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英国剧情片《麦克白》,根据莎士比亚同名戏剧改编,全球累计票房1632万美元,定级R,豆瓣评分7.3,时光网评分7.0,IMDb评分6.6。
我曾n看过莎士比亚戏剧改编的电影《哈姆雷特》,几乎是将舞台剧照搬到电影版,实景版的舞台剧。
而且莎士比亚华丽的修辞和舞台化的剧情设计,并不适合注重故事性的电影表现形式。
本片同同样如此,《麦克白》原著的剧情其实很简单,改编成近两个小时的电影就显得不够复杂,缺乏转折,莎士比亚式的华丽修辞放在电影角色身上念出来显得很别扭。
《麦克白》的故事简单说是一个“心魔”的故事——战士被封领主后,受妻子教唆,弑君篡位,当上国王后继续将影响其王位安全的人赶尽杀绝,最终被先王王子所杀。
虽然本片低于预期,但有两个亮点值得一提:一是结尾高潮戏部分的红色调,风格化浓重,突显了王位争夺的血雨腥风。
二是结尾最后一幕,王子当上了国王,但画面却以寓言中的男孩收尾,意味着王位争夺的血雨腥风并未结束。
本片的战争戏和动作戏比重不大,多数采用慢镜头画风,有些像《斯巴达300勇士》。
过多的慢镜头,拖慢了影片的节奏,并且让我觉得是在给不复杂的剧情抻长到两个小时这一名著改编起码要具备的时长。
原著故事阐明了一个道理——最毒妇人心,男主如果不是受到女主的怂恿和教唆,不会心魔大发而弑君篡位,也就不会有后来一发不可收拾的恶性循环。
值得一提的是,女主的演员玛丽昂·歌迪亚像极了中国的梅婷。
这不是空王冠系列那种戏剧半电影化的改编,而是一部非常彻底的电影,且高度风格化。
无论导演还是演员在技巧上都没有保留戏剧的特点,唯一的保留是沿用了原作的台词。
莎剧完全的电影化改编,除了黑泽明能卓立于原作之外,其余效果多数令人沉默。
电影开头从战争到女巫的预言,再到邓肯国王的加封,处处压抑激情的配乐似乎是在考验预期体验激情的观众的忍耐度,而慢镜头+停顿+闪回的极尽抒情的战争场面有一分钟让我疑心导演是在拍一部实验性的艺术电影……二十分钟后,麦克白夫人和麦克白之间的化学效应挽回了令人不安的观感。
麦克白断续的形象从那一刻起得到了整合,他变得像麦克白了。
电影也展现出它独有的优势,开始渐入佳境。
夫妻之间有两场围绕着野心博弈的狎昵较原著很是让人耳目一新,而且这是只有电影才能拍出的趣味。
起初麦克白与夫人商量着要谋杀国王,在原作这是两个野心家的厮磨,夫人动用一切语言上的手段包括爱情来激励蛊惑麦克白。
而这里夫妇二人的表现都要低调许多,夫人的温存更多的是一种鼓励。
麦克白如溺水者攀援浮木般热烈的回应夫人,从情欲中汲取犯罪的力量,此时他看起来颇为无助。
但在杀害国王之后,麦克白进一步打算对班柯下手,情形就逆转了。
“不义开始的事,必须以罪恶来巩固”。
麦克白将手探到夫人裙下,夫人挣脱他的控制,然后上前试探着吻他。
麦克白全无回应地流泪。
这与他之前的热烈回应形成对照。
从那时开始,他已经不需要从夫人那里汲取犯罪的力量了。
他比任何人更积极的犯罪。
”What’s done can not be undone”是夫人用来安抚麦克白的话,饱含对道德不屑一顾的强横意志。
但后半场对力量的迷信渐渐酿成了恐惧,她开始用这句话来自我安抚。
直到麦克白烧死麦克德夫的家人,在一段指天斥地的独夫宣言后,他转头盯着夫人:“你为什么沉默?
