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半场细细感受重庆的味道,筒子楼,繁茂的绿,过江隧道,熙熙攘攘……后半场回忆前半场,一遍遍擦拭眼泪💧当时只道是寻常,待到懂时已沧桑。
那平凡的一家四口一日三餐,孩子离开后饭会很难做;那雨中的奔跑,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力不从心;那曾经的青葱岁月化为白云苍狗,那些人来人往,热热闹闹散落成通往天堂的张望。
哭的人,想的哭的都是思恋……人生实苦,重情义的人活的尤其痛苦。
等待的狗,等待的人,白白的等待……都是太过艰难。
不如洒脱一些
作者:杉姐,给个小鼓励,您的点赞、关注+转发,是我最大的动力哦!
01一只叫做“八公”的狗,每天送主人上班,接主人下班,十年来,风雨无阻。
它的故事曾感动全球上亿人。
日版美版,我都看过了,说实话,这次去看中国版的《忠犬八公》,没有太多期待,只想隔空撸狗。
但意外的是,连纸巾都没备够的我,在影院遭遇了眼泪暴击!
02人到中年的大学副教授陈敬修(冯小刚 饰),在某次下乡考察的路上,遇到了一只中华田园犬。
刚刚满月的小萌狗,在车底探着脑袋,奶呼呼的叫,几乎没人能拒绝。
妻子李佳珍(陈冲 饰)婚前就立下约定,家里不许养狗,送狗无门的陈教授,只能把狗藏在包里,遮遮掩掩的带回家。
但狗是活的,三下两下就暴露了。
被发现偷偷养狗的陈敬修,只能郑重对妻子承诺,尽快为它找到一个好归宿。
陈敬修为了给狗找新家,又是拍照,又是印广告,下了一番大功夫。
但每次有人想来领养,陈敬修就冷着脸开始盘问人家的户口家底,他否定了一家又一家,就这样,狗狗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主人。
这当然可以理解为陈敬修的“有意为之”。
毕竟,他看狗的眼神,比儿子还要亲,抱起它的那一刻,你就知道他再也不会把小狗送人了。
于是,家人也慢慢接受了狗狗, 并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八筒。
陈敬修每天坐索道去上班,八筒送他到进站口。
等到下班时,狗狗又早早在那里接着他,就这样十年如一日。
但有一天,送陈敬修去上班的八筒,忽然不听话的冲进了站台。
自那之后,陈敬修,永远的走了。
家人开始各奔天涯,房子也拆了又建,只有八筒,还留在那里......
我们通常会认为,狗狗的意义,是陪伴。
但“八筒”狗生,在这个故事中,显然已经超越了通俗的认知,它是陈教授一家的镜子,也是日积月累的旧裂痕的修复剂。
在外人看来,陈家是人人羡慕的圆满家庭。
丈夫是大学教授,有诗和远方以及不错的收入。
妻子喜欢打麻将,开了个小卖铺,每日守着小卖铺从白天打到晚上。
一儿一女,更是凑成了一个“好”字。
但一个屋檐下生活几十年,怎么会没有磕磕绊绊?
