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纽约的一个雨天

A Rainy Day in New York,情迷纽约下雨天(港),雨天·纽约(台),纽约有雨,一个雨天,在纽约

主演:提莫西·查拉梅,艾丽·范宁,赛琳娜·戈麦斯,裘德·洛,迭戈·卢纳,列维·施瑞博尔,安娜莱吉·阿什福特,丽贝卡·豪尔,苏琪·沃特豪斯,凯莉·罗尔巴赫,切莉·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9

《纽约的一个雨天》剧照

纽约的一个雨天 剧照 NO.1纽约的一个雨天 剧照 NO.2纽约的一个雨天 剧照 NO.3纽约的一个雨天 剧照 NO.4纽约的一个雨天 剧照 NO.5纽约的一个雨天 剧照 NO.6纽约的一个雨天 剧照 NO.13纽约的一个雨天 剧照 NO.14纽约的一个雨天 剧照 NO.15纽约的一个雨天 剧照 NO.16纽约的一个雨天 剧照 NO.17纽约的一个雨天 剧照 NO.18纽约的一个雨天 剧照 NO.19纽约的一个雨天 剧照 NO.20

《纽约的一个雨天》剧情介绍

纽约的一个雨天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盖茨比(提莫西·查拉梅 Timothée Chalamet 饰)和艾什莉(艾丽·范宁 Elle Fanning 饰)是一对年轻的情侣,盖茨比浑身散发着文艺气息,对浪漫有着无限的向往和幻想,艾什莉则野心勃勃,一心想要在影视界里打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某个周末,两人相约前往曼哈顿度假,在那里,艾什莉意外遇见了自己挚爱的导演罗兰(列维·施瑞博尔 Liev Schreiber 饰)和编剧泰德(裘德·洛 Jude Law 饰),更由此得到了和大明星弗朗斯西科(迭戈·鲁纳 Diego Luna 饰)独处的机会。那边厢,盖茨比在充当群众演员的过程中邂逅了名为茜(赛琳娜·戈麦斯 Selena Gomez 饰)的女孩,一个半真半假的法式热吻点燃了盖茨比心里激情的火焰。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冬年ICHU偶像进行曲尸者的帝国聆听者格拉夫斯第二季魔物娘的同居日常学爸招魂制服诱惑2:地下法庭萨贝尔还很年轻公路列车地狱屋2加沙天台橙红年代迷局1931卢斯消消气第十二季明日不再桑拿魅影为爱劫持夜魔驶角头外传:浪流连校花冒牌男友酒剑冰是睡着的水该死的赫梅桃源暗鬼四十而惑末代御医骏马奥斯温3

《纽约的一个雨天》长篇影评

 1 ) 86岁的伍迪·艾伦偶遇海底捞

3月9日,伍迪艾伦的养女贝谢(Bechet Allen)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了一则动态照片,分享了自己与伍迪·艾伦以及其他家人一起在中餐厅海底捞就餐,并配文“Oh my god, I ordered the pizza…”并且伍迪艾伦点了海底捞招牌大菜:帝王蟹。

网友评论表示震惊:“伍迪·艾伦也吃海底捞,四舍五入我们吃过饭”。

“老爸终于答应吃海底捞了!

帝王蟹火锅披萨

Bechet Allen是1997年伍迪-艾伦韩国养女宋宜-普列文结婚后,领养的两个女儿之一,以爵士音乐家Sidney Bechet命名。

Bechet Allen与父亲合照在伍迪·艾伦的电影和小说中,他把食物当成生命、死亡、爱情、性欲和灵魂的终极象征。

他的电影里有不少美食段落,也写过不少美食相关的专著文章,比如原载三联书店《门萨的娼妓:伍迪·艾伦幽默文集》的《查拉斯图拉如是吃》,以及美式幽默小说节选《没错,可是蒸汽机能这样吗?

》《法布里西奥餐馆:评论与反响》《过食者手记》《龙虾复仇记》《夺命的味蕾》。

从名字就能看出伍迪艾伦不仅是个好吃者,对美食也颇有研究。

通过美食,在影像和文字中传递人生哲学。

五十多年来,伍迪·艾伦辗转众多城市,在镜头里抒发对巴黎的向往,窥探伦敦的上流社会,捕捉好莱坞黄金时代的浮华,在热烈奔放的巴塞罗那探讨什么是爱情,由此缔造出诸多妙趣横生的都市罗曼史。

终于,他重回纽约,错落有致的城市剪影,红伞背后一对男女的深情凝视。

这个特别的周末,以《纽约的一个雨天》之名,看看这个小老头如何在都市罗曼史上再添一抹颜色。

“我拍电影只为了自己” 1935年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原名艾伦·斯图尔特·科尼斯本的伍迪·艾伦,由于父亲没有固定的职业,因此一家人经常搬迁。

生活的贫困与动荡使伍迪打小就缺乏安全感,而自从在电影院看过了迪士尼的《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后,三岁的小伍迪就把那个黑漆漆的屋子当作了第二个家,他更喜欢片中的巫婆。

少年时代,他对读书以外的一切都感兴趣,音乐、拳击、滑稽表演,棒球尤其打得好,“在任何一个校园运动场上我都是第一个被选择的人”,伍迪·艾伦如此评价自己。

高中毕业后,伍迪曾在纽约大学和纽约市立学院念过几天书,但没多久就被退学了,这时候伍迪发现:还得是自学成才啊。

伍迪很擅长写段子,中学时代就开始向报纸的笑话专栏投稿,据说还给鲍勃·霍普当过枪手。

经过了多年的磨练,他凭借娴熟的笔头功夫,进入电视台为节目编写脚本。

又过了几年,他开始释放自己的表演天赋,那会儿你去格林威治村的小酒馆、小剧场里问:“伍迪·艾伦是谁呀?

”,人们会回答:“你说的是那个喜剧演员吧,艾玛老招笑了!

小时候他就喜欢看电影,也看过很多电影,于是在1964年,伍迪如愿以偿地进入了电影圈,为沃伦·比蒂主演的电影《风流绅士》撰写剧本。

可伍迪将大部分精彩台词都留给了自己,导致沃伦愤而离组。

这次经验让他明白,除非自己担任导演,否则自己的东西只会成为向观众谄媚的工具。

1969年,伍迪自导自演了《拿了钱就跑》,这部凭一时兴起而制作的结构松散的电影正式开启了伍迪的导演之路。

1977年,《安妮·霍尔》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4项大奖,让他在电影界声名大振,也赢得了无数票房。

但他并未出席晚会,而是在一家俱乐部表演单簧管。

《安妮·霍尔》剧照虽然都知道伍迪是少数几个会对奥斯卡说“达咩”的人,但他的奥斯卡战绩可不赖——被提名24次,打破了比利·怀尔德19次的纪录。

而他在奥斯卡唯一一次亮相要追溯到2002年。

那是为纪念因“911”事件遭重创的纽约,颁奖礼上将播放一个以纽约为背景的电影混剪短片,伍迪这位老纽约客自然是不二人选。

2012年,当老搭档戴安·基顿优雅地代替伍迪从主持人手中接过第71届金球奖终身成就奖时,这位仁兄正坐在纽约百老汇的一家剧院里观看歌舞剧《美人》的首映场,据说心情好极了。

尽管被各大电影奖项提名近200次,比卓别林、巴斯特·基顿、哈罗德·劳埃德三大喜剧巨匠的总数还要多。

但伍迪依旧会告诉你:“我讨厌获奖。

” 在他眼里,艺术是主观的,无法用一种标准来衡量好坏。

如果一个电影人掉进这个陷阱,那他就会不自觉地按照这个游戏规则来创作,从而丧失自己的原创力。

所以,伍迪的电影都是他自编自导甚至自演,而他的大部分电影故事都发生在他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纽约。

伍迪看似瘦弱的外表下,住着一个无比强大、自律的灵魂。

他每天雷打不动6:30准时起床,先把孩子送到学校,回来就在跑步机上运动,然后就坐在那台从16岁起就一直陪伴着他的打字机前开始创作。

这样规律的生活对他来说,一天工作十个八个小时也不过是基本操作罢了。

伍迪非常擅于拍成本在1800万美元以下的电影,由于预算不大,很多时候他会兼任编剧、导演、演员、制片人等多项职务,也得以保留对影片的完全控制权,而基本上每年一部的出片速度,则让伍迪渐渐拥有了一批属于自己的受众。

1977年的《安妮.霍尔》被认为是一部没有瑕疵的电影,伍迪也因此走入主流视野。

但在他的影迷眼中,1979年的《曼哈顿》或许才是伍迪的最佳状态,他将喜剧和爱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以流动的方式谱写了一首爱之狂想曲。