”夫人泪流满面,不发一言。
此处演员的发挥和情绪衔接非常出色,角色的关系也彻底逆转。
原作中麦克白和夫人也是如此进退嵌合的,但那是需要通过对语言稍加分析的一种节奏,电影让转折非常直观又不失微妙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夫人死后的麦克白的那段表演也出乎意料。
三声tomorrow的情绪演进,是原作所无。
这段独白超越了文字赋予想像力所能带来的体验。
有些细节独具匠心。
比如麦克白杀死邓肯,默然在邓肯的枕边并排躺下,用非常诗意的画面暗示他即将成为国王,同时也终将死于非命。
比如麦克白斥骂信使后,又吻了吻对方不安的前额,那是暴君布施安慰的动人之处。
结尾和麦克德夫的决斗拍得非常美又内蕴力量。
金红色的背景,如诗如画的血雾夕阳,像复仇女神一样目光灼灼的命运女巫——连女巫演员那不可救药的酱油感都被这浑成的氛围给挽救了。
配乐也饶有趣味,带出了全剧最引人入胜的节奏。
然而麦克白放弃杀死麦克德夫的改编不可原谅。
麦克白是赴死不是求死。
他欢迎死亡但他不会自杀。
尽管他已经厌世且不抱希望,尽管他对命运的预言深信不疑,但哪怕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尊严他也要反抗到底。
麦克白的英勇只有少部分体现在作战勇敢,大部分体现在践行并反抗命运上。
这个恶贯满盈的暴君在地狱门前一往无回的英雄气概是这个角色之所以不朽的原因。
“来,麦克德夫,谁先喊‘住手,够了’的,让他永远在地狱里沉沦!
”这是原作中麦克白的点晴之笔,也是悲剧的高潮。
然而由于之前麦克白听说麦克德夫非妇人所生之后,将刀从敌人颈上收回,这段本来最具震憾力的台词变得处境尴尬。
法斯宾德不得不哭着念出这段台词。
在这个上下文之间,如此处理无疑是正确的。
可是一个自愿顺从预言,把利刃从敌人颈上收回的麦克白有点乏味。
虽然这一幕构思巧妙,画面优美。
两位主演既不及预期又超出了预期。
电影似乎有一种认为悲剧就必须悲伤压抑的误会,处处压制激情,刻意拉开了和观众的距离。
于是演员的表演不仅要电影化,且要服从风格化的要求。
问题是在这样压抑激情的风格下,却又沿用了原作充满爆发力的戏剧台词。
这会让最出色的演员也无所适从。
多数时候那种像梦呓又像呢喃的低语要表情达意太困难了。
作为观众我在前二十分钟对演员已经不抱指望。
出乎意料的是法斯宾德和歌迪亚尽管有时多少被以上种种束缚了手脚(否则他们的感染力不止于此),但最终他们还是奇迹般地突破了障碍,在针尖上构筑了经典的世界。
电影打光昏暗(这是麦克白的共同特征),配乐悲抑恍惚,剪辑技巧专业但矫揉造作,苏格兰山麓永远弥漫着大雾,角色们看起来像群不祥的幽灵,整部戏像场沉重的葬礼。
伴随着唯恐观众不知道主角在想什么的各种闪回。
电影用尽了属于电影的技巧来重构莎剧,用心良苦,也确实完成了一部精巧的电影。
这是一场漫长的葬礼,一曲优美的哀歌,但不是一部伟大的悲剧。
麦克白是一部埃斯库罗斯式的悲剧。
这意味着它在展现苦难和死亡时,不会让人感到悲伤压抑,相反,它以悲剧独有的力量让人情绪激昂。
改编是成功的,且技巧高超,但是改成了次一等的艺术品。
在一些精妙的片段,它能挑逗观众的情绪,但不能震憾灵魂。
这就像用现代医学技术将索菲亚.罗兰整容成一个韩版的路人美女一样,整容技术是高超的,整容后的女人也是美丽的,只是这么做又有何益呢?
【麦克白人物性格分析参见杰西·詹姆斯故事的麦克白式改编】《麦克白》是一部描述权力斗争的作品,不过这里没有太多的尔虞我诈,全作阴郁不安的氛围让读者/观众感觉,那极为古老的黑暗正在透过角色弥散开来,侵袭着一个较为光明的世界。
并不是善和恶之间的斗争,而是不可言状的混乱(Chaos)和秩序(Ordnung)之间的抗衡。
戏剧/影片展示了一组组混乱和秩序的对比:麦克白从女巫那里接受预言的荒原和象征王权和贵族权的城堡及宫殿;处于生和死之间、有着超自然力量的女巫(在原作中是有胡子的女性,还处于两性别之间)和遵循等级秩序的朝臣贵胄;麦克白夫妇无后,算违反社会秩序,与他们对立的人物,国王邓肯、将军班柯以及麦克达夫则无一不是有家室的人【注一】,麦克达夫惊闻暴君处死了自己妻儿时怒吼“他自己没有子女(...)我的可爱的鸡雏们和他们的母亲”,眼下之意或为,如果麦克白身为人父的话,大概不会干出这种伤天害理的事。
与上述这些混乱/秩序间的明显对比相较,贯穿全作的“命运”这一主题显得有些生涩:如果不把“命运”放进同一链条中,莎翁苦心营造出来的针锋相对就摇摇欲坠了;如果把“命运”当做混乱或秩序中的一种来考虑,那麦克白宁死也要服从的“命运”算是秩序还是混乱呢?