一锅热汤烧上几十年,也难免会有降温的那一天。
只有陈敬修明白,他每天要面对的家庭是:儿子天天守着电脑,昼夜颠倒;女儿谈了个对象,每天守着电话;妻子呢,天天守着麻将。
虽然没什么吵闹,但每个人都各忙各的,回到家连个陪自己看球的人都没有。
隔阂与淡漠像一张生长迅速的网,在无形的时间中,越织越大,等到猛一抬头,才叹气“唉,已经解不开了”。
八筒没有到来之前,陈家的生活已经太久没有涟漪了。
是八筒的到来,打破了死水一般的日子。
一向温柔的妻子,发了大火,坚决要把狗送走。
但送着送着,事情就渐渐变了味道,从“鬼迷日眼”到“宽限一晚”,从随便送人再到仔细“审核”送养小狗的人家,李佳珍不仅亲手给八筒做了第一根脖圈,还把它喜欢的那张八筒麻将牌,镶在了上面。
妻子的接纳,当然有八筒本身的魅力,但更重要的是,它映照出了陈敬修和李佳珍的感情,李佳珍喜欢八筒,最本质的原因还是爱屋及乌。
儿子日日埋头写代码,准备有出息了去北京,老父亲不想他远走,故作冷漠、不理不问,但火车站上八筒单狗送别的场景,让儿子明白,父亲也来了,父亲还是爱他的。
女儿谈的对象他不喜欢,但从见面到拍全家福,再到办酒席,身边有一个八筒,就不至于太尴尬,就不至于把脸拉的那么难看。
毕竟,大家都去关心女婿的时候,他都在忙着照顾狗。
而表面看上去最平和、最悠闲的一家之长陈敬修,其实是整部电影中最需要疗愈的那个人。
在工作中,陈敬修有学识,有能力,但多少年了评不上一个正教授,回到家天天被妻子唠叨,和领导同事的关系,就像那包永远也送不出去的猪肉脯一样,开不了口。
在生活中,他努力扮演好中国式好父亲,主动扛起家庭责任,对待子女严厉又沉默,想关心却又笨拙的不知如何靠近,索性更加沉默。
而且,他是一个北京人,为了工作来到重庆,虽然娶妻生子有了家,但几十年了依然不讲重庆话、不吃辣椒、不吃折耳根。
和妻子为了养狗battle那场戏,一家四口三个人说重庆话,而他只能故意在那里装作听不懂打马虎眼,好像初来乍到。
一张嘴,全是“你们重庆”,让妻子都忍不住调侃他“狗都养熟了,人还这么见外”。
他总是有意无意表现出格格不入,是因为从心理上,始终没办法完全融入这座城市。
但陈教授并非个例,也不是不爱这座城,他遛弯上班买份报纸,下班回家买份凉菜的惬意,早已经和这个城市的气质融为一体。
第一次和未来女婿见面,一句“城口也能算是重庆吧”,早已把重庆人的样子,拿捏的相当到位了。
他的不相容,是所有身在异乡人逃不掉的痛——乡愁,那是从心底生长出来的东西,时间越久,越壮大。
但回不去的故乡,除了默默说道别,只能努力埋没和遗忘。
人到中年,生命变得越发轻盈,也让这个异乡人有着更多不能为外人道的焦虑。
可以说,陈敬修是整个家里,最孤独的人。
八筒是陈敬修人到中年的一次叛逆,他坚持要“雄起”一次,留下这只狗。
然后,我们就看到,陈敬修的脸上有了久违的笑容和孩子气,他抱着八筒亲亲抱抱举高高,一口一个儿子的叫着,还会不停的夸“咱们漂亮着呢”。
邻居见到都要惊讶一句“原来陈教授这么活泼啊!
”
陈敬修一家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家庭,父亲虽然话不多,但却是妻子和女儿的中心,父亲的心情,往往影响着全家人。
可以说,八筒的到来,给了陈敬修,给了整个家庭一个重新粘合、焕发生机的机会。
03中国版的《忠犬八公》,狗狗依旧是主角,但在强烈的地域化碰撞下,已经是另一个故事了。
在重庆生活过十年的我,忍不住对电影中的重庆特色表白。
露天麻将、泡菜坛子、凉虾、路边的凉拌小菜、青石板路、过江索道、重庆嬢嬢的红色烫发头(重庆的中老年人,真的很喜欢小卷烫发,红色黄色是最常见的)、夏季湿了半个胸口的T恤、城口的腊肉、蜿蜒的小巷、苏联式建筑的重庆大学教学楼、以及地道的方言……让整座城市的气质,跃然银幕。
而且,有些情节,是只有在重庆,才会发生的。
比如:陈敬修需要坐着索道去上班,重庆地势复杂,但重庆人的智慧和胆识可不小,于是就有了这种极其刺激的过江方式。