1985年的《开罗紫玫瑰》是伍迪自己最满意的片子,有人称这部构思精巧的梦中梦影片是电影时代的一则“伊索寓言”。

1987年的《无线电时代》既是伍迪向费里尼的《我记得》的致敬之作,也是伍迪·艾伦的“布鲁克林往事”,是他对记忆的美好润色。

《曼哈顿》剧照伍迪的片子太多,无法逐一进行盘点,但他几乎所有电影都是单耳道声源,非立体声。

拍对话时,伍迪常用中景运动长镜头,而非传统正反打。

平均每个镜头的持续时间超过10秒甚至20秒,在《丈夫、太太与情人》中他甚至用手持摄影机拍夫妻争吵的场面。

“我没有耐心去拍几小时对话的双人特写镜头,然后分别拍单人镜头。

我喜欢一个镜头能拍多少就拍多少。

除了情情爱爱,伍迪对谋杀题材也是兴趣浓厚。

《罪与错》、《子弹横飞百老汇》、《赛末点》等片中都有涉及。

对此,伍迪表示:“我一直对谋杀非常感兴趣。

我喜欢思考人性的黑暗面,谋杀事件往往能将人类弱点展现到极致。

” 不像其他导演动不动就整个导剪版让大家买碟,伍迪从不录制任何有关自己作品花絮和评论评论,也没有一分钟的“删减片段”可提供。

另外,当他的电影被重放时,他也从来不允许制片公司或电视台擅自剪辑他的东西,除非他亲自动手。

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伍迪保持着他一贯的喜剧风格,但《电影手册》开始质疑他的作品“自我重复”、“老套局限”、“出片速度过快导致缺乏价值”等。

也许是对批评的反击,也许要寻求新的突破,2005年后,70岁的伍迪首次将镜头离开纽约,照向欧洲,《赛末点》、《独家新闻》和《卡珊德拉之梦》以伦敦展开叙事,《午夜巴塞罗那》则是转战西班牙的成果。

《午夜巴黎》是他欧洲之旅的高峰,该片让他获得了84届奥斯卡最佳编剧奖,当然他肯定是不会去领奖的。

《午夜巴黎》剧照 影片中浪漫得不切实际的巴黎就像伍迪在搭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理想国,而他的文艺之旅,伴随着复古的钢琴声,甜茶用慵懒的声线说:" 我喜欢鸡尾酒酒吧里的钢琴,外面下着毛毛雨,天色灰蒙。

纽约笼罩在一片薄雾中,一对恋人约在六点钟见面。

"电影《纽约的一个雨天》 被誉为"伍迪·艾伦近年来最令人惊喜的爱情作品",熟悉伍迪的观众们都知道,"下雨天"和"愿意陪你淋雨的人"一直是他作品中对爱情最浪漫的诠释。

此次,他回到纽约,动听复古的钢琴、自由舒展的爵士乐、智慧幽默的台词,众多伍迪·艾伦元素汇成别具一格的浪漫。

《纽约的一个雨天》也成为他首部在中国内地公映的作品。

跟对的人一起走进影院,在大银幕上感受纽约雨天的爱情,还有比这更浪漫的约会吗?

《纽约的一个雨天》剧照 伍迪的罪与罚“我和成百上千的女演员合作过,她们中没有一个人抱怨过我,连一个都没有。

” 1992年1月,伍迪·艾伦的时任女友米亚·法罗在他家中偶然发现她的养女、21岁宋宜的裸照。

此时,米亚才意识到伍迪和宋宜的地下情,这也导致了米亚和伍迪长期情侣关系的决裂。

宋宜1970年出生在韩国,是米亚与指挥家前夫安德列·普利文领养的女儿。

她的亲生母亲在宋宜出生不久就把她遗弃到首尔的贫民窟街道上,七岁才被米亚领养。

在米亚和伍迪分手后,宋宜就搬去和伍迪一起居住。

由于米亚和伍迪并没有实质的合法婚姻关系,他并不算宋宜的继父。

1997年,老少配结婚了,同时领养了两个女儿。

每当有电影首映,伍迪和宋宜都会成双入对地出席。

据说,《蓝色茉莉》就是根据宋宜向伍迪讲述的一则趣事写成,电影的女主人公是宋宜的熟人。

2020年,宋宜打破沉默,在接受《纽约杂志》专访时谈到了自己的童年,说自己与米亚和她当时的丈夫安德列的生活很不稳定。

她还表示米亚并没有“母性”,第一次给她洗澡时给她造成了精神创伤,当时她大概5-7岁左右,“米亚直接把我扔水里了。

” 宋宜告诉媒体,米亚对她非常严厉。

“米亚以前会把单词写在我胳膊上,这是很羞辱人的,我只能经常穿长袖,她把我倒立着捆着,攥着我的脚,让血液全集中在头部。

因为她不知道从哪儿读来的,认为如果血液都在脑子里,我会变得更聪明。

” 更重要的是,她还谈到了与伍迪·艾伦的恋情。

上大学之前,两人之间的感情是纯柏拉图的,她回忆上大学后,两个人开始交往,“我们两个人就像磁铁互相吸引”,她承认是伍迪追的她,“我感到了自己受到了重视。

宋宜也记得裸照被发现的一幕,“米亚回家问了我这件事,我的求生欲让我一开始否认了来着,”,她接着说,“但米亚说她有照片,我就知道我完了,”她说米亚抽了她嘴巴。

“伍迪来的时候,她冲他尖叫,当时迪兰(养女)和罗南(亲生儿子)都在家,一个6岁一个4岁,他们听见自己的母亲深更半夜叫唤了好几个小时。

” 当然,迪兰和罗南依然站在米亚·法罗这边,称宋宜的说法是在诽谤和攻击。

双方各执一词,至今仍水火不容。

至于真相到底是什么?

我们不知道,或者是会去选择自己愿意相信的答案。

整个事件已经让伍迪受到了惩罚,在《纽约的一个雨天》之后,他就已经失去了好莱坞的支持和相当一部分的北美市场。

他最近的作品是2020年,再次离开纽约,在西班牙拍的《里夫金的电影节》,卡司名单里再不见任何一位知名演员的踪影,影片也仅仅在西班牙圣巴斯蒂安电影节露了一面后便迅速登陆线上。

随是戏剧,但片中不乏怀旧感伤,也是伍迪透过镜头放出心中的困惑:自己一直追求的电影究竟意义何在?

银幕外,热爱伍迪的影迷,也和喜欢波兰斯基的人一样,陷入人品和作品要不要、能不能分开看的拷问。

不知这会否是今年87岁高龄的伍迪·艾伦的最后一部电影?

如果是,仅仅作为影迷来说,难免会感到失落与遗憾。

文:摸鱼(煮观本主) 公众号:抛开书本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书本影迷群

 2 ) 女孩, 醒醒吧

这哪是什么甜美的爱情片,活生生一部 Woody Allen 版《成长教育》罢了认识一个出身在中产阶级家庭的女孩,自幼儿园起与当地富豪之子相识,男孩是那个城市 TOP 10 财阀的继承人,但并不妨碍两人自5岁起便相互喜欢、亲梅竹马,前半段的恋情美好到堪称中国版的「怦然心动」。

却不想毕业后,男方因父母的介入,几经风波后最终以极其低劣的理由与女生分手,半年后转头与当地另外一家富豪的女儿结婚生子。

另外一个相识的女孩,出身成长在破碎、复杂的贫穷家庭环境中,但因姿色过人,且受母亲多年的“熏陶”,一直费尽心机致力于寻觅并嫁给有钱人,暴发户还不行,因为嫌他们粗俗;潜力股也不行,因为不能接受受过贫穷 “心理阴影”的人。

一定要家族庞大、世代富裕的 “官二代”。

初恋献给了一位开着 “低调”宝马的同龄男生,1个月不到边发现对方已有门当户对的女友,且姿色并不比她低。

几年过去,的确有好几位符合条件的男生为她一时倾心,但最终都已无外乎 “喜欢上别人” 或 “家里出了变故,短期内无法给你确定的未来”等理由分手。

看过10多部 Woody Allen 老爷子的作品,最爱的是这部不叫座的《纽约的一个下雨天》。

大概因为我认识太多像女主角 Ashleign Enright 那样的女生,误把另一个来自另一个阶层的男人的「一时兴起」当「真心」,游走在醉酒后的赞美与迷恋里久久走不出来,却不曾想自己不过是他们附庸风雅、追名逐利之余的饭后茶点,连咀嚼的时间都不愿多给,吃完即忘,连战利品都称不上。

而无知却虚荣的女生呢?