麦克白不是社会秩序的扰乱者吗,他怎么在拼命破坏一个秩序的同时死守另一个呢?
麦克白服从的真的是“命运”吗?
戏剧/影片开头,国王的帐篷里,军曹(影片中似乎是位爵士)对邓肯国王说,麦克白“不以命运的喜怒为意”——原来是一个不相信命运的人。
同时,三女巫的“预言”也不能等同于命运,其一,这些预言本身意味是模棱两可的,没有直说“成为考特爵士”是“成为国王”的前提,其二,“预言”和后来发生的事件互为因果,与其说是预言,不如说弑君事件的导火索,其三,从葛莱密斯爵士到考特爵士再到国王,等级越来越高,权力越来越大,这分明是不惧命运、本身就野心勃勃的麦克白一步步走向顶峰的心愿写照【注二】。
所以我以为,女巫在荒原将麦克白心中暗含而不自知的愿望表达出来了,让麦克白一听便深信不疑的“预言”不是命运,而是他个人欲望的投射。
换句话说,凡是合他心意的,他就受到暗示并且当做天命来相信,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一听说麦克达夫是不足月剖腹出生,麦克白就万念俱灰,甘心受死:他终于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并非是天命授意,曾经以为自己所为的一切都是命运秩序的引领,到头来发现那不过是没有结果的个人抗争罢了,突然发现那只在冥冥中引领自己的手只是自己的幻觉。
这样看来,麦克白身上体现的是“混乱”。
可是另一方面,这种混乱/混沌——推翻王权、夺取力量(不服管)却又是每个个体人性中都暗含的自然属性,以封建等级为代表的社会秩序则是人为的,混乱和秩序的善恶也没那么容易分清。
在这个意义上,召唤出黑暗(人性中的恶魔)的麦克白顺应的又是“自然的法则”,即掠夺的天性。
征服、颠覆、掠夺,这些人类天性被影片中的麦克白和性欲结合在一起,共同支撑着这个释放出了属于我们每个人的黑暗法则的个体。
在这里,个体的秩序(或者本我、id、原始欲望等)与外在的公共秩序(或者超我、super-ego、道德原则)相抗衡。
麦克白以为自己遵循的两者以外的神秘秩序,并且打算把这种神秘秩序的需求变成苏格兰王国的公共秩序,其实他的所为只是将个体秩序放大,取代公共秩序,而已。
因此,为什么麦克白必将失败就一目了然了:这个反叛者表面上是在夺取王权,打算对全国实行统治,实际上获得的并不是具有社会意义的王权,而是满足欲望、实现自我的个体成就。
然而他不懂。
注一: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版本的《麦克白》电影是我看过的所有影视及戏剧版本中最强调“孩子”这一元素的,不仅开头和结尾的画面都是孩子——开头是麦克白血缘上的后裔,结尾则是接过了他佩剑的精神后裔——而且在原作的邪恶三女巫基础上加上了代表另一种超自然力量的女童,我认为这些改编很有创意。
注二:麦克白夫人本身是个没有欲求的人,她为丈夫出谋划策,成为谋杀犯的帮凶,却从没说过自己要成为王后,从头至尾,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帮助麦克白实现愿望。
因此,这个女人和荒原上的女巫一样,意义在于挑明麦克白心中隐藏的欲望。
不打瞌睡的状态下,看一部电影《麦克白》可能和看一本《麦克白》的书所花的时间是一样的,但看书我一次要打好几拨瞌睡,原因就在于莎剧的独白、心里描写什么的加一块,简直就是话唠大全,挺烦这种的我。
拍成电影后我个人喜欢的不得了,以舞台剧的方式还原了莎翁戏剧的古典韵味,很到位,台词用的古文,也毫无违和感,就像《聂隐娘》里说文言文。
但我个人是比较强烈反对《聂隐娘》这类有意识拍得“难看“的电影的,《聂英娘》同样古典的要死,也唐朝范儿的要命,但有那时间,我宁愿多刷几遍《唐朝豪放女》。
<图片2>话剧(舞台剧),我就认认真真看过一场,小学五年级学校组织去看了个《九色鹿》,当时看得如痴如醉,入戏太深,回来一口气写了2500字(当时小学作文才要求800字吧)的读后感,班主任给投出去了,再无音讯,升入初中后,体育老师有一天跑到我跟前,说你就是那谁呀,我在报纸上看过你写的作文。