李佳珍在灶台边忙着做饭,陈敬修就趁她低头的时候,在小卖铺偷偷把火腿肠喂给八筒,两个这么近的房间,要想互相看到,只有在地势高低不平的山城才会发生,一座大楼从前面看是一层,从后面看是四层,并不稀奇;陈敬修带八筒在树下埋骨头,可是后来大树就被长江淹了。
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重庆全境,重庆部分地区每年都被淹,根本就是家常便饭;陈敬修去考察的前一晚,李佳珍做了一桌菜,两人吃到实在吃不下,陈敬修就让李佳珍把两块烧白留下,等他三天回来后下面吃。
重庆人喜欢做菜,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喜欢浪费,一桌菜往往是精打细算,上一顿吃了肉,下一顿就用菜底或者汤下面,而重油重辣的菜不容易变味,被老一辈的父母,一放好多天,也是常有的事。
......这样的场景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
总之,《忠犬八公》不是把地方特色融进故事情节,而是用地道的故事情节,顺便带出了浓郁地、充满着烟火气息的地域特色。
八筒的故事,好像从萌芽出来的那一刻,就是在这片土地上的。
在这里还特别想提一下陈冲,上海人说一口流利的重庆话,连重庆女人身上那种爱美、表面厉害实则传统的气质,都演绎的特别到位,完全被带入了。
04电影中,不管是城市,还是陈家人,一直都在经历着变化。
八筒作为陈家的小儿子,是陈敬修最后时光的陪伴者,他们一起经历了很多重要时刻。
儿子外出工作,女儿结婚嫁人,一家四口的餐桌,最后只剩下夫妻两个人和八筒。
热热闹闹的四口之家,开始越来越安静。
但好在有八筒,他陪陈敬修拍照、看球、兜风,听李佳珍唠叨、炒菜。
陈敬修每天让八筒送回来的报纸,不止是给了八筒一个回家的理由,更让成为夫妻两人会心一笑的小默契——一份报纸,让妻子知道,陈敬修已经去上班了。
直到陈敬修去世,八筒的家,也开始风雨飘摇,最终沦为一只流浪狗。
人懂得慢慢去道别,去释放伤痛,去遗忘,但八筒不懂。
他依然一次次扒开窗户、推开门,跑过青苔绿绿的石阶、氤氲杳杳的江水、跑过大雨滂沱、漫漫长夜和时光匆匆。
一刻都不能遗忘的,注视着索道厅的大门口。
热了下雨了它不动、饿了它不走,有小孩子拿水枪欺负它,它也不在乎。
它在原地等啊等,等到报亭大爷变老、棒棒男回老家开水果店、索道站关停,等到自己也变成了胡渣拉碴的老狗,也还是充满了期待。
如果陈敬修会出现,它一定会像原来一样热情,激动地扑过去抱住他。
陈敬修走了,但八筒的记忆,永远地停留在了时光里。
它在车站等待,继续送报纸“回家”,在路边吹风,甚至看球......除了没有主人,主人生前和它一起做的事,它都记得。
印象很深的一个镜头,挖掘机在夜晚推平了他们曾经的家,八筒站在一块高地上,看着这一切。
它知道家被拆了吗?
它当然看到了,但它依然要回去,在破墙烂瓦的碎片中、小熊猫和小铃铛的旁边蜷缩下来。
狗和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狗不懂永远,但永远就是它的标尺。
而人总是在承诺永远,却没有一件能实现。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习惯了轻易说分手,习惯了“认清当下,看理想擦身而过”,习惯了“爱的少一点”“爱的淡一点”,说一生一世,说白头偕老,已经成了当代年轻人最梦幻的童话故事。
但八筒的爱,让我忍不住去相信,人世间有一种爱可以没有条件,永恒不变,地久天长。
《忠犬八公》是一颗催泪弹,我在影院哭惨了,它是一个关于狗狗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
我特别建议你约上心底最珍贵的那个人,去影院狠狠感受一场爱的暴击,让“爱的浓一点”“爱的久一点”这件事,也发生在我们身上吧!
看完文章,记得给个点赞+关注吧!
比心❤感谢!