她们像女主一样,仓皇却惊喜的坐在一旁,内心欣喜着 “将来可以把与这位成功男人的浪漫故事讲给子孙后代听”。

电影开篇的前5分钟,话痨设置下的男女主角便明显不在一个频道上。

来自纽约 Old Money 的 Gatsby 听到可以跟 Ashleigh 在曼哈顿共度周末后,信手捏来的是 Carlyle 与 Pierre Hotel、 一票难求的音乐剧 Hamilton, 母亲的 big annual fall gala, 出自 Ludwig Bemelmans 之手 old New York style 的壁画,MoMa 现代艺术博物馆 Weegee 的摄影作品… 而来自亚利桑那州银行富豪新贵 Ashleigh 无法对他说的一切作出任何共鸣,除了像局外人般的在他的搂抱下进行不同频道的对话 “那样你会花很多钱吧” “我只去过纽约两次,印象最深的是竟然能在那里的地摊上用200美金买到铂金包与劳力士手表…”这哪里是一部爱情片,另外一部带着 Woody Allen 式诙谐幽默、给看客自觉体会的「成长教育」罢了。

单纯又虚荣的 Ashleigh 进入了对她而言梦幻般的大都会,在这里见过她只有在电视上才能见着的名人,经历她以为只有电影里才能经历的剧情,全然忘记初心 — 成为一名获得普利策奖的记者,并打着工作的正当名义对男友与他费心的安排置若罔闻。

她凭借着自己的青春靓丽,在奢华餐厅与名人派对里穿梭,昏黄暧昧的灯光下,她以醉酒之名放纵着自己的虚荣与无知,直到午夜梦醒、男明星的正牌女友提前回家敲门时。

但与《成长教育》不一样的是,伍迪老爷子不屑于说教,他要将赤裸的现实用他独有的方式呈现给大家。

万千个对未来充满幻想、憧憬未曾涉入的另一个世界的年轻女孩们,大概有一个能像《成长教育》里的 Jenny 那样悬崖勒马、及时止损且幡然醒悟大彻人生的就已经很不错了,更多的是像 Ashleigh 这样,即便在那个曾经短暂真心爱她的男友 Gatsby 也与她告别后,她担心的仍旧只是天快要下雨了而已。

可想,接下来的许多年里,她还将像早上与 Gatsby 回述前一天发生的事情一样,与无数朋友、甚至只见过几面的陌生人谈起曾经有3个才华横溢的知名男人在同一天为她倾心,并在未来更多年里,孜孜不倦的追寻镁光灯下、一日 “公主” 般臆想中的爽感。

而在现实的另一端,那些男人,连她的姓名,都未曾认真记住。

浪漫不是臆想,但五光十色的世界里,要跨越阶级地认清另一种现实,需要一个人有足够的内涵底蕴与清醒自知,这一点确实不容易。

但 Gatsby 的妈妈做到了。

 3 ) 看伍迪的片子前应该读点海明威

伍迪老爷子是海明威的铁粉,在他的多部电影中都或明或暗地向海明威老爹致敬,最生动的例子便是在《曼哈顿》中那位17岁少女tracy的扮演者便是海明威的孙女Mariel Hemingway,这忘年的恋情体现为一种精神上的爱慕。

至于这部新片《纽约的一个雨天》,其实在情节与内核上都带着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中的浓厚影子,打牌战无不胜的盖茨比对应着书中的犹太人罗伯特·科恩——还有,当他(罗伯特·科恩)和那帮纽约朋友在一起玩大赌注的桥牌戏,下的赌注超出了自己的财力时,他曾拿到了好牌,赢了好几百元。

这使他很为自己的牌技洋洋自得,他几次谈起,一个人迫不得已的话,总是可以靠打桥牌为生的。

——《太阳照常升起》在酒吧召妓扮演女朋友参加母亲的宴会更是直接来自于《太阳照常升起》第三章中的情节——主人公杰克·巴恩斯邀请街边认识的“野鸡”乔杰特参加朋友的舞会,后者扮演了杰克的未婚妻狠狠戏弄了舞会的一众人。

本片的一部分主题也无非印证了《太阳照常升起》中比尔对巴恩斯说的话——“你是一名流亡者,你已经和土地失去了联系。

你变得矫揉造作。

冒牌的欧洲道德观念把你毁了。

你嗜酒如命。

你头脑里摆脱不了性的问题。

你不务实事,整天消磨在高谈阔论之中。

你是一名流亡者,明白吗?

你在各家咖啡馆来回转游。

”盖茨比在纽约雨天街头的漫游同样指斥贵族(上层阶级)的矫揉造作,道德观念的冒牌,性欲是冲昏头脑的饱嗝,而盖茨比则作为游手好闲者消磨在高谈阔论之中,终于在母亲的话中发现了他生活的真意,作为中西部陪睡女郎的母亲身上有着与“土地的联系”,盖茨比借此发现了他生命当中与纽约车水马龙的血肉联结,当乡土成为一种遥不可及时,伍迪启示青年从城市中寻找自己扎根的土壤……片中其实还有很多海明威的影子,就不更多赘述了,值得一提的是下雨这个意象,伍迪老爷子或许很喜欢在雨天谈情说爱,在《午夜巴黎》的结尾中吉尔和阿德里亚纳在蒙蒙细雨中相伴而行。

本片中盖茨比喜欢在雨天和情人牵手散步,灵犀相通的两位漫游者最终中央公园德拉科特动物音乐钟下一吻定情。

我最近恰好读到《永别了,武器》(又名《战地春梦》)中凯瑟琳与亨利关于“雨中散步”的对谈,私以为和本片的主题、情节与气氛在冥冥中有不少相谐之处——凯瑟琳说。

“她偏爱这些宝贝儿子。

你听那雨声。

”“雨下得很大。

”“还有你是不是永远爱我?

”“是的。

”“就是下了雨也没有差别吗?

”“没有。

”“这很好。

因为我怕雨。

”“为什么呢,”我昏昏欲睡。

外边雨潺潺下个不停。

“我不知道,亲爱的。

我一向是怕雨的。

”“我喜欢雨。

”“我喜欢在雨中散步。

但是雨对于恋爱总是很不利的。

”“我永远爱你。

”“我爱你,不管下雨也好,下雪也好,冰雹也好——还有什么别的没有?

”“我不知道。

我看我想睡了。

”“睡吧,亲爱的,不管怎么样,我总爱你。

”这里就不做更多解读了,相信深契文心的读者大概能够会心一笑,此便足矣。

 4 ) 高贵清醒的男性,呵

这是我看的第二部伍迪艾伦的作品不得不说,《午夜巴黎》真的很棒但是连着看了两部让我发现了一些问题男主角太相似了Gil没有那么在意世俗,不像未婚妻一直追求有品位的奢侈生活,华丽有格调的马里布别墅,只想生活在让他着迷的巴黎关于职业,也是想要创作严肃文学,即使自己作为剧本写手很受欢迎而女主则是喜欢总是在说教、卖弄学问的老友。

跟男主订婚也是因为他的高收入,以及可以给自己带来的好的生活品质《纽约的一个雨天》中Gatsby是个细腻敏感的人,他排斥上流社会的矫揉做作,想要通过自己的方式进行反叛,是个喜欢浪漫的文艺青年,有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真正的生活品味其实他跟女朋友的区别在一开始就很明显他讲纽约种种让他着迷的事物女朋友却说唯一印象是二手奢侈品很便宜在整个周末,女友听到所谓艺术家对她的高评价和邀请就会把Gatsby的精心安排抛之脑后其实她不过是一个肤浅的,世俗的人无法跟男主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太高估自己了,那些艺术家又怎么会对一个跟自己年龄差异巨大的年轻女性那么看重(当然女主的真诚不可否认)明明可以跟有同样阅历的女性沟通,听取成熟的意见总之,两个电影里塑造的男主形象都比较理想化,而女主则是那个所谓的世俗的肤浅的“丑角”而且搞笑的是,两个男主主动提出分手而他们在分手的当天,都能“转角遇到爱”

 5 ) 套路玩一百遍就成了经典

看到(曾经的)大帅哥Jude Law坐在车里神经兮兮的对自己说深呼吸时,我也有疑问为什么WA可以让所有好的坏的男女演员在他的作品里都演出导演本人的样子。

当然你可以说WA影片里的所有人本质上都是他自己,只是每个人演出的是他的不同面。

1. 男主角富二代盖茨比,作为WA电影里比较少出现的富二代主角(似乎是唯一一个?