当时我装了个逼,小心推搡了几句就给默认下了(初中那会儿我作文写得贼平庸那种,班上读范文很难选上我的,但又是语文课代表,脸上经常挂不住,而且隔壁二班的语文课代表的作文还要经常拿到我们班来读,日子简直不好过)其实我压根不知道体育老师在说啥,哈哈。
后来思前想后,可能就是那篇读后感了,我在报纸上就投过那么一次文章,但隔了一两年还能在另一个地方听到它的消息,也挺邪乎的吧。
还看过《恋爱的犀牛》,大学那会儿迷段奕宏,耐着性子在电脑上看的。
有点意思,但意思不大。
书面对白、内心独白、符号、象征、仪式感,舞台剧的这些元素也遍布在电影《麦克白》中,电影、舞台技巧的混搭,使《麦克白》显得很另类别致。
说是英文版的《聂隐娘》,从影片的质感和诉求来感受,倒更贴近《东邪西毒》《冬眠》这类电影,万里的黄沙,化不尽的冬雪,霸占着主屏,孤独苦闷的主角经常被摄影师困在视觉的角落里呻吟。
故事退居其次,重头放在了气氛的营造和渲染上,感染里很强。
《麦克白》的故事在莎士比亚时代是新鲜的,被后来者从6世纪一路模仿抄袭到21世纪,估计现在已经没多少人感兴趣了吧。
所以改编莎剧其实不是个好活,就好比人的一张脸,被爹妈生出来就定型了,变着样儿拍还是那副德行,想拍得美美哒,只能美图秀秀了,《麦克白》就像一张极尽所能P过的素颜照。
<图片3>
对比渲染是《麦克白》玩美P的利器,电影的气氛就是它俩搞起来的。
麦克白篡位登基后,影片内景的构图多数时候是封闭的,墙壁和人群死死的将麦克白框在中心,没有出路,唯一透光的窗户,也被窗外的雾气充盈。
切换到外景后,麦克白所在的城堡也被大海和邓西嫩围困,低沉的马头琴,幽怨的小提琴交错响起,麦克白被单独置于旷野和群山中,弥漫的浓雾,像那《冬眠》中化不去的雪景,笼罩在麦克白周围。
影片在内景的压抑和外景空旷的孤立无援中来回切换,不厌其烦的模拟着麦克白的困境,韵味十足。
<图片5><图片6>影片的渲染对比大部分跟颜色有关。
灰色是影片的主色调,浓雾、浑浊的天空,黑衣、黑暗的内室,受影响的不光是麦克白,出镜的很多人都是一副灰头霉脸的揍性。
颜色的同质化起引导强化的作用,大部分用在了外景上,主打冷色。
但在室内,却更强调颜色的反差。
室内的麦克白处在暗黑之中,却在多数时候被蜡烛暗黄的暖色包围,冷与暖的交织矛盾般共存着,形成了一种昏昏欲睡又错乱清醒的无眠状态,那正是麦克白的状态,正如麦克白弑君后所说:自此,我杀死了睡眠。
这种颜色反差还集中出现在了落幕的决斗中,预言中的大火烧到了邓锡南森林,也烧尽了笼罩全程的冷峻,它象征着麦克白的毁灭,也象征着被善良背叛了的麦克白式懦弱的毁灭。
<图片8><图片9>我觉得还存在一种比较露骨的对比——表情(如果是牵强附会,就当我啥也没说)。
麦克白和她夫人的表情很丰富,在喜怒哀乐痛病燥之间来回切,而与两人处在同一景别中的很多角色神色清一色面瘫,像一棵棵冷杉,这种静止和动态的对比,很有可能是为了让这两人显得更加喜怒哀乐痛病燥哦,你们再好好想想。
<图片10><图片11><图片12><图片13>表演方面还是更喜欢法鲨吧,歌迪亚演得也跟他很搭。
法鲨真的是好莱坞罕见的演员,他的表演几乎能为每一部参演的影片加不少分。
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一向是影视作品改编的热门之选,从里奥纳多·迪卡普里奥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后现代激情篇》到伊桑·沃克的《哈姆雷特》等等不一而足。
而《麦克白》更甚,之前已有不少影坛大师改编过,波兰斯基和奥森·威尔斯的版本相信令后辈导演心生钦佩和压力。
意外地,澳大利亚导演贾斯汀·库泽尔并没有对这个众所周知的故事内容改动太多,反而是突出了战争的背景,花去不少笔墨来描绘战争的血腥残酷,及其对主人公造成的心理创伤,由此埋下叙事的导火索,引出之后一系列不断升级的疯狂和悲剧事件。