《忠犬八公》中国版上映,一时间口碑两极化。
叫好的人怀抱着对狗狗的一腔爱意,什么剧透、方言都不是问题,看着忠犬的温柔眼神就被融化。
质疑的人则从情节平淡,台词俗套、方言难懂、强行煽情等技术层面来评判。
当然有的还怀有对日本原故事和冯小刚、陈冲等主演的私愤,连带着电影口碑一同遭殃。
先说说忠犬八公最初的故事。
1923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教授上野英三郎收养了一只流浪的秋田犬,把他带回了首都东京,取名为八公。
教授与秋田犬建立了温暖深厚的情谊,每天搭乘轻轨去上下班,八公都会在涩谷车站等着教授。
人与狗在夕阳下守望依偎,每个经过的人都被这个画面所打动。
1925年5月,上野英三郎突发脑溢血,猝死在课堂之上,再也无法从涩谷车站走出来。
忠诚的八公便开始在车站前面等待,每天固定在一个地方,等了整整九年。
八公自己也成为涩谷车站的风景线。
忠犬八公的故事不断被传诵和演绎,经历了二战,这个温暖的故事更是抚慰人心。
1987年,《忠犬八公物语》在日本拍摄完成,这部电影有着非常典型的日本物哀生活风格,就是浅浅地讲述故事,让情感自然生发。
2009年,美国好莱坞翻拍了《忠犬八公的故事》,生活背景完全移植到美国社区,其中又追溯到日本禅寺的渊源。
比起日本原版,显得生动和现代许多,也收获了更广泛的观众。
然后就是我们这部中国版的《忠犬八公》。
全片看下来,基本没有突破日本原版的故事框架,也是教授收留流浪狗,轻轨车站换成长江缆车,其他的情谊表达,忠犬坚守,除了重庆话和城市背景,基本没有任何突破。
前半部分尚可,场景的本土化还算合格,几位熟悉的本土演员,市井生活气息随着重庆话自然舒展,还有对川渝男人怕老婆的夸张戏谑,让观者暂时忘记了狗狗进入家庭逻辑线的一些漏洞。
故事框架的保守,自然就比不上美国版的生动有趣,美国版是在社区生活上植入了日本禅寺和忠犬故事,更贴合现代生活。
除此之外,中国版中家庭内部的矛盾冲突,更是连日本原版都比不上,这也难怪让人觉得平淡无趣,像流水账一般。
情感逻辑也不少漏洞,冯小刚在家里养个狗都战战兢兢,儿子出门创业,还需要听取他的意见,两人生一肚子气。
其实忠犬八公的故事之所以好看,狗狗的守望只是一个点,要让情感饱满,更重要的是要把家庭情感线索书写好。
在日本原版里,隐藏在平和表象下的,是家庭的强烈冲突,包括未婚先孕,女儿出嫁;教授去世后,小狗的命运也非常悲惨。
真实展现了人性自私和世间冷暖。
美国版就讨巧得多,一个日本被嫌弃的狗,在美国社区却得到无微不至的关爱,到处都充满着欢歌笑语,这也是好莱坞典型的输出套路。
我们这版在扎根本土生活方面,做得算是不错。
但是家庭情感线索却显得薄弱,一开始的家庭冲突就不强烈,女儿出嫁、儿子赴京创业,本可以制造更强烈的冲突,但是也没有爆发,而是都在隐忍的情绪中完成转换。
情感铺垫不到位,狗狗的忠义举动就失去了支撑。
所以在影片的后半段,慢镜头、钢琴曲已经重复得令人生厌,因为要强撑着讲到最后,还要给予一个结局。
这就让影片陷入了尴尬的状态。
如果有细节支撑,演员再表现得充分一点,或许还可以救救场。
但是并没有。
冯小刚和陈冲的表演基本合格,白举纲就是来玩票的音乐人,台词基本上是读出来,全片也没有任何情绪波动和表情变化。
所以,后半段情感就完全泄下来了。
特别是到了废墟之中,狗狗每天衔的报纸堆成小山,也没能将情感烘托到催泪的份上。
翻拍没有问题,故事框架也大可以借鉴。
狗狗的表演控制较为专业,本土化改造也算得上合格,但是就是在剧本和情节推进上,总感觉差了一口气。
后半段没能把故事再往前推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误会、谅解和缅怀,本可以做得更足一些。
忠犬的故事,本质上还是需要感动人,是要引发人对自身生命、情感和关系的反思。
狗狗对人的忠诚,如果能建立起与人类彼此的背叛和伤害,才能展现出更打动人心的力量。
先前看过美国版,所以已经知道故事的所有内容,对于国内来说,这类题材太少了,必须要来看看我们中华田园犬。