),虽然自由出入上流社会,十足公子哥派头,但看他的打扮穿着——

《纽约一个雨天》剧照再看这几张——

1970年代的WA在自己电影中的扮相

近十年的WA穿越近半世纪,还是那套 T shirt 撞色衬衣+毛呢西装外套+同色系灯芯绒长裤,当然还有紧蹙的八字眉,一代天骄Tomothy居然get到了失意文青AlvySinger同款表情。

2.Elle Fanning饰演的校园女记者 =《独家新闻》中Scarlett Johansson初出茅庐野心勃勃的美国校园女记者遇上英国来的社会名流(此片中是Liev Schreiber饰演的文艺片导演而《独家新闻》中则是Hugh Jackman)+《无理之人》中的Emma Stone(清纯开朗的大学金发妹甩掉和自己年纪地位相当的男友转投中年男人怀抱,因为老男人在她眼中"is such a surferer",而女文青最吃这一套 ) + 《开罗紫玫瑰》Mia Farrow (这里似乎不是那么明显,但是电影迷妹先后被男导演、男明星看中几乎要成就追星神话最后却竹篮打水一场空,这个模版却是一样的)

本片的范宁(注意对比蒂莫西此处的衣着和上图WA本人平日的穿着)

《独家新闻》中斯佳丽约翰逊的真挚期许眼神是否和范宁如出一辙

《无理之人》中艾玛斯通和自己的男友(后因为教授华金菲尼克斯的出现而被甩)3.失意的文艺片导演Liev Schreiber,这个角色原型在WA的以往作品中出现多次,最早可以追溯到WA向费里尼致敬的星尘往事(Stardust Memories,1980),片中WA饰演一个陷入自我怀疑且逐渐对媒体怀有敌意的电影导演,周旋于不同女性之间。

另一部WA饰演电影导演的作品是《好莱坞结局》(Hollywood Ending,2002),片中WA受前妻资助并最终和前妻复合,而《纽约的一个雨天》中Liev Schreiber饰演的文艺片导演则对自己的前妻Ashley念念不忘。

另外从外型上此片的Liev Schreiber,Jude Law 和《无理之人》中的Joaquin Phoenix 我总觉得有所相像,抛开都是陷入中年危机的精英男知识分子不谈,光看这三个人的造型——

《纽约的一个雨天》中Liev Schreibe和Jude Law就已经有几分相像了

华金饰演的哲学教授在片中颇负盛名且同样酗酒4. 金发应召女拯救失意文青男本片中应召女和男主角盖茨比只是短暂的萍水相逢,但却是在他情绪最低落时给予了恰到好处的帮助,《非强力春药》(又名《无敌爱美神》Mighty Aphrodite 1995)和《遭遇陌生人》(You will meet a dark tall stranger 2005)中的金发应召女对于男主角而言都是既像缪斯女神又似敦厚地母,当然她们都比男主高壮,身体上的压迫性如出一辙。

《纽约的一个雨天》剧照

米拉索维诺凭《非强力春药》妓女一角获1996奥斯卡最佳女配

安东尼霍普金斯在《遭遇陌生人》里为了身边的应召女和妻子离婚当然WA的电影永远和自以为是的知识分子有关,但是他片中的主角却并不是那些真正的上层知识分子而是对知识文艺抱有幻想的青年,可能这也是为什么作为一个直男导演以女性作为第一主角的作品并不比男性作为第一主角的作品少。

相反WA很多口碑靠前的电影都是女性角色更为出彩比如前几年的《蓝色茉莉》(Blue Jasmine 2013)和《午夜巴塞罗那》(Vicky Cristina Barcelona 2008),但没想到这样的导演人生最后几年的艺术生涯很可能葬送在轰轰烈烈的#metoo手里,也是令人唏嘘。

 6 ) 《纽约的一个雨天》:标志这一个时代的结束

没想到居然看到了这部已经被遗忘的电影#纽约的一个雨天# (A Rainy Day in New York)。

从2017年拍摄,到2018年伍迪艾伦出事被撤档,再到2020年悄悄上影院却因为新冠几乎无人问津,最终,居然又在Amazon上看到了这部电影。

本片本来就应该是Amazon的,但却因为伍迪艾伦被业界cancel了,导致Amazon跟他解约,现在最终准许这部电影绕了一圈又在上面出现,也算是个奇迹了。

观看本片感慨万千。

之前每部伍迪艾伦的电影我都一定会看,常常有对情感与人性比较尖锐的调侃,而且都有很棒的卡司。

虽然不是每部都出色,但这么多卡司就是冲着他加盟,哪怕剧本一般,角色很小。

包括本片,Timothée Chalamet,Elle Fanning,Jude Law,Diego Luna,Liev Schreiber, Rebecca Hall全部是大材小用,降低卡位就为在他的电影里出演一个“过客”。

我不觉得本片里任何一位算得上主角。

艾伦只是借助了一对小情侣在纽约的几天经历,去展示纽约上流社会的一些虚伪,丑恶,和有钱人之间的“烦恼”,说出他一直想吐槽的一些话,仅此而已。

这部与艾伦其他作品最大的不同是全部角色都处于上流社会,没有一个穷人,只是工作上和年纪上的差别。

之前他的大部分电影目标并非这个人群,有钱人的世界只是主角们偶尔闯入或遥不可及的梦想。

比如《Café Society 》,虽然描述的也是娱乐圈,但却是从一个外来小人物的角度。

而本片中,即使是Elle Fanning出演的小记者看似圈外人,其实也是个富二代。

私心来说,我当然是希望他可以拍摄更多针砭上流社会的影片,因为他本身也像个gossip girl,就是擅长絮叨和八卦。

可惜的是,就算日后他继续写,恐怕也难有这样的卡司了。

讽刺的是,本片似乎是针对米兔时代而创作,试图去揭露影视圈的很多虚伪男士,见到漂亮单纯的迷妹,没有一个忍得住不去占个便宜。

甚至多次以调侃地口吻暗示影视圈里的有名气男士没几个不是色狼。

但同时也通过Elle Fanning的角色展示出,是什么让这些男人一再得逞,因为有的小迷妹是真的喜欢往上贴。

甚至还有一处借助角色的嘴说:“为什么你们年轻女孩都喜欢这些搞艺术装清高的老男人?

” 显然艾伦自己也经历过这种被小女生的崇拜,看这部电影是很难不去往他自己的经历上联系。

也许这也是他以自己的方式对自己人生的反思。

可惜这样的一部电影最终却还是因为他自己的事情差点无法面世,今后也可能再也不会有这么多演员愿意与他合作。

习惯了通过他的调侃去看待人间百态的观众,还是会因此感到遗憾。

至少,我很喜欢他拍摄大城市的手法,选择的爵士乐和对下雨的迷恋。

对这些时常想念。

毕竟,还没找到其他人有过相似的风格。

其实他每部电影都带有他自己的喜好,比如在《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中已经探讨过人们对下雨的不同看法。

有的人生性浪漫喜欢在雨中漫步,有的人看到下雨只能联想到怕得病。

伍迪艾伦显然是喜欢下雨的,因为这不是第一次他把电影结束于雨中的吻戏,更不是第一次提到或展示雨中激情戏份。

大城市加大卡司的伍迪艾伦式电影也许结束了,但我相信他都不会停下写作,他是个脑子里想法根本停不下来的人。

从他的每部电影都能看出,he has so much things to say。

 7 ) 喜欢这个故事,不丢人吧~

在Woody Allen的职业生涯里,《纽约的一个雨天》的面世应该是最坎坷的。

没有之一。

2017年9月11日开机,同年10月23日关机。

2018年第三季度,后期完成在即,被发行商Amazon Studio抛弃。

2018年成为继1981年以来,每年一部的伍迪艾伦电影第一次断供的年份。

2019年2月,Woody Allen将Amazon告上法庭,理由是对方因无理指控就含糊其词地撤销他的影片并终止未来4部电影合约。

他要求对方赔偿后续四部影片的最低保证金以及损失费和诉讼费。

2019年5月,Amazon归还发行权。

2019年11月,Woody Allen又继续控告对方违约,最后双方联合声明撤诉。

这个所谓的无理指控是什么呢?

就是2017年10月15日兴起的Me Too运动中被重提的WoodyAllen性侵虐童案。

这是一桩92年的陈年旧案,而且已经被判定为无证据指控。

时年7岁的Woody Allen的养女Dylan Farrow因证词上的前后不一致,被判定为“要么在极不健康的家庭氛围中创造了这个故事,要么是在母亲的怂恿下记住了这个虚构故事”。

但是如今这个旧案子乘着Me Too的翅膀再出水花,养女又抛头露面,重提旧事,闹得Woody Allen脏水一身,焦头烂额。

一众演员闻风赶紧捐出自己的片酬以求政治正确,但事后也并没有参与抵制Woody Allen的活动,而是照常宣传这部电影。

不管怎样,《纽约的一个雨天》已经伤痕累累。

它的上映背井离乡,首映地在波兰(2019年7月26日),然后下半年在欧洲各国放映。

2020年6月5日,在英国上映,2020年10月9日在北美上映。

好像一个犯了错的孩子,在外面流浪了一圈,最后还是低着头回来了。

上映之后,该片收获广泛批评,在知名影评网站诸如烂番茄和Metacritic上的分数都惨不忍睹。

对它的批评集中在一点:老年作家写年轻人的故事,暴露出严重的代沟问题。

这个代沟又进一步细分为台词的拿腔拿调,表演的浮夸或松垮,剧情的空洞无聊,Peter Pan主题的自恋和重复。

有《蓝色茉莉》《赛末点》《午夜巴黎》等珠玉在前,《纽约的一个雨天》定然不是Woody Allen最棒的故事。

但它也没有那么失水准到让人认不出这是Woody Allen的作品。

相反,它非常Woody Allen。

作为一个象牙塔风格的作者,长年离群索居的生活和坚持传统手写式创作的WoodyAllen,特立独行是有的,但他从不是先锋战士,而更像是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孤语者。

