏人和小坏人的”,再知道“好人可以变成坏人、坏人也可以变成好人”……所以,《小兵张嘎》作为一部儿童剧,吸引大家的点是小孩子们如何与可恶的日本鬼子斗智斗勇的,而它在播放的过程中给我们灌输的也是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情感。
那时候的我们其实也不懂得八路军到底是什么样的队伍,也不懂得游击队背后包含的战术,也不懂得农村包围城市是什么,我们就跟剧里的那帮小娃娃一样,知道鬼子很坏,八路军是好人,八路军是来打鬼子的。
这种很朴素的认知就扎根在我们的心里,直到我们开始正式学习历史课本上的知识,小时候的情感得以进一步的激发,和知识融合在一起,让我们更加懂得战争如何残忍。
也让我们更加知道,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也就是说,《小兵张嘎》给我带来的更多是爱国情感上的启蒙,而不是历史信息的科普。
无论是现在的我,还是小时候的我,都会给它打上5分。
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哪怕后来有那么多的动画片可以选择,我也还是会在看到它时停下遥控器上的按键。
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我很庆幸还能通过这部儿童剧再看到那么纯朴的感情。
作为成年人我们看起来跟会考虑到它是否吻合历史,这样会太苛刻。
其实我们可以以一颗童心去品味它,其实这部电视剧能带给青少年儿童欢乐的同时而且还能了解一些历史。
没看过的不要妄下结论。
在那黑暗动荡的年代里,黑暗击败了光明,人民只得在黑暗中苦苦摸索着,寻求着光明。
懦弱的人固执的寻求着光明,不肯同黑暗斗争。
但总会有一些人觉悟,用自己卑微的力量点燃了星星之火,这些星星之火燃成了一片,驱逐了黑暗,迎来了光明…第一幕是嘎子正在戏水玩耍,突然,鬼子进村了,嘎子连忙跳入水中,正在湖中划船的八路军侦查连长钟亮被打伤,在钟亮养伤期间鬼子进村了,抓走了村民和奶奶,奶奶在被盘问时宁死不屈,不透露情报。
钟亮被抓走了,奶奶死了,决心要复仇的嘎子找到了八路军,在一场战斗中,嘎子缴获了一支真枪,为了不让把枪收回,竟把枪藏在鸟窝里,不幸的是嘎子被日本兵抓住带走了,他宁死不屈,在点燃敌人炮楼后逃走,立了大功,战后他把枪还回时,连长说这把枪归你了,你已经是一个八路军了!
《评电视剧〈小兵张嘎〉:经典的儿童抗战剧》 《小兵张嘎》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视剧,它以抗日战争为背景,塑造了一群生动鲜活的少年英雄形象。
这部剧的导演是徐耿。
剧中的主演包括谢孟伟(饰张嘎)、张一山(饰佟乐)、王莎莎(饰英子)等。
《小兵张嘎》的剧情丰富而引人入胜。
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的白洋淀地区,嘎子自幼与奶奶相依为命。
在奶奶为掩护八路老钟牺牲后,嘎子一心想要参加八路军为奶奶报仇。
他身上有着一股倔强和机灵劲儿,在寻找八路军的过程中,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如佟乐、英子、胖墩等。
嘎子这个角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虽然年纪小,但勇敢无畏,对敌人充满仇恨,对八路军充满向往。
谢孟伟将嘎子的形象演绎得十分生动,把嘎子的“嘎里嘎气”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看到了一个充满乡土气息、坚毅勇敢的少年。
与其他一些抗战剧不同,《小兵张嘎》并没有过度渲染战争的残酷,而是在紧张的斗争中穿插了许多轻松幽默的情节,使整个故事张弛有度。
这种处理方式既展现了战争背景下孩子们的纯真与乐观,又不会让观众感到过于沉重。
例如,嘎子与小伙伴们之间的互动常常令人忍俊不禁,他们的童言无忌和天真无邪为剧情增添了不少欢乐。
同时,剧中也不乏感人至深的场景,如嘎子对奶奶的深厚感情,以及小伙伴们在面对敌人时的勇敢和坚定,都让人感受到了战争年代人们的顽强与不屈。
此外,该剧在人物塑造方面也相当成功。
除了主角嘎子外,其他角色也都个性鲜明。
佟乐从一个胆小的孩子逐渐成长为勇敢的战士;英子善良勇敢,在关键时刻能发挥重要作用;胖墩则憨厚可爱。
从整体上看,电视剧《小兵张嘎》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
它不仅具有教育意义,让观众了解到那段历史,感受到抗战时期人们的英勇和坚韧;同时也充满了趣味性,能够吸引各个年龄段的观众。
它通过孩子们的视角展现了战争,让人们看到了在艰难环境下,孩子们的成长与担当。