为了突出这个现代改编版本的风格,导演在视听技术上做足了文章。
他将原本戏剧里的令人产生幽闭恐惧的室内舞台搬到广阔的苏格兰平原实景里,依靠风格化的光影技术,营造出梦幻般的氛围。
开头和结尾在苏格兰平原上的战争场面最为瞩目,大量的慢镜头配上主人公独白的画面,打造出一种魔幻西部史诗味道的风景。
人物的画外音不断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沉浸感,雾、火光、烛光烘托出恐怖片里常见的惊悚氛围,最后的战场硝烟令整个画面变成一片血红。
导演在保留原有戏剧结构的基础上,成功融入了风格化的影像表达。
▲迈克尔·法斯宾德和马丽昂·歌迪亚暴力刻画也为这种美学风格添上浓重的几笔,除了刚才提到的惨烈战争场面外,导演还花去不少笔墨描写国王陷入疯癫之后的丧心病狂,比如捉拿女人小孩当众烧死的恐怖画面,具有无比震撼的视觉和心理冲击力。
库泽尔对暴力描写的偏好几乎贯穿了他所有的作品,在处女作《雪镇狂魔》里令人发指的虐杀无辜者,到这部作品里近乎癫狂的暴力,再到《凯利帮的真实历史》中惨不忍睹的血腥屠杀,纷纷指向了人性深处最丑陋和黑暗的一面。
对于熟悉沙翁原著的观众来说,这种极端美学想必是最大的亮点;而对于不熟悉原著戏剧的人来看,两位男女主角的精湛演绎绝对让人目不转睛,迈克尔·法斯宾德和马丽昂·歌迪亚这对梦幻组合之后在导演另一部作品《刺客信条》里再度聚首。
法斯宾德饰演日渐疯癫、陷入偏执妄想的国王令人心有余悸,而奥斯卡影后歌迪亚饰演的王后也不遑多让,各种复杂的情绪表现都拿捏得自如。
然而,这个因野心和疑心而走向悲剧的故事仅限于经典表达的层面,未必牵连出太多现实的警世意义,这似乎是改编经典戏剧的局限性所在。
个人认为法鲨在当年的表现之中比小李子更值得一座小金人;这部影片压抑而愤懑,填满了对麦克白暴怒篡权之前心中所有的欲望。
整体好评,但是细节有些做的不够。
世界不能没有麦克白来告诫人们压抑心中的邪念,就像宗教不能没有对地狱的描述来劝人向善。
痛苦的本质来源于不公,也来源于世间一切邪恶。
只有对自己的邪念和欲望有足够的压制,人才能摆脱痛苦的轮回。
「Fair is foul, and foul is fair. Hover through the fog and filthy air.」片头的战争是寂静中乍现的吵嚷,是无声的杀戮与罪孽中断断续续的爆发。
阴沉的天下是疲惫的人们,脸上涂着蓝色的图腾,身着破破烂烂的不能称为盔甲的东西,挥舞着锈浊的沾满了血迹的利刃。
麦克白就在其中,彼时,他是无所畏惧的忠善的将军。
浓雾中女巫的身影渐渐显现,她们留下短暂的却充斥着魅惑力量的预言,她们对麦克白的指令充耳不闻,只是再次消失于浓雾中。
将军的野心从此种下,他不顾朋友的睿智意见,对王冠的渴望冉冉升起。
他那美丽的爱人,湛蓝的双眼和苍白的皮肤掩盖不住她血淋淋的乌黑的心。
女人对权力的渴望让她宁愿冷酷席卷全身,她的怂恿无疑成为点燃麦克白欲望之火的最后火苗。
从此,幻想与恐惧占据了麦克白。
他似乎什么都不怕,似乎什么都能做,又似乎疑神疑鬼,对那几个赋予他“未来国王”的女巫深深迷信。
他的仁爱与正直无影无踪,他早已忘记最初杀戮的目的。
他曾是平息反叛的忠国之臣,却已然变成令人畏惧厌恶的无情暴君。
他曾经爱得愿为之放弃仅存道德的妻子,去世之后也只换来他的「她终会死去」。
他不是不再爱她,而是利欲的熏臭、权力的罪恶、良心的质疑、狂妄的自大蒙蔽了一切。
敌军将临之时,麦克白坐在偌大王宫中央的王座上,四周空无一人。
这似乎也暗喻了他的处境,被名不副实的权力包裹,却渐渐孑然一身。
这不仅仅是一种孤独,更是无人与之为伍的印证,他已经失败了,他失去了曾拥有的敬仰、忠善、友谊、爱情和本性。
片尾的战争是麦克白一人的抵抗,他在命运来临时不愿相信,却最终在将杀死眼前之人时失去了全部信念。
到了最后,他也忘了他在坚持什么。
甚至说,他想过吗?