他的剧作永远基于两个通用模板:费里尼的《白酋长》和《卡比利亚之夜》。

《白酋长》讲的是一个平平无奇的男人带他的新婚妻子去度无聊死板的蜜月,而妻子则痴迷于荧幕中神秘浪漫的白酋长不能自拔。

《卡比利亚之夜》讲的是梦想过上幸福生活的妓女卡比利亚不断被男人玩弄抛弃又不断重振旗鼓继续做梦的故事。

不仅是《纽约的一个雨天》,Woody Allen的大部分作品都充满了对这两部戏的戏仿和致敬。

《纽约的一个雨天》是一个很独特的标本。

针对它文本的每一项具体的指控都同时存在着意见截然相反的评论,有觉得他台词做作的,就有觉得他台词风趣的;有觉得表演浮夸的,就有觉得表演精彩的。

这个片子,即便不是老爷子最好的作品,在剧作层面也没有大的硬伤。

从视听层面来看,它甚至别有一番风情,一股Old School的优雅味道。

这要归功于影片的掌镜人,Vittorio Storaro,他是北美电影史上三位拿过三次奥斯卡奖的摄影师之一。

他的三部获奖作品分别是1979年的《现代启示录》,1981年的《烽火赤焰万里情》,还有1987年的《末代皇帝》。

他跟Woody Allen也不是第一次合作了。

2016年《咖啡公社》,2017年《摩天轮》,2019年《纽约的一个雨天》。

还有一个很神奇的现象(但并不是《纽约的一个雨天》独有的)——该片在豆瓣上收获的8万多人的7.4的高分评论,和在北美遭到的强烈的舆论攻击,构成了有趣的对比现象。

豆瓣上的高分评论,几乎都抛开了政治性,而集中在作者性的探讨上——Woody Allen每年一部在贯彻的主题到底是什么,以及他的故事究竟卖相如何。

还有一类评论对他的故事所塑造的人设产生了不能自拔的迷恋,喜欢甜茶到脑残,或者公然舔屏富有颓废的文艺青年,还有对年轻女孩深陷于名利诱惑又被扫地出门的命运唏嘘。

这些声音里头,暗含着跟北美气息截然不同的来自中国社会的某种风气的投射。

这很有趣。

故事开场,Gatsby和Ashleigh的爱情,是一个阴差阳错的效果:Gatsby在下凡人间的途中遇上了进京赶考的Ashleigh,一个要返璞归真,另一个要飞上枝头,有一天必然要分道扬镳的。

纽约的这个雨天,向这对恋人分别抛出橄榄枝,一边是星光灿烂的文艺娱乐圈,另一边是无聊失落的学生作业的片场,一场大雨将浇透两人混沌的爱情,洗净之后,赫然发现欲望是欲望;理想是理想。

国美Selena Gomez饰演的富家女Chan,示范了一种独特的年轻人交谈的方式,当然是过于早熟的,毕竟它的幕后傀儡师可是80高龄的老人。

但惊奇之处是,竟然也不违和。

你会很难想象年轻人如何驾驭这样的角色,会不会表演起来有种超过年龄的不适,会不会仿佛看到一个Woody Allen的脸安在这个女孩身上,但并没有这样。

惊奇的是,当年轻人说出不符合他们年龄的话时,只要符合情境,没有破绽,就会有一种陌生的魅力散发出来:这个人物,携带着高剂量的荷尔蒙。

激素催熟了她,也征服了观众。

年龄还是有优势的。

当我们以20岁出头的年纪去揣摩一个老者的角色时,多少会力不从心,编出来的台词会很做作。

这种做作如果准确一点形容,叫做幼稚。

老人如果幼稚的话,虽然不至于不合理,但是会有点讨厌,会有点让人觉得他有辜负时光。

但是反过来操作,就不太一样。

一个老年人去描写年轻人讲话,或者写着写着,年轻人带着老年人的世故来讲话,风味会很不一样。

如果成功的话,应该就是Chan这样一个角色。

在Chan的面前,Gatsby的气场被完全碾压。

跟前面他的才情全面辗轧Ashleigh的肤浅才学形成了对照。

这场雨是为洗净他的双眼而下,既是浪漫的预示,也是净化的象征。

爱情降临,辞旧迎新。

跟Chan的通透旗鼓相当的是Ashleigh有趣的造作。

Woody Allen看女人的眼睛就是很毒辣。

不经意地用大人物的昵称来拉近自己和名利场的距离的那一点点小心机,还有那个乱挥的胳膊,带着神经质的膨胀,还刻意地搬出那种事业型女性的公事公办的口吻,装得好像这一切都不是为了攀附而仅仅是工作所迫,然后毅然地甩开自己不知名的恋人,紧跟在有名有姓的人后面提鞋的谄媚。

求机若渴的女孩们,照照镜子,Ashleigh的嘴脸就是你们的写照。

不要嘲笑她,当机遇临幸时,谁也好不到哪儿去。

很多人不喜欢Ashleigh这个人物,把这个人物的浮夸归罪于Fanning的表演。

真是冤枉。

明明真正的原因是Ashleigh太像我们自己,而我们不愿意去承认而已。

说起来,Ashleigh也是个富二代,为啥像个没见过世面的姑娘似的,处处洋溢着乡村女孩的土气。

故事里面强调了她的老家在亚利桑那州,老爸是当地的银行家。

看上去Ashleigh吃的是只有钱却没有文化的亏。

很多键盘侠也会借机替亚利桑鸣冤:亚利桑那被黑得好惨。

但是!

但是……不要小看了Ashleigh。

Ashleigh除了充当土味小情人的人设之外,还是故事中真正披着羊皮的狼。

Ashleigh在接受男明星约炮前的那一段自我开解,充分地将这个人物的虚荣心合理化。

Ashleigh并不是被迫拿身体做交换的小白兔,她也不是因为无知而陷入情网的傻白甜。

面具拿掉,她原来才是那个垂涎三尺,想要跟男明星玩一夜情的狩猎女。

你说她要的是钱吗?

肯定不是,她不缺钱。

那她要的是权吗?

当然也不是,她只想玩玩,想出现在新闻头条,跟男神明星的名字并肩。

能走多远走多远。

所以她跟Gatsby本质的区别出来了。

Gatsby是浪漫主义者,她是反浪漫主义者。

她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刺激体验,她是欲望可以轻易教唆的人。

这跟阶层无关,跟财富无关,甚至跟教育无关。

跟信仰有关。

她没有爱情信仰。

前面就说过了,Ashleigh的故事线是一条虚无的仕途。

她一直在吃节外生枝的红利。

从导演到编剧到演员,她一路蹬鼻子上脸,手脚并用的丑态背后其实是一颗玩一玩的世俗心。

她并不无知,她饥渴而已。

跟Ashleigh的出轨不同,Gatsby和Chan的爱情拼命往经典了做。

Everything Happens to Me.非常美的一首歌。

但你能想象一个现代年轻人,撇着八字眉,悠游自在地弹着钢琴,在富丽堂皇的公寓里,唱给独居在这里的同龄女孩听吗?

这又是一出不符合年龄的戏剧,又是一处作者对自己某种情绪的投射。

他把自己的灵魂硬装进一个年轻人的躯壳里,而且还是一个花美男,这太自恋了。

难怪外媒会觉得他这么做很造作。

但是!

换一个角度来看,这场戏又是如此之妙。

虽然绝大多数的年轻人,并不是这样的品味,也没有如此的成熟,但赌的就是这份错位的新鲜感。

违背爱情逻辑又怎么样?