这部剧无疑是中国电视剧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至今仍然受到许多观众的喜爱和赞赏。
相比电影版的《小兵张嘎》,电视剧版在内容上更加丰富,有了更多的篇幅来展现各个角色的故事和成长历程。
虽然电影版也很精彩,但受限于时长,故事线相对单薄一些。
电视剧版则可以塑造更多的角色,添加更多的副线剧情,让整个故事更加丰满。
不过,电影版中演员安吉斯同样出色地诠释了张嘎这一角色,将其身上的乡土气息和坚毅勇敢表现得淋漓尽致。
电影的艺术特点使得主人公的特质能在有限的事件中得到充分体现,给观众带来独特的质感。
无论是电影版还是电视剧版的《小兵张嘎》,都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向观众展现了那个特殊时期的故事,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感和对历史的思考。
小兵张嘎,这是很久以前的一部电视剧了,事情就发生在中国和日本那段抗日时期。
里面的故事主要讲述的就是小兵张嘎,以他为首的一群孩子跟日本人做较量的故事。
里面每一个孩子他们都很小,但是他们却有保家卫国的心思。
他们确实也是那样做了。
保卫国家,以小小的身躯保卫这个国家。
虽然没有亲身经历在那个年代,但是看过很多抗日题材的电影,电视剧每一次看到那些残害中国人的片段的时候都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日本人不知道原谅。
而我们现在的人也没有资格替那个年代的人去原谅他们。
电影《小兵张嘎》改编自作家徐光耀的同名中篇小说。
是由崔嵬、欧阳红樱导演,安吉斯 、张莹 、李健吾、于中义 、周森冠等主演的一部战争片电影。
一提起小兵张嘎,想必大家都很熟悉。
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倍受人们敬仰。
嘎子小时生活很苦,但是为了改变人们艰苦的生活,他少年时就参加了红军,他给红军战士带来了快乐。
他聪明的脑袋瓜用一只假枪就把敌人首领捉了回去,为红军立了大功。
嘎子的爱国热情、幽默、滑稽、可爱、坚强不屈,不达到目的绝对不罢休的精神感动了我们这一代人。
当我看完这部老电影时,心里思绪万千,心想嘎子为完成艰巨的任务而奋不顾身,即使失败也会坚持不懈地去完成。
而我们一失败就选择放弃。
有句古话说得好“天下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为何说无难事呢?因为做了,“难”事则转为“易”事不做则反之。
我们只有踏踏实实地走下去,不懂的东西一定要挖根刨底地搞清楚,才能够为我国的将来出一份力量。
在白洋淀一个叫鬼不灵的村子里,有个天气活泼的少年嘎子,他机智勇敢,活泼可爱,和奶奶相依为命,但是为掩护在嘎子家养伤的八路军连长,奶奶被鬼子杀害,他喜爱的老钟叔也被捉走了,为了营救连长和老钟叔他和几个勇敢的伙伴,英子,胖墩,佟乐和鬼子斗智斗勇!
嘎子坚韧不拔的精神和遇到困难绝不放弃的精神,为他的执着和不怕牺牲感到敬畏!
少年强则中国强👍
剧情故事以抗日战争时期的河北省保定市白洋淀为背景,以嘎子梦想参加八路,梦想得到一支属于自己的真枪展开。
奶奶为了保护八路老钟牺牲了,嘎子只身上县城找罗金保,打鬼子替奶奶报仇。
在县城结识了集贤居少掌柜佟乐,嘎子仇没报,反而陷入鬼子追杀。
在佟乐和一个神秘便衣的帮助下,脱离险境。
便衣原来是罗金保,将嘎子带到区队秘密隐藏之地,钱队长收留了嘎子。
嘎子从此以小八路自居,紧接着又和区队八路打了一场挑帘战,嘎子缴获一把真枪。
眼看梦想全部实现,枪却被区队长收了。
嘎子想不通,和打赌认识的小伙伴胖墩一起重返县城。
嘎子要单独替奶奶报仇。
由此同时,后方特派员刘燕肩负使命路经白洋淀被伏击。
刘燕不知下落,鬼子派了石磊冒充特派员混入区队。
鬼子的计谋被嘎子无意中发现,嘎子和佟乐、胖墩行动起来,误认为区队联络员纯刚是鬼子奸细。
纯刚竟然被孩子制服,报信不成有口难辩。
白洋淀渔户女儿玉英,打鱼时救了刘燕。
刘燕受伤难行,请玉英去城里寻找联络员。
玉英在城里遇到了嘎子一伙。
三方力量围绕着真假特派员斗智斗勇,特派员肩负的任务迫在眉睫,大批药品将在指定时间内经过白洋淀。
鬼子方面,龟田和斋藤一武一文,试图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奸细石磊了解真相,将区队八路和药品一网打尽。
区队钱队长则逐渐识破石磊真面目,将计就计引鬼子出动。
而真特派员刘燕却与孩子们在一起。
经过种种误会和巧合,以嘎子为首的孩子们,粉碎了敌人的阴谋,配合区队八路使药品顺利过境,一举歼灭龟田斋藤一伙日本鬼子。
-主题曲:八路军拉大栓一九三七年哪,鬼子嘛进了中原先打开了芦沟桥,后进了山海关哪转眼到了冀中平原。
鬼子嘛放大炮啊八路军就拉大拴哪,瞄了一瞄准儿巴勾!