他真的想要做国王吗?
还是仅仅的对权力的野心呢?
他以垂头跪地的姿势死去,最后换来的只有战士们对他曾有的伟大的一句哀念。
然后他以那样屈辱的样子,永恒地跪在那么多人前。
他视为草芥的战士,甚至没有一个回头看一眼他的,这终究是一个悲剧。
那曾经令他兴奋的女巫们,再次无所表示的离去了,她们像是恶魔般短暂地带来令人沉沦的欲,却终将收回陷入囹圄之人的生命。
一片血红,他的短暂的国王,也是这样混沌与血腥。
而最后的孩子,手持长剑,向着更加纯红的望不见前路的远方奔去,他如预言般登上王位,但等待他的,也是又一片暴虐的血与火罢了。
本片从头到尾没有一点晴光,永恒地笼罩在阴沉的氛围中的,是一句句诗歌一样的话语,这是一个史诗,是从开始就注定悲哀的浪漫的史诗。
-2024 03 02观看
近日新上映的《麦克白》,无论从演员、画面还是音效来说,都算得上是一部用心的佳作。
从演员来说,法斯宾德的演出无疑是具有巨大张力的。
他暴虐、强悍、却又脆弱,然而并不神经质。
不同于Joseph Millson的演绎,法斯宾德的麦克白看上去似乎充满了逻辑性,在刺杀邓肯的时候,甚至不忘捂住邓肯的嘴巴,不让邓肯叫出声来。
影片的色调华丽却阴郁,即使是在宫廷,画面也是由大量的冷色调构成,只有零星的几点烛光点亮期间。
这和最后战场使用的色调形成了鲜明对比:漫天盖地的橘红和橘黄,彰显着《麦克白》这部极尽黑暗血腥的戏剧中独特的暴力美学。
音乐同样可圈可点,大气磅礴,衬托出了古苏格兰战场的肃杀气氛。
电影的长度差不多是两个小时,有些著名场景被剪掉了,比如最著名的敲门人场景,又比如和麦克丢夫有关的、包含更多笑料的几场戏,似乎都为了电影的紧凑感和氛围感而牺牲掉了。
此外,自认对麦克白的英文文本还算熟悉,然而在下还是败给了几乎全程的苏格兰口音。
除了特别熟的几个场景和几段台词,其他的几乎全靠半蒙半猜了。
然而撇开法斯宾德充满张力的表演、瑰丽厚重的画面、大气磅礴的音乐和听不太懂的苏格兰口音,电影最大的问题并不是那些被剪掉的场景(对于删莎士比亚我向来没有任何意见,反正都太长),而是从来都难以处理的戏剧独白。
麦克白夫人的独白因为具有较高的仪式性,所以即使她背对着我们,也基本没有什么问题。
然而,麦克白的独白究竟应该怎么说,对谁说,看不看镜头,是由角色念出、还是配合画面进行旁白,都是问题。
比如最经典的“Tomorrow”,可以说,至今在电影荧幕上,我没有看到最符合我心目中的演绎。
无论是BBC的版本,还是Ian的版本,还是Patrick的现代版,都感觉缺了那么些什么,可能是因为没有观众的原因吧。
而在这个版本里,法斯宾德抱住已经死去的麦克白夫人,一边像操纵玩偶一样地将她从床上拖到了床下,一边说a poor player, that struts and frets his hour upon the stage,算是对这段独白词较为契合的视觉化呈现。
又比如Is this a dagger which I see before me,采用了“旁白+独白”配合电影画面闪现的混合模式,然而依然无法完全消除演员在念独白时隐隐约约的无所适从。
我坐在漆黑的电影院里,感到和演员一样坐立难安。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为了表现《麦克白》是悲剧而把它拍成的悲剧”的不过不失的电影。
无论你是为了演员、为了导演、还是为了莎士比亚,它都还是有些你值得一看的东西。
然而与此同时,它又不会给你太多惊喜,似乎几年以后,你想起或者不经意提起它来,也仅仅只是“哦前几年那个改编的麦克白”这样罢了。
对于第一次接触麦克白的我来说,看得实在费力。
情节其实很简单,麦克白平叛之后获得国王邓肯青睐,在三个女巫的预言下,在麦克白夫人的怂恿下,麦克白弑君并嫁祸他人,然后自立为王。
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麦克白杀死了预言中子孙将要为王的班柯,并且杀死了麦克德夫的妻子和子女。
麦克白的暴行引发了人民的反抗。
麦克德夫带领英格兰的军队回来杀死了麦克白。
而在此之前,麦克白夫人由于惊恐自己的所作所为,限于精神错乱而死。
片子拍的偏向舞台剧,出现了大段的个人独白,包括麦克白和他夫人的个人show time。
在舞台上可能更适合一些,作为大屏幕作品,只会让片子显得沉闷。
不过,好歹这也是我了解莎士比亚悲剧四部曲的途径之一,给个三星意思一下。
——分析电影《麦克白》与《蜘蛛巢城》同讲述的莎翁悲剧或许很多人看到这新版《麦克白》想到的通常都是“老故事,还想玩出什么新花样?