99个年轻人在爱情中都是跟着荷尔蒙跌跌撞撞地走,偏给你展示那1个优雅从容的。

明明当下更推崇摸打滚爬的打工人式社会挣扎,但这个老派的说书人非要讲这些富贵的年轻人如何舞文弄墨地谈那种很高级的恋爱。

追求柏拉图式的爱情纯洁,在今天,是很不应景、很不接地气的事情,当然不会受欢迎。

但换个角度,它又很艺术,很意识形态。

它所提供的是真正的纯爱世界,而这又是年轻人消遣的专利。

这比《小时代》里捏造的那些富人间的争名夺利、尔虞我诈的戏剧情境,要清新多了。

我就是要让你看那种没有烟火气的爱情,能够飘到一个什么高度,让你看看那个高度里的甜蜜是什么味道。

矫情吧,但也不属于你。

你只能掂着脚看看热闹。

Gatsby后来带着一个妓女去了母亲的晚宴。

我们说说Gatsby这个神人。

说实话,一般人的经验里可能很少见到Gatsby这么老气横秋的男青年,面对性与美色的诱惑,竟然一刻都没有生理反应。

他的食草属性有非常不合理的成分在,有严重的被老人家附身的嫌疑,但没关系,这也正是这个人物的魅力,有一种与年龄不协调的千帆过尽的性冷淡,这份冷淡的出处,按照作者的暗示,大概是阅读造成的。

在浮躁又快节奏的中国社会,不难想象这个人物为什么讨喜,因为他正是另一种霸道总裁的化身。

霸道总裁真正让人欲罢不能的不是他高富帅的配置,而在于他明明谈恋爱很中二但总有雄厚的家底为他保驾护航的那份特权。

Gatsby就是这样的人。

而他带着的应召女郎,又是一位绝色佳人。

作为Ashleigh, Chan,尤其是Gatsby母亲的镜子,这个人物被塑造得风情万种,作为商品来说,是一款人设与本色充分融合的高级女郎。

在她的映照下,Ashleigh是浅薄的NewMoney的后代,虚荣心猛如虎,跟应召女虽然不在一个阶层,但欲望模式是相同的,就是跻身名流;而Chan的出身名门和尖锐不变通的直爽个性标榜着她的Old Money的底子。

她拥有的是Ashleigh之流这辈子也无法模仿的贵族光环;Gatsby的母亲出身就是应召女郎,她的脱胎换骨似乎又模糊了之前的所有的边界:阶级跃层在她的身上实现了。

只不过,她毕生的代价是要洗去身上的风尘味道,留给下一代清白而丰厚的家底。

这几个女性的命运各不相同,但又互为对照,因此这个应召女的客串,在叙事逻辑中,意义非凡。

跟Gatsby在晚宴上拙劣的表演异曲同工的是Ashleigh在平行时空的另一场小丑表演。

命运在对她疯狂撒糖,Ashleigh陷入三个男人的甜蜜攻势中。

导演邀请她共赴欧洲度假,为她描绘浪漫主义的图景。

但讽刺的是,来来去去就那么一棵橘子树;编剧用语言跟她调情,包装出中年危机的处境,在引导文艺女青年心中的圣母情结的发作。

演员用身体说话,直接把她带回家,动刀动枪的。

面对这种诱惑,Ashleigh撕掉了羊皮,露出了食肉的本性。

我们瞬间明白了她跟Gatsby到底哪里不合适。

Gatsby对她来说太高雅了,高雅到没味道;男明星才够世俗够腥气,是一块实实在在握在手里的肉。

Ashleigh想为自己的人生留下的谈资,是她曾经在星光灿烂的浮华城市也留有青春倩影的这一丝空洞的荣耀感;而她在当下即将享受到的是,拳拳到肉的刺激和直接触发生理快感的下流运动。

看到这个人物的分裂性了吗?

Ashleigh最精彩的地方就是内外世界的无法自洽:一边拼命维护白富美的体面,另一面向往真枪实弹的成人游戏,当她的天平一旦倒向后者,哪怕只有一瞬,哪怕只有这一晚,在观众的眼里,也是一种作践,是好好的公主不当非要跟应召女抢饭碗的傻缺。

你会想不通,干嘛啊这是,为什么要活得这么轻浮?

但这是公众平台对欲望的不齿,本身也是带有公众偏见的。

Ashleigh虽然造作地对每一个人,但她对自己的欲望是赤诚的。

因为丢弃了羞耻心,羞耻找上门来。

赤诚的代价是赤裸。

Ashleigh到嘴的肉飞了,一口没吃着还惹得一身骚,只好冲进雨里,洗刷这一切,从头再来。

愿赌服输,也是个好品质。

与此同时,Gatsby在母亲那里冷不丁被上了重要的一课。

主动坦陈过往的母亲,激活了Gatsby的思辨性,让他更清醒地知道自己要什么——什么都不缺的他,就差一份真爱。

好好去爱,不要辜负自己。

爱情主题回归了。

就算Woody Allen笔下的年轻人再饱经风霜,再老气横秋,但人物对爱情本质的孜孜不倦的求索,又像极了年轻人的使命。

无法在社会中建立存在感的他们,唯有通过爱情去认知人性。

这个议题又是任何一个成年人演绎起来都会造作的——只有年轻人满脑袋装着恋爱,才是合理的。

所以,好好的纽约一个雨天,有那么差吗?

The End

 8 ) 如果我有一间酒吧,一定会放这部电影

我喜欢那种酒吧里的钢琴外面下着雨,天色灰蒙纽约被笼罩在轻轻的薄雾之中《纽约的一个雨天》01在喜欢伍迪·艾伦的一万个理由里,排进前三的大概是:适度调侃的知识分子幽默感不需要言不由衷的创作基础所促成的作者性和爵士乐他是吹黑管的,听得不多,但感觉可能是肺活量的原因,吹奏有如说话。

虽然爵士乐听起来大部分都有点像,不太像的可能又不太好接受,比如Coltrane。

但伍迪·艾伦的黑管对我来说是有点过于高兴和夸张了,有的时候会让我想到一只落单的火烈鸟。

但作为最会拍电影的爵士乐手,把自己的文化生活照料得如此周到,别人说什么都未免显得累赘了。

上个世纪20年代一间阴暗而又打着刺眼追光的爵士酒吧里,某个无所事事的只会把自己喝到迷糊的中年人向台上的乐手投去失焦的目光,从他手中那只燃着的香烟里升起的烟雾,缭绕开来照亮了他的脸。

这就是当盖茨比说出 cocktail lounge piano 时,我所能想到的东西。

cocktail lounge piano,不知道谁还能找到比这更美的东西。

所有美丽而脆弱的,都可以和它扯上关系,哪怕是如水晶玻璃一样易碎的40岁的女明星。

a kiss is just a kiss还记得Rick让Sam不停弹起的那首曲子么。

“世界上那么多酒吧,可她偏偏走进了我这间。

”《卡萨布兰卡》之后,酒吧钢琴的调子就算是定下来了吧。

想来这应该算在那段折在半路的爱情上,毕竟海报上印的是英格丽·褒曼和亨弗莱·鲍嘉。

Sam的那种调子,还有这部电影开场的那首I Got Lucky In The Rain,就是盖茨比所说的 broadway tunes 。

这种无论如何美好都无法移植过来的东西,就像中文没法用打字机一样让人丧气。

那种音乐风格始终还是和百老汇的舞台剧相互依附,为歌舞场面和叙事服务,如若拿过来恐怕只有春晚舞台的规格能与之匹配,可那说好的脆弱与美,瞬间便成了笑话。

好在只要老电影看得足够多,像盖茨比那样,虽然会有点老气,但至少能给早餐攒一个安静的Broadway tunes play list 。

02《纽约的一个雨天》之后,很多人都知道了Chet Baker。

过去对他的迟疑其实是在于,他几乎所有的专辑封面都是和小号的合影,但不时总还是有一个男声出现。

直到有一天在他的专辑里听到了Blue room。

原来,唱歌的时候唱歌,吹奏的时候吹奏。

盖茨比有点被惯坏了,他和他妈妈之间的关系隐隐地影响着他的动机,直到整部电影的高潮——他和妈妈在gala上的那次恳谈——来临。

这种漫长青春期的作弄,和烦恼只存在于理想世界里的任性,让Everything Happens To Me来的不能再契合。

只会轻轻唱歌的Chet Baker差不多也是这个样子。

Chet Baker with his wife Halema Ali, Redondo Beach, 1956taken by William Claxton during a photo session for the cover of a Pacific Jazz anth《然而,很美》,很迷人的一本关于爵士乐的书,村上春树也曾经推荐过。

在那里有两段,Chet Baker是这样的:一段:他看着她的手在台面上摆弄,指向一张牌。

然后又指向另一张,听着接下来二十年他将经历的种种灾难。

他听她讲完,看见她在等待自己的反应,便点了一支烟,吐出一条细长的烟雾,然后,把一只手放到她膝上,说:——所以,急什么?