希望未来可以多一些这类题材,包括猫咪的。
电影的结尾跟美版不同,当老房子里报纸堆成山的时候,泪如雨下,根本收不住,电影没有煽情,就是自然而然,看到八筒安详的离开,并见到了它苦苦等待的人,他们一起乘坐着“长江索道”去往天国,那个画面戳泪又温暖。
当主人去世后,老房子也要被拆掉,物是人非,狗忠如一。
八筒的爱,简单又真挚,记得陈敬修爱看球,记得叼报纸,记得回家的路,记得送他上班、接他下班的路……它用一生在守护着和主人的约定,电影看了两个小时,哭了一个小时,真的太好哭了。
这部电影,除了养狗的人,养猫的人也适合看,都是可爱的毛孩子,都是共通的,回到家,抱着我的小猫狂贴贴,希望全世界的小动物都能有人疼爱、幸福快乐
先说结论:如果你是一个很喜欢《忠犬八公物语》或者《忠犬八公的故事》的人,这部国产的翻拍还是值得一看的。
一般翻拍外国作品有一些忌讳,比如剧情完全照搬,没有新内容,例如《阳光姐妹淘》;没有做好本土化改编,例如《深夜食堂》,或是随意篡改原作内容,偏离主旨。
但是忠犬八公在这些方面倒令人惊喜,没有看到刻意模仿的痕迹。
和原版相同的地方基本只有主要的故事脉络,教授捡到八筒-收养八筒-八筒每日等候教授-教授发病去世-八筒去教授女儿家-依然每日等候。
除此之外,电影添加了很多新内容,进行本土化的改编,结合了时代背景和重庆风土人情。
分析这部国产翻拍和美日两版有所不同的地方:1.事物的本土化:例如将秋田犬改为中华田园犬,八公改为八筒,火车站改为索道站,车站旁的小摊改为报刊亭等2.加入当地风俗人情,结合时代:例如方言、麻将、房屋拆迁,都是很好的融合。
3.加入喜剧元素,不是纯粹的温情片,观影的时候一些情节的确爆发出了笑声。
4.制造矛盾冲突,例如狗被狗肉店领走,妻子极力反对养狗,不同于原版的平淡。
5.剧情的侧重点不同。
日版侧重描写教授对八公的爱,剧情较为平淡,美版侧重去世后八公的反应,情感渲染的很到位,中版则是从家庭入手,狗狗的镜头倒不如家庭成员的多,情感比较复杂,除了教授和八筒之间的爱,还夹杂着父子,夫妻的亲情和爱情。
尽管电影有强行煽情的成分,但是整体来看,还算是一部成功的翻拍。
顺便一提,我真的很喜欢最后那个堆积成山的报纸的镜头。
更喜欢美版,日版没看过不评价,美版的教授温文尔雅,一看就是文化人,更有一颗仁爱之心,从气质,谈吐上,还有对小狗的态度方面,完完全全展现出来了,特别是趴在地上,叼着球和小八玩的时候,真的把他对小狗的喜爱显露无疑,还有日本朋友对秋田犬的叙述,让小八的形象,以及性格,对主人的忠诚也做了铺垫,很自然,国内的这个版本看不到那种男主人对小狗的友爱,感觉就是一直在使唤,台词上,情绪上都不如美版的生动自然,一对比的话,我真觉得是翻拍的烂片,镜头上美版更温馨,国内拍的,太过沉闷,太过平淡了,美版的配乐也更加轻松,诙谐,到后面的几个情节也算是自然呈现出来的高潮泪点,国内版本那个去老房子看10年来八筒搬来的报纸,无论怎么看都显得太过刻意,另外加入的一些川渝元素,也没给这个电影润色,可能不是重庆人,我没有啥代入感,美版的男主人收留小八,到最后女主人同意留下小八,这之间的过程,更加自然,更能看出夫妻之间的和谐关系,更为后期男主离世,女主人那种悲痛,以及对小八的无奈和心疼,更是一个看点,国内翻拍的在收留八筒这块,以及留下八筒这方面,太过刻意了,首先是收养狗狗,要查户口,然后陈教授的意图太过明显了,后面加上讲道理的环节,整体太过突兀,然后是美版的教授在去世之前也做过一些铺垫,能感觉到教授的身体状态变差,国内版一直是吃药,然后上船一下子就没了,这里太过潦草了,国内版本让我觉得尴尬的地方,就是陈教授喜欢足球赛这块表现的太过刻意了,台词相当呆板,在谈谈演技上,冯小刚的眼睛里没有透露出对八筒的疼爱,喜欢狗狗的人看狗狗的感觉,应该是不一样的,冯看起来太过平静,情绪上的递进不行,陈冲演技确实好,我挑不出毛病来,子女,女婿三个人我建议从头学表演吧,国内翻拍的情节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叙述的不清不楚,在我看来确实比不上美版.