打死个日本鬼儿啊俩眼一瞪见了西天。
嘛呀呼嘿
说到小兵张嘎这部电视剧,与其说什么什么样剧情什么什么样的人物?
不说童年带来多少多少的回忆。
这是我看过最多遍的抗日剧了,也是印象最深刻的一部。
勇敢的嘎子,可爱的胖墩,笑起来像小太阳的英子,还有认了日本人做干爹,却又有属于自己判断力的小绅士佟乐。
一张满满回忆的图片这是一部比较适合半大孩子看的抗日剧,故事情节偏向于轻松诙谐。
以一种适合孩子的方式,传递红色精神。
主角是 嘎子 ,但是四个小伙伴我都很喜欢,小演员们都演技很好,那时候的我看的津津有味。
最喜欢英子,笑起来的时候整个人都在发光,她的笑就像是会传染一样,总是能让我跟着一起笑。
四个小伙伴各有各的本事,也各有各的不足,被小演员们演的活灵活现,演技灵气的很呢。
现在说起这部剧就是满满的回忆,可能现在找不到当时看剧的感觉了,那时候真好啊!
放一张小时候的暗恋对象吧现在才知道,自己暗恋了好久的小绅士竟然是张一山演的😂😂😂😂
小兵张嘎主要讲述的就是在抗日时期以小兵张嘎为首的一群孩子跟日本人做斗争的故事。
里面的故事,记得很久以前有过一个电影也叫小兵张嘎,这个应该是改编自那个电影的吧。
我听哥哥说小兵张嘎的电影,但是我没有看见过。
哥哥也说了,这个和他基本上讲述的是差不多的故事,只不过是电视剧版的比较细致一些。
其实这个里面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张一山所饰演的那个有钱人家的小公子,我觉得他的表演真的是很到位很到位,那个时候的张一山的演技真的是不错,当然了,现在的也不错,不过相比较起来我还是比较喜欢那时候的张一山,纯属个人言论,不喜勿喷。
嘎子哥后来成杀马特了。
童年回忆,主题曲现在还能哼上几句,儿童抗日剧,至少适合小朋友看。剧情实在想不出多少,几个小演员的表现还算精彩
竟然这么高分
儿时的记忆,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光头,还有叛徒,一个是时代下的软蛋,但却选择了正路,一个是狠毒的精英,尽显恶毒。胖墩,四眼,老板娘,日本军官,都是记忆中不能磨灭的形象了。
又一部童年回忆~~~爷爷奶奶被杀死那段看的吓死我了,再也不敢看第二遍
小时候的回忆。片头歌我还记得是:1937年呐,鬼子就进了中原,先打开卢沟桥哦,后打开山海关,火车道就通了中原……
一般般
嘎子和潘子的相遇
用孩子来做战争题材的电影很多,但把孩子杀人描绘的那么渴望和开心部是第一个,话说张嘎如果长大他的战争PTSD会不会很重?希望以后不会再有这样的电影。
童年回忆,没想到是作为政治任务而拍摄的,但其实还不错。儿童看看还可以,铭记家国仇恨。
勾8️⃣嘎子 卖假酒假手机 我就给差评
当初可以想到只有王莎莎和张一山会红,剧情足够跌宕起伏,不算很主旋律
小时候一直讨厌张嘎误会那个照相的人,另外敌人跟当下流行的抗日神剧一样战五渣。
有点道德绑架吧,里面一些人物的形象挺深入人心的。
这剧才叫快乐暑假!至于暑假作业就没看过好吧👹
主角很难看,拍的也有点胡扯。
吃西瓜真的是经典
回不去的童年 不认识的自己
《小兵张嘎》虽然是翻拍剧,但是没有让它变色,并且红得很纯正。它也没有像其他翻拍的红色经典那样,搞“前卫”,在故事中添加爱情戏。《小兵张嘎》是一部儿童电视剧。它充满那个烽火年代少年儿童应有的特质———如鲜活顽强的生命力、质朴得近乎执拗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面对苦难时的乐观和勇敢、面对艰险时的镇定和从容,当然也少不了他们所特有的智慧与幽默;同时它也是一部严肃的抗战史诗,它场面并不宏大、哲理也不那么深邃,但它依然以它独有的方式刻画了中国抗日战争大背景下几个少年儿童艰难的成长史,并用它独有的笔墨准确地勾勒了民族不屈的脊梁和各色人等在特定历史境遇中的心路历程
小时候真是不懂事啊…关键当时我爸也看 可怕 这星不小心触屏点上了就消不掉 顶多半星 给他的宣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