另一段:然后,一切都结束了。

他被困在这坍塌的破家具组成的隧道,双手按在尖玻璃和碎牙齿上,地上一片番茄酱、咖啡和花瓶水的沼泽,三支黄色的郁金香漂浮在这一团糟之中。

使出所有力气,他挣扎着站起身,就像一个男人从池塘底下爬出来,蛋黄液、餐具、培根片纷纷从他身上掉落,嘴上的血污抹得满脸都是。

他首先看见的是一个站在旁边的侍者,手里捧着咖啡壶,似乎准备给他续杯;他后面是别的顾客一张张打开的嘴,嘴里是嚼了一半的煎蛋饼、面包圈和薄煎饼。

感到一阵虚脱,他伸出一只手,用糟透的掌纹涂抹墙面,而后冲出门,走上街道,浑身布满这顿噩梦般早餐的残渣。

外面,旧金山的街道排山倒海,此起彼伏,一辆黄色巴士登上巨浪之巅,像艘海轮一样向他驶来。

说不清我对爵士乐的癖好,是否和对loser抱有特殊感情有关。

这种喜好是专属于80后的,旧时色彩真是太浓重了。

00后崇尚阳光。

03不得不提起盖茨比反复提到,也许也是伍迪·艾伦最喜欢的Carlyle,那间在墙壁上和灯罩上被Ludwig Bemelmans画满了卡通的酒吧间。

盖茨比在皮埃尔酒店的套房里换衣服的时候,从电视播放的花边新闻里看到了女朋友被电影明星拐跑的消息,整个人就碎掉了。

在去妈妈的gala之前,他在Carlyle喝了一杯马提尼。

他面前这种30公分高的两人台灯总能让人感觉到安全,就像机舱座位上的读书灯,不叨扰别人,并且把一切声音挡在外面。

如果要给菲茨杰拉德所说的“爵士时代”寻找一个标识的话,我肯定会选它。

2500照度的灯泡,飞出一串拖着尾巴的闪闪尘星。

因为说好要在Carlyle见面,盖茨比在gala结束之后又回来这里,也许是在等艾什莉,也许只是回来找那架钢琴。

伍迪·艾伦真是太喜欢这里了,也许是因为这里让他想起了旧时的纽约。

图片来自Travelingpanties,游客实景拍摄图。

可以看到远处墙壁上画着的红色小阳伞,和盖茨比身后的那一面一模一样。

Carlyle的酒保总是穿着红色西装,服务生着白色燕尾服。

每次路过北京东风南路的正院时也总会看到站在门口的招待,冬天的时候他们穿黑色系疙瘩派儿的唐装,夏天的时候会换成白色,而且无论冬夏都会搭配相同颜色的圆口礼帽。

没人来的时候他们会头对头聚在一起抽烟说笑,也许是因为接待的多是开着保姆车的客人,比起浪漫,更多感到的还是浓浓的阶级感。

好在花园迷人,盛夏的夜里会喷洒水汽降温。

电影结束的时候,盖茨比选择留在纽约,和母亲的和解让他开始接受自己,继而拥抱这座城市。

这是一个关于纽约和伍迪·艾伦自己的电影,我不想在电影好与不好的事情上纠结,只想把时间留在美的那一部分里。

Wechat ID : cityisland1984

 9 ) The best moment

The best moment is the moment when i know you know me:

6 o'clock at Delacorte clock in central park,New York City, enveloped in-the light mist,Outside it drizzles, Grey.Then we meet, kiss.

 10 ) 怅然若失

怅然若失。

我是直到老妈谈心那里才一秒入魂的。

从她看着屏幕外那个眼神开始,浑身震了震,到她说我曾经敲开你爸,那个孤独男人的房门。

(大意)孤独这个词击中了我,好像瞬间点亮了全片。

从影片开头,这对情侣一直自说自话,没有倾听对方来交流开始,到他们分别一日看尽纽约花(?

)的奇遇,女主架在导演与编剧中间,架在编剧与编剧妻子中间,架在演员与媒体中间,男主与女主持续着当局者迷的断连,持续着局促不安的断联,都在描述着两人在一起却不在一起的孤独。

男主结局稍好,转身找到适合的下一个,但前面一直在铺垫着关于孤独的情节。

还有什么呢?

还有一种没再能探究新世界的遗憾感。

我是从管洛克公众号婚姻之外的故事这文章,看到这个电影的。

我转发了他的推送,有朋友在票圈下评论了很多,大意是踏进婚姻之前要沟通好三观沟通好未来生活愿景,不然爱情都没谈好就别进婚姻,我说文章讲的是世界会变,自我会变,职业方向会变,对生活的期待会变,到时就算事前沟通好,婚姻后的我们还是可能会变成另一种人的,那时就不可避免离婚了,她回我,那只能说明两人还没真正认识自己罢了,世界会变人的很多特质是不会变的,年纪过了还一直在变的话,只能说明他对自己的认识尚不清晰,没有确认自己真实的需求,如果他足够了解自己,这些都是不会变的。

我其实也是这样想的,也没什么好再探讨了回了她一个是。

然后看到这个电影。

看之前从管洛克文章里,我一直以为主角年龄会是30前后的人,看了才知道是大学生,开始时我是失望的。

什么啊,大学生对自己都没了解清晰呢,有奇遇当然非常容易动摇,世界观当然容易摇摆啊,我想看的是30多岁的人还会因为什么奇遇而改变啊。

扯远了,总之我还是继续看了。

影片看到中后段的时候吧,两人的奇遇讲得七七八八了,我又撇了撇嘴,看他们俩样子,就像没经历过几段好恋爱一样,还没有好好探究自己探究“两性关系”,探究自己到底要什么不要什么,但我转而又想,天啊那探究过的人,明白自己核心需求的人,该多无聊啊,他们太明白自己所以越来越能一眼看出这人是不是想要的人,从内心里抹去了发展的可能,再遇到这些奇遇会心动但很难在最后一刻迈出那一步了吧?

那这个世界,在亲密关系上,还会有意思吗?

还是我太嫩了,还没看过那些能动摇30岁人的奇遇?

片子其他的话,马车上女主前顾后盼好几轮,最后说了句那先生请你快一点,天快要下雨了,这一幕挺精彩的。

男主说了著名台词之后(是名句吗),女主说我知道是莎士比亚的对吧然后快乐地(假)笑了。

这时男主顿了一下,想了会终于果断地劝她走,说精神情感身体你都有人爱了,你不需要我了,我们是两种人,你活该辉煌我活该活在阴暗的光芒之下(大意),你走吧我要留在纽约。

这可能就是人吧,男主说了很多次厌恶妈妈的管教,但又偏偏是这些管教塑造了他自己。

老妈要求他弹琴读闷死人的书,让他得以谈着钢琴唱歌来表达情感,让他爱上钢琴酒吧里爱钢琴手结尾时也要摸摸钢琴,让他在谈吐里透着“古雅”,让他得以在一句台词的确认里下了最后分开的决心。

(btw,一句台词说错出处就能分开和因笑声而不结婚一样,一样“荒诞”是不是)精彩点还是在女主上,她在男主这一连串说辞下迷失了,又重新陷进了昨天的三段奇遇里,男主那句“精神情感身体你都有人爱了”实在punchline,她身上慕强爱慕虚荣又刚刚看过虚荣,还没回过神来,没想清楚,什么是自己能拥有的什么是海市蜃楼什么是可望不可即,只记得自己半天就得到了三个魅力男士(她认为)的青睐,还没想清楚呢。

话又说回来,谁在年轻时有这一遭能瞬间想清楚,能想我也不要想,让我多沉迷一会这迷人幻觉不也挺好。

然后,跟男主情感基础也没那么深,仔细想想全片只有男主不断说爱她,她没什么独白说过爱他,损他倒是有,所以马车上六神无主,叫男主回来不是不叫不是,先找个安定的地方好好想想吧,于是精彩地描绘她复杂心境的台词出来了,“麻烦你快点,天要下雨了”(大意)。

还有啥,我想想,音乐的表达和入场券。

男主在陈家里,谈起钢琴唱起歌,啊这是音乐的意义吗?

一种表达心境的方式。

现代人比较难袒露心扉?

一曲既毕,懂的人懂,完成了彼此的信号交换,以这种更得体更不需要过分暴露的方式,不需要酒局ktv色盅真心话什么的……有人问起你刚刚弹的是什么什么情绪吗?

问的人若是不感兴趣的人,就说原来你听出了这个啊谢谢你的解读呢,若是感兴趣的人,则微笑不搭话开始聊起互相,解释权反正在自己嘛。

哦扯远了我想的是没歌词的纯音乐演奏。

入场券。

女主开启奇遇是靠采访名导的机会,这是她的入场券。

我又突然想起自己,第一次像模像样穿起西装,达到颜值巅峰的时候,是当伴郎的时候。

那天需要提前去酒店,时间还早就在酒店大堂一个人吃了早餐,刚拿了几样东西落座(自助餐),旁边有人问我您好请问刀叉在哪里呢?

大概是下来吃早餐的人不会这么年轻不会穿着西装吧。。

我只能说我不是工作人员不好意思,她连忙道歉说不好意思,我说没事,片刻后这个40 50岁的人坐在我旁边,席间还借此机会她跟我说上了话,说自己是香港做高端房产的,互相交流了下内地地产的看法,然后结束时她说我们可以留个联系方式,然后认真地用各种方式加了微信加了电话号码。

那时候,我突然在想,这身西装是不是就是入场券了,在这个高端酒店这里,一起在这里吃早餐,西装合身人家也就愿意跟你讲话?

还有我学小提琴是不是也算是入场券,在某个时候就会发挥作用?