今天是电影的首映(不算点映),离学校比较近的电影院只排了两场电影,笔者选择了19:00的黄金时间场,人数却寥寥无几。
这也正好,因为电影院满是抽泣声的话,只会让我更加无法压抑自己心中的情感。
首先,我想说的是,这部《忠犬八公》相较于美版与日版,丝毫不逊色。
它打破了我心中的固有思想——续作、翻拍最多只能是前作的影子。
我在这部片子上,看到了中国电影新的希望。
(这丝毫不夸张)想拍好忠犬八公这样题材的电影面临着两个主要的问题,一个就是狗狗在电影镜头前的表现,还有一个就是电影重要节点的衔接。
在选角(狗)上,导演一改美版使用秋田犬的老路,使用了更加中国化的本地狗狗。
这是一个比较大胆的尝试,因为很多人都知道这个故事来自于日本,前面所有版本几乎在选狗上并没有很大出路,一旦得不到观众的认同,那么就会像即将上映的迪士尼《美人鱼》(黑人演员)一样,得到很多人在文化认同上的排斥。
导演深知这方面的弊病,所以在选狗的本土化上还是有一定保留,比如说狗狗的颜色、体型上都选用了与传统秋田犬相似的狗狗。
在镜头表现上,可以看出导演组废了很大的功夫,狗狗被训练的很好,基本可以完成基础指令的动作和视线的转移。
吹毛求疵的话,其实有一个镜头,在八筒小的时候,就对报纸这个物品有着相当大的动作反应,其实当时我就有猜到报纸会变成电影后期一个十分重要的线索。
八筒对报纸的动作反应明显是有奖励机制的,家里有狗狗的人其实也会敏感的发现这一点。
不过这只是小小的细节,也是我自己的看法。
在重要节点的衔接上,我觉得全片最重要的两个节点是1.在教授死后八筒怎么才能脱离其他亲人的监护从而达到电影结尾的重逢与升华2.狗狗最后的结局。
这里我们对标一下美版。
由于笔者美版看的时间有点长了,有些细节的剧情记得不是很清楚,如有说错请见谅。
美版重点刻画了在教授死后,狗狗如何在车站一个人生活,有很多人捐款给它买吃的,把狗狗等待的地点作为旅游景点之类的,但忽略了丢弃这个过程,女主人的搬离显得有些匆忙,为什么不带上狗动机也显得有些讲不过去(好像是有领养剧情的这里我记得不太清)。
当然这也与欧美传统价值观有着一些密切联系。
在这一点上我们再来看中国版的,女主人要搬到北京去住,房东不让养狗,所以女主人把狗给了女儿一家,女儿一家因为狗老是乱跑,在家里捣乱把狗送给了朋友,带回了农村。
两次的辗转,把这个尖锐的,抛弃的剧情给过渡了过去,使这一段剧情不跳脱整体电影的一个感情基调。
似乎家人们的选择都是出于无奈,但是细细想来感情的割舍似乎合乎人情但又感觉不适。
其实养狗的人最能感受这种氛围,如果你真的把狗当作家人的一份子,似乎有些抉择会有让步,当然电影的选择也没错,这个过渡已经是十分完美的了。
再来看结局美版电影把结局的重逢当作后期电影的一个高潮,以这样戛然而止的结尾把思考留给观众(记得是这样的,不太清晰,就算有死亡的情节但也不是重点),当女主人多年以后重逢说出那句 我陪你一起等的时候 电影已经完成了它最后需要有的升华。
中国版没有把死亡当作最后的结束,而是加上了一段重逢,其实这一段在《一条狗的使命》系列电影的结尾也采用过。
最后狗狗与主人相逢在一片无边无际的金黄色草原上(有点古埃及死亡后人会去的地方)。
电影很好的采用了这个重逢的结尾,在一堆报纸前,镜头从现实来到梦幻,他们又回到了相遇的样子。
只是这一次,他们再也不会分开.......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伟大在当今这个社会,我们走进电影院不是为了再被说教,而是去表现我们最真实的情感。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八筒,它在等待,等待着有一天我们与自己的重逢。