” 确实,莎翁的《麦克白》在电影和戏剧舞台上都已经上演过不知多少次,这部最新的《麦克白》没有将情节和语言大过变动,没有穿许多戏剧版本中的苏格兰裙,没有像黑泽明那样把莎剧拍出异域风情……如果要说它的进步,便一定是在摄影上了( •̀∀•́ )镜头运用的大气十足,真正的将幕帘布前的莎剧搬到了大银幕跟前,废话不说,上图一睹<图片1><图片2>开头的战争场面影调阴沉,暗淡,雪峰高原之上更添几分雄壮的历史史诗感,添加婴孩葬礼的部分更渲染麦克白的内心压抑,为之后他对班柯父子的嫉妒作了铺垫。
女巫直接混在了杂乱的士兵中,显得突兀而有了不真实的虚幻感。
麦克白的悲剧有其复杂性,可分为荣耀,逆转,孤立,血腥的麦克白几个层次部分。
莎剧中通过着重表现麦克白的内心冲突去着力揭示人物灵魂中的善与恶。
而促成麦克白变化的一个重要人物便是麦克白夫人——一个莎剧中经典的蛇蝎野心女形象。
<图片4>当电影中展现麦克白夫人“激励”他丈夫篡权时,镜头前景为麦克白夫妇大面积为阴影的脸,后景则为燃烧的熊熊烛焰🔥,仿佛预示着两人心中如火般的野心和急火攻心的私欲。
杀邓肯的片段中,麦克白身后有许多摇曳着的蜡烛,不知为何让我不由想到了《英雄》里无名与秦王之间的一排排蜡烛,蜡焰如心,心不静,烛焰则摇曳不定,此时的麦克白内心也一定是心念杂乱的。
在麦克白夫人的独白中进行了简单的声画对位,他按照她说的做了……过程中仍闪回出现许多心理蒙太奇:战争镜头的回忆(高低速摄影的剪辑,黑暗的转场,马蹬前蹄的暗喻……)最后的一战色彩瑰丽而凝重<图片5>
仍是一波一波的逆光剪影(美美哒👍)看到用浓雾来渲染气氛的不觉就想到《蜘蛛巢城》
当年的画质虽然很渣,但是营造出雾的感觉来又增添了些东方氤氲美,体现迷幻,不祥。
同样在麦克白夫妇二人共谋野心时,《蜘蛛巢城》里是这样的
三船的表演一直具有能面“平太面”的威严感而山田五十铃则显得更淡定而端庄,更符合淡定心机婊的特点😌。
而我自己感觉《蜘蛛巢城》在戏剧性处理上更有料一点,比如班柯鬼魂出现在宴会上的片段,新版《麦克白》表现得并不是太另观众惊讶(难道是暗色影调的原因让我一开始并没发现班柯的鬼魂跑到了麦克白的位子上,反而经常因为画面太暗而从我的平板屏幕上看到我自己的脸╭(°A°`)╮还是几个配角演员长得比较像——这仅仅是我自己想法,表介意😁)下面看一下《蜘蛛巢城》里这个画面就能知道有多……吓人
三木(班柯)鬼魂是随着拉镜头突然出现在观众眼里的,之前从三船的表演中便能发现那种一触即发的恐惧感。
如同看恐怖片先从被害者眼神里发现异样然后镜头一拉……女孩子们可以闭上眼睛了😜连麦克白夫人最后的发疯,《蜘蛛巢城》中都表现得极其传神,不是空洞的念独白,而是麦克白夫人像中了魔怔一样不停地洗手,山田脸上也出现了日本能面“曲见面”的脸谱,显得外表狰狞内心坠落而扭曲
最后麦克白的死,黑泽先生也设计得别具一格,找来有名的神箭手进行真射,演员真实表演被群箭射击的场面(为了电影拼命啊),麦克白最后的挣扎和绝望感更是让人深感无力回天。
最后再说回来《麦克白》是莎剧中悲剧环境最为阴沉的一部,莎翁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想象,创造并描绘了女巫,鬼魂,幻想,梦游等超现实形象,来突出紧张阴暗的气氛,反应人物心理真实。
如同女巫所说的名言“美即丑恶丑即美”,既写出了一个美丑颠倒的时代,又写出了美向丑转化的悲剧性,这也是一个历史的悲剧之歌。
尽鬼诏之言,极蛊征之悲!