不知道我不知道。

好了看完电影想到哪写到哪,也不想整理了,好像更像是个人日记,算了随意吧。

打分8吧,7.5略低我就打成5星拉拉分了

《纽约的一个雨天》短评

如果想把伍迪艾伦的片看全几乎是很困难的事,因为老头一向高产,一年一部,近日做的整理,算上本片,他自己导演的作品竟然有52部。即便这样,看了他11部作品之后,可以轻松适应老头儿的成片模式:习惯性出轨的爱情探讨剧本,话唠且神经质的角色们,甚至包括他的用光和挚爱的爵士音乐。谈回本片,功力只有老头平时六七成,对于已经习惯且理解他的人生观模式的影迷来说,最大的质疑是:少男少女真的能理解爱与死亡吗,或许想收割他们的明星流量罢,某些感情羁绊的确需要阅历和年纪去呈现。比如斩获奥斯卡女主的凯特布兰切特主演的《蓝茉莉》,翻译成普通话:二十左右的甜茶和范宁真的只是在演戏。另外,给范宁做服装的还是别再合作了,品味极差,女孩儿的缺点丝毫不加掩盖;老头儿片中的男主几十年如一日的只穿人字纹服装,即甜茶片中唯一的外套。

6分钟前
  • 香香菲舞
  • 还行

对不起真的无法感受到文艺也无法共鸣。整部电影start out w such a pretentious vibe。哦大家好我们是主角然后我们都很有钱去很有钱又小众的liberal arts school🙄导演又把自己对电影艺术“独特又有深意”的见解一股脑儿地用女主倾诉出来,让人感觉很刻意地想把电影抬高到文艺水平。还有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实在是僵硬油腻尴尬,一看就是80岁老人拍出来的“大学生电影”。主要是还故意把主角以外的角色刻画的很肤浅很蠢以此来承托俩主角的文艺清高?我真的🫨 结尾虽然挺有趣的但是真的很潦草。知道想表达两个截然不同的灵魂碰撞后产生出美丽却只能短暂的烟火,但是电影前半部分对这个命题压根不提后面又太直白。不知道了,我觉得这部电影不配被称为文艺小清新☺️🫶🏻

10分钟前
  • Rkk💫
  • 较差

The roaring traffic's boom. Silence in my lonely room. I know that! That's from Shakespeare, right? Sir, would you stop for a second? 莎士比亚,压倒kitsch的最后一根稻草。It's fall. By spring I'll have you up to 10. You don't think I was going to blow this moment, did you?

13分钟前
  • 陆钓雪de飘飘
  • 力荐

“你适合亚利桑那的阳光,而我则喜欢阴沉沉的纽约的雨天。”又是一个喜欢在雨里散步的男主角。尽管个人感觉甜茶还是和伍迪话痨片略不适配,但17年真的很美,他叽叽歪歪的碎碎念一点都不讨厌,所以对他我也无法多刻薄哈哈,能在大荧幕看到很满足了。#hksummeriff#

18分钟前
  • parachute
  • 还行

和朋友一起去的……四分里有一分是今天和朋友出来玩的附加分。一个半小时的电影观感像三小时,与其说是浪漫文艺片不如说是纽约旅游推广,还是适得其反让我这辈子都不想去纽约的那种。三个男性角色分别把小姑娘当成美神、倾诉对象和欲望出口,就是不当人看。(基本上集中反映了某些人的自恋…)所有角色都俗气得令人发指,浪有了,漫没看出来。室内的镜头有一种暴发户炫富的感觉。(以及,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果80岁还在搞一些18岁的小打小闹,还成功拍出了一种上世纪的氛围,只能说明中间这60多年白活了。是的,我就是有这么讨厌伍迪艾伦。

23分钟前
  • 一方海墨
  • 较差

比起男主和女主互动我宁可看戏里的导演合伙人捉奸老婆,为什么要找赛琳娜演这个角色?

26分钟前
  • LindSay
  • 较差

不喜欢这种从头到尾一直说个不停的戏,剧情寡淡如水,浪费时间情侣看了都得分手。范宁采访喜欢的电影导演,又遇到了一个明星演员,上了电视,被骗回家衣服脱光了,人家女友拍完戏回家了。外面下着大雨披着雨衣落魄的回酒店。甜茶路上被拉过去当群演,邂逅了群演女二,还是吻戏。结尾就是男主放弃女主,女二上位。

30分钟前
  • 密苏里茶茶
  • 很差

饿喝,三个小孩玩过家家装大人的感觉。Woody Allen needs to stop projecting himself on his male leads. He is neither as good-looking nor that smart.

33分钟前
  • 兔安叽
  • 还行

有钱人版《花束般的恋爱》。

34分钟前
  • 酒兒
  • 推荐

甜茶多多少少能在气质上模仿伍迪艾伦,但范宁和selena加起来都不如十分之一个黛安基顿,所以如今的“纽约”离四十年前的“曼哈顿”千万里。

35分钟前
  • vvVv
  • 还行

你读过了许多书,听过了许多专辑,看过了许多电影,逛过了许多博物馆。但是你未曾遇见一个,在下雨天,跟你不约而同地,走到一起的人

38分钟前
  • 哈h
  • 力荐

基本是bullshit,看得我直想退场,可能中老年人爱看这种。

41分钟前
  • 佛尔摩飒
  • 较差

我无法理解女主角抛弃男主角一整天的动机(在出租车跟陌生人坐着抓偷情?),也不懂一个顶级大明星怎么会莫名其妙请一个路人吃晚饭,导演还请她去法国南部?所有的人感觉都像是发情的人,动不动就对人交出真心,但是纽约好看的人太多了,纽约人也没有那么容易交出真心。这剧情真的站不住脚,可能要喝醉了看才合适吧。

43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较差

看得我全程困惑脸,完全是一个强行文艺但文艺doesn't butter anything,非常莫名其妙的故事,我想了半天想不起来我当时为啥要标记想看,开始之前我以为至少是一个发生在大都市ran into love的浪漫电影呢,至少吃一些工业糖精,没料到真的一度看到地铁老爷爷看手机脸

48分钟前
  • 门口的猫
  • 较差

幼稚到一无是处......伍迪艾伦的片子?!

53分钟前
  • 坏蓝眼睛
  • 很差

40年过去了,还在逛博物馆,还在讲哪个哪个艺术导演,还在给自己性事评分,还在追求真爱,还在歧视中西部…… 总是一厢情愿地复制有意思吗?2019年的纽约和2019年的年轻人绝不是这样。自编自导不是不可以,作者电影表达往往更精准,但千万不能厚此薄彼,自己有追求有思索,其余人物却都轻薄不可信。前80分钟的平庸枯燥,让最终的小反转黯然失色。Mr. Allen, 纽约已经不是你的纽约了,你尝试拍拍其他人的剧本可好?

57分钟前
  • 海娃兒
  • 很差

青少年版曼哈顿也好纽约小情书也好,很久很久没看过无字幕生肉,其实很多词没听懂,但是依然能感受到那种模糊的情绪。对于无比重视台词的我来说,影像的意义可能就在这儿了。啊最后看到甜茶在雨里走的时候我还是鼻酸了,你和Amy也不会永远在一起的好吗!但大都市就是这个狗样子,它不断给你的存在以希望,这希望不持久,但是永不间断。

1小时前
  • 圈圈儿
  • 推荐

烂,真的烂,不止烂,还让人恶心。建议换一个名字叫做纽约的Stereotype,全片洋溢着漂亮国东大都市对漂亮国西大农村的高傲鄙夷。西海岸的确盛产金发甜心,costa girl 高喊艺术实则无脑交际花,再整点墨西哥牛肉卷就酒精下叶子,一条龙全齐。只有仙人掌怎么了?至少不附庸风雅,仙人掌也有仙人掌自己的的艺术。故事内核仿佛狗屁,对女性以及“Hollywood”刻板印象简直快溢出屏幕,驾照、年龄、小碎花的暗示不要更恶心人。甜茶你是缺钱了是怎么地想不开来拍这个无病呻吟的上流伪文艺青年,艾丽范宁演技堪称漂亮国扣比——耸肩、傻笑外加honey me的三步走套路尬的能让人在电影院里乱爬。画面、构图的确完美,运镜亦有法系新浪潮质感,但内容之烂,真的就是“就算是精美包装的屎就不是屎了吗?”

1小时前
  • En'tropy
  • 很差

绝大多数内容都是WA常规套路,独家新闻、青春叛逆、讽刺上层、热爱纽约、标榜品味……直到母子谈话那段才暴露导演真正想讲的话:你们叛逆只是找陪侍,老娘自己当过鸡姐姐,晚辈连叛逆都那么软蛋!!!

1小时前
  • 易观
  • 还行

我老伍迪真是返老还童了,比摩登爱情害摩登。爱情是人际关系之外的一点余韵。

1小时前
  • shibuya emiri
  • 力荐