陈敬修捡回八筒那天,儿子决定了自己的努力方向。
然而满脑子如何瞒住家人藏起八筒的他,对儿子战战兢兢的剖白极其敷衍。
陈敬修下决心雄起一把留下八筒那天,他用打麻将抨击了严词反对的妻子。
之后或许为了缓和妻子被针对的怒火,或许为了让这个家雨露均沾。
他对于在旁边没有任何发言和表态的儿女也开始抨击。
他说儿子双手没离开过键盘,那是因为儿子当初跟你说他要干什么的时候你根本没在听。
镜头很讽刺的给了电脑屏幕一个特写,全是代码,儿子是在努力变成更好的自己而废寝忘食。
而女儿的抨击理由是找了个城口的,没经过他同意。
可明明人家刚带回来让你过目,而从男孩紧张的程度可以看出,女儿应该没少强调被父亲认可的重要性。
这个北京来的女婿在停电的时候一口一个你们重庆,而面对城口来的女儿男友,也勉勉强强的说城口啊,哦,大范围来说应该也算是重庆。
再加上用“又进一个,9比1了”当彩蛋。
这种隐隐约约的地域优越感,是让人反感的。
二十年前,冯导的老搭档葛优,也拍了一部有关于狗的片子《卡拉是条狗》。
情节大抵已经忘记了,但有一句台词我记忆犹新,就是葛优说“只有在卡拉面前,我才活着像个人”。
可片中的葛优是一个一事无成的混子,而本片里冯导演的可是个教授啊,但他和八筒的关系,却让我觉得和前者很像。
也就是陈敬修对八筒的爱的根源,是因为对方无条件的回报。
儿子去北京前夜,依然是战战兢兢的告知父亲,换来一句“他票都买了,我的意见还有用么。
”当然有用,这时候一句鼓励的话,可能能成为他今后十年的动力,但你却不愿意给。
而连一句话都不愿意给的人,居然后冒雨跑出去买了所有的卤货,然后转天在跑的满身大汗去送追不上的火车。
你在感动谁,只是自己罢了。
他去世后儿子抚摸着八筒说,他那天也来送我了对不对。
不对,他没有去送你,他只是去送自己的感动。
陈敬修除了对八筒,他几乎所有的行为都让我感觉不适。
这甚至影响到了我对于八筒回馈的感觉产生感动。
本片如果有星全是给狗的。
刚被捡回来萌萌的八筒简直能融化人心。
日本的忠犬八公:得到了陌生人的悉心照料中国的忠犬八公:得到了前主人一家的抛弃我觉得这片子有点高级黑,说好的这狗子是你们的弟弟,结果男主人一死弟弟就被潦草处理掉了,这家人到底该有多无情无义啊!
睹物思人都不会吗?
妈妈只管自己没心没肺去北京,小儿子从头到尾抱着电脑当老婆,女儿女婿是一对没耐心的非主流,从头到尾这家只有男主人真心对狗子,也难怪狗子只等男主人。
这是一只小狗感动全球数亿人的故事。
八筒(大黄 饰)是一只可爱的中华田园犬,在茫茫人海中遇到了命中注定的主人陈敬修(冯小刚 饰),成为了陈家的一员。
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美好的家已经不在,但八筒仍在原地等待,它的命运同它的家人紧紧地牵绊在一起。
本片改编自新藤兼人原著剧本《ハチ公物語》。
爱狗人士不建议观看,不是怕哭崩,是怕气死。前半段非常好,比美版还好,本土化成功,刚捡狗的第一要务不是调教而是时刻找狗,取名、丢狗、纠结考察、决定留、认家人每一个环节都很流畅。后半段生生把忠犬悲剧传奇拍成了不负责任的人祸,妈妈、女儿、儿子、女婿都在种种所谓不可抗力的无奈之下选择了装死、弃狗、再也不闻不问,最后见到报纸成堆明白狗的十年艰辛与孤独,惺惺作态感动落泪,都不想想自己有没有为制造悲剧出一份力?自私又虚情假意的人类!老汉儿死不瞑目!片中的父子疏离拍得挺失败,没有叙事作用。彩蛋救狗和狗演员合照还不错。
四个人类主演都好糟糕,片子的情绪节奏也把握得不行,感觉总在那边矫揉造作地端着。以及这部片子真的有种令人作呕的感觉,把狗狗相处成家人了,但可以随时放弃他。儿子为了母亲在北京换了大一点儿的房子,但找不到可以允许养狗的;女儿女婿因为狗狗拆了次家直接把狗送回乡下美名其曰更自由。编剧可真爱偷懒,也好会恶心人。但是小狗最傻最忠诚最好哭。