注:转载需经作者本人同意。
问题不在于弑君。因为,假如是王敦,虽然也血腥,但却不会是个悲剧了。之所以是悲剧,因为,麦克白的良知,导致了他的疯狂和自我毁灭。相反,如果是没有良知的坏人,结局会不同,他们夺取了王座,从此过上了滋润的日子。所以啊,道德和地狱,都是给好人准备的,坏人水会相信这些鬼话呢?中国有句俗话,防君子不防小人,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世界的真理,总是细思恐极的。
+一直觉得麦克白是莎翁最适合拍电影的,最好让蒂姆伯顿来,然后德普和海伦娜演麦克白和麦克白夫人。该片法鲨和马良的组合同样令人期待,魔幻主义只剩下雾了,城堡变成蒙古包,大战变成意识流,原著里自己心念念的几个画面惨遭缺失,除了漂亮的镜头,也不比远古那部黑白片高明多少。
文言文,超难懂的英语。莎翁的语言,极慢的叙事,苍凉大气的摄影,最后血红的天空,逐步描绘了麦克白的悲剧命运。法鲨和马良两人表演都很赞,法鲨出演了最性感的一版麦克白,从水里走出来那身材...马良继续控场,英音无压力。很特别的一部电影,并没有讨好观众。
不好看,好沉闷
这镜头这调色这氛围营造的,给跪了!马里昂和法鲨的演技都是碾压级别的,太赞!
失望太过
虽然是名著改编,可也看睡着了,最近大制作的闷片实在太多了
“你不是没有野心,只是没有与之匹配的邪恶…”
一头雾水,就看看画面听听声音吧
摄影大气恢宏,配乐悲壮苍凉。两场战争戏:开头凛冽深蓝的色调里,他还是位勇敢的忠君者;结尾一片刺眼血红里,他是个跋扈的暴君,终于接受了命运的审判。歌迪亚坐地流泪和法鲨抱着夫人尸体两段独白戏都很震撼人心。
有外景的莎剧 。摄影很美,但是太沉闷了。
平庸之作,不看也罢
大量内心独白将内心的欲望和沉沦完全展现,构图精美的镜头和气势磅礴的配乐更近一步将缠绕在灵魂深处的荆棘勾勒出来,贪婪催生罪恶,罪恶滋生恐惧,恐惧孕育贪婪,犹如无解死循环,谓之命运。从容大气,内敛压抑,但却沉闷缓慢,明显发力过猛,过犹不及。难以好评。
深切地觉得所有莎剧改编的影视作品都应该让有舞台经验的演员来诠释,在这部完美的作品中,最不完美的应当是法鲨(歌迪亚则被激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古典气质)。贾斯丁·库泽尔压抑到死的节奏实在太棒,剪辑配乐摄影完美,史诗大气丝毫没有喧宾夺主,血染红色荒野,贪婪野心着终将饮恨。
应该是电影而不是戏剧不是吗,感觉这个片子并没有找到很好的平衡点。最大的优点是画面真的美哭了,以及法鲨神来之笔的一行泪。
对这片本来冲着法鲨期待还可以,但拖了这么久才看冥冥中也是觉得哪里不太对。可能只有从来没看过莎剧的人才能被糊弄住吧,莎剧不是拍法啊!上次看见把一个牛逼至极的题材拍成自说自话故弄玄虚只剩视觉的PPT还是一星的圣女贞德。原书本该呈现的神神叨叨煮着大锅的wicked witch变成了农妇
观影好心情被尴尬的领导讲话和破锣般的贴片广告炸裂了。
这电影本身就是一个极其鸡肋的存在
为了纪念前两日莎翁去世四百周年特地观看。风景太美了,摄影,特效也很赞,基本都是原著台词,法鲨和歌迪亚发挥出色,台词念得很顺耳。
有点想去Scot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