大概没有几个人扛得住八筒叼了一地的报纸还有和主人天堂相见这两个催泪时刻,人一辈子可以做很多事,但小狗的心里只有主人,虽然不是很喜欢,还是得承认这个电影对得起这份爱
这个IP改编的每一版都好催泪啊,狗狗才是第一主角。
故事套路熟悉了,自然不会哭了
狗狗很可爱,利用狗狗来营销的很low
本地化做的很好的改编片,土狗好可爱哦🥺没想到狗狗演员有十来只!有一只狗狗最后拍完退休了,祝它生活幸福。
不错。(仅给狗打分)其他人物也就冯裤子和一个打工人对狗好一些。其他都假的。女儿和女婿,把🐶送走,儿子和冯裤子媳妇因为房东不让女儿女婿养。而买报纸的老板这么多年,任由狗这么脏。然后这后在这种抑郁和不卫生情况下,能活15年也不太可能。
优点是改编很地道,没有日本味了,完全变成重庆的故事。通过黄狗八筒的故事也带出了家庭的变迁,重庆的变化,导演有自己的感悟在里边儿,对逝去的时光感到惋惜。重庆变成旅游区后,当地人的日常生活的景象也不复存在。这些带出来的东西处理得不错,也是改编的意义所在,就是说把一个日本故事翻拍成中国故事的意义。这个片的改编有了一些接地气的深度,或说初衷,也下了功夫,我挺欣赏的。缺点是很多时候人物像在念台词,就是说给观众听的,或者秀给观众看,挺出戏的。八筒喜欢博美犬这个桥段不太好,要知道狗的审美没有人这么俗,比如我家美猫,又美又优雅,偏偏跟一只壮硕的独眼公猫干上了,你能咋说呢?这里不是说博美不好,而是这样安排显得刻意、商业、失真。那个年代养博美的人本就稀少对吧。这类片还有一个共同的问题是老想赚人眼泪,这就很难突破
就这还能上8分?人的部分疯狂抢戏,演技也不行,强调与本土化,就安了个忠犬八公的节点架子,
#催泪#改编自1987年日本电影《忠犬八公物语》原剧本。本片的本土化改编很成功,把故事背景放在重庆南岸,再现了当年作为交通工具2元/次的长江索道,及出入口处的报刊亭、冰粉凉虾、棒棒(脚夫)。这版的高明之处在于,不仅是讲人与狗的关系,更是折射进人与时代的关系。八筒在等陈教授,也在等一种已经逝去的生活方式的归来。当然,它永远也等不到了,只留下老房子里堆积如山的报纸,见证了旧日时光。只是那些岁月,鲜有人再拾起。时代洪流催促城市变迁,乡愁情怀盼望故人归来。
真的好难看。看得莫名其妙。外加一肚子气。什么低劣拙劣的作品。拉黑此导演
大家都适应了没有你的世界,只有狗狗没有。
东施效颦
这个世界没有小狗就是不行!!狗狗就是最棒的!!
只是觉得原版的劲太强了,这个我看着倒不那么感动了,而且演员,我对冯小刚,有刻板印象,总是有他不像是这个爱小动物的感觉。
改编得还挺本土化的,重庆有这个地理条件(我差点就信了陈冲是重庆人),连国人会弃养和有人生没人教的小畜生们会欺负流浪狗都还原得很到位,从大概率上来讲始终是狗很好人不配。
三版故事,日版最好,这版其次。毕竟东亚人懂东亚人。时代的变迁,物是人非之感导演抓得很妙,从索道长江高楼和破屋间体会到了一股淡淡的乡愁,这个是在美版中体会不到的。狗狗的忠诚永远让人流泪,为狗狗激情痛哭一小时。
“见过的人越多,我越喜欢狗。”
之所以给1星,无关电影!这部片子日本、韩国、欧美都可以拍摄,唯独中国没资格!为什么没资格,最近的网红“杰克辣条”虐猫事件就表明,连动物保护法都没有的国家,何谈对动物的保护?!不要说我崇洋媚外,也不要说我侥幸,这是赤裸裸的事实,作为人类、作为中国人,我爱这个国家,但我也感到对动物的愧疚以及自己弱小不能帮到他